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疯狂安利黄晓明和尹正的新剧《鬓边不是海棠红》,理由有二,一是该剧中黄晓明一点儿都不油腻(不油腻都是卖点了?),尹正京剧扮相迷死人。二是这部剧是讲梨园行的民国戏,很适合笔者这种整天埋在故纸堆里的人看。
回家赶紧开刷,可当看到制片人是于正时心头就有阴影,于正能鼓捣出来精致的民国梨园戏?等到刷了几集之后,果然释怀,这真的是如假包换的于正风格电视剧。
毕竟剧集刚发布不到四分之一,全盘否定和肯定都不太严谨,笔者仅就已经刷到的前几集简简单单谈一下感受:
一、不伦不类的题材
于正之前说过《鬓边不是海棠红》是为了弘扬民族国粹,这话是真敢说啊。如果说《鬓边不是海棠红》是一部梨园行业剧,都不用梨园行的专业人士评价,光票友们就能吐半槽子血。
商细蕊身上集合了程砚秋和梅兰芳等名旦的原型设计,这让非专业观众看来确实有意思一些,但对于专业观众来说,这种生硬的融合就让商细蕊这个人物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此外,真要是梨园行业剧,好歹得多整点梨园行的规矩、行话、身段和剧目来,现在光看前几集的话,《鬓边不是海棠红》的梨园元素明显太少太浅太乱。
所以,该剧打弘扬国粹的招牌其实不是高招,白挨专业人士的骂。
那《鬓边不是海棠红》属于时代剧吗?也不像。
故事发生地设定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北平城,但剧中老北京的氛围太少了,偶尔几句京片子感觉还是学的,根本不地道。黄晓明的人设更像是上海小开,佘诗曼则让人一秒出戏。《鬓边不是海棠红》整体上看更像是一个发生在上海的带点梨园元素的故事。
而在故事一开头,剧情立刻就导入商细蕊和姜会长等同行的矛盾则过于套路,感觉只要是民国戏,只要是涉及曲艺和京剧,剧情几乎全是名角和会长的斗法。不得不让人怀疑,这帮编剧难道都是中了郭德纲的毒,认为同行永远都是冤家,名角和会长永远都是对着干?
太套路的剧情设计让人没有追剧的冲动。
然后《鬓边不是海棠红》是抗战剧?那就更不像了,虽然编剧玩儿命的在剧情中加入了抗战戏份,但其处理明显太生硬,远不如《大宅门》里百草厅那样真实合理。
最后,《鬓边不是海棠红》只能是情感剧了。但这个情感剧似乎真的有些不伦。毕竟原著就是一部耽美小说,电视剧再改也不可能将主线改掉,因此黄晓明和尹正之间的这种情感,你怎么定位呢?
所以,《鬓边不是海棠红》不是宣传中的梨园剧,也不是原著的耽美,同样也不像是时代剧,那么它就只能是一部不伦不类的电视剧了。
二、《鬓边不是海棠红》的人物设计
虽然说《鬓边不是海棠红》里有一大堆老戏骨,如金士杰等人,还有演技有保障的佘诗曼以及有话题有流量的黄晓明,但说到底,这剧大部分的目光就看一个人,尹正,也就是商细蕊。他成了,这剧就火了,他泥了,这剧就糊了。
黄晓明确实不油腻,但霸道总裁的劲头还是有些太黄晓明了,因此没有什么看头,他演的再好还是黄晓明。
佘诗曼演技真的很好,无奈身上的港台标签太重,再加上她和剧情设计的北京大富之家二奶奶显得格格不入,因此她的看点也不够。
只有尹正饰演的商细蕊才是《鬓边不是海棠红》的中心看点。
老实说,虽然笔者怀疑尹正能不能搞定商细蕊这个角色,但当看到他在舞台上的杨贵妃扮相时也是惊呆了,我勒个去,真的相当不错。
都说尹正脸胖,但他扮上妆之后那个脸胖的缺点反而成了优点,真的是面若桃花一般让人“垂涎欲滴”。
说到商细蕊这个扮相,就不得不让人想到张国荣的程蝶衣,据说尹正一直把张国荣当偶像,现在通过这部剧,他不仅有了致敬偶像也有了挑战偶像的机会。
单论扮相,商细蕊并不输程蝶衣。程蝶衣有一种撩拨人心的怜容,商细蕊则给人一种掌中尤物的媚态。
咱们有一说一,两人的扮相其实是难分高下的。程蝶衣是楚楚动人,我见犹怜,商细蕊是艳如桃李,秀色可餐。
但是,一个角色当然不能只有只有舞台上的扮相,还要有生活中的表演和台词。这方面尹正比张国荣和杨立新就差远了。
先说表演,张国荣的程蝶衣是人戏合一的戏疯子,在生活中他的阴柔也是有所表现的,看着不脱戏。
尹正的商细蕊,在戏台上的疯劲儿起码在前几集表现不够,在生活中则干脆就是一个神经质的小青年,当然这也符合旁人对他脑子有问题的评价。
如果说程蝶衣是人戏一体,商细蕊就是人戏分离。
再说台词,程蝶衣的配唱是温如华,配音是杨立新,商细蕊的配唱笔者没查到,配音听起来似乎是尹正本人。关于配唱,笔者也不是专业人士不敢冒昧评价,单说配音。
杨立新的配音可以说让程蝶衣这个角色更加圆满和立体,笔者认为程蝶衣这个人物能立起来,六成在张国荣,至少四成在杨立新。
而商细蕊的配音也有些脱离人物,他的声音有些生硬,不像扮相那么柔和,跟个楞小伙子一样。而且他努力想说出京味儿来,却不免太过于刻意显得有些违和。
因此,商细蕊在戏台上的扮相确实够好,但表演和配音则是两大遗憾。
话说回来,电视剧在精致程度上确实没法和**相比,拿《霸王别姬》和《梅兰芳》去对比《鬓边不是海棠红》,也确实有点儿欺负人。
最后,不管怎么说吧,《鬓边不是海棠红》目前看来口碑还不错,毕竟于正擅长的精致服化道还是比较养眼,只要别抓着自己做不到的弘扬国粹去宣传,老老实实宣传情感CP剧,相信最终口碑至少会中等偏上。
不过,原谅笔者是个钢铁直男,程凤台和商细蕊,笔者实在是感知不到这对儿主角的情感所在啊。
《鬓边不是海棠红》是由惠楷栋执导,黄晓明、尹正、佘诗曼领衔主演,米热、刘敏、李泽锋、金士杰、檀健次、唐曾、程枫主演,黄圣依、杜淳、白冰友情出演的民国传奇情感剧。
该剧改编自水如天儿的同名网络小说,讲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北平,一代天才京剧名伶商细蕊与爱国热血商人程凤台因戏结缘相知,两人在梨园百态和战火动乱中并肩奋斗前行,坚定了振兴京剧国粹的信念和定倾扶危以身救国的崇高理想,最终携手与残酷命运砥砺抗争的传奇故事。
该剧于2020年3月20日起在爱奇艺播出。
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1、话剧
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相区别,话剧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
话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本创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中国传统戏剧均不属于话剧,一些西方传统戏剧如古希腊戏剧因为大量使用歌队,也不被认为是严格的话剧。
现代西方舞台剧如不注为音乐剧、歌剧等的一般都是话剧。
2、歌剧
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
歌剧在17世纪,即1600年前后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歌剧的演出和戏剧的所需一样,都要凭借剧场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戏服以及表演等。
一般而言,较之其他戏剧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传统声乐技巧等音乐元素。歌手和合唱团常有一队乐器手负责伴奏,有的歌剧只需一队小乐队,有的则需要一团完整的管弦乐团。
有些歌剧中都会穿插有舞蹈表演,如不少法语歌剧都有一场芭蕾舞表演。歌剧被视为西方古典音乐传统的一部分,因此和经典音乐一样,流行程度不及当代流行音乐,而近代的音乐剧被视为歌剧的现代版本。
3、舞剧
舞剧是舞台剧本的一种,是以舞蹈作为主要表达手段的舞台艺术。舞剧由若干要素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物、事件、矛盾冲突。舞剧作为舞蹈、戏剧、音乐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4、音乐剧
音乐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
虽然音乐剧和歌剧、舞剧、话剧等舞台表演形式有相似之处,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歌曲、对白、肢体动作、表演等等因素给予同样的重视。
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
5、木偶戏
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
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 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
——戏剧
孟小冬是杜月笙的妻子。
孟小冬(1907—1977),女,北平宛平(今北京)人,梨园世家出身,是早年京剧优秀的女老生,人称“冬皇”。是京剧著名老生余叔岩的弟子,余派的优秀传人之一。她的扮相威武、神气,唱腔端严厚重,坤生略无雌声。孟小冬一生坎坷,1977年在台湾去世。
孟小冬初到北国,频繁演出于京、津两地,参加永庆社、庆麟社、崇雅社等坤班演出。她正值豆蔻年华,明慧照人,台风演技竟能与当时的著名男角老生相颉颃,一时成为风靡九城的红角。虽然演戏要男女分班,但大宅门的堂会却不受这个限制。那时,最红的旦角是有“伶王”之称的梅兰芳,以男性扮女人;最红的生角是孟小冬,以女性扮男人。乾旦坤生,颠倒阴阳。有好事者大力促成他们合作演出了《四郎探母》、《游龙戏凤》,男女角色颠鸾倒凤,演来精彩而又富于罗曼蒂克。进而更撮合他们成了一对佳偶,成为轰动剧坛的佳话。
随着**《梅兰芳》的拍摄,孟小冬与梅兰芳当年的婚恋往事再度浮出水面,而且由于章子怡在**《梅兰芳》中扮演孟小冬,孟小冬则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孟小冬到底是何许人?当年,她与梅兰芳经历了怎样一段惊天动地的美妙而悲怆的婚姻?在她70年的人生中都有过哪些一波三折?
早在80年前,孟小冬就被京津沪的舆论界誉为“冬皇”。当时代表正统京剧的三大贤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可谓炙手可热,而刚刚从南方来的、年仅18岁的花季少女孟小冬于北京前门外大栅栏三庆园,以《四郎探母》首次亮相后不到一个月,北京第一舞台盛大义演,梅兰芳、杨小楼合演《霸王别姬》蹲大轴,余叔岩、尚小云演压轴《打渔杀家》,而孟小冬与裘桂仙合演的《上天台》就排在倒数第三的位置,几乎与杨梅余平起平坐。10天后,孟小冬与梅兰芳就并挂头牌合演《四郎探母》了,接着他们又合演了《游龙戏凤》。就在孟小冬19岁那年,经一位银行老总撮合与梅兰芳喜结良缘。他们一位是“梨园冬皇”,一位是“伶界大王”,一举一动都是新闻,其轰动情景可想而知。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两位京剧界的泰山北斗那一段惊天动地的美妙而悲怆的婚姻却不再有人提起,时而有人问起,人们也是三缄其口。但是1933年9月5、6、7日三天,天津《大公报》头版连续登载了“孟小冬紧要启事”,给我们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启事称:……窃冬甫届八龄,先严即抱重病,迫于环境,始学皮黄。粗窥皮毛,便出台演唱,藉维生计,历走津沪汉粤、菲律宾各埠。忽忽十年,正事修养。旋经人介绍,与梅兰芳结婚。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听介绍人主持。名定兼祧,尽人皆知。
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虽经友人劝导,本人辩论,兰芳概置不理,足见毫无情义可言。冬自叹身世苦恼,复遭打击,遂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抑冬更有重要声明者:数年前,九条胡同有李某,威迫兰芳,致生剧变。有人以为冬与李某颇有关系,当日举动,疑系因冬而发。并有好事者,未经访察,遽编说部,含沙射影,希图敲诈,实属侮辱太甚……
“启事”中所谓“李某”即一位年轻的追星族李志刚,早就开始追捧孟先生,由于爱屋及乌,得到梅、孟结婚的消息,受到刺激,于1927年9月14日持枪往见梅兰芳,开枪打死了从中斡旋的《大陆晚报》经理张汉举,军警则把李志刚乱枪击毙后枭首示众。此事均有第二天各报刊的“军警布告”和枭首示众的照片为证。
其实,类似李某这样疯狂变态的追星族在今天已不鲜见。“启事”中关于“祧母去世之日”一说所指系梅兰芳的大伯母逝世,孟小冬前往奔丧。但是作为“名定兼祧”的另一位梅夫人,将孟小冬拒之门外,梅兰芳无法兼顾而成为遗憾,此纯属家庭内部事务,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也。而始作俑者,就是当时梅兰芳身边的所谓“智囊团”。他们出尔反尔,让梅兰芳与孟小冬不知所措。但是经过枪杀案和戴孝奔丧两大风波后,经过梅兰芳的努力都又曾破镜重圆,足以说明孟、梅感情非同一般,最后终因“智囊团”的倒戈而酿成了婚姻悲剧。
不过,孟氏作为性格高傲的花季少女不顾封建的妻妾等级,毅然嫁给梅兰芳完全是出于单纯的情感和爱慕,这在一夫多妻制的社会中是无可指责的,同时也无须指责梅兰芳的另两位夫人王明华与福芝芳,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她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在家庭内部进行角逐也是出于无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