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思》原文及翻译赏析

《春思》原文及翻译赏析,第1张

《春思》原文及翻译赏析1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红粉当垆弱柳垂,金花腊酒解酴醿。

 笙歌日暮能留客,醉杀长安轻薄儿。

  翻译

 春天青草丛生,绿柳抽芽,桃花挂在枝头丛丛点缀,李子花的香味飘得远远都是。

 (但是在这样生机盎然的春天),春风依然不能为我吹散烦恼忧愁,我的愁思怨恨偏偏在这春天一直滋长。

 美人在吆喝着卖酒,扭动着腰肢的佳人们(在旁边作陪);金花茶配着米酒可以解酴醿酒。

 在这日夜不间断的歌舞声中,最能留住来往的客人,能把长安所有的轻薄人都醉死在这温柔乡里。

  注释

 当垆:卖酒。

 酴醿:种经几次复酿而成的甜米酒,也称重酿酒。

 笙歌:奏乐唱歌。

  译文

 春天青草丛生,绿柳抽芽,桃花挂在枝头丛丛点缀,李子花的香味飘得远远都是。(但是在这样生机盎然的春天),春风依然不能为我吹散烦恼忧愁,我的愁思怨恨偏偏在这春天一直滋长。

 美人在吆喝着卖酒,扭动着腰肢的佳人们(在旁边作陪);金花茶配着米酒可以解酴醿酒。在这日夜不间断的歌舞声中,最能留住来往的客人,能把长安所有的轻薄人都醉死在这温柔乡里。

  鉴赏

 贾至的《春思二首》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三十五。下面是古典诗词专家陈邦炎先生对组诗第一首(“草色青青柳色黄”)的赏析。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这首诗大概也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诗中表达的愁恨,看来不是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可与这首诗参证的有他的另一首《西亭春望》诗:

 “日长风暖柳青青, 北雁归飞入窅冥。

 岳阳楼上闻吹笛, 能使春心满洞庭。”

 这里,除明写诗人身在岳州外,“柳青青”的景色与“草色青青柳色黄”既很像,而“日长风暖”的景象也近似“偏能惹恨长”的“春日”与“不为吹愁去”的“东风”。至于“满洞庭”的“春心”,与这首诗题所称的“春思”也大致同义。“春心”是因春来雁去而触发的旅情归心;“春思”是纵然在美好的春光中仍然排遣不去的、与日俱长的愁恨。

 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

 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平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有深意。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的。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张华《情诗》“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诗“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所写的都是同一心理状态,表达了诗人主观上的时间感。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诗的语言有时不妨突破常理,但又必须可以为读者所理解。也就是说,一首诗可以容纳联想、奇想、幻想、痴想,却不是荒诞不经的胡思乱想;诗人可以自由地飞翔他的想象之翼,却在感情的表达上要有可以引起读者共感之处。这首《春思》诗,正是如此。

《春思》原文及翻译赏析2

 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古诗简介

 《春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大意是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全诗言辞朴实无华,情景交融,神骨气味高雅浑然,富有民歌特色。

  翻译/译文

 燕塞春草,才嫩得象碧绿的小丝, 秦地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树枝。 郎君啊,当你在边境想家的时候, 正是我在家想你,肝肠断裂日子。 多情的春风呵,我与你素不相识, 你为何闯入罗帏,搅乱我的情思?

  注释

 1、燕草: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指燕地的草。征夫所在之地。

 2、秦:今陕西,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3、罗帏:丝织的帘帐。

 4、秦桑:秦地的桑树。思妇所居之处。

 5、怀归:想家。

 6、妾:古代妇女自称。

  赏析/鉴赏

 《春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大意是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全诗言辞朴实无华,情景交融,神骨气味高雅浑然,富有民歌特色。

 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作描摹思妇的心理,《春思》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春”字往往语带双关。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诗题“春思”之“春”,就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

 诗的开头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三、四句由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归怀己,此时秦桑已低,妾已断肠,进一层表达了思妇之情。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她对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全诗以景寄情,委婉动人。

《春思》原文及翻译赏析3

  原文:

 春思

 朝代:唐朝

 作者: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莺歌燕语预报了临近新年,马邑龙堆是几千里的疆边。

 家住京城比邻着汉室宫苑,心随明月飞到边陲的胡天。

 织锦回文诉说思念的长恨,楼上花枝取笑我依然独眠。

 请问你主帅车骑将军窦宪,何时班师回朝刻石燕然山。

  注释

 1、马邑:秦所筑城名,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龙堆:白龙堆得简称,指沙漠。

 2、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

 3、苑:这里指行宫。

 4、机中句,窦滔为苻坚秦州刺史,后谪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论:表露,倾吐。

 5、为问两句: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元戎:犹主将。返旆:犹班师。勒:刻。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

  赏析:

 这首诗是借闺妇抒写春怨,期望早日了结战事,征夫能功成名遂。诗的首联点明题意,首句点“春”,次句点路遥“相思”。颔联写**和征人所在之地,一在汉,一在胡,相隔千里。颈联写离恨,写春情。末联故作问语,问征夫何时功成返乡。全诗流露非战情绪,也是借汉咏唐,讽刺穷兵黩武。

《春思》原文及翻译赏析4

 玉楼春·春思

 朝代:宋朝

 作者:严仁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胡蝶乱。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

 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暮春的风光只在庭园的西边,荠菜花开得正好,蝴蝶也飞来飞去忙乱着。冰清澄澈的池塘一汪碧绿。香径上的花儿已经落尽,就连落在小路上的花瓣也被风吹得老远。我的相思太深,竟怨摇曳的游丝太短。整日里为相思煎熬,以致体瘦而衣带渐渐松缓。打开梳妆镜,镜如明月,不会骗人,镜中的人容颜已憔悴,等明日君归来看镜,亲自看一看我憔悴的容颜,便知我的一片深情。

  注释

 冰池晴绿:指池水碧绿。

 罗带缓:因体瘦而衣带松。

 奁(lian):镜匣。这里指镜子。

 晴绿:指池水。

  赏析:

 在现存的词作里,严仁有词三十首,其中一半以上写闺情。“闺情”,在唐宋词里是写作量占多数的一种题材。这种词的表现手法多样,或雕琢,或白描,但有创意,新颖别致的倒为数不多。而本词却有其独到之处。

 本词采用常见的上景下情的写法。但其写景却在动与静对比的同时,用暗示衬托出思妇的情怀。小园内春光烂漫,杂花竞放,但思妇的视线却只有小园西畔的一片荠菜花,此时荠菜开出繁密的白色小花,引来许多上下纷飞的蝴蝶。“繁”和“乱”是以荠菜花和蝴蝶的形态和活动反映出春事已深。“只在”两字暗示春风仅仅在园中停留,却不光顾寂寞的深闺

 荠菜本是可食之野菜,而她无心踏青挑菜,以致听任荠菜长得遍地都是:“花繁”,不仅形容荠菜长得茂密,又从另一角度暗示了思妇因思春而无意游赏的心情。

 词人借思妇的目光,将关注点转移到池塘和花径上。“冰池”指水面光洁如冰,莹澈清碧。“照还空”,形容冰池在阳光之下显得透明无比。“香径”写落花堆满小路,送来阵阵芳馨。“吹已断”,是说枝头花瓣都已被风吹落在地。从这一泓碧水、一条花径的静景场面中,衬托出思妇幽闺寂寞、尽日凝望的神态。这种以写景为主而景中有情的写法,过渡到下片抒情,使得全词融为一体。

 下片所写的相思之情,主要是以间接而曲折的手法来反映的。游丝,是飘荡于空中的昆虫之丝,说“恨游丝短”是用以反衬自己情意之长。由于相思而日益消瘦,亦不直接说出,只用“罗带缓”来暗示。

 这种写法在《古乐府歌》:“离家日已远,衣带日趋缓。”中有表现。《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亦有“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之句,不过前者是游子口吻,后者是思妇之辞。这里间接地刻画出由于离别日久相思不已而渐趋消瘦的思妇形象。

 结尾两句设想新奇,以构思别出心裁而为人称道,是承上面“罗带缓”而进一步悬拟他日归来相见时的情景。这样的手法更显示出相思之苦。词人并未使用直接诉陈因怀人而憔悴之语,而是曲折地说:梳妆匣里的圆镜不会欺人,待你归来之日可以看到思妇消瘦的容颜。这种间接的写法看似痴语,其实是至情的流露。本词运用反衬、暗示、间接等手法,使词意婉转层深,独具韵致。

《春思》原文及翻译赏析5

  原文

 黄莺乱啼门外柳,雨细清明后。能消几日春,又是相思瘦。梨花小窗人病酒。

  译文

 黄莺在门外柳树梢啼唱,清明过后细雨纷纷飘零,还能再有多少天呢,春天就要过去了,春日里害相思,人儿憔悴消瘦,梨花小窗里,佳人正借酒消愁。

  赏析一

 《清江引·春思》,元代张可久的散曲·小令。此曲的前两句不着痕迹地化用了唐人的诗句。“黄莺乱啼门外柳”,是写思妇,是从金昌绪《春怨》诗意点染出来的。“雨细清明后”,是从杜牧《清明》句意中浓缩出来的。接下来,“能消几日春,又是相思瘦”承上,说不但思妇禁不起风雨,连游子也受不了离愁的折磨了。

 这句话也是化用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词意。结语“梨花小窗人病酒”饶有余味,既照应了前文的“清明后”和“几日春”,也概括了“相思瘦”的种种原因,又给读者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

  赏析二

 这支有名的小令,是写思妇在春残雨细的时候,想到韶华易逝,游子未归,因而借酒浇愁,去打发那好天良夜。

 曲的前两句,都不着痕迹地化用了唐人的诗句。“黄莺乱啼门外柳”,是写思妇,是从金昌绪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春怨》的诗意点染出来的。意思是说,她正想在那里“寻梦”,让那千种情思、万般缱绻在梦里得到满足,可那“不作美”的黄莺,好像故意为难似的在门外乱啼,使人不能成眠,无法在梦里补偿在现实生活中失去了的甜蜜。“雨细清明后”,是写行人,是思妇魂牵梦萦的对象,是从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的句意中浓缩出来的。妙在思妇被黄莺唤起,不是埋怨行人误了归期,而是关心游子在阴雨泥泞的道路上黯然魂消的苦况,这就进一步深化了曲的意境。作者在这里引用唐人的诗句,有撮盐入水之妙。

 “能消几日春”二句,是双承上面两句的曲意,即不但思妇禁受不起几番风雨,就是那天涯游子也同样受不了离愁的折磨了。这句话也是从辛弃疾的“要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的词意中点化出来,借春意阑珊来衬托自己的哀怨的怅然无限的相思,令人憔悴,令人瘦损,长此下去,如何是好呢这里着一“又”字,说明这样的两地相思,已经不是破题儿第一遭了。这跟作者的“总是伤春,不似年时镜中人,瘦损!瘦损!”《庆宣和·春思》乃同一机杼。这支小曲之所以自然而不雕琢,典雅而不堆垛,正是作者博搜精粹,蓄之胸中,自然吐属不凡,下笔如有神助。

《春思》原文及翻译赏析6

 如梦令·春思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翻译

 黄州,我的居所雪堂之前,有我亲手种下的桃树和李树,到如今已是绿叶成荫,青青的果实挂满枝头。帘外的鸟儿天刚蒙蒙亮就开始鸣叫,把我从睡梦中唤醒。东坡啊东坡,不要忘记黄州小桥流水的美景,早日归隐吧。

  注释

 手种:亲手栽种。

 堂:指东坡雪堂住处。

 青子:尚未成熟的青色小果子。

 百舌儿:一种专在春天鸣叫的鸟,黑身黄嘴。似伯劳鸟而体小。其鸣声变化多端,因称“百舌”,又称“反舌”。

 居士:一般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犹“处士”。苏轼自黄州东坡躬耕田园起,就自号“东坡居士”。

 莫忘小桥流水:意指不要忘记了当年在东坡的躬耕田园生活。按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后丘,“小桥流水”指此。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遥想当年在东坡雪堂的生活情景。作者贬官黄州时,开垦东坡,并在这里修建房子,因房子是在大雪中修的,就在壁上绘雪景,并命名为雪堂,还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字为匾额。

 开头四句,是说作者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清晨,窗外百舌鸟婉转啼叫。鸟鸣声常常把作者从睡梦中搅醒。作者写出这番景象,在于以景衬人。在这嘉树四合、鸟雀啁啾的环境里,作者生活惬意。遥想当年的闲适自得,思忖此时的入奉禁严,作者油然生出怀旧之情。刘敞《朝中措》有名句云:“手种堂前杨柳,别来几度春秋。”这可能对苏轼此词的用语有所影响,但苏轼实是别出心裁,以故为新,从而恰切地表达了他深埋心底的思故之情,已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

 而此时百舌唱道:“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明明是自己思念故园,却让百舌鸟的鸣声喊叫出来,便使文词愈加警切生动。连动物都已探知其心事了,苏轼自己早就抑止不住滚涌而起的思乡情感了。句法超绝,逸笔宕开,留有丰富想象的余地。最后一句,主要还是以“小桥流水”指代相对于喧闹京华的一种幽静环境。由此,更反衬出作者对营营仕宦的逆反心理和对拥有广阔心理空间的田园生活的热切向往。

 这首词表面看来只是抒写了作者对当年雪堂生活的回忆和对这种幽静环境的怀恋和向往。但真实思想却在于排遣对仕途经营的厌腻。这一层作者并没有明白说出,甚至只字未提。作者只是从对雪堂生活的深情回想中透露出这个消息,却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这首词不仅创造了一种如同图画般的美的境界,而且留有许多思索的余地。这首词语言自然流畅,而感情真挚深厚。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元祐元年(1086)春。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回京后,虽受重视,但既与司马光等在一些政治措施上议论不合,又遭程颐等竭力排挤,因此一再表示厌倦京官生涯,不时浮起归耕念头,故此借写出这首《如梦令》,抒写怀念黄州之情。

1 关于映衬的诗句

关于映衬的诗句 1 运用映衬手法的古诗有哪些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唐]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答:评分标准:由“山”、“雨”的角度评析出孤寂、凄怆等情感给3分;由“鸟”的角度评析出思乡之情给3分。

评析示例: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苍凉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这情;最后,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伶仃小鸟飞往家乡广陵方向,归巢了。鸟飞东南,离巢愈近;而诗人前往西北,去亲愈远。

这更引起了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哀愁。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七言绝句(或绝句),押的韵是a。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反 衬 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法的核心。现实生活中相互对立的事物,是互为依存,互相联系的。

在互相联系中又互为表现,互相衬托。在诗歌中,通过描写与主要对象相反的事物,借以衬托主要对象,作为一种艺木表现手法,称为“反讨”。

要掌握这一表现手法,诗人的慧眼就要善于在各种相互联系的事物中看出对立,在各种对立的事物中找出联系。艾青说:“诗人愈能给事物以联系的思考和观察,愈能产生生活的形象,诗人使各种分离的事物寻找到形象的联系”(《诗论》)。

文艺作品中情和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应该是统一的。即所谓情借景生,景随情活,达到情景交融。

吴乔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围炉诗话》)。

前人在这方面的成功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景来衬托“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亡国之痛,情景之间达到了统一。

反讨则是“反其道而行之”。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蜡其哀乐。”

现在部颁的初中第四册语文课本中同时选了两首诗。一首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首众口争传的好诗,还被谱成琴曲,称作《阳关三叠》。

这首诗的妙处正是“以乐景写哀”。被送者就要西出阳关,进入到一片陌生的荒漠中去了。

从此,他再也看不到如此清新的景物,再也见不着如此深情的友人了,再饮一杯,流连片刻吧——惜别的心情也更加沉重,眼前的景物也更值得留恋。 另一首是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别的景象是凄凉的,然而,作者却给这位当时著名的音乐家董大鼓足了勇气,增强了信念。

前途是光明的,到处都会有亲切的朋友接待你。用不着动心,去吧…… 这是“以哀景写乐”,是一种“朋友遍天下”的欢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社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在连年的战祸和离乱生活中,听到这样的好消息,真是大喜过望,应该是“初闻全家笑开颜”才是,怎么反倒“涕泪满农裳”呢?杜甫这样写是否违背了感情的真实呢?没有!原来这“涕泪满衣棠”的举动。

正是“喜欲狂”的精神现象。前年我国女排在世界杯决赛中和日本队对垒,经过全力拼搏,终于夺得冠军。

比赛结束,队员们却抱头痛哭。这一镜头使得许多在电视屏幕前的观众都感动得落泪了。

她们痛苦吗?当然不是,这正是“喜欲狂”的表现。“夫人感极则悲,悲定而后喜”(范仲淹:《潜溪诗眼》)。

感情由于强烈的激动,喜极而悲,“初闻涕泪满衣裳”是符合这一心理特征的。 “强作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优集”(《杜甫:《百优集行》。

仇兆鳌注:“笑语供主人,说穷途作客之态最苦”。这里显然是以喜衬悲,这是一种压抑着无限痛苦的笑,一种令人辛酸的笑。

深刻地揭示了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嘻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柳宗元)。

唯其反常,才显得深刻而强烈。 在写动和静的关系上,古人的一些独出心裁的名句更为历代诗家所津津乐道。

南朝梁代的王籍《入若耶溪》一诗中有这样两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来反衬静,震惊了诗坛,博得了“当时以为文外独绝”(《梁书文学传》)的美誉。

王安石无疑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早些时候,他也写过“午鸠鸣春阴,独卧林壑静”这样的诗句,和王籍是同一境界。

但他对“幽”的理解却有些偏颇,受到了后人的非议。他认为鸟鸣会破坏山林的幽静。

因此,在他写的《钟山即事》中就有“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的句子。后人讥笑他这种修改是“点金成铁”。

因为王籍所着眼的是“幽静”。幽,是一种动态中的安静,给人一种清致、舒恬的感觉。

所以蝉噪、鸟鸣反倒增进了山林的清幽感。王安石的错误是他把“静”绝对化了,过份的寂静,没有生物的世界,只能唤起荒凉、孤寂。

2 求关于垂柳与湖面相映衬的诗句

踏藕

年代:宋

作者:苏辙

春湖柳色黄,宿藕冻犹僵。

翻沼龙蛇动,撑船牙角长。

清泉浴泥滓,粲齿碎冰霜。

莫使新梢尽,炎风翠盖凉。

春日归思

年代:唐

作者:王翰

杨柳青青杏发花,

年光误客转思家。

不知湖上菱歌女,

几个春舟在若耶。

西亭春望

年代:唐

作者:贾至

日长风暖柳青青,

北雁归飞入窅冥。

岳阳城上闻吹笛,

能使春心满洞庭。

念奴娇 莫愁湖

年代:清

作者:郑燮

鸳鸯二字,是红闺佳话,然乎否否?多少英雄儿女态,酿出祸胎冤薮。前殿金莲,后庭玉树,风雨催残骤。卢家何幸,一歌一曲长久!即今湖柳如烟,湖云似梦,湖浪浓于酒。山下藤萝飘翠带,偿储稗肥织堵半瑟报鸡隔水残霞舞袖。桃叶身微,莫愁家小,翻借词人口。风流何罪?无荣无辱无咎。

3 带有衬托的诗句

一、冷暖相衬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山岩震动,清泉叮咚,深林战栗,峰峦抖动乌云滚滚,雨点将落;水面蒙蒙,烟雾缭绕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峰峦崩裂,大地摇动作者极力铺陈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勾画出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而天门一打开,景象就为之一变,天空青色透明,一望无际,太阳月亮一齐大放光明,金楼银台悬空而起,真是光辉灿烂,耀眼夺目,一片暖亮色调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二、动静相衬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照”“流”“喧”“动”四个动词,描绘了山间清新自然、明丽如画的动态景色: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黑影,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轻轻流过,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竹林中笑语喧哗,是姑娘们洗衣归来;水面上莲叶摇动,是渔船顺流而下然而这样的动景给人的感觉却是清幽宁静,超尘绝俗景物的动态描写,使静景有了一个参照物,变得更静,即所谓“动中之静尤显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效果,这全赖于衬托的作用

三、乐哀相衬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战士凯旋,换上锦衣,向国人炫耀战功;另一幅是如花的宫女,在宫殿里恣情欢乐诗人用浓笔重墨极力渲染越国军队的胜利姿态及王宫的繁华、欢乐末句顺带一笔,引入眼前凄凉之景前三句乐景为末句哀景蓄势,强烈的对比,巨大的反差,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让人顿生人事变换、古今盛衰之感慨正应了清人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四、大小相衬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远处、近处,天上、地下,空间被无限扩大,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叶扁舟显得何等渺小,置身于其中的诗人又是何等的孤苦伶仃!以阔大的环境作为背景,卑小的人物只是沧海一粟,两相衬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生出无限感慨和惆怅

五、声寂相衬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王实甫《长亭送别》一煞)

深秋,黄昏,青山疏林,淡烟暮霭,阻隔了莺莺的视线莺莺送别张生,张生已走,夕阳古道上原来的窃窃私语、依依情话,现在已归于一片寂静,偏偏这时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原本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鸣之声却不见马上之人,莺莺的心情何等悲苦凄怆!“有声”与“无声”相互映衬,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4 对比和映衬结合的诗句

1、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2、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烘托用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3、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

4 对比: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

1、渲染: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从正面着笔

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

2、烘托: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从侧面着笔(只写侧面一面)

如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衬托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铃》,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送别的环境,点出离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作者浓墨重彩,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内心的离愁别恨

3、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写两面,但是是为了突出其中一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以苍凉秋景衬托诗人飘零之哀

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出来

4、对比:对举的双方是为了通过对比得出另外的结论

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总结:

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但二者着眼点不同:前者从正面着笔,由此言此;后者从侧面用墨,由此烘“托”彼

烘托和衬托:“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衬托”是用类似的、相关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对比和衬托: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对比常用于论述,而衬托常用于描写)

5 《次北固山下》中描写大小景物相互映衬的诗句是

《次北固山下》中描写大小景物相互映衬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一小景传大景之神”,指的是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6 表示红花与绿水交相映衬,色彩热烈明艳的诗句 表示山野碧绿,细雨

希望能帮到你此外还有

关于山的诗句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S226;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关于水的诗句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S226;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诗中河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S226;关雎》)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5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木兰辞》)

6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8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中江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9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诗中云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8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其他一些关于山水的诗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群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 关于色彩运用的诗句是

2 关于映衬的诗句

关于色彩运用的诗句是 1带有色彩的古诗词

1、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3、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4、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张籍《春别曲》

5、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丘为《题农父庐舍》

6、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7、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8、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9、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10、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11、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12、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13、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14、风弱知催柳,林青觉待花。——卢僎《岁晚还交台望城阙成口号先赠交亲》

15、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16、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2诗中描写色彩的词有

古诗《绝句》中描写色彩的词语有:黄、翠、白、青。

《绝句》

作者杜甫 朝代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 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著名的诗都用绝句。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那么现在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

关于映衬的诗句 1 运用映衬手法的古诗有哪些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唐]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答:评分标准:由“山”、“雨”的角度评析出孤寂、凄怆等情感给3分;由“鸟”的角度评析出思乡之情给3分。

评析示例: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苍凉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这情;最后,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伶仃小鸟飞往家乡广陵方向,归巢了。鸟飞东南,离巢愈近;而诗人前往西北,去亲愈远。

这更引起了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哀愁。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七言绝句(或绝句),押的韵是a。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反 衬 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法的核心。现实生活中相互对立的事物,是互为依存,互相联系的。

在互相联系中又互为表现,互相衬托。在诗歌中,通过描写与主要对象相反的事物,借以衬托主要对象,作为一种艺木表现手法,称为“反讨”。

要掌握这一表现手法,诗人的慧眼就要善于在各种相互联系的事物中看出对立,在各种对立的事物中找出联系。艾青说:“诗人愈能给事物以联系的思考和观察,愈能产生生活的形象,诗人使各种分离的事物寻找到形象的联系”(《诗论》)。

文艺作品中情和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应该是统一的。即所谓情借景生,景随情活,达到情景交融。

吴乔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围炉诗话》)。

前人在这方面的成功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景来衬托“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亡国之痛,情景之间达到了统一。

反讨则是“反其道而行之”。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蜡其哀乐。”

现在部颁的初中第四册语文课本中同时选了两首诗。一首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首众口争传的好诗,还被谱成琴曲,称作《阳关三叠》。

这首诗的妙处正是“以乐景写哀”。被送者就要西出阳关,进入到一片陌生的荒漠中去了。

从此,他再也看不到如此清新的景物,再也见不着如此深情的友人了,再饮一杯,流连片刻吧——惜别的心情也更加沉重,眼前的景物也更值得留恋。 另一首是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别的景象是凄凉的,然而,作者却给这位当时著名的音乐家董大鼓足了勇气,增强了信念。

前途是光明的,到处都会有亲切的朋友接待你。用不着动心,去吧…… 这是“以哀景写乐”,是一种“朋友遍天下”的欢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社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在连年的战祸和离乱生活中,听到这样的好消息,真是大喜过望,应该是“初闻全家笑开颜”才是,怎么反倒“涕泪满农裳”呢?杜甫这样写是否违背了感情的真实呢?没有!原来这“涕泪满衣棠”的举动。

正是“喜欲狂”的精神现象。前年我国女排在世界杯决赛中和日本队对垒,经过全力拼搏,终于夺得冠军。

比赛结束,队员们却抱头痛哭。这一镜头使得许多在电视屏幕前的观众都感动得落泪了。

她们痛苦吗?当然不是,这正是“喜欲狂”的表现。“夫人感极则悲,悲定而后喜”(范仲淹:《潜溪诗眼》)。

感情由于强烈的激动,喜极而悲,“初闻涕泪满衣裳”是符合这一心理特征的。 “强作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优集”(《杜甫:《百优集行》。

仇兆鳌注:“笑语供主人,说穷途作客之态最苦”。这里显然是以喜衬悲,这是一种压抑着无限痛苦的笑,一种令人辛酸的笑。

深刻地揭示了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嘻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柳宗元)。

唯其反常,才显得深刻而强烈。 在写动和静的关系上,古人的一些独出心裁的名句更为历代诗家所津津乐道。

南朝梁代的王籍《入若耶溪》一诗中有这样两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来反衬静,震惊了诗坛,博得了“当时以为文外独绝”(《梁书文学传》)的美誉。

王安石无疑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早些时候,他也写过“午鸠鸣春阴,独卧林壑静”这样的诗句,和王籍是同一境界。

但他对“幽”的理解却有些偏颇,受到了后人的非议。他认为鸟鸣会破坏山林的幽静。

因此,在他写的《钟山即事》中就有“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的句子。后人讥笑他这种修改是“点金成铁”。

因为王籍所着眼的是“幽静”。幽,是一种动态中的安静,给人一种清致、舒恬的感觉。

所以蝉噪、鸟鸣反倒增进了山林的清幽感。王安石的错误是他把“静”绝对化了,过份的寂静,没有生物的世界,只能唤起荒凉、孤寂。

2 求关于垂柳与湖面相映衬的诗句

踏藕

年代:宋

作者:苏辙

春湖柳色黄,宿藕冻犹僵。

翻沼龙蛇动,撑船牙角长。

清泉浴泥滓,粲齿碎冰霜。

莫使新梢尽,炎风翠盖凉。

春日归思

年代:唐

作者:王翰

杨柳青青杏发花,

年光误客转思家。

不知湖上菱歌女,

几个春舟在若耶。

西亭春望

年代:唐

作者:贾至

日长风暖柳青青,

北雁归飞入窅冥。

岳阳城上闻吹笛,

能使春心满洞庭。

念奴娇 莫愁湖

年代:清

作者:郑燮

鸳鸯二字,是红闺佳话,然乎否否?多少英雄儿女态,酿出祸胎冤薮。前殿金莲,后庭玉树,风雨催残骤。卢家何幸,一歌一曲长久!即今湖柳如烟,湖云似梦,湖浪浓于酒。山下藤萝飘翠带,偿储稗肥织堵半瑟报鸡隔水残霞舞袖。桃叶身微,莫愁家小,翻借词人口。风流何罪?无荣无辱无咎。

3 带有衬托的诗句

一、冷暖相衬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山岩震动,清泉叮咚,深林战栗,峰峦抖动乌云滚滚,雨点将落;水面蒙蒙,烟雾缭绕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峰峦崩裂,大地摇动作者极力铺陈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勾画出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而天门一打开,景象就为之一变,天空青色透明,一望无际,太阳月亮一齐大放光明,金楼银台悬空而起,真是光辉灿烂,耀眼夺目,一片暖亮色调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二、动静相衬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照”“流”“喧”“动”四个动词,描绘了山间清新自然、明丽如画的动态景色: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黑影,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轻轻流过,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竹林中笑语喧哗,是姑娘们洗衣归来;水面上莲叶摇动,是渔船顺流而下然而这样的动景给人的感觉却是清幽宁静,超尘绝俗景物的动态描写,使静景有了一个参照物,变得更静,即所谓“动中之静尤显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效果,这全赖于衬托的作用

三、乐哀相衬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战士凯旋,换上锦衣,向国人炫耀战功;另一幅是如花的宫女,在宫殿里恣情欢乐诗人用浓笔重墨极力渲染越国军队的胜利姿态及王宫的繁华、欢乐末句顺带一笔,引入眼前凄凉之景前三句乐景为末句哀景蓄势,强烈的对比,巨大的反差,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让人顿生人事变换、古今盛衰之感慨正应了清人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四、大小相衬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远处、近处,天上、地下,空间被无限扩大,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叶扁舟显得何等渺小,置身于其中的诗人又是何等的孤苦伶仃!以阔大的环境作为背景,卑小的人物只是沧海一粟,两相衬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生出无限感慨和惆怅

五、声寂相衬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王实甫《长亭送别》一煞)

深秋,黄昏,青山疏林,淡烟暮霭,阻隔了莺莺的视线莺莺送别张生,张生已走,夕阳古道上原来的窃窃私语、依依情话,现在已归于一片寂静,偏偏这时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原本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鸣之声却不见马上之人,莺莺的心情何等悲苦凄怆!“有声”与“无声”相互映衬,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4 对比和映衬结合的诗句

1、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2、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烘托用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3、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

4 对比: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

1、渲染: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从正面着笔

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

2、烘托: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从侧面着笔(只写侧面一面)

如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衬托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铃》,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送别的环境,点出离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作者浓墨重彩,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内心的离愁别恨

3、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写两面,但是是为了突出其中一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以苍凉秋景衬托诗人飘零之哀

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出来

4、对比:对举的双方是为了通过对比得出另外的结论

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总结:

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但二者着眼点不同:前者从正面着笔,由此言此;后者从侧面用墨,由此烘“托”彼

烘托和衬托:“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衬托”是用类似的、相关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对比和衬托: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对比常用于论述,而衬托常用于描写)

5 《次北固山下》中描写大小景物相互映衬的诗句是

《次北固山下》中描写大小景物相互映衬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一小景传大景之神”,指的是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6 表示红花与绿水交相映衬,色彩热烈明艳的诗句 表示山野碧绿,细雨

希望能帮到你此外还有

关于山的诗句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S226;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关于水的诗句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S226;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诗中河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S226;关雎》)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5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木兰辞》)

6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8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中江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9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诗中云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8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其他一些关于山水的诗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群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 关于柳树感情诗句

关于柳树感情诗句 1柳树的诗句 表达悲伤情感

1、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⑤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2、杨巨源《赋得灞岸柳留别郑员外》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3、戴叔伦《赋得长亭柳》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4、刘禹锡《杨柳枝》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5、周德华《杨柳枝》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

6、李白 《劳劳亭 》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10 杜牧

含烟一株柳,拂地摇风久。

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2关于杨柳的伤感古风爱情诗句

踏藕

年代:宋 作者:苏辙

春湖柳色黄,宿藕冻犹僵。

翻沼龙蛇动,撑船牙角长。

清泉浴泥滓,粲齿碎冰霜。

莫使新梢尽,炎风翠盖凉。

春日归思

年代:唐 作者:王翰

杨柳青青杏发花,年光误客转思家。

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耶。

西亭春望

年代:唐 作者:贾至

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窅冥。

岳阳城上闻吹笛,能使春心满洞庭。

3写柳的诗句,以及表达的感情

咏柳诗歌赏析 柳树是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

围绕它,无数文人学士创作了无数的华章名篇。研究它们,分析它们,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

现择其一些名篇加以分析。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该诗运用拟人手法,将柳树比成一个风姿绰约的小家碧玉,妩媚动人,又运用设问加比喻的妙句,把春风比做一位能工巧匠,歌颂了充满生机的春光,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诗歌首联作者好象站在云天之上,视野从长安的章台街巷延伸到楚地的郢路,到处都是满目的柳树。人人都说它风流无比,我来到这儿又正是它最漂亮的时节。

沿着小桥一路走去,小桥到了尽头,而放眼望去,顺着长堤看去,一眼望不到头。颈联对仗工整,表现了作者对柳树的热爱之情。

尾联“忍”其实是不忍。怎能忍心看着柳絮飘花,飞上酒楼,扑打酒旗。

因为柳絮一飞,春天就即将过去。表现了作者对春光的热爱。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复带烟。

本诗描写的是秋日之柳,却先从春柳写起。柳条飞舞,追逐着东风,在酒筵之上,跟随着舞女翩翩起舞。

旖旎的春光使人如痴如醉,乐而忘返。三四句却陡起波澜,如何肯到了凄清的秋日,在斜阳之下,在阵阵蝉鸣声中,垂柳又该多么伤感呢?诗歌欲扬先抑,寄托了作者个人的无限感慨,自伤时光飞逝,而个人却无报国之门,郁郁不得志。

李商隐对柳很有感情,在他的诗集中,单以柳为题的诗,就多达十几首,诗句中用到柳字的就更多了。大致分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咏柳喻人 在众多植物中,杨柳抽丝发芽是较早的,因此常为敏感的诗人捕捉来描写春天。约定俗成,杨柳成为春天的象征。

这类诗的代表作是《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首联写柳树从北到南,无处不在。“掩映”“参差”写出了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点出时间是春天。

颔联写柔长的柳枝在春风的吹拂下,翩跹起舞。“风流”“婀娜”写了柳的体态轻盈,宛若妙龄女郎,非常动人。

颈联、尾联写绵延不断的柳色牵引着诗人的目光,越过桥堤,来到了繁华的人间。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而其中也暗含离凋谢不远的意味,透露出诗人的痛惜之情。

全诗八句,纯用白描,篇中不着一个“柳”字,却句句写柳,而字里行间仿佛晃动着一位窈窕女郎的身影,婀娜多情。咏柳实际是咏人,对柳的爱怜也就是对人的依恋和思念。

二、咏柳自伤 杨柳柳枝纤细苗条,与美女的身材相吻合,因此古人常以杨柳作为美女的写照。这类诗的代表作是《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你看,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而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

“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全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诗人年轻时充满幻想和信心,怀有远大抱负,正如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柳。然而由于党争倾轧,诗人一直过着一种沉沦的生活,诗中经历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

三、咏柳送别 柳谐音为“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

这类诗的代表作是《离亭赋得折杨柳》:“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对于无可奈何的分别,只能暂时凭借杯酒来驱遣离愁。

既然不能挽回,那就好好保重身体。除了死亡没有比分别更痛苦的了,春风就不要吝惜长长的柳条,让分别的人们尽量攀折吧!面对杨柳依依,枝条曼舞,一派多情难舍之状,友人却要分别而去,此情此景,怎不令人生怨? 四、渲染气氛 在李商隐的诗中,有不少诗句借用柳树,或正衬,或反衬,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

前者如《隋宫》中的两句:“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正面渲染了隋朝亡国后的凄凉景象。

后者如《二月二日》中的两句:“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花、柳、蜂、蝶是春天生命与活力的标志,但它们却不会顾及人的悲欢哀乐,这和失去了生命的春天的诗人形成了鲜明对照,从而反衬出诗人的凄苦心境。

《咏柳》赏析 马茂元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

4有关柳树的诗句

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送别

杨柳青青着地重,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韦庄 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周紫芝踏莎行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摸鱼儿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 轼水龙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车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柳永雨霖铃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关于杨柳的诗句

1、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作者志南 朝代宋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白话翻译:

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

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

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2、凉州词二首

作者王之涣 朝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白话翻译: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3、闺怨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白话翻译:

闺中**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4、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作者晏几道 朝代宋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1333431356134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白话翻译:

当年首次相逢你酥手捧杯殷勤劝酒频举玉盅,是那么地温柔美丽和多情,我开怀畅饮喝得酒醉脸通红。翩翩起舞从月上柳梢的傍晚时分开始,直到楼顶月坠楼外树梢的深夜,我们尽情地跳舞歌唱,筋疲力尽累到无力再把桃花扇摇动。

自从那次离别后,我总是怀念那美好的相逢。多少回梦里与你相拥。今夜里我举起银灯把你细看,还怕这次相逢又是在梦中。

5、游山西村

作者陆游 朝代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白话翻译: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41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