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二哥的作者简介

傻二哥的作者简介,第1张

新凤霞(1927--1998),我国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是青衣、花旦。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天津人,1927年出生于贫民家庭。6岁学京剧,12岁学评剧,14岁任主演。1949年后历任北京实验评剧团团长,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评剧团副团长,中国评剧院演员;作家。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6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文字作品。

“文革”中她被迫害至残,日常生活无法自理,在家里也得坐轮椅有人推着。但是她并没有一蹶不振,她想:不能在台上演戏,就在台下做人。新凤霞拿起了笔开始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遇到不会写的字就查字典,或作记号,随时请教别人。就这样文化程度为“扫盲班”的民间艺人成了作家,并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全国戏曲演员、民间艺人转到专业作家队伍中的第一人。

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新凤霞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新派唱腔”,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称。擅演剧目有:《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祥林嫂》等,其中《刘巧儿》、《花为媒》已摄成影片。

新凤霞在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以《刘巧儿》一剧获演员一等奖。

1997年获第十六届“亚洲最杰出艺人奖”。

令人痛心的是,新凤霞在十年动乱时因惨遭迫害而留下残疾以至无法再登上心仪的舞台,她便坚持用她那唯一行动自如的右手,以她那坎坷的一生及丰富的阅历,克服常人不可想象的困难,辛勤耕耘,创作出版了《新凤霞回忆文丛》四卷、《人缘》、《评剧皇后与作家丈夫》、《舞台上下》、《少年时》、《新凤霞卖艺记》、《我和皇帝溥仪》、《发愁》、《以苦为乐》、《艺术生涯》、《我当小演员的时候》、《我与吴祖光》、《绝唱》、《恩犬》、《新凤霞的回忆》、《新凤霞说戏》约四百万字的文学著作。由英国戴乃迭夫人翻译的英文及乌尔都文的《新凤霞》在世界发行。她是齐白石的徒弟和义女,深得老人真传。她笔下的寿桃、牡丹、菊花、梅花、白菜、南瓜等古拙厚朴,内涵雅趣。

1998年4月12日,因病在江苏省常州市逝世,终年71岁。

新凤霞代表作

乾坤带

杨三姐告状

花为媒

刘巧儿

会计姑娘

三看御妹

点秋香

杜十娘

刘巧团圆

小二黑结婚

祥林嫂

金沙江畔

新凤霞回忆录

我当小演员的时候

乌龙院

女侠红蝴蝶

可怜的秋香

双婚配

三笑点秋香

艺海深仇

志愿军的未婚妻

杨乃武与小白菜

凤还巢

阮文追

调风月

六十年的变迁

无双传

春香传

六十年的变迁

新凤霞回忆文丛

人缘

评剧皇后与作家丈夫

舞台上下

少年时

新凤霞卖艺记

我和皇帝溥仪

发愁

以苦为乐

艺术生涯

我与吴祖光

绝唱

恩犬

新凤霞的回忆

新凤霞说戏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霍五堂院长为其颁发:学生干部工作优胜奖。

作家,金石书法家毛晓春先生为其题词:人生在于奋斗。

《人物》杂志原签约作家,秦皇岛晚报编辑部主任胡铁华先生为其题词:百炼成钢。

大庆日报社总编蒋立新先生为其题词:专注成就精彩。

2008年拜访中国书画研究会会员李振兴先生,中国书画研究会会员罗正禄先生。

2009年拜访大庆日报社总编办公室主任,编辑部主任蒋立新先生。

拜访原<人物>杂志社签约作家,秦皇岛晚报编辑部主任胡铁华先生。

2010年拜访了国家著名演员辛柏青,何赛飞,林永健等演员。

2011年5月拜访中国皮肤病学界泰斗陈学荣先生。

拜访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博士,副院长刘永生先生。

同年7月份作家,金石书法家毛晓春先生赠送书籍《休克的文学》和书法。

8月份拜访唐山市原副市长冯国安先生,唐山市卫生局原局长彭忠先生

10月初拜访甘肃著名散文家余普查先生,拜访甘肃著名诗人叶梓先生。

12月拜访中国文联神州杂志社副社长,著名金石书法家毛晓春先生。

2012年8月拜访中国著名诗人,《天津诗人》诗刊总编罗广才先生 。

8月下旬在北京拜访香港中文大学博士,评论家王小兵先生。

拜访著名诗人,学者朵渔先生 。

拜访著名诗人,作家段光安先生。

拜访著名翻译家,诗人,学者谷羽先生 。

拜访著名文艺评论家,诗人,作家马知遥先生。

2012年10月拜访著名诗人,小说家王毅起先生。

2012年12月拜访天津著名作家,小说家秦岭先生

拜访《散文》月刊主编汪惠仁先生

拜访当代著名翻译家,诗人《世界文学》杂志主编高兴

拜访著名诗人大卫先生

拜访著名作家张春雷先生

拜访诗人武志强先生

拜访著名作家,天津市河北区作家协会主席张秋铧先生

拜访著名作家,天津市河北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岩波先生

2013年2月拜访甘肃著名作家,天水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汪渺先生

拜访甘肃著名散文家,作家,天水秦州区作协副秘书长白尚礼先生

拜访甘肃著名作家,天水秦州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石苍林先生

2月底在天津市宝坻区拜访天津著名心理学家,天津市宝坻区民政局干部李智先生

2013年4月拜访天津蓟县政协委员,天津著名书法家,著名诗词作家杨连山先生

7月白银市诗词楹联家协会主席,作家,书法家万全琳先生给我赠送书法,题词:自强不息。

2013年7月拜访公安系统干部,诗人,摄影家林军先生

拜访商人,作家,诗人常子荣女士。

拜访校长,作家,诗人周则伟先生。

拜访诗人,作家刘萍女士。

拜访天津著名摄影家桑复刚先生。

2013年9月拜访中国当代文人书画家,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田维平先生。

2013年10月拜访天津书法家,天津老年书画研究院院士,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尹鸿仁先生

10月拜访天津书法家,武清区书画研究会会长刘建先生

10月拜访天津书法家,武清区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杨春宝先生

11月天津作家,诗人,蓟县党校金学钧校长为我题词。

天津诗人余数先生为我题词。

天津著名诗人深耕先生为我题词。

诗人,物主义运动主要发起人苏非舒先生为我题词。

与中国著名诗人,汉语诗坛公认的“江南天王”潘维先生在一起交流

2013年12月拜访天津著名诗人,作家胡庆军先生,天津市税务局干部,著名诗人苗睿先生

拜访天津市委党校哲学研究生,机关处长,中国著名小说家,河北作家协会副主席岩波先生。

拜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天津市摄影家高蕴辉先生

拜访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学者紫穗穗女士

拜访天津市政府参事室秘书长,著名作家、诗人王宝贵先生

2014年1月拜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文学院特邀评论家、天水市文联副主席、天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天水日报社副总编,中国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王若冰先生。

2014年2月拜访天津市蓟县原副县长,天津海事法院原副院长,天津滨海新区仲裁委员会主任,天津鲁藜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著名诗人胡元祥先生。

拜访河北省著名诗人,石家庄市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英大传媒集团签约作家蒲素平先生

拜访河北诗人吉春先生

拜访苏州多家企业的董事长,著名诗人陆俏梅女士

拜访天津市美学协会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天津著名美学家吴修先生

拜访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企业家,政协委员,作家,著名律师杨仲凯先生

天津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理事,天津鲁藜研究会会长,著名诗人王玉树先生题词

天津鲁藜研究会副会长, 国家一级作家, 著名诗人刘功业先生为我题词

《天津滨海工会通讯》主编、诗人闫强先生为我题词拜访天津鲁藜研究会副会长刘功业先生

百花文艺出版社资深出版人,《小说月报》主编,著名诗人李子干先生题词

九三学社天津市南开区副主委、政协委员,著名诗人段光安先生为我题词

天津北辰区青联委员,天津青年诗社秘书长,作家岳兵女士为我题词

天津大学教授,著名诗人、评论家马知遥教授为我题词

天津上善诗社社长,作家、诗人宋仕敏先生为我题词

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典文学室主任,《天津文艺》主任钟铭钧先生为我题词

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诗人陈东先生为我题词与天津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崔以泰教授合影

天津著名诗人,作家刘槐伤先生为我题词

天津作家协会会员,诗人丁国栋先生为我题词

原天津画院院长、党组书记,著名诗人、书画家白金先生为我题词

中国临终关怀之父,天津医科大学院原党委书记崔以泰先生为我题词

天津开发区国际商会副会长,塘沽区人大代表,高级工程师,天津华正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诗人雷玉华先生为我题词。

天津艺术学会副会长,天津市楹联学会会长,天津社科院文学所原所长王之望先生为我题词。

1931年2月9日,托马斯伯恩哈德出生在荷兰的海伦。他是赫塔伯恩哈德和木匠阿洛伊斯库克尔斯特德的私生子。同年秋天,婴儿托马斯被送到祖父母家寄养。她的母亲赫塔伯恩哈德也是作家约翰弗罗伊姆比希勒的私生女。木匠的生父不仅抛弃了托马斯和她的儿子,而且从来不承认自己的儿子。

1935年,托马斯伯恩哈德的母亲遇到了理发师埃米尔法比安,第二年结婚,并和丈夫搬到了巴伐利亚。他的生父娶了另一个女人,并于1940年在柏林自杀。伯恩哈德和他的母亲住在一起,但他的关系很紧张,所以他被送进了感化院。

二战后,奥地利再次成为独立国家,伯恩哈德全家被赶走,回到家乡萨尔茨堡。

1947年,16岁的伯恩哈德放弃学业,在萨尔茨堡的一家食品店当学徒。第二年,他染上了肺病,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在许多医院接受治疗。

1949年,伯恩哈德开始写作,在比他大37岁的遗孀海德薇格斯塔维亚涅切克的帮助下,伯恩哈德终于成为一名全职作家。

1957年,伯恩哈德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世上和阴间》,他的代表作是1963年出版的小说《严寒》。此后平均每年出版一两部作品。

1968年,在授予奥地利国家文学奖的盛大仪式上,获奖者伯恩哈德在演讲中批评奥地利,引起一系列麻烦。同年,伯恩哈德获得安东维尔德甘斯奖,颁奖单位奥地利工业家联合会放弃公开仪式,私下给他发奖金和证书。

1970年,伯恩哈德获得德国文学最高奖,——比特克纳文学奖。

1972年,伯恩哈德获得了弗朗茨特奥多尔佐科尔文学奖。他没有拿走18,000先令的奖金,而是把它汇给了斯坦监狱,作为对囚犯的救济。

1975年,伯恩哈德与萨尔茨堡艺术节主席发生争执,次年,《原因》这本书惹恼了萨尔茨堡神父魏森纳。

1976年,奥地利联邦经济商会授予伯恩哈德联邦商会文学奖,以表彰他的自传性作品《地下室》。

1978年,伯恩哈德在《时代周报》上写了一篇批评奥地利政府和议会的文章。

1979年,伯恩哈德因不满德国总统谢尔被接纳为院士,退出了德国语言文学研究院。同年,他点名攻击了总理布鲁诺克雷斯基。

1982年,伯恩哈德在一年内完成了三本书,描述了对他一生至关重要的三个人:《一个孩子》,献给他的祖父,《维特根斯坦的侄子》,献给他最好的朋友,《水泥地》,可以显示他与心爱的斯塔维亚涅切克夫人的关系。

1984年,伯恩哈德的小说《伐木》因涉嫌影射攻击被警方没收。

1989年2月12日,在他58岁生日后的第三天,托马斯伯恩哈德死于上奥地利的格蒙登。根据他的遗愿,他与五年前去世的StavianAnicek夫人和她已故的丈夫StavianAnicek先生葬在同一个墓地。遗嘱还规定,他未发表的作品不得在奥地利出版,他未发表的作品不得在奥地利上演。

回国不久,老舍开始写作短篇小说,作品大多收入《赶集》(1934)、《樱海集》(1935)、《蛤藻集》(1936)中。最初几篇,留有"随便写笑话"(《我怎样写短篇小说》)的倾向,有的是近乎逗人一笑的幽默小品,不久就增多了含意严肃、富有社会意义的篇章。他为林语堂主编的《论语》撰写幽默诗文,是该刊的重要撰稿人之一,他也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杂文。这些诗文,以轻快嬉笑的文字,透露出作家对于日本侵略阴谋下祖国命运的关切和焦虑,一部分收入《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从1935年起,还著文回顾总结自己的创作经历,后来将这些文章集成《老牛破车》(1937)一书。30年代中期,老舍写了大量多种体裁的作品,风格也日趋成熟。这些作品发表在不同倾向的报刊上,他成为文坛上一位活跃的作家。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成果,是1936年 9月起在《宇宙风》上连载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小说叙述了一名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希望以个人的奋斗改变自己卑贱地位的故事。他全力以赴,几经挣扎,得到的却是失败和打击。随着幻想的破灭,他对于生活的信念和追求也都丧失殆尽。作家以严峻的现实主义方法,写出了他从自重自信到自甘堕落,也就是他为生活所毁灭的过程——祥子个人的不幸命运,是个意义深广的社会悲剧。小说突出地表现了作家对于城市贫民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成为老舍的主要代表作。《骆驼祥子》是3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40年代译成英文以后,也赢得了外国读者的喜爱。

抗日战争把老舍卷进了时代的漩涡。1937年10月,重新回到齐鲁大学任教的老舍,在济南行将沦陷的前夕,只身奔赴武汉。1938年 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管协会的日常事务,成为这个团体实际上的主要负责人。1939年6月,他参加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慰问抗战军民。近半年之中,行程两万余里,历经川、鄂、豫、陕、宁、青、甘、绥八省,包括延安和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这些,都开阔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生活。过去由于与革命力量革命运动有些隔膜,产生过误解,这时通过接触和共同工作,增进了了解,他的政治态度明显地激进起来。1944年,茅盾曾经指出:"如果没有老舍先生的任劳任怨,这一件大事——抗战的文艺家的大团结,恐怕不能那样顺利迅速地完成,而且恐怕也不能艰难困苦地支撑到今天了。"(《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为了在文艺界贯彻中国***提出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排除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干扰,为了保障作家的正当权益,他都做了不少工作。抗战后期,他又投身日渐高涨的民主运动之中。1944年 4月,重庆等地的各界人士举行老舍创作生活20周年的纪念活动,从不同的方面对他作出了高度评价。老舍不再是一个单纯埋头写作的作家,他成了文艺界的组织者和社会活动家,成了抗日和争取民主的战士。抗战使老舍的思想和行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以上变化也鲜明地反映在他的创作中。战争一爆发,他立刻放弃已经写了几万字的两部长篇小说,而成为通俗文艺最热心的鼓吹者和实践者。他先后在济南、武汉、重庆等地,与演唱曲艺的艺人讨论编写抗战鼓词的问题,自己也利用各种旧形式写了不少宣传抗战的通俗作品,包括京剧、鼓词、相声、数来宝、坠子等,供艺人演出。这些作品,一部分收入《三四一》(1938)中。在文艺界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中,他写作了"新旧相融"(《我怎样写〈剑北篇〉》)的长诗《剑北篇》(1940~1942,未完)。随后,又开始创作话剧,或者个人编写或者与别人合作,连续写了《残雾》(1939)、《国家至上》(1940)等十几个剧本:有的号召民族团结,有的歌颂爱国将领,有的揭露"大后方"的霉烂堕落,抗战救国是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他后来总结说:"我不明白舞台的诀窍,所以总耍不来那些戏剧的花样","我老是以小说的方法去述说"(《闲话我的七个话剧》),这些剧本在话剧艺术上确实存在明显的弱点。但通过这些努力,为他50年代的剧作作了很好的准备。1944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共百万言,描写北平沦陷后各阶层人民的苦难和抗争。老舍熟悉故都却缺少这段生活的体验。刚从北平来到重庆的夫人胡□青,向他提供了敌伪统治下故乡人民的苦难和抗争的大量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陷。虽然书中抗日斗争的线索仍然显得有些单薄和比较模糊,但以浓烈的油彩涂抹出在民族存亡关头这座古老城市的众生相,细致刻画了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中下层居民的内心冲突和由此萌发的觉醒,蕴含着对于他们的鞭挞和期待,在他关于北京市民的众多描绘中增添了不少丰富多彩并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画幅。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 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老舍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继续旅居美国,写完《四世同堂》,创作了另一部长篇《鼓书艺人》,还协助别人将这两部小说译成英文。《鼓书艺人》叙述的是抗战风暴中旧式艺人追求新生活的故事,出现了革命者的真实形象,呼唤新中国的到来。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3日,老舍即启程回国,途经日本、菲律宾等地,于12月 9日抵达天津。"离开华北已是十四年,忽然看到冰雪,与河岸上的黄土地,我的泪就不能不在眼中转了"(《从三藩市到天津》)。这个出生于北京、一向以描绘北京著称的作家,从1924年离家以后,一直到这时,才在自己热爱的故乡重新定居下来。

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气象,立即激起老舍新的创作热情。1950年 1月,回国不到一个月,就发表了第一篇歌颂新中国的作品——大鼓书《过新年》。他再次以巨大的热诚,从事传统艺术的改革,包括改造旧式艺人的工作。话剧《方珍珠》(1950)就以解放前后的艺人经历为题材,前半部分内容与《鼓书艺人》有些相似。一年以后,话剧《龙须沟》上演,引起文艺界和社会的强烈反响。剧本取材于解放初期,百废待兴,人民政府首先大力改善贫民窟生活条件的真实事迹。老舍把对于北京和城市贫民的熟悉和热爱,同对于他们获得新生的兴奋和喜悦结合在一起,写出了古老的北京和备尝艰辛的城市贫民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这是献给新北京新中国的一曲颂歌。一个来自旧中国的老作家能在短促的时间里,写出这样一部歌颂新中国的优秀作品,它的成功引起普遍的赞叹,老舍因此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从50年代初起,老舍陆续担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理事长(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务,兼管少数民族文学工作,注意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辅导;多次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等;先后访问过朝鲜、苏联、印度、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等国。他以较之抗战时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他也更加勤奋地写作,不断有新作问世。正如他说的,"我注视着社会,时刻想叫我的笔追上眼前的奔流"(《十年笔墨》),他努力了解、体验新的生活,并且反映在作品中。自然,并不是每个尝试都取得成功。象描写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业绩的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1954),歌颂建筑工人劳动竞赛的话剧《青年突击队》(1955)等,由于生活实感不足而缺少艺术力量。写得好的,是表现北京市民生活悲欢离合的作品,如话剧《女店员》(1958)、《全家福》(1959)等。它们都可以看作是《龙须沟》的续编:描绘了古老的北京和经受过苦难的、守旧的市民如何走向新的生活。作家熟悉这些人物及其变化,他含着泪与笑,通过解放前后的对比,写出了历史的跃进,使人在欢笑之中悟出一点生活的真谛。话剧《西望长安》(1956),根据震动全国的李万铭案件写成。李万铭能够到处招摇撞骗,暴露出某些干部严重的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剧作对此作了揭露和嘲讽。如何写好新社会的讽刺作品,是个议论不少、实践不多的课题。以幽默讽刺著称的老舍的这个尝试,也就分外引人注目。

在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是话剧《茶馆》(1957)和小说《正红旗下》(1961~1962,未完)。前者以北京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盘据时期和国民党政府崩溃前夕三个不同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前后半个世纪。上场人物60多个,全剧没有中心的故事线索,各幕之间缺少前后呼应的情节联系,却能结构严密,一气呵成,再现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并且通过旧中国的日趋衰微,穷途末路,揭示出必须寻找别的出路的真理。后者带有自传的性质,却写出了大清帝国行将灭亡时五光十色的社会风貌,特别是作为清朝统治的特殊支柱的旗人社会在大动荡中的分化和没落。两部作品都充分发挥了老舍作为北京风俗世态画家的特长。《正红旗下》涉笔成趣,再次显示出幽默的风格,嬉笑怒骂,都能耐人咀嚼,说明他的幽默变得深沉和含蓄了。它们描写的虽然都是旧中国,《茶馆》还有浓厚的悲剧意味,却都跳跃着时代的脉搏,显示出人民的力量和历史前进的趋势,具有一种内在的历史乐观主义精神。这标志了作家的思想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又有了重要发展。《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在西欧一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见彩图老舍剧作《茶馆》剧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

30年代中期是老舍创作的第一个高峰,50至60年代是第二个高峰,作品众多,思想上艺术上也都有新的进展。20、30年代开始写作的作家,到了50、60年代依然保持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并且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的,老舍是突出的一个。唯其如此,1966年8月24日,他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不幸去世,格外令人感到惋惜。

文学业绩 老舍先以长篇小说著称。当他开始创作时,新文学作家中还很少有人撰写长篇,他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最早的作者之一,为开拓这种体裁作出了贡献。后来,他又以剧作闻名,作品数量众多,而且成为50、60年代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为数不多,却也不乏绰约多姿、意味深长的优秀之作,如《断魂枪》、《上任》、《柳家大院》等篇,都写得各有特色。他的短篇,在艺术构思的精致和题材的宽广方面,往往胜过长篇作品。他写了不少富有情趣和机智的散文小品,还有一些新旧体诗歌。老舍的小说,包括长篇、中篇、短篇和小小说,还有童话、寓言体作品。在戏剧创作中,除了话剧,另有儿童剧、童话剧、歌剧、话剧歌舞混合剧等。和"五四"以后的绝大部分作家不同,他还利用多种传统形式,写下了大量体裁各异的通俗作品,包括不同的传统剧种之间移植改编的戏曲。老舍是现代中国作家中作品形式体裁最为丰富多样的一个,而且在不少领域中都取得出色的成绩。

这除了作家的勤奋和善于同时从中国传统的和外国的文学汲取营养以外,还有思想上艺术上更为深刻的原因。抗战爆发时,老舍已经是著名的小说家了,鉴于迫切需要以人民群众理解和喜爱的文艺形式进行抗战鼓动,他中断小说创作,全力探索通俗文艺的利用改造,并且身体力行地"大胆去试验(通俗)文艺的多种体裁"(《三年写作自述》)。随后,又出于"抗战需要戏剧,戏剧必须抗战"的考虑(《抗战戏剧的发展与困难》),转向戏剧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自己又刚刚回国,写作《龙须沟》时,他深知从旧中国的批判者到新中国的歌颂者,意味着多么艰巨的变化:"在我的二十多年的写作经验中,写《龙须沟》是个最大的冒险";"我的感激政府的热诚使我敢去冒险"(《〈龙须沟〉写作经过》)。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回答了时代提出的崭新课题。在他取得话剧创作的成功以后,仍然继续进行"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向强调时间、地点、人物线索和情节都需要高度集中的传统的戏剧规律挑战,写出了别具一格、被人称为"画卷戏"的《茶馆》。在老舍身上,"不但表现了一个艺术家最可宝贵的政治热情,而且也表现了同样可宝贵的艺术家的真正的勇气"(周扬《从〈龙须沟〉学习什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创新精神,使他孜孜不倦地涉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也使他永不满足已经取得的任何成就,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能够不断取得重要的进展和突破。

老舍开始创作时,抱有"不管是谁与什么吧,反正要写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样写〈赵子曰〉》)的态度。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幽默讽刺的笔调。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还有"幽默大师"、"笑匠"之称。他的早期作品中夹杂一些纯粹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义的穿插。他那"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的性格,使他的讽刺,缺乏鲁迅的冷峻和锋利,更多一些温情和轻松,由此形成他的独特的幽默风格。从30年代中期起随着对于国家的灾难和生活的严酷有了更多的体验,老舍的笔调变得激愤严肃起来,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调,为人称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但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仍然经常出现机智俏皮的语言,将嬉笑怒骂融合在一起的笔墨,使人发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时还会催人泪下,或者发人深思。后期作品中,作家让不少人物笑着向昨天告别。所有这些,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妙趣——升华了的幽默。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但除了特定时期(比如五卅运动期间,"九·一八"事变以后、抗日战争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又名《义和团》),再现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作家,废弃了封建士大夫笔下的文言,也没有采用话本小说、戏曲说白中的近代白话,而是从现代口语中创造便于反映现代生活、表达现代人心理活动的现代白话,作为新的文学语言——老舍对此作出了卓越的成绩。他是北京人,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更重要的是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汲取和提炼文学语言。注意汲取,避免了生造硬凑和过于欧化的学生腔的毛病;讲究提炼,能够脱离粗糙的自然形态,克服照搬滥用方言土语的弱点。他所使用的是一种真正艺术化了的活的语言。老舍的小说和散文,都可以琅琅上口,话剧的对白,更是活泼传神;作品中许多人物的语言,具有各自的性格特点。他很好地解决了语文脱节的问题。在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方面,在创造新的文学语言方面,他在现代作家中,是十分突出的。老舍认为作家的风格首先体现在语言上,他的语言的确成为表现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连他的理论文章的语言都是很有个性特征的。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还超出了文学创作的范围。早在30年代,就有人主张以他的作品作为"宣传纯正国语的教本"(《老舍致赵家璧信》),他的文字一直是现代汉语教科书中经常引用的范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他取材于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娴熟地运用"京味"十足的文学语言等特点,受到一些后起者的仿效。

著作的出版和版本 老舍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写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字数达700万至800万。除了前面提到的,生前出版的作品主要还有长篇小说《文博士》(又名《选民》,1936~1937)、《火葬》(1943~1944),短篇小说集《火车集》(1939)、《贫血集》(1944)等;戏剧《张自忠》(1941)、《面子问题》(1941)、《大地龙蛇》(1942)、 《归去来兮》(1942)、 《谁先到了重庆》(1942)、《柳树井》(曲剧,1952)、《春华秋实》(1953)、《十五贯》(根据十五贯传奇改编的京剧,1956)、《红大院》(1958)等;杂文和文艺短论集《福星集》(1958)、《小花朵集》(1963)、《出口成章》(1964)等。另外,从30年代到50年代,有作家自选的和别人编选的选集多种,主要收录短篇、中篇小说和剧作。他翻译的萧伯纳的剧作《苹果车》,收入《萧伯纳戏剧集》(1956)。

老舍生前没有随时将作品结集出版。散佚的篇章为数较多。30、40年代,出现过不少未经作家本人同意的盗版书,内中错误颇多,间或夹杂别人的作品。50年代前半期,作家对有些作品(如《骆驼祥子》、《离婚》),作了修改,形成不同的版本。从70年代末期起,搜集整理老舍作品的工作,引起普遍注意,陆续出版了《老舍诗选》(1980)、《老舍小说集外集》(1982)、《老舍论创作》(1980)、《老舍论剧》(1981)、《老舍曲艺文选》(1982)以及《老舍文艺评论集》(1982)等等,所收的大多是散见于报刊的篇什。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0年开始编辑出版的《老舍文集》,收录了作家1925至1966年的文学著述,按文学体裁分类和写作年代编次,并且根据初版本或者其他版本作了校勘,加上简单的注释,是迄今为止老舍著作比较完整准确的汇编。

关于老舍及其作品的评论研究文字,2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30年代中期起逐渐增多,到了50、60年代,老舍每有新作问世,都立即引起评论界的广泛讨论。李长之、朱自清、王淑明、赵少侯、叶圣陶、巴人、常风、许杰、以群、田仲济、吴组缃、周扬、焦菊隐、光未然、李健吾、梅阡、张庚、凤子等人,都先后写过评论。从70年代末期开始,报刊发表许多回忆老舍的文章,系统全面的研究也日益开展,除了继续分析评价老舍的代表作品,对于他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都分别作了综合的探讨。

国外关于老舍作品的翻译出版和研究,都较活跃。日本的伊藤敬一、法国的保尔·巴迪、波兰的日比格涅夫·斯乌普斯基、美国的兰比尔·沃勒等,都写有老舍研究的论文或著作。

参考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3152995html

有关刘云若的死因,也有各种传说,因为刘云若身材魁梧,体质比较好,为什么会突然心脏病发作呢?据资料记载,刘云若的长篇言情小说《红杏出墙记》早在日伪统治后期,即1943年-1944年间,由当时上海一家**制片厂拍摄成**,扮演林白萍、张芷华、仲膺、淑敏的男女主角分别是周曼华(男)、徐凤(男)、孙景璐等四人。被搬上银幕的小说,还有《粉墨筝巴》 ,童芷苓出演女一号大巧,项堃出演男一号程翥青。这部带有抗战色彩的影片,在四十年代末公映后,曾轰动一时。影片上映时,解放不久的天津,整个社会风气对于《红杏出墙记》之类的影片,抱着很强烈的排斥及批判态度,这也正是刘云若所担心的。据说,正是在解放后到剧场观看了根据自己小说改编的**《红杏出墙记》后,回家后的刘云若才死于心脏病的。关于刘云若的去世,最先报道消息的是上海的《新民晚报》,接着,天津的《新生晚报》也开始刊登一些短文评说刘云若及其小说。天津老作家肖海地曾在《今晚报》上撰文提及刘云若的去世:“……令人遗憾和难过的是,在刘云若去世之后,在他生前的好友中,天津只有一个人为他撰写了一篇简短的悼文,此人就是歌曲《全世界人民一条心》的词作者招司。就是这样一篇小小的悼念文章,竟招来一些人的责怪和非议,说不必为刘云若这样一位旧文人树碑立传……”刘云若去世时,正是旧历庚寅年正月初二,死后的凄凉是令人哀叹的。刘云若死后,留下夫人于颂熙及两个女儿美文、美珠,美文13岁,美珠3岁。90年代末期,作家刘毅然、余华等人,曾将刘云若的小说《红杏出墙记》重新改编成长篇电视连续剧,播出后,竟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好评与欢迎。这与当年刘云若看了**《红杏出墙记》后心脏病发作去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珍珠鸟是金山珍珠的别名,学名叫斑胸草雀(学名为Poephila guttata,英文名为Zebra Finch),也叫胁草雀、锦花鸟、锦华鸟、小珍珠、锦花雀等。

斑胸草雀隶属雀形目、梅花鸟科、草雀属,原分布于澳洲东部和印尼东部热带森林中。中国大约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澳大利亚引进,现已繁殖培育出骆驼色、白色、花色等多个品种。

这种鸟羽色艳丽,体形娇小玲珑,叫声细柔,给人以美的享受,是驰名世界的人工繁育鸟。在国内有些养鸟专著将金山珍珠另立一种,实质上金山珍珠与斑胸草雀是同种异名。

生活习性

珍珠鸟栖息于干燥的稀疏林带、灌丛、开阔的农田、草地、盐沼、种植园、公园、庭院等。多成对或集群活动,特别是旱季,常在近水域的地方聚集成千万只以上的庞大鸟群。珍珠鸟的雄鸟鸣叫较为频繁。

鸣声有单音或单音快速连鸣,连鸣时急促,鸣声不太悦耳动听,但也不使人感到烦噪不安,鸣声不高,鸣叫时鸟头、尾高翘,呈“u”字形,再配上艳丽的羽色,很有观赏价值。雌鸟一般很少鸣唱。成年雌雄鸟,经常形影不离,相互理羽,接吻,点头,大有夫唱妇随之浓厚情谊。

张萌结婚了的。

张萌是1981年3月6日出生于天津市的内地女演员,她是在2005年凭借电视剧《我主沉浮》而进入娱乐圈里发展的,又在2009年凭借电视剧《神话》而走红娱乐圈的,是一位身材高,长相漂亮,演技好的女演员,她早在2014年就和圈外人士结婚了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631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