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的性格类型是怎样的?

荣格的性格类型是怎样的?,第1张

心理学的类型理论中,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内倾型和外倾型性格最为著名。1913年,荣格在慕尼黑国际精神分析会议上提出了内倾型和外倾型的性格,后来,他又在1921年发表的《心理类型学》一书中充分阐明了这两种性格类型的特点。他在该书中论述了性格的一般态度类型和机能类型。

 

1、一般态度类型。

荣格根据心理能量的指向划分性格类型。个体心理能量的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就是外倾型的人;心理能量的活动倾向于自己,就是内倾型的人。外倾型的人,重视外界,爱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兴趣广、易适应环境;内倾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自我欣赏和陶醉,孤僻、缺乏自信、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外倾型和内倾型是性格的两大态度类型,也就是个体对特有情境的反应的两种态度或方式。

2、机能类型。

荣格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四种基本机能。感觉告诉你存在着某种东西;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情感告诉你它是否令人满意;直觉则告诉你它来自何处和向何处去。一般说,直觉在荣格看来是允许人们在缺乏事实材料的情况下进行推断。按照两种态度类型与四种机能的组合,荣格描述了八种性格类型。

1

外倾思维型。

该类型的人,既外倾,但又偏向于思维。其思想特点是一定要以客观资料为依据,以外界信息激发自己的思想过程。情感压抑,缺乏鲜明的个性,甚至表现为冷淡和傲慢等人格特点。

2

内倾思维型。

该类型的人,既内倾,又偏向于思维功能。其除了思考外界信息外,还思考自身的精神世界。情感压抑,冷漠,沉溺于幻想,固执,刚愎和骄傲等人格特点。

3

外倾情感型。

该类型的人,既外倾,又偏向于情感功能。其情感符合于客观情境和一般价值。思维压抑,情感外露,好交际,寻求与外界和谐。

4

内倾情感型。

该类型的人,既内倾,又偏向于情感功能。其感情由内在的主观因素所激发。思维压抑,情感深藏,沉默,力图保持隐蔽状态,易忧郁。

5

外倾感觉型。

该类型的人,既外倾,又偏向于感觉功能。其头脑清醒,积累外部世界的经验,对事物并不过分地追根究底。寻求享乐,追求刺激,情感浅薄,直觉压抑。

6

内倾感觉型。

该类型的人,既内倾,又偏向于感觉功能。他们远离外界,常沉浸在自己的主观感觉世界中。其知觉深受心理状态的影响。艺术性强,直觉压抑。

7

外倾直觉型。

该类型的人,既外倾,又偏向于直觉功能。他们力图从外界中发现各种可能性,并不断寻求新的可能性。这种人可以成为新事业的发起人,但不能坚持到底。

8

内倾直觉型。

该类型的人,既内倾,又偏向于直觉功能。他们力图从精神现象中发现各种可能性。不关心外界事物,脱离实际、善幻想,观点新颖,但有点稀奇古怪。

一、精神:人格作为一个整体就被称为精神。

精神是由若干不同的然而彼此相互作用的系统和层次组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自觉意识 通过荣格所谓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四种心理功能的应用而逐渐成长。除四种心理功能外,还有外倾和内倾两种心态决定自觉意识的方向。荣格用自我来命名自觉意识的组织。 个人无意识 是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簇心理丛,荣格称之为“情结”。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是有区别的。个人无意识是由那些曾经一度被意识到后来又被忘却了的心理内容组成,而 集体无意识 的内容在人的整个一生中却从未被意识到。

1集体无意识的内容被称为原型。 而有些原型对形成我们的人格和行为特别重要,即 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以及自性。

(1)人格面具 :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认可。每个人都可以有不止一个面具。而人格面具即可能是有利的,也有可能是有害的。如果一个人过分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把自己仅仅认同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他方面就会受到排斥。一个人自我认同于人格面具而以人格面具自居时,这种情况被称为“膨胀”。一方面,这个人会由于自己成功地充当了某种角色而骄傲自大。他常常企图把这种角色强加给他人,要求他人也来充当这一角色。比如有时候父母也会把自己的人格面具强加给子女,从而导致不幸的结局。另一方面那些人格面具过度膨胀的人本身也是受害者,当达不到预期的标准和要求时,也会受自卑的折磨,结果会感到自己与集体疏远,而倍觉孤独。不管是好是坏,人格面具的存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事实,并且还必然要寻求表现,所以最好还是采取一种较为有节制的形式。

(2)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人格面具是精神的外部形象,而男性的阿尼玛和女性的阿尼姆斯则称为内部形象。 阿尼玛原型是男人心理中女性的一面,阿尼姆斯原型则是女人心理中男性的一面。 每个人都天生具有异性的某些性质,不仅是从生物学角度,男人和女人都同样既分泌雄性激素也分泌雌性激素,而且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的情感和心态总是同时兼有两性倾向的。

要使人格和谐平衡,就必须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方面和女性人格中的男性方面在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展现。 如果一个男人展现的仅仅只是他的男性气质,他的女性气质就会始终遗留在无意识中而保持其原始的未开化的面貌,这就使他的无意识有一种软弱、敏感的性质。正因为这样,那些表面上最富于男子气的人,内心却往往十分软弱和柔顺。而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过多地展示其女性气质的女人,在无意识深处却十分顽强和任性。“ 由于这种心象本身是无意识的,所以往往被不自觉地投射给一个亲爱的人,它是造成情欲的吸引和拒斥的主要原因之一。” 荣格说阿尼玛有一种先入之见,它喜欢女人身上一切虚荣自矜、孤独无靠、缺乏自信和没有目的的东西,而阿尼姆斯选择的则是那些英勇无畏、聪明多智、才华横溢和体魄健壮的男人。

许多人或许会因为人格面具过度发达而受害,而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情况则往往正好相反。这两种原型往往得不到充分发展。造成这种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方文明似乎重视性格的一致性,因而歧视男人身上的女性气质和女人身上的男性气质。比如“假小子”和“假妹子”在童年期就经常遭到嘲笑。 人们总是希望男孩子成为符合文化传统的男人,期待女孩子成为符合文化传统的女人。这个时候人格面具占据了上风,压抑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人格面具与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之间的这种不平衡,所造成的后果可能是激发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报复, 在这种情形下人可能就会走向极端。年轻的男子可能过分突出其阿尼玛原型以致使他显得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某些男人之所以有异装癖或成为富于女性气的同性恋者,原因也正在于此。以阿尼玛心象自居的男人甚至可以走到这样的极端,以致他愿意通过激素治疗或生殖器手术来使自己在体态上显得是一个女人。一个年轻女子也可以完全彻底地以她的阿尼姆斯心象自居,以致改变其女性特征,从而显得更像男人。

看到这里,想到曾看过的一本书,是 东野圭吾的《单恋》。 这本书也是很好地科普了性别认知障碍者,也可以说是跨性别者,里面的主人公美月,身是女儿身,心是男儿心,她渴望自己是一个男性并付出 了行动, 这就是美月的阿尼姆斯之前一直被压抑着 ,后来爆发。书中一句话印象深刻,它说“ 男人和女人其实不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是在无线蜿蜒的莫比乌斯环上,没有明确的界限”。 又想到最近追的 日剧《卖房子的女人的逆袭》 里面第三集科普了LGBT这个概念。其中一对买房的夫妇中的丈夫,他白天工作担当着男人的角色,但他内心是排斥的,下班后先不回家,而是回到小公寓,换上女装,穿上和服,打扮精致,他才觉得做回了真正的自己。但这是短暂的,不得不回归现实,去担当作为男性的丈夫和父亲的角色,很不情愿,虽然他也爱他的妻子和女儿,妻子怕他这样影响到女儿的认知,最终在女主和其同事的调解下,他的女儿也理解了他的倾向,并夸爸爸这样很棒,家人的理解和包容是最好不过的了。 这里面的父亲所表现的女性气质,也是之前他的阿尼玛被压抑了 ,好在最后得到支持和理解。 借用此剧女主的话来结束此篇“就算你们无法理解,但出生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命都是同样珍贵的,LGBT群体也好,非LGBT群体也好,大家都是平等的 。”

                          摘录于《荣格心理学七讲》第二章的一点笔记

幸福帮,帮天下

人格结构要正常活动需要一个动力系统。荣格认为,心灵的能量来自外界或身体,但是,一旦外界能量转化为心灵的能量,就由心灵来决定其使用。我们的感官不断地从外界接受能量,每个心理系统也会从身体接受能量,它们使心灵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荣格所理解的心理能量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性本能。他借用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原则来解释心理,即能量在心理结构中可以转移,并且可以把某一结构的部分特征也转换过去。

荣格认为,心理能量有前行和退行两种流动方向。前行是有意识地适应外部世界的方向,即努力与环境的要求保持一致;退行则是潜意识地满足内在的要求,即激活被排斥的潜意识内容以产生新的机能以适应现实。他认为,前行和退行的适当调整对于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荣格主张,心理的动力不仅遵循因果性原则,还符合目的性原则。因果性原则即承认过去的经验对当前的行为具有影响;目的性原则即认为未来的目标和欲望也会对当前行为产生影响。

为了保证人格结构的正常活动,就需要有一个能向它提供各种能量的动力系统,为此荣格提出了他的人格动力学理论。

1、 心灵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或自给自足的能量系统

荣格认为,心灵的能量虽然来自外界或人的身体,但心灵一旦获得能量,便将它据为己有,由心灵自己来决定如何使用这种能量。心灵只有接收能量的输入口,这就是心灵的封闭性。

我们的感官不断的接受来自外界的能量,从而使心灵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它只能是相对稳定的,而不能达到完美的均衡状态。因为输入的信息使能量不断的重新分布或发生移动。如果心理是完全封闭的,它就会像一潭死水,人也就失去生命活力了,这就是心灵的相对封闭性。

2、心理能量是人格的动力

荣格在早期曾用里比多来指心理能量。但他的里比多和弗洛伊德的不同。弗洛伊德把里比多视为推动心理活动的唯一的性能量,而荣格的里比多则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一种心理过程的强度,它的心理值”。后来荣格用心理能量取代了里比多。

在荣格看来,心理能量既可以是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在意识中它表现为运动或力量,在无意识中同表现为一种状态。无论心理能量是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能对心理活动产生影响,推动人格的发展。

心理能量是通过转换来影响心理活动的。它永远不会消失,但能从一种心理内容转换为另一种心理内容,另外,心理能量和生理能量也可以发生相互转换。

3、心理值是测量心理能量的标准

荣格认为心理值是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上表现出来的。例如,一个人每周花40小时挣钱,花1小时欣赏大自然的美。我们很容易对其心理能量

的相对值做出判断。其次,可以通过观察一个对各种不同活动对象的选择来判断他的心理值。第三,观察一个人为达到目标而克服障碍所花费的时间。第四,记录和分析各种梦幻,都可以发现不同的心理值。另外,人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焦虑、压抑等行为表现出来,也可在情绪情感中表现出来。因此,用心理电装置测量一个人的脉搏、呼吸和皮肤电反应,也可以判断人的心理值。

4、等量原理和熵原理

荣格以此来说明能量在人格结构中的分布和移动情况。等量原理指用于某种心理活动的能量减少或消失,意味着另一种心理活动的能量增加和产生。能量永远不会从心中消失,它只是转移到别的活动上去了。有时甚至从意识活动转移到无意识活动中,例如以幻想或梦的形式表现出来。

所谓熵原理,是指心理能量的分布和流动是有方向的,这种方向性是为了优质心灵所有结构之间的平衡。但来自外界的能量总是使心灵处于不平衡状态,使人产生种种紧张感、压迫感、冲突感和扭曲感,就像热力学的能量流动一样,结构之间的能量极差越大,人所体验到的紧张感和冲突感就越强烈。荣格认为,精神病人为了逃避无法对付的强烈刺激,便环绕自身建立一层外壳保护自己,正常人则通过各种方式来保护自己,以达到接近“熵的状态”。

5、心理能量的前行与退行

荣格以此来指心理能量流动的方向。前行指人利用日常生活经验来满足环境的需要。在前行过程中每种心理机能都会汲取各种生活经验和心理能量,使人努力与环境条件的要求相一致。有时不同的心理机能要通过必要的联合达到心理平衡。退行是指通过剥夺对立机能的能量,使对立机能的值逐渐丧失,最后用新的机能取代对立机能。其作用是激活那些被意识排除在外的潜意识内容,使用权之成为一种新的机能。这时新的机能需要对外部环境进行新的适应,导致里比多的前行重新开始。人类就是这样不断的通过前行和退行使内心世界得到调整,使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6、能量输导系统

荣格认为心理能量和物理能量一样,是可以发生能量转换和形态变化的。首先,当一种新的活动模拟本能活动时,本能的能量就会被纳入到这种新的活动中。荣何等把这种现象称为能量输导。即心理能量必须经过一处能量输导系统,发生能量转换,纳入到新的活动中才能像物理能量那样做功,其次,心理能量是通过模仿或制作的方式进行能量转换的。荣格发现,原始部落以各种仪式和舞蹈来转换心理能量,而现代人则通过“有意志的行为”,用科学和技术把梦想变成现实,从而实现心理能量的转换。

幸福帮,帮天下

著名的心理学家CarlJung(卡尔1875-1961)经过钻研,研究出了一种四重机制理论,称为“荣格的四大心理功能”。

荣格认为,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里都拥有四种心理功能:直觉Intuitive、思维Thinking、感受Feeling和感官Sensation。这四个心理功能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内心世界。任何人都同时拥有这四种心理功能,而不是说只拥有四种功能当中的一种,只是在四种功能中有一种功能会尤其发达、表现的尤其在外,这也是大大左右一个人行为个性的功能。我们每个人总会运用自己比较强势的功能来处理和解决问题,所以万一这个问题恰恰需要用到他的弱势功能来处理时,在应对起来就会很不利。另外,每一种心理功能都分为外倾和内倾两种表达方式(如直觉功能分为外倾直觉型和内倾直觉型)。这样一来就一共分为八种心理类型:内倾直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思维型、内倾感官型、外倾感官型、内倾感受型、外倾感受型。

space

下面将对四大心理功能逐一解释,这些解释参考自卡尔荣格的著作《psychologicaltypes》,书中荣格虽然提到了四元素和四功能,但并没有将两者对应,所以对于四大心理功能与四元素的对应可以仁者见仁。

Intuition:直觉、直观。这是决定一个情况如何发展及其未来走向的才能,其调查研究主要集中在,潜意识的象征往往是水,直觉功能则是对应水。四大美德中的审慎就是建立在潜意识上的智慧,这就是为什么相信智慧实际上是可以回想起来的,柏拉图建议用哲学与冥想来发展这种直觉。内倾直觉型的人是八种心理类型中最不易被人理解的类型,这一类型的人追求的是自我内在的未来可能性,比较注重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旁人看来往往无法理解他们到底要干嘛、要追求什么。毕竟个人内在世界里的未来可能性是无法与他人共享的。

这个类型的角色趋向于诗人、者、心理学家。外倾直觉型善于察觉别人所察觉不到的人、事、物,例如发掘新人才、改良创造新产品等。他们好奇心重,很难安定于某一处,也很难将心思注于同一项工作,喜欢在变化多端的环境里追求新发现。这类角色趋向于冒险家、企业家。

Thinking:思维、理智。所有的人都有思想,但是这里的思维功能是理性的和逻辑的,这与胡乱思考或基于感觉之上的思考就形成了一个对比。思维会对为什么以及什么才是真实进行思索,是一个决策功能。思维是强而有力的,

四种心理机能:感觉,直觉,思维, 情感

其中,思维和 情感 是主导机能

思维:用心智过程处理应对内外部刺激,注意条理或者逻辑性,不带感情色彩,但正因为是条理性思维。因此很容易忽视或者对非条理的事物束手无策

情感 :用人的情绪过程应对内外部刺激,并不具有思维的那种逻辑性和条理性,只会按照情绪规则发生和发展,因此会 情感 超过思维地对待内部和外部世界

感觉:追求感官刺激,感觉是人认识世界的初级阶段,以感觉为主导机能的人感受性会比其他人更好,他们会像其他人一样接触外界甚至更多。但他们只会停留在能让他感官愉悦的程度,并不会去深入

直觉:直觉其实与人的“”是一回事,直觉是种超越,跳跃式认识外界过程,如果说思维是按路径一步步的逻辑来,直觉则是跳跃式,人很难弄清这中间的逻辑性,直觉其实是最难把握好的过程,但有些人直觉却会非常准确,直觉与人的无意识直接相连。算是最古老的心理结构

可以这么说:直觉告诉人周围有东西,思维告诉人那东西是什么,感觉告诉人碰起来什么样, 情感 告诉人这东西给自己带来什么情绪体验

二种态度:内倾型与外倾性

内倾型把自己的心理能量指向内部,这种类型的人更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关注事物的本质,不会太多考虑他人或者社会的感受和约束,有很多内心想法、幻想甚至幻觉。

外倾型把自己的心理能量指向外部,这种类型的人更注重外在世界,对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做太多关注,甚至是厌恶、拒绝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他们关注事物外在的现象,并以事物的外在现象吸引自己的关注,经常用他人或者社会的标准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简单看来内倾型好像依靠自己想法而活的人,天天生活自己的梦幻世界里;外倾型是现实的、理性的,这种类型的人才能在社会存活下去。然而在荣格概念里人不应该只有现实,还应该有内心,因为内心是力量强大的“潜意识”,每个人都逃避不了自己的内心,如果我们不关注内心,那些强大的“潜意识”会压抑不住的跑不出,自己会被潜意识牵引进入“古代时代”或者“野蛮人时代“。

四种功能:思维、情感、感觉、直觉

通过加入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四种功能,荣格把人格分为内倾型思维、内倾型情感、内倾型感觉、内倾型直觉;外倾型思维、外倾型情感、外倾型感觉、外倾型直觉八种类型。

思维,荣格所谓的思维区分,就是看他进行思维判断时是由依据外界提供的资源,还是依据自己的主观资源。而“外界”指个人的感觉--知觉系统提供的信息,也包括传统和教育传达的信息。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内倾型思维的人更多的像现实中那种欠缺理性考虑和综合判断,经常靠自我经验判断的人;外倾型思维就是现实中的“改革者”“检查官”“良心净化者”。

情感,对事物的好恶感受。内倾型情感的人,对事物好坏判定出于自己内心对事物的好恶感受;外倾型情感对事物好恶判定出于事物本身,比如某事物别人都说美,那自己就认为这物就是美的物,我应该喜欢。

感觉,用感官觉察客体是否存在。内倾型感觉的人很难接受客观的理解,同样他也很难理解自己,因为感觉本身是不理性的;外倾型感觉的人简直就是为感觉而活的人,一切的感觉都来源于客体,如果客体能够引发感觉,那客体就具有了价值。他渴望得到最强烈的感觉,所以一生都在不断寻求强烈的感觉,他的思维和情感只与感觉有关系。

直觉,对事物的变化发展的预感,无需解释和推论。直觉更贴近与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的心理结构。内倾型直觉要么是神秘的梦幻者和预言家,要么是艺术家和幻想狂人。

荣格的人格理论是建立在其动态的流动的复杂的心灵观的基础之上的。荣格对“心灵”(Psyche)一词大概怀有某种偏爱,他把人格的总体称为“心灵”,认为心灵包含一切有意识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心灵既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整体,又是一个层次分明相互作用的人格结构,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是心灵的三个层次。

我们的儿童时期是无意识的,每天晚上我们都沉入无意识之中,只是在醒后到入睡的这段时间我们多少具有清楚的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究竟这种意识清晰到什么程度,甚至也是成问题的。

意识这一心灵现象具有某种狭隘的性质,在给定的某一时刻,它只能包容很少同时并存的内容。余下的一切便是无意识。只是通过意识的连续运动,我们才能对意识世界获得一种行进感,获得一种一般的理解或感知。意识完全是对外部世界的知觉和定位的产物。

最初的东西显然是无意识,意识是从无意识状态中呈现出来的。天性的最重要的功能是无意识,意识不过是它的产物。意识是一种需要做出极大努力来加以保持的状态,意识差不多是一种不自然的努力。

有关意识的最重要的事实是,没有一个与意识相关的自我,就不会有什么被意识到,如果某物不是关涉自我,那它就还未被意识到,因此可以把意识界定为精神事实对于自我的一种关系。

何谓自我,自我是一种复合的东西:首先是对你自己的身体、自身存在的一般意识,其次是你的记忆材料,你对已有的一连串记忆的某种观念,这两类就是我们叫做自我的主要构成物。因此,你可以把自我叫做精神事件的情结,就像磁石一样,这种情结具有巨大的引力,它从无意识,从那个我们一无所知的黑暗王国吸取内容,它也从外部世界吸取各种印象,当这些印象进入自我并与自我发生联系,它们就成为意识,如果不是这样,则不是意识。

在荣格看来,自我是一种情结,当然我们所珍爱的最亲近的情结就是自我。自我总是处于我们的注意和欲望中心,并且是意识的绝对撇不开的中心,如果自我分裂了,那么,所有对价值观念的感觉也就不复存在了。你能在意识中分辨出很多功能。这些功能把意识分成两个领域。我所理解的外部领域是这样一个系统,它把从环境摄入的事实、材料与意识的内容相联系。这是一个定位的系统,处理我们的感觉所给予我的外部事实,反之,内部领域则是一个居于意识内容与无意识假定过程之间的联系系统。

意识的外部功能:

感觉:感觉或感知是把物理 化为知觉的心理功能,因此,它与知觉等同,必须把感觉同情感严格区分开来,因为后者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过程。感觉告诉我的是某物在,它并不告诉我某物是什么以及与之有关的他物,它仅仅告诉某物在。

感觉在儿童和原始人那里具有极为明显的特征。因为它总是支配思维和情感,尽管它并不一定会支配知觉。所以我把感觉看作有意识的知觉,把直觉看作无意识的知觉。对于我来说感觉与直觉表现著对立的两方面或两种相互补充的功能。就感觉是一种基本现象而言,它是某种绝对给定的东西,某种与思维和情感相对的并不从属于理发规律的东西。因而我把它称为一种非理性的功能,尽管理性也竭力把大部分感觉吸入理性联系中。

思维:思维以其最简单的形式告诉你一个东西是什么,它给事物以名称,思维给出的是概念。因为思维就是理解和判断。思维是一种根据它自身的规律用某种方式表达概念关系的心理功能。它必须被区分不主动和被动的思维活动。主动思维是一种意志的行为。被动思维是一种偶发现象。

在前一种情况下,我反这种表现归结为深思熟虑的判断行为。在后一种情况下,概念的联系已经建立,甚至与我的目的相矛盾的判断也已形成——它们在与我的意识目的完全一致上有所欠缺,因而在我看来,它们可能缺乏任何定向的情感,尽管通过主动统觉的行动我可逐渐的获得它们定向的知识。因此主动思维将与我的定向思维的理念相一致。我把定向思维的才能称为智能,而把被动的或非定向思维的才能称为智能直觉或直觉思维。

荣格指出,个人的心理活动有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四种基本机能。感觉(感官知觉)告诉我们存在着某种东西;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情感告诉你它是否令人满意;而直觉则告诉你它来自何方和向何处去。一般地说,直觉在荣格看来是允许人们在缺乏事实材料的情况下进行推断。按照两种态度类型与四种机能的组合,荣格描述了性格的八种机能类型。

  1)外倾思维型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外倾的,又是偏向于思维的,他们的思想特点是一定要以客观的资料为依据,以外界信息激发自己的思维过程。例如,机器是怎样开动的?为什么水加热到一定温度就会变成蒸气?等等。科学家是外向思维型,他们认识客观世界,解释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从而创立理论体系。荣格认为,达尔文和爱因斯坦这两位科学家在思维外向方面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外倾思维型的人,情感压抑,缺乏鲜明的个性,甚至表现为冷淡和傲慢等人格特点。

  2)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内倾的,又是偏于思维功能的。他们除了思考外界信息外,还思考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他们对思想观念本身感兴趣,收集外部世界的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思想。哲学家属于这种类型。荣格指出,德国哲学家康德是一个标准内倾思维型的人。内倾思维型的人,具有情感压抑,冷漠,沉溺于玄想,固执,刚愎和骄傲等人格特点。

  3)外倾情感型

  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外倾的,又是偏于情感功能的,他们的情感符合于客观的情境和一般价值。荣格指出,外倾情感型的人在"爱情选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他们不太考虑对方的性格特点,而考虑对方的身份、年龄和家庭等方面。外倾情感型的人,思维压抑,情感外露,爱好交际、寻求与外界和谐。

一谈到心理学,很多人立刻就想到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催眠等等,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另一位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人物——荣格。

一、 荣格的生平

荣格,全名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瑞士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分析性心理学的创始人。

荣格是一个智力早熟的人,他性格孤僻,想象力丰富。十几岁时荣格就广泛阅读过古希腊罗马哲学家、中世纪经院神学家以及近代哲学家黑格尔、康德、叔本华、尼采等人的著作。

1900年,荣格在巴塞尔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并开始接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1907年,荣格专程赶往维也纳拜会弗洛伊德,两人正式会面,交谈持续了近13个小时(一说是30小时),自此荣格深得弗洛伊德的器重,成为弗洛伊德主要的合作者与追随者,两人开始了多年的紧密交往与合作。

(下行左一:卡尔·荣格 下行右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后来因质疑及批评弗洛伊德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两人关系破裂,于1914年和弗洛伊德断绝了学术关系。

1961年6月6日,荣格安然病逝于湖上的家中,享年86岁。

二、荣格的分析性心理学理论

荣格的分析性心理学理论主要有人格结构理论、性格类型理论、情结理论、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等。

1、人格结构理论

荣格把人格的总体称为“心灵”, 其有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最顶层,是心灵中能够被人觉知的部分。

个体潜意识是人格的第二层,是潜意识的表层部分,包括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幻等,这和弗洛伊德的前意识很相似,是可以进入意识的。

集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中最底层的部分,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沉淀物,包括人类的活动方式和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例如人对黑暗的恐惧等。集体潜意识主要组成部分是原型。原型有多种,重要的原型有人格面具(Persona) 、阿妮玛(Anima) 和阿妮姆斯(Animus) 、阴影(shadow) 以及自身(self) , 其中自身是最重要的原型,可以协调其他各部分的结构。

2、性格类型理论

除了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外,“心灵”的结构还有两种基本态度和四种独立的功能。

两种态度类型为外倾型与内倾型,四种心理活动功能为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

四种功能分别与外倾型或内倾型相结合,形成八种不同的性格类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直觉型和内倾直觉型。

3、情结理论

荣格认为,情结是一些相互联系的潜意识内容的集合,是整体人格结构中一个独立存在的较小的人格结构。

情结是自主的,带有强烈的情绪和情感色彩,具有自己的内驱力。

情结虽然是潜意识的,但其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并足以影响意识活动。

情结属于个体潜意识的范畴,其可以把个体潜意识及其被压抑的内容与集体潜意识及其原型联结起来。

4、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荣格把人生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出生到青春期,即童年时期;第二阶段是从青春期到35岁或40岁,即青年时期,这一时期是“心灵的延生”时期:第三阶段是从35岁或40岁到老年期,即中年时期,这是荣格最关注的时期:第四阶段是老年时期。

源自网络

加工整理: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梅娜

文章审核: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王慧茹

来源:安徽网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chuzhou@xawbcn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604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