国外有二月十四号的情人节,中国有七月初七的七夕节,都是可以光明正大表达爱意的日子。
中国的七夕节从上古就开始了,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为现在很多情侣依然都在过着的重要节日,绵延几千年的七夕节自然也有独属于自己的七夕文学,不同时期下的不同文人对于"七夕文学"的表达方式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各个时期表达的主题虽然都是爱,但表达方式略有不同,而他们都用什么方式表达爱呢?从"七夕文学"看文人如何表达爱。
一、文人以星宿崇拜为核心,表现七夕文学中爱情的不易和珍贵
说到七夕节,首先想到就是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毕竟每年的七月初七是他们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如此深爱的两人,一年却只能相见一次,文人对于这种爱情的赞叹,使得他们会以星宿崇拜为核心,创作诗词,来表现七夕文学中爱情的不易和珍贵。
《诗经·大雅·大东》中最早记载了关于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诗词,"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大概意思是织女、牵牛是人间农耕生活的一种表现,爱情的成分相对比较少。
但是到了魏晋时期,牛郎织女的爱情已经相对成型了,很多文人就开始将这段故事和星宿写入自己的诗文中,例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时候的爱情成分已经大大增加了,并且这时候的文人大多都有了这种对于牛郎织女爱情的审美意识,对于这种长久不能见面,一年只见一次的感情,充满了感慨,诗中常常就充满了对他们爱情的惋惜以及对于爱情的不易和珍贵都有了感知。
从汉末,形成这种对于天上星宿的爱情审美意识后,就一直发展到现在了,尤其是魏晋时期最为兴盛。
文人尤其在七夕这天创作的七夕诗词充满了对牛郎织女的祝愿和悲悯,祝愿他们能够一直长长久久下去,又悲悯他们相聚的短暂,对于现实生活的爱情寻求就更加感知到其中的不易,爱情的出现充满了意外,但每次出现都是弥足珍贵的。
魏晋诗人写过这样一句诗:"七月七,回首笑三郎。"还有卢挚写的:"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都是在借星宿之力表现爱情。
天上星宿在人们看来逐渐了人格化的倾向,有了自己的情感,有了自己的故事,牛郎星织女星也由两颗冰冷的星星变成了一对令人羡慕又悲悯的爱情伴侣,文人的诗词中也逐渐就有了以星宿崇拜为核心,来表现爱情的不易和珍贵的七夕文学。
二、文人以动物形象为核心,表现七夕文学中忠贞不渝的爱情观
七夕故事中说完了两位重要的主人公,还要再提一下其中的动物,例如驮着牛郎上天找织女的老耕牛,为了两位恋人相见每年都来搭桥的喜鹊,还有善于织网的喜蛛。
这些动物也成了文人笔下表现爱情的象征物,也就促成了文人以动物形象为核心,表现忠贞不渝的爱情观的七夕文学。
老耕牛。首先,牛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就有着非常好的寓意,比如说忠厚、老实、勤恳、任劳任怨,就单单是作为简单的牛,就值得文人歌颂,例如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其次,再加上牛郎织女故事的渲染,老耕牛先是陪伴牛郎,又帮牛郎找到一位妻子,最后还将自己的皮借给了牛郎去追赶织女,成就这段佳话,老耕牛功不可没。
正是由于文人对牛郎织女爱情的向往,所以爱屋及乌,就对老耕牛有着非一般的感情。老耕牛陪伴了牛郎一生,不曾后悔,文人对于这种事件的发散,就衍生出了忠贞不渝的爱情观,这在七夕文学中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喜鹊。喜鹊本就是充满喜庆的象征,但它是鸟,是动物,怎么能通晓人类的情感呢,但是在牛郎织女的故事中,喜鹊每年都来为牛郎和织女架起一座相会的桥梁,这份承诺、这份忠诚、这份长久的坚持,也是文人所羡慕的,就必然会在文人的创作中出现了。
当然别的传说里还有其他不同的鸟类都来帮忙搭建,青鸟也是其中一种,也代表了美好的寓意,描写自然必不可少。
喜蛛。它并不是我们常见的蜘蛛,而是一种红色的蜘蛛,善于织网,也让文人从中感受到了喜蛛和织女的相似性,进而对喜蛛也就比较喜爱了,创作中自然也会有所涉及。
牛郎织女故事中的动物吸引了文人的目光,从这些动物身上,他们能够看到对于爱情的坚守,对于爱情的艳羡,且一直都如此,没有人不会羡慕长长久久的绝美爱情。
文人的创作也就形成了以动物形象为核心进行创作,来表现七夕文学中的忠贞不渝的爱情观。
三、文人以神仙想象为核心,表现七夕文学中爱情的苦痛和别离
牛郎织女的故事中,有令人羡慕的对象,就有令人厌恶的对象,牛郎织女每年只能相见一次,人们的想象力就会找到到底是谁让这么相爱的两人分开呢?这也就发展出了文人会以神仙想象为核心,来表现七夕文学中爱情的苦痛和别离,对于爱情也就更加向往,描写也就会更多。
在古代,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人民只能靠信仰,而在民间最广泛的被信仰的神仙是天帝和王母娘娘。
在牛郎和织女的故事中,天帝和王母娘娘就扮演着干预二人情感的坏神仙,尤其是王母,作为让相爱两人分开的罪魁祸首,自然就会引发文人们的怨念,在一边感叹爱情的苦痛,又在一边厌恶着这位至高无上的神仙。
既然是神,人自然就干涉不了,文人作为普通百姓中最感性的一群人,对于爱情的苦痛和别离感受的就更加深刻,即使未曾经历过感情,也会凭借着文人独有的感性气质在七夕这样的节日生发出前所未有的感情。
更有甚者,有些经历过爱而不得的文人,更是深刻的感受到不仅天上有神仙在阻碍着真情的传递,人间也有。古代的文人普遍贫穷,贫穷就意味着没有好的生活,父母也就不会把女儿嫁给这样的读书人,即使二人是两情相悦,也是会不被允许的。
另外,有些不合理的制度,也让读书人难以与相爱之人厮守终生。这些爱而不得的文人不仅会在诗中描写干预牛郎织女二人感情的坏神仙,也会间接影射的描写现实生活中的阻碍,深切感受的苦痛和别离,成为创作中最苦涩的感情。
以神仙想象为信仰的古代,王母可以拆散相爱的两人,封建制度也同样可以拆散相爱的人,没有感情经历的读书人看着别人的爱情羡慕而不得,有过感情经历却没有修成正果的人,这种爱而不得的经历让读书人更是可以将这种悲伤放大。
所以七夕文学不乏爱情的苦痛,文人也就自发形成了一种以神仙想象为核心,来表现爱情的苦痛和别离的不舍的七夕文学。
四、文人以水向往为核心,表现七夕文学中对爱情的渴望和稳固
水是生命之源,在古代人民的生活中更是赖以为生的家园,在牛郎织女神话中,牛郎是在天河里与织女相见了,而在后期,天河又成为了二人分隔的阻碍,所以文人以水向往为核心,形成了一种对爱情的渴望和稳固的七夕文学。
天河是神仙生活的重要水源,也是成就牛郎织女爱情的美好相遇地点,水又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人对于水的感情就更加浓厚了,在对于水的向往中寄寓了自己对爱情的美好期待和渴望,描写天河,描写水,自然也成了文人诗中的重要意象。
天河后来又称为阻碍牛郎织女二人相见的分隔,而洪水在生活中是非常可怕的,不定期的泛滥就成了生活的威胁,这时的文人对于水的感情就更加复杂了,既希望可以遇见爱情,又希望爱情可以长久稳固。
文人对于水的复杂感情,也在自己的诗作中有所体现,"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向往又讨厌,复杂的情感只能通过创作表现,也就形成了以水向往为核心,来表现对爱情的渴望和稳固的七夕文学。
五、结语
源于秦,盛于汉,完善于魏晋,七夕节最有名的神话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文人作为最感情的人群,不仅从牛郎织女两人的爱情中,形成了一种以星宿崇拜为核心表达的七夕文学,也对故事中的动物形象有所散发,形成了一种以动物形象为核心表达的七夕文学。
同时,对其中反派人物的厌恶,也形成了一种以神仙想象为核心表达的七夕文学,最后,对于天河的延伸,形成了一种以水向往为核心表达的七夕文学。
形容娘俩感情好的成语
骨肉情深、十月怀胎、情深似海、相亲相爱、情逾骨肉。
1、骨肉情深
拼音:gǔ ròu qíng shēn
解释:骨肉:比喻至亲。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比亲人还要深厚。亦作“情逾骨肉”、“情愈骨肉”。
2、十月怀胎
拼音: shí yuè huái tāi ]
解释:现在常用十月怀胎来比喻事情成熟需要足够的时间。
3、情深似海
解释:形容情爱深厚,像大海一样不可量。
出自:明·崔时佩《西厢记》:“春闷好难捱,毕竟情深似海。”
译文:春季闷好难捱,毕竟感情深似海。
4、相亲相爱
拼音:xiāng qīn xiāng ài
解释:形容关系密切,感情深厚。
出自:王世贞·明代《鸣凤记·拜谒忠灵》:“与严家大相自幼往往来来,嘻嘻哈哈,同眠同坐,相亲相爱,就是一个人相交,不放下怀。”
译文:与严家大相从小往往来来,哈哈哈哈哈哈,同睡同坐,相亲相爱,就是一个人互相,不放下怀。
5、情逾骨肉
解释:逾:超过;骨肉:比喻至亲。形容感情极其深厚。
出自:明·汤显祖《寄李季宣》:“弟于兄交虽道义,情逾骨肉、废弃十余年,始得一通问,可谓有人心乎?”
译文:弟弟对哥哥交虽然道义,情感感情极其深厚、十年多没有联系,一见面还是和原来一样,真的是有心了。
形容情爱的成语
痴云腻雨:痴:入迷。形容男女痴迷于情爱。
痴云騃雨:痴:入迷;騃:通“呆”回,迟钝。形容男女痴答迷于情爱。
蝶使蜂媒:比喻传递信息者或男女双方情爱的媒介。
风流佳事:风流:指男女相互爱悦之事;佳事:美事。指男女情爱的美事。
风月常新:指情爱长久如新。
风月场:指男女情爱的场所。
口角风情:口头表示的情爱。
柳影花阴:指男女幽会之处。引申为男女情爱之事。
暮雨朝云:指男女间的情爱与欢会。
暮云朝雨:指男女之间的情爱与约会。
情痴情种:痴:入迷。指迷恋于情爱的人。
情深似海:形容情爱深厚,像大海一样不可量。
惹草粘花:惹:招引。比喻随处迷恋于不正当的男女情爱。
桑间之咏:指描写男女情爱的诗歌。同“桑间濮上①”。
騃女痴儿:指迷恋于情爱的男女。
騃女痴男:指迷恋于情爱的男女。
为情颠倒:颠倒:神魂错乱,心神不定。为了情爱而心神不安。
烟花风月:指男女情爱之事。
有情人终成眷属:眷属:亲属。彼此有情爱的人终于结为夫妻。
雨沾云惹:指男女情爱。
形容感情坚固的成语有哪些
1、情比金坚
读音:[ qíng bǐ jīn jiān ]
释义:形容感情非常坚定,常作于男女爱情。
2、情深似海
读音:[ qíng shēn sì hǎi ]
释义:形容情爱深厚,像大海一样不可量。
出处:明·崔时佩《西厢记》:“春闷好难捱,毕竟情深似海。”
3、情投意合
读音:[ qíng tóu yì hé ]
释义:投:相合。 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那镇元子与行者结为兄弟;两人情投意合;决不肯放。”
4、如胶似漆
读音:[ rú jiāo sì qī ]
释义:像胶和漆那样黏结。 形容感情炽烈,难舍难分。多指夫妻恩爱。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那张三和这婆惜;如胶似漆;夜去明来;街坊上的人也都知了。”
5、范张鸡黍
读音:[ fàn zhāng jī shǔ ]
释义:范:范式;张:张劭;鸡:禽类;黍:草本植物,指黍子。 范式、张劭一起喝酒食鸡。比喻朋友之间含义与深情。
出处:《后汉书·范式传》载:“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关于爱情的成语有
1、琴瑟之好 [ qín sè zhī hào ]
比喻夫妻间感情和谐。出处:《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2、花好月圆[ huā hǎo yuè yuán ]
比喻美好圆满的生活。多用作新婚颂辞。出处:宋·晁次膺(端礼)《行香子·别恨》词:“莫思身外;且逗尊前;愿花长好;人长健;月常圆。”
3、如胶似漆[ rú jiāo sì qī ]
形容感情深厚,难舍难分。出处:明·施耐庵《水浒》:“那张三和这婆惜;如胶似漆;夜去明来;街坊上的人也都知了。”
4、情比金坚 [ qíng bǐ jīn jiān ]
形容感情非常坚定,常作于男女爱情。
5、比翼双飞[ bǐ yì shuāng fēi ]
比喻夫妻情投意合,在事业上并肩前进。出处:《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4)形容古代情爱的成语扩展阅读:
花好月圆近义词:新婚燕尔鹊笑鸠舞
花好月圆反义词:风流云散花残月缺
形容恋爱的成语
连枝共冢
比喻爱情坚贞不渝
碧海青天
原是形容嫦娥在广寒宫夜夜看着空阔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凉。后比喻女子对爱情的坚贞。
醋海翻波
醋:比喻嫉妒。比喻男女间因爱情而引起的纠葛。
儿女情长
指过分看重爱情。
风花雪月
原指旧时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后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空洞的诗文。也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生活。
海誓山盟
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红豆相思
红豆:植物名,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比喻男女相思。
佳人才子
年轻貌美的女子和才华横溢的男子。泛指年貌相当,有婚姻或爱情关系的青年男女。
恋新忘旧
恋慕新的,忘却旧的;对爱情不专一。
流水桃花
形容春日美景。也比喻男女爱情。
情窦初开
指刚刚懂得爱情(多指少女)。
倩女离魂
旧指少女为爱情而死。
山盟海誓
盟:盟约;誓:誓言。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表示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天长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喜新厌旧
喜欢新的,厌弃旧的。多指爱情不专一。
一见钟情
钟:集中;钟情:爱情专注。旧指男女之间一见面就产生爱情。
英雄气短
指有才能的人因沉迷于爱情而丧失进取心。
之死靡它
之: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定。
眉目传情
用眉眼的活动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情意。常用来形容用眼色表示爱情。参见“眉来眼去”。
暮翠朝红
形容爱情不专一。
弃旧迎新
丢弃旧人,迎接新人。谓爱情不专一。
桃花流水
形容春日美景。也比喻男女爱情。
一见锺情
①指男女之间一见面即产生爱情。②借指对人或事物一看见就发生了很深的感情。
云心水性
指女子作风轻浮,爱情不专一。
至死靡它
至: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定。
笃新怠旧
〖解释〗犹言喜新厌旧。喜欢新的,厌弃旧的。多指爱情不专一。
离魂倩女
〖解释〗倩女:美丽的少女。旧时指少女为爱情而死。
表达爱情的成语有哪些
表达爱情的成语有一见钟情、海枯石烂、百年好合、青梅竹马、比翼双飞。
1、一见钟情
拼音:yī jiàn zhōng qíng
释义:一见钟情指男生或女生一见面就对对方产生了感情,一见面就喜欢上他(她)。
出处:清·墨浪子《西湖佳话》:“乃蒙郎君一见钟情,故贱妾有感于心。”
2、海枯石烂
拼音:hǎi kū shí làn
释义:形容历史久远,万物已变。表示坚贞爱情所立下的誓言。
出处:
1)金·元好问《西楼曲》:“海枯石烂两鸳鸯,只合双飞便双死。”
2)元 王实甫《西厢记 第五本 第二折》:“这天高地厚情,直到海枯石烂时,此时作念何时止?”
3、百年好合
拼音:bǎi nián hǎo hé
释义:是为夫妻永远和好之意。
出处:《粉妆楼》第一回:“百年和合,千载团圆恭喜!”今日你们缔结了良缘,祝福你们~,万事如意。
4、青梅竹马
拼音:qīng méi zhú mǎ
释义:是形容男女儿童之间两小无猜的情状
出处:“青梅竹马”原典出自唐·李白《长干行》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5、比翼双飞
拼音:bǐ yì shuāng fēi
释义:比喻夫妻恩爱,相伴不离或男女情投意合,在事业上并肩前进,结为伴侣。
出处: 《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比翼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鸟名。又名鹣鹣、蛮蛮。此鸟仅一目一翼,雌雄须并翼飞行,单独无法飞行。故常比喻恩爱夫妻,亦比喻情深谊厚、形影不离的朋友。
形容情爱之苦的成语
云树之思
比喻朋友阔别后的相思之情。
出处: 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举例造句: 数载阔别,常怀云树之思。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6章
衣带渐宽
指因相思而消瘦,衣服都显得肥大了。
出处: 宋·柳永《蝶恋花》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举例造句: 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宋·苏轼《蝶恋花》词
眼穿肠断
眼穿:望眼欲穿。眼欲望穿,肠欲盼断。形容盼望、相思之极。
出处: 宋·柳永《安公子》词:“当初不合轻分散,及至厌厌独自个,却眼穿肠断。”
举例造句: 眼穿肠断,如今千种,思量无奈。 宋·欧阳修《鼓笛慢》词
离情别绪
分离前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
出处: 宋·欧阳修《梁州令》:“离情别恨多少,条条结向垂杨缕。”
举例造句: 昨天是第一次重逢,说不完那许多离情别绪,而今天便觉得无话可谈了。 茅盾《子夜》十八
离情别苦
分离前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
出处: 五代·毛熙震《临江仙》词:“几回偷看寄来书,离情别恨,相隔欲何如。”宋·欧阳修《梁州令》:“离情别恨多少,条条结向垂杨缕。”
举例造句: 生怕离情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词
离情别恨
分离前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
出处: 五代·毛熙震《临江仙》词:“几回偷看寄来书,离情别恨,相隔欲何如。”宋·欧阳修《梁州令》:“离情别恨多少,条条结向垂杨缕。”
举例造句: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宋·李清照《行香子》词
在水一方
在水的那一边。形容两地相隔,恋人相思。
回文织锦
比喻有关相思的绝妙诗文。
出处: 典出《晋书·列女传·窦滔妻苏氏》:“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
举例造句: 则为你彩笔题诗,回文织锦;送得人卧枕着床,忘餐废寝。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
关于情爱的成语
关于情爱的成语 :谈情说爱、情根爱胎、分情破爱、高情厚爱
谈情说爱 [tán qí内ng shuō ài] 生词本基本释义容指谈恋爱。
近反义词近义词调风弄月
成语接龙爱国如家 家烦宅乱 乱七八糟 糟糠之妻 妻儿老小 小大由之之死靡二 二缶锺惑 惑世盗名 名符其实 实心实意 意兴盎然然糠自照 照本宣科
科头跣足 足音跫然 然糠照薪 薪尽火传传风扇火 火山汤海 海中捞月 月夜花朝 朝衣东市 市不二价
形容感情深厚的成语
如胶似漆、范张鸡黍、情深潭水、情深似海、情同手足
一、如胶似漆
白话释义:形容感情深厚,难舍难分。
朝代:明
作者:施耐庵
出处:《水浒》:“那张三和这婆惜;如胶似漆;夜去明来;街坊上的人也都知了。”
二、范张鸡黍
白话释义:范式、张劭一起喝酒食鸡。比喻朋友之间含义与深情。
朝代:明·
作者:吴承恩
出处:《后汉书·范式传》载:“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翻译: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张劭是同窗好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离开太学返乡,范式对张劭说,二年后我将到你家拜见你的父母,看看你的孩子于是约好了日期到了约好的那日,范式果然来到大家一起饮酒,尽欢而别
三、情深潭水
白话释义:比喻友情深厚。
朝代:唐
作者:李白
出处:《赠汪伦》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翻译: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四、情深似海
白话释义:形容情爱深厚,像大海一样不可量。
朝代:明
作者:崔时佩
出处:《西厢记》:“春闷好难捱,毕竟情深似海。”
翻译:春闷年不易忍受,毕竟情爱深厚,像大海一样不可量
五、情同手足
白话释义:彼此之间的感情如同亲兄弟一样亲密。
朝代:唐
作者:李华
出处:《吊古战场文》:“谁无兄弟,如足如手。”
翻译:谁没有兄弟,感情如同亲兄弟一样亲密
描述男女情爱的成语
1、风月常新复----指情爱长久如新。制
2、云朝雨暮----指男女欢会之时。
3、干柴烈火----形容男女之间强烈情欲要求,多用于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也形容情绪高涨。
4、风流韵事----韵:风致,情趣。风雅而有情趣的事。也指男女私情。
5、云雨高唐----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后称男女欢合。
古人表达情思很少像现代着这么开放,这么直接,一般来说古人都是比较含蓄和隐晦的,听过诗词或是书信来进行表达。
古人的情思一般分为思乡之情,就像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头看见天空中的一轮明月,然而我却离开了家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还有一种对国家的思念,比如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国家的战火连连,一封家书对我来说能抵得上万斤。当时国家战火不断,有家不能回,有过不能归,这样的心情我们现在是很难理解到的。
还有一些是对自己的妻子和爱人的思念,比如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烛之有到生命的最后才能见到自己的爱人,这也表达出了诗人的坚定和无奈。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诗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今日一别还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表达了诗人的不舍和感伤。
也正是古人的这种情思和无奈,创作出了许多的诗句,为后人留下了一些用于鉴赏和学习的经典的文化。
接吻,是一种古老而风行的示爱方式,也是一种甜蜜的享受,世界上不同民族都乐于接受它。接吻能给人一种爱情的美感,情人之间只有开始接吻才能真正体会爱情的甜蜜滋味。现代心理学告诉人们, 93%的女子都盼望情人吻她,而男性也喜欢去吻自己所钟爱的女子,因而接吻是男女之间共同的需求和愿望。接吻还伴随着炽热真挚的爱情和喜悦的心理情感体验,它有助于产生和谐愉快等积极情绪。
那么,接吻是怎样出现的呢?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吧。
本能说
瑞士心理学博士、解剖学研究所研究员弗盖尔·哈林教授认为,人类具有高于其他动物的一切生存本能。哺乳类动物不需要学习就具有的反应,人类都有。如婴儿期的吸吮行为。美国的丹·卡林斯基发现,鸟类以嘴哺含的本能人类也有。早在原始人类时期,人类饮食不用碗筷和羹匙碟盘,母亲都是利用口对口的方式,把嚼碎的食物喂入婴儿的口中,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配合舌头的压力和嘴的动作,这就非常类似于鸟类的喂食方法。这种本能的母爱演变是亲吻的起源。按照这种观点可以对接吻作这样的解释:由于人们都有本能的遗传“密码”,或婴儿时吸吮实践的“记忆”,因而对于接吻,可谓无师自通。戴斯蒙·英里斯对这种现象解释说:这种方法今天看来似乎不卫生,但作为一种哺育婴儿的本能,人类保持延用了百万年。这种原始人本能的接吻显然是现代人类接吻的起源。
人类遗俗姿势说
所谓遗俗是指前代遗留下来的习俗,接吻“本能说”所涉及到的吸吮方式与嘴对嘴喂食方式,在人类繁衍历程中,作为一种遗俗习惯一直沿续使用着。西方许多研究人类行为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人类遗俗姿势”是现代人类接吻的起源。戴斯蒙·英里斯认为婴儿吃奶的动作是人类遗俗姿势中最为重要的,对亲吻的渴望,实际上是“朝向母亲怀抱的返回”。
首先,吃奶的舒适感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恒久不变的印象。母亲以亲密的方式让婴儿吸吮乳头,使婴儿嘴里含着一个温暖柔软的东西,从中还能吸出一种又甜又温暖的液体,使婴儿舌头尝到甜味,嘴唇感触到柔软之物,于是在其生活中增添了一种基本的舒适感——一种原始的亲密行为。
在以后的成人生活中,人们会渴望回复这种亲密之情,原来的吸吮行为将会在多种伪装形式或角度出现。并延伸出许多口部安慰动作,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接吻。
事实上,对于沉缅于情意缠绵中的情人情侣来说,婴儿般的行为模式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它倒退到吸吮母亲乳房时所获得的那种嘴部的舒适感、美妙感。由此可见,人类亲密的身体接触行为的这种“回复”表现,说明了吮吸遗俗姿势是接吻的起源。对于身临其境,体验到这种“回复”感的人来说,对这种接吻起源说最容易接受。
嫉妒说
相传古代意大利发明了酒,但很稀少。除男主人之外,妇女是严禁饮酒的。妇女违反禁令将偕其丈夫一起受到严厉的惩处。因此,那时的男子外出时都提心吊胆,惟恐妻子在家中违禁饮酒遭到杀身之祸。所以外出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俯下身来,把鼻子凑到妻子嘴边闻一闻,是否有偷饮的余香。久而久之,这种闻唇的举动便发展成为接吻了。
另一个传说是,上古时代男人出去狩猎,本能地疑惧自己的妻子会被人所乘,相偕饮酒作乐。于是,男人一抵家门,便把舌头伸进女人口中,探查有没有酒及其他可疑食物的味道。同样道理,女人也为保证清白,丈夫进门时自动把口张开让他嗅闻。欧美一些国家的家庭都有夫妻一方出门和回来时先接个吻的仪式,可见此原始遗俗流传迄今,经久不衰,功不可灭。
身体分化说
在柏拉图对话集的“会饮篇”中,柏拉图通过会饮者的口叙述了自己对于爱的哲学观。其中也包括了关于吻的起源哲学,会饮者之一阿里斯托芬赞成身体分化说,在分化的身体之间产生爱。相爱,就是分开的原本统一的实体,重新联接起来的企图。根据神话传说,以前人类是一种特殊的动物,样子是“圆球”形的,有四只手和四条腿,两副面孔,四只耳朵,个个力大无比,智慧过人。有一次,奥林匹斯山的主神宙斯发现了这些粗野形象的两性人,生怕他们的力气愈来愈大,有朝一日会威胁天上群神的安全。于是,宙斯决定把人体劈成两半,“每一半都渴望着自己的另一半重新结合”,他们“互相拥抱,互相亲吻,渴望再长在一起”。
意识说
许多生理学家认为,口是生命之门,口唇为门扇。一个人即使目盲耳聋又损鼻,只要留住口,则不但呼吸无碍,还可摄取食物以维生。所以用口唇去触及他人,是爱与敬意的直接表现。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接吻起源于性虐待狂和远生时代食人肉的习惯,这也可归为“意识说”。按照这一理论,现代的亲吻是很接近食人肉的样子,只不过变得文雅一些罢了。但是还有人另外考证,接吻起源于人类早期生存意识的习性。按美国丹·卡林斯基说,穴居人由于缺乏盐分而常常舐朋友的面颊,这样逐渐演变,发展成为接吻。
所有权说
爱斯基摩人对自己的所有物都会先舐一下,以此一“吻”为符咒,借以排斥别人之染指。舐吮的原因系各人的唾液都有独特的气味,而未开化的嗅觉,极为发达。所以,把自己的气味移到对方后他人一闻便知“名花”属谁了。文明人嗅觉之所退化,有人说是因为摄取过多的糖分,未开化的人吃糖不多,所以嗅觉可与动物相比。
医疗说
未开化时代的人,以为患病,尤其是精神错乱,是因邪魔钻进体内所致。所以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巴拉圭人、澳大利亚及南非土著人,现今仍对病人予以接吻,想借此吸出邪魔。此习俗后来演变成彼此关怀问候和交换情谊的表现。
碰鼻说
还有些人认为,亲吻与古代互相摩擦鼻子的习惯有关。荷兰妇产科医生维尔德在1726年所著的《完全的结婚》一书里提到:“日本人、中国人、越南人都不接吻。他们不用嘴,而用鼻子频频相碰”。费盖尔·哈林在他的《爱的剖析》中说:除上述者外,蒙古人和爱斯基摩人甚至缅甸人也有相互擦鼻的风俗。所谓“嗅”是指这一风俗与一些动物的互相嗅闻相一致,比如在西藏一些部落里,男女之间不说“吻我一下”,而是说“闻我一下”。因此,许多专家认为,参与接吻动作的感觉器官有三种:触觉、味觉和嗅觉。但对于白种人来说触觉的作用最大。黄种人与白种人相比较,嗅觉的作用要大些。所以,在东、西方,在不同的人种、民族和国家、地区,接吻的起源可能分为触觉型和嗅觉型两大类。
其实,中国人早在欧洲人啖毛饮血磨鼻子之时,就已有了接吻的礼俗。中国文物工作者在山东莒县龙王庙的汉墓中发现的男女接吻图可以佐证。时下不少国人们以为接吻是仿效洋人的时髦,殊不知,这正是自己的祖宗早已有之的一种习俗。
由此可见,关于接吻说法,涉及人的感觉器官、心理需要、生理反应和意识、需要等各个方面。接吻的出现,是社会高度进化发展的特征,是以具体的感情和精神省略为转移,表达各种内容的亲昵手段和交流感情的方式,是文明萌芽的代表,是人类对性本能的丰富——接吻本身对促进性激情有一定帮助。通常,男女通过接吻可以增进感情的交流和融合。纽约州立大学动物行为学家尼库洛松前不久提出对接吻的最新见解:接吻的根本目的在于像麻药一样传递使人生瘾的物质以及追求与对方以化学形式的自然结合。而所谓“爱”,实际上就是迷恋于化学物质,特别是迷恋对方的皮脂的一种行为。这大概是最新的关于人们对接吻乐此不疲的解释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