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水的古诗词(并说明主要内容,主题思想)

关于山水的古诗词(并说明主要内容,主题思想),第1张

  杜甫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究竟如何?走遍齐鲁大地,只见一片青绿苍翠,一望无际。“岱”,泰山别名,旧谓泰山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称岱宗。“齐鲁”,原是春秋时两个国名,在今山东省境内;齐国在泰山之北,鲁国在泰山之南,后以“齐鲁”作为这一地区的代称。因为是远望,诗人看不到太多的细节,只见到一片青绿苍翠,望不到边,故说“未了”。它生动地展现了泰山山脉连绵不断的形象,同时也有看不尽、道不完的意思。

  起始两句以设问提起,既包含着酝酿已久的神往之情,更写出泰山雄拔于齐鲁大地的雄姿,可谓意出高远。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论这后五个字“已尽泰山”,施补华《岘佣说诗》说,这五个字“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边亮,一边暗,就好像一边是黄昏,一边是晨晓。钟神秀”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割昏晓”写泰山的雄伟阔大。“钟”字使大自然染上了感情色彩,传达出诗人对泰山的钟爱、赞美之情。“割”字用的新奇有力,仿佛“昏”和“晓”是泰山割开来的,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峻的气势。这一联虚实结合,化静为动,使静止的山峰充满活力。 “钟”,聚集或集中之意,形容泰山凝聚了所有山峦应具的“神秀”。“阴阳”,山北背日为阴,山南向日为阳。“割”字用在这里,恰当地描绘了泰山的奇险,形象地衬托出遮天蔽日、高峻峭拔的山峰。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说:“岱宗如何,意中遥想之词,自齐至鲁,其青未了,言岳之高远,拔地而起,神秀之所特钟,矗天而峙,昏晓于此判割,二语奇峭。”这两句诗已经体现出杜甫造语炼字精雕细刻、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特点。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细望泰山,山间云气生发,层层叠叠,令人心胸激荡起伏。诗人睁大了眼睛,极尽舒展目力,追羡那飞入山间的归鸟。刘勰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人目睹泰山的壮美而情怀满腔。前一句显出诗人襟怀的浩荡,后一句显出眼界的空阔。“决眦”,裂开眼角,形容极目远望的样子。写出作者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强烈愿望。诗人之所以如此,是山高鸟小,远望所致?还是诗人的神思随那鸟儿一起飞翔?这两句在写景之中,有诗人的不尽之意及神往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由望山而联想到登山。由久慕其名,到远望近观,再到决意登山,全诗虽无一个“望”字,但诗人分明不仅是用眼在望,更是用心在“望”。他想象总有一天,一定会登上泰山绝顶,放眼四望,脚下群山是那样的渺小!《孟子·尽心上》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大概此时也是这样的心境吧。结句不但令全诗有含蓄不尽之味,更可看成是杜甫的自我期许,展示了一个青年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中心思想:

  诗篇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最后一句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山水钟灵毓秀、风情万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总是投身于自然山水之中,怡情悦性、吟哦歌咏。美丽的山水与多情的文人结合的结果便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山水美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当我们穿过这些不朽的山水作品的表面语境,不难发现其中表现的正是文化人的人格精神。

  遁世

  中国文人一直深受老庄超脱出世思想的浸润。当他们的人生道路(往往是仕途)遭遇挫折时,他们便委身于自然山水,从中寻找精神寄托。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既然我不能在生活的潮头“争先鼓勇”,那就把我的心放在和谐纯美的山水中,静静地疗伤、静静地抚慰。一次次不朽的失眠,创造了一篇篇光彩四溢的华章。《与朱元思书》即是其中的代表。南朝的文学家、史学家吴均因撰《齐春秋》,“帝恶其实录”,触怒梁武帝,遭焚书贬官。而富春江山水却因此而大幸。“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多么明丽而宁静、从容而怡然的情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你看江水是那样的澄澈、透明,一如作者的心境。“异水”如是,那“奇山”呢?更富情趣。苍翠连绵的青山,使人一望而生寒意,即王维所谓“寒山转苍翠”是也。更奇的是它“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连用了“负”“竞”“轩”“邈”“争”“指”诸字化静为动,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了。更令人叫绝的是山中“泠泠作响”的泉声,“嘤嘤成韵”的鸟声,“千转不穷”的蝉声,“百叫无绝”的猿声,简直是一支大自然的交响曲。这种美妙的情境,岂止是使吴均陶醉,亦令我们读者神往。看着此情此景,回想起自己的身世,作者情不自禁地慨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鄙弃功名利禄之心跃然纸上。有如此怡情畅性的山水美景,何必回到恶浊倾轧的官场!这种厌恶官场(甚至尘世)、遁迹山林的思想在古代文人(尤其是落魄文人)思想中具有普遍性。如《小石潭记》《题破山寺后禅院》《饮酒》等诗文莫不如此。

  傲世

  还有一类作品,既不像《与朱元思书》那样消极遁世,也不似《岳阳楼记》那样积极进取,它所体现的是作者保持个人的独立人格,卓然立于世间的傲世情怀,如《始得西山宴游记》。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而那些才华横溢而又刚正不阿的文人,其命运大多相似。“欲为圣明除弊事”,但最后往往是被贬、革职、甚至献出性命。

  唐宪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因参加翰林学士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这一贬却使永州的山水名传千古,熠熠生辉。初到永州任闲职,柳宗元的情绪自然低落,终日漫无目的地游览永州的山水。“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借此排遣心中的抑郁与忧伤。“披草而坐,倾壶而醉”,作者散漫放任,借酒消愁。只希望将自己的愁绪消融在山水中,求得对世事的遗忘。直到有一天,偶然地发现西山。即刻“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从这一系列行动来看,其惊喜之情不言而喻。登上西山,极目远眺,“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高低景致,尽收眼底。西山之“特立”,在与四周景物的对比中更加突出,其卓然不群,傲然挺立的形象正与作者心目中的自身形象相吻合。他有一种找到知音般的欣喜,于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孤标傲世的情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这哪里是写西山,这分明是作者对自身形象的写照啊!欣喜之余,“引觞满酌,颓然就醉”,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了,以至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达到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这里自然景物的美好与社会现实的黑暗,不协调地激荡着作者的情感,使他在并非崇山峻岭的西山山水之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以人的情感,使其成为傲世蔑俗的作者的化身。这种借山水以表达自己卓尔不群的思想情感的作品还有《登飞来峰》《望岳》等。

  总之,我国的山水文学犹如一股不绝如缕的清亮溪流,一直晶莹剔透,流淌至今,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入世

  几千年来,老庄的道家思想与孔孟的儒家思想,几乎是中国文人的两大精神支柱。时而消极遁世,时而积极入世;有人主张清静无为,有人渴望大有作为。这种积极入世渴望一展抱负的思想同样体现在山水作品中。请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同样是遭受贬谪,范仲淹抒发的是“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其实这篇作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山水作品,尽管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描绘岳阳楼的景色,但写景并不是目的,只是铺垫。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中描绘了洞庭湖一阴一晴两幅图景,以引出“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旨,将文势推向高潮。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忧乐观,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抛弃个人荣辱而胸怀祖国。这种借山水来表达积极入世情怀的作品还有很多,如《观沧海》《醉翁亭记》等。

杜甫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眼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

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一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靡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常见古诗的思想感情

[第一组(按诗体分类)]

(一)咏史诗

思想情感

示例

1.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古今变化的感慨。

刘禹锡《石头城》《鸟衣巷》、姜夔《扬州慢》

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

遇,抒写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或对现实不重用人才进行批评。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

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杜甫《蜀相》

(二)边塞诗

思想情感 ’:

示例

1.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

旋律,或表现战士勇于杀敌;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气魄沉雄、慷慨悲凉。

王昌龄《从军行》

2.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杜甫《兵车行》、范仲淹《渔家傲》

(三)山水田园诗

思想情感

示例

1.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诗人

往往从山水中体验人生的真谛或借

山水来阐释其人生观、世界观。

杜牧《山行》

2.表现了古代士人的隐逸情怀,主

要抒发诗人的恬适的生活情趣。

陶渊明《归因田居》、王维《山居秋暝》

(四)离别诗

思想情感

示例

1.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

李煜《虞美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

舍之情。

李白《赠汪伦》,柳永《雨霖铃》

3.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

渐》

4.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反映漂泊的羁旅行愁。

孟浩然《宿建德江》

[第二组(按诗歌情感分类)]

(一)忧国伤时

分类

示例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官绝句》

2.反映离乱的痛苦。

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

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旗剪婆命运的担忧。

杜甫《登楼》

(二)建功报国

分类

示例

1.建功立业的漫望。

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

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

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

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

悲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的窘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

心情。

屈原《涉江》

(三)思乡怀人

分类

示例

1.羁旅愁思。

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四)生活杂感

分类

示例

1.寄情山水、田园的

悠闲。

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盛今衰的感慨。

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辛弃疾《永遏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

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五)送别之情

分类

示例

1.依依不舍的留念。

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2.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这种题都是固定模式的

歌颂了我国大好河山,抒发了诗人(作者)的豪迈情怀,写出了山川的秀丽景象。

你还得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如果诗人是被贬,你就得写: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情怀;如果诗人是春风得意时,你就得写:春风得意充满喜悦的心情

语文考试回答这种问题,你一定要能写多少写多少,写多了不会扣分,写少了直接没分。要根据它所给题的背景来答。尤其是高考,题目没有一处没用的,得仔细分析,如果你能用原文中出现的词句来描绘这种思想感情,那更好

1山水的诗句并赏析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南谷,在永州乡下。此篇写诗人经荒村去南谷一路所见景象,处处紧扣深秋景物所独具的特色。

句句有景,景亦有情,交织成为一幅秋晓南谷行吟图。 诗人清早起来,踏着霜露往幽深的南谷走去。

第一句点明时令。杪(miǎo),末也。

“杪秋”,即深秋。“霜露重”,固然是深秋景色,同时也说明了是早晨,为“秋晓”二字点题。

中间四句写一路所见。诗人来到小溪,踏上小桥,到处是黄叶满地;荒凉的山村,古树参天。

一个“覆”字,说明这里树木之多,以致落叶能覆盖溪桥;而一个“唯”字,更表明荒村之荒,除古木之外,余无所见。不仅如此,南谷中连耐寒的山花,也长得疏疏落落;从深山谷里流出来的泉水,细微而时断时续,象是快枯竭了似的。

诗人触目所见,自然界的一切都呈现出荒芜的景象。四句诗,处处围绕着一个“荒”字。

诗人身临凄凉荒寂之境,触动内心落寞孤愤之情。这时又见一只受惊的麋鹿,忽然从身旁奔驰而去。

他由此联想起《庄子。天地》篇里说过的话:“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诗人借用此话,意思是:我柳宗元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何以野鹿见了我还要惊恐呢?诗人故作旷达之语,其实却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此篇多写静景:霜露,幽谷,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

写荒寂之景是映衬诗人的心境。末句麋鹿之惊,不仅把前面的景物带活了,而且,意味深长,含蓄蕴藉,是传神妙笔。

这虽然是一首五言古诗,但中间两联对偶工整,如“黄叶”对“荒村”,“溪桥”对“古木”,“寒花”对“幽泉”。这种句式,可以看出它受律诗的影响。

古诗中对偶用得好,可以有助于形象的深化,也有助于激化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唐人写古诗,往往采用律诗句式,也可能与此有关。

2描写山水的诗句与赏析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无人知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来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物我合一而物

我两忘,禅意与诗情水乳交融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也善于捕捉音响、色彩、画面、感受相交织的动人一刻,统一于最能传

达情韵的意境之中,用恰当的语言表现出来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山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 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 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南湖早春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 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 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 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 年年衰病减心情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山中留客

张旭

光物态弄春晖, 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

3山水的诗句并赏析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南谷,在永州乡下。此篇写诗人经荒村去南谷一路所见景象,处处紧扣深秋景物所独具的特色。句句有景,景亦有情,交织成为一幅秋晓南谷行吟图。

诗人清早起来,踏着霜露往幽深的南谷走去。第一句点明时令。杪(miǎo),末也。“杪秋”,即深秋。“霜露重”,固然是深秋景色,同时也说明了是早晨,为“秋晓”二字点题。

中间四句写一路所见。诗人来到小溪,踏上小桥,到处是黄叶满地;荒凉的山村,古树参天。一个“覆”字,说明这里树木之多,以致落叶能覆盖溪桥;而一个“唯”字,更表明荒村之荒,除古木之外,余无所见。不仅如此,南谷中连耐寒的山花,也长得疏疏落落;从深山谷里流出来的泉水,细微而时断时续,象是快枯竭了似的。诗人触目所见,自然界的一切都呈现出荒芜的景象。四句诗,处处围绕着一个“荒”字。

诗人身临凄凉荒寂之境,触动内心落寞孤愤之情。这时又见一只受惊的麋鹿,忽然从身旁奔驰而去。他由此联想起《庄子。天地》篇里说过的话:“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诗人借用此话,意思是:我柳宗元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何以野鹿见了我还要惊恐呢?诗人故作旷达之语,其实却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此篇多写静景:霜露,幽谷,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写荒寂之景是映衬诗人的心境。末句麋鹿之惊,不仅把前面的景物带活了,而且,意味深长,含蓄蕴藉,是传神妙笔。

这虽然是一首五言古诗,但中间两联对偶工整,如“黄叶”对“荒村”,“溪桥”对“古木”,“寒花”对“幽泉”。这种句式,可以看出它受律诗的影响。古诗中对偶用得好,可以有助于形象的深化,也有助于激化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唐人写古诗,往往采用律诗句式,也可能与此有关。

4关于山水的古诗词的赏析

1 游山西村宋代: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赏析如下: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

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2 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如下: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

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

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

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

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

这好像拍**,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

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

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

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

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

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

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

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3 望庐山瀑布唐代: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如下: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

5山水的古诗及鉴赏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赏析

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江南多么迷人,多么令人向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已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但那只是宏观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则相对具体一些,似乎领我们参观了几个景点,印象也就更深刻了。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你看,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诗人在这里不说“朝朝四百八十寺”,而说“南朝四百八十寺”,显然别有意蕴。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为历史的遗物,成为江南美妙风景的组成部分了。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丰富了。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鉴赏:(不知道您要长的还是短的,不过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适当节选。短赏析就用这个赏析的第一段即可)

6描写山水的古诗和赏析

五六、楚山欲雨图

举杯风雨中,

人去楼空。

可叹茫茫楚河水,

依旧只流东。

我借天上天公笔,

写君惨淡人生。

记当时:

只有楚山客,

愤世嫉俗,

难改初衷。

欲诉万种情,

石破天惊。

天下人落天下魄,

独做寥寥寒星。

喋血黄昏空喋血,

不见旧日雄风。

看今日:

空有凌云志,

弃我而去,

何太匆匆?

五七、千里江山图

“大鹏一日乘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五千年里数骄子:

武羞霸王,

文怒苏轼。

龙飞凤舞挥巨笔,

天下第一!

忽闻天外雷声急,

生灵亿万齐欢喜。

为赴大义轻生死: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多少豪情在诗集?

天开地辟!

后记

诗潮澎湃

有涯沧海,无涯胸怀。

乱世诗狂,盛世英才。

历经蒙古铁骑的疯狂践踏;饱尝满清胡虏的野蛮奴役;残遭八国联军的枪炮轰击;忍受日本强盗的烧杀抢掠……压抑了几十年,几百年。今天,在华夏大地上,终于爆发出一股强大的生命力,激发出一种令天下所有炎黄子孙的心灵都为之震撼的东西——这,就是《诗词三百首》!

读了《诗词三百首》,颇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书中有雷鸣,有号角,有虎啸,有龙吟。好似惊涛骇浪,以波澜壮阔的气势,揭天掀地,席卷而来。大笔挥舞,铿锵有力,所向披靡。字字句句落地有声,振聋发聩。自然流露出处在变革时期的求索者“胸怀万里世界,放眼无限未来,阅尽千古风流,独占万世潇洒”的豪迈、奔放、乐观、旷达。

伟哉!《诗词三百首》。读了你,我们可以触摸到诗人的高风亮节!

壮哉!《诗词三百首》。读了你,我们可以呼吸到诗人的浩然正气!

——孙培军

诗韵悠悠

天地之道,恒久不已。

利有攸往,终则有始。

——《周易》

《诗词三百首》真真写煞,真真写绝。不能不让人们引为知己,叹为观止。与其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支前奏曲,倒不如说是炎黄子孙从此走向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她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作者强烈感情的喷发。她不单纯是作者博古通今之后的知识发挥,而且是:作为一个平民的血与泪的痛苦结晶;作为一个战士的生与死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学者的灵与肉的慷慨独白;作为一个游子的爱与恨的情感升华。

她叩响世纪之门,奏起时代弦律,歌唱美好生活。最贴切地道出了一个群体的心灵之声,最直接地反映了一代人的精神风貌。

前世不忘,后世之师。读了《诗词三百首》,能够使人想起一段难忘的岁月。是为跋。

——胡庄

再版说明

诗风隽永

华夏文明,精彩纷呈。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诗词三百首》能够再版,又一次向世界证明了神州神韵的源远流长和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生命力量的无穷无尽,实现了多少人多少年的梦想。最终使优秀的传统得到继承,使崇高的精神得到发扬,使伟大的人格得到尊重。简而言之,是大势所趋,是民心所向,是众望所归。

通过《诗词三百首》,我们可以体会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艰辛;感受到“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的勇气;领略到“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激情。

《诗词三百首》内涵丰富,简古流畅;深入浅出,厚积薄发;易学易记,易吟易诵。曾经产生过很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坚定过很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今天,我们再一次读到她,除了可以尽情享受和惊叹她的大气之外,还能够找回那种久违了的自豪与欣慰,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永远无法预见、不可估量的。 ——李正刚

7描写山水的古诗名句和赏析

陶渊明的《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清晨开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

壶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汨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8描写山水的古代名句,并赏析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寂静溪水清澈,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反衬了作者所处社会官臣惰,贪,写出诗人自己的高尚情操,写出那无忧无虑,表达了作者十分向往这种生活。也表达了作者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9有关山水风光的诗句及赏析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竹里馆 唐·王维

(2005-09-18 02:48:17)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分析

王维(701—761),擅长山水境界,开南宗画派,其诗有如画境;长于音乐,其好诗都如美妙的乐曲。后期作品大多描绘山水风光,寄寓自然情趣。

此诗为《辋川集》第十七首,描写山林幽居情趣。诗句全用白描,诗境清幽绝俗,空明澄静。竹林深处,绝无尘世的嘈杂,琴声细幽,歌吟舒畅。诗人此时享受着独处的自由,细细品味艺术人生的高雅情趣。

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注释]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从缝隙中看。

③檐:房檐。

[解说]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10关于山水的古代诗文名句,并加以赏析~~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唉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此篇作于永州。作者所写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记》,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同样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诗中也是存在的。

一、二句写夜尽拂晓,读者从汲水的声响与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岩下有一渔翁在。三、四句方写到“烟销日出”。可是反而“不见人”,然而随“烟销日出”。绿水青山顿现原貌,忽闻船桨“唉乃一声”,原来人虽不见,却只在山水之中。

结尾两句是全诗的一段余音,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

1 山水文言文段落及赏析

1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赏析 文章开始,作者从人们对山水的态度入手:古往今来,没有人不赞美青山绿水的,特别是江南的山山水水,更是柔媚亮丽、清秀绝尘,是如此的典雅、飘逸。

接着描写了山水、石壁、丛林、翠竹和早晨、黄昏的景象,融情于景,表达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最后,作者发出慨叹:从谢灵运后,又有谁能欣赏如此美景呢?望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还有多少呢?一片黯然之情,悄然流露。

整篇文章,六十八言,有山水竹林、晓雾夕阳、猿鸟锦鳞,有比喻、夸张、拟人,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说不完的无限情趣、道不完的生机盎然,使人觉得似人间仙境一般。这在魏晋六朝“诗尚玄理,文工骈体”的文风中,可谓一枝独秀。

读来凡心皆无,身在物外,心清神明。 可根据需要截取一部分或一段 2 后赤壁赋(山水描写部分) 苏轼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谗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赏析 该选段纯粹写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声"四句,却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这里,作者不吝笔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谧清幽、山川寒寂、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

而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写到这里,又突起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经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澜,还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3石钟山记(描写山水部分) 苏轼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献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赏析 先交代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地点同游者,然后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听到的是“云霄间”鹘鸟的“磔磔”的惊叫声,以及“山谷中”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声。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段描写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伏笔。 转而写作者在“心动欲还”的时候,忽然“大声发于水上,噌如钟鼓不绝”,使“舟人大恐”,而作者却被吸引了。

他“徐而察之”,发现“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查明了发出“噌”之声的原因。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下面又起波澜。

作者在“舟回至两山间”的时候,发现入港处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声相吞吐,有窾坎镗之声”。作者对两处声音的考察,极为细致深入,处处印证了首段的郦说:“微波入焉”和“与风水相吞吐”,分别照应“微风鼓浪”;“山下皆石穴罅……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和“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分别照应“水石相激”;“噌如钟鼓不绝”和“窾坎镗之声”,分别照应“声如洪钟”。

这就不仅证实了郦说,而且以详补“简”,为末段叹郦说之“简”作好铺垫。

2 初中学过的山水文言文,请带上赏析

⒈<;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赏析:山不在于它的高大,有仙人居住就已经很出名了。水不在于它的深度,只要有蛟龙居住就显得他有灵气了。

⒉<;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赏析:峨眉山弦月的影子印在了青衣江流动的江面上。

⒊<;三峡>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赏析:在春、冬两个季节,则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3 描写山水的古文(题目)

古文:小石潭记 ,醉翁亭记诗文: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杨万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30333531。

(王昌龄:《出塞》)。

4 诗意山水阅读答案

诗意山水(有删改) ①我一向固执地认为,是峻秀神奇的中国山水哺育了唐诗、宋词、元曲空前绝后的绚丽和辉煌,成就了王维、吴道子、米芾、张旭等震烁古今中外的丹青宗师和绘画巨匠。

而中国的山水自然,又是拥裹着风花雪月,夹缠着离愁别绪,浸渍着爱恨怨忧的历史境况和人生体验。在平平仄仄的诗赋歌咏中,醉人身心;在追求形意神韵的丹青绘画中,张扬魅力。

②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偏爱。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驾一叶扁舟,荡桨西湖,赏湖光山色,夏荷秋桂,听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扑面都是唐宋的遗风余韵:泊舟枫桥,在疏疏的江枫和寥落的渔火中,静候残月下的寒山寺钟声,于千年后再度敲乱一个游子的愁怀;竹杖芒鞋,踏上秀甲天下的峨嵋,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霄是否依旧还斜挂在婆娑的树梢;穿越漫漫黄沙,在大漠深处如柱的炊烟和长河尽头 的落日里,倾听那些长眠不醒的远古将士们的鼾声……南国山水的______________,北疆山水的______________,西域山水的______________,巴蜀山水的峻美与清寒,莫不令人心旷神怡。“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还有什么能令人如此刻骨铭心的呢? ③行走山水间,凝眸处,都是漂泊者载酒江湖的萍踪浪迹。

这些官场失势、情场失意、商场失利的文人,经过一番红尘的折腾后,身心俱疲,志坠青云,愤世伤心之余,一脚踏进江湖,寄情山水,托志万象,逍遥去也。“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那是何等的桀傲放荡,自在快活!山的伟岸强劲,山的独立异世,山的傲笑天地,水的___________,水的___________,水的___________,又恰恰迎合了文人的秉性,响应了他们内在的精神理想,使之思想情怀找到了可供寄托、归依和宣泄的家园,山水成为他们驰骋个性精神、张扬生命理想最自由的场所和最广阔的天地。他们临风弄月的古韵行吟,飞龙舞凤的斑驳陈迹,为自然的山水附丽了浓郁得化不开的人文色彩,一山一水、一园一亭、一花一草、一石一木,因此都具有了强烈的生命 、历史印迹、文化渊源和传奇色彩。

安徽宣城外的那座不起眼的小山丘,因李白偶尔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成为名胜;而绍兴城南一处普通的私家园林,因陆游遗恨千载的《钗头凤》和《沈园诗》,令古往今来多少性情中人不顾山迢水遥,争相一睹为快;最典型莫过于岳阳楼,一楼何奇?却因“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而声名大噪。人文精神对山水的浸*和提升,给中国山水罩上了玄奥的文化青衫,弥漫了宗教般的神秘气氛,让崇尚自然,在自然中寻找生命价值和追求生命真谛的西方人,拍痛脑袋也解读不透其中的奥秘。

④“文章乃案头之山水,山水乃地上之文章”。一座好山或一川好水,________________。

畅游好山好水,________________。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那样的赏心乐事,是粗鄙者不会为之的。

山水入诗,更增诗情,山水入画,更添画意,山水乃诗画之源。山水有钟灵秀气而生才子佳人,这大概属于中国古老的风水学说了。

⑤好山好水是我们的物质财富,更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很欣赏“一生好入名山游”的那份潇洒与浪漫,憧憬着有朝一日,能实现儿时的梦想,游遍普天之下的名山大川。

1请根据各地山水的特点,将下列词语恰当地填充到第②段的横线上。苍凉与神秘 温婉与柔媚 秀雅与奇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②段加粗的句子共涉及到三位唐代诗人及相关作品。

请你根据文句内容提示,将下列空白填充完整。张继 《枫桥夜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王维 ______________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请仿照第③段中写“山”的句式,续写有关“水”的句子。

山的伟岸强劲,山的独立异世,山的傲笑天地,水的_________,水的_________,水的_________。4第③段诗句中写道“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

其中范希文即范仲淹,请你结合《岳阳楼记》,说说所谓“两字关情”应该是指哪两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根据你自己的文化积累,为第③段加线部分补写一个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请根据文意将下面两句话分别还原到第④段中的空白处。

A就是一本好书 B犹如欣赏一部传世名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答案(表抄答案,解析更重要->戳这)1温婉与柔媚 峻美与清寒 苍凉与神秘2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示例:水的清丽柔顺,水的灵动活泼,水的自由奔放。

(凡符合水的特点,并工整流畅均应判对。)4应该是指“忧”和“乐”两个字。

(答“喜”和“悲”亦可)5示例:西陵峡口的三游洞因唐代诗人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个人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先后同游此洞而远近闻名。

5 初中学过的山水文言文,请带上赏析小石潭记课后阅读第三题:初中我

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赏析:山不在于它的高大,有仙人居住就已经很出名了。

水不在于它的深度,只要有蛟龙居住就显得他有灵气了。⒉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赏析:峨眉山弦月的影子印在了青衣江流动的江面上。⒊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赏析:在春、冬两个季节,则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6 文言文《西陵峡》阅读答案江水又东,径西陵峡《宜都记》曰:“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的词(1)迳西陵峡 的迳( 经过 )(2)泠泠不绝 的绝( 停止 )(3)常闻峡中水疾 的疾( 快 )(4)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 的悉 ( 都)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翻译:壁上的石头的颜色和状态,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2)及余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翻译:一到那里,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3根据划线句,写出一个你由此所联想到的古诗名句划线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4选文描绘了西陵峡的哪些景物?写出了西陵峡怎样的特点山水,绝壁,石,林木,猿鸣写出西陵峡水流湍急,山水曲曲折折,险的特点只是代表个人见解,回答的也不是百分之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39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