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饮酒(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①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这至少可以证明中西方文化之间是有共通性的。
两首诗所表达的飘逸、洒脱的意境在古典诗词和英美现代诗歌都是屡见不鲜的,从李白“笑而不答心自闲”到杜甫“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还有更多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英美现代诗歌中不乏其例,如T·S·艾略特著名诗歌《荒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充分表现了这样的意境。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两者也有许多共同点。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杨柳青丝” 、“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但笔者个人认为,西方的诗歌这些比喻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没有中国的那么美,那么让人富于想象。诗歌很形象地再现了那些漂亮的面庞在人流中涌现的情景,但缺乏了一个让人思绪飞扬的空间,语言上也欠缺了美感。这与中西方的思维形式不同有关,本文将在后面论述。
(三)不同之处
比较可以看出共性,也可以看出个性。中西诗歌虽然在渊源上能找到一定的源头或能证明两者之间的关联与影响,但在比较之中我们还是不难地发现两者的差异。存在这种巨大的差异是由其本质不同、思维形式不同带来的。
中国诗词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从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中国人注重表现,西方人注重再现,这种思维模式指挥下发展而来的诗歌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自然大不相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形成了意境说、教化说,西方则形成了典型说,因此中国的诗词更注重的是一种意境的创造,追求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让人有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诗歌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即使到了现在,中国人写诗歌依然追求意境的营造,如果说得太白了,就没有意思了,当然当代一些新新人类作家的作品追求一种直白,则是另外一回事,并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这些人并不代表中国诗歌创作的主流。
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方面,中西方的诗歌特点在此能得到完全的体现。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这种直言不讳中国人是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
另外,中国诗词多以歌颂为主,而英美现代诗歌多以揭露为主。中国诗词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远把诗人的情感埋藏于诗词之中,只有通过“感悟”才可能感觉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他几乎没有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词语,只是把“枯藤” 、“老树” 、“昏鸦”简单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凄凉寂寥的景象,后面两句把七种静物列在一处,却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惨淡的气氛,“夕阳西下”更是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颜色,最后一笔带出“断肠人在天涯” ,感觉上前后好像并无直接联系,但感情是连贯的,思路也是连贯的,读者一口气读下来,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所描绘的画中的游子,引起强烈的共鸣。然而十种静物的并列,虽然没有任何的主观感情,却比再多的语言都要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相比之下,英美现代诗歌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直抒胸臆,而毫无造作,言尽而意亦尽,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但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万里归途》这部**播出之后获得了网友的一片赞扬。**中没有太多情感的渲染,但是却让人非常感动,不自觉落泪。看过这部**的网友都表示非常震撼,还会生出一些别样的情愫,感叹祖国的强大,要珍惜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
有战争就会有牺牲,有牺牲就会有死亡。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在战争中生存有多难,不需要去亲自经历一番就能够明白。战争中死亡是常有的事,即使自己再努力,还是会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自己身边离开,这就是战争。当炮火响起的时候,就意味着有人要离我们而去。战争中最不值一提的就是生命。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会因为各种各样的情绪闹自杀,这个时候不妨想一想那些在战争中苦苦求生的人们。生命是多么宝贵。
想要在战争中活下去,首先就是要保住自己的生命。要躲过炮火,躲过子弹,即使是一个无辜的百姓也不免会被炮火夺去生命。人怎么可能真的躲过这些,只有运气好才能活下来。而且战乱的时候还要保存良好的体力,如果没有体力的话也很难生存下来。当然想保存体力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战乱的时候,食物是非常匮乏的。有的时候想要获得食物,往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以大家在看战争影片的时候总是会在战后看到一群表情麻木,骨瘦如柴的人。
在战争中想要生存下来,还要有非常坚强的意志和勇气。因为在战乱的时候,要面对一次次的死亡,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可能会在第一次面临死亡的时候就想要放弃了。而且身边一条条鲜活的生命离去也会让自己内心深受打击,从而失去求生意识。如果受伤的话,还会因为经受不了痛苦而失去求生意识。所以想要在战乱中生存下来是非常困难的。
作文专项训练之——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的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恰如其分的景物描写不仅能烘托气氛,折射人物心理,还能推动情节发展。
一、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设置背景。 月色很美,月亮洒下淡淡的一片黄晕,树也像喝了惬意的月光酒,将自己的影子映到墙上,在风中微微摇摆着。门前的小河里,萤火虫飞来飞去,时而为芦苇点一盏亮灯,时而为柳树做一个发夹……一切都是那么宁静,只是偶尔传来几声蛙鸣。(用景物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一个美丽、安静、和谐的氛围)
一夜细雨,天空阴得几欲滴水。在空蒙的氤氲尽处,一缕荒烟,几点残红。那绺早樱,缓缓飘入泥淖,发出零丁的叹息。偶一寒鸦点水而过,却被风中渗出的声响惊得高飞。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景物描写都是溶入了人的情感的,周围的环境美与当时作者的心境有必然的关联,其时人物的心情好环境就美丽的,心情不好环境就暗淡的。俗语云“马上看将军,花间看美人”。 我和她快步来到讲台。一切静悄悄的,老师和同学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我们。窗外,桃花绽开,鸟儿啾啾地叫着,赏心悦目。
她笑了,笑得那么真诚、友善。老师赞许地点点头,同学们发出
我们都笑了,笑声在河面荡漾着,河水泛起阵阵涟漪,芦苇也不甘寂寞,发出“沙、沙”响声。(以景衬情,写出了人物此时此刻的喜悦之情)(该段与上段交代了“合作”的经过)
3、借景比喻、作为记叙的线索
栀子花不仅作为背景,而且赋予比喻意义,增添了文章浓浓的诗情画意。 静谧的夜,窗外游丝般的雨勾起无端思绪。我闭上眼,一丝熟悉的清香在微微潮湿的空气中荡漾。哦,栀子花又开了吗?刹那间我又回忆起那个让我怦然心动的瞬间……
那是个栀子花开的季节空气中都浮动着馥郁的香气。晚上,做完了作业,我揉了揉发酸的眼晴。好累哦,下楼走走吧!…… 爸爸踮了踮脚,把枝头那一朵摘下,理理妈妈细碎的头发,微笑着轻轻把那朵花儿小心地插在妈妈发间,那纯洁的白盛开在乌黑的头发上,妈妈像个十八岁的少女那样微微低下了头……
4、展示人物性格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一望无边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握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幅画是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通过“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及“一望无边的的碧绿的西瓜”的景物描写烘托出一个英俊、活泼的少年闰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
这段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红军战士生起篝火后的欢乐情绪,说明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给部队给同志们带来了温暖和力量,从而赞颂了无名战士的革命品质,突出了全篇的中心意思。
二、进行景物描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l、精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只有抓住特征写风景,才能做到真,“好让读者看完以 后,闭上眼就立刻能想象出你所写的风景”。
2、要选好写景的时机和写景的角度。风景描写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在
才不至于把局面弄糟。
3、要体现地方色彩。鲁迅指导青年作者时提出:“现在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 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又说:“地方色彩,也能增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 ,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的人,看起来是觉得非常开拓眼界,增加知识的。 ”
4、写景应渗透人物的感情。写景不应该是自然主义的纯客观的描绘。王国维在《人间 词话》里把境界分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即“物皆著我之色彩 ”,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作用于周围的自物景物,在所写的景物上直接渗透作者的感情。
以乐景反衬祥 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三、与四季和心理相关的写景示例
春天:春天到了,柳树伸展柔软的枝条,随风飘荡,像在空中跳舞。桃花张开了粉红的笑脸,与我们打招呼。
新柳夹道,枝头舒展,一片鲜嫩的绿色,这可爱的年轻的垂柳,像妩媚多情的伶俐少女,温柔轻盈;像垂披秀发的古代美人,婆娑起舞,像凌波微步的月中仙子,万般风流。
夏天:春天随着落花走了,夏天披着一身的绿叶儿在暖风里蹦跳着走来了。初夏的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铜钱大小的粼粼光斑。风儿带着微微的暖意吹着,时时送来布谷鸟的叫声,它在告诉我们:“春已归去。” 七月,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秋天:秋天带着落叶的声音来了,早晨像露珠一样新鲜。天空发出柔和的光辉,澄清又缥缈,使人想听见一阵高飞的云雀的歌唱,正如望着碧海想着见一片白帆。夕阳是时间的翅膀,当它飞遁时有一刹那极其绚烂的展开。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地压着大地。已经是深秋了,森林里那一望无际的林木都已光秃,老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藓掩住它身上的皱纹。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衣裳,它们只好枯秃地站在那里。
冬天:温暖的阳光在湖面上闪动,山林里最后一批红叶还傲然挺立在枝头,鲜红和碧绿,这并不调和的色调,组成了别具一格的冬景。有时,一阵风吹来,没有了叶子的枝条,发出了一阵沙沙的声音,也会使人产生一种萧索悲凉的感觉。可是你再看看那些枝条,新生的嫩芽早已孕育起来了,这毛茸茸的不起眼的嫩芽,使你立刻又想到未来的春天,想到那生机勃勃繁花似锦的日子。 开心:五月里一个明媚的日子,浓丽的春天躺在静穆的晨光里,听那只娇柔献媚的夜莺向它颂赞。夜莺的歌唱得柔情似的软和,醉心柔骨似的热烈,花木就都一片欢欣,颤动起来。
委屈:这些花鸟林泉的淳朴无猜的天然物品,象小孩子一样,听懂了悲伤,就陪者我哭。一株衰老不材的老树微微抽泣,那瀑布的白色长髯飘扬得越发厉害,仿佛在呵斥人世的不公。
激动;小花柔弱的身体开始颤抖,是感受到我的心情了么,抑制不住的要叫出声来,树上的鸟替我表达了我的兴奋。
思念:夜无眠,我静看。一轮明月,高挂悬空。星辰没有了光辉,是否替我传达思念。这凝视我的月亮,你感受到我的念意了么,我嗤嗤的笑这月光,望眼欲穿那远方。“皓月当空,思意正浓”。
感动:身边的小雨停止了落下,内心的颤抖不以形容。雨帘中,恍惚的身影;浓雾下,一线的曙光;黑暗中,撒落的金色……这情景的记留,这份感动的温存。
四、片段练习:看见……像……听见……像……(不同角度,不同感官感受景物)早上(何处)……傍晚(何地)……(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地点转换,景物变化)人在景中…… 我想……(景物描写与抒情、议论相结合或兼以联想、想象)作文专项训练之——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恰如其分的景物描写不仅能烘托气氛,折射人物心理,还能推动情节发展。
一、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设置背景。 月色很美,月亮洒下淡淡的一片黄晕,树也像喝了惬意的月光酒,将自己的影子映到墙上,在风中微微摇摆着。门前的小河里,萤火虫飞来飞去,时而为芦苇点一盏亮灯,时而为柳树做一个发夹……一切都是那么宁静,只是偶尔传来几声蛙鸣。(用景物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一个美丽、安静、和谐的氛围)
一夜细雨,天空阴得几欲滴水。在空蒙的氤氲尽处,一缕荒烟,几点残红。那绺早樱,缓缓飘入泥淖,发出零丁的叹息。偶一寒鸦点水而过,却被风中渗出的声响惊得高飞。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景物描写都是溶入了人的情感的,周围的环境美与当时作者的心境有必然的关联,其时人物的心情好环境就美丽的,心情不好环境就暗淡的。俗语云“马上看将军,花间看美人”。 我和她快步来到讲台。一切静悄悄的,老师和同学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我们。窗外,桃花绽开,鸟儿啾啾地叫着,赏心悦目。
她笑了,笑得那么真诚、友善。老师赞许地点点头,同学们发出
我们都笑了,笑声在河面荡漾着,河水泛起阵阵涟漪,芦苇也不甘寂寞,发出“沙、沙”响声。(以景衬情,写出了人物此时此刻的喜悦之情)(该段与上段交代了“合作”的经过)
3、借景比喻、作为记叙的线索
栀子花不仅作为背景,而且赋予比喻意义,增添了文章浓浓的诗情画意。 静谧的夜,窗外游丝般的雨勾起无端思绪。我闭上眼,一丝熟悉的清香在微微潮湿的空气中荡漾。哦,栀子花又开了吗?刹那间我又回忆起那个让我怦然心动的瞬间……
那是个栀子花开的季节空气中都浮动着馥郁的香气。晚上,做完了作业,我揉了揉发酸的眼晴。好累哦,下楼走走吧!…… 爸爸踮了踮脚,把枝头那一朵摘下,理理妈妈细碎的头发,微笑着轻轻把那朵花儿小心地插在妈妈发间,那纯洁的白盛开在乌黑的头发上,妈妈像个十八岁的少女那样微微低下了头……
4、展示人物性格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一望无边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握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幅画是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通过“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及“一望无边的的碧绿的西瓜”的景物描写烘托出一个英俊、活泼的少年闰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
这段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红军战士生起篝火后的欢乐情绪,说明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给部队给同志们带来了温暖和力量,从而赞颂了无名战士的革命品质,突出了全篇的中心意思。
二、进行景物描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l、精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只有抓住特征写风景,才能做到真,“好让读者看完以 后,闭上眼就立刻能想象出你所写的风景”。
2、要选好写景的时机和写景的角度。风景描写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在
才不至于把局面弄糟。
3、要体现地方色彩。鲁迅指导青年作者时提出:“现在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 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又说:“地方色彩,也能增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 ,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的人,看起来是觉得非常开拓眼界,增加知识的。 ”
4、写景应渗透人物的感情。写景不应该是自然主义的纯客观的描绘。王国维在《人间 词话》里把境界分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即“物皆著我之色彩 ”,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作用于周围的自物景物,在所写的景物上直接渗透作者的感情。
以乐景反衬祥 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三、与四季和心理相关的写景示例
春天:春天到了,柳树伸展柔软的枝条,随风飘荡,像在空中跳舞。桃花张开了粉红的笑脸,与我们打招呼。
新柳夹道,枝头舒展,一片鲜嫩的绿色,这可爱的年轻的垂柳,像妩媚多情的伶俐少女,温柔轻盈;像垂披秀发的古代美人,婆娑起舞,像凌波微步的月中仙子,万般风流。
夏天:春天随着落花走了,夏天披着一身的绿叶儿在暖风里蹦跳着走来了。初夏的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铜钱大小的粼粼光斑。风儿带着微微的暖意吹着,时时送来布谷鸟的叫声,它在告诉我们:“春已归去。” 七月,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秋天:秋天带着落叶的声音来了,早晨像露珠一样新鲜。天空发出柔和的光辉,澄清又缥缈,使人想听见一阵高飞的云雀的歌唱,正如望着碧海想着见一片白帆。夕阳是时间的翅膀,当它飞遁时有一刹那极其绚烂的展开。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地压着大地。已经是深秋了,森林里那一望无际的林木都已光秃,老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藓掩住它身上的皱纹。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衣裳,它们只好枯秃地站在那里。
冬天:温暖的阳光在湖面上闪动,山林里最后一批红叶还傲然挺立在枝头,鲜红和碧绿,这并不调和的色调,组成了别具一格的冬景。有时,一阵风吹来,没有了叶子的枝条,发出了一阵沙沙的声音,也会使人产生一种萧索悲凉的感觉。可是你再看看那些枝条,新生的嫩芽早已孕育起来了,这毛茸茸的不起眼的嫩芽,使你立刻又想到未来的春天,想到那生机勃勃繁花似锦的日子。 开心:五月里一个明媚的日子,浓丽的春天躺在静穆的晨光里,听那只娇柔献媚的夜莺向它颂赞。夜莺的歌唱得柔情似的软和,醉心柔骨似的热烈,花木就都一片欢欣,颤动起来。
委屈:这些花鸟林泉的淳朴无猜的天然物品,象小孩子一样,听懂了悲伤,就陪者我哭。一株衰老不材的老树微微抽泣,那瀑布的白色长髯飘扬得越发厉害,仿佛在呵斥人世的不公。
激动;小花柔弱的身体开始颤抖,是感受到我的心情了么,抑制不住的要叫出声来,树上的鸟替我表达了我的兴奋。
思念:夜无眠,我静看。一轮明月,高挂悬空。星辰没有了光辉,是否替我传达思念。这凝视我的月亮,你感受到我的念意了么,我嗤嗤的笑这月光,望眼欲穿那远方。“皓月当空,思意正浓”。
感动:身边的小雨停止了落下,内心的颤抖不以形容。雨帘中,恍惚的身影;浓雾下,一线的曙光;黑暗中,撒落的金色……这情景的记留,这份感动的温存。
四、片段练习:看见……像……听见……像……(不同角度,不同感官感受景物)早上(何处)……傍晚(何地)……(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地点转换,景物变化)人在景中…… 我想……(景物描写与抒情、议论相结合或兼以联想、想象)
范文二: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感悟父爱
郁闷的最后一节课,伴随着老师的语声不绝和空中的雷声不断,郁闷的进行着。引领望望窗外,飘泼大雨正无情地摧残着大地,耳畔响起了同学的小声议论 他们害怕大雨!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如坐针毡。远望着校门口的一排排黑色的轿车,我很焦虑,多么希望他不要来啊!
老师在讲台上讲些什么已记不清楚,事实上是根本听不进去,再次望望窗外,还好,他没有来。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致命的下课铃响了,我一拎书包,飞一般地冲出教室,一头钻进茫茫的雨帘中。雨水迅速地从头顶直浇身上,但我很庆幸,庆幸他没有来。回头看看校门口,同学信一个个钻进温暖宽敞的小车里,马达的声音渐渐地盖过了我的思绪 儿子! 一声惊雷把我从 梦 中惊醒,这熟悉的声音 不!循声望去,他来了!他手上撑着一把旧伞,扶着一辆老爷自行车,车上的锈迹像他脸上的皱纹一般,满无规律。他脸上带着微笑,尽管很慈祥,但我觉得一身的不自在。 爸爸来迟了,对不起,快带上伞身旁开过一辆又一辆的小轿车,我感觉得到,车里的同学肯定在用鄙夷的目光注视着衰老的他和破旧的自行车。我的脸感到了火辣辣的烧痛 他似乎知道了什么,从怀中掏出了一张破旧的五元纸币,小心翼翼地递给我, 我还有事先走了,你自己乘车回家吧。 说完,就跨上车,伴随着 吱嘎,吱嘎 的声音消失在雨帘中。他站过的地方,只有密密匝匝的雨滴和两个还在冒烟的烟头,我知道,他是从来不吸烟的
一股热流冒上心头。有人说,倒立可以使泪水不流出来,但我的泪水已无法控制,迷糊了两眼,他是我的父亲啊!寒酸改变不了深深的父子情啊!我飞步上前追上父亲,紧紧地和他拥抱在一起,两颗火热的心融化了一切。
种树老人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解放前种树为了娶媳妇,但没有娶上;解放后种树,为了种树。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前二十年种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中间二十年种的树,承包制的时候砍了。最后二十年,老人没要一分地,就要了村东那片九百亩的大沙丘,在上面盖了个土棚子,喂了条小黄狗,就开始种树了。
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柳、榆、枣等北方平凡易活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长大,戳个洞就会发芽,对大自然要求极少的树。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里没了一根檀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坏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地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领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材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 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说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说不是。
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看着碗口粗的林子说:“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人们才都说老人最精明,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老人的树成材了。人们说老人要盖最漂亮的小楼,要买汽车,要去娶东村五十多岁的寡妇„„但老人仍然住在自己的草棚子里面,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的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绘本讲读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艺术:情感
科学:规律
绘本讲读的全部技巧彰显着爱与智慧
故事讲读流程
文本分析—画面再现—宣之于口—表情达意
1:用技巧表达情感
2:用情感渲染氛围
3:用声音塑造角色
一:用技巧表达情感
️重音:为了清楚的表达一句话的内容、内涵、和感情‘必须重读或者特殊处理其中的一些字和词。语句中需要特殊处理的字和词,就是语言的重音。
确定重音位置,重音的表达
确定重音位置:首先要找准中心词,这就需要对故事的背景和内容做充分的了解,准确理解所要表达的内容。
重音的表达:重音存在于故事的字里行间,因感情而定,并非只有“轻重”的字音特征,还有“缓急”“高低”“明暗”
重音有很多表现形式,如重读’重音轻读,放慢语速,声音拉长。
️停顿:生理需要&内容和感情的需要(调节气息,表情达意)
❤️停顿的时候可以换气,也可以不换气
❤️停顿可以准确传达语意,也是吸引和感染孩子的重要手段
❤️停顿用无声对比有声,是为了要引起孩子的期待,“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用情感渲染气氛
️讲绘本需要预习
在选好故事后,自己要至少读两遍,要读出声音来
体会故事风格,熟悉情节和人物关系
用语言渲染环境,描述画面
怀着热情去讲读,要和孩子一样去相信
用语言渲染环境,描述画面(情景再现)
把握故事的基调和情绪
分析故事,把握情绪,灵活处理
三:用声音塑造角色
不同角色的声音
角色的特点、生活的观察、想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