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信心?

父母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信心?,第1张

孩子不仅仅是家庭的未来,也是国家的未来,所以,讨论怎样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的话题,非常有意义,特别是女孩。

记得刚刚到北京,早上上班沿着四环从东向西到海淀。每天如此,路上常常看到一个小小年纪的小孩,没有家人陪同和接送,他自己背着书包独自在安慧桥上车,在冬日的寒气逼人的早晨,他显得那样弱小,所以分外惹眼。当然了,司机师傅确实很好,他总在小孩踏进车门,缓缓起步。这样的独立和呵护关照,每每遇到,都让我的心灵为之感动。

想想,小孩的父母这样做,是有眼光的,她们从小就在为子女的未来独自生活,学习工作培养习惯。值得称赞。

话说的有点扯远了,这里打住,回到文章培养孩子自信心的主题。

——鼓励

鼓励,在孩子的丫丫学步到长大成熟,可以说伴随长久。哪一位父母不是在自己的孩子蹒跚学步的第一次,露出喜悦和兴奋,她们在孩子跌倒的时候,总是面带微笑,鼓励的眼神,大声的加油,在远处展开双臂,迎接歪歪扭扭前行的年幼的儿女。我们的宝贝,就是在这鼓励和叫好的氛围里,勇敢的迈出第一步,第二步,直到独自远行,扬帆起航。

所以,保持对孩子关键节点转换时的鼓励,对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非常重要。要坚持运用。

——挫折

人生不可能一马平川,总会遭遇无法预料的风风雨雨☔️。所以挫折教育,失败时的冷静应对,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方面,也应该引起珍爱孩子的父母们重视。

特别是女孩,本身就感情细腻,柔弱是她的天性。因此,要注意培养女孩自信心时的方法步骤。由易到难,逐步引导。

在她们和小伙伴发生矛盾的时候,在她们学习成绩突然下降的时候,在她们遇到学校老师批评的时候,都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帮助孩子稳定情绪,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帮助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这样,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入手,逐步培养她独立判断,应对的习惯。而不要越俎代庖,甚至和别人的孩子动粗,如此袒护,只能爽歪歪于一时,而于培养孩子独立应对困难挫折的初衷是背道而驰,不会有好的收获的。

年少时的吃苦,挫折,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这个话,只有经历过风雨☔️考验,有独自爬坡上坎阅历的人才能够理解。

好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我们就从鼓励和挫折教育的思路里起步吧。

祝福你和你的孩子成功!

第一,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有始有终,坚持把它做完。不要轻易放弃,如果放弃了,就没有成功的可能了。如果出现挫折,要反复告诉孩子,把这件事坚持做下去 。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是获得真正成功的诀窍。每一件事情都不容轻视,即使是最普通的事情,也应该全力以赴,因为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踏出成功之路。让孩子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那么他的自信心就会增强了。

第二,让孩子相信自己,只要认为自己是对的,就没必要在乎别人的看法,只管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就是了。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不要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作为家长,要经常对孩子说,我相信你能行,你能做到,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多一些肯定,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第三,就是严格要求孩子,努力刻苦再加上勤奋。即使你没有天赋,也可以用努力换来成功 。科学家制造宇宙飞船,都是要通过一次一次的试验,一次一次的失败,反反复复的思考才取得成功的,没有失败,哪来的成功?我们要教育孩子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有个正常的心态,不要轻言放弃。只有你自己努力,才能走向成功。成功就是孩子自信的资本。

第四,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古人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在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的时候,家长有没有想过教育孩子要积极的举手回答呢?要知道这是一次向老师和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好机会;在校园里有没有主动报名参加比如运动会演讲比赛呢?这也是一次挑战自我展示自我的机遇。学会积极展示自己,一方面锻炼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自己的自信。

增强孩子的自信,离不开家长对孩子的鼓励支持和肯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不要老拿别人家的孩子比,不要说你真笨、你怎么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这一类的话语来打击孩子。

父母都希望能培养一个自信乐观的孩子,而一个自信的孩子行走在这个世界上也更有底气。那究竟如何才能培养出一个自信的孩子呢?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我们大人都需要被肯定,更不用说孩子了,可以说,被人肯定是每个人的需要。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他是不会评价自己的,他所有对自己的评价都是通过大人的评价得来的。如果大人总是说他有能力,那他也会觉得自己真的有能力;而如果大人总说他笨,那慢慢的,他也会觉得自己真的是个笨孩子。

小时候,父母总是说我笨,说我长得胖、动作慢,一看就是个笨笨的样子。不管我想尝试什么,我妈总是说,你不行,你太笨了,比你厉害的人多了去了,听到这样的话,我就打了退堂鼓,再也不敢尝试了。

后来,因为自己成绩好,有人夸我聪明,我根本就不相信,以为别人在取笑我。可以说,父母的评价已经深深刻在了我的骨子里。

经过了好多年的努力,我才慢慢走出来。可以说,父母对孩子的打击带给孩子的心理伤害,可能会终生难以愈合。

在父母的打击下长大的孩子,很难成为一个自信的人。

有的父母不舍得让孩子动手,对孩子进行了过度保护,只要自己能做的,就都替孩子做了。

这样看似是对孩子好,实际是在伤害孩子。等到了那一天,孩子不得不自己做的时候,他会发现自己一事无成,这样会让他有种深深的自卑感。

所以,平时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让孩子尝试一下,比如说做家务啊,收拾书包啊,写作业啊,这些父母尽量不要插手,让孩子自己去完成。

刚开始孩子可能会不熟练,慢慢的,他就会做得越来越好,而这会带给他很大的成就感。

有了成就感,孩子就会越来越自信。

我们都知道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可通常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平时孩子听话的时候、成绩好的时候,我们都爱他。可一旦他惹了祸、发脾气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对孩子失望。

前几天,因为孩子没有考到95分,亲妈竟然把孩子扔到了高速路口,扬言不要这个孩子了。试想一下,孩子被亲妈这样对待,他可能会有自信吗?说不定安全感都没了,更不用说自信了。

父母只爱那个成绩好的孩子,只爱那个听话的孩子,只爱那个表现好的孩子,那这样的爱就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

我们爱孩子的标准,不应该是那些外在的条件,只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我们就爱他。如果孩子在这样的爱中长大,那他一定是个自信的人。

因为, 父母的爱是孩子最大的底气,也是孩子最好的精神支持。

我想,如果父母都能做到以上这三点,那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自信满满的孩子,都能有充足的底气,面对这个世界。

从以上对自信的定义来看,要实现所追求的目标,并不是非得自信才能实现,它只是一种感觉,我们不要误认为自信就一定能成功。过度自信就是自负,也不好,只要孩子不是自卑,作为父母,就不用为孩子自信的问题过度紧张。

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不论父母还是孩子,都应该拥有这种心态。适当地自信能让我们从容生活、幸福感高。自信的孩子也更阳光,更热爱生活。

如果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自信,需要提高,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去做:

①树立好榜样,父母自身也应该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自信的一面,否则父母说一千道一万,自己却没有做到,那孩子也可能很难做到。

②平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或打架,父母恩爱、感情和睦和家庭,孩子多半也比较自信。

③多陪伴孩子,与孩子相互分享快乐或有意思的事情。

孩子是第一次当孩子,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平等地敞开心扉交流。

①与别人交流时,大胆地正视别人,勇敢礼貌地与别人的目光正面相对,而不要总是低头看脚或注视其它地方。

②合理地释放自己的情绪,比如:开心时,可以哈哈大笑;难过时,可以放声大哭。

③面临恐惧的事情,或自己掌控不了的事情或局面,可以大胆地告诉父母、老师、朋友,请求他人的帮助。

④平时讲话、行文时多用积极的语气和正面的词语表达,从而弱化自卑感。

⑤多从成功的事情上体会当时成功的感受,增强自信。

⑥积极主动地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凡事先跑去问别人,直接让父母或长辈代劳也是不可取的。

最后,不管自己的孩子自信,还是不那么自信,作为父母都应该爱他。因为爱最有力量,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作为一个从小没被鼓励和肯定中成长的孩子,但我也不乏自信,因为我知道自信是让自己开心做事的基本要素。我也一直会反思父母为什么很少肯定自己,后来也知道他们其实也缺少被肯定,自然不懂鼓励和肯定自己。

而,如果家长希望提升孩子自信,自己也是在不被鼓励的环境中长大。那就试试,多和孩子沟通,看看孩子现在有哪些问题急需突破的。鼓励孩子去尝试,让孩子在尝试中不断增强自信和认同感,自然就有更多能量做更多事。同时,你还可以看看《我家那闺女》傅园慧爸爸的教育方式,她是很鼓励孩子的,从小对傅园慧说你就是天才,你是最棒的。然后呢,孩子在被称赞和肯定的环境中长大,也更勇敢和敢于尝试。

大人都喜欢被称赞,何况是孩子,多发现孩子的亮点,鼓励孩子去创造些特别的经历。孩子遇到不顺心时,也要耐心听他说,帮他走出困境。慢慢,孩子也不再惧怕困难了,每一步都不容易,但家长就需要不断的肯定和鼓励。当然,我建议你也可以多鼓励你的爱人,让孩子知道原来自己的爸妈都很棒的。大人也可以多鼓励,不仅限于孩子哈。

爱默生: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我本身不是一个自信的妈妈,有了孩子之后总是希望孩子不要走我的老路,希望能培养一个自信阳光的的孩子,在陪伴孩子的时候我会很留意孩子日常中的一些不足,然后会私下里一一指正,告诉孩子:你这里做错了,那里需要改正,我以为我把孩子的缺点都指出来,然后告诉他正确的做法,就是在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一直到孩子6岁,在一次我批评指正他的时候,孩子对我说:“妈妈,我感觉我就是个渣渣,什么都做不好。”

我马上回答:“当然不是啦,你也有优点的,你很爱看书,很有礼貌,非常孝顺。”

“可是,你总是说我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我确实不好。”孩子并没有因为我指出他的优点而变得自信,因为日常生活中,我总是用放大镜去寻找他的缺点,然后把所谓的缺点一一列举给他,这完全是打击孩子自信心最直接的方式。我曾经就是这样一个愚痴的妈妈。经此之后,我反思自己,学习很多 育儿 网上课程,看一些 育儿 书籍,这些年来,我总在为自己曾经的愚蠢买单,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不过还来的及。

告诉孩子他独一无二的,爸爸妈妈非常爱他,爱孩子的本身,而不是爱变成我们希望杨i的孩子;无论孩子优秀与否,我们都爱他,接纳孩子所有的情绪,生气、发脾气、任性,这些情绪都是可以允许的,帮助孩子认识他的情绪,接纳这些情绪,然后帮助疏导情绪。

帮孩子发现他的优点和兴趣,当孩子对某一件事 情感 兴趣的时候,我们要保护他的兴趣爱好,把兴趣变成他的优点,激发出孩子在这方面的特长,长养这个特长,当孩子在某一个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感的时候,他就会保持持久的兴趣,进而把这样的特长变成他的优点,当孩子在某一方面优于其他人的时候,他的自信心就有了。

当照相聚焦的时候,其他的内容就会变得模糊,我们用这样的原理去发现孩子的优点,聚焦孩子的优点,强化孩子的优点,慢慢的孩子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缺点就会变得模糊,时间久了,优点就越来越明显,缺点就会越来越少。

腹有诗书气自华,当孩子爱上阅读后,他的阅读面就会越来越宽广,当知识的储备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孩子的眼界和心胸就会得到提升,格局就会变大。当他的格局和知识面变高之后,孩子的自信心也就随之而来提升了。

总结: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就是给孩子寻找优点的过程,只要在生活中,我们多给孩子指出他的优点,让他把优点变成日常的行为习惯,当优点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周围的人就会从孩子的变化中感受出来,周围人对他的赞叹就是给他自信心最好的养料,他就会越来越自信。所以想要提高孩子的自信心那就要多鼓励、赞叹,鼓励孩子做事情的过程,赞叹孩子的行为,表扬孩子的实质

比如当孩子考得了好成绩的时候,表扬他:这段时间你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干得不错,继续努力!当孩子做完家务的时候:真是妈妈的小帮手,是个能干、孝顺的孩子;

千万不要只是干巴巴一句:你真棒!这是最没有效果的一句话。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自信,可以活出真实的样子。表扬和鼓励是培养孩子自信的重要方式,如果在养育的过程中没有采用正确的方法,往往培养出的孩子很容易怯懦或者自大。

有很多父母都听说过赏识教育,常会对孩子说,孩子你很聪明,孩子你真棒,这样的表扬对于培养孩子的自信有帮助吗?

还有的孩子在别人面前做自我介绍时会说自己特别棒,是最棒的宝宝,但是如果遭受到批评会特别难过或者特别愤怒,这就不是真正有底气的自信。

什么样的孩子有自信?

什么样的孩子没有自信?

自信的孩子跟不自信的孩子差别在哪里?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这是一个感觉自己很清楚,说起来却很模糊的概念。

自信是指一个人对自我是否有积极的认知和评价。

其中第9点要特别说明一下,很重要。

每个孩子在受到批评的时候都会很难过,因为他们对自我的认知还不完整,被批评时会觉得自己做的不好,爸爸妈妈不喜欢我。但是如果特别的难过,需要过很久的时间才能恢复,或者感到非常的愤怒甚至直接放弃,那就表示孩子还不能做到真正的自信。

父母可以按照这两个方向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而 自信心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产生自我效能感 。

听起来很高端,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让孩子感觉自己真的可以做成某些事情,从而产生自信

了解这个概念之后,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具体的做法可以对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评价有帮助:

这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当孩子作对事情的时候,父母不仅仅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表扬,还要发掘孩子内在的人格特质做表扬。

比如孩子今天回来跟你说,他今天得到老师表扬了,还贴了小红花,因为他今天主动帮老师分发餐具和摆桌椅。一般我们会怎么表扬孩子?通常我们可能会说:“宝贝,你真棒,你真厉害!”,这样简单的表扬是不够的。

前面提到过,当父母用很模糊的方式表扬孩子,其实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你可以这样说:“哇,宝宝你今天在学校帮助老师分发餐具和摆桌椅了是吧?真好!看的出来,你是一个喜欢帮助别人的好孩子!”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句话, 前面一句是描述孩子具体的行为,后面一句是透过孩子外在的行为来思考,到底是什么样内在的人格特质才会导致孩子做出这种行为?

很乐于助人,很友善,很积极主动,这些都可以,你想要引导孩子往哪个方向发展,就选择哪一个直接告诉孩子。这一整个流程连贯起来就是,要表扬孩子的人格特质,而不仅仅只表扬行为。

主要的原因是,当我们表扬孩子的时候,行为描述的越具体,孩子就会越能理解,噢~原来我做了这个事情才受到了表扬,下一次我还会愿意做同样的事情。

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最缺乏的,其实就是帮助孩子更好的了解自己。

对于自我观念正在萌芽中的孩子来说,爸爸妈妈如果能在孩子日常的行为中多观察,多发掘孩子内在的闪光点,并且告诉孩子,我发现了,你是一个特别积极主动,特别善良的人等等。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特别棒的自我发现、自我了解的过程,对于他形成一个丰满的、具体的、积极的自我观念是非常有帮助的。

一个人只有越深刻的理解自己,才会越发的自信。

关于这一点,可能有的父母心里会有一些概念,但却并不了解这个背后所代表的真正含义。

比如孩子刚刚画了一幅比较复杂的画,你会怎么表扬孩子呢?可能你会说:“哇,你画的好漂亮,真厉害!”

而一个重视过程的父母可以这样说:“哇,我看到你画完了,真好!这幅画看起来还挺难的,请问你是怎么完成这幅画的?”

可能孩子会说:“我先在脑子里面想清楚要画什么,然后才开始画的。”

然后你可以说:“喔噢,我发现你是一个做事很有条理,很有章法的人,真好!”

或者还可以有其他的问答:

“我很喜欢你这幅画的配色,在画的过程中你是如何选择颜色的?”

“上次你说你很喜欢绿色,所以这次我画了不同的绿色在上面,再用其他颜色跟绿色做搭配。”

“哇塞,你居然特地用了我喜欢的颜色!我发现你是一个很会替他人着想,很能照顾别人情绪的人,太好了!”

家长在乎结果,孩子就会在乎结果,一旦没做好就会变得很沮丧,很没有自信。

家长在乎过程,孩子就不会把结果当做唯一的评判标准。

就算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他也会想,在整个过程中,我这块做的还不错,那块还可以想办法做的更好。这样,孩子的抗挫力也能得到锻炼,自信心也会大幅上升。

当孩子做的不对的时候,父母要批评孩子的行为,而不要批评孩子的人格特质。

比如孩子吃饭的时候看手机,不小心打翻了水杯,水倒了一桌子,手机也弄湿了。这个时候一些父母可能会批评孩子:“你怎么这么粗心大意?”或者“你怎么这么调皮?尽给我找事!”这就是在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批评孩子的人格特质,对孩子的自信心是很有杀伤力的。

邋遢、粗心、拖拉、胆小、不懂事

这些负面标签贴的越多,孩子会觉得自己很糟糕,以后会做更多邋遢、粗心、拖拉、胆小、不懂事的事,因为他从心底认为自己就是这个样子的。

正确的批评方式应该是:“宝贝,我看到你刚才一边吃饭一边玩手机,所以打翻了旁边的水杯,下一次吃饭的时候不要玩手机,水杯也拿的稍微远一点。”

我们只需要用客观的描述批评孩子的行为,而不要对其他方面进行评价。引导孩子以后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样不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怎么样才能培养孩子这样的自我认知呢?

那就是 不停的让孩子积累成功的经验,只要有机会,就让孩子自己去做 。

爸爸妈妈对孩子说的最好的话就应该包括:

“请你自己试试看。”

“请你自己动手去做。”

如果父母把这两句话常挂在嘴边,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慢慢孩子就会发现,啊~原来我可以做这么多事情!我真是一个有能力的孩子!

这对培养孩子的自信是特别有帮助的。

这4个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培养真正的自信心,这样的孩子幸福指数也是最高的。

第一,学会欣赏孩子给孩子正面的回应。

父母不要给孩子贴过多负面的标签,多发现孩子自己身上的独特之处和闪光点,面对别人的夸赞也,不要总是用虚伪的方式去回答,在这种对孩子的否认当中,会让孩子感觉自己不如人多,给正面积极的回应。当别人称赞自己孩子优点是父母要给予肯定,但不要浮夸,让孩子能够正视自己。既肯定了自己同时不会让别人难堪,这样的表述才能够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感受到自信。

第二,给孩子适当的鼓励。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认同,孩子也同样如此,需要父母对他的成长认同,所做的事情认同,学习的东西认同,需要得到父母的尊重与认可。所以,家长适当的鼓励也是给孩子自信的源泉。

心理学家李子勋说,在任何环境和场合中,孩子始终乐意接受大人们的赞许,特别是父母和老师的夸奖更能使他们信心增倍。

所以,只要父母找到合适的方法,能够恰到好处地鼓励孩子,也能够让孩子变成成长型思维,在不断的内动力下让孩子越来越 健康 的成长。

第三,多给孩子能量的指示。

很多父母只注重生活中的细节,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内心的能量源泉来自于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许是一句话,这些都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父母爱的支持。帮孩子构建正面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多给孩子做正向的引导。这才能让孩子有勇气面对未来,同时内心充满正能量。

第四,让孩子表达自己。

让孩子有自信就应该让孩子适当的学会表达,做到心口统一。这才能够在别人的重视下,找回真实的自我。

第五,步强迫孩子妥协。

孩子的成长无人取代,父母也同样如此,所以,一定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做自己的选择,不要强迫孩子做不公平的事情,更不要让孩子做一个自己都讨厌的自己。保持孩子的独特性,让孩子在成长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想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一定要考虑好孩子的感受,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是不公平的。

第六,让孩子找到目标位置性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点,通过兴趣爱好的选择,来找到孩子的目标感,知道每个孩子所要想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成,这也能够增加孩子的自信心,与此同时孩子也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勇往直前,这也增强了孩子在面对未来时的抗挫能力,同时能够收获更好的人生。

父母要能够认清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同时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过程。给孩子正向的教育,帮孩子做好人生方向的选择。让孩子能够有自信面对未来的一切,有勇气克服困难,这才能让孩子收获更好的未来。

一,认真对待孩子的要求,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总是想一出是一出,容易忽视孩子的要求,让孩子感觉不到重视,那么孩子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提错了要求,从而让自己缺乏自信,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视孩子的要求。

二,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家长给孩子买衣服的时候,总是根据自己的眼光来挑选,如果能够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看孩子喜欢什么款式,就给孩子买仟么款式的,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学会自主思考,梳理自身的自信心。

三,让孩子感觉自己被需要,被需要的感觉能够给人们很大的自信心,所以父母平时生活当中可以适当要求孩子,帮自己做一些什么小事,比如说 拿一些报纸等,这样让孩子感觉自己被需要,感觉 自己能够帮助父母,从而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四,偶尔让孩子自己当家,让孩子去做自己没 有做过的事情,迎接挑战,将会很好树立小孩子 自信心。 五,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家中如果能够开 辟出一个小天地,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在那个空间里面自由地玩耍,不受束缚,孩子会因 为拥有了一个自己的空间而感到非常骄傲,从而可 以增强自身的自信心。

六,多和孩子立等交流,父母在跟孩子谈话的 时候,总是带着一种教育的心态,这样很容易让孩 子感觉自己的地位比较低。所以父母在跟孩子交流 的时候,以朋友的心态,以平等的态度跟孩子讲道 理,是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的。

很多人都会说的一句话: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家长们应该公平的对待他们,现在很多孩子特别聪明,二三岁的时候就特别有主见,也知道自己要什么。作为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要随便乱动孩子的东西,也不要随便把孩子的玩具送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可以询问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出点主意,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信心。

对于“别人家的孩子”很多人小的时候都经历过,但是到了自己有孩子的时候,总是对孩子充满了期待,忍不住的要去拿孩子和别人比较。对于孩子都是在成长的个体,不能说这个孩子好,那个孩子差,都是好孩子,只是父母的教育不一样。不管如何,一定不要拿孩子和别人比较,这样很容易打击到孩子的自信心,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关于爱的经典之作无数,甚至对于什么是爱情也有无数的答案,但大多数是关于文学歌颂的主题,或者是道德情操的赞扬,但在社会心理学而言,爱情只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具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而已。

既然你在心理学分类中提问,那推荐两本书,我感觉属于从心理学角度而不是道德价值观角度来探讨什么是爱情的佳作。一本是《学习爱 --与著名心理学专家贾晓明关于恋爱心理的对话》,另一本是李子勋的《婚姻的烦恼》。

无论是爱生活、爱自己,还是爱他人,首先我们应具备“爱”与“被爱”的能力,同时也具备体会他人内心感受的“共情”能力,用自己希望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去对待别人,这也许是这两本书要告诉我们的内容之一。

冷馨,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自1986年7月开始,当时刚上高中不久,由于受到学习压力的影响,心情逐渐抑郁,严重时曾想到自杀,并认为结束生命是幸福的事,是一种解脱。经过多年与抑郁的抗争,至1996年7月,经过自己的领悟和家人主要是母亲和爱人的帮助,经过十年的努力,完全摆脱了抑郁的折磨,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真像换了个人似的。

小学和初中的冷馨,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秀,经常不是考第一,就是第二,年年是三好学生。父亲是中学校长,母亲是语文老师,所以自小时候就格外受到大家的关注。自从上了高中,由于学习成绩不再那样突出,成绩在十几名了,于是感觉自己好象淹没在集体中一样,完全没有了以前的那种很受人关注的感觉,她开始否定自己,不能接受自己了,再加上表姐对她的方法不当,常采用讽刺挖苦的方式对待她,希望激励她努力学习,这反而给她的心理造成了更为严重的伤害,本来希望她能够更好,但是错误的方法起了适得其反的作用。虽然自己学习上非常刻苦,晚上学校十点熄灯,她要学到十一二点钟,非常努力,但仍然不能获得自己所期望的好的学习成绩,长时间的打击下,在她心理逐渐形成了严重的自卑和抑郁情结。有段时间,她的内心特别烦恼,她开始封闭自己,由于喜欢看书和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内心,于是常常到学校图书馆去看书,开始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内心冲突。由于有真情实感,加之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经常在各报刊上发表一些优秀的诗歌创作,在文学方面表现出了其特殊的才能,于是被保送到山东大学中文系进行学习。

大学生活并没有给冷馨带来对自己的自信,因为她本身的性格就是对自己要求特别高。当时对自己的要求已经不是学习上的,而是在创作上的要求。当时很多人非常优秀,在各方面都做出了相当巨大的成绩,这无形当中给冷馨带来了巨大压力,使得本就没有很好地解决的抑郁心境变得更加严重。出现了严重抑郁的很多症状:1、嗜睡。2、疲劳感。3、精力无法集中。4、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和快乐感。5、思考能力下降。6、自我封闭,内心有孤独感。7、反应迟钝,与人交往有隔离感。8、有生不如死的感觉。9、头部像有铁帽子压着。(头部紧箍感)10、幻觉。过去写的诗句在头脑中飞,但非常凌乱,以前可以捕捉到灵感,写出一首优美的诗,现在什么都写不出,写了自己也不满意。

就在冷馨的抑郁心情陷入低谷的时候,已经产生了生不如死的感觉,感觉死不是痛苦的,而是幸福的,是一种解脱。于是冷馨开始准备和这个世界做告别,和要好的同学叙述自己的感受,就在这一天的中午,她正在和同学在一起时,突然听到楼外像落下一只麻袋一样“蓬”的一声响,紧接着有人喊:“有人跳楼了”。她们两人开窗向楼下望去,怎么那么巧,正面看到一位女生摔到水泥地上,当时还一滴血都没有,两人当时吓得脸都煞白,特别紧张。有个错觉,冷馨感觉那个女孩好象就是自己一样,当时心已经乱作一团了。接下来几天一直处在恐惧害怕当中,有时甚至睡不着觉了。

跳楼女孩的父母来校时,冷馨都看到了,两位老人年岁已经很大了,跌跌撞撞的,悲痛欲绝的样子,令冷馨感觉惊惧、震惊。她开始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如果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父母也会如此痛苦的,但在这之前,她虽然也想过自己走了父母会痛苦的事情,但她认为父母会原谅自己,理解自己的。看到这一幕残酷的现实之后,她开始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她开始想:既然自己连死都不怕了,还怕什么!这是抑郁症患者通常产生转机的第一步,也可作为抑郁者战胜抑郁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于是冷馨开始给自己生的机会,开始试着凭借自己的力量努力摆脱抑郁。她已经不在有死的念头,而是尽力去生。

但是她当时已经是非常懒散了,已经不再注重自己的形象。1992年她大学毕业了。什么工作都没找,就回到了自己的父母身边。父母看到她精神颓靡、蓬头垢面的样子,很不理解,以为她得了魔障了,带她又看中医又看西医的,折腾了一年。而她也承认自己患了疾病,配合父母去看医生,因为她已经想努力摆脱疾病,希望重新回到以前的健康生活了。在此期间,母亲按时让她吃饭,休息。自从她自己从心理上接受自己是个抑郁病人开始,心理上就好多了,自己主动想做点什么,再加上母亲在生活上的关心和支持,一年的时间,她感到自己心情和身体都好多了。在学校里,她可是连饭都懒得吃的。此时她已经想着医生的忠告,要活动起来,找点事做。她开始和老年人一起学跳舞。

心理学专家李子勋说:应该感谢你的妈妈,你战胜疾病的一半的力量来源于她,另一半是你自己。你自己也是满坚强的。

经过家人的关心和自己积极努力从身心上的调节,身心已经基本康复,但也有过几次反复,特别是在几次恋爱失败的打击面前,她又产生过消极厌世的情绪,但最终积极的情绪占据了上风。在遇到自己的另一半时,冷馨的抑郁症已经基本康复了。

冷馨的爱人是一位牙科医生,虽不太善于言谈,但非常懂得默默地守侯在冷馨的身边,那种安静的守侯,带给了冷馨一种安全感,一种信任的力量。爱人说:抑郁者如果你拉他一点力量,他就会上来,如果你打击他哪怕一点的力量,也可能会使他掉下去。

专家感言

冷馨自己的感受:不要试图改变抑郁患者,这样他会有很大压力,会加重他的抑郁。

心理学专家李子勋老师做了精辟的讲解:不要对抑郁患者讲,你应该怎么样?你完全可以怎么样? 看起来是关心,结果会挫败得他更惨,更痛苦,因为他做不到,哪怕是那么一点点很简单的事。对抑郁症患者,最好微笑地陪着他,给他以信心,相信他能够有力量走出来,但是不要逼迫他。

冷馨对抑郁患者的感言是:抑郁症是完全可以康复的,只要有合适的方法,并且心理调节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冷馨初期患心理抑郁症时烂眼烂鼻子的症状,心理学专家解释说:这是抑郁症患者自己攻击自己的外在表现。

针对表姐对冷馨的讽刺挖苦,冷馨极度的烦恼,专家解释说:如果你内心不认同表姐所说的意思的话,她再怎么说也对你不起作用。关键是你认为她说的对。由于情感上反对表姐,内心又认同她,才在心理产生了矛盾。

冷馨也表示:和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过高有关系。这是自己的个性所决定的。

结语

佳宾冷馨战胜抑郁的经历具有非常普遍意义,给广大的抑郁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持,在她身上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抑郁症产生的内在与外在相结合的根源,发展的外因,程度,与抑郁斗争的内在自我心理因素的作用,积极心理变化的起因,外在和内在积极支持的影响经过,这一切都给我们为帮助抑郁症患者康复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指导。

抑郁症患者有相当数量的易感人群,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没有多少相关性。正如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所显示的,抑郁的程度可以按无、轻度、中度、重度等几种划分,针对抑郁程度的不同,做出相应的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案设计。同时根据个性不同,做相应的调整,每次咨询要重点突出,循序渐进,力求使患者的内心从相对比较暗淡,到逐渐达到光明积极占主流的状态,唤醒患者自我生命中内在的生命能量,坦然面对自己的人生,更清楚地认清自己的内外世界,正确认知并妥善平衡好自

自闭还是自得其乐?宅男宅女心理大揭秘

对于我们来说活,宅在家里似乎成了现今的一种流行,如果不是由于工作原因的话,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猫在家中哪也不去,甚至有的人会拒绝去上班,直接呆家里过着悠然自得的日子。这种“避世”的行为是否健康,它是出于怎样的心理,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宅人的心理健康。

1、宅式生活,天才的标志? 

  “猫宅”是指一些人过分沉迷于某种事物,例如动漫画、游戏等。他们对于自己沉迷的事物无所不知,还每天不断寻找新的资料加以牢记,希望把想知道的事情尽量记入脑中,也不会主动去接触其他的事物。因此,他们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且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没有意义,每天过着很满足的生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猫宅族”会寻找某种特别事物作为媒介从而辅助封闭自己。很多时“猫宅”会被认为是难与异性相处,对人欠缺普遍应有的态度,不懂适应社会。因此,很多人会把拥有以上特征的人误认成“宅式生活”。

  顾城,这个日后的天才诗人,小时候却很自闭。他的父亲顾工曾这样描述:他的墙头总是涂满了诗,还有许多用漫画笔法画的小人小狗小猪。他可以半个月都不出门,在屋里描绘他想象的世界。

  周杰伦据说也是宅男的代表。这个红透大江南北的歌星,说起自己不演戏的时候,最喜欢几天足不出户,猫在家里打游戏,上网等,过着典型的宅男生活。 

  难道,宅男宅女就是天才的标志吗?

2、宅男VS干物女:心理幼儿还是幻想强迫症? 

  在北京林业大学的心理学家方刚看来,宅男现象其实不仅是舶来品,在中国也不少。但最初创造这个词却来自岛国日本。那时,日本经济高度繁荣,但人际关系淡漠,社会竞争激烈。人们更多以家庭为单位,单打独拼。这让许多日本年轻人,产生了种依赖家庭的心理。他们不愿意去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宁愿退缩在一方狭小的天地里。 

  宅男现象一出现,社会便众说纷纭。在日本,它经常和负面新闻联系在一起,日本发生过许多女生失踪遭到杀害的例子,最后侦破多数是宅男所为。

如果说宅男匪夷所思,那么宅女则被另一个流行的名词“干物女”所取代了。干物女让心理学家们忧心忡忡的是,在本应该恋爱的年纪里,她们好像对男人绝缘。除了工作,每天下班后早早回家,不交际,守着阿猫阿狗,或者独自在家做美容,过着波澜不惊的“宅女”生活。

  心理学说,人从一出世起,便渴望回到永恒,回到母亲的子宫中,好像那里才是安全的,温暖的。而一个健康人,要做的便是摆脱这种心理退化倾向,勇敢地剪脱自己和母亲的心理脐带,长大,像老鹰一样去面对社会生活的风雨。 

  确实,社会生活常常让人感觉伤害。上司的脸色,同事的竞争,地铁里被人一次不小心的踩踏,都可能让人感觉郁闷。处江湖之高,不如退回到庙堂之远,于是惹不起,难道还躲不起? 

  于是,回家。 

3、宅式心理自助 

  一则经典的寓言是这样说的:小鹰和小鸡同时学飞翔。小鹰一次次被妈妈带到高岗上,战胜了无数次的恐惧后,当它终于飞翔蓝天时,它发现了广阔蓝天的美妙。而小鸡因为害怕,不敢飞翔,因此一辈子只能在地下觅食。 

  这或许就是老鹰和小鸡的命运分野——飞翔,勇敢地走出去,才能面对更高的一览无遗的天空。

怎样起飞? 

  第一步,先找到问题的答案。你为何成为宅男宅女?是因为天性自闭,还是后天的环境所造成?比如害怕社会激烈竞争,比如成了啃老族,比如沉缅于网络中? 

  如果说因为天性自闭,在心理学家李子勋看来,自闭常常缘于自卑,但是自卑有时比起自信更能产生力量。他在自己的一篇博客文章中分析到,那些自卑的人更容易自省。而自信的人更容易狂妄自大。要紧的其实不是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的不接纳。因为与自己的身体,与自己的不足“为敌”,所以产生焦虑和紧张,产生剧烈的内心冲突,这才是一种有害的力量。

  所以,重要的是接纳自己,既接纳优点,也接纳缺点。没有人是完美的。当你能够做到与自己身上的一切和睦共处时,你才会坦然地走出自闭,才会坦然地去面对他人。 

  用达尔文的丛林法则来说,人们总是弱肉强食,但有些人始终可以在人际关系中长袖善舞。而那些因为害怕社会的激烈竞争而选择“宅样生活”的宅男宅女,则需要反思自己的幼儿情结。

 在《人性的弱点》这本书中,卡耐基提出的方案是: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微笑,哪怕在接一个不知名的电话时,相信对方能够感受到你的笑容,坦诚,有问题主动沟通。 

  除了人际沟通障碍以外,因为感情受挫,和异性交往困难等,也是导致宅男和宅女产生的主要原因。2001年,女性网站推出网上养个“虚拟宠物男人”,只要你参加这种活动领养个宠物男人,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听你的话,就像蔡明的小品《机器人》中的机器人一样,满足你的一切愿望。 

  据说这项游戏受到了许多人的欢迎。网络为宅男的这种追求完美情结提供了方便。性,可以用网络解决;爱人,可以借和陌生永不见面的网友替代。是的,这看似完美了,但是追求完美往往意识不到现实的差距。恰合相反,尊重现实的不完美,理解现实中的两性关系具有的局限性,才能以更务实的态度去把握感情。

 4、宅男宅女,消极变积极 

  宅男宅女的生活,在心理学家看来。有违健康,但是,并不是一无是处。 

  一位宅男常期沉溺于网络游戏,有一天居然自己可以开发游戏,写软件等。他的天才被一家风险投资商发现,为他专门成立了公司。现在,他的资产早已经超过千万元。 

  宅男宅女们,涌现了大量IT天才,艺术家,漫画家,当然,还有黑客。这还是应了那句话:专注产生力量。 

  因为目前这个世界。太嘈杂了,你常常听不见自己内心的声音。你被各种灯光十色,繁华所吸引。但是宅男宅女们,反倒缩小在宁静的天地里,更能专注于自己的兴趣。所以,在更多的心理学家看来,并不是所有的宅男宅女们都需要心理咨询和求助,关键是,宅男宅女们,在他们的宅样生活里,到底在干什么?

如果他一味地沉湎于色情幻想;

  如果他一味地沉溺于杀人游戏;

  如果他天天和虚拟世界的人聊天打发时光; 

  如果他的清洁工作越来越邋遢;

  那么这样的宅样生活恐怕急需纠正和疏导。 

  但是,如果宅男宅女们在聚精会神地工作,写作,绘画,研究等,而自觉地选择了一种减少社交的生活,旁人恰巧要给予掌声和鼓励。在这个时代,因为浮躁,能够坐下来潜心去做一件事情的人并不多,所以,宅男宅女们的这种生活,不但并非不正常,反倒衬托出了我们这些天天觥筹交错,在乱花丛中渐渐迷失的现代人的不正常。

心理亚健康是指在环境影响下由遗传和先天条件所决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喜好、情感、智力、承受力等等)造成的健康问题,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

  想了解你自己是否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那么可以通过以下五个心理亚健康的表现来进行判断,如果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建议及时的进行心理健康保养,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一下心理辅导。

  心理亚健康状态表现:

  1、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是否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老是忘记很多事情,在进行学习工作时,容易走神,无法集中自己的精力?其实这些都是心理亚健康的一种表现,它在提醒你,你的状态已经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要注意调整!

  2、思维缓慢、反应迟钝。

  如果发现自己想问题时有些困难,与人交流时,脑海中偶尔“短路”大脑的反应变慢,与人交谈时,总会慢上半拍时,那么就说明你是处于一个亚健康的状态了。

  3、长时间的不良情绪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出现不良情绪,一般来说都能自我调整,但是如果不良情绪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无法自我调整,那么这时就需要注意了,如果不及时的注意心理保健,有可能就会恶化,出现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4、不自信,安全感不够

  如果你发现最近越来越不自信,总是对未来优虑,喜欢独处,回避社会,那么你就要小心了!

预防十字方针

  ⒈“平心”,即平衡心理、平静心态、平稳情绪;

  ⒉“减压”,即适时缓解过度紧张和压力;

  ⒊“顺钟”,即顺应好生物钟,调整好休息和睡眠;

  ⒋“增免”,通过有氧代谢运动等增强自身免疫力;

  ⒌“改良”,即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从源头上堵住亚健康状态发生。

  没有最好,只有更合适!常春藤心理中心擅长非药物心理干预。

  心理师职业主要指从事非药物心理咨询或者治疗的专业工作者,涵盖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和心理科医师等。在求助者和心理师之间,第三方专业机构认证的合格、资深心理师是可求助的心理助人专业人士。从事非药物心理干预的才叫做心理师。心理师大体分为三个群体:

  1、学院派。高校“庙大”、名声大,学院派著书立说的多,职称高的多。除了少数常年从事学生心理辅导的健康中心或兼职开业的老师,大多数心理老师未必有临床心理干预能力。2、医院派。医院虽有心理科、精神科,但是极少有真正从事非药物心理干预治疗的医师。医院派重药物治疗。除了体制的原因,部分医师不熟悉非药物干预而且对心理咨询持不屑观念,基本是鼓励吃药。须知药物治标不治本,遇到庸医连标(情绪调节)也治不了。3、开业派--独立或者合伙开办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群体。开业派不像前两类“吃皇粮”而在技能和效果上不断刻苦精进,注重全人多因素干预治疗,视需要也建议来访者到医院适当服药调节情绪。国家有明确的职业资格考前培训体系,即使是博士、教授,要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也需要接受规定的培训,合格后取得人社部统一印制的certic培训证。至2015年底,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合格持证者,已达到907万人次,而持证只是进入行业的入场券,尚需不断继续教育修炼。部分心理咨询师经验丰富,也难免鱼龙混杂,大部分还在学习发展。第三方按照标准做实际能力认证才是一个合理的评判方式。心理干预一样人命关天,咨询心理师、临床心理师的认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注册心理师协会是专业心理师认证机构之一。

  干预的深度和能力有关,分三个层次:

  1、支持性心理干预。属于抚慰,陪伴,提示等浅显的心理支持性干预。家人、亲友、智者、甚至网友等非专业人士,公益项目或团体也能给予有效帮助。电视媒体秀出来的,困扰者被专家巧妙、聪明、点化开窍的多属于此类。更有甚者,有的电视台播出的心理访谈类节目是策划的表演桥段。经过电视台剪辑配音,满足大众窥私、好看、好玩和好学的心理,虽然缺少深度,但是有很好的科普意义。有些心理困扰化解需要深度和过程,并不能茅塞顿开。

  2、再教育型心理干预。需要专业心理师进行,价值观澄清重整,文化取向厘清,现实冲突焦虑策略构建等咨询性干预。大部分二级心理师经训练合格后,可从事再教育型心理干预。

  3、重建型心理干预。重建就是临床变态心理的深度干预或者治疗。成熟或资深心理师可从事此类干预,此类心理师占心理咨询师比例不超过3%,具备此种干预能力。促进思维模式合理化,引导来访者自我的“问题”探索发现,人格偏向矫正,情绪障碍治疗等。典型的临床心理障碍一般都需要数月的康复过程。中国注册心理师协会注册认证的心理师,部分可以从事系统性、结构性和深层次的心理干预。

  心理师有分级和资历深浅,但是对于求助者,没有最好,只有更合适!

  网络求助有更多选择,不必拘泥于本地。

自信,是指自己相信自己。

自信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我们的事业、我们的爱情、我们的生活,不管是哪一个领域,自信都是无比重要的。自信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快乐。正是有了自信,人们才充满了睿智,你和我的心中才升腾起无尽的希望。人们有了自信就更能让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茂盛更灿烂。自信是让生活处处是舞台,让人生越过越精彩的一种因素。

一、我的心理没问题,没到什么严重地步,心理咨询和我无关。

分析:的确,咨询现在在我国还很不普及,很多人认为这方面的咨询和自己没多大关系,徐静蕾也声称过自己有情绪问题,但不需要心理老师的咨询。当人类面对外界压力时,往往需要动用精神力量来支撑和抗争,但是往往精神世界会陷入危机,变得脆弱甚至不堪一击。其实就像都有过患“感冒”的经历一样,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曾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很多人都有过愤怒、郁闷、焦虑、烦躁、躲避、恐惧、厌食、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难以适应新环境等体验吧?往往自己认为是小毛病的地方,很可能便存在着心理问题。

很多人认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但仅仅依靠自己的意志力同心理问题抗争,结果往往越克服越厉害,越抗争越严重,还会引发躯体疾病,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心理老师帮助的对象就是日常生活当中的常人,常人会遇到一些现实的问题,自己觉得很困惑或者痛苦,自己的个人努力好像一时无法排遣。这时候就需要求助心理老师。那种认为只有负面情绪累积到“病”的境地才要咨询的看法是错误的,如果目前出现的问题开始无力解决,影响到工作和生活,就应该求助于心理老师,如果发展到严重干扰生活的状态,那更应接受心理治疗。

其实就算非常健康毫无心理问题的人士,也可以接受 “心理发展”等方面的咨询辅导,比如职场生涯规划、亲子关系培养、儿童智力、情商培养等,可以进一步发挥个人的潜能。如果你的经济能力较好,对心理治疗又很认可的话,原则上应该定期到心理师那里进行咨询。

二、如果去接受心理咨询的话就代表自己不是正常的健康人了。

分析:首先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精神病是医学概念,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是最严重的心理疾病,它与一般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有很大区别,而轻度的心理问题或者心理人格障碍、认知障碍、心理困惑等几乎人人都有,完全不算“不正常”。身体不适,我们要休息、锻炼和保健,心理不适也同样要休息、锻炼和保健。专业的心理工作人员就如同教练和保健师,是人们心灵保健的指导者。其次,就心理问题求助于心理老师并不意味着有什么不正常,相反,却表明了个体具有较高的自我认知和生活目标,希望通过心理治疗更好地自我完善,生活得更幸福,而不是回避和否认问题。寻求心理帮助并非有些人理解的所谓“有病”,而是一个人的心理天空暂时被阴蔽,而要求从这种阴蔽状态里走向晴天。

心理师可以帮助认识和开拓自身,不断突破自我的种种局限,全面而充分地发展。一些发展性的心理治疗如自我规划、职场选择、潜力提升、孕期心理、儿童智力开发等则更是和“有病,不正常”毫无关系。甚至可以说,当一个人处在和谐稳定的健康状态去心理咨询,他的获益还要大于那些有麻烦的人。恰恰是那些经济情况比较好,衣食无忧,没有问题的人,他从心理学中得到的资源会让他变成更加积极,更有幸福感,更加朝气蓬勃,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

三、去心理治疗要讲出隐私,感觉不安全,也不好意思。

分析:这是一种常见的误解。咨询师的确会面对来访者的某些隐私,但是专业咨询师在咨询时不带有任何个人的主观立场和价值判断,而是从来访者角度出发,为了解决问题而给出咨询和建议。专业咨询严禁泄露病人姓名、病史及相关信息,因为咨询师有义务替咨询者保密,也必须遵守保密原则,并且严禁与咨询者之间有咨询业务之外的私人关系。

举两个例子:一,在街上咨询师看到自己的受咨询者,是绝不会主动上前打招呼的。二,专业咨询师可以给咨询者完完全全的安全感。除了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职业类型,你可以在登记单、初诊卡上填化名、虚构地址或不写工作单位,咨询师都不会介意。可以这么说,专业的心理师,就是一面镜子,来访者面对咨询师就如同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

四、心理师一定要有叫得响的头衔或者年纪大一些的才好。

分析:李子勋说过:“不要迷信专家,心理方面没有什么专家!”这确实反映出心理行业与一般行业的某些区别。有教授、博士的头衔也未必说明他一定擅长,那只是说明他们在某些学术上有造就。心理治疗除了专业学识,同样需要实践经验,专搞学术研究的教授或者担任行政职务的心理学理事、委员等,不见得能为咨询者提供最有针对性的、最有效的心理服务,因为他们往往忙于教学研究和事务工作,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做个案,也未必有相应的咨询经验。

至于咨询师的年龄,当然具备一定的阅历和经验是肯定有助于咨询的,但也不是年龄越大就一定越好,心理治疗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要求咨询师必须在知识上具备专业素质,有一定的学历背景,熟知心理学,在个人特点上精神悦纳,精力充沛,思想开放,感知敏锐,具有良好的思维反应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具备助人的人格条件。

五、咨询就是聊聊天,发泄一下,开导一番,寻求安慰罢了,不算治疗。

分析:心理治疗当然也有宣泄、开导、安慰的作用,但是上面这种观点忽视或未意识到心理问题是需要专门治疗的,否定了咨询的专业性。心理治疗是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心理治疗行业中有着众多的学科流派,其中最常见的有精神分析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现实疗法、行为疗法、交互疗法、格式塔疗法、森田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

据美国心理协会的统计,现已记录在册的心理治疗的疗法已有300种之多,而且还在不断增加。这些都是有学理基础的,决非简单的聊天或者宣泄。而且咨询有一套完整的操作规程,有专门的测试量表和测试手段,有专门的交谈答问的技巧,旨在帮助求助者发现自身的问题和根源,从而挖掘求助者本身潜在的能力,来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对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这也绝非一般的谈话开导所能做到的。

六、我自己也可以看心理学书籍,学一点心理知识,就可以自我解决问题了。

分析:遇到心理问题,看一些心理方面的书籍,对于认识自己的问题不能说没有作用,自我调适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对于心理问题的解决,其效果是比较小的。首先从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来讲,专业心理咨询师都接受过专门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至少熟知几门心理学流派,熟练掌握两种以上专门的心理疗法,具备专业的识别测试和问答技术,这些都是一般非专业人士难以达到的。

其次自我解决心理问题效果很差,从事实上看,连专业的心理工作者自己都不会替自己咨询,甚至咨询师对自己亲近的亲人也难以开展有效咨询。而专业人员可以比较客观准确地识别问题,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的引导和建议。还有,所谓心理问题多数都是经自我调试不起作用或者效果甚微的,咨询仍然要求助于专业心理工作者。

七、有心理问题还是去看专门的医院精神卫生科最有效,好像那里更专业一点。

分析:心理咨询师与精神科医生有各自的专业领域。咨询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有着严谨的理论基础和诊疗程序。而精神科主要面向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双向情感障碍(躁狂抑郁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酒药依赖等重症精神障碍患者和某些较重的神经症及人格障碍患者,精神科医生一般采用医疗和用药手段,将症状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常见的包括电休克疗法、厌恶疗法,以及各种药物治疗。

不是所有的精神科医生都能够使用“咨询”技术,从事精神科专业的医生,只要他没有经过人文背景的训练,咨询专业的训练,未取得心理师的资格,那也只是一个精神科医生,而不是“心理师”。很多一般性心理问题,精神科医生不一定能胜任咨询,而专业心理师却完全可以咨询得很出色。心理师从事的是非药物的心理治疗,除了重视心理诊断外,更重视症状背后的心理过程,重视探寻心理症状背后的认知矛盾、潜意识冲突和心理应激的影响,咨询环境相对于医院来说通常更安静优雅,私密性好,而且实行预约而节约了求助者的时间。所以说除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以外,一般人的心理问题完全可以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处理。

八、去做一次心理咨询,我就可以彻底解脱了。

分析:许多人对心理师抱着魔术师一般的想法,认为咨询一次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事实上可能也会有这样的感觉,第一次咨询之后如释重负,其实,这种感觉很可能只是暂时的,当回到现实世界很可能又重头开始。心理咨询很难立竿见影,咨询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信任关系的建立、来访者问题的澄清、来访者的再发展等。这就决定了咨询和治疗很少一次就完全见效。咨询耗时几个月甚至几年的事情比比皆是,因为心灵的成长、个性的完善是需要时间的。一般人求助于咨询时,通常是带着许多常年累月所形成的心理问题。比如多年的抑郁、强迫等神经症,是不可能通过一次50分钟左右的咨询就解决的。这是因为导致心理问题的解决有一个自然的过程,不能期望一次咨询就可以解决问题。导致心理问题的错误观念的转变、不正确的行为或者思维方式的消除、童年不幸经历的创伤都不可能一次性得到解决,适应性思维模式和行为的形成也是需要时间的。通常第一次咨询师会收集你的信息和情况,然后逐步发展出治疗和纠正的方法。一般一次咨询之后,还需要继续预约咨询。

九、那个心理师好像没找到什么解决我问题的好方法。

分析:确实存在一些这样的抱怨。但是要注意到,除了一些咨询师的确缺乏专业技能之外,还有很多情况并非咨询不起作用。首先,目前无论哪个心理学流派的治疗理论和治疗技术,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就像问题八的分析中所说的,很多情况下要用较长的时间、多次的强化才能见效。其次,不同咨询方法对不同来访者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可能某些方法对某些人在某些时候作用有限,这也需要进一步深入咨询,改换方法或者转介。最后,咨询者一定要敞开心扉与心理师交流,要积极配合,主动表达,与咨询者共同探讨自己的心理问题的根源及成因并寻求解决之道,来访者有改变自身的愿望,并且投入到咨询中来,就可以推动咨询的进程,就像水涨船高。如果来访者自身不做出相应努力,如果求助者对自己改变的愿望不强烈,完成作业总打折扣,就会影响咨询效果。当然信任感的建立和咨询师的擅长领域也对咨询效果有影响,所以建立匹配的咨询关系很重要。但是记住,当咨询过程中出现心理抗拒或移情反应时也应坚持治疗,这可能表明正处于攻坚的关键时刻。

十、咨询师应该能够帮我解决一切问题。

分析:咨询也不是万能的,首先要求咨询的内容必须是心理方面的,其他方面则不在咨询的范围,心理治疗不该被神格化。咨询是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它的核心是 “助人自助,自我成长”。咨询师通过启发、引导、支持、鼓励,帮助求助者领悟到内心存在的冲突,矫正错误的认知,做出新的有效的行为,从而达到解决问题、促进发展、完善人格的目的。整个过程,始终是求助者主动。咨询师只起一种协助、指导的作用,不会主观地指示求助者一定要怎样做或一定不能怎样做理咨询不是要替人决策,而是要帮人决策。那种把心理方面的医生当做“救世主”,把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丢给咨询师,认为咨询师有能耐把它们一一替自己解开,而自己无须思考、内省、努力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对于那些有严重的心理疾病的人,除了心理治疗以外还要进行药物治疗。此外,每个咨询师比较擅长的问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常见的情况是对某些领域更加得心应手。

一,精神科医师。所学知识为精神病医学,以药物治疗为主,具备精神类药物处方权,是从精神病病理学层面利用药物来治疗精神病的。但不从事心理治疗。

二,心理咨询师。是2017年以前由国家人力资源部委托培训部门培训,经全国统考合格并颁发二、三级心理咨询师证的一部分人。获得心理咨询师证的人再经过心理疗法培训和自我成长及督导后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主要以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危机干预为主。如果是在医院的心理咨询室,也都是心理咨询师这部分人。是否靠谱,不是是否在医院工作,而在于该咨询师的受训背景以及个人成长程度。

三,心理治疗师。是由国家卫计委组织委托培训并经考试合格,由卫计委颁发心理治疗师证,然后也需接受再培训以及个人成长和接受督导具备上岗资格后从事心理治疗工作,但不具备药物处方权,也就是不能从事药物治疗。

值得说明的是,心理治疗师与心理咨询师所学心理知识和心理疗法是相同的,因为目前国际主流心理疗法主要是认知学派、精神分析学派、人本学派三大学派的疗法,所以无论心理咨询师还是心理治疗师都是以学习这三大学派疗法为主的,其它后现代心理学的各类疗法大都是由原来三大学派疗法派生出来的,也没有更多的新鲜之处。

就目前来讲,在我国持有心理治疗师证的人很少,这是因为卫计委设置的心理治疗师报名门槛过高的原因造成的,报考心理治疗师,需有心理学背景的医师、助理医师资格,并且医师资格者需从事相应心理治疗工作三年以上,助理医师资格者需从事相应心理治疗工作五年以上,因为符合条件人太少,所以报考的人就很少了。所以现在的医院也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有心理治疗师,很多医院是由心理咨询师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

也就是说,在医院只有精神科医师具备药物处方权,而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均没有药物处方权,只能从事心理工作。

正规医院的心理医生说靠谱的,但是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长期的治疗,去医院挂个号看一下是达不到效果的,需要医生一对一的长期跟踪治疗是效果比较好,试想一下,医院那么多的病人,医生又那么的紧缺,大部分医院里的心理医生配员是不足的,根本无法满足跟踪持续治疗的要求。现在 社会 压力很大,也逐渐出现很多心理上的疾病,慢慢的也会引起国家的重视,就目前而言我国在心理方面重视程度还不够。相信不久的将来,国家一定会重视心理 健康 的。目前而言,对于心理方面的咨询,还是在网上咨询比较合适,因为网上这方面的资源还很多,而且通过网络可以实现视频一对一的咨询沟通,也方便长期持续的跟踪。成本比医院低很多。

你好,我是心理咨询师冰月。

正规医院的当然靠谱了。

不过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是不一样的。

心理医生一般做诊断疾病,提供药物指导的工作,少数医生会做心理治疗,大多数不会,不感兴趣也没有时间,为什么?医院心理治疗收费太低了,记得之前是30-60块,比起50分钟的全心投入,太廉价了,还有大量的病人要看,忙不过来。

如果你想做心理治疗或者心理咨询,可以找心理咨询师,无论是受训背景,还是专业程度,都更适合些。

心理老师左叔非常愿意回答你的问题。

我是一位从事心理学及心理 健康 教育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在高校做学生的心理 健康 教育与咨询工作,对你提出的“医院里的心理医生靠谱吗?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好的心理医生?”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做心理咨询工作中,有时来访者会问到的问题,我今天刚好给甘肃省某县教育局举办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咨询培训班授课,讲授内容正好是心理咨询技能中的心理咨询关系建立,与你说的问题有关,我从两个方面回答你的提问。

同时,也借此机会普及一下心理咨询的常识,纠正 社会 上很多人对心理咨询认识的误区。

第一,你说的医院里的心理医生,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心理治疗师或者心理咨询师,因为我们国家没有心理医生这个职业资质,心理医生的叫法是 社会 上对从事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人员的一个称呼,这个叫法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出现,但是现在随着心理 健康 教育的逐步普及,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心理医生这种叫法少了。

你所说靠谱,无外乎心理咨询师的胜任能力如何,心理咨询师能不能解决来访者的问题,能不能为来访者提供有效的帮助。

医院里的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治疗师靠不靠谱,根据我在工作上与他们接触到情况看,我觉得由原来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绝大部分是靠谱的。因为自2002年当时国家劳动部开考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以及2003年当时国家卫生部开考心理治疗师以来,经过18年的发展,无论是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的培训及临床实践都有了巨大的进步,而且医院里的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治疗师基本上都有精神病学背景或临床心理学背景,他们都是最起码都是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人员,而且在上岗之前都经历了少则半年多则一年的临床实习,能够独立开展个案咨询,基本能够胜任心理咨询工作。

第二,如何找到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

首先,我的理解,没有所谓好的心理咨询师,而只有对来访者而言是有效的心理咨询师,即你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能够有效的帮助到来访者,能够解决来访者的心理行为问题。 这是我们业内的共识,心理咨询师不分好坏,只有有效或无效。

那么,如何找到一个有效的心理咨询师呢?

一是在医院里的门诊医务人员宣传拦里看介绍,哪个心理咨询师做的个案多,哪个心理咨询师挂号的多,那这个心理咨询师就是有效(好的)的心理咨询师。

二是通过业内人员的介绍,了解当地综合医院心理门诊那位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做的有效,去找他做心理咨询的来访者多。

三是还要根据来访者自己的心理行为的性质,寻找适合给自己做心理咨询的心理咨询师,即那个心理咨询师擅长解决来访者的心理行为问题。

凡是有效(好的)的心理咨询师都具备心理咨询的特质,即这位心理咨询师身上具有尊重、真诚、热情、共情、积极关注等心理咨询师必须具备的心理咨询态度(特质),这样的心理咨询师容易与来访者建立咨询关系,取得来访者的信任,有益于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行为问题。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有不同的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可以继续探讨,分享彼此的观点。

再次感谢你的邀请!

当前,人们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存在很多误区,同时,一些不良商家也盯上了这个新兴的行业,纷纷承包医院或医院科室,在媒体上大做广告,不管是什么症状,在语言上加以恐吓,然后每人都开相类似的药,一次一两千……时不时有受骗的心灵求助者转诊本人,本人痛心之余,只能尽自己绵薄之力,在此呼吁:经常在媒体上做广告的,不管是某医院的科室还是某医院,不管名头看上去是多么的可信,往往是骗人的。在搜索引擎中有“推广”字样的排名,都是用钱买的广告。

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是正常缓解心理压力与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好办法,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需要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但现实中还有不少网友对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存有一些认识误区。

误区:名头越多,心理医生越高明?年龄越大,心理医生越有经验?

在这里,引用中日友好医院心理专家李子勋(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特约心理专家)的文,作为说明。

下面的方面是最不可靠的:

1、职称:比如教授或主任医师,甚至博士的头衔也不能代表什么,这是说明他们在某些学识上有造就,但不能代表他作心理专业就在行。(心理治疗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光有理论永远不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只是代表其通过几个月的学习,参加了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考试,成绩合格,并非“国家级”咨询师。那些参加过老外举办的相关培训班,拿个证书,就把自己抬高为“国际级”咨询师,也是吹得没边)。

2、心理学会的领头人:如协会主席、理事、全国委员等,忙于事务工作的人,不可能静得下心来做个案。

3、收费昂贵的人:收费贵的人不代表他水平高,自以为是的人总觉得别人该他的,过高地估价自己。

4、海外镀金的人:有海外求学的背景固然很好,但要搞清楚求的什么学,镀的什么金。有些人回国来,以为国内的都是乡巴佬,随他们怎么摆布。我就遇到几个自觉很牛的人,真心地希望她来做一次个案督导或讲讲课,才发现是牛头不对马嘴。

5、出书的人:千万不要以为能写书的人咨询水平就高,十本中国医生写的东西,九本都没法看,让好人也会看出满身的毛病来。

6、年老的人: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要求咨询师必须精神饱满,精力充沛,一定是思想开放,灵活,超前,并有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而老年人的思想很难不僵化,自以为自己吃的盐多,也很难克制得住不去教育人。

误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以吃药为主,心理疏导为辅?

目前很多医院的心理科都是精神科医生兼任或转任,不知不觉之中,总以精神科的观点去看心理障碍,往往动不动就给患者开药吃,每周费用二、三百,而极少进行心理疏导。也难怪,现在医院的心理科病人多,每天少则十几人,多则三四十人,如果每人给予1小时的心理辅导,看也看不完……

真正的心理障碍是无需用药的(或仅在急性期少量用药),原因有四:

1、心理障碍均为心灵暂时无法面对压力引起,属于心灵调节功能障碍,心病还是靠心理辅导来调节;

2、吃药可能会让症状很快得到控制,但因为导致心理症状的根源未去除,一旦停药,就容易复发,这样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3、部分临床心理医生相信心理症状是化学物质不平衡的结果,即某种神经递质过多或过少,进行药物治疗是可以解决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来访者在促进恢复的过程中没有什么积极的作用,来访者成了生理失调的牺牲品;其实,正是因为来访者的心理症状,导致的化学物质的不平衡。临床医生弄反了,道理很简单:比如感冒发热,引发我们体内的白细胞含量偏高,而不是因为体内白细胞偏高,导致了我们的感冒发烧。当然,如果化学物质过度的不平衡,导致躯体出现极度的难受,可以借助药物适当地降低。

4、部分来访者把心理障碍当作一种生理疾病来看,总觉得医生看病不给药不合常理,这也从反面误导了医生,所以,看心理障碍,医生开药患者吃药便顺理成章地成了周瑜打黄盖。

任何疾病要及时治疗,时间久了一怕个别器官器质性病变,二怕养成习得性无助。

如准备接受心理咨询,最好就近找靠谱的心理咨询师,现在不靠谱的比比皆是,靠谱的凤毛麟角。

有些看证,看资质;证、资质是敲门砖,没有这个敲门砖就没有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执业资格;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才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奠基石,有了这块奠基石,才能在心理咨询行业屹立不倒。

怎么判定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是高是低?接受心理咨询,现在主流是在医院, 社会 上有些机构、个人也在从事心理咨询业务。不管在哪里接受心理咨询,从接受心理咨询起,心里一次比一次快乐,一次比一次愉悦,可以继续接受咨询。如果一次比一次压抑,一次比一次痛苦,我建议换个地方咨询。找能让人一次比一次快乐,一次比一次愉悦的心理咨询师。

医院的心理科呢,首先他们更擅长通过药物来缓解症状,其次,医院多收治严重精神障碍的人,而且医院统一挂号门诊,环境较开放、透明的。

如果是一些在家庭、婚姻、亲子教育、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中等生活及 情感 方面方面遇到困扰的或者是轻微精神障碍的人群呢;建议选择通过心理咨询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心理咨询擅长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技术来帮助来访者,针对来访者的不同情况采用各类心理咨询技术,如:精神分析、行为疗法、催眠等从根源上帮助来访者走出困境。相对多的 健康 和亚 健康 的人群会选择心理咨询来帮助自己生活得更幸福。而咨询中心的咨询环境也相对私密、安全、人性化些。你可以先选择一个比较专业的心理机构,然后从中挑选合适你的咨询师就可以了。

希望这个回答能帮到你,后续若你还有疑问我们也可以继续交流~

我看过的400一小时,不吃药那种,没啥用真的,还是去医院

“医院里的心理医生”,这话非常含糊。其实现实存在于我国从事精神心理卫生疗愈职业的主要就以下两种:

1精神科医生,主要为西医精神病理学出身。有精神科药物处方权。主要以药物为治疗手段;

2心理咨询师,是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为职业证明,无精神科药物处方权。主要以心理咨询为手段,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困扰。(后看到朋友提到还有升级版的心理治疗师,其实与此同类。)

常规人群可能更需要的是心理咨询师,即你所言的“心理医生”。毋庸讳言,现在的问题在于咨询师队伍良莠不齐,使得咨询者往往在付出相当的金钱之后,却不能得到对等的满意服务。这也客观上不利于这个行业的发展。

那么如何鉴别联系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心理咨询师呢?如下几点最为重要。

1合格/优秀的咨询师必然是严守职业道德的。你向他求助时,出于整理和诊断的需要,你必然会吐露很多重要的私人信息,咨询师对这些私人信息有严格的保密责任。只有在咨询者有明显严重的自伤/伤人意图时候,可以援引例外条款,联系利益相关亲友等人员以外,正常咨询过程中的信息绝对保守在两人之间,两人作为同盟一起来交流如何面对与解决问题;咨询师要遵守的职业道德不止于此,但保密责任始终是来访者最为在乎的部分。咨询师职业道德与责任,可以很容易在网络上查得。

2一个有职业效能的咨询师必然是有生命力的。你看到他/她时候,会不自觉的肯定与欣赏这个人。或者是他旺盛乐观的活力,或者是其博学文雅的为人态度,或者是其客观入微的观察与共情能力。你不但被他吸引,而且会自然的相信,在他创造的这个工作场所,这个咨询氛围里,自己是被尊重,重视,理解,接纳的。因为能否有效构建这种氛围,证明了其是否能有效建成双方的同盟关系,一起来开展疗愈工作;

3俗话说一样米百样人,来访者与咨询师也是如此。不同的气质,背景,阅历…决定了你可能与某种特质的咨询师更加有效的合拍共鸣,一同更有效率的解决个人困惑,而对其他同样专业素质的咨询师却不尽如意。依赖心理较重的来访者可能更喜欢信任年长而权威型的咨询师,对他的指导配合度与执行度更佳;个性刚强独立的来访者可能更喜欢他人以朋友式的角度提出建议,自己定夺,走出困惑。等等。

感谢阅读^_^

关于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区别,下面很多回答说的很清楚了。如果是普通的人际交往、情绪问题、亲子关系等问题,找一个靠谱的心理咨询师就行。如果涉及到抑郁症、焦虑症、躁狂症等等,就要找正规医院的精神科或者心理门诊,要配合药物治疗。

很浅显的一个方式,就是看这个医生有没有心理咨询师的学习经历,一些精神科医生只有医学背景,在共情方面的基础不够,看病的过程可能不太开心。

介绍几位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是我转介过患者过去,后续治疗效果都非常好的老师,但因为个人居住地关系,几位老师都在上海、北京等地。

1 岳英。精神分析流派,温柔和蔼的一位女医生。我转介的几位抑郁患者,反馈都非常好。上海市黄浦区第二精神卫生中心女病区主任。擅长抑郁症、焦虑症、学校恐怖症。精神科工作27年,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15年。

2潘霄。上海长征医院心理科。潘霄 医学博士上海长征医院心理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上海市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一位年轻帅气的男医生,逻辑清晰,态度温和。

3 唐云翔。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心理学教研室主任。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心理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军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高校心理咨询协会理事。医疗特长:婚姻 情感 职场压力、亲子教育、神经症、 情感 障碍、儿童学习障碍。也是帅气男医生一枚。

4孙字稳。北京燕园博思的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美国芝加哥劳耀拉大学心理咨询硕士。认知流派。我没有见过她,是有认识的人去找她咨询后,反馈效果非常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436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