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幻想,性格渐渐开始孤僻,生活懒散,兴趣丧失!情感淡漠,行为还有点古怪!我这是不是属于精神病

我时常幻想,性格渐渐开始孤僻,生活懒散,兴趣丧失!情感淡漠,行为还有点古怪!我这是不是属于精神病,第1张

- 哈哈哈,遇到同类了。

- 我不在乎你才不采纳我的答案,但是看完他吧,别一扫而过。

- 有时候,我也是爱幻想,可能每个人都喜欢幻想吧

- 我不喜欢生活了我甚至严重到想沉浸在小说里,

- 我觉得里面的生活特别美好

- 我不喜欢和别人出去玩了因为很无聊

- 我讨厌和他们交流,因为我清楚他们帮不了我

- 我感觉到生活累我甚至感觉很无力,

- 我感觉到现实的可怕我甚至想永远活在梦里,活在自己幻想的生活里

- 但是,我清楚地知道

- 这只是轻微的抑郁症,

- 并不是精神病

- 只是自己无法去控制自己

- 你缺少斗志缺少自信,甚至缺少对生活的向往

- 这只是心理的问题。

- 看心理医生不如自己开解自己,

- 想想自己的斗志想想以前自己的努力。

- 一句话:傻瓜,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过去的都过去了。

马未都教授在一档节目中说到:“如果一个男人的眼神里永远都是阴郁的,看不到一点阳光,那么这样的男人一定要小心。”

在《隐秘的角落》中,当张东升摘下假发套,盯着镜子里的自己时,他的眼神阴森、冷漠、令人不禁毛骨悚然。

张东升是一个披着人皮的狼,在平日里,他老实温柔是一名非常敬业的老师,但是内心却十分的自卑,甚至扭曲。

有人说张东升之所以一步步地成为连环杀手,是被他的妻子和岳父逼的,这只是一种外因,可能是促成张东升由人变成恶魔的导火索,但是实质还在于张东升本身的人格。

张东升出生于农村,在他的内心深处其实是非常自卑的,当他放弃了学业,于是他把所有的希望和筹码都放在了妻子和家庭身上。

可是由于双方的门第差异,他和妻子所处的原生家庭和教育程度不同,导致两个人在婚后生活得并不幸福。

妻子的婚外有情,更触及了张东升心底的恶魔,他的极端人格开始苏醒。

于是,他把所有的怨恨都归结为妻子和她的父母,将自己所受的一切也都怪罪于他们身上,为了利益他宁可残忍的伤害他们。

张东升是非常冷血的,当他的情绪失控时,人格里的阴暗面也就会自然而然占据了他的理智。

妻子的做法固然是不对的,妻子的父母对张东升虽然有偏见,但是罪不致死,张东升不懂得去磨合关系,心理承受能力差,而使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夺走了他们的生命,后期的张东升其实已经有了严重的心理疾病。

人格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具有一定倾向性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包含着人的思想态度方面,而张东升的人格倾向是内向的、自卑的,具有人格障碍的。

一个冷漠自私的男人,他是不具备道德感的,一旦当心理冲突得不到控制的时候,他就会把自己最差的一面表现出来,但是我们应该如何去识别这类男人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认为,拥有这三个心理特征的男人骨子里都很冷漠,天性自私。

一、反社会人格障碍

我们在和一个男人相处的时候,应该学会去观察他本身的行为规范是否符合社会的原则和要求。

如果有一些男人,他们在工作的时候不努力也不负责,更会做一些有损于同事利益的事,这类人往往非常自私。

除此之外,他们会为了个人的利益故意编造谎言来欺骗他人,即便是面对父母,他们也不会主动地承担责任,我们要知道缺乏“同理心”的男人,他们通常对人都是冷酷无情的。

这类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特征的男人,对挫折的耐受性很低,所以受到微小刺激便可引起冲动,甚至产生一系列的暴力行为,而上文中我们提到的张东升,他的耐受性就很低,所以易被惹怒。

二、偏执人格障碍

张东升他喜欢猜疑,过度敏感,所以在处理问题时十分偏执,而冷漠自私的男人,恰恰就具备偏执人格障碍的心理特征。

他们对于别人会过分警惕甚至抱有敌意,对于侮辱和伤害会怀恨在心。

这类人通常会把所有的怨气都压抑在内心深处,不会轻易地表达出来,所以他们本身的自我价值感就很低,经常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就揣测很久,甚至觉得自己受到了对方的伤害。

在两性关系中这类男人会表现出控制欲极强的特点,他们不允许女人和其他异性交往,一旦人接触的其他异性,他就会怀疑对方不忠。

三、分裂人格障碍

如果一个男人他的性格非常的内向,面对任何的事情都不会有太大的情绪反应,甚至表情呆板,情感淡漠,这样的男人往往是非常可怕的。

正常的时候一副面孔,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又出现一副面孔,并且他的这两种反应表现的差异十分明显,那么这位男人一定是有了分裂样人格障碍。

你会发现他总是喜欢躲闪什么,也从来不会刻意地去亲近他人,你在和他相处的时候总会有一种距离感,因为他们从来不信任任何一个人。

如果一个男人他拥有这三个心理特征,即便你有多爱他,也不要轻易地去接近他,总有一些女人会觉得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的爱能够感化这类男人。

这种想法是好的,但是现实是非常残酷的,一个人的人格是长期建立起来的,具有稳定性,你很难在短时间内去改变。

反而如果你和这种人一下子生活下去,他就会成为生活中潜在的危险因素,一旦到你们两个人的冲突加剧时,他就会暴露出自己最为自私的一面。

参考资料:

《自卑与超越》、《社会心理学》

在我们周围,也许会碰到这样的人,他们对人、对事表现得很冷淡、不热心,甚至冷酷无情。这在病理心理学上叫做“情感淡漠症”。“情感淡漠”虽说也是一种情绪体验,不过这种体验大都是病态的、不健康的。

情感淡漠在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不同的区分,情感淡漠的形成与发展原因,也包含有病理和社会心理2方面的因素在内。

在国外,现在有些青年心理学家,他们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后发现,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社会里,有为数不算少的青年,在心理上处于“三无”的状态。

所谓“三无”,简而言之,就是无情、无力、无心(心思)。这也就是说,他们无动于衷、缺乏活力和漠不关心。这些多年专门从事研究青年心理学的专家们呼吁,生活在现代化社会里的青年,应该警惕这种心理上的“三无”状态。

一、“情感淡漠”的青年,有哪些主要表现特征

(1)从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上,就可以看出他们缺乏生命的活力,整日里有气无力,失去了“和现实的活着的联系”。

“和现实的活着的联系”这句话,也可以翻译成为“和现实的有生命的接触”。这句话是生于波兰的法国著名精神病学家明考夫斯基的一句名言。他说的这句话,也就是中国古语“行尸走肉”、“哀莫大于心死”之意。明考夫斯基解释说,情感淡漠的人是自闭性的、自我封锁的。这类青年大部分是因为心灵上曾经遭受过种种挫折、打击或创伤,于是心灰意冷,丧失了生活的乐趣,对人对事都感到索然无味。他们的心“冷透”了,躯壳虽存、“灵魂”已无,心灵空虚至极。

(2)表现为心理上的不适应。

这是一种另外形态的情感淡漠症。在生活中通常可以看到,有些青年行为正派,并不胡作非为,但他们却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强迫性病症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他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但却失去对于学习的热情,或者失去了对于社会的关心;他们持续地过着一种自认为“超然”的脱离现实的生活。

然而这类青年并不像精神病患者那样,他们的智力和品格相当好;他们也不像某些神经病患者那样内心惴惴不安、紧张不宁。病理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类型的情感淡漠青年一只是一种表现在行为上的障碍或阻抑,他们是神经症的“预备队员”。比如,有些青年自认为很“老练”、很“成熟”、“看破红尘”,他们斗志减退,不想靠自己的奋发努力而改变现状,他们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二、如何治疗“情感淡漠”

病理心理学家认为,对这类青年的“医治”是相当棘手的,比起前一种类型的情感淡漠者,更加麻烦、费力。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办法可以使他们“死灰复燃”,重新燃烧起生命的火焰,激发起他们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帮助这类青年朋友寻找回来他们失去的精神乐园,有效的途径就是“读书学习法”和“音乐治疗法”。

1读书学习法

有很多情感淡漠的青年,用读书、学习的办法,填补了他们心灵上的空虚,使他们重新振作起来、热情起来、积极起来。因而,“读书学习法”,被病理心理学家和青年心理学家们一致赞誉肯定,认为它是治疗心理空虚的一种有效方法。

为什么“读书学习法”会发挥这样大的效用?因为读书可以开阔眼界,帮助情感淡漠青年看清前进的目标,在精神上找到寄托,鼓励他们充满信心地一心投入有意义的事业上去。因而在他们养成读书习惯之后,就会改变心理上的“三无”状态,精神生活充实了,生活也就不会再显得乏味。显然,因为有了知识之后,就会找到理想这一精神支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的“知识就是力量”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

在黑暗的旧社会,很多杰出人物对于祖国处于忧患中也苦闷过、彷徨过。但是他们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用科学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如马克思主义等)充实与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然后又用这些知识奋发有为地造福人群。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在回忆列宁时写道:“书在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一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他从事的那种浩繁的工作当中,书给了他知识,而这些知识又被他出色地掌握住;否则,他就不可能成为我们大家所知道的那个列宁了。”

勤于读书、勤于学习,不仅可以改变心理空虚的状态,而且可以医治精神抑郁。美国有些大学举办周末进修学习班,一些不是由生理上的内脏器官性病变所引起的心理疾病患者,参加进修班学习后,用不了很长的时间就消除了诸如抑郁、头痛、心动过速等症状。这就再一次证实,“读书学习法”的确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性的心理疗法。

2音乐治疗法

除了“读书学习法”以外,还有音乐疗法等有效地消除情感淡漠的心理疗法。比如,当你因各种原因而心灰意冷、悲观失望,精神萎靡、意志消沉,彷徨怅惘、寂寞空虚的时候,你可以时常听听进行曲那样宏伟奔放的旋律,它会给你带来充实同勇气、希望和力量。

上面是从病理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情感淡漠问题的,下面让我们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做分析。

1964年3月14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了一则杀人消息:一位年轻妇女夜晚在纽约昆士区自家住宅附近被杀害。由于被杀者奋力抵抗,谋杀者延续用了半个多小时才将她杀死。事后调查四邻有38人曾听到她的呼救声,但无人相助,甚至无人报警。这件事引起了美国舆论界的重视,成为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案例。为什么见死不救,“无人相助”?这可能有许多复杂的因素,但是旁观者的“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1983年5月24日,我国《光明日报》报道了一则牺牲自己、抢救别人的消息:1983年4月11日,福建省建阳县徐市公社中心小学的乡村女教师冯细珠,当一阵罕见的龙卷风席卷而来,教室就要倒塌的时候,她用双手紧紧地撑住大门,结果,学生们脱险了,而她却献出了年仅31岁的生命。而2008年“5·11”汶川地震中涌现的舍己为人的事迹更是数不胜数。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同前述某些人见危不救的淡漠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两种社会制度,给人们带来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心理。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通病。

上面讲的这些,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大众社会心理来分析的。毫无疑问,这是我们必须清醒看到的一个大前提。可是,从心理健康学的角度来观察,为什么在同样一种社会制度下,比如说在我们的周围环境里,大多数的人富有同情心和利他精神,而有些人却情感比较淡漠以至冷酷无情呢?

三、“情感淡漠”的原因分析

有些病理心理学认为,淡漠是一种对挫折的退缩式的心理反应。通常人们在遭到挫折的时候,先是表现为“攻击”反应;如果攻击反应失败,或者由于攻击反应而招来更大的挫折时,就会表现为“逃避”反应;如果不能逃避,就会表现为“淡漠”以至“无情”的反应。

攻击—逃避—淡漠(或无情),这3种不同的对挫折的反应方式,究竟采用哪一种?这决定于当事人所面临的不同的具体情境,以及和它们不屈的效果。因此,这3种不同的对待挫折的反应方式,并不是从强到弱地必经的3个步骤。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发现,对待同样的挫折,有的人采取攻击方式,有的人采取逃避方式,而有的人则采取淡漠以至无情的方式。

说起“淡漠”和“无情”来,似乎是对挫折情景漠不关心、甘心退让、无动于衷,没有什么愤怒的情绪。其实不然,淡漠只不过是把愤怒暂时地压抑下去,用“间接方式”表现出来罢了。可以说,淡漠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无言的反抗”、“消极的抗议”。

应该说,引起淡漠情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并不限于我们在开头所讲的那两种类型,实际上还包含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背景的多变量因素在内。因而单纯地从生理上或心理上查找原因还是很不够的。因而,我们不仅应该运用病理心理学的知识,也同时应该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去分析情感淡漠青年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与发展的真实奥秘。

国外有一位病理心理学家叫做金布尔,他在1963年提出,下列一些人容易产生淡漠反应:①长期遭受挫折的人;②处于无助和无望状态的人;③有心理上的恐惧和生理上痛苦的人,④心理上既不能攻击也不能压抑的人。

这4类人在情感上容易产生淡漠的共同性基因,还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所造成的。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是有强烈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的。一个人是否产生淡漠行为,那是取决于他(她)的道德水平和道德信念的。说到底,淡漠行为的核心是保护个人、保护自我。

我们如若仔细深究便会发现,情感淡漠的人并不是真的“与世无争”、逃避退缩;如果碰到个人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并不全然表现为淡漠。上面讲的那桩美国纽约昆士区惨案发生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达利等人立即着手进行了调查。他把淡漠的旁观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归纳为下面4种:①害怕暴徒用刀子捅自己;②怕参与干涉后,法院要自己去作证,这样一来,就会费去许多时间或产生其他牵连;③由于是突发事件,思想准备不足;④也许是一场虚惊,并无其事,自己贸然去救人,太冒失,会被人笑话。

实际上很明显,这桩杀人惨案冷漠无情的“旁观者”(他们当时都听到了年轻妇女的呼救声)所申述的4大类见死不救的理由中,③和④只是一种借口;②是次要的;①才是主要的、真实的原因。也就是说,袖手旁观、见死不救的淡漠行为的基本原因,是保护个人,“怕暴徒用刀捅自己”。

不过,也有些情况和兆头,值得人们深思。比如说,近几年来,我国法律咨询工作者,在总结父母不负责任地离婚,从而给子女带来了不良影响中发现:父母离婚的子女,因为缺少家庭温暖,而对人生和社会抱冷漠态度,对人缺少必要的信任,他们大多数性情孤僻古怪,道德感不强,要么对什么都漠不关心,要么粗野无礼,缺少应有的教养。这种情况尽管是少数现象,但也不能不引起社会上的足够重视。

因此,为了消除有些青年的情感淡漠,不仅希望他们本人保持心理健康;同时也要向广大的父母、教师和全体社会成员呼吁:要尽力创造使青年人感到温暖、安全,受尊重、有希望的有利环境。

母亲说:“她不够关心自己儿子,也不够关心父母和她的妹妹,甚至于也不关心她自己的丈夫。我让她来看,她不肯,说她没有问题。我知道好多精神病人都说自己没有病,你看看她是不是有病。”女儿则觉得自己没有病,只是有一些心理问题,但又拗不过母亲,才随了母亲来找我做一个初步的诊断。对于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是会丧失自知力,也就是说会意识不到自己有疾病而不肯求医。那么,对于上述母亲的担心,对他人漠不关心就是有心理疾病吗?下面,我先就情绪情感方面的几个概念做一下区分。情感淡漠,是指对外界的任何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如在生死离别或久别重逢的情况下亦会表现得无动于衷。平时,面部表情呆板,冷漠无情,内心体验贫乏,失去与周围人及环境上的联系。在疾病的早期,会表现为细致的情感逐渐丧失,病人对家人显得不关心、不体贴,对周围人和事物态度冷淡,情感反应不鲜明、不生动。情感淡漠是精神分裂症多见而又具有特征意义的症状。情绪低落,其表现为心情沉郁,无精打采,自己觉得自己脑子变迟钝了,肢体乏力,不愿意参加各种活动,对完成工作任务缺乏信心。严重时会出现罪恶感及自我惩罚的行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则是抑郁症的重要表现。不管是情感淡漠,还是情绪低落,都会出现对他人的关注减少的现象,会表现出对周围的人及事物失去兴趣,不愿意活动。但是,情感淡漠者是对外界的刺激缺乏应有的反应,如甚至于在亲人死亡、离婚等重大事件上都不会表现出伤心,这种反应的缺乏不是加以掩饰所致,而是内心体验的贫乏而致,他们对别人缺乏关心,不是由于不知道如何表达关心,也不是因为何种原因不能或不愿去关心,而是内心世界里缺乏这种需求。而情绪低落,则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心情不好,心情不好会导致没有去关心他人或事物的愿意,而这并不是因为内心里缺乏这种需求,情绪低落者在出现重大事故时,仍会表现出应有的反应。对于这个案例,在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她并不是不关心自己的家人,只是她不会把这种关心表达出来,对于离婚,她表现得十分伤心,对于现在由前夫照顾的儿子,她也是十分想念和牵挂,只是因为对方家庭不让她见孩子,她才故意表现出了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于案例中的女儿,只能算是因离弃而致的情绪低落,而非情感淡漠,因为持续时间不长,故不能称其为心理疾病。但是,本案中的女儿因离异而出现一些心理上问题,她的一些行为暂时偏离了正常轨道,这些是需要通过心理咨询来解决的,以使其能更清楚地看待自己的这段婚姻,以更好更健康的方式面对以后的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38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