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不爱,是人们在情感世界中最为真实而又神秘的感觉之一。对于恋爱者而言,能否准确地把握对方的情感状态,能够决定你们的恋爱进程走向哪个方向。
然而,人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要准确判断对方的爱意很难,任何人都难免会被感情蒙蔽,误判了对方的感情状态。那么,爱情真的可以一眼看出来吗?
首先,在我看来,爱情并不是可以一眼就看出来的。毕竟,爱情是一种情感,它是有层次的、越来越深的,而不是单单一颗子弹就能一击必中的。通常情况下,爱情分为3个阶段:热恋期、平淡期、危机期。在这三个阶段中,对方表现出的爱意往往会有所不同。因此,要想准确看出对方是否爱你,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和了解。
其次,爱情中的表达方式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喜欢常常给予关心和关注,有人感情深浓却不善表达,有人则深藏不露,没有外界的表现。而且,情感的表达方式会因人而异,所以在判定是否有爱情时,不可以单纯的从表面上进行判断。可以通过长时间相处,了解对方的生活癖好和性格来推度和判定。
再者,爱情不是单向的,也不是简单的符号化表达。在当今时代,许多人在表达自己的爱情时用不同的方式,而并不必拘泥于单个判断标准。一些人会表达怀旧,一些人会表达保护 ,还有一些人会表达其他的方式,这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因此,不能单靠‘一眼看出’的方式来评判对方是否爱你。
最后,我想说,爱情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一个人爱另一个人,需要时间上的考验,时间的流逝,需要每一方逐渐适应,了解对方,才能在感情深处慢慢沉淀。时间会见证每一份爱情,让每一个人的爱情得以长久存在。
综上,我认为,爱情并不是可以一眼就看出来的。情感的表达是多样化的,而且需要时间来检验。如果你想通过表面上的判断来判断对方的情感,那么最好还是不要盲目的去行动。相对于尽快判断出对方的情感,让感情自然的发展,慢慢了解对方,体会彼此的交流,才可以培养出真正的爱情。
1、根据价值的正负变化方向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正向情感与负向情感。正向情感是人对正向价值的增加或负向价值的减少所产生的情感,如愉快、信任、感激、庆幸等;负向情感是人对正向价值的减少或负向价值的增加所产生的情感,如痛苦、鄙视、仇恨、嫉妒等。
2、根据价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情感可分为心境、热情与激情。心境是指强度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的情感,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如绵绵柔情、闷闷不乐、耿耿于怀等;热情是指强度较高但持续时间较短的情感,它是一种强有力、稳定而深厚的情感,如兴高采烈、欢欣鼓舞、孜孜不倦等;激情是指强度很高但持续时间很短的情感,它是一种猛烈、迅速爆发、短暂的情感,如狂喜、愤怒、恐惧、绝望等。
3、根据价值的主导变量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欲望、情绪与感情。当主导变量是人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欲望;当主导变量是环境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情绪;当主导变量是事物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感情。
4、根据价值主体的类型的不同,情感可分为个人情感、集体情感和社会情感。个人情感是指个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集体情感是指集体成员对事物所产生的合成情感,阶级情感是一种典型的集体情感;社会情感是指社会成员对事物所产生的合成情感,民族情感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情感。
5、根据事物基本价值类型的不同,情感可分为真假感、善恶感和美丑感三种。真假感是人对思维性事物(如知识、思维方式等)所产生的情感;善恶感是人对行为性事物(如行为、行为规范等)所产生的情感;美丑感是人对生理性事物(如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等)所产生的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当营销刺激作用消费者时,消费者对待这些营销刺激就会有一定的态度,根据是否符合主观的需要可能采取肯定的态度,也可能采取否定的态度。当他采取肯定的态度,就会产生爱、满意、愉快、尊敬等内心体验;当他采取否定的态度时,就会产生憎恨、不满意、不愉快、痛苦、忧愁、愤怒、恐惧等内心体验。这些内心体验,即是情绪和情感。
由此可见,情绪和情感是以主体的需要为基础的,伴随着认识过程的产生,并影响着认识活动的进行。但它又不同于认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另一反映形式,即反映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情绪和情感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正是由于人具有情感,才有认识活动和意志活动之间架起了桥梁,才使个性倾向和个性特征如此丰富多彩。
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是指情绪和情感在动力、激动性、强度、紧张度上存在着对立状态。
1、从性质上看,情绪情感有肯定和否定之分。一般地说,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肯定的情绪情感,如高兴、满意、爱慕、欢喜等;人们的需要不能得到满则产生否定的情绪情感,如烦恼、不满意、憎恨、忧愁等。肯定的情绪情感是积极的、增力的,可提高人们的活动能力。否定的情绪情感是消极的,减力的,会降低人们的活动能力。比如,商场整洁、色彩柔和协调,营业员服务态度好,就容易使顾客产生积极的购物情绪。又如,在传统消费观的影响下,许多人对节俭表示的赞扬,对浪费则深恶痛绝。成功营销,应当培养顾客肯定的感情与情绪,消除否定的感情与情绪。
2、从强度上的看,各类情绪情感的强弱是不一样的。例如,从微弱的不安到激动,从愉快到狂喜,从微愠到狂怒,从好感到酷爱等。在强弱之间又有各种不同的程度。如,从好感到酷爱的发展过程是:好感→喜欢→爱慕→热爱→酷爱。从微愠到狂怒的发展过程是:微愠→愤怒→大怒→暴怒→狂怒。情绪情感的强度决定于引起情绪情感的事件对人的意义的大小,也和个人的既定目的和动机能否实现有关。在紧张度上,情绪有紧张和轻松之别。紧张和轻松往往发生在人的活动最关键的时刻。需要是一种因匮乏而引起的紧张状态,从需要的觉醒到购买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消费者情绪的从弱到强的变化。当消费者的紧张情绪达到最大时,他才可能决定购买。所以,引发消费者的紧张情绪,是推动消费者购买的重要营销手段。如商场经常使用的“限时大甩卖”, 保健品营销中经常使用的恐吓战术,都是增强消费者情感情绪强弱程度的战术的应用。
3、情绪情感还有激动与平静的两极。激动是由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引起的,它是一种强烈的为时短暂的情绪状态,如激怒、狂喜、极度恐惧等。和激动相对立的是平静的情绪,这是一种平稳安静的情绪状态,人们在正常生活的多数情况下,情绪是平静的。平静的情绪是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条件。营销推广中往往需要营造消费者激动的情绪,但平静的情绪更利于消费者学习和记忆那些比较复杂,比较美观的营销刺激,为未来的购买行为积累知识与经验。
帮您打造感官品牌形象,欢迎勾搭!我的微信:finjoe
谈“景语”与“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
我国诗歌自古就重视情与景的交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诗歌理论上,无论是“意境说”还是“神韵说”,不管是创作论还是欣赏论,都是以对这一问题的阐述、推演为逻辑起点的。
从笛卡尔开始的近代认识论上的二元论,通过自然与人的对立关系来研究问题,假设一个脱离世界独立存在的主体,造成人与自然世界、主体与社会客体的分裂,这道鸿沟挡住了无数西方哲学家的才思。然而,中国哲学从开始就基本上以“天人合一”作为精神的最高境界。
中国人认为,自然与人是一体的,大自然赋予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人应当顺应自然的变化。这种传统后来被上升到认识论和伦理学的高度上,又演化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应当和谐共存的思想。继而又把自然现象拟人化,为景物赋予了人的属性,把自然界的一切看作是“天”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安排,认为四时更替、草木长荣衰都是天和人一样有意志、有感情的表现。
情志是心灵的通道
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说: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这种“人心通天”的感应关系是中国传统审美的基础,由此影响到一系列文学思想及其创作实践,刘勰将这种感应关系归纳为心物交融说。他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是这么说的: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大千世界,茫茫万物。人能够认识物,还能够在客观世界里改造物,同时也能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塑造它们。心物之间是融汇交流的,同样的外部环境,在不同的人心中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由此创作的作品自然也是不同的。
情感既是个人的,也可以是与社会普遍情感相联系的。着名的诗人、文学批评家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曾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里提出过非常重要的“非个性化”的论点。他说:“诗歌不是感情的放纵,而是感情的脱离;诗歌不是个性的表现,而是个性的脱离。”要求诗人“脱离”一己的私情,而当寻找人皆有之的“普通的感情”。然而个人情感与普遍情感是难以分割清楚的。
按照中国传统的观念与语言习惯,如男女之情一类的个人情感可称为“情”,而“志”则明显带有关心社会时事的倾向。不同于与西方文艺理论对形象塑造的强调,我国古文论看重的是情志的抒发,所以评诗论文时看的是内在的气、韵、意,并非能否塑造出典型形象。最早提出“文以气为主”的是曹丕《典论·论文》。后来刘勰、钟嵘也以作为评断诗文好坏的标准。
清代诗论家叶燮认为“作诗有性情,必有面目”。杜甫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
如杜甫之诗,随举其一篇与其一句,无处不可见其忧国爱君,悯时伤乱,遭颠沛而不苟,处穷约而不滥,崎岖兵戈盗贼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杯酒抒愤陶情,此杜甫之面目也。我一读之,甫之面目,跃然于前。
杜甫的作品充分说明个人情感与普遍情感并不冲突,他将一己的哀乐升华为悲天悯人的情志,个人情感便成了普遍情感。“情志”是我国传统文学的出发点,为了表达情志,便以“象”为桥梁,同时又以情志统摄着象,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同“情语”“景语”的区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又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由于王国维的解释过于简单,令后人在理解上产生了不少分歧。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深受康德、叔本华的影响,不少具体观点直接引用了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如艺术的无利害性质、悲剧起于欲望等。两种境界说与叔本华诗歌理论同样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将两种境界说完全归于叔本华的抒情诗理论,那就未免以偏概全了。
尽管王国维是康德、叔本华美学思想的拥护者,也是一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学者。中国传统哲学的熏陶,使他虽受西方理论的影响,但又不被西方理论所束缚。
“以我观物”和“以物观物”这两种体物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以一己之见观物,以凡人之心观物,为有限之观物,后者是以万物之理观物,以道心观物,为无限之观物。这两种观物方式的主体都是人,也就是“我”,但前者的“我”没有彻底超越,是为“有我”,后者的“我”彻底超越“自我”而与物合一,是为“无我”。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学说,正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这种“体物”论的基础上的,决不可完全归结为叔本华诗歌理论的影响。
“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创造的境界,“无我之境”是以万物之理观物创造的境界,“有我之境”的情没有超越一己之情,更为主观,“无我之境”的情超越了一己之情,并与普遍之理融合统一,更为客观,所以不可简单地把前者理解为情语,将后者归为景语。
在处理美的个性与社会普遍性的关系时,我们需要考虑到美学与艺术的本质。艺术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它通常以创新、实验性和个人化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或观点。同时,艺术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它反映了社会的普遍价值观、思想和情感。因此,美的个性与社会普遍性在艺术中是相互交织、不可分割的。
首先,我们来看美的个性在艺术中的体现。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常常通过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来展示他们的独特视角和感受。这种个性化可能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手法、风格、主题或思想等方面。例如,在绘画中,有的艺术家可能偏好使用明亮的色彩,而有的则更喜欢使用柔和的色调;在音乐中,有的艺术家可能偏好使用古典乐器,而有的则更喜欢使用电子合成器。这些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使得每一件艺术品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情感感染力。
然而,艺术也具有社会普遍性的一面。艺术作品通常反映了其所在社会的普遍价值观、思想和情感。例如,在战争时期,许多艺术作品都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痛苦;而在繁荣时期,艺术作品则更可能展现出欢快和活力的氛围。此外,艺术作品也会传达出普遍的人性体验,如对爱情、友情、亲情、孤独、希望、失望等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因此,美的个性与社会普遍性在艺术中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使得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美学魅力和情感感染力,而社会普遍性则使得艺术作品具有更广泛和深入的受众共鸣。在处理美的个性与社会普遍性的关系时,我们应该尊重并欣赏个性化的美学表达,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社会价值观和思想情感的普遍性。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到美的个性与社会普遍性在艺术中的动态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人们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和情感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艺术家需要保持敏感和开放的心态,不断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式和表达方式,以反映社会的变化和受众的需求。同时,受众也需要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来接受和理解不同的审美观点和艺术形式,从而体验到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综上所述,美的个性与社会普遍性在艺术中是相互依存、动态平衡的关系。艺术家需要在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中寻找与社会的共鸣点,受众也需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欣赏和理解不同的审美观点和艺术形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生活中的美。
有区别的
有情有义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有感情,讲义气。
有感情,讲义气叫有情有义。情是指人类的共同的情感,称为普遍的情感,义是义气,是情感中的个人情感。
出处:宋.苏轼〈杭州故人信至齐安〉诗:「故人情义重,说我必西向。」
释义:老友很有情感道义,教我一定要往西边去。
夫妻感情
基于爱情为基础的现代婚姻关系,是爱情伦理关系与婚姻伦理关系的复合存在。夫妻之间感情是夫妻双方共同付出的感情
夫妻之间如果有这4个表现,就说明已经没有了感情,一定要注意
夫妻之间的感情是比较难处理的,而且想要维持这份感情也是很不容易的。毕竟你们要在一起经历很多的事情,这些事情很容易把你们之间的感情都消磨。下面,我就给大家说一说夫妻之间的哪些表现代表着你们之间没有了感情。
第一个,突然开始冷战,谁也不理谁。
如果夫妻两个人变得谁也不理谁的话,那就说明你们两个人之间的感情肯定出了问题。一般情况下,如果你们之间没有爆发过激烈的争吵就开始冷战,那就说明你们之间一定是出了问题。因为冷战是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发生的。而如果你们开始冷战,那你们的感情就会慢慢地被消磨,或者说你们已经没有了感情。因为相爱的两个人,是不会愿意不理另一个人的。所以,如果夫妻两个人突然开始冷战,那就说明这两个人肯定是没有感情了。
第二个,两个人一碰面就吵架。
如果夫妻两个人一碰面就吵架的话,这就说明这两个人之间已经没有感情了,在他们之间只剩下了厌烦,而这些厌烦就会引起争吵。你想一想,如果夫妻之间只剩下了争吵,那这种日子还有什么可过的呢?等到你们吵架的时间长了,你们一碰面就会吵架,就算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也会让你们爆发争吵。这样吵下去,就算是两个人明明有感情,也会在后来变得没有感情,因为你们的感情已经在那些争吵里面消磨殆尽。
第三个,有一方总是不回家。
如果夫妻两个人总是有一个人不回家的话,那这两个人的感情一定是出了问题。或者说,这两个人已经没有感情了。因为一个人总是不回家,另一个人也不想让这个人回家,因为在他们两个人的心里面,他们两个人早就没有了感情,早就不是夫妻了。所以,他们才不会在乎对方到底回不回家。而且既然有一个人总是不回家的话,那就说明这两个人的感情矛盾已经到了无法调解的地步,所以只能分开过。而这也说明这两个人之间早就没有了感情。
第四个,从来不关心对方。
如果夫妻两个人已经不关心对方做了什么或者去了哪,那就说明这两个人已经没有感情了。因为在他们心里,他们两个人已经是陌生人了,你会去管一个陌生人做了什么吗?所以,如果夫妻两个人已经开始不关心对方了,那就说明这两个人已经没有感情了。
总之,如果夫妻之间出了这些行为,那就赶紧离婚吧,因为你们之间已经没有感情了。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情感与形式》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和作家苏珊·朗格所著。是她的主要美学著作之一,在西方美学界具有很大的影响。
苏珊·朗格自己把《情感与形式》看成是《哲学新解》中艺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全书共三大部分,二十一章。分别论述了艺术符号,符号的创造和符号的力量等问题,全面地阐述了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理论。
一、关于艺术符号: 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进一步发展了卡西尔关于符号的理论,对不同的符号方式加以了区别。朗格指出,语言是符号活动所取得的最令人惊奇的成果。语言所表达的是事物的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语言的性质特征决定了语言不可能表达人类情感的复杂状态。而艺术正是人类表达情感的另一种符号方式。朗格认为,艺术的产生就决定了它的两条戒规:不能是推论的形式,不诉诸人的推理能力。从而具备两种品格:它是一个包含了复杂含义的统一体;必须直接呈现于人的知觉面前。艺术就是人类情感的符号转换形式。
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从多种角度对艺术中的情感进行了分析。第一,朗格对艺术表现个人情感的理论进行了驳斥。把艺术的情感视为艺术家个人情感的直接宣泄,这种理论产生于浪漫主义思潮,在克罗齐及其追随者的理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朗格指出,发泄情感并不是艺术的规律,纯粹的自我表现不需要艺术形式。艺术如同音乐,不是刺 感,而是表达情感;表达艺术家对情感的理解和“内在生命”的理解,这些可能超越艺术家个人的范围。 “因为音乐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符号形式,通过音乐,他可以理解也可以表现人类的情感概念”。但是,朗格同时也指出了第二个方面。艺术活动中
的个人情感也往往是把握普遍情感的一种媒介。如果两者主题一致,也可以通过前者的体验而对后者有所感悟。甚至可以“移植”、 “借用”。两者只能在结构上一致,而不能互相等同。朗格给艺术下的定义是: “艺术即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
二、关于符号的创造:艺术要表现人类某种普遍的情感(情感概念),就必须要有一个抽象的过程。朗格认为,艺术的抽象是一种不同于科学、数学和逻辑的抽象。它不是通过归纳概括的方法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过程。艺术抽象活动得到的是一个具体可感的形象,但它包含着一种普遍的意义。而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只有创造出一个幻象。这个幻象与真实的现实脱离一切关系,然而却包含着远比现实丰富的内容和意味。作为有机整体的艺术幻象就成了一种情感符号,传达着某种普遍情感,而抽象过程中的决定步骤就是制造幻象。
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对各类艺术的“基本幻象”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绘画、雕塑、建筑基本幻象是“虚幻的空间”。音乐的基本幻象是“虚幻的时间”;舞蹈的基本幻象是“虚幻的力”;诗的基本幻象是虚构的“经验”;戏剧也同样是创造了一种虚幻的经验和历史,因此,戏剧实质上是一种诗的艺术。朗格认为,艺术分类取决于艺术创造的基本幻象。
朗格认为,人们对艺术符号的了解只能依靠直觉。她认为,直觉是对事物的直接洞察力。它不同于推理,不借助概念,却又包含着情感和想象的理解;它是基本的理性活动,是逻辑的开端;直觉不能离开经验,它以全部人类的精神为基础。
三、关于符号的力量:艺术符号所以具有感人的力量,是因为它具有生命的形式,生命的形式是贯穿《情感与形式》始终的一个重要概念。
朗格认为,人的感觉能力是组成生命活动的一个方面,在某种意义上生命本身就是感觉能力,所以,作为感觉能力的生命与人们观察到的生命就应该是一致的。只有直觉能力发现对象与自身有某种一致的时候,我们才能观照对象中蕴含着感情,因为感情实际上是一种集中的、强化了的生命。要使一个艺术符号能引起人的美感,就必须把这个符号作为一种生命活力的投影。同时这个符号还要成为一种与生命的基本形式相类似的逻辑形式。只有具备了这种逻辑形式,欣赏者才能直觉和感悟到其中的情感意味。
对于生命形式的基本特征,朗格把它概括为有机统一性, 运动性、节奏性和生长性。
有机统一性是说生命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极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某种不可名状的复杂性、严格性和深奥性结合看,各种因素都互相依赖,都不能脱离整体。
运动性是说生命体不断消耗和不断吸收,生命体处于连续性的死亡和再生过程中,呈现永不止息的运动。
节奏性是说生命活动是有节奏的,生命现象所以能不间断地存在和发展,就在于它以各种方式有规律地进行生命的交换。
生长性就是每一个生命体都有一种生长和发展的趋向,都有一个生长、发展、消亡的过程与规律。
朗格在七大艺术部类中以大量的例证,充分论证了生命的形式对艺术的重要性。论证了艺术形式与生命形式的逻辑相似性,通过生命的形式,朗格揭示了艺术作为人类情感符号的基本原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