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创作中的情感表现

美术创作中的情感表现,第1张

1、色彩情感表现色彩的情感表现色彩的情感表现色彩的情感表现 在一幅画中,最能体现画家情感的是色彩的变化。如果说画家的情感表现是一幅作品的灵魂,那么色彩就是绘画手法中的灵魂。画家的绘画创作目的就是用作品来表达自我的情感,那么只有通过对事物的色彩研究、总结、归纳,才能完成这一创作目的。

2、线条的情感表现线条的情感表现线条的情感表现线条的情感表现 线条的情感表现是多样性的,曲线表示优美,直线表示刚强。而在油画创作的世界里,线条的作用也是多样的,对于写实油画而言,线条服务于造型,更多的是一种辅助的效果,而对于表现性油画创作中,线条则是情感的抒发,在画面中也更加的具有独立性、生动性。 在创作中线条的应用中,概括来说,可分为两种:一是线条情感的艺术表现,、

二是线条情感的自然表现。两者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第一,线条情感的艺术表现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画面效果,不会毫无顾忌地使用线条,在使用线条的时候更加具有目的性。而线条情感的自然表现则是更加随心所欲一些,他表现的是画家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反应,也许当时线条的应用只是一丝丝的灵感,而恰是这一丝丝的灵感,创作出一个遐想的空间。

艺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表现,任何艺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在艺术课堂中,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艺术技能,还要在学习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高审美情趣,通过艺术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获得创作、表现和交流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效果。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艺术课程的情感价值作了明确的表述:艺术课程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的情感体验,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和交流,使情感得到丰富,达到人格的提升和心灵的净化。

这就充分说明了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它是艺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情感又是提高整体艺术素养和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保证,同时,是否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也是检验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的重要指标。学生带着情感进入艺术课堂,在课堂中通过艺术感知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无论是技能表现还是艺术欣赏,都要求学生在与艺术接触的过程中调动各种感官去体验,挖掘艺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而情感则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欣赏艺术作品或是参与艺术表现时,没有积极、合理的艺术情感的体验和参与就难以与作品产生共鸣,也就无法真正地完成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使艺术教学的有效性得不到保证。

为此,教师有必要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多种手法来促进学生的艺术情感的体验和积累,努力创造机会使他们获得丰富的艺术情感,提高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艺术素养,形成真挚朴实的情感,进而达到人格上的健全。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着这个目标来展开,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因素,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辅之以有效的教学手段,确保学生在艺术技能方面获得有效提高,在艺术情感体验上得到丰富。那么该如何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呢?有那些途径和方法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做出总结,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情感体验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成为自己作品中的主角。

鼓励学生参与美术比赛创作,在画面中表现自己比表现别人更容易释放出情感。

积极地用参加绘画比赛的机会,让自己进入到画面中去,成为自己画面里的主角。美术课堂的平时作业因为受到时间上的限制,学生投入的精力相对会比较少,作品中的情感、技能因素也不容易得到很到的体现。而一旦参加绘画比赛活动时他们则会更加专注。因为准备的时间比较长,作品在构思表现、深入刻画上一般也相对完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参加绘画比赛的机会鼓励学生都来参与创作,并尽可能将自己画到画面里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题材和故事,并投入自己真挚的情感,就会更容易画出有感染力的作品。

例如: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能书画比赛的主题“我是合格的小公民”。教师在辅导学生创作时,就充分利用了美术作品的情感表现的功能。首先提出“什么是合格的小公民”以及

“怎么样来成为合格的小公民”等问题,在师生交流探讨中来引导学生树立自立、自强、奉献、关爱、自尊等价值观,明白这些都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基本素质。然后提出讨论话题:

我是中学生了,怎么在家庭中或集体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如何付出力所能及的劳动、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等?设想在这样的一幅画面中,父母在阳光下的稻田里辛苦地收割稻子,而你能做什么呢?学生的回答有帮助收割、提着篮子送水送饭等等。用这样简单的故事情节就足以表现出“合格小公民”的主题,学生在创作时就会很容易带着情感去画作品,因为作品中包含着对父母的关爱、对自己行为的肯定!这样的作品就将美好和睦的家庭生活展现在人们面前,同时也是对丰收的喜悦之情的表达,是非常具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了。而且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始终会想到画面中的辛苦劳动的父母和自己的那份关爱,那将是一种真挚情感的流露,艺术与情感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情感表达的作用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艺术情感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丰富和深挚起来。

情感在审美心理活动中,一方面,诱发各种心理因素积极参与创造活动,另一方面,融入其他各个环节的心理活动中,使整个创作活动都感染上情感的色彩。在艺术创作中情感是展开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诱发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以形成一定的情感体验。

二、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现在的教师面临的压力比较大,可能会受到各种问题的困饶,但不能将自己不好的情绪带进课堂。面对学生时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心理,始终展现给学生们的是一个朝气的面孔和温和善意的笑脸,在情绪上给学生一个放松的心态。也不能因为现在有的孩子不太听话或是有的班级整体表现不够理想就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倘若是教师首先把自己和学生对立起来,并保持了一定的距离,那就很难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艺术情感体验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教师要善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要有合理的鼓励和表扬,树立他们的信心,通过活跃课堂气氛来调节情绪,利用恰当的环境对人心理和情绪情感的影响来实施教学。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课堂活动是教师、学生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教师要通过积极的手段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集体的合力来带动、影响全班级的同学的情绪情感,从而参与到艺术情感的体验中来。这种集体的影响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从众”心理。积极的课堂气氛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下展现自我,而且也会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为课堂气氛会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语言、动作和情绪来暗示他人,从而导致学生间在情绪情感上发生连锁性的反映,从而带动他们一起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也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加以利用的。

例如:对李可染的《牧牛图》的理解欣赏,除了从水墨技法上进行引导学习外,教师也尝试着从生活经验和情感印象方面来展开教学。做到先以情感人,然后才关注画面的技法构图等相对比较专业的问题。在课堂实践中表明,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还是作品本身能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这种内在情感是从生活经验中积累得来的。从乡村出来的孩子多少都会有过一些与动物相处的经历,牛羊兔狗鹅鸭等等。教师让他们试着回忆一下童年的时光,可以用引导的话语来提醒他们:还记得童年时的动物朋友吗?与自己最喜欢的动物伙伴在一起是多么的令人难忘,还想再回到从前吗?闭上眼睛吧,回忆一下童年,脑海中浮现了儿时的好朋友了吗?然后由同学们讲述孩童时与动物有关的趣事,教师也介绍自己小时候就和伙伴骑在牛背上模仿过“三英战吕布”的故事,老师自己扮吕布,手拿一只长竹竿,骑着一头

老水牛,其他小伙伴扮关羽、张飞、刘备各自骑着一头牛厮杀在一起,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有了教材中的《牧牛图》的铺垫,加上师生的发言,学生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从艺术作

品中唤醒的情感体验也开始帮助他们展开想象。有的同学在城市里长大,缺少相关的与家畜在一起的生活体验,但是可以在其他同学们积极的情绪中受得感染,也容易从同学的愉悦中感受到快乐。教师这时候再适时讲解李可染创作《牧牛图》的意图和内在情感的表现,学生也就更加容易接受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就很容易将全班的气氛调动起来,学生的注意力也开始关注艺术作品内在的情感表现,而不仅是只看到作品中画了什么、用什么来画等等比较浅层次的问题。他们和画家的情感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以致于觉得《牧牛图》不是李可染创作的,而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而且觉得这个作品所表现的镜头就是他们小时候的故事。教学活动是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而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和互补更为学生的智力活动和情感体验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它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的性质,变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提高课堂教学中情感体验的有效性。

三、大题小作,避免“审美恐慌”,拉近艺术作品与日常生活的距离。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艺术欣赏教学中有很多美术作品是国内外艺术大师的经典名作,但普通观众有时会觉得这些作品过于高雅和经典了,与自己的情感需要的距离太遥远了,也就从心理上直接排斥了这些作品,甚至会有些恐慌心理。他们会想:挺难的吧,看也看不懂。或者觉得反正是名家的作品,肯定是好的,不会差。至于好在哪、难在哪,他们并不关心。这就妨碍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和师生交流,失去了欣赏、理解作品中深层内涵的可能。要避免发生这种情况,教师要设法拉近艺术欣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那些看似“高深”、“高雅”的艺术尽量通俗化、简单化和生活化,降低欣赏的要求和难度,做到“大题小作”。为避免教学过程中的乏味,可利用故事和趣闻展开教学。但是故事要本着尊重历史和艺术的原则,不能出现庸俗的情节或是一些流言诽闻,而是要注重趣味性、真实性和有利于教学欣赏的原则。在教学方法上,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避免教学上的“满堂灌”,教师的滔滔不绝的讲解会加重学生的厌烦和恐慌心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更要下功夫,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欣赏作品。如可以这样说:“假如把这幅马蒂斯的《红色的和谐》送给你,你打算把它挂在家中客厅还是书房,或是卧室,为什么?要是家里来了朋友,你打算怎样向他们介绍这幅作品?”用这种形式,直接拉近了作品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迫使”他们与艺术作品面对面,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参与中体验作品的精神价值,挖掘出作品深层次的内涵。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解释说明,但不是去说服他们一定要喜欢某某作品,而是鼓励各抒己见。同时,教师也要适当介绍自己个人的看法,也会对学生有一定的帮助,起到合理引导的作用。甚至可以对其中某些作品进行批评(当然也是个人的喜好,在不影响总的原则的基础上)。这样学生会觉得有点新鲜感,可能会和他们的想法一样。因为欣赏的内容大多数都是好评,似乎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和主观性,学生见多了难免会有些麻木,毕竟他们还不能自觉地欣赏对他们来说是比较高深的艺术作品,需要教师慢慢引导。欣赏作品的过程中,真正重要的是对作品的情感价值和艺术表现力的感知,而不是对作品做出好与坏的评价。教师在情感和精神上和学生站在一边,会获得他们的信任,是开展有效引导和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

四、重视学科渗透,把握与艺术教学有关的热点话题和知识点。

中学的艺术教材中多次出现了凡高的绘画作品,我注意到在语文教材中也出现了介绍凡高的文章和绘画作品,说明凡高现在是备受人们推崇和关注的。但是作为中小学生来说,毕竟对外国的艺术大师了解不多,就很难对其产生认同感。但是既然是语文教材和艺术教材同

时都出现了关于凡高的相关信息,相信学生也会注意到这一点,他们会对关于凡高的教学有

所期待。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寻找最有效的途径来让学生接触凡高、了解凡高,将他的作品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除了了解他的艺术风格和生平简介,还重点介绍他的“后印象派”画风就是通过作品来抒发自己内心强烈的情感,以及他的油画作品对世人产生的深远影响。教学活动围绕凡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来展开,如热烈奔放的笔触、夸张大胆的用色,以及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他的《向日葵》中灿烂的金**所表现出的生命的张力,感染了无数的观众。将经典的事例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来感受倍受关注的艺术大师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而语文教材中有关凡高的介绍也恰好和艺术课堂教学形成互补。这需要教师及时了解相关学科的信息,重视学科之间的信息和知识的渗透,利用一切有价值的条件来提高艺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使学生在积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情感。

五、文字表达,树立信心。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我发现,在回答一些课堂提问时,有些同学表现的不太自信,特别是对艺术作品的评价,他们也不是很肯定。教师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明白:评价作品时的对与错并不是关键,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对与错之分,关键是要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就是最好的评价。如对大师作品中人物神态的理解,动态的把握,色彩的感觉等,尝试评价他人作品来提高自己的艺术感知能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在评价中培养良好的艺术情感和艺术理解能力。在口头表达还不太习惯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用散文、诗歌和随想等书面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的体会,逐渐适应后就可以通过课堂上的直接回答来大胆评价艺术作品了。在这个过程中情感体验起着帮助树立自信的重要作用,又通过主动积极的评价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六、充分利用色彩的情感印象来丰富他们的艺术情感体验。

色彩是艺术表现中不可缺少的元素,色彩更是情感印象的载体。人们对色彩的情感有着一种直觉上的感知。色彩其实本无情感可言,但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彩色世界,人们靠色彩感知了大量的信息和符号,自然界中的春暖花开、寒暑易节对人们的影响大多是通过色彩的记忆在人们的内心深出留下烙印,因而当某种色彩在人们面前出现时,便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生活经历中所遇到的相关感觉,引起内心的共鸣,便生成了“情感”。我们误以为这种情感来自于色彩,其实它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的体验,与我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艺术作品中的色彩情感有着超越色彩实体的象征价值,它是更具夸张、概括和理想化的色彩。色彩作品中的情感印象对于创造者来说是积累和凝聚,对于欣赏者来说是积累和释放。不同的色彩通过其象征意义分别传达着不同的情感和印象。自然界中的色彩有千万种,不同的色彩或是色彩组合可以传递不同的情感信息。三原色的精神和情感表现价值就非常独特。如:

**,明度亮也最能发光,象征光明、知识、真理和领悟;红色,有着不可抗拒的光辉,象征富有生气的大地和兴奋、热情、好战、战火等,红橙色有着温暖闪光的特性,象征炙烈的

火焰。因为火总是红红的,给我们以热量和温暖;而兰色象征冬天的力量、阴影、透明且有平缓宁静感,纯兰倾向于黑暗,常用来表现黑夜。其他的情感印象如冷暖、华丽、朴素等多种多样。可见色彩作为情感印象的载体,可传递的信息符号是非常丰富的,因而它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被用来装饰物品、美化环境,为我们的社会生活服务。

色彩的美学价值来自于色彩的象征意蕴,而色彩的象征意蕴与人们的情感存在着对应关系,就是说色彩的艺术魅力和欣赏者的情感印象之间存在着互动互文的同一性。情感原本是内心深出的记忆体验,而色彩会与这些体验一一对应,从而表现出色彩情感印象的丰富性。学生在了解了色彩的情感价值的基础上再来面对艺术作品欣赏和参与艺术创作时,便会将色彩的情感印象更合理地融入到自己的情绪情感中去,从而使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情感体验得到提升。在欣赏和创作作品时对色彩的把握就会有全新的感受,目的会更明确,搭配会更合理,对色彩的想象会更大胆,也就更加有助于他们利用色彩来传达自己的情感,从而达到丰富情感的目的。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艺术情感是伴随着体验生活能力、艺术构思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而逐步丰富和深挚起来的,在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中始终充满着艺术情感,没有情感的艺术形象是苍白无力的、没有生气和神韵的。学生面对艺术作品时需要释放自己的情感,教师要引导他们重视对艺术作品中的情感价值的理解,在学习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培养良好的艺术素养,提高审美情趣,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再说德育》 孙学策 著

《教与学的心理学》 皮连生 著

《反美学》 潘知常 著

《生活教育论》丁丁 著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美术的审美本质决定了它对人们有着美化人的心灵、美化生活的意义与作用。因此,通过这种教育活动,可升华人的感情,净化人的灵魂,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以及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的生活。”

众所周知,美术的社会意义与作用主要不是借助于理性的启示,而是着重是以“美”起真。我们就拿中学课本中的美术欣赏学习来,日观赏印度的佛教美术作品,其欣赏的过程就是神圣与净化的过程,又是一种审美享受的过称。这是因为宗教是人性的另一种表现的异化,是主观审美对客观对象的理想,在欣赏中,由于审美的介入,人的的本质得到了肯定与赞扬。人们是通过审美的欣赏活动,从感情的角度反映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中国现代美学家们几乎都十分强调审美、艺术的独立性。王国维肯定地说,哲学和艺术是“天下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当世之用者”,“愿今后之哲学美术家,毋忘其天职,而失其独立之位置”。

我们生活中离不开审美活动的过程,即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或审美的发现、艺术的构思、情感的表达。因为我们在创作活动中,“不仅是单纯的美术技法,而是艺术情感的表达来实现审美的价值。”

美术欣赏具有调节精神与情绪的节奏,丰富学习内容能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还能进化我们的生活。如:学习书籍装帧到为自己装饰笔记本与作业本,从学习服装设计地没自己装扮衣服,从学习环境艺术到没自己美化居室等等。这就是一些美化生活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表现。

人们掌握美术这一交流手段,在交际活动中能够增强自身的群体意识和认同感。这种群体意识与认同感通过美术的中介活动,便反映为人类情感的共同性或人类精神的感召力。人一旦进入此境,便踏上了通往他人、通往群体、通往社会乃至通往全人类心灵的道路。正如瑞士心理学家容格所说:“只有在艺术中,人们才理解到一种能允许所有人去交流他们情感的韵律,从而使人结合成一个整体。”…所以艺术又被幽默地称为调节人际关系的特殊处方。

别人哪里找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表达方式:

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③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关于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衬托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数量不限

关于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拟人和拟物)、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借代、反问、设问等

墙面环境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向幼儿传递教育信息,而且从视觉上给予幼儿刺激,让幼儿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

主题墙创设,是丰富幼儿园教育环境及优化教学手段,提升幼儿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主题墙创设的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并且要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成为主题墙创设的主人,在主题墙创设的过程中深化教学内容,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主题墙的艺术性表现在:主题墙作为班级的一种“活动”墙面装饰,赋予了创意的设计、智慧的装扮,教师怎样做到创意的设计,其中离不开对整个主题位置的思考:采用何种图案、怎样摆放等,让活动的意义真正体现。有时教师的一点小装饰、小说明,一个小标记,就能让整个主题焕发光彩,达到视觉和教育的“双赢”。

情感和艺术之间关系为:艺术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抽象的,通过艺术这一相对具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让人感知、引起人的共鸣。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都通过人内心的感情,使之升华,当然,艺术产生之后,也会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偶尔脱离情感。

情感谁都有,不学艺术同样有,那只是艺术创作的前提,不是艺术研究的主要问题,艺术是要看成品的,再深的情感、再好的创意,最终也要依靠艺术手法物化出来,否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们,都十分看重情感的作用和地位。罗丹说:“艺术即感情”。列夫·托尔斯泰在《论艺术》中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符号论美学的代表人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

在毕加索的艺术创作中,情感的变化使他在他的艺术创作出现了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都与他的个人情感密不可分。

以情感人的方式,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鲜明的区别。 艺术的教育作用决不是干巴巴的道德说教,更不是板着面孔的道德训诫,而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艺术强烈的感染性,使欣赏者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

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调剂品,可以慰藉人们的灵魂,平衡人们的心理,从而起到调剂精神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身的孤独和处境的可悲,帮助人们在痛苦中丰富自己的怜悯心,从而与其他的孤独的心灵“心心相印”。还可以启迪人类发现并享受孤寂灵魂中的诗意和诗情,把人类从过于现实功利的境界中提高出来,趋向美,并达到一种艺术境界,使得整个人的精神得到充分的调解。有多少人受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的鼓舞,在生活道路上自强不息。又有多少烦闷不安的人会听着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从中受到一次次灵魂的净化,一次次情操的升华,进而焕发出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他人、建设大同世界的无穷力量。创作这些艺术品的艺术家们就是司理人类精神调剂的精神工程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566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