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小石潭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柳宗元《小石潭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第1张

作者感情由"乐"而"凄"。作者遭贬失意,来到山水中寻找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景物感到高兴,看到潭上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贬谪生活寂寞凄苦的心境。

 先乐后忧;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因改革失败后无故被贬,心中愤满难平,因而凄苦是他的感情主调,而寄情与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苦环境(小石潭幽静的特点)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观鱼时的心情:“似与游者相乐”,在这种环境中,作者暂时忘却了自身的烦恼,产生了与鱼同乐的情趣。

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浸透着作者凄苦悲凉和压抑的心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写触景生情,忧伤至极,从此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力求排遣郁闷的心情,但又最后无法解脱的深沉痛苦的心境

我说下自己的看法:

因为文章都不是凭空而写的,柳宗元关注的是一个小石潭,欧阳修关注的是一个大亭子,从取景上就显示出二人心态的不同小石潭的幽静暗示柳宗元被贬谪的无奈,只有借小石潭来抒发自己感情,而绘声绘色,描写如画,贯注了作者的心境与情怀,可谓是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虽然作者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乐观态度去描写,但是远不及欧阳修那种达观的心态,而是带有冷冷的幽怨

你看欧阳修“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完全是一副士大夫的文化情趣来描写日常生活中细小琐碎的事物,其议论往往能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富于意趣情韵柳宗元几乎就没多少议论,人往往是高兴才有话说

《小石潭记》中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答:作者感情是:由“乐”变“凄”。作者遭贬失意来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景物感到高兴;看到潭上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孤寂悲凉的心境。

《小石潭记》表达了作者被贬官后的忧伤心情和对社会的不满。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又因为自己就像这小石潭一样,没有被更多的人发现它美丽而悲伤,自己也不能为国家效力。

《小石城山记》和其他的游记名篇一样,作者借写“类智者所施设”的小石城却“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的命运既委婉又深沉的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采取象征的手法,其实小石城的命运便是作者命运。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认为除了这一点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被我们忽略了,那就是文章当中不可忽略的一处细节描写。

小石城山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文章当中第一部分为作者客观描写小石城部分,而作者的情感酣畅淋漓的得以表达则是集中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采取议论的方式,直接的传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一腔忧愤。然而在第一部分看似客观冷静的叙述中也有一处表达了作者的满腔的忧愤的,那就是下面细节的描写。

小石城山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这一段细节描写在表面上写的是作者往小潭里投石,传来阵阵的激越的声音,很久声音才停止下来这一景象,我们分析的也不外乎在于描写小潭的静澈。然而我们忽略了背后向潭里投石的作者。

小石城山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静静地坐在小潭边,没有一个人,百无聊赖的他拿起一个石子投向小潭,传来的激越的声音在这寂静里蔓延开来,作者凝神听着,许久,许久,声音才渐渐的消失在这旷无人烟的沉寂里。如果我们分析一下能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孤独。谁会一个人作者呆呆得坐在小潭岸边,年愈不惑的作者又为何无聊的拿起石子投潭,声音又为何偏偏是激越之音?

小石城山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些极容易被忽略的细节真实而又巧妙的表现出了作者被贬后心中极端的忧郁与孤独。看似客观冷静的对景物的描绘的背后其实蕴涵着一种深深的情感在里面。这也正三体现评论者所说的柳宗元文章“竣洁”的艺术风格。如果我们能够联系柳氏的其他诗词,可能这种对景物看似客观冷静描绘的背后其实蕴涵着一种深深的情感特点体味的会更深。

作者先详细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突出其酷似石城。赞叹山石树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设计、布置的,然后自然转入关于“造物主之有无”这一重大哲学命题的议论。作者用欲擒先纵的笔法,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发泄了自己屈遭贬谪,横受压抑的不平。这段议论捭阖起伏,情理毕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519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