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子女的相处之道

父母与子女的相处之道,第1张

 父母与子女相处,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小时候父母是依靠,又担心孩子的成长不够完美;长大了父母是孩子的伙伴,可父母又担心他们人生道路走出差池;待到老时,父母成了我们的精神归属,可又常苦恼于子女疏于陪伴自己精神孤独。为人父母,要怎样与子女幸福相处?

 年轻父母,做朋友胜于做育儿专家:

 我们不要把自己变成“育儿专家”,因为我们首先是孩子的爸爸妈妈,是孩子的朋友。前几天去参加小女儿的家长会,一名学生家长上台发言,总结自己平时对孩子的教育经验。家长声情并茂的演说,一点也没有打动我,因为她的言论里从头到尾也没有提到过孩子的感受。她并不了解一个6岁孩子的心理特点,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教育孩子应是一件与生活相关,与心灵相关,与一个鲜活生命相关的事情,复制几条刻板的方法并不会成为教育好孩子的“制胜法宝”。

 教育,其实是非常细节化,非常个人化的行为,没有简单的、必然的规律可循。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一个“专业”严肃的育儿专家,还是一个亲切温暖的妈妈?我不想让孩子们觉得,我在用“方法”教育她们,像个板着面孔严肃的“老巫婆”,或是虚情假意的“伪妈妈”。而是希望她们在我营造的良好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在对妈妈以身作则的目染中学会对自己的自律。

 现实生活中最好的教育就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做爸妈的先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和生活品位,孩子的童心世界才会因此而丰富和灿烂,如同被打磨的宝石一样,终会向父母呈现自己的闪闪光芒。

 中年父母,别让物质孝道成为绑架:

 其实父母的内心都是一样的,希望孩子即使长大了,也不要和自己的内心走得越来越远。只是,我们经常会忽略了内心对情感的需求,而把注意力放在表层的直观能看到的物质上面。

 我看到过这样的现象:父母中年,孩子在外地上大学,平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一些兼职和自我提升的学习,而父母在孩子的卧室里贴满“孝道”的文字海报,并在平时孩子回家后经常询问孩子挣了多少钱,侧面唠叨最近家里经济比较紧张。孩子这么大岂不懂得孝顺父母吗?这个孩子因父母的话而深感伤心,也被家庭的经济压力压得喘不过气,实则就像被物质孝道给绑架了一般,子女如此,父母又何尝不是。

 最极端的情况可能会变成——“爸爸妈妈,今年我不回去了。给你们卡上打了一笔钱,你们拿着花吧。”没有常回家看看,也没有陪爸爸妈妈聊天。做为孩子基本的孝敬一定要做到,然而重点要放在对父母的情感交流上。春节期间,央视新闻有一个小小的'片段是采访群众“孝顺是什么”的话题。得出来的大部分结论是:希望孩子常回家看看、对父母脸色好一点、常和父母谈心、教父母使用手机和网络。

 孩子可以和父母多谈论父母对于自身的感受,多去回应他们对于时光逝去、身体不适的感觉。通过倾听再去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还有很多时间可以做很多事情,也支持他们发展自己的乐趣,将注意力放在享受生活、活在当下。同时给予一些情感上的支持和承诺,令他们对自己对孩子都变得安心。这样的交流远比钱财或营养品来得重要和有效。

 老年父母,别给孩子传递催婚焦虑:

 每到过年大家都会特别关心的问题——催婚。中国的爹妈都特喜欢催婚,因为中国人一定要和别人活得一样,既然要“一样”,那就会有一个比较。其结果最好是 “比你早”或者“比你好”。如果别人家孩子结婚、生孩子了,而自己的孩子没有,他们就会有失落感,会有因为与别人不一样而产生的焦虑感。

 我今年41岁,没结婚、没孩子。这个情况在城市里已经很特别了,而我的家乡在河北农村。虽然我现在生活得很好,但我还是会被这样嘲笑——“武志红有什么啊,他既没结婚,又没孩子,你瞧我,俩儿子!” 哪怕我的收入是他们的100倍,但他们结了婚、有了孩子,他们就比我强。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父母会焦虑,因为父母对孩子过得好与坏的判断标准完全来自于外界。

 在这里,还涉及到了另一个中国社会很普遍的问题——大家都在传递焦虑。比如有的人会跟你的父母说:“你们孩子怎么还没结婚、没生孩子呢?”这时候父母会觉得自己被攻击了,然后会感觉很焦虑。那他们怎么解决呢?他们会把“焦虑”传递给孩子——“你怎么还没结婚、还没孩子?”随后,孩子们也会感觉到焦虑。好在,我的母亲没有给我传递焦虑。

父母与子女的四种缘分

第一种:报恩缘

有些父母和子女,母慈子孝,子女和父母关系融洽,子女出生就聪明伶俐,乖巧听话。长大了更是很争气,从来不会给父母惹事生非,给父母带了了很多的荣光,父母以子女为傲。这样的子女就是来报父母恩的,他(她)投胎到这个家庭,是因为父母在过去一生对子女有恩惠。

第二种:报怨缘

还有一些父母和子女,关系相处起来总是说不出来的别扭,有些孩子小时候离不开爸妈,可长大后几十年都不叫自己的亲生父亲一个“爸”。小时候,惹事生非,长大了不务正业,一直啃老。这样的孩子被称为“败家子”,轻则搞得家庭矛盾不断,重则搞得家破人亡。为什么会摊上这样的孩子呢?这样的孩子多半是来报怨的,过去的一生中,孩子是父母的冤家对头,他(她)投胎到一个家庭就是来报怨的。就像郑州杀害空姐的那个孩子,还有把父母害死的孩子,都是这样的一种缘分。

第三种:讨债缘

这种子女是父母过去的一生欠他(她)的钱,他(她)投胎到一个家庭就是来讨债的。这样的孩子,你可以无限制的为他付出,为了他(她)读书、买房、结婚。可是无论父母对他们怎么好,把心掏出来给他们,他们也不知道感恩,他们和父母没有感情。好的话,你把他培养成人,他就走了,远走高飞,对父母很少过问。不好的,要啃老一辈子,一直到父母死了,还要想着怎么榨干最后一滴血汗。

第四种:还债缘

第四种缘分就是还债缘,这样的子女是在过去的一生欠父母的。这样的孩子,从小不需要父母操心,很独立,对父母要求很少,索取很少,这样的父母往往也是一些在物质生活上不是很富足的父母。从小到大给孩子创造的物质很少。但是孩子长大后很有出息,并且知道感恩图报,回报父母。

因为儿女与父母 之间有缘分,所以父母和儿女组成了家庭。因为情侣之间有缘分,所以他们一路走来,尽管经历风风雨雨,最终还是决定走进婚姻的殿堂。情侣们领取结婚证之后就是真正的夫妻,他们的情感和身份将会受到法律的保护。缘分让我们相遇,小编希望在今后的日子大家都珍惜缘分,幸福的生活下去。

4 岁的儿子在情感上非常依赖我,有时候家里那个当爹的提醒我不要养一个妈宝出来,我一般将之理解为吃醋。我得承认我还是很留恋与儿子之间的这份亲密感的,但我同时也在为自己做心理建设,我需要在儿子准备好离开我之前,我也要准备好让他走。从某个角度来讲,妈妈和儿子之间的关系是很特殊的,按照佛洛伊德的说法,一个人一生中的一切行为与情感模式,都由你小时候与妈妈的关系来决定,从这方面看,母子与母女关系并没什么本质不同,但其实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的,毕竟妈妈和儿子是不同性别,任何一种社会文化都会对母子与母女关系有不同的期待,比如说,一对母女手牵手逛街,大家会说你们像姐妹一样,真好;如果换成妈妈和儿子,多半会被人指指点点说妈宝。但这是表面现象,我们都知道在表面上,母子关系必然会随着儿子的成长而变化,但是心底呢 母子之间最根本的纽带,会随着儿子的独立、结婚、生小孩而改变吗

幼时的母子纽带对儿子的一生都很重要

现代心理学与神经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佛洛伊德的理论,一个人幼年时期与妈妈的纽带会奠定他此后一生的情感和心理状况,具体来说,0~18 个月是母婴建立最根本纽带的关键时期,如果这段时间里小孩没有从妈妈那里得到足够的照护,他很可能到成年之后内心深处都有一种不安全感;而 18 个月之后到学龄前后,小孩会持续的依靠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照护来构建自己的情感安全区。从这个角度讲,母女关系和母子关系没有区别,婴幼儿时期的母婴纽带结得越牢,孩子以后就越不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和焦虑感。

而区别在于小孩子对异性的认知。很多研究结果都发现,小孩与异性父母之间的关系 (女儿和爸爸、儿子和妈妈) 会影响他日后对待异性的态度、进而影响他择偶与婚姻关系。当然这个影响是多面向并且是复杂的,不是很简单的父女/母子关系越好、则婚姻越幸福这样的直线关系,但影响是有而且很明显的。所以啊,虽然母女关系和母子关系同等重要,但对儿子来说,他和妈妈的关系不但决定了他的情感发育,还会影响他和异性的关系,换言之,一个男人这一生的人际关系及家庭幸福,都和妈妈有直接关系。有儿子的妈妈们,你是因此会觉得很开心,还是压力很大呢

母子关系是不断变化的

从发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每一个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必然要经历与父母分离的过程:脱离母体是第一次分离,断奶是第二次,此后还有不断的情感上的剥离,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孩子已经不怎么和我们讲话了;再然后,他会搬出去自己住、组织自己的小家庭。这个过程,男女都一样,不同的是,男孩子会被社会文化所鼓励,会更加主动的与父母、尤其是妈妈进行剥离。当男孩子从婴儿期进入幼儿期、再进入少年期的过程中,他会离妈妈越来越远,而离爸爸越来越近,他需要向爸爸学习,如何从一个男孩变成一个男人。在这个过程里,妈妈的角色会越来越淡化,至少表面上是如此的,妈妈会越来越少的出现在儿子的活动中、或者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而爸爸倒是还能时不时和儿子来一场球赛的。

但是妈妈们,千万别以为这就是你和儿子渐行渐远的时候了,事实上,婴幼儿期你和儿子建立的纽带,牢牢的系在他的心底,以一种潜在的力量在影响他,甚至连儿子自己也不是全然无知的,这是很多心理分析师的结论。有些心理学家会这样比喻:3 岁的男孩子会说,长大以后要和妈妈结婚;23 岁的男孩子一个星期可能都不会和妈妈说上一句话,但是如果有人欺负妈妈,他绝不会善罢甘休! 妈妈们应该小心呵护母子关系

要想有一个健康的母子关系,可以一生不断的带给儿子正能量, 妈妈要讲究技巧 ,并非一个简单的爱就能做到的。

了解自己对异性的态度

我成长在一个只有姐妹关系的家庭里,当我知道自己怀的老二是男孩子时,老实说真有点紧张,因为我对于男孩子怎么长大一点概念都没有,这其实是会影响我对儿子的教育的,因为我很可能会下意识的把一些不适于男孩子的经验带入儿子的教养中。但是当我清醒意识到了这一点时,就比较有可能会避免、至少能做一些积极的调整。又比如有研究发现,如果妈妈经历过来自异性的很严重的伤害,那她和儿子的关系会很难放松,妈妈就会对儿子的限制比较多,难以让他自由自在的发展。所以说,了解自己对异性的态度,是每个妈妈与儿子建立健康关系的一个基础。

尊重儿子的意愿,并做出反应

男孩子可能会发展出一些让妈妈看得很不顺眼的兴趣、习惯和某些莫名其妙的固执,只要这些不涉及底线问题及安全问题,做妈妈的应该予以尊重,甚至可以积极参与进去,了解儿子的兴趣,这样你能更深度的参与儿子的成长和独立之路。

设立规矩,不要妥协

有的妈妈会把教养儿子的工作推到爸爸头上,特别是儿子大一些了、变得比较皮,似乎只有严厉的爸爸才能震慑住他。但事实上,家里的规矩一旦定好,不要让儿子觉得妈妈是可以妥协的,当他要求些规矩允许之外的事情时,不要说等你爸爸回来再说,直接告诉他,不可以。

保持对肢体接触的敏感度

当儿子逐渐长大时,他会比女儿更容易排斥来自妈妈的肢体接触,尤其是在外面的时候,对于这种反应,妈妈应该保持一定的敏感度,不要为了显示自己与儿子的亲密感而无视他的尴尬。当儿子长大,母子纽带会内化,并不会因为这些表面行为的减少而消失的。

孩子从出生开始,先天性差异并不大,而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究其根源,家庭教育的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家庭教育中正确处理好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尤为重要。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家庭日益普遍,孩子出生后,父母就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意志加在孩子身上,其实这样做使孩子失去了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使他们处于被动受教育的地位,教育效果往往不好。因此,父母应正确处理好与子女的关系,佛山家教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与爱结合的关系 孩子的品德和智力的形成及发展,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情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做父母的对孩子很诚心、很温暖,经常鼓励孩子,爱抚孩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身心发展就会很好。而缺乏父母爱抚的孩子,往往容易变得性格孤僻、郁闷、烦躁、易怒,甚至引起发育不良、智力减退、行为乖张等不良后果。但是,父母的爱要用得恰当,应当是“严爱”而不是“溺爱”。它是建立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的,目的是使孩子能够在愉快的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受到教育。对孩子的爱,并不是一切事情都由父母包办代替,溺爱会使孩子事事依赖父母而失去自立的能力,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最终一事无成。因此,父母应正确处理对孩子的“严”与“爱”的关系,严得适度,爱得真切。 二、理解与尊重的关系 父母是孩子的家长和老师,也应该是孩子的朋友。作为父母,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不能在孩子面前处处维护家长的“威严”,任意支配、摆布,甚至打骂孩子。父母要理解和尊重孩子,对孩子要平等、亲切和热情,这样孩子才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父母应相信孩子,在孩子遇到困难或出现挫折的时候,要热情帮助和鼓励,使他们树立信心,从头做起,不断去争取进步。作为父母,尤其要真正地尊重孩子的权利和人格,不因自己的情绪、好恶而随意处置孩子。 三、养与教并重的关系 为人父母,对子女光抚养还不行,更重要的是还得教育。如果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小时不用多管,长大了自然会懂事的,那就错了。其实,树木小时不修整,长大也不一定直。孩子小时不教育,养成了坏习惯,长大了再改就难了。有的家长整天忙于工作、做生意或各种应酬,无暇研究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就匆匆忙忙请家庭教师“代替对孩子进行教育,或者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事,自己只管吃、穿、住就行了”。这实质上就是重养轻教,放弃家长的责任,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544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