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意识前,先了解一下八识吧
1眼识——眼根缘色尘┐
2耳识——耳根缘声尘│
3鼻识——鼻根缘香尘├识(了别为义)——
4舌识——舌根缘味尘│
5身识——身根缘触尘│
6意识——意根缘法尘┘
7末那识
┌是第六意识所依之根
├常随四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
└向内执取阿赖耶为我,向外认识境界为实法
8阿赖耶识
而意识是八识中的第六识,是依第七识末那为根(意根)生起。所缘的是过去、现在、未来之法尘,发生认识的作用。又意识分为五俱意识和独散意识二种:五俱意识者,即当前五识现起时,意识一定随同俱起;独散意识者,“独”的意思,是它能独起思构,独自分别一切法,或独作回忆过去的事,“散”的意思,是凡夫心常散乱,故名独散,因它不必和前五识俱起,故又名叫“独头意识”。
意识的情感包括:喜、怒、哀、乐、忧、悲、恐、爱,恶,欲等。
意识还有八种寻思:瑜伽八十九卷九页云:“心怀爱染,攀缘诸欲,起发意言,随顺随转;名欲寻思。心怀憎恶,于他攀缘不饶益相,起发意言,随顺随转;名恚寻思。心怀损恼,于他攀缘恼乱之相,起发意言;余如前说。名害寻思。心怀染污,攀缘亲戚,起发意言;余如前说。是故说名亲里寻思。心怀染污,攀缘国土,起发意言;余如前说。是故说名国土寻思。心怀染污,攀缘自义,推托迁延,后时望得,起发意言;余如前说。是故说名不死寻思。心怀染污,攀缘自他若劣若胜,起发意言;余如前说。是名轻蔑相应寻思。心怀染污,攀缘施主往还家势,起发意言;随顺随转。是名家势相应寻思。”
意,就是指思量事物;识,指的是心对于境的了别。意识,大概可以解释为思量、了别内外境和事物的信念吧。
举几个佛经中的相关知识:
唯识论五曰:“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
俱舍论四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心意识三名,所诠义虽异,而体是一如。”
止观二上曰:“对境觉知,异乎木石,名为心。次心筹量,名为意。”又以前念之心为所依而生后念之心曰意。
梁译之摄论一曰:“以识生依止为意。释曰:若心前灭后生,无间能生后心,说此名意。”
起信论义记中末曰:“摄论云:意以能生依止为义也。”
认识的角度,自我意识是主体,是对客体给我们的杂多表象进行整理、归纳、记忆、储存、再现、重组等等的能力,过去、现在、于对未来的展望期待,都影响甚至构成着当下的这一个“我”,也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这个“我”就叫做此在,而正是人在存在的过程中不断地收到外部世界的影响,自我意识的本质也在不断变化,所以海德格尔说,此在的本质在于他存在(存在当做动词理解,只要没有死亡,就是一个持存状态)。这是主客体的角度。
意识所指的范围要比后两个大一些,但是作用却是最小的,意识主要是指我们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会呈现在我们的思维意识引发我们思考,但并不一定每一个意识我们都会会有所行动。而且面对同一样客观事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意识。比如我们看到草地上有一朵花,植物学家会看重花的生长周期,生长结构什么的,而文学家会更偏重于他眼中花给他本身带来的喜悦感以及产生的相关联想。
情感和意志都是意识,而且是反应比较强烈并引发行动的类型。情感偏向感性一些意志相对理性一些。我们说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不说不以人的情感为转移,这一句话就能对比出这两个词的不同之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