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父母之爱文章的读书笔记怎样写?

关于父母之爱文章的读书笔记怎样写?,第1张

有一种爱,是伴随我们一生的暖流。这种爱就是深厚的父母之爱,这种感情就是浓浓的爱子之情。是父母创造了我们的生命,缔造了我们的灵魂,也影响了我们的一生。在十多年前的某一天,当我们呱呱坠地的时候,第一声清脆的啼哭和父母疲惫而会心的一笑,昭示着世界上一个新生命的诞生。父母用他们幸福的笑容迎接我们的到来,但也就从那一刻起,他们就多了一项繁重的工作---照顾我们。父母为了给我们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那么辛苦,那么努力。为了能够让我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他们付出的又何止是物质方面,还有金钱也买不来的心血和青春。我们认真思考一下,从我们刚刚出生那时算起,一直到成长为青春健康、勇敢坚强的青年,是谁一直在默默付出而且从不要求回报呢?是谁在我们偶尔生病的时候,看起来甚至比我们自己还要痛苦、着急呢?不用说,当然是我们最亲爱的父母。再静下心想想,我们能有今天幸福的生活,能有一个温馨的家,并且穿着得体,备受宠爱。除此之外,还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平日里空闲了,可以上网打游戏,或是去参加户外运动,嘴馋了可以出去大吃一顿,高兴了和朋友喝茶聊天。碰上节假日,还有机会去各地旅游放松心情,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舒适和安逸。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父母为我们创造的物质条件!可是,我们回想起父母为我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发现他们竟然没有丝毫的抱怨!我们都有知道父母给予我们的是最博大、最无私的爱。他们倾其所有来培育我们,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好起早摸黑地奔波,丝毫不顾及自己的劳苦和艰辛。细细思量,我们会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凝聚着父母的辛劳和对我们的付出。仅仅用“博大”、“无私”这样的词汇已经形容不出这种恩情的深厚。而当大家还是不懂事的孩子的时候,总会把这些付出和爱当作是天经地义,那是因为父母从来都没有对我们要求什么,我们自己也不主动去了解和体谅父母的辛苦付出。现在,我们即将迈入成年人的行列,应该懂事了。成年,意味着一个开始承担起他的一份责任,这其中之一的责任就包括,要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体谅父母,应该担当起照顾、孝敬父母的责任。一位年轻的女士曾这样意味深长地说:“一直想给爸妈最好的回报,而且这么多年我也一直在努力地做着。对于父母,我从来不会有半点儿保留。我就是再为他们付出十倍、百倍,也难抵上他们对自己养育之恩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父母都是极其普通的人,也都是极其善良的人。他们尽管都很平几,但在儿女心里,他们永远都是伟大的。他们和他们那一代的很多人一样,年轻时为了工作、为了孩子奔波;年纪再大一些,儿女离家了,他们的父母身体也开始不好了,又需要他们照顾了;等到儿女工作,老人离开后,他们却都已是鬓白、疾病缠身了,每每想到这里,总是忍不住心酸得落泪……”所以我们应该懂去体味父母的辛劳,否则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就会追悔莫及,因为已经没有任何的机会了。我们应该体谅父母的辛苦,记住父母的恩情,要学珍惜父母的血汗钱和劳动成果。自然界的动物中,乌鸦有反哺之恩,羊有跪乳之德,动物们都知道父母的辛劳并会报答父母,何况是自称“最高等的动物”的人呢?

2这些日子一直顺应着自己的感觉在过,做该做的事,闲的时候便呆在网上,与这颗能容下某些事物的头脑来说,网络真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它可以让你每天都有新的发现。不知为什么,近段已很难有让自己感动的东西出现。诸如人、诸如事,也许是因为有太多太多,我无法去顾及,还是我自己早已变得麻木。我怀疑真的麻木了。以至失去了去感知事物的能力。

周六日可以破天荒的睡到早上十点,而我却总把这些归咎于天气,冬天了人总可以找些事情来感概的。在这样的季节里,才算真正品尝到冷的滋味、寒的彻骨。想在那极寒的表层下,去找寻可以爆发的欲望,我却寻求不来。因为天冷了,人极其渴望温暖,不管是外界和内心都需要,而刚才说了,内心已近乎麻木,所以只有依赖外界,依赖于可以带来温暖的地方,温暖的被窝,温暖的房间。刻意把沙发上也放了被子,在夜里一个人拿着书一边听着音乐,衣服都忘了脱,就这样睡着,再醒已是黎明了,黎明过后的清晨又得接受周而复始的生活。当你还来不及逃避的时候,白天已经占住了你的全部。 早几天见到父亲,我说不清那是怎样的一种感觉了。尽管我们才两周没见面,但父亲微笑,让我感觉好久违了。他见到精神爽朗的我,我不知否是从前的我未感知到这微笑背后的魅力,还是因为只到今天我才真正懂得父亲微笑背后所承载的东西,这么多年以后,才谛结而成的。同时见到父亲的几个朋友,看到他们善意的微笑,同时对爸讲:“你女儿看起来真是不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我听起来没什么,我想父亲听来心里定然会很开心,当然我也笑了。以前从没注意过长辈的这种情绪,今天才觉得亲情在我生命里显得如此的重要。跟父亲走了一段路,便离开了。父亲有他要处理的事情,我也有。而且我更想让这种和谐且真挚的感觉残留在心底。女儿大了,翅膀硬了……终究得逃离父母的束缚。但不管我们到了什么样的年龄在父母眼里,我终究是个孩子。 儿时的记忆隐现,父亲总跟我聊起他年轻时候的岁月。为了我们家也能过上小康的生活,父亲起早贪黑的工作,而如今生活是好了,但父亲也因他的付出,而日渐的苍老。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我下辈子都无法还清的。再看看如今的我,过着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虽然这当中会有太多太多的困惑,但比起曾经父亲那一代人所经过的岁月,我如今所要去承受的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听欧阳菲菲的《感恩的心》“我来自偶然,像一粒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

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

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让苍天知道,我不认输。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并不懂得当时欧阳菲菲想要诠释的感情,但对于此刻的我来讲……

需要这颗感恩的心…… 珍惜,我的亲人,我一样会珍惜,我依然会珍惜……

读《命运》有感

前阵子在书城买了本书,叫《滴水藏海》,里边有300个经典的哲理故事。现在我来品味一篇小故事,叫《命运》。

《命运》讲的是连个孩子的命运,一个被高僧占卜为“状元”,另一个为“乞丐”。二十年后,当初的“状元”成了乞丐,而“乞丐”却成了“状元”。

上帝说:“我赋予每个人的天分之占他命运的三分之一,其余的在于他如何去把握。”

看了这段话,我很受触动。把握,把握命运,多简单的字眼,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呢?不必埋怨自己的天分,更不必埋怨自己的命运,因为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你随时都可以改变它的!只要你愿意

读《永别了武器》有感

一个告别了武器的人,不是敌人的俘虏,就是爱的俘虏我不是不善于自我保护,实在是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就如同生命的数据库,已经不需要进入的密码,随时都可以打开全部程序,可以读出全部的文件我说的俘虏,就是这个意义上的俘虏当我把自我放到阳光下的时侯,我明白从此不能有所伪装,隐蔽的日子一想起就令人不安当我意识到抗拒的无奈,有多少时间无可挽回,有多少记忆渐渐从内心淡出说到底,俘虏就是一个不能抵挡伤害的人,就是要有足够的勇气放弃希望,必须承受生存的全部压力本来,在属于个人的空间,可以沉浸于独自的幻想,可以从尘埃里开出虚拟的花朵而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是连欺骗自己都不能,只有不断地净化内心世界

《哈姆雷特》读后感

莎翁的《哈姆雷特》是一部经典的代表作这本书在表面情节上与历史的传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讲的还是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其中充满了血腥暴力和死亡正如

剧中人霍拉旭所说: 你们可以听到奸*残杀,反常修理的行为,冥冥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以及陷入自害的结局 曲折选宕的情节,紧紧围绕着复仇

而展开哈姆雷特从德国的威登堡匆匆赶回国内,是来参加他父亲的葬礼的,使他不能接受的是,他未赶上父亲的葬礼,却目睹了母亲与叔叔克劳迪斯的婚礼,这已使哈姆莱特疑窦在心,加之夜晚在王宫城堡的露台上与父亲的亡魂相见,亡魂哀诉,这桩暴行是哈姆雷特的叔叔所为,并要他为父报仇至此,他开始了艰难的复仇历程,与克劳迪斯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最终,向克劳迪斯发出了复仇之剑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

爱也彻底,恨也彻底报恩也彻底,复仇也彻底这就是在我读完《基督山复仇记》后最大的感受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也是需要养精蓄锐的,并不是凭着一时的心绪就可轻举妄动的而基督山伯爵,则是最具体的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这句俗语的在经历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后,他的人生要义就是找寻曾经的亲人,曾经的恩人和曾经的仇人在确认了所要寻找的人以后,他并没有如我们在武侠小说里所见的那样,于恩人抱拳云赴汤蹈火,再所不惜,于仇人一剑刺死他选择了他自己的方式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着,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却从来不让他们知道其实自己就是为了报恩而来如果说他的报恩令人感动,那他的复仇则是如此的淋漓尽致,在我们也有几度的叫好后不免有点心惊

《释梦》读后感

弗洛伊德(1856--l939)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横跨半个世纪,对文学,哲学,神学,伦理学,美学,政治科学,社会学和大众心理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如果以影响的范围作为衡量伟大的标准,那么弗洛伊德无疑是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动了人类思想史上又一次哥白尼式革命,他指出人类的无意识是无法被意识所控制,人类的潜意识中蕴含了巨大的心理内容,他以最理性的声音诉说了人类的无理性《释梦》是弗洛伊德支柱性的学术著作通过对梦的研究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对自身的探究的幅度,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与黑》读后感

作家笔下展现的,首先是整个法兰西社会的一个典型的窗口——小小的维里埃尔城的政治格局贵族出生的德瑞那市长是复辟王朝在这里的最高代表,把维护复辟政权,防止资产阶级自由党人在政治上得势视为天职贫民收容所所长瓦尔诺原是小市民,由于投靠天主教会的秘密组织圣会而获得现在的肥差,从而把自己同复辟政权栓在一起副本堂神父玛斯隆是教会派来的间谍,一切人的言行皆在他的监视之下,在这王座与祭坛互相支撑的时代,是个炙手可热的人这三个人构成的三头政治,反映了复辟势力在维里埃尔城独揽大权的局面而他们的对立面,是为数甚重,拥有巨大经济实力的咄咄逼人的资产阶级自由党人司汤达一方面向人们描述了保王党人的横行霸道,一方面又让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握有经济实力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定将是最后的胜者《红与黑》成书于一八三零年七月革命以前,司汤达竟像是洞悉了历史运动的这一必然趋向

一只狗,一生情

——读《再见了,可鲁》有感

(361021)集美中学高二7班 李晓惠/发表于中学生语文(有节选)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上了小猫、小狗,并不仅仅因为它们的可爱与单纯。

日本有个作家叫石黑谦吾,他说,他的生命中出现过很多只狗,它们仿佛是与他宿命相

连的,他从狗身上得到了巨大的安慰和鼓励,因此,他写了《再见了,可鲁》这本书。

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马上就被它的封面所吸引,上面是一只趴着的拉布拉多犬,深

黑色的背景。

那样的眼神,那样的姿态,是那样的熟悉。我情不自禁地,轻轻地把手搭在它的鼻子上,

刹时,似乎激起了心中的某个回忆。手心有种异样的感觉,仿佛真的有温温的,湿湿的呼吸,

温暖了我的手。那眼睛在跟我诉说着它的一生。

可鲁是一只纯正的拉布拉多犬,也许本应该很平常的成为一只平凡的宠物,但是,它却

是一只导盲犬。直到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导盲犬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动物。

它会帮助主人上下车,引着主人走安全的道路,遇到路口会停下,遇到障碍物会避开,

当红灯亮的时停—下脚步……可以想象,盲人对导盲犬会有多大的依赖,而导盲犬的这些行为

都仅仅因为它们对人的爱。

可鲁是日本的一只导盲犬,退役后由一对姓仁井的夫妇收养。那时可鲁已经是一只虚弱

的老狗了。书里面说到,可鲁已经快不行了,也许是肺部受到压迫而感到呼吸困难,它频频

示意要翻身,但是最终,它连发出示意的力气都没有了。“仁井先生不停地抚摩着它的头,

仁井太太摩挲着它的背部,用平静的口吻对它说:‘小可,谢谢你,你不需要再那么努力了,

可以了,你就慢慢休息吧,到了天国以后,要准确地报出自己的名字‘仁井可鲁’噢!”刚

说完,可鲁就停止了呼吸。看到这里,我难过的哽咽,最终还是哭了,为了这可爱生命的陨

落,为了一个我认为无比高尚的生灵。

佛斯特说过:“在这个自私的世界上,一个人惟一不自私的朋友,惟一不抛弃他的朋友,

惟一不忘恩负义的朋友,就是他的狗。”可谓“一只狗,一生情”。

狗把人类看成自己的神,即使人们不停的辜负它们,背叛它们,伤害它们,但它们却永

远是人类最忠诚的伙伴,毫无怨言的陪伴着我们的孤独。

它们忠诚勤劳,但求付出不求回报。在某些世俗的人身上,这些品德已经逐渐消失殆尽

了,狗性中深具超凡的神性,而人性中却潜藏着可耻的兽性。

这个社会越来越世俗,越来越淡漠,人与人心灵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试问,此时还有

谁在保持着不变的忠诚呢还有谁让你唤之则来,呼之则去,不计较你的粗鲁和无理的对待,

并无休止的迁就你呢

从此,我告诉自己要更爱狗,也希望能告诉别人,请爱你们的狗。

作文点评:

文章从狗讲到人,从书讲到自己,又从自己写到他人,都起源与自己喜爱狗的个性;文

章从事写到理,从国外到国内有回到世界,都透漏出一种情、一种人文关怀。“文似看山不

喜平”,李晓惠同学的文章就有这一优点,值得同学借鉴。

《 名人传》读书笔记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

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

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在《米开朗琪罗传》的

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

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才是真言。《名人传》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

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

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

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

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简爱》被万众所热爱的,大约是其作者的自尊与平凡或者说,是夏洛特的自尊与平凡。那是一个灵魂炽热而外表简单的女子。这一形象无疑是不朽的经典。可是与其夫罗切斯特一样,这个形象始终在用一种类似于自傲的口吻言论他们对于他人的鄙薄,多多少少,曾经使我快慰,现在却令我不安。夏洛特托身于简爱,

这是我所知道的。但我所感觉到的是:她对于高层贵族的鄙薄与一种近乎敌视的态度,有些刻意了。反过来说,我从中读到了自卑的情绪。

简爱是个敏感而容易受伤的女子。开头用了太长的篇幅来叙述她幼时的情景。但是我感觉到的是,在叙述简爱这个人物时,夏洛特不曾将自己离开这个躯壳,所以她也没有用全知角度叙述。如此一来,她所描述的差不多可以认定是她的意见。那么,我在简爱中,看到的是某种情绪化的自卑,而后是近乎于传奇的爱情惟其传奇性,昭示了某种不真实与幻想性和最后一个几乎有点硬凑的结尾。她遇到了JOHN RIVERS。虽然前头有笔,但还不是那么自然。夏洛特对于简爱的处理,开头非常真实,中间段非常精彩,但是隐伏着不安,到了结尾,则几乎归于俗套一个我料到的俗套。最后无疑是皆大欢喜,带一点感伤。她的铺垫和衔接很完美,几感觉不到瑕疵。但是我隐约间感到的是,这是一个人间女子编造的故事。它已经缺少了令我战栗的小说结构更多的时候,我读到了简爱离开山庄,就没再读下去。如果我是夏洛特,或许我就会在那里结束。因为之后的一切,在我看来,比之于前,是很拙劣的。

水浒传》读书笔记(一)--醉打蒋门神

武松杀死了西门庆,就被发送了孟州充军,又在十字坡结识了张青和孙二娘。但是这些都不够精彩,唯独这集里的武松醉打蒋门神最为精彩。

本集中,武松为了个人的友谊而去帮助施恩夺回快活林和在路上每家酒官都吃上三碗酒,这两点,就知道他有着放任一己的感情。

而他在打蒋门神之前的挑逗更是精彩,先是到酒官里找茬,然后把蒋门神惹急,在狠狠的打他,这能证明武松是个粗中有细的人。

他在挑逗时还可分成几个细节,三次换酒,之后说让蒋门神的小妾陪他喝酒,酒饱不让,就和他们打了起来(这里包括蒋门神)。

他在禽了蒋门神之后,又怕他告官,在说要求蒋门神的第三件事时,却怕他告官和以后再把快活林夺回来,所以让他离开孟州,不得在此居住。由此也可以开出武松多么的细心。

《水浒传》读书笔记(二)--沂岭杀四虎

李逵见宋江父子团聚后,也想念自己的老母,便去沂水县的百丈村接自己的母亲。

去时,途上遇见李鬼扮成的假李逵威胁,李鬼战败求饶,说他尚有九十岁老母,杀他就是把他和他的老母一块杀了。李逵可怜他,便饶了他,而且还给了他一锭银子,让他走了。

我觉得是作者很反感像李鬼这样的人,所以就让李鬼和李逵再次遇上,而且让李逵把他杀死。一是作者可以出一下气,二是让那些读者也赞同他,并看完后有一种豪迈气质,似乎自己就是李逵。李逵杀李鬼是很精彩。

但是后来的李逵背着老母过沂岭时杀虎的场景最为精彩。先是去打水,然后发现老母不见了,又发现两只小虎和两条人腿,愤怒之下杀死小虎,公、母虎分别来寻仇都被杀。

只可惜杀了虎,还被人请到家里做客,后又被擒。这让人看完之后,都想替李逵打抱不平,可见作者的用心良苦。

《水浒传》读书笔记(三)--抱怨狮子楼

武松在阳谷县坐了都头,又上京办事。回来时,才知道哥哥武大郎死了,武松心疑便察得实情,去告官,谁知县馆已受贿,无奈下在狮子楼为武大郎报了仇。

其中,让人看得最热血沸腾的就是最后报仇时杀死西门庆的那一段,武大郎虽死,潘金莲和西门庆也得到了她该得到的恶果,而武松为民除害还被发配孟州。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作者在讽刺当时的朝廷昏庸无道。西门庆在这里被作者描写的简直是“臭不可闻”,几乎上谁看完都痛骂他一两句,这能体现作者是多么的会描写人物啊!

《水浒传》读书笔记(四)--卖刀汴京城

杨志盘缠用尽,只得将宝刀卖去,赚些钱投奔他乡谋生。谁知卖刀时,当地泼皮牛二百般凌辱,杨志忍无可忍便杀死牛二,再去报馆。最后被判充军大名府。

最有趣的莫过于杨志卖刀时的情景。先是问谁买刀,牛二来后,让他试刀,牛二百般阻挠和凌辱,最后被杀。这告诉了我们当时的一些地痞流氓是什么样的。而牛二被杀不仅为书中的老百姓们出气,而且另读者看完也出了口气,这也许就是作者抓住了读者的心理来写的吧。

《水浒传》读书笔记(五)--题诗浔阳楼

宋江到了江洲后,结识了神行太保等人。一天在浔阳楼喝酒,乘着一时酒兴便在墙上题了一首反诗,还留下姓名。最后被黄文炳看到打入死牢。

这件事把宋江写得让读者哭笑不得,不知该怎么说他,本集也没有什么精彩的环节。只是作者能把宋江写到让读者看了说不出宋江什么的境界,真是了不起。只能够说宋江太糊涂,提什么诗罢了。而正是有了这一集,才能更好的衬托出下一集截法场的情景来。用宋江题诗被抓着一段来衬托出后面截法场的情景。的确,用宋江题诗被抓要比用其它的好。一是让你说不出什么,二还可以把他们截法场的理由弄得更充分。所以我觉得这集好。

<读书笔记范文>一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读书笔记范文>二

刚从远处看到的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峡口上,山如斧削,隽秀婀娜。(案):用“隽秀”形容“笔直的”、“如斧削”的“山”尚可,而用“婀娜”来形容就不妥了。“婀娜”是形容姿态柔软而美好,“如斧削”一样笔直的山峰怎么能给人以柔软的感觉呢?可以把“婀娜”改为“挺拔”。

——《语文短评·顾此失彼》

<读书笔记范文>三

我只想在痛惜之余,说出几点希望

首先当然是希望大家(不限于知识分子,而是一切党员、团员,一切觉悟的青年和觉悟的劳动者)都应该向他们学习,特别是那些至今对知识分子还有某种不信任感、不敢推心置腹的人们,以及那些一味争名夺利,甚至对社会主义祖国至今还三心二意,羡慕资本主义“天堂”的人们,多读读他们的事迹。……

其次,我想说,希望一切先进分子所在机构中的党组织、每个党员以至每个正直的公民能够更多地更好地关心这些先进的人们。……

第三,我也想对活着的蒋筑英、罗健夫等同志说几句话。***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是随时随地准备着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的利益,为了社会主义祖国的利益,为了十亿人民的利益而牺牲一切。我们不是那种认为一个大学生“不值得”为一个农民的生命而牺牲自己的人,那样的人,如果在别的岗位上,当然也不会冒死去抢救一个小学生,或者同一个甚至几个拿着凶器图谋犯罪的歹徒格斗。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但是事情还有另外一方面。我想,蒋筑英和罗健夫都并不是必然要死(我不懂医,不知道罗健夫同志所患的“低分化恶性淋巴瘤”和蒋筑英同志所患的多种凶险疾病能不能在早期治愈,这里是假定能够)。如果他们还健康地活着,尽管报纸上不会这样大量地表扬他们,但是他们却能为祖国和人民作出更多更重大的贡献,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经常提倡自我牺牲,但是我们不是说一个***员或先进分子的生命和健康就不重要。生命和健康,这是我们战胜一切敌人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资本,它们不是属于我们个人而是属于祖国和人民的,对于党员,就是属于党。我们反对借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而损公利私,而贪生怕死,但是有了病,特别是有了严重的病,还是要治,并且要治好。

——胡乔木:《痛惜之余的愿望》

<读书笔记范文>四

读《命运》有感

前阵子在书城买了本书,叫《滴水藏海》,里边有300个经典的哲理故事。现在我来品味一篇小故事,叫《命运》。

《命运》讲的是连个孩子的命运,一个被高僧占卜为“状元”,另一个为“乞丐”。二十年后,当初的“状元”成了乞丐,而“乞丐”却成了“状元”。

上帝说:“我赋予每个人的天分之占他命运的三分之一,其余的在于他如何去把握。”

看了这段话,我很受触动。把握,把握命运,多简单的字眼,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呢?不必埋怨自己的天分,更不必埋怨自己的命运,因为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你随时都可以改变它的!只要你愿意

回答者:842534917 - 试用期 一级 2-1 16:37

《简爱》(读书笔记)

花了三天多的工夫终于读完了《简爱》,我晓得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进程。这连住的多少日,我多少乎除了吃饭和睡觉,所有工夫都消耗在这原来自边远国家的小说里。但是我还得在埋怨的同时,不得不供认它的出色与迷人。很少见到这样迷人的异国风情。这布满着英国十九世纪趣味的故事里,让我感触了很多。其实我该当早些接触这本书,早就有很多的人介绍它了。惋惜,我具有着一点排外的情愫,一直拖到如今去观赏它,切实有些相见恨晚。

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对英国人的思维和宗教信奉有点难以适应。不过呢,人间间的真情多数是相通的。每当我读到小简爱由于无亲无端而蒙受虐待和歧视时,心中顿起的可怜之情真让人难忘;每当简爱一次次转危为安让我多么高兴;当她英勇地接受了圣约翰的求婚而保持本人心中的真爱时,多么令鼓励和震撼;特殊在文章最后,她丢弃所有去照应那位怜悯的爱德华时,我的心中欣喜与打动迸发而出。

对于这本小说,我想它最大的胜利之处就是它在很多艺术方面的出色交融。我敢确信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首先,她在描画景色时,是以一个画家的审美角度去鉴赏,以一个画家情味去掌握光和影的调和。读中国的小说很少见到这样细致的景色描写的词汇。该当要感激这本书的译者周令本的深厚的国文功底,使译本文采熠熠,令原著生辉。其次,夏落蒂波郎特在言语学上的造诣也很深厚,作为一名英国人,作者能够说至少精通三种以上的外国言语。在读这本书的时分,我觉得本人能够经过它感触到整个欧洲的文明气氛。比如说英国人的骄傲感和绅士风味,德国的大国氛围以及法国女性的天生浪漫情味。甚至还读出了英国人那种殖民主义的歧视东方人的心理,比方他们称印度是个野蛮的民族。再次,夏落蒂波郎特对感情戏的处置上,能够称得上很高明。她的主人公很少是望而生畏,这比拟现实,然而她赋予的恋情总是在默无声息深化到读者的心田里。如此奇妙的感情戏,让我很意外,很惊喜。

《简爱》的作者假如和中国的曹雪芹相比,毫无疑问,后者的文明底蕴要更博深一些。就像中国和英国人拼比历史,中国人能够无愧地说:我比你老的多。曹雪芹毕生所学要比夏落蒂波郎特要博大的多,究竟中国的文明底蕴要丰盛的多。中肯的说,简爱确实比不上中国的《红楼梦》。无论是人物丰厚还是物致的描画上,《红楼梦》都是更为出色的。然而,《简爱》中也有值得中国人去学习和观赏的地方。比如说,《简爱》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方面,能够说淋漓尽致。这点在很多中国人的文学作品中做的都不够

读这本书我似乎读了一遍《圣经》,西方人对宗教笃深的感情与热诚的信奉,真很令人钦佩。如今的中国是一个不足信奉的时期。在读《简爱》时分,让我感触到在具有宗教哺育下能力够得到的人情的纯美,在如今的中国这真的很难得。其实,很多圣经里的教诲与中国的孔儒的经典思想是相通互补,而如今国人却常常无视了先人的睿智。比方圣经里劝人从善,劝人宽忍,劝人感恩,与孔老夫子劝国人礼义仁,两者是相同的。在读《简爱》的时分,我经常被圣经里的美妙的思想启迪着,让我联想到中国的现状,心中仿佛收获许多。让我深信,关于中国的儒家文明真的需求重新审阅。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挂念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 花想眼中能有几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涯,而且还大胆地控告了封建贵族阶层的无耻和蜕化,指出他们的种种虚假、狡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定解体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层和社会的必定解体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发明和酷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层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捐躯者;所批评和否认的是封建社会的虚假品德和不正当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需谋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憧憬的约束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咱们展示了这场无声的比赛。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恋情故事浓缩了这场比赛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谋求始终不弃。咱们感叹贾、林两人恋情的悲剧的时分,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主要要素:林黛玉的清高的特性,她的特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交融”,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端。

  《理智与情感》是英国着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处女作。埃莉诺和玛丽安两姐妹生在一个体面的英国乡绅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却往往情感毫无节制,因此在恋爱中碰到挫折时,她们作出了不同的反映……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揭露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一种风俗,重门第而不顾儿女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如同书名展现的那样,整个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本书和作者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堪称姐妹篇,同样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对白叙述没有富裕嫁妆的少女恋爱结婚的故事。

  《理智与情感》无时不散放着理性的光芒,并以书中主人公卓越的理智的头脑和其机敏与智慧,当然了,还少不了她心中炽热的感情,来表现保持自我的完整与满足社会的要求这一中心思想。《理智与情感》是一部寓于情趣与幽默的作品。它以两姐妹曲折复杂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表达出了理智与情感的关系,以及很多情况下,理智应更胜于情感的主张。在简。奥斯汀的时代,对情感的赞美是当时文学的主流内容,许多人都认为有无法克制的强烈情感才是优秀人物的表现,而无论这种感情是否会给其自身或其家人带来痛苦。如果想要克制或隐藏,那便是错误。而简则通过两姐妹的故事对这种观点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从书中可看出,她认为诚挚热烈的感情固然重要与可贵,但仍需理智去控制与调节,毕竟情感是感性的,任其随意发展可能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痛苦,不论对自己还是家人都会有伤害。只有同时具备理性的头脑和思维,才能避免或把这种伤害降为最低,这无疑对大家都是有好处的。《理智与情感》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独特的个性,然而就读者接触最多和作者想要着重表现的,那就要数达什伍德家的两姐妹了。

  埃丽诺,达什伍德家的大女儿,一个感情丰富而又富于理智的姑娘。从故事一开始就显示出了她比她的母亲和妹妹更加有头脑与理智。埃丽诺办事缜密,考虑周全,谈吐智慧。不论是对他所爱慕的爱德华还是厌恶的露西,在众人面前,她都能以礼相待。而且,不论是埃丽诺好奇,喜爱或是厌恶的话题,大家共同讨论时,她总能保持一定的冷静与思考的头脑,既不显示出异常的过分的关注,也不让大家感到自己是个扫兴的角色。任何事,埃丽诺总是拿捏得那么有分寸,那么合适。此外,埃丽诺还是个善良的姑娘,善于从他人身上发现优点,善于替他人着想。对于詹宁斯太太,虽然她的行为充分说明了她缺乏大脑,但埃丽诺却总在自己的朋友与妹妹面前谈起她的热心,慷慨与正义。并且为了詹宁斯太太在伦敦自己家中的时光能舒适的度过,而不受玛丽安的嘲讽与冷漠,也为了玛丽安不做出过火的事儿而使自身受到伤害,即使自己并不心甘情愿,还是同意接受邀请,陪妹妹一道前往。以上的一切都显示了埃丽诺理智的头脑,但并非说明她是一个缺乏感性的人。相反,埃丽诺同她妹妹一样,拥有一颗富于情感的心,只不过她更善于控制这种情感。她对爱德华的倾心,无论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情况都从未改变过。她没有因爱德华的不善言谈,行为呆板忧郁以及众人对他的指责而遗弃他,她看中他的正直,诚实,稳重,宽容的人品,为他在家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表示不平,为他不幸的第一次订婚表示同情。并且无时无刻不在为爱德华着想,为能使他的境况有所好转而努力。甚至在听说了爱德华早已订婚的消息后,埃丽诺依然钟情于他。得知这消息后即使她极力掩饰,还是不难看出这个消息对她的巨大打击。可见,她对爱德华的感情是强烈的,忠实的,实际的以及是一成不变的。这证明了埃丽诺不仅理智,同样有颗富于情感的心。并有一个清晰而理智的头脑来时刻提醒她去制约一些无谓的感情冲动。理智,善良,机智是她特有的魅力。

  同理智思维发达的埃丽诺相比,她的妹妹玛丽安则要显得感性许多。拿中国名着《红楼梦》中的两个女主角与之相比,若把埃丽诺比作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那么玛丽安当之无愧的要数林黛玉型了。聪明伶俐,却又过于多情善感。看到秋日的落叶与萧瑟,玛丽安会觉得有种悲伤萦绕心头,正如当初葬花的黛玉一般。玛丽安对待爱情总抱着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总想嫁个“人品出众,风度迷人”的如意郎君,对待感情总追求来的轰轰烈烈,浪漫传奇。对感情的表露也是十分的直白明显,以致于多次被詹宁斯太太拿来取笑。与埃莉诺不同,玛丽安在社交上同她的感情观十分相似,对待自己喜欢的人热情十分,关怀备至,对待不喜欢的连最起码的以礼相待也难以做到,总是冷潮加热讽,给予一副冷漠的面孔。这种情感或许是当时那个时代最推崇的情感观,但简借助玛丽安充分说明了这种情感观的不妥。玛丽安最后被威洛比抛弃,在他们所引以自豪的情感观的支配下限入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差一点丢掉性命,也给朋友和家人带来了不可摆脱的痛苦。这就是过于感性的弊端。但抛开玛丽安“感情有余,理智不足”的缺点,她也是个十分优秀的姑娘。玛丽安聪明机智,有正义感,对于自私狡诈的势力之徒的攻击,总是立即给与不客气的还击。她酷爱读书,头脑充实有思想,不同于缺乏常识的平凡之辈。玛丽安十分爱自己的妈妈和姐妹,无论是感性过头的她,还是后来受到教训,最终变得理智的她,都不愿让自己的朋友,尤其是亲人因为她而感到痛苦和不安。并且,在变得理智后,尽力去弥补自己因过于感性而带来的损伤。像故事里说的“一但玛丽安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他会用一切行动来弥补自己的过错。”他的确是个好姑娘,不是吗?

  说完了故事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再来谈一位同样生着俏丽面容,拥有理智头脑的姑娘把,她就是露西。斯蒂尔,詹宁斯太太的亲戚,爱德华的第一个订婚对象。这位**既不同于玛丽安,有丰富的情感,也不同于埃莉诺,有理智善良的心。她在感情上可谓是一贫如洗,“理智”上也只能仅仅被称作富有。她是个冷漠自私的人。行事上机关算尽,貌似很有理智,很有情感,实际上满脑子歪门邪道,虚情假意。她财产不多,为了生活的富裕,先与爱德华订婚,当爱德华因为她被剥夺了财产继承权之后,又将其抛弃,转而嫁给爱德华的弟弟。在这同时,还总是对埃丽诺进行恶意中伤,以满足自己的妒忌心理,表面上还装得无比可怜无辜。好在埃丽诺每次都能给予不卑不亢的还击,让露西无法得逞,看时真是大快人心。露西善于拍马奉承,为此赢得了许多人的欢心,被视为掌上明珠。但要问她究竟喜欢谁,爱慕谁,我想出了金钱也别无他人了。

  玛丽安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约翰。达什伍德夫妇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威洛比是感情上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简。奥斯汀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物加以赞扬,尽管对哪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极度鄙视的态度。简。奥斯汀最赞赏的是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也阐述了简。奥斯汀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即不能没有感情,也不能过于理智。故事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士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选择伴侣的自由。这在当时的英国,应该是一种叛逆的行为。

  通过这三个人,想必作者已经把自己的观点表达的很清楚了。人要有丰富的情感,但不能感情用事。必要的时候应受到理智的制约。简认为谨慎行事和内心冲动应保持平衡。她对金钱可以买到高雅生活的观点表示尊重,但对简来说更重要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部作品是围绕着理智与情感而展开的,实际上也是为绕着保持自我的完整与满足社会的要求这一主题而延伸的,重在说明人固然是一个情感个体,但也需要融入社会。做一个具体的社会人,既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与个性,又有必要的理智加以制约,使其能与社会融洽,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理智与情感好比一把双刃剑,坚持理智,可能会伤了情感,照顾情感,可能又失去理智。能很理智地处理情感,能在情感的一定范围内保持理智,当然最好,这是运用这把双刃剑的最好方式。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面临着取舍时,你是理智多于情感呢?还是情感多于理智?或是像威洛比先生哪样,表面上很有情感内心却很自私自利。所以,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驾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而不是被它所奴役。

从小,我就喜爱读书;如今,读书更是我的一大嗜好。读书真棒!这是我内心的真切感受。

书是传播人类文化的使者,从印刷术发明以来,这事实就一直存在着,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用思维接触文字,用大脑去想象,用心灵去感受。书贵在读,贵在捧在手中的那一份珍惜,打开读时的那一份虔诚。当你读书时,你的思维在书中神游,你的情感在书中起落,在书中你可以体会到任何喜怒哀乐,书的魅力便在于此。 老舍—一个伟大的人民艺术家,一个让后人永远敬仰的文学巨匠,一座永恒的丰碑。他一生创作了许多经典的作品,比如:长篇小说《离婚》,《老张的哲学》;戏剧《龙须沟》,《茶馆》,《春花秋实》;短篇小说集《火车集》,《樱海集》等等。

我国伟大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高尔基也说过:“书是人类的进步阶梯。”书,是知识经验的载体,它记载着古今中外的各类知识,它可以对我们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积累、提高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保尔 柯察金那顽强的品格多么令人钦佩!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就会明白具有钢铁品质的人是“大写”的人。 保尔一生十分坎坷,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他还坚持写书,对自己毫不顾惜。书中写道:他呕心沥血写的稿件丢失了,多么令他灰心失望啊,但他重新振作起来,用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书中有段名言脍炙人口:“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该为碌碌无为而悔恨……。”保尔可谓强者的化身。 对照保尔,想想自己,感到脸上一阵阵烘热。 古人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礼义不交,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所以,读书对我们塑造和陶冶自身的品行,不断提高涵养是有极其有利的。读书又贵在专与恒,只有抱着专心致志与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有所

收获。

33 怎样写作

叶圣陶 中华书局

一、作文论

动手写作的两个心理:为实际需要,传播经验;仅为表现情感。写作的两方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写作的两个步骤:“怎样获得完美的材料”和“怎样把原料写作成文字”。

像那些著述的文字,是作者潜心研修,竭尽毕生精力,获得了一种见解,创成了一种艺术,然后写下来的,写的自然是自己的东西。我们一般人写文字,自有我们的内面的根源,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了别人的影响,也不是想利用来达到某种不好的目的。我们许多见解与别人相似,但写作时只须自问有没有话要说,不用问这话是不是人家说过。所写的东西只要是自己的,实在很难遇到与人家雷同的情形。

我的思考: 文章只要是自己写的,都算是独创。以前写感悟,总感觉自己的体会与古人有类似,自问感觉有些多余,现在想想,其实过好自己的生活,写好自己的感受即可。

写作的源头是充实的生活。充实的生活的涵义,应是阅历广、明白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兴趣丰富、情感丰厚,内外合一、知行合一。司马迁的文、杜甫的诗,全由修业、游历与伟大的情操、高尚的人格。所以,我们只须自问,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在向着求充实的路上?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生活沦没在虚空之中,内心与外界很少发生关系,或者染着不正当的习惯。求充实的生活,有两条路:训练思想和培养情感。

训练思想,要我们经验丰富,有意地迎接外物,常常持一种观察的态度。这样,环绕于四周的外物非常多,都足以供我们认识、思索,增加我们的财富。我们运用着观察力,明白它们外面的状况以及内面的情形,我们的经验就无限地扩大开来。譬如对一个人,如不加观察,擦肩而过,彼此就不相干了;如加以观察,至少这个人的面貌、姿态在意念中留下一个印象;若进一步与他结识,更可以认识他的性情、品格。所以,随时随地留意观察,是扩充经验的不二法门。

培养情感,与经验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要求充实的生活,也就是只为我们有情感。情感的强弱各人不同,有的人只是消极的对待,觉得什么东西总辩不出滋味,又不多观察、少具体经验,缺乏切实的思想能力。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的,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得丰实的果。生活永远充满情感,就会觉这生活永远是充实的。

我的思考: 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又是人生的一部分。人生没有止境,充实的生活没有止境,写作的灵感和念想也时时会萌生。司马迁、杜甫不是很好的榜样吗?

组织是写作的第一步工夫。所谓的组织是要围绕中心主旨开展剪裁和排次,使得文章的各个部分妥当安。要做好组织,最好先把材料的各个部分列举出来,加以剪裁,更为之排次,制定一个全篇的纲要。然后依着写作,同时再注意于每段、每句的组织。

我的思考: 写作就如造圆,要围绕一个中心。组织材料时,要列举相关的所有材料,然后剪裁留下需要的,再按照次序排列,从篇、段、节到句逐一组织,作文就完毕了。

作文有三种基本文体:叙述、议论和抒情。叙述材料在客观的事物,议论材料是作者的见解,抒情材料为作者的情感。叙述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叙述或议论偏于理智,抒情偏于情感。

要叙述事物,必须先认识它们,这惟有下工夫去观察,了解事物的外显部分和内涵部分;整理出事物的时空关系,因果自然会显露。描写人物,要观察个人的性情,宜从他与别人不同的个性着手。

我的思考: 议论文是提出见解、证明见解,使他人信服。见解,即文章的论点、判断、主张,又是文章的中心。议论文先要有实际上待解决的问题,即“疑难之境地”,而后提出自己的假设或预测,再借用事实和依据材料,证明出自己的见解。为了使他人信服,应该态度诚恳,抛弃成见和偏见,认清证明范围。抒情就是表达自己的感情,所用的方法也是叙述和议论。不过抒情文在叙述时对客观的观察要求不高,在议论时对论证材料要求不充分,只要将叙述、议论融入情感即可。这也是我能写抒情文,难写好记叙文、议论文的原因,因为平时不注意观察,积累的材料不够,这是我的短板。

描写的目的是把作者所感知密合地、活跃地保存于文字中。描写如拍照,为了保存事物的完美印象。无论是描写当前的景象,还是描写人物,都要表现出我们的特殊印象。如人的容貌、风度、服饰等,而一个人的性情、理念往往寄托于动作和谈话,所以要描写内在,就要着力于动作与谈话。

我的总结: 写作步骤(写作前、写作时、定初稿、完成稿),实质就是两个步骤“获得完美的原材料”和“把原材料写作成文字”。

1写作前:充实的生活,需要积累经验并培养感情,获得充实丰富的写作材料。

2写作时:剪裁自己的写作材料,围绕中心主旨,分别按照叙述文、议论文和抒情文的要求,组织好篇、段、节、句的排次。

3定初稿:文章的结构完整、内容表达充分,初稿就完成了。

4完成稿:完成初稿后,进行不厌其烦的修改,按照“上口”和“入耳”的要求,使文章通达,达到准确、鲜明、生动。

二、拿起笔来之前

写文章难不难,决定于动笔以前的准备工夫怎么样。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工夫。推广开来说,所有的社会实践全都是写文章的准备工夫。还有一种准备工夫就是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什么叫做正确的语言习惯?可以这样说:说出来的正是想要说的,不走样,不违背语言的规律。实际生活充实了,种种习惯养成了,写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地流了。

三、写作什么

作文原是说话的延续,用来济说话之穷,在说话所及不到的场合,就是作文。因此,作文自然应该把经验范围以内的事物作为材料,不可把经验范围以外的事物勉强拉到笔下来。作文绝不是把一些很好听、很漂亮的花言巧语写在纸上就算完事的,必须根据经验,从实际生活力流出来,那才合乎所以要作文的本意。离开了自己的经验而去故意搜寻,虽然搜寻的工夫也许很麻烦,但是不能不说把写作看得太随便。另外,写作经验有深切和浅薄的不同,有正确和错误的分别,单是写出自己的经验还嫌不够,要进一步把经验加一番洗练,才真正做到下笔绝不随便,合乎正当的写作态度。

我的思考: 写作的经验材料太浅薄怎么办?上次法官学院培训时,省院一位写作高手指出我写的经验材料太浅,当时不是非常明白,也没好意思请教。现在才知道,写作不仅仅是写个人经验,更应该把深切的、正确的经验表达出来。也许只有每天学习和工作、生活实践,才能使经验越来越深切、正确。

四、作自己要作的题目

题目和文章谁先谁后?这毫无意义。我们可以确定地说,是先有了意思情感才有题目的。中学生要写作练习,所以先有题目,后有文章,这虽然违背写作的自然程序,但是为了练习写作业也无妨。

一个中学生,自己要作的题目实在很多。上堂听功课,随时有新的,新的发现,是题目。下了课,去运动,去游戏,谁的技术怎样,事情的兴趣怎样,是题目。读名人传记,受了感动,看有味的小说,起了想象,是题目。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校内的集会、校外的考察,等等,这些岂能说的尽?总之,你只要随时反省,就觉得自己胸中绝不是空洞洞的,随时有一些意思情感在里面流淌着。你如果不去捉住这些,一会儿就像烟云一样消散了,再没痕迹。你如果用一支笔把这些保留下来,所称文字虽未必便是不朽之作,但因为是你自己的所想、所感,在你的生活史上实有很多价值。

我的思考: 自己有什么意思,便作什么样的文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皆可成要作的题目。只有随时反省,及时把握稍纵即逝的灵感,就有自己的文章。

五、怎样写作

锻炼语言习惯是寻到根源去的办法。语体文的最高境界就是文章同说话一样。听人家的语言,读人家的文章,对于锻炼语言习惯也有帮助。从前的人学作文都注重背诵,往往说,只要把几十篇文章读得烂熟,自然而然就能下笔成文了。这个话好像含有神秘性,说穿了道理也很平常,原来就是锻炼语言习惯的意思。怎样写作?最要紧的是锻炼我们的语言习惯。其次要辨明文章和语言不同的地方,辨的明白,写的文章就不但通顺,而且是完整而无可指责的了。

六、开头和结尾

文章中心认定了,一件独立的东西在意念中形成,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原是很自然的事,不必费什么矫揉造作的工夫。开头和结尾也是和中心有关系的材料,也是那独立东西的一部分,并不是另外添上去的。然而有许多人往往因为习惯不良或者少加思考,就在开头和结尾的地方出了毛病。

各种体裁的文章中,书信的开头和结尾差不多是规定的。前文是开头,后文是结尾,内容都是招呼和寒暄。这种构造原本于人情,终于成为格式。

记述文记述一件事情,必须先提出该事物,然后把各部分分项写下去。各部分记述过了,自然要来个结尾,这是很自然的事。

叙述文叙述一件事,事情的经过必然占着一段时间,依照时间的顺序,大致不会发生错误。这就是说,把事情的开端作为文章的开头,把事情的结果作为文章的结尾。当然,把时间倒错了来叙述也是常见的。

说明文大体也有一定的方式。开头往往把所要说明的事物下一个诠释,立一个定义。从下诠释、立定义开了头,接下去把诠释和定义的语义和内容推演明白,然后来一个结尾,这样就是一篇有条有理的说明文。

议论文虽有各种,总之是提出自己的一种主张。单说提出主张,大概只要两种开头方式。如果所论的题目是大家周知的,开头就把自己的主张提出来,这是一种方式。如果所论述的题目在一般人意想中还不是很熟悉,那就先把它述说明白,让大家有一个考量的范围,然后把自己的主张提出来,使大家心悦诚服地接受,这是又一种方式。

普通文的开头和结尾大略说过了,再来说感想文、描写文、抒情文、游记文及小说等所谓文学的文章。这类文章的开头,大别有冒头法和破题法两种。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要文字虽完了,但意义还没有尽,使读者好像嚼橄榄,已经咽下去了而嘴里还有余味,那才是好的结尾。结尾有回顾开头的方式,往往使读者起一种快感:好像登山涉水之后,重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坐定下来,得以转过去温习一番刚才经历的山水一般。

我的思考: 原来不同文体的开头和结尾还有如此多方法和讲究。学习语文近三十年,没有听过、也没有看过,后悔自己不努力,也遗憾自己没有遇到名师指点。以后要多看好书,学习写作的方法,吸收总结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七、修改文章

1写话。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把写成的文章念一遍是个好方法,可以检查是不是通篇上口。不要把它当文章念,要把它当成话说,看说下去有没有不“上口”的地方,有没有违反现代语言规律的地方。

2要写得便于听。写稿子只顾到用眼睛看,没顾到用嘴读、用耳朵听,写成的稿子就可能不便于听。稿子写完就算数,当然不是妥当的办法。念几遍,看看是不是能够读,大概是必要的。一遍又一遍,就改动了不少地方。

3上口和入耳。文章读着顺、听着顺,实质是要求合乎平常说话的习惯,也是修改文章的方法:读读、听听。

4通与不通。词语运用得体,语句运用通顺,篇章写的调顺,这是文章的一个基本标准。更高的标准时,好与不好。在文章“通”的基础上,要做好诚实和精密,即内心怎么想、笔下怎么写,真实、真情地表达出来。这就是好文章。

我的思考: 从小到大,写作只是为了应对各种考试,所以感觉写作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一直以为自己没有语言天赋,语文水平基础不好,因为上课时老师经常让总结文章的思想大意,考试也要应对命题作文,这些我几乎没有符合过要求。正因为如此,一直在逃避写作和学习语文。读完这本书才明白,写作只是在自己经验的范围之内,靠真实情感写出来的。没有知识、没有经验、没有思想情感,写出来的就是虚、假、空的随意材料而已。

回想小时候,不会写作文,父亲让我在松树前观察,写记述松树的文章,这件事直到现在还有深刻的体会。只是父亲没什么知识文化,无法讲出其中的道理。后来,生活中,靠自己真实情感写出了一些小短文,还算过的去。原来这其中就蕴含写作的诀窍,但是我还是没有完全领悟。

子曰:辞达而已。只有多留心观察生活,多深入领会各种情感,有灵感时按照写作的规则,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心意即可。

最简单的一种做 读书笔记 的 方法 是“摘抄法”。所谓摘抄就是读一本书、一篇 文章 ,把其中的一些好的 句子 和段落摘下来,抄在本子上或卡片上。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学生课外书读书笔记,希望能给各位提供帮助!

学生课外书读书笔记怎么写1

最近读完了《穆斯林的葬礼》,我感动于韩子奇对玉的痴迷,韩新月与楚雁潮的浪漫凄美的爱情,敬佩于梁冰玉对爱情无畏的追求,然而给我感触最深的,确是那个一开始让我气愤,后来让我同情和敬佩的女人——梁君璧。

她用爱的名义用计拆散儿子的爱情,替儿子做了自以为正确的选择,让他一生活在痛苦之中;她用刻薄尖锐的嘴脸对待丈夫,让丈夫过得如行尸走肉;她还坚守着所谓的不与汉人通婚的宗教信条,阻隔了两颗年轻的炽热的心相互靠近,更是断了在重病中女儿的最后一丝念想,加速了这个美好生命的消逝。她自私、刻薄、自以为是,开始的时候我简直对她痛恨至极,我觉得一切的不幸都是因她而起。

但是到了小说的最后,我完全改观了。她是个可悲可怜的女人,一生都不曾得到过爱情。幼时,她忙里忙外为家操劳;少女时顺理成章的嫁给了"奇哥哥",他是亲人,也是一个少女的梦。战乱时,丈夫把家业丢给她,自己带着他心爱的玉远渡重洋。

一个没有 文化 ,一直躲在男人身后的女人,是怎样一边抚养孩子,一边守着这日渐衰弱的家业!是靠着这对丈夫的期盼,对这个家的爱,和对生活的希望。然而让丈夫归来,还带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女人还是自己从小百般疼爱的亲妹妹!她心里的痛心里的苦又该向谁去倾吐!可是为了这个家,她忍。她忍住痛,咽下苦,也封住了自己的心。

她真的是个可怜的女人,她也有过梦,可是被现实打碎;她也有过光,可是被现实扑灭。她心里的苦,又有谁能懂呢。她也是个可敬的女人,在丈夫不在的时间里,她展现了巨大的勇气和魄力,才堪堪保住偌大的家业;面对亲情和爱情的背叛,她展现了一个女人所拥有的巨大的隐忍,为了让家庭完整,宁愿让自己痛苦。可她毕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如何做到完全不介意,即使把痛苦压在心底,总有一些时刻会忍不住的喷薄而出。

她爱丈夫,但也怨恨他;她爱这个家,也埋怨命运的作弄。她终其一生在守望丈夫,守望这个家,她承受了太多太多,我为她心疼,更对她钦佩。

学生课外书读书笔记怎么写2

记得美国的卡耐基曾经说过:“真正的好书应是历经岁月的考验而新的,不是那些反能维持数周的畅销书。”正是这样,法国的法布尔这位大哲学家,他那像艺术家一般地去观察和诗人一样地去感受和表达,他观察之热情耐心,细致入微,另我敬佩的是,他的书堪称艺术杰作。我读过他的书,非常的喜欢,他一定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无与伦比的观察家”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暑假里,我怀着对这本书的好奇与喜爱,翻开了这本文学名着。这位名扬四海、誉满天下的法布尔先生,运用了巧妙的拟人手法,再加入自己幽默生动的另我带着无比探索的精神去这神秘有趣的昆虫王国“探密”,不断了解昆虫先生的习性,与生活。法布尔先生还用了许多生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栩栩如生地描写了这些小昆虫的洞口、洞型、以及在挖洞时的神态、动作,简直是惟妙惟肖。另我感觉是走进了这广大的昆虫王国,跟它们一起快乐、跳舞、歌唱。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有着不同的吸引力,什么样的吸引力呢如果法部尔先生不运用这些幽默而形象的拟人句子――整篇文章都是这样的句子,也就是说,法布尔先生无时无刻都把这些调皮可爱的昆虫当作天天可见的“人”,把它们当作了生活中的一部分。

要是法布尔先生不这样写的话,我完全可以认定这是一本普通的 记叙文 ,一本枯燥无味的记叙文。没有创意,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以及引人注目的地方。可他运用了,这样就像把我也一起带进了这个神秘有趣的昆虫王国,自己也是一只顽固可爱的小昆虫,就像在看动画片、小人书一样的有趣、好玩。把我吸进了这个似人却非人的王国。

初看这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眼睛像是安装了两块强力的吸铁磁,让我着迷,甚至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如果你问我:“这本书真的有这么好看、有趣、并且生动吗”我一定不假思索的回答你:“当然了,不信你也试试。它会带你一起闯进一个奇妙、充满幻想的异世界。”

昆虫一样有着和人一般的生活。快乐、悲伤。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这就是奇妙、有趣、神秘而又充满着幻想的昆虫王国。

学生课外书读书笔记怎么写3

法布尔是一位法国着名的科普作家,是第一位在自然界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其毕生精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写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着。

《昆虫记》的第一个特点是从自己的观察、实践出发,体现了昆虫研究的科学性。法布尔一生最大的兴趣,尽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涵着的科学真理。正因为他热爱真理,所以他撰写《昆虫记》时,一贯“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法布尔为之献身的,正是这种揭示把握“真相—真理”的伟大事业。

在法布尔那个时代,研究动物是蹲在实验室里做解剖与分类的工作,昆虫学家的研究是把昆虫钉在木盒里,浸在烧酒里,睁大眼睛观察昆虫的触角、上颚、翅膀、足,对这些器官在昆虫的劳动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却很少思考;昆虫生命的重要特征——本能与习性等,登不了昆虫学的大雅之堂。法布尔却挑战传统,将自己变成“虫人”,深入昆虫的生活,用田野实验的方法研究昆虫的本能与习性,探求生命的本质。

《昆虫记》的第二个特点是语言生动,体现了很高的文学性。《昆虫记》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法布尔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及其成果大部分用 散文 的形式记下来,在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拟人化手法,使昆虫具有人的爱憎感情和思想行为,读来感到十分亲切。

《昆虫记》的三个特点是从昆虫思考人类,体现了很强的思想性。法布尔凭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描虫、悟虫,以虫性反观人性。他笔下的昆虫世界其实是人类生活的缩影。在法布尔看来,一切自相残杀的行为都是有违人类道德的,昆虫世界如此,人类如此,人类对昆虫更是如此。任何时候,人类都不能违背人性和道德去做一些悖于自然法则的事。

《昆虫记》不仅仅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涵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尔那样,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艰苦,也要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

学生课外书读书笔记怎么写4

圣母院里的钟次第地敲响,咚咚,咚咚……沉重地,凄婉地,好像在陈述着一个 故事 。

那是些浓烈得化不去,深刻得褪不了的形象:独眼的敲钟人伽西莫多,美丽善良的爱斯梅拉达,还有渊博却邪恶的克洛德副主教。

初始,伽西莫多的出场仿佛给我投射了一个丑恶的影象。他的独眼,他的聋哑,他的驼背,他的巨大和丑陋都让我先入为主地把他当作了大反派。婴儿时,他是一个人人见了都想把他烧死的丑小鸭;青年时,他是一个表面风光但人人唾弃的“愚人王”。他的脸仿佛注定了他就是恶魔的化身。到后来,我才看清他那清澈、崇高的'灵魂。他对像使唤奴隶一样,役使他的克洛德忠心耿耿,这是怎样的一种单纯他对曾经对他有恩的爱斯梅拉达,用尽全部生命的悉心照料和赴汤蹈火,是怎样的一种如火一般刚烈的爱情他受尽了人世间的歧视和欺凌,却又满足的,勤劳的当着他的敲钟人。如此美丽,如此可敬的人性难道在他那丑陋的外表下就一文不值了吗

相比而言,如果说伽西莫多的外表丑陋,那么克洛德的心灵便更加令人鄙视。一开始,良好的背景让我觉得他是个学识渊博的善良人——他收养了丑陋的伽西莫多,他是人人敬畏的副主教……。但是当故事的情节愈演愈烈时,我读懂了他精神世界中的畸形。他不择手段地“爱”,让他卑鄙地,变态地劫持爱斯梅拉达,并且因“爱”成恨地要置她于死地。这是一种自私的,低微的,霸道的“爱”,充满了病态的“爱”,那不算是爱,只是伤害……

然而,那书中最美的笔墨都倾注在了爱斯梅拉达身上:她美丽,因为她有一张天真清纯的脸孔;她善良,因为她的内心充满了同情和爱心。她可以为了保存甘果瓦的生命而嫁给他,她给饥渴难堪却无人理睬的敲钟人送水……她有菩萨一般无人能及的心肠,她有倾国倾城的美貌,她是善与美的化身!

怎么能不引起我的思考人性的层层面面是多么复杂却简单:尽管人的精神世界是双面的,没有完全的丑,也没有绝对的美。但是,美就是进步的方向,美就是最原始的目的。就像书中说得那样:

“美就是完整,美就是全能,美就是唯一有生命力的东西。”

当灭灯钟响彻在巴黎圣母院里,所有故事都结束了……但那古老的故事将永恒地被传诵……

学生课外书读书笔记怎么写5

看《平凡的世界》这本书,起因于它感人肺腑的陕北方言旁白、至柔至善的浓烈亲情、鲜活炙热的凄美爱情,这些因素环绕,让一个不甚了解陕北文化的我,对我国陕北的风土人情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甚至是热爱。我甚是喜欢路遥所描述的陕北榆林这个地方,那里有小人物的奋斗史,他们生活窘迫,他精神孤独,苦难是他一生的伴侣,但是,生活的困难和不幸并没有压弯他们的脊梁,苦难的生活并没有塑造苦难的他们。该部小说向上又向善,仿佛灵魂深处的一盏明灯,读起来暖心养心。

看书的时候,最打动我的是孙少安,他为了能让家里吃饱饭,能让少平、兰香上得了学,初中就辍学,过早结束了自己短暂的青春,承担起了一个穷困的家。少安的这种牺牲和担当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他把别人心中的理想活成了现实,让现实中的人羞愧不如。

少安的爱情也是打动人心的,少安与润叶是青梅竹马,但二人的家境不论是经济环境还是社会地位都悬殊过大,黄土高原的穷困人家连自己的温饱都顾不上,怎么让自己的青梅竹马过上好日子,少安内心的善良告诉自己,自己的处境配不上润叶的爱情,更不会因为爱而害了善良、可爱的润叶,他内心是痛苦的,他只能无奈却又痛苦的做出这样的选择。

后来少安和秀莲的偶然结合应该是正确的,当他娶了秀莲后,生活便代替了爱情,正是秀莲成就了少安的事业,即便是最艰苦的日子,他们也风雨同舟,在少安事业几经挫败之际,她是少安的精神支柱和坚强后盾,千方百计的帮少安走出低谷,唤起他生活的勇气,其实秀莲每次看到少安痛苦,她的内心比他更苦,但她不能哭、不能表现,不能把自己的情绪带给少安。

她要保护好少安,她必须坚强,她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表达了黄图高原的劳动妇女对丈夫深切的爱,生活充实了爱,也让少安深深的爱上了这个对自己不离不弃的妻子,少安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秀莲在少安事业成功后,一家人生活幸福美满后却病倒了,让我记忆犹新的一段是,少安用板车推着病倒的秀莲在山路上唱着信天游,他那时不是在 唱歌 ,而是在用陕北的汉子的方式表达着对心爱女子的依恋和不舍,他怕失去秀莲,他像个孩子,每每读到这里泪流满面。

在《平凡的世界》中,我感慨于作者路遥能把农村生活描写的如此逼真,感慨文字的力量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更感慨小人物酸甜苦辣的一生,被生活压迫,但从不低头,我喜爱孙少安这个角色,他所经历的就是我们父辈所经历的,尽管苦,但还是通过努力熬过了最艰苦的岁月,找到了幸福与平静。

学生课外书读书笔记怎么写相关文章:

★ 课外书读书笔记记录范文

★ 小学生课外阅读读书笔记

★ 课外书读书笔记900字范文

★ 课外书读书笔记5篇900字范文

★ 课外书读书笔记5篇整合

★ 课外读书笔记大全

★ 课外阅读读书笔记资料

★ 名著读书笔记范文大全

★ 课外书读书笔记初中范文800字

★ 课外书读书笔记摘抄

1

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不朽名著《追忆似水年华》不仅在法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奇迹,在世界文学史上,这部巨著也占有重要地位。对它的阅读与品赏,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

“一个人睡着时,周围萦绕着时间的游丝,岁岁年年,日月星辰,有序地排列在他的身边。醒来时他本能地从中询问……他一抬手便能让太阳停止运行,甚至后退……但是,我只要躺在自己的床上,又睡得很踏实,精神处于完全松弛的状态,我就会忘记自己身在何处,等我半夜梦回,我不仅忘记是在哪里睡着的,甚至在乍醒过来的那一瞬间,连自己是谁都弄不清了;……”

天真的想象中,满含哲理意味。带给人无穷的意趣。

真的是在品。一字一句,一行一段,反复琢磨、联想、感受,其乐融融。时间不复存在。只有满满当当的乐趣充实了这个冻手冻脚的夜。

是生命的翅膀在飞翔;是生命的灵魂在歌唱。没来由的心灵的颤栗与欣喜。莫名的激动。身轻如燕。微细的抚摩,触动。点点滴滴,滋润心田。

他,普鲁斯特,由于严重的哮喘和气管炎,怕见阳光,怕吹风,把自己囚禁在斗室中,把窗帘都拉上,点上灯。白天绝对不出门,也尽量少接见来访者。实际上从那时起,他已经与世隔绝。他就这样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十五、六年。当时他才三十多岁。他在寂静中慢慢回想,回想童年,少年,青年,一直到中年。残酷中他却渐入佳境,随着慢慢回想,他意识到了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回忆。回忆才是真正的生活。直到辞世前不久,他还津津有味地回忆起自己童年时候在贡布雷的别墅里,早晨起来一边喝茶,一边吃泡在茶里的“玛德莱娜”甜点心的情景,他觉得其味无穷。他的时钟与我们的刚好相反——我们时钟上的指针是向前走的,他的时钟的指针则是向后退的。他越活越年轻,复得了失去的时光,创造了全新的生命。《追忆似水年华》便是在这种经历的基础上完成的。从1907年动笔,直到1922年他去世前夕,才匆匆完成全书。

这种对生命特殊的感受方法,别具意味。

而该书在艺术结构和表现手法上的全新尝试,则启迪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作家。

源自心灵,滋润心灵。读普鲁斯特,想普鲁斯特,这个夜晚,我不再寂寞。

2 在普鲁斯特的想象中,那是一个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尽管他置身于现在时,可一点也不妨碍他“面对”一个活生生的过去时。现在时与过去时交相重叠,为我们构筑起一个宏大精细的人生圣殿。你尽可自由出入。方便就来;不方便则走。于是,这部厚书,变得十分亲切,富于人情味儿。阅读它,极像是到老朋友家串门儿。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串门儿。老朋友的面孔时常是清新悦人的,慈爱友善的。你不必拘束,不必多想,只管来,只管去。但是一旦来了,你就会意识到,没有白来。

“……我想到了那间天花板又高又小的房间……我一进去就被一股从未闻到过的香根草的气味熏得昏头胀脑,而且我认定紫红色的窗帘充满敌意,大声喧哗的座钟厚颜无耻,居然不把我放在眼里。一面怪模怪样、架势不善的穿衣镜,由四角形的镜腿架着,斜置在房间的一角。……”

连续数页,作者津津有味的回忆,把我带到了一个趣味横生的世界。很难想象,这居然是一个病魔折磨中的人写出来的文字。流畅而跳动着的文字,是一个个小小精灵,带着新鲜的气息,走来,走去。温情脉脉的生活场景栩栩如生,历历在目。作者笔下的情景与自己记忆中的情景交相辉映,纷至沓来。色彩、气味、形状,又开始闪烁、流动、摇曳,生龙活虎,趣味盎然……

读着他这些充满热度与激情的文字,我情不自禁就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外公工作的木工房所感受到的一切——那潮湿浓郁的木屑味道,那震耳欲聋的电锯声,外公手指间的香烟,他抽烟时跳动着的眉头、脸上抽动着的肌肉,他吭吭的咳嗽声,对我亲切的微笑,滑稽的眼神……一切又重新浮现,恍若置身那个三十多年前的木工房子了。人生的许多历练,塑就了冷面、生硬的状态,忆及这些柔情如水的生活火花,情形立刻不同。一旦回想起这些温情脉脉的情景,便仿佛整个人变了个样,愉悦的情绪油然而生。

作者自己有一个叫做“避难所”的紧挨着屋顶的小房间。“一旦需要孤身独处,不容他人打扰的事要做时,我就躲到这里来,有时读书,有时胡思乱想,有时偷偷哭泣,有时自寻欢乐……”

是啊,一个人能够拥有一个自由空间,是多么好哇!物质的空间,心灵的空间,那是人快乐生活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尽管普鲁斯特失去了广大的活动空间,可是他凭着回忆,却寻找回了广博无尽的心灵空间。这对于不幸中的他,该是多么幸运啊!

我想起自己为了争取获得自我空间(包括物质、精神),不遗余力所做的努力。想着那艰辛的日日夜夜,心中充满了对普鲁斯特的感戴与崇敬。我觉得,无论是谁,生命的质朴与平凡,都会在这种深情的回忆中,得到淬炼与升华……

3“当年在草地上嬉戏的花朵,当年在阳光下流淌的河水,曾与周围的风景相关连,而这些景物至今仍留恋着它们当年的无意识的或者散淡的风貌;不用说,当它们被那位微不足道的过客、那个想入非非的孩子久久地审视时,好比一位国王受到湮没在人群中的某位回忆录作者的仔细的考察那样,大自然的那个角落,花园里的那个地段未必能认为它们多亏那孩子才得以继续幸存在它们稍纵即逝的特色之中;然而,掠过花篱,紧接着由野蔷薇接替的那株山楂花的芳香、花径台阶上没有回音的脚步声、河中泛起扑向一棵水草又立即破碎的水泡,都一直留在我激荡的心里,而且连续那么些年都久久难忘,而周围的道路却在记忆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走过那些道路的人死了,甚至连对走过那些道路的人的回忆也都泯灭了。……”

这是凝重温婉的回忆。在这种娓娓的叙述中,往事流光溢彩,灿若光华,美丽着我们的心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是啊,一切转瞬即逝。我们重回故地,重见旧景,故地、旧景已是另外的不同于我们当初所见的那一切。一朵花,一棵草,都只是保留着原先的气息,活在我们心里;而它们现在的气息,却已与我们原先的所见所闻完全不同。一切匆匆走过;一切悄然改变。不变的是我们对自己曾经醉心的事物的无限深情。

作者在叙述中,十分注重对“感触”、“心境”的揭示。例如:“……但是,无论我的记忆用哪一种笔法来描述当年所见的情景,我都无法把失去多年的感触在记忆的版画中重现。感触使我们端详一件事物不仅把它当做观赏的对象,而且相信它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没有一幅记忆的版画能独立地保全我内心生活的某一完整的部分,如同我忆及从贡布雷教堂后面的街上所见到的钟楼的种种景象,那样完整地保留着当年的心境。……”

他说,无论怎样努力,“失去多年的感触”都无法在“记忆的版画中”重现。而“感触”则不仅仅是观赏的对象,而且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再生的。那来自内心的感触是那样弥足珍贵,它涵盖了我们对事物根本的印象与态度,是本质的影象,会对我们的心灵产生永久的激励作用。因此能够“完整地保留着当年的心境”就成为“我”孜孜以求的愿望。于是,“我”在苦思冥想的追忆中,极力从遗忘中争夺地盘,使其越来越“变得结实”,并“得到重建”。他在心中走过无数的往昔街道,询问着,探询着,为使心灵获得“大片的蓝天”而殚精竭虑。他不忘谆谆告诫人们:尽量在你的生活里始终保持一片蓝天吧,……别让你难能可贵的心“缺少应有的东西”。

漫漫人生,经历何其多!多少经历,磨砺着我们的心灵,麻木着我们的心灵。能够重新获得热情洋溢的记忆,在心灵深处保持一片蓝天,是冥冥之中神灵的祈佑与祝福。而获取思想层次上的愉悦,则是天大的幸运了。普鲁斯特以他天才的笔触,为我们一笔一笔刻划出了记忆与思想的完美组合,使我们通过发现那些人生最美丽、最宝贵的记忆,来获得这样一种感悟:挖掘那些珍贵的记忆矿藏,珍惜已经拥有的心灵财富,充实我们暂短而又漫长的人生!(

4

长篇系列读书札记之四:记忆与时间的顽强对峙

“它们在我的心目中其实早已死了。”多少年以后,普鲁斯特重温旧事,提及贡布雷其他往事时,这样说。而不死的,则是那令他饶有意趣地记起的往昔岁月。

当普鲁斯特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还能够在自己身上某处听到“小铃铛清脆的铁质铃声不时响起、无休无止、吵吵嚷嚷”时,那必定是个令他十分快乐的时刻。之所以快乐,不是他喜欢这铃声。不是。那是因为他知道了,久远的记忆在时间的流逝中并没有完全消失。他为此欣喜万分。

普鲁斯特童年时,每次铃响,就说明斯万来访。斯万的来访,对于普鲁斯特,是个难以忘怀的记忆。无数个夜晚七点钟左右,伴随着斯万的来临,幼小的“我”便堕入痛苦的深渊不可自拔。对母亲能够在他睡觉前亲吻自己的强烈渴望,使得他对斯万不胜厌恶之至——他认为斯万是造成自己内心深深悲哀的罪魁祸首。(详见札记五)那种源自心灵的爱与憎,是如此分明,势不两立,以至于他对这夜晚铃铛的“丁冬”声异常敏感,感受弥深。事隔多少年,他还能够从自己身上听到“无休无止”的铃铛声,充分表明记忆与时间之对峙是如何强烈、鲜明!也许这铃铛声从未停止在他身上丁冬作响。这铃铛声一直等待时机。它悄然默然,“卧薪尝胆”,就在那个曾经幼小的“我”置身幽闭空间,即将步入生命终点之时,还以一种坚决的态度让他侧耳聆听!

还有一个重要例子,即从茶杯里脱颖而出的记忆。它具有独特的启示意义。

当作者情不自禁忆及小马德莱娜甜饼时,缓慢深沉的笔触逐渐被激情洋溢的笔触所代替。母亲用来为他暖身子的一杯茶成为一个具有主题意义的象征物。由泡在茶里的小马德莱娜甜饼之味道引起“我”强烈震动:一种舒坦的快感传遍全身。及至回忆起在姨妈家曾经品尝到这种滋味,“我”觉得“气味和滋味却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即使人亡物毁,久远的往事了无陈迹,惟独气味和滋味虽说更脆弱却更有生命力;虽说更虚幻却更经久不散,更忠贞不贰,它们仍然对依稀往事寄托着回忆、期待和希望,它们以几乎无从辨认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地支撑起整座回忆的巨厦。”“我”发现,曾经熟悉的贡布雷的大街小巷和花园,在这杯泡着小甜饼的茶水里,脱颖而出,栩栩如生。“我”醉心于那种曾经的感受、情绪;曾经的经历使他觉得贡布雷在自己眼里倍觉动人。而在全书的后半部分,“我”在到达威尼斯的旅途中见到大小不等的铺路石块儿,在盖尔芒特王妃图书馆见到上了浆、烫得挺括的毛巾时,巴尔贝克海滨顿时在他眼前重现。喝小马德莱娜甜饼茶与巴尔贝克海滨重现前后形成呼应。这种前后呼应的手法不仅令人深深叹绝,而且从中获得许多感悟。

我顿时想起半年以前,当自己觉得那碗面条难以下咽不得不用一瓣大蒜相伴而完成这顿午餐时,一种快感竟然奔涌而来——那是一种久远的快感。我依稀记得那是少小时候才拥有的快感。

一瓣大蒜不仅改善了食欲,而且激起我愉快的记忆。

有少年时吃包皮面、疙瘩面等等粗粮、细粮混合做成的面食、就一瓣大蒜的记忆;有很小的时候挖小蒜的记忆。它们那么清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始料不及。

主要是那香甜的滋味。是滋味唤醒了记忆。近二十年来,由于胃病的原因,我忌食生冷东西、忌食生葱生蒜。渐渐的麻木了,处于一种无所谓的状态,更无法享受少小时候所拥有的好多美滋美味。万想不到,如今重新又觉察到了那令人余香满口的快感。好多时日以来,大蒜已经成为自己餐餐不可或缺的佐料。每当咬嚼着,除了满口生香,还有许多缠缠绵绵的美好记忆一一浮现心头。

由此,我明白了,普鲁斯特著作的重要启示意义就在于,他是第一次纯粹地让人领略到,过往记忆能够实现其永恒意义。关键在于“在第一个回忆的诱发下”,进行不由自主的回忆——对一杯茶、一幢楼、一片树林等等的自然回忆——从而获得人生价值的惊奇发现。而这是最深刻、最根本的人生况味。是一种无比清醒的智者结晶。

毁坏一切的时间与拯救一切的记忆形成了对峙。时间尽管无情,记忆分明顽强。那些过往记忆仍然存活于滋味、气息、声音、形状之中,我们仍然可以去享受、品赏、感触。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的完成,正是一种对似乎已经失去的时间作漫漫追寻的过程。是追寻一个人的完整一生的过程。这是多么奇异的事情!普鲁斯特第一次把这种奇异变成了事实。由此便奠定了该作的不凡与伟大。

重温旧事,历历毕现;永恒魅力,温暖长存。而对它的品读,则成为一种愉悦心灵的经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种强烈的智力快感。

5

长篇系列读书札记之五:为了妈妈的一吻

围绕晚间上床睡觉之前渴望妈妈来吻别一事,作者在第一部第一卷第一部分里,于20页内前后五次作了描述。似断似续,隐隐约约,前后贯穿,及至读至告一段落,帷幕徐徐合拢,读者的心也才随之平静下来。

这场情感炽烈充沛的“戏”发生于那个叫做贡布雷的乡下房子里的楼上楼下,时间是晚上七点钟以后。从晚饭前与客人斯万的叙谈,到留客人晚餐,再到客人离去后出乎意料地妈妈伴“我”过夜,作者动用非凡的功力,把一场“求吻之戏”演绎得活灵活现,形神兼备。其中曲折连环,有铺垫,有高潮,抒情与描述和谐相融,感慨和想象并驾齐驱,直叫读者也为之期盼、叹息、紧张,最终为一个圆满结局而大感欣慰。

在“我”看来,深受大家——外祖父、外祖母、姑祖母、两位姨祖母、父亲、母亲——欢迎的客人斯万先生,是无意中造成他悲哀的祸首——因为斯万来访,“我”心事重重,痛苦万分。对孩子无形中的伤害,说实话,大人们都不曾意识到,他们都忽略了。如果斯万先生不来做客,“我”就可以照常跟妈妈在卧室道晚安、吻别,而他一来,则促使“我”早早吃饭,早早睡觉,无缘与妈妈在自己卧室的道别。这件“小事”深藏“我”的心里。作者先回忆道:“一到八点钟,我就该上楼了。我只能把妈妈通常在我入睡时到我床前来给我的那既可贵又纤弱的一吻,从餐厅一直带进卧室;我脱衣裳的时候,还得格外小心,免得破坏那一吻的柔情,……我得当着众人的面,匆匆忙忙地接过那一吻,抢走那一吻,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空闲对我的举止给以专心致志的关注……”淋漓尽致状写了“我”对母亲给予的亲吻的珍视心情。而他没有想到的是,这匆忙间的一吻,也被无情地剥夺了!

在待客过程中,“我”舍不得离开妈妈一步。在就要开晚饭的时候,“我就先为那短促而悄然的一吻,从我力所能及的方面,作好一切准备:我用眼睛选定妈妈脸上的某一个部位,作为我的吻的落点……我做好思想准备,以便在妈妈把脸凑过来的刹那间,我能充分地感受到我嘴唇贴着的她那部分的肌肤的温存……”然而,外祖父却残忍地说:“这孩子看样子很累,该上楼睡觉去了……”父亲也说:“……上楼去!”

作者悲凄地写道:“我等于连盘缠费都没有领到就得上路;我必须像俗话所说戗着心眼儿登上一级一级的楼梯,我的心只想回转到母亲身边去,因为母亲还没有吻我,还没有以此来给我的心灵发放许可证,让她的吻陪我回房。但是,我不得不违心上楼。这可恨的楼梯呀,每当我踏上梯级,总不免凄然若失,那股油漆味可以说已经吸收了、凝聚了我天天晚上都要感到的那种特殊的悲哀,也许正因为如此,一闻到它我才更感到痛心;我的智慧在这种嗅觉的形式下变得木然而丧失了功能。……当登楼时的悲哀以迅雷般的速度侵入我内心时,我所感到的却是舒心的反面。这种侵入几乎是顿时发生的,悲哀通过我嗅到的楼梯的特殊的油漆味,突然不知不觉地钻进我的心扉,这比通过精神的渗透更具有毒害心灵的功效。我一进卧室,就得把一切出入口全部堵死,把百叶窗合上,抖开被窝,为我自己挖好墓坑,然后像裹尸一样换上睡衣。……”

这一段描述,我越看越感到神奇,越看越感到妙不可言——源于作者心灵深处的心理描写,是这么紧紧地抓住了我的心。

接下来,“我”忽然萌生反抗念头,于是给母亲写信,佯称有要事面告,托佣人弗朗索瓦丝送去,快乐地等待着,等了半天,美美地想象了半天,却换来母亲一句“不理!”,于是“我”“下了决心,不再勉强自己在见到妈妈前就入睡,我要等妈妈上楼睡觉时,不顾一切地去同她亲一亲,虽然这事肯定会惹得她接连几天同我生气。……”于是就等待,多么漫长的等待!多么艰难的等待!“我”知道,妈妈见他为了同她说声晚安居然等候在过道里而一直没有睡觉,就不会再让他住在家里,而会把他送往学校的。“唉!难道五分钟之后我只有跳楼吗?我倒宁可跳楼的。我现在的全部愿望是见到妈妈,同她说声晚安。为了这一愿望,我已经走得太远,再想回头已不可能。……”多么深情的愿望!多么强烈的愿望!为了愿望的实现,他已经在所不惜。

于是在妈妈上楼之际,“我蹑手蹑脚走进过道,心怦怦乱跳,激动得几乎寸步难移……”看到妈妈的一刹那,“我扑上前去。她先是一愣……随后显出怒容……”这时妈妈听到父亲上楼来了,“她急得呼哧呼哧对我说道:快跑,快跑……”“可是我还是反复地说:来跟我说声晚安!”……但是来不及了,父亲已经出现在他们面前。“然而我并没有遭殃。”父亲“绷着脸奇怪地看我一眼,”对妈妈说:“你今晚就陪他睡吧。”面对如此结局,“我”还不能够感谢父亲——他凡是听到他称之为感情用事的话,只会恼怒。

就这样,破天荒头一回,“我”的忧伤没有被看作应该受罚的过错;“我”深为这种人情的复归而自豪;“我”的眼泪由此获得解放。

“我”犯了这样严重的错误,准备受到让自己离家住校的惩罚,不料父母恩宠倍加,让他得到从前做了好事都没有得到过的奖赏。“我”应该感到高兴,然而他高兴不起来——母亲“第一次在她为我所设想的理想面前退缩”,使得“我”觉得自己忤逆不孝,“偷偷地在她的灵魂中画下第一道皱纹,让她的心灵长出第一根白发。想到这里,我就哭得更凶了……”

在这种描述中,我们会发现,其心理刻画之细腻,堪称绝笔!

沉溺在妈妈伴随过夜的温情中,“我”知道如此美好的夜晚不可再得。“我”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在夜间如此凄凉的时刻有妈妈在房中相伴,可“我”深知,今天这绝对是个例外,那个“毕竟还远”的明晚,就不敢心存奢望了。

对于“举止言谈专制武断、奖罚不当”的父亲,作者回忆说,“他八成直到现在都没有猜到我每天晚上有多伤心,而这一点妈妈和外祖母却了如指掌,只是她们太疼我了,不忍心让我尝到痛苦的滋味,她们要我自己学会克服痛苦,以此来减轻我多愁善感的毛病,磨练我的意志。至于父亲对我的疼爱,那是另一种类型的……他只要一发现我心里不痛快,就对我的母亲说:去安慰安慰他。”

事隔多年,作者这样说:“旧的事物都变得难以理解了。我的父亲也早已不会再对我的母亲说:陪他去吧。出现这种时刻的可能性对于我来说已一去不复返。但是,不久前,每当我侧耳倾听,我居然还能听到我当年的哭泣声。当着父亲的面我总竭力忍着,等到与母亲单独在一起时我才忍不住地哭出声来。事实上这种哭泣始终没有停止过;只因为现在我周围的生活比较沉寂,才使我又听到了它……”

情深意切中,富含哲理,深邃的美学意味在心头氤氲而起,令人惊奇,令人共鸣。

在这场“戏”里,“我”经历了痛苦——期望——木然——反抗——用计——忧心——出乎意料——悲哀——甜蜜等许多情感的体验。为了那“可贵而纤弱的一吻”,“我”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受尽心灵的折磨,最终如愿以偿。行文细腻曲折,引人入胜。心理描写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字里行间自然而然流露真挚温情,那种亲切的意蕴,让人久久回味,难以忘怀。

6长篇系列读书札记之六:心灵宣泄与独特写作技巧的完美组合

阅读巨著,就是阅读作家本人。他的灵魂深处,汪洋恣肆着汹涌的波涛。那是思想的躁动;那是心灵的飞翔。这种躁动与飞翔,凭借独特的艺术形式,得以完美体现,令人叹为观止。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分明意识到,普鲁斯特(1871-1922)在他蜗居的斗室里,内心肯定经历了一系列狂风暴雨。

对病魔的坚决对抗;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对自己要创造一个奇迹——写一本与众不同的书——的渴望;强烈的紧迫感。分分秒秒,刻不容缓。

这种矛盾中的生存,这种对自己生存价值得以体现的迫切愿望,这种锲而不舍奋发努力的生存理念,无疑,极具启示意义。

人说喜欢怀旧是老年的表现。好像怀旧意味着不积极的味道。我倒不那么认为。对过往旧事的回忆,往往是不自觉的。在回忆中悟得星星点点,从而汲取生活的原动力,正体现了人生积极向上的意义。尤其是像普鲁斯特,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囚居不是他的本意。这种被迫的生活方式激发了他更加异乎寻常的生命喷薄力。

《追忆似水年华》就是作者在追忆的基础上,借助超越时空概念的潜在意识,不时交叉重现已逝去的岁月,从中抒发对故人往事的深情怀念以及难以排遣的怅惘,获取对人生价值的思索与把握,从而得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快乐,取得了在狭小空间获得深度生存价值的不凡创举。这种写作技巧,不仅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小说写作的传统模式是一种突破,而且对后来形形色色新小说流派的出现,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正是由于作品心理宣泄与写作技巧的完美组合,才使我们拥有了这部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煌煌巨著。而对于它的品赏,走马观花、粗枝大叶是远远不够的。我愿意反复读,反复品,并接受广大同好的意见与建议,与大家共同读好这部名著。

7长篇系列读书札记之七:阐释人生之要义的主角

沉浸于普鲁斯特的文字所制造的境界里,那种喜悦是情不自禁的。作者智慧的感悟,智慧的表达,时时让你惊喜。那些极具意蕴的语句,显示了作者卓越的想象力,折射出他五彩斑斓的内心世界。其行文神奇的灵活性、丰富的活跃性,提供给人们一个极好的阅读范本。

普鲁斯特擅长运用很普通的事物来表情达意;他又擅长通过比喻来独到地表现日常事物——从而使人意识到这些事物中所蕴涵着的思想。我们读后,就会知道,作品的主角,其实潜藏于文字后面,它们不动声色,注视着我们,狡黠地看我们能否发现它们。

当提及莱奥妮姨妈的房间时,作者激情涌动,作了津津有味的描述:

“……那是从品德、智慧和习惯中散发出来的芳香,氤氲中悬凝着一个人内心深处隐而不露、丰富至极的全部精神生活;当然,也还有例如从附近田野里传来的那些自然气息和时令色彩,但是它们一到这里便失去了野趣,变得人情味十足,而且凝滞闭塞,跟用当年从果园里摘下之后便藏进柜子的水果制成的果汁冻那样香甜而透明;……洁净的床单,清新的晨意,虔诚的气氛,和谐地融合在一片宁静之中,……这里的空气如此幽闭,好似一朵纤细娇美的花,沉寂中饱含营养,而且香甜诱人,使我一踏进门槛便油然而起馋涎欲滴的感觉,……乍暖还寒时节的阳光,扑到炉火前来取暖,两砖之间的柴禾已经蹿起耀眼的火苗,给整间屋子抹上一股油烟的气味,弄得像农舍大火炉前的一面火墙,又像宫堡华屋的壁炉上的大炉罩。……熊熊的炉火,……散发出令人垂涎的芳香,空气也随之布满气泡;清晨湿润而明媚的朝气早已催发出这一层层的芳香,而且把它们一片片翻动,把它们烤黄,给它们打上绉褶,使它们松软膨胀,从而做成一大块虽无形迹却香甜可感的乡村糕点,简直像一大张“脆皮夹心饼”……”

但是,普鲁斯特让你知道,只要你有心,你可以再次“踏”进那条河流,去享受心底的快乐。(相对而言)我们满怀深情追想一个记忆中人。有一天忽然与他(她)相遇了,然而你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原来那种亲切美好的感觉了。你会觉得他(她)跟原先大相径庭,与你周围的人没有什么两样。失望袭上心头。见不如不见。因为这一见,连原先那种美好感觉也几乎要丧失殆尽了!很多的这样的例子,让人感叹、怀念。而这种怀念,便是对先前那种美妙感觉的追想,也即对先前那个时间段的追想。在那个时间段里,存在着人、人的影像、人的气味、表情、笑容以及他说话的语调、你的心情等等。也许这些在如今,一切消失不见。或者只有残余、枝叶,隐隐约约,似有似无,不可确切把握。但是,忽然,某一天,某一刻,你意识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示,那些过去的东西忽然来拜访你了——这一刻,你便犹如得到神祗,你的深藏心中的记忆如同江海一样汹涌而来——你觉得它们重新栩栩如生,令你激情荡漾。一旦抓住它们,你便拥有了获得宝贵生活滋味的钥匙。那把记忆之锁便会被你开启。你会觉得你又一次拥有了你自身,或者说,你从来就没有失去过它——它只不过是在那里睡觉而已。是你用你的耐心与真情又唤醒了它。这种再视生命、重新拥有生命的感觉,真的是太美妙了。

于是,普鲁斯特的意义就在于,他是这样清晰明确地让人知道,过往记忆就在那里等着你,就看你能否获得那把神奇的钥匙了。的是一个深深的悖论。

给你地址,有21篇

http://www17xiecom/book-15082371html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64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