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三个维度

情绪的三个维度,第1张

情绪(emotion)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绪意指情感及其独特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状态,以及一系列行动的倾向。”(Daniel Goleman,1995)。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情绪”的字面意思是“心理、感受、激情的激动或骚动,任何激烈或兴奋的精神状态”。功能主义把情绪定义为:情绪是个体与环境意义事件之间关系的心理现象(Campos,1983)。阿诺德的定义为:情绪是对趋向知觉为有益的、离开知觉为有害的东西的一种体验倾向。这种体验倾向为一种相应的接近或退避的生理变化模式所伴随(Arnold,1960)。拉扎勒斯提出的定义是:情绪是来自正在进行着的环境中好的或不好的信息的生理心理反应的组织,它依赖于短时的或持续的评价(Lazarus,1984)。

情绪有20种以上的定义,尽管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承认情绪是由以下三种成份组成的:1情绪涉及身体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情绪的表达形式。2情绪涉及有意识的体验。3情绪包含了认知的成分,涉及对外界事物的评价。由于情绪与情感表现表达极易混淆,比如爱情的满足感总是伴随着快乐。情绪是不断被个体唤起和体验的一种状态,情绪的唤起有时是显意识的,有时是无意识的。

情绪的种类

我们体验过快乐,体验过悲伤,体验过恐惧,每种情绪都能带来不一样的感觉,带来不同的表情反应和肢体反应,以及心理感受。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可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不学而会的,也可以叫原始情绪。每一种基本情绪都有其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外部表现和不同的适应功能。虽然关于情绪的种类有很多不同的分法,但比较通用的是将快乐、愤怒、悲哀、恐惧作为情绪的基本形式。在人类社会中,这几种基本情绪也是跨越种族而被普遍理解的。

快乐(happy)是个体精神上的一种愉悦,是心灵上的满足,也是个体从内心由内到外感受到的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品尝美味、欣赏艺术、参与游戏、人际交往等都可以让个体产生快乐的情绪体验。快乐常见的表达方式就是笑,当人笑的时候总能伴随心灵上的愉悦与肢体上的敞开,而看到别人对你笑,也总能感到快乐。

愤怒(angry)不仅仅指当愿望不能实现或为达到目的的行动受到挫折时引起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而如今也存在于对社会现象以及他人遭遇甚至与自己无关事项的极度反感。愤怒是一种消极的感觉状态,一般包括敌对的思想、生理反应和适应不良的行为。愤怒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出现较早。出生3个月的婴儿就有愤怒的表现,限制婴儿探索外界环境能引起愤怒,例如,约束婴儿身体的活动,强制婴儿睡觉,限制他的活动范围,不给他玩弄玩具等,均可引起他的愤怒。

悲哀(sad)作为一种负性基本情绪,通常指是由分离、丧失和失败引起的情绪反应,包含沮丧、失望、气馁、意志消沉、孤独和孤立等情绪体验。悲哀程度取决于失去的东西的重要性和价值大小;也依赖于主体的意识倾向和个体特征。

恐惧(fear)是指人们在面临某种危险情境,企图摆脱而又无能为力时所产生的担惊受怕的一种强烈压抑情绪体验。恐惧心理就是平常所说的“害怕”,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最大的就是恐惧心理。

情绪很多时候不是单纯的快乐或者愤怒,而是不同情绪的组合,比如悲喜交加、焦虑、敌意等情绪的产生就是多个情绪的组合。这些情绪的组合叫复合情绪,不同的情绪结合,便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复合情绪。人类的情绪是十分复杂,且丰富多彩的。对于情绪的研究也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认知领域研究的热点。

情绪伴随着人的一生,既是一种反应,也是一种手段。在生活工作中,我们往往要处理很多事情,也会产生很多种情绪。而情绪有时候难免就会影响到我们的日常,因此情绪的有效管理显得至关重要,做情绪的主人,而非被情绪掌控,是我们需要修行的一项重要课程。

第5节:态度

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

知识点:态度的概念(领会)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的客体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它具有评价性。

内在性态度是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尚未显现于外的内心历程或状态;

对象性态度总是指向一定目标,具有针对性,没有无目标的态度;

稳定性态度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不易随便改变。

1态度的成分

2态度与价值 

要点:态度的成分(识记,领会)

1.认知成分

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理解、判断与评价;

2.情感成分

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反应或情感体验;

3.行为倾向成分本文

个体对态度对象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

以上三种成分的英语词首分别为C(认知)、A(情感)、B(行为倾向),因而对态度的三成分说有人称其为态度的A、B、C模式。

一般地,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占有重要地位,往往决定行为倾向。

知识点:态度的功能

1工具性功能

2自我防御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

4认知功能

知识点:态度的维度

1方向

即态度指向,个体对态度对象是肯定指向或是否定指向。在态度测量中大多涉及这个维度。包括是与否、赞同与反对、接纳与拒绝、喜欢与厌恶等;

2强度

即态度方向的程度。大多数人格量表涉及的是态度强度的测量;

3深度

个体对某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

4向中度

某种态度在态度体系及相关价值系统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5.外显度

个体在某一态度上的外显度是在其行为方向与行为方式的外露程度。

知识点:态度的形成(识记)

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包括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一)服从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此时行为受外因控制,服从是表面的、暂时的;

(二)认同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在认同阶段,个体虽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但已超脱外部控制的奖惩,而主动趋同于对象。在这一阶段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

(三)内化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内化是个体原有态度与所认同的态度协调过程,其中情感成分是中介因素,认同基于情感上的喜欢。而内化过程是以理智,即认知成分为基础的。

个体态度的形成,从服从到认同,再到内化成为稳定性的心理倾向,不易改变。

第二单元态度转变

知识点:态度转变模型(识记)

美国学者霍夫兰德等人提出一个态度转变模型。

(一)传递者

1信息的传递者

其威信、与接受者的相似性都会影响他提出的信息的说服效果。威信越高,与接受者的相似性越大,说服的效果越好。

2说服的意图

如接受者认为传递者刻意影响他们则不易改变态度;但如果他们认为传递者没有操纵自己的意图,心理上没有阻抗,对信息的接受较好,易于转变态度。

3说服者的吸引力

接受者对高吸引力的传递者有较高的认同,因而容易接受他的说服;

(二)沟通信息

1信息差异

任何态度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传递者的威信较高,这种差异越大,引发的态度转变就越大;如传递者威信低,这种差异适中,引发的态度改变也较大;

2畏惧

它与态度转变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畏惧的唤起能增强说服效果。但是,如果畏惧太强烈,引起接受者心理防御以至否定畏惧本身,结果却只能是态度转变较少。研究发现,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3信息倾向性

对一般公众,单一倾向信息说服效果较好;对文化水平高的信息接受者,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

(三)接受者

1原有的态度与信念

已经内化了的态度作为接受者信念的一部分,难于改变;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改变;

2接受者的人格因素

依赖性较强的接受者信服权威,比较容易接受说服;自尊较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易改变态度,社会赞许动机的强弱也是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高社会赞许动机的接受者易受他人及公众影响,易于接受说服;

3个体在面临改变态度的压力时,其逆反心理、心理惯性等心理倾向会使其拒绝他人的影响,从而影响态度转变。

(四)情境

态度转变是在一定背景下进行的,以下情境因素会影响态度转变。

1预先警告

它有双重作用。如接受者原有态度不够坚定,预先警告可促使其态度改变;但预告也可能有抵制说服的作用,例如,预告与接受者的利益有关时往往使其抵制态度转变。

2分心  它的影响也是复杂的:如果分心使接受者分散了对沟通信息的注意,将会减弱他对说服者的防御和阻抗,从而促进态度转变;如果分心干扰了说服过程本身,使接受者得不到沟通信息则会削弱说服效果。

3重复

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频率的重复,效果较好;重复频率过低或过高,说服的效果均不好。

知识点:态度转变理论

(一)海德的平衡理论

(二)认知失调论

(三)社会交换论

要点:社会交换论(识记)

这种理论从个体对得失权衡与比较后产生的趋向与回避动机的角度解释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认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态度持有者不是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主动对诱因周密计算的选择者。态度是肯定因素(得)与否定因素(失)的代数和。个体选择何种态度取决于这种态度能使其获得什么,失去什么,总收益如何。但是个体并非永远是理智计算的决策者,而且个体对这种精确的计算过程也未必意识到。

第三单元态度测量

情绪:是受外界干扰而产生的心理活动

情感:是内心自发引起的心理活动

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和情感同认识活动一样,仍然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不过反映的内容和方式上有所不同。认识活动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本身,包括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它们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联系。情绪和情感反映的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是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一、态度的含义

态度(attitude)是个体对特定事物的心理倾向。我们往往可以用喜欢还是不喜欢、接纳还是拒绝、认可还是排斥这些词语来表明我们的态度。

二、态度的构成

1情感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在态度的三种成分中具有关键地位。目前对态度的测量通常是关于情感成分的测量。情感成分是一种情感体验,如“我不喜欢我的上司,因为我的上司在工作中有私心”。

态度中的情感成分有两类:一类是情景性的情绪,是情感过程的外显部分,带有可观测性、冲动性、暂时性,容易变化;另一类是比较稳定的情感,是由对事物的比较深刻的认识引起的,具有内隐性、持久性,稳定性。这两个方面从不同的层面表示了态度的情感成分。情感体验将影响人的知觉活动。

2意向成分。所谓的态度意向成分即人对于事物的一种行为准备状态及行为反应倾向。如“我不喜欢我的上司,我想调到其他部门”就反映了态度的行为倾向。

3知觉成分。态度的知觉成分是指个体对客体信息的理解和价值评价。例如,“工作中有私心是不对的”。

三、态度的功能

1 调整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并把这些态度作为今后行为的基础。

2 自我保护功能。使个人在受挫时保护自己。例如一个晋升失败的人可能会显示自己轻视官职大小的态度。

3 价值表现功能。个人可借他所持有的态度来表现他所推崇的价值观念。举一个例子,某管理者说:“稳定压倒一切,公司的每项举措都不能破坏人员与生产的稳定。我不知道如果盲目草率地采用其他公司的管理方式会把我们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可以从他的态度中看出他在稳定与变革这一对矛盾观念中的价值取向。

4 参照框架功能。态度一旦形成就变成了一种知觉客观世界的参照框架,使人们能够组织和解释周围的世界。态度如同一扇视窗,它允许人们看到外面的世界,但视窗的大小和开关限制了视野,视窗玻璃的颜色过滤了某些信息,从而影响了知觉的准确性。

情感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以人为本是现代学校管理的基础。从情感入手,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办好学校的关键,是体现一所学校管理是否人性化的重要标志。实施学校情感管理关键在于整体设计,做好三个维度:远度、高度和宽度。

一、远度:智慧设计,做在当下

发展需要规划和设计,而设计需要视野与智慧。学校管理尤其需要有完整的发展规划和具有前瞻性的设计理念,设计需要大智慧,从长计议,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未来纵向思考。管理是设计的艺术,需要把握“聚焦本色”“发展特色”“分部管理”“优化团队“智慧教育”五大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制度,优化团队,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需要情感沟通上的智慧。管理者充分理解和尊重每个人的情感世界,收集情感信息:一方面让学生与家长充分相信学校;另一方面通过考核、培训、论坛、活动等多种形式激活教师潜力,优化教师队伍。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垂直管理一个年部的总体工作,同时交叉管理教学与德育。各年部在学校总体工作目标与思路的统领下,以精、细、实为准则,完成条块结合的分部式管理。

二、高度:构建格局,立体规划

做人需要格局,做教育更需要格局。教育无小事,所有关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事,都应该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事。使学校找到明确的方向感,使教师找到充分的归属感,使学生找到丰富的获得感,就要结合学校特色与教师特点,在反复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实现“中心矩阵”规划,高起点,做深耕,实现学校战略发展中心、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学生成长发展中心、创新教育发展中心和数字传媒发展中心“五大中心”联动的矩阵布局,形成跨学段、跨学科合作的优质结合,为学校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三、宽度:敞开胸怀,激活团队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一所学校的未来,需要激情四射的教学队伍、勇挑重担的班主任队伍以及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这是学校发展的信心与力量的来源。团队管理可以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三方面着力。

思想建设的核心是树立有独特意义的价值观,并将之内化为团队里每一个人的精神力量,以此激活团队潜力与价值。同时,为实现这种价值观设置“抓团结”“抓思考”“抓重点”“抓问题”四个抓手。把学校的稳定团结当作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促使全体教职工凝心聚力。学校管理者要善于从整体上思考工作,善于从精细化的角度思考工作。注重“破窗效应”“蝴蝶效应”,善于发现问题,关注细节。同时,全体参与者要统一认识。学校的重点工作就是两个方面,一是常规工作要落实和提炼;二是创新工作要思考和坚持。学校管理者深入教育教学一线,深入服务工作实际,与师生多交流,细致地了解情况,深入地研究问题,积极地推进工作。

1)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2)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情绪指感情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都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3)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激动性有激动和平静。

情绪还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49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