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春节,我们都要回到家乡过年,在过年期间,我们有什么感想呢?以下是我精心准备的回家过年主题散文,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回家过年1回家过年,这本是很简单的四个字,却是许许多多游子一年中的期盼,当然,这也包括那些在外求学的莘莘学子们。
在外瓢泼久了,多想回到家乡看看为我们牵挂的父母亲人。曾经多少个日日夜夜想及这些,我们可以做的只是一壶浊酒而后在心底默默的祝福与思念。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年到头,隐藏在我们心底的除了深深的牵挂还剩下什么呢?一年到头,又有多少父母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远方的儿女?
记得还小的时候我们是多么的喜欢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拿,好多好吃好玩的,还不用担心作业是否已经完成。而今我们盼望着过年,却只是那短暂的团聚,可以陪父母陪亲人说说心里的话。同时我们又多么地害怕,害怕父母那期望的眼神,尤其是害怕看见父母那满头乌发渐渐泛白,甚至脱落。虽然我知道,人没有不会老的,但看见父母脸上渐添的皱纹,和那渐渐泛白的乌发,心中总会有一种心酸的感觉。
曾几何时,我们为了自己的学业、工作离开他们,透过父母那充满期待的眼神可曾读懂父母心中的那份牵挂寂寞?那充满笑容的深处隐藏着多少期待的泪水。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工作,父母无时无刻不在对我们充满了期待,而我们却一次又一次的让他们失望。就是一年一度的“除夕团圆夜”,也总有那么一些人以各种各样的借口不回家,于心何忍?
一年中的守候,一年一度的团圆。在期待中我们过完了一年又一年,也渐渐地长大了,父母却渐渐地老了。都说“小孩盼过年,父母怕过年”,而如今却成了“父母比小孩更盼望过年”,其实父母盼望的不是过年,只是那一年一度的团聚。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小时候,常听老一辈人这样念叨着,也在盼望着,盼望着自己的孩子能够早点回家过年,哪怕你回家什么事都不干,只是成天的摸麻将、打牌、闲逛,但只要见到你在身边,父母总是笑咪咪的。
鞭炮备好了、年夜饭备好了、麻将备好了、扑克备好了、茶水点心也备好了,一切都准备停当,只有父母仍在翘首期待,期待着团圆的时刻早点到来。而当团圆的时刻到来了,他们总是会兴奋地像个小孩,为自己的儿女忙前忙后。
大家肯定有这样的经历,也许这种现象到现在还广泛存在,“回家过年时父母喜笑颜开,而当正月里离别的时候,父母的脸上却停止了笑容,甚至会悄悄地抹眼泪。”父母老啦,身板也没以前那么硬朗啦,他们需要子女的陪伴,就像以前我们需要父母的陪伴。
回家过年,回到家中,不要一昧的只知道打牌娱乐,也抽点空陪陪父母聊聊天,就像小时候,父母也会经常陪你聊聊天。
回家过年2一到农历的腊月,空气中骤然多了些年的味道。过年的气氛,也一日浓似一日,老少男女,都在谈论着过大年的种种趣事;个性是那些常年漂在外养家过活的人们,都在计划着回家过年的事。谋生是大事,淘金追梦也是大事,回家过年,更是大事。
这些如鸟儿一般,离开了乡土在异地他乡生活劳碌的男女,又要开始一年一度的迁徙,这样的迁徙,义无反顾,跟燕雀南飞几乎毫无差别;再累再苦,旅途再长,也挡不住回家的脚步;有雨有风,乡关再远,也熄不了心中企盼已久的热烈。
回家过年,是长久的等待,是抑压在心里的渴望,更是一年漂泊后的心灵慰藉。行走得太久,漂泊得太远,挣扎的太累,压抑得太苦,回家过年,正好能够掸去两肩的重压,在浓浓的家居气息里,安然睡一个好觉,能够敞开情怀,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把真实的生活,把日子的浓酽拿捏得恰到好处,把心中的情、心中的爱挥洒得酣畅淋漓;回家过年,就是跟家人团聚,就是天各一方的亲戚朋友,又能集中在一齐,姐妹兄弟,又能够集聚在父母的羽翼下;父母欣慰,夫妻和悦,儿女开心,合家欢畅!
传统的中国年,赋予人们很多难以言表的光阴韵味。聚居在一齐时,有时候真的少了些天各一方的刻骨和企盼,甚至是按捺不住。过年成了向心力,活跃于每个人的心头,随着时刻的流淌,又会产生不可抗拒的凝聚力。是故,在每一次过年的团聚中,人们都把亲情,友情,感情,夫妻情,儿女情,演绎得回肠荡气、汹涌跌宕,正因聚的背后就是再一次的分别,再一次的离开,又是再一次的守候和期盼。过年,无形当中成了一种纽带,成了一种媒介,或者说,一种不远千里万里奔向一处的契机和动力。正是正因有一次一次的分开,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相聚时的满心欢喜,也正因一次次守望已久的团聚,更让人们对生活、对光阴,有着太多的铭心刻骨和念念不忘。株组词
每年的春运都会正因人满为患、被不一样的声音质疑和诟病,即便如此,每年的春运中,都会有那么多的人不顾拥挤,不顾一票难求,不顾路途遥远,毅然决然踏上返乡的路。质疑和诟病的声音,只关注了人流滚滚对客运所造成的莫大压力,却忽视或者说起码不够关心,过年对许许多多谋生在外的人们对乡情的眷恋,对故土的魂牵梦萦,对家园的念念不忘,对亲情的依靠和向往。如今的城市,离不开这些群体,但是这些群体未必真正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中来。在他们的心里,城市依然是别人的城市,他们骨子里的乡音乡情,民情风俗,还完整保留着乡土的印记,回家过年,就理所当然,天经地义;似乎也只有回到了那一方天地,才能真正的自在,才能真正的坦然;财富,不必须就是首要的因素,更重要的、更在乎的,是身心的放松,是俚语村言里的稔熟和随意。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一句俗语,更是游历在外的人们心里边的某种自我安慰。许许多多的人心里,都有这样的观念,家在哪里,根就在哪里,回家过年,也是对自身根本的一种认同和重温。做人,断断不能忘了自己的根本。所谓水有源,树有根,人定然有自己的根本。回家过年,从某种好处上,也是这种根本认识的形象表述。
现如今,也有许多人由于种种原因,留在工作和学习的地方,不能回家过年,这并不是说,他们没有回家的愿望,少了这样的念头,确是由于条件限制,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决定,在他们的心里,怎样能少却过年回家的想法,他们何尝不想同绝大多数人一样,带着满身年的气息,走上那一条萦绕于怀的回乡路,无论是谁,无论是哪一年,回家过年的念想都会让人心潮难平,迫于现实,取取舍舍罢了。齐的组词
回家过年,是一种民俗,更是一种文化情结,家和亲人,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也会在每一年,衍生出新的风味,新的意境。
带着乡愁回家过年3带着乡愁回家过年岁月的脚步迈进了寒冬腊月,古城西宁过年的氛围渐渐浓厚起来。此时此刻,回家过年,成为我年复一年的一种期盼。凝望着窗外飞舞的雪花,翻阅着办公桌上的台历,恨不得将日子一下子掀到大年三十,便可打包起一年的辛劳,收拾起一年的思绪。丢开没完没了的工作,与妻儿一起怀抱赤诚孝心,奔向梦牵魂绕的土乡小村,奔向生我养我的那片热土,奔向慈母温暖的怀抱。
离开彩虹的故乡,奔波闹市,已有二十几度春秋。每逢腊月,回家过年,这内心深处难以释怀的厚重情节,就像一坛飘香的互助陈年青稞老酒,缱绻的乡愁就以流动的方式,在我的血液里轻轻浅唱,给风风雨雨的过程,增添一抹想要抚平但却无法愈合的伤痛。
我出生在土乡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在我的记忆中,每逢腊月,浓浓的年味氤氲在村野的上空。杀猪宰羊的热闹此起彼伏,做油饼、炸馓子、贴对联、挂灯笼……年的味道在带着泥土气息的空气里酝酿。
在记忆深处,“有钱没钱,光光头儿过年”,生活再拮据,也要杀猪。一户杀猪,全村热闹。下午三四点,小孩们带着请人吃肉的'任务忙碌在村东村西,一家不到,第二三天也会诚挚邀请,凡有老人之家,还要送一碗送过去;过年拜年,家家互拜,不将客人灌醉,实属待客不周,虽说酒水只有廉价的互大、黑老二,但一切情谊凝聚在酒水里,举手划拳,在推杯换盏中,在“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的豪语中,往昔的矛盾与隔阂,一概冰释前嫌。那浓浓的年味,一直延续到二月二的岁月里。
曾几何时,“年味淡了”的感慨,不仅仅在城市,也扩散到我那思念的土乡。回乡过年,回家团圆,除了亲情的黏合,也少不了舌尖上的诱惑,土乡独具特色的美食,那独领风骚的年俗、永不褪色的年饭味道,邻里间的欢声笑语,十几年来,成为我漂泊闹市时难解的浓浓乡愁。
在儿时的记忆中,“过冬至宰聋子(羊),过腊八宰瞎娃(猪)”。的青海俗语成为故乡孩子们的期盼。每逢冬至,村庄便流淌着一丝丝榨油饼、炒油饭、馓油搅团的甜味,以示庆祝丰收和团圆,过完团圆的“冬至”后,乡村就开始忙碌起来了。腊八粥也丰富了乡村年的味道。记得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中也记述了此习俗的难忘与隆重。青海的腊八粥就是麦仁饭,有句顺口溜:“吃了麦仁饭,天天忙过年”。在腊八,青海人还有献冰、吃冰的习俗。腊月初八,正当三九,天寒地冻,河床坚冰如铁,天亮前人们便到河床,取来如白玉水晶般的冰块,供献在粪堆、地头、院墙、庭院中心、槽头棚圈中、果树树杈间,以示来年雨水充足,风调雨顺。这天,村里男女老少不怕牙冷舌冻,如吃冰糖一般,“嘎巴嘎巴”嚼下几块冰下肚,寓意消病除灾。喝着那麦仁与牛羊肉共舞的麦仁饭,嚼着甘甜冰凉腊八冰,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飞舞的雪花将我记忆的影子拉长变粗,在这影子里,在腊八冰的回味中,我渴望过年的思绪融入了淡淡的忧愁。多少年来,乡愁,是童年记忆里盼望了一年的丰盛年货;乡愁,是那久别的乡土、乡俗和乡情;乡愁,成为我内心最柔软最忧伤的情愫。
窗外的雪花飘飘洒洒,片片如翎,仿佛是漫唱在乡野的花儿穿空而来,悠扬着一颗心的向往,也湿润了双眸的眺望!此刻我的心中升腾起一种“飘落异乡心独潸然,掰起一片清冽村前纯洁的河冰,温润浓浓恋乡的心田。深情翘望蓝天云端,聆听娘亲长长的呼唤,倾泻那满是回家过年乡愁的记忆。”的寂寞思念。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时至今日,工业化生产为生活提供了更多便捷,但也让大量传统手工制作的年货慢慢消失了踪影。吃油搅团、吃油饭、吃腊八冰也逐步成为历史,一种符号。而如今每遇“冬至”、“腊八”,食之无味的大鱼大肉替代了往日难忘的油饭、油搅团……虽然吃的还是那些食物,但已经不是原来的味道,那些倾注了农民们一年劳作下来之后的欣喜和情感的食物,在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下,失去了浓郁的芳香。我们怀念的是食物,是谁也说不清道不明的年味,藏在其中的,是潜伏在内心深处的那份乡愁。往昔的甜甜年味,往昔的情调与味道,只给人们留下淡淡的记忆,如烟似雾,逝去在心底的尽头。
翻着办公桌上的台历,“除夕”赫然跳入眼帘,喜红的对联、春意无限的窗花、忙碌挑水的身影、此起彼伏的笑语,掩耳点炮的胆怯,上坟请祖过年的忙碌,打醋坛除邪的神秘。诗意着我的久违的记忆。
大年三十是一年中最忙碌的一天。这一天家家户户在腊月二十四扫房的基础上,再次清扫庭院街道小巷,人人换上新衣,喜红对联贴满庭院,加上农村妇女心灵手巧的剪纸,庭院琳琅满目,处处见红,平添了无限春意。在这一天,家里家外、角角落落要清扫干净,从大年初一子夜时分一直到初三不得打扫院里院外、室内室外卫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家家户户饮用甘甜的地下水,自来水一度是城市人的专利。所以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家家户户将盛水的大缸清洗干净,储备好初一至初三的生活用水,在这三天里,不得到泉里挑水吃。老人们说大年初一至初三是鬼洗脚的日子,泉水不干净……
突然,窗外一声爆竹声,惊醒了我的回忆。“东风夜放花千树”“一夜鱼龙舞”,这些带着强烈地域文化色彩的年俗,曾赋予故乡“过年”隆重的仪式感。年年有余的期盼、来年祈福消灾的向往、一年辛苦耕耘的犒劳……传统的年俗给了大家物质和精神的满足。望着高楼林立的都市,鞭炮声渐少,庙会变身商业促销平台的忧愁悄然潜入,住在楼房的年轻人甚至不知灶神为何物,这些年俗成了留在我们这一代记忆深处难以再现的影像,也成了我们这一代心中稠稠的年愁。
在浓浓的年愁中,我打开收音机,听着一个关于“过年”的话题。话题之余,一首《另一种乡愁》飘然而至,“没有哭泣的那一种滋味,那种使人刻骨铭心的乡愁,如果深深经历那种感受,才会明白为何占满心头……”听着曲子,我不由的泪流满面……
曾几何时,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小火炉闲话家常的记忆;曾几何时,踏火追风跳茅火那美不胜收的感觉;曾几何时,除夕祭祖庄严凝重的痕迹。现如今,却剥离了“祝福”的年俗只剩下吃吃喝喝,不咸不淡的客套,那初一至初三不得打扫卫生、不得挑水吃的习俗只给人们留下悠悠的年的回忆,心中也只留下那淡淡的惆怅。
望着窗外的一切,思想着山那边的故乡,月亮之上升起一缕蓝色的乡愁。
思绪中,我的心颤了!
回家过年,勾起了一缕淡淡的忧愁。
此刻,心底突然疼痛着那一句萦绕,“我在这里,而你在远方……”耳畔响起父辈的叹息:“唉!村庄还是不占的好……”我的家乡在东部城市群发展的浪潮下,也走上了城镇化发展的道路。望着消失的村庄,望着正在兴起的“千城一面”的海东临空工业园居民生活园区,我回家过年的期盼情绪夹杂了一丝稠稠的失落,以至于不敢回家的念头潜入心头。
想着着即将消失的村庄,想着我再也不能在静静的夜里,坐在山顶,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我的心不禁颤抖起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我的渴盼与焦虑。乡愁哟!是我们过年时的“集体狂欢精神”,也是我们最朴素的“审美精神”和最原生态的“祝福精神”。那回家过年的乡愁,成为我们心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丝。
村庄在梦里老了,唠唠叨叨念个没玩完了,乡愁堵住了冬天的嘴,使我无法咀嚼脆那生生的思念与乡愁……“披星戴月地奔波,只为一扇窗,当你迷失在路上,能够看见那灯光……”收音机里《异乡人》那让人心酸的歌词酸酸地触动着我的心弦。
多少年来,挤公交车、包出租车、拼私家车,山一程,水一程。毕业初的只身孤影,结婚后的二人相伴,带着孩子的欢欢喜喜,风一更,雪一更。成长了年华,丰富了思量,沉甸了亲情,只为这我们心中始终隆重不变的春节,只为这一家人期待一年的团聚,为这周围鞭炮声里左邻右舍炖鸡煮鸭,只为着亲朋好友一声问候,只为着那股亲情飘溢的青稞美酒,心海的每一寸空间弥漫着诱人而害怕的年味。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心灵踏上回家的旅途,在雪花飞舞中,在《异乡人》的旋律下,一种说不出的愁绪萦绕在心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漂泊在外,打拼使我成为一个自我异化的都市人,也逐渐成为故乡的“异客”。岁月更迭,十几年的异乡漂泊,曾经的悔恨,曾经的希望,一次次地交替占领着、飘浮着我这个异乡飘客的心,一次次的回家过年,是飘飞在我心头归乡的思絮。每每心底好累的时候,那温柔的乡愁便会霎时涌起,犹如潮水冲洗着孤寂的心海,埋没烦恼,轻轻地舔舐着伤痕累累的心痕,抚慰疲倦的心灵。这时的回家过年,乡愁仿佛是避风的港湾,好是温馨……
每每过年回家,踏上了路,就喜滋滋的,闻到过年的味道,因为亲情永远只是一句简单的话,或者照面,用不着太多负累,人不需要等待携贵方归。人生,若只一境,则只愿天天回家,日日过年,合家欢聚。虽然父母可能是我们繁忙生活的一部分,但你我却是父母的全部。忙活了一年,盼望了一年的父母们心中早已开始暗自窃喜,如果乡愁真的是那一张小小的邮票,父母期盼到家的方式就是特快。
心灵旅途被一声声手机铃声打断,“儿子,哪天回家过年……”,手机那头白发母亲的牵挂使我泪眼婆娑。手在异乡的口袋还没捂暖,雪花漂白了渐近的年关,北风把树弯成了弓,带着乡愁回家过年成了一支蓄势待发的箭,我一遍遍擦拭思归的鞋面,故乡就在脚尖的那一边,挤成一张窄窄的车票。
在严冬的末尾,我将带着缱绻的乡愁踏上归途,我期待着如坐春风,而不是“人在囧途”,我期待常常回家看看,而不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团聚,欢笑,然后再次离别。
回家吧!哪怕是历经颠簸;回家吧!哪怕是囊中羞涩;回家吧!哪怕回家情更怯……回家吧!让我们踏上植根于文化的朝圣之路,带着最美的剪不断的乡愁回家过年
回家过年之旅途小感4回家,回家过年是每个在外地工作的游子每年的必修课。过程伴随着期盼和艰辛。
对一年回家一次的游子来说春节一定要回家过年,不仅仅是和父母团聚,也是年终自己对自己一个交待:证明自己这一年没有白忙活。就像年三十看春晚,一定要听到《难忘春宵》那首歌才算是完美落幕吧!
车子启动,伴着一轮红彤彤的夕阳,被晚霞的丝带牵引着。
追逐落日回家,感觉有着儿时和小伙伴在麦地里玩累了被妈妈吼着叫回家吃晚饭的感觉。
夕阳也被叫回家吃晚饭去了,天渐渐暗下来,路过一座座陌生的城市,路过一座座本没有交集的城市。
随着夜晚的降临,城市的霓虹灯亮了起来,车内外的温差被拉大,车子的玻璃窗起了雾气,窗外的霓虹被车子甩了一路,透过车窗只剩一层层光晕,扑朔迷离。
夜深了,蒙着一层水雾的车窗不知被哪个思想客用手画了大大的“回家”两个字,“回家”两个字下面玻璃窗的水沿着画痕积聚,流淌成两行水珠,那是思乡客的两行热泪。
我椅着“回家”便入梦,梦着回家的甜蜜。
再睁开眼已是第二天7点,错过了日出,遗憾不已。
心慰的是车子已经驶入了北方的境地。家乡独有的一派风光映入眼帘。
北方的冬天,大地上除了青青的麦子一片荒芜。不剩一片叶子的树一排排立在公路两旁,像接受被检阅的士兵,赤裸裸却毫不羞涩,腰板挺立,站姿标准。这树依旧如往年:一样的枝,一样的叉,唯一不同的是树干粗了一圈。我想,今年妈妈的脸庞会如往年一样:一样慈祥的笑容,一样热盼的目光,不同的是眼角会多一道皱纹,头上多一根白头发吧。
沿着树干往上看,是树的叉,树的枝,一团黑?
是鸟筑的巢!
是麻雀的杰作,鸟巢是他们温馨的家,高高在上,俯视乡村一切有炊烟的房屋。
我慢慢发现车子每行驶10秒钟会看到有一棵树上一定会有一个鸟巢,甚至有两个鸟巢,没错儿,一棵树上被筑了两个!
这样盖起了两层小洋楼,我猜楼上楼下不会是邻里关系那么简单,应该是一家的两代人或者是亲家的关系。
车子经过一个又一个鸟巢,我看到有一家一只鸟在窝边上抖动着翅膀,一会儿瞧一瞧麦田,一会儿头底着看着鸟窝,象是等待伺机,又象是对窝里的小鸟雏说,妈妈去给你们找美味的虫子吃。
无疑,小鸟雏是幸福的,每天都可以天真地仰着头怀着希望与好奇等待妈妈允诺的“美味”。
哦,不止如此,长大后可以粘着妈妈,妈妈飞去哪里,便跟着飞去哪里;鸟巢筑在哪里,哪里便是家。
不会像我这样每年过年奔波于两个城市。
城市的发展,满足了我们的欲望,与之相随的是拉大了与亲人的距离,减少了对父母的问候。
“父母在,不远游”,讲的是孝道,我想也是古人的先知,对现代文明社会的批判吧!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围坐桌旁,共吃团年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2017关于年夜饭的抒情散文,供大家欣赏。
2017关于年夜饭的抒情散文:年夜饭
过年了,人们无论远在天涯海角遥望故里,还是坚守岗位咫尺难归,总期望在能够回家团圆,真是世界再大,也要回家。全家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吃上一顿叫做"合家欢"的除夕年饭。现今吃年夜饭已经不再仅仅是为了吃上一顿,更是为了天各一方的亲人借机相聚,儿女们陪陪父母吃顿团圆饭。
尽管年夜饭日臻丰盛,但记忆中的年夜饭仍然让我难以忘怀。那时候的年夜饭虽然很简单,却是孩子们最期盼的时刻,能够吃上一顿比平时不知要好多少倍的年夜饭的确是天大的幸福。那时由于生活拮据小孩子就盼着过年,因为只有等到过年才能够吃到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平时馋得流口水的东西,都会像圣诞老人的礼物一样降临在面前。但那时父母的工作十分繁忙,“节日闹大干”不光是喊一喊的 口号 ,真正是加班延点的干到年关,只有快到大年三十父母亲才会利用工作之余的空闲筹备年货,何况也只有节日前市场的货源才算得上相对丰富。可这样一来准备年夜饭的时间就会显得匆匆忙忙,总是在一片忙碌中度过。
可是我们从来都没有感到有什么不足,跟在大人后面烹饪油炸忙得不亦乐乎。我们是过得轻松自在了,但为了大年下自己的孩子有好的吃,父母亲总是在我们吃饱喝足,躺到暖呼呼的被窝里做着美梦的时候,他们还在包水饺、搓汤圆、蒸馒头,往往一忙就是整个通宵。
记得我们家的年夜饭是以母亲为中心,也就是因为有她的辛勤操持才让我们能够吃得上香甜的美食,我们家的餐桌也总是七大盘子八大碗花样繁多。记得在每年大年三十晚上的家庭宴会上,母亲都会推陈出新做出几道新鲜菜。肉类紧缺,母亲就在蔬菜特别是鱼类上下功夫,总是能把素菜整地清精爽爽,荤菜做地有模有样。肉不够鱼来凑,鲫鱼炖鸡蛋,油炸穿条鱼,炒混子鱼片,水煮鲢子鱼头,多种烧法异曲同工。母亲她还“一鸡多用”,鸡身煲汤,鸡头、鸡翅,鸡爪红烧,鸡杂配炒蔬菜,一只鸡就做出三道像模像样的菜肴。等到开饭时色香味俱全满满地一大桌,看在眼里更增添我们的食欲。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除夕夜有几道菜是只能看不能吃得,比如红烧出的鲤鱼,要年年有余是不能动筷子的,还有吃米饭不能戗锅底锅巴是不能铲得。但为了我们的口福,母亲即考虑到习俗,又巧妙利用锅巴,她把整锅的锅巴炕地焦黄香酥,整个的揭下来拌上糖醋汁,平添了一道名菜。
当然,现在的年夜饭品种就更加丰富了,什么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大约一年中能见到的最好的菜肴都摆上了餐桌。一家人除夕之夜团聚在一起,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吃顿年夜饭,确实是件天伦之乐的快事。
前些年,不论多累母亲总是亲自下厨,不是别人做的菜不合口味,而是自己不亲自动手放心不下。现在儿女都已独立的持家过日子,有的还是烹饪高手,母亲也儿孙满堂。在我们的“逼迫”下母亲终于同意让位,但她老人家还是不愿休息,已沦为“顾问级”还总不忘在旁边指指点点,仍不厌其烦的做一名热心的场外指导。去年母亲七十岁了才彻底放手,用她的话说是“自己老了干不动了,让他们去闹腾吧”。虽然这样,她还把我们刮下的大鲤鱼上的鳞片收集起来挂上鸡蛋、淀粉芡,用油炸出一道菜。面对香酥焦嫩的可口菜,就连经常在外面“大吃大喝”的我们愣是没品尝出此君是何物。
现今,不论何时街上都像是过年一样热闹、繁荣,距离春节还有一段时间,就可以早早的备菜,已不需要在年下忙来忙去。还可以去到饭店订上一餐,即免去了繁忙又节约了时间。年夜饭后回到家里一边看晚会,一边包水饺守夜,更是别有一番情趣。今年我们已经早早的在饭店订下了年夜饭,想必到那时自然又是少不了喜庆欢乐的场面。
2017关于年夜饭的抒情散文:今年“年夜饭”
从1983年开始的一年一度堪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拥有观众最多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举办到今年,已举办了二十七届了。春晚从一经面世,就以它的精彩和独特,成为中华民族除夕晚上不可或缺的一道春节盛宴。很多演员包括港澳台各地的著名巨星都以能过参加春晚的演出为荣,能够在春晚上,一展风采也成为一个演员在国内外走红程度的晴雨表。
中国人看春晚,似乎已经成了一个过年的传统习惯,就如同逛庙会,年夜饭吃饱后,笑一笑骂一骂,权当闲磕牙!09年的春晚也零零散散的看了一些,当然,总体的感觉还是那么盘菜,如同年糕花卷八宝饭,年年蒸,年年大致都是那个味儿。不过,今年春晚还是有些些的不太一样的地方。
更专业:不知是不是因为要求真唱的缘故,今年的春晚其实不够星光灿烂。历年春晚舞台上到处是扎堆儿的大明星,**明星电视明星,反正只要是明星、是大明星,不管唱得到底怎么样,舞台上总能看到他们的影子。但今年不一样,真正的影视明星几乎绝迹,那些出一张唱片以便走穴捞钱的影视大腕们几乎都没有出场,货真价实的老牌歌唱家陆续再次登台。瞧瞧吧,真唱好比一块试金石,到了真刀实枪拼实力的时候,自然就有人主动退场了!
更草根:虽然历年春晚也会有些百姓节目登场,但今年的百姓节目似乎格外多,很多演出者都是些默默无闻的草根演员,在地方的演艺机构拿死工资过日子,但是却不能否认他们的实力不逊。春晚舞台能更多的给平凡演员机会,也算是一大突破了。只不过,草根演员最大的劣势在于:上春晚之前,大家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上春晚之后,大家依旧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有点可惜!
造星度低:虽然每年春晚总会捧红一批人,但今年的春晚能够捧红的大明星一点寥寥无几,总体感觉09春晚真正震撼人的节目特别少。尤其现如今观众的口味越来越提高了,对节目的质量和明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会再盲目的去追逐春晚明星,所以一个演员想从春晚舞台上一下子就脱颖而出实在太难太难。所以,春晚的造星能力强与弱,也是有时代背景的!
更民意:春晚舞台一向是个很“霸道”的舞台,它演什么老百姓就得看什么,观众没有发言权。不过,今年的春晚还是有些民意元素的体现的,最突出的就是宋祖英周杰伦的“英伦组合”。这个提议最早始见于几年前网络上的网友提议,当时被认为是“天方夜谭”,但几年之后的09春晚却让这个“天方夜谭”变成了现实。虽然被网友批为“形式大于内容”,但不得不说,这也算是巨大的进步了!毕竟,春晚,开始琢磨“老百姓到底想看什么、爱看什么”了。期待日后的春晚,有更民意的体现!
说不尽的春晚,过不完的年。牛年刚刚来到,祝所有朋友一年顺安!
2017关于年夜饭的抒情散文:年夜饭
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都要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
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对我来说,今年的年夜饭更有意义,难得老爸老妈今年在我家。早早的妻子就开始准备,首先选购新鲜的猪肉、胡萝卜、大葱、姜、蒜等原料,再就是绞肉、剁馅、调味,然后和面,等饺子馅入味,面兴好之后,一家人围在一起,有的擀片,有的包,回忆着以前除夕夜那些有趣的事。
在我小时候,老家还没有通电,除夕夜家里的亮光只是一盏昏暗的煤油灯,能够体现年味的是门外的红对联和家里的年画,还有就是早早蒸好的枣山、抓钱、豆馍、黄珍等,唯一期盼的大年初一早上和大人给长辈拜年了。早早吃过晚饭后,妈妈便让我们睡在热炕上,说明天早点起,给长辈们去拜年,有花生、柿饼、软枣、糖块吃,有可能的话爷爷、奶奶会给五毛钱的压岁钱。即使自己不想睡,也听话地钻进被窝闭上眼睛,妈妈收拾停当后,把新衣服放在我和弟妹炕头,然后和老爸一起坐在包饺子,拉家常,第二天一早妈妈煮好饺子才叫我们起床。
今年的年夜饭是难得的“团圆饭”,全家三世同堂,上有父母,下有女儿,还有两个豆蔻少年,一家七口围坐在一起共进晚餐辞旧岁迎新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平时就想吃什么做什么,年夜饭的繁简就根据自己的条件而定了,有的家庭在酒店订一桌,有的在家里自己做一桌,有的更简单随便吃点看春晚,但在除夕夜仍要遵循一些规矩,如不能说不吉利的话语,不准打骂孩子等等。
今年的年夜饭因人口多,如何做到美味可口,着实让我很为难,既要照顾老爸老妈的口味,还要兼顾三个年轻人的喜好,经过再三考虑,决定做一锅“肉丝饺子汤”,这可是高平的一到名吃。这锅汤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准备很多,除了需要包饺子外,还需要肉丝、青椒丝、油炸豆腐、蒜薹、豆芽、木耳、黄花菜、肉丸等十余种材料,这些材料现在很容易买到,而在以前也只能有啥做啥了。各种材料准备妥当后,做的时候就容易多了,首先按照家里人平时饭量开一锅水煮饺子,然后把肉丝炒熟,再放上喜欢的材料,可多可少,待饺子快熟的时候,把肉丝菜倒入煮饺子的锅中,再一次调味后即可出锅食用。这顿简单的年夜饭,做的比平时多出一半,但还是没剩下多少。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年夜饭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围,而在于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和关爱。年夜饭既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有希望之意。
2017关于年夜饭的散文:
12017描写除夕的抒情散文
2关于年夜饭的散文
32017年夜饭菜谱
42017年除夕吃团圆饭作文
52017年夜饭的菜谱
《过年》(一)
按照家乡的习俗,过年是最热闹、最隆重的日子之一,也是家长们忙碌的一天。许多地方有着一些不同的习俗。我从懵懂的小孩到如今三十几岁的大人,对过年的习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记忆。
过年,首要的习俗是“掸尘”,也叫“扫尘”,“除尘”,“除残”,“打尘埃”。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照民间的说法,“尘”与“陈”谐音,扫尘就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和“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在记忆中,爸妈通常选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把家具全搬出家外面。他们把家具彻彻底底清洗干净,把屋里屋外的屋顶和墙壁全部擦拭一片,除去蜘蛛网,除去尘土。他们还把地板拖得洁白亮光,把厨房整理得整洁又舒适。然后,他们把家具搬回原位,认认真真地摆好,等待着过年的到来。
按照习俗,每家每户都得买新衣服。过年前,许多人都回家过年。街道上人来人往,走街逛店。商品琳琅满目。衣服款式多种多样,设计新颖独特。家里人总是选了又选,选了多时,才选出一件件合身合体的,颜色配搭的,时尚流行的衣裤。然后,人们高高兴兴,心满意足地回到家中。
过年,每户人家都得买年货。吃的山珍海味,美味佳肴样样俱全,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猪肉、牛肉、羊肉、兔肉、鸭肉、鸡肉、鱼肉等多种多样,可以有蒸、炸、焖、炖等等各种煮法。总之,过年食物充足,储存丰富。日子火红,时光美好,从侧面可以看出,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过年那天早上,先得“祭灶”,即拜灶王爷。这是一件在中国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司命灶君”,把他写在红纸上,两旁写着“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的对联,以报佑全家老少平安、健康、如意。
拜完“灶王爷”后,人们就祭“福德正神”,也就是“土地爷”。人们点上蜡烛,插上香,摆满一桌的菜肴,恭请“土地爷”到来。让“土地爷”吃饱喝足,保佑新年风调雨顺,让粮食丰收,家畜兴旺,免灾免难,保佑一家人工作顺利,家庭美满。
中午,是“祭祖”的时候,同一宗族的人们把家里的美味佳肴、美酒佳酿奉上,摆满好多块“八仙桌”。酒菜形形色色,丰富多味,包括各种各样的水果。由于人多户杂,祭祖的时间一般较长。人们放鞭炮放烟花,烧金纸银纸,合掌叩头,礼拜祖先。人们聚在一起,真是热闹非凡。这让人感到了过年的喜庆,亲人的团聚和节日的吉祥。
晚饭,也就是年夜饭。它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次会餐之一。家家户户都摆上了丰盛的饭菜,放上了好酒。人们吃着大鱼大肉,喝着上好的白酒或葡萄美酒。人们又吃又喝,全家人一起聚在一块,喜气洋洋的,一起庆祝过年,一起共度一年一次的好日子,一起欢颜笑语,预祝来年过得更好,日子更加丰裕。
吃完晚餐,家里每个人都得洗澡,把全身洗得干干净净,穿上新衣服,然后精神抖擞地、充满自信地展示着自己的风采,准备欢迎新年的到来。等到快八点了,许许多多人围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人们陶醉在五彩缤纷的节目中,投身于节日气氛浓重的晚会里。因节目而喜形于色,因精彩而动容,因震撼而大开眼界,因神奇而惊讶……
当时钟走到快十二点了,在家乡里,四处响起的鞭炮声和烟花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新年的到来让人心沸腾,让热情飞扬,让激情铺展。人们一起欢迎新年的到来。
过年,人生一次又一次畅快之事。年轻的变得逐渐懂事,长大成人。年老的因过年心情愉快内心变得更年轻。过年,年年在庆贺,年年有喜悦,年年有新意,年年让人兴奋,让人自信。
《过年》(二)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一句说尽了多少背井离乡出外闯荡人的心坎里了。一年365天,朝朝只盼今日回家过年,众人欢聚一堂的日子。其实,过年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也不仅仅是我们伟大民族的盛典,过年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永不消失的情结,一个幸福的隐喻,是一棵春天抽芽夏天开花秋天结果的树。我们一年到头地忙碌奔波,为的就是过年。
瑞雪兆丰年本是一个好的兆头,但却有人欢喜有人忧,雪天路滑,担心到路途行车安全的问题,我们全家打算放弃回家过年的念头,大包小包塞满整整一车,都只是为了回家过年而准备,现在只能搁着歇息歇息,想迫切回家过年的心情谁都懂。农历三十大清早,还处于朦朦胧胧状态的我就听见妹妹说,“雪停吗?雪化吗?太阳出来吗?可以回家过年吗?”接连几个问题直接把我从睡梦中拉回现实中,父母亲未语,妹妹直接跑到窗前亲自探测路况,“哎,还是有雪,结冰啊,不过我真的很想回去呢。”父亲也接了句话:“刚家里还打电话问什么时候到家呢?大姑小姑,伯伯们前两天都已经到家了,就差我们了。”躺在被窝里,我想起了以前回家过年的景象,我仿佛看见了奶奶在家门口探头等我们回家的情景,细致到奶奶渴望盼子回家的每一个眼神。就这样,一场大雪差点阻挡了我们回家的方向。
下雪不冷化雪冷,天虽然没下雪,可是寒冷依然侵入体内,不禁打了个喷嚏,“妈妈,奶奶他们想我们了。”妈妈笑了笑,“人人都在盼着我们回家过年。再等等,天气预报说今天晴。”寒冷的冬天也会雪中送碳,送来一丝温暖,送来一些希望,送来一线光明,照亮我们回家前进的方向。爸爸满脸喜悦宣布,“下午回家过年,刚家里打电话来说老家已经出大太阳,很多路段已经化雪了,家里嘱咐开车慢行,等我们回家吃年夜饭。”“噢耶,老天有眼,”妹妹边整理新衣服、新裤子、新鞋子嘴里念叨着。随时整装待发,到了吃饭时间,我们简单的吃了个中饭,先打发下自己的肚子,以免路途闹别扭。九江到武宁满打满算本来两个小时足够了,可今天这段路却显得格外遥远,路途迂回曲折,而对于我一个开车新手来说,这次回家既是冒险,又是挑战。两个小时的路程我们足足开了三个半小时,这时天色已渐黑,进入村庄沿途都看见灯火通明,听见鞭炮声声响,热闹嬉笑的聊天畅饮声,催促着我们加快脚步,四颗悬挂着的心,四双目不转睛的眼睛在到达家门口的那一霎终于可以放松神经,休息片刻。门外迎接的人还真不少,站立式打着哆嗦迎接的亲人,从门缝探脑袋迎接的小鬼,静默不言如佛般坐着的年老长辈,大家的虔诚祝福终于等来了我们平安到家。“饭菜都已经准备齐全,就等人员到齐,就可以开饭。”姑姑点算着人头准备着碗筷。“所有人全部到齐,可以开饭,报告长官”。妹妹紧接着一句,乐的大家呵呵笑。
门外燃起了鞭炮声,烟花声,绽放在半空中犹如描绘着新一年多彩多姿的美丽图景,孕育着新的启程、新的希望。“干杯,干杯,为新一年干杯”。大家共同举杯,第一杯一饮而尽。除夕这一天,能喝酒的必须得端起酒杯畅饮,不能喝酒的也要小口意思意思,活跃现场气氛,轮个敬酒,送祝福,说新年愿望,四世同堂举杯欢庆,迎接新年。说起年夜饭,老一辈甚是讲究,在我的记忆里年夜饭开席前先得拜谢神恩、拜祭逝去的祖宗,然后才能开席。以前,乡下很穷,平时不舍得吃的大鱼大肉,只有到过年这天,他们才会拿出家里所有好吃的,好喝的招待亲朋好友。现在,年味这个词在人们的意识里越来越淡薄,换句话说,所谓过年的味道,在这里其实就是指的一家团聚与亲情的味道,正是有了这种味道,才孕育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乡愁。年轻人注重所有事情从简,喜欢用钱换取,以为钱可以买来我们想要的东西,却忘记了自己亲自动手做的本质意义。也许,是因为我们太忙碌,没时间;也许是因为我们无知,什么都不懂……三个小时的年夜饭在我们再次共同举杯中结束。对大数人来讲,守夜这个词并不陌生,那个古老不变的传说,也已经慢慢被世人给忘记,守夜的意义也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守到十二点,迎接新年的伊始,希望在新年的第一时间许下心愿,送上祝福,拜个早年,大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寻找乐趣,坚持守夜,继续亢奋精神,有些三五一围烤火聊天,唠唠家常,有些四个一桌打牌寻乐,有些小鬼烟花爆竹放个不停,家里人气有多旺就有多热闹。
新年伊始,手机短信声、电话声,犹如门外的鞭炮声响个不停,寄托着满满的祝福,承载着满满的幸福。所有人互相问候,祝福新的一年,也为那些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法回家与父母团聚的儿女,可以通过手机与电话,给父母捎去新年的祝福,给儿女送来欢乐!稍稍弥补心中的遗憾,缓解醉人的乡愁……“进个门槛吃三碗”这是我们那里人们拜年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到亲戚家拜年,亲戚都会留你吃饭,吃了饭才有诚意在。所以有时候夸张到一天要吃好几顿饭,如果实在吃不下那也得坐下来喝喝茶,嗑嗑瓜子才能离开。
新的一年忙碌的一天从拜年开始…
《过年》(三)
一年一度的新年临近了,到处一片迎接的气氛。
街市上的货物多了除了糖果,瓜子等零食小吃外,春联鞭炮等之类的新年专用物也摆满了大街小巷。小孩子是最喜欢过年的,不仅有好吃好玩的,更重要的是有众多亲人的压岁钱的垂爱,可以买到更多平时想要而未曾满足的东西,现在的孩子对这一类的兴趣已远远低于我们在物质上有缺失的一代,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放假了,不用再早起晚归地迎着凛风冰雪到学校上课了。我想暂且放下这一重负是他们热衷过年的重要原因,未上学的孩子尚且没有这些思想,他们清澈的眸中是对面前这具世界有了大的变化的新奇和欣喜看到比往常多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和来来往往的人,他们的快乐是我们远远不及的。
人渐至中年,对年的渴求早已淡化,只是随传统习俗地也要过年的,但心中的期盼和儿时迥然不同。今年对年的渴求增长,思来最重要的原因是希望全家相聚,团团圆圆,快快乐乐地守几天亲情浓的日子。弟弟在外地,母亲去帮忙照看小侄子,家中只有我和父亲,希望拥有一个完满的亲人的愿望更浓些吧!
过年了,又是一年的开始,不仅人,草呀,花呀,树呀……大地的一切都似乎在悄悄地蕴育着,只待春风一来,冰层一开,跳出来开始它们新的生命轮回。而人总想要给旧年做个归结,计划新年的安排。每此,我总有些许怅惘,些许期许。今年,但愿怅惘少些,期许中的满足多些吧!
对于年过半百的父亲,面对一个一个的年早已从容淡定,但新年的购物依旧精心,依旧一样都不曾少。新春第一天,他总爱笑着说:“我的手正和你爷奶拉近而和你们的距离是渐过渐远哟!”
生命就在这一年年的轮回中交替着,延续着,重复着。
和父亲的电话中我们聊起了过年,我说:“现在不知道为啥年味越来越淡了?”父亲说:“从前有句顺口溜是这样说的,别人过年我过节,别人过节我不晓得,说的就是穷人过年过节时的寡淡和凄凉。你觉得没了年味,说明要求高了,这年味是要慢慢品才会有的!”父亲这么一说,我便细细琢磨起这过年的滋味,心里不由地涌起一股股馨香来。
乡下过年的节奏其实从进入腊月就开启了,第一件要紧的事便是杀年猪了。父亲请来屠夫和几个乡邻把辛辛苦苦养了一年多的肥猪按上了杀猪板给杀宰分割了,在一块块新鲜的猪肉中放上盐巴、花椒、橙皮之类的香料,浸泡一段时间后拿出来晾干,再砍一些湿树枝烧烟熏黑,香喷喷的腊肉就制作出来了,年味也就随之到来了。
父亲历来对腊八节都很重视,过好腊八节意味着来年物产丰富。父亲一辈子务农,心里只盼着丰收,这既是全家人的希望,也是他辛苦应得的回报,因此父亲总是叮嘱母亲要按照老人传下来的规矩,准备至少八种食物煮成香喷喷的腊八粥,让全家人一饱口福。一家人品着腊八粥,品着父亲的劳动成果,心里美滋滋的。
父亲八十高龄了,去往乡上的山路对他已是颇为艰辛了,但他顾不得这些,每逢赶集,他就会早早地上街,一样样地采买过年用的物品,平日里十分节俭的他,这时候也变得出手大方了,年货准备得十分的丰富,一直忙到腊月二十三小年送完灶神,他才会转移工作重点。
乡下卫生差强人意,平日里将就一下也就算了,但过年不同,父亲怕我们回老家不习惯,整日里与母亲一起忙这忙那,把老屋里的旮旮旯旯都清扫个遍,把平日里用过的物品都要清洗一次,生怕自己老眼昏花忽略了什么地方。老屋经过父亲的细心打理焕发了青春,再加上红红的对联,荡漾起无穷的喜庆!
鸡鱼是不能少的',鱼呢,父亲老早就预定下了,到了过年之前的一两天他才会拿回来,以保证鲜活。大红的公鸡也是为过年准备的,父亲从母鸡孵蛋开始侍候小鸡,每日喂养,清点个数,把那小笼端进端出,对小鸡极尽关爱,但到了过年的时候,他对儿女的爱胜过了一切,小鸡肉就成了团年饭上最重要的一道菜肴,年后我们返家时他还会给我们每个小家庭送上一两只。
过年了,父亲的心里还装着他敬仰的祖宗和神灵,按他的话说,我们要过年,祖宗和神灵也要过年呢,于是,纸钱预备下来,香油预备下了,鞭炮预备下了,祭祀酒肉预备下了。团年之前,他带着我们爬坡越岭气喘吁吁地到每个祖宗的坟头烧化纸钱、作揖磕头,在燃着的纸钱上倒一两滴白酒敬献给祖宗,祈求祖宗在天之灵保佑他的子孙们顺利吉祥。外面祭拜完毕,他又会在正屋里对着神龛烧化纸钱,对那些没能到坟头拜祭的祖宗表示歉意,然后在大门外祭拜上天,还到猪圈祭拜猪儿菩萨,到粮仓祭拜五谷菩萨,到厨房祭拜灶王菩萨,祈祷上天和各路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猪牛满圈、粮食满仓、五谷丰登。
鞭炮响过就是团年了,他拉着母亲的手一道坐在上席,对母亲说:“我们快点就坐,以便儿孙们入座。”每到这时,父亲不知是因为激动还是伤感,举杯的手都颤抖了,到了嘴边的话不知从何说起,我们一起恭祝他和母亲身体健康安享晚年,他举杯一饮而尽,这一杯下肚,他才慢慢沉静下来,逐个和我们端杯祝福,说出他在心里憋了一年甚至更久的话。儿孙们纷纷向他和母亲敬酒,他就变得孩童似的笑得合不拢嘴了。
敬酒完毕稍事安静,父亲又会说起他年少时的光景。小时候父亲家兄弟姐妹们很多,家里很穷时常断炊,他在家排行第二,乞讨的任务便是大哥和他的。有一次他们在一个地主家要了一碗吃的,兄弟俩兴高采烈往回走,不提防地主家的大狗从旁边窜了出来,吓得他把手里的烂碗摔成了粉碎,一碗吃的白瞎了。他和大哥把地上的食物抓起来咽进肚里,哭哭啼啼往家走。家里没了下顿,他们回家又被后娘打了一回。次日爷爷带着他们再次来到那个地主家乞讨,这地主家本也节俭,不再舍得施舍给他们,爷爷提出借一点粮食过年,地主问爷爷穷的那样拿什么归还,爷爷没法回答,地主便毫不客气地赶走了他们三人。爷爷神志恍惚,在回家的路上不慎跌到了山崖下,寒冷饥饿疼痛让他再也没有醒转,一家的孤儿寡母哭得死去活来,乡邻们用一片草席将爷爷包裹掩埋,在大家的周济中他们过了一个十分伤心的春节。
父亲每次提起这事,我们心里就会对那地主及其后人产生一种怨恨。父亲总会开导我们,说爷爷的逝去不能怪罪地主,那年头谁肯施舍一点给他们就是大恩人了,要我们不能恩将仇报,。父亲回忆起过往的苦处,又会想起他的大哥以及后娘生下的弟妹们,团年中间,他就会要求我们逐个给大伯及小叔还有姑姑们打电话,询问他们过年的情况,嘱咐他们保重身体。父辈们经历了家庭的艰难,经历了灾荒年月的痛苦,也经历了社会动荡带给的惶恐,特别感念现在生活的美好,但他们目前都跟着儿女分散各地再难团聚,电话中回忆往事诉说思念,说着说着都会老泪横流,我会喉头梗阻,更加理解父亲对眼前的一切的珍惜之情了。
老家正月初一的习俗是吃“元宝”,象征着团结致富的意思。这“元宝”是用糯米白米磨粉,里面包一些红糖或花生芝麻粉做成,糯糯的香香的甜甜的。父亲还有力气的时候,年前老早就和母亲一道准备这食物了,他们把两种米按比例搅合在一起,用清水泡两三天,父亲推磨,母亲放料,二人在石磨上费力将米磨成细糊,用细纱布包裹起来,在房梁上悬吊好几天滤水。到了初一早上,父亲老早起床将米糊使劲揉搓,再分开做成一个个小团,包上早已准备好的“元宝芯子”,这香甜黏糯和着一家人的浓浓情感,在五脏六腑中润泽着。现在父亲已无力推这石磨了,但他没有忘记做“元宝”,就把米背到乡上请人用机器磨粉,为过年预备着。
正月初二我们就要道别了,父亲起来得很早,天不亮就一个人再去祖宗的坟头烧化纸钱,给祖宗们拜年。我因为生活习惯起不了那么早,便有些埋怨父亲繁文缛节,说现在时代不同了,一切都在变化,这祭祖的习俗可以简化些,父亲说:“时代再变化,这规矩总是要的,要不然人家会说我们忘了祖宗。”我便没有话说了。
年味随着爆竹声渐行渐远,父亲把过年的喜悦转化成对来年的期盼,这期盼中有对儿孙和亲人们的思念,有对风调雨顺的渴望,也有对国泰民安的祝愿,我在心中祝愿父亲母亲福寿万年!
年味,是寒冬里的一把热火;年味,是亲人久别的一次相聚;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年味的文章散文,欢迎阅读。
难忘的年味小时候,过年的快乐永远难忘。一进腊月那浓浓的年味,就会扑面而来,随处都是忙年的身影。虽然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了,过年那份欣喜劲却没了,不知不觉的年味儿就越来越淡了。——题记
上世纪七十年代沂蒙山区老百姓的日子还很穷,物资十分匮乏,农村基本没有什么文化生活,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能吃顿饺子,进入腊月一过小年。生产队就开始杀猪,每家每户会分上一斤肉,这样年夜饭就可吃上猪肉白菜饺子或者猪肉炖粉条子。于是一进腊月我们这些孩子就天天盼年,盼年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可以看**和痛快的玩。
过年吃饺子,主要是年三十晚间12点后,辞旧迎新的时刻,煮饺子、放鞭炮,饺子有新岁交子之意,图的是吉祥如意。大年初一的早晨吃饺子,大年初五的早晨也是吃饺子。这几顿的饺子年夜饭和除夕夜的饺子是现吃现包,其他时候吃饺子多数是煮冻饺子。除夕之夜的饺子要包进几枚硬币,谁吃到谁有福,我们兄弟都争抢着吃,我吃到的时候多。
小时候,平时难见荤腥儿,过年才能大快朵颐。那时靠吃粗粮,白面很少能吃上,只是时间长了调剂一下,豆油也不够吃,怎舍得熘炒烹炸。母亲每月都尽量少放油,积攒下来过年,年前再去附近的村换些豆油。这样过年时会凑几斤豆油,才可能炸丸子、炸鱼等,烹制这些菜,都很费油,平时,除非家里来客人是吃不上这些让我们说起来都垂涎欲滴的菜的。父亲年轻时,曾在饭馆里干过一段时间杂活,学会了一些烹调菜肴的手艺,只有到过年时他才会有机会一展身手。
年夜饭会做上满满一大桌子,鸡鱼不可少,特别是鱼一定会有的,一般都会买回一条鲤鱼,当然是冻的,做法主要是红烧或炖,一次不能吃尽,除夕夜接着吃,大年初一早晨还把它端上桌,取连年有余的意思。鸡的做法主要是小鸡炖蘑菇加粉条。
因为冬天天短,地理也没有活可干,大家都在家歇冬,因不干活也就不感到饿,老家有冬天吃两顿饭的习俗。(现在想来,主要是过去穷,普遍粮食不够吃,为省下点口粮不得而为之的无奈。)多数人家年夜饭从年三十下午三点多开始,大人从早晨就开始忙着准备、烹制菜肴。
饭前先敬天、敬地,然后才能开吃。年夜饭当然离不开酒,酒是本地的地瓜干酒,那时没有电视,自然也没有春晚可看,吃到六七点钟,小孩打着自己做的灯笼到处疯跑,走东家串西家,到善于讲故事的人家,听讲故事。也有大人孩子凑一起打扑克,玩不了多久,就要开始剁馅、和面,包除夕夜吃的'饺子。
除夕夜以吃饺子为主,零点前把饺子煮上,吃前放一挂鞭炮。过年说话是有许多禁忌的,比如饺子煮破了,不能说破了、坏了,要说挣了(指挣钱的意思),打坏盘子、碗,要说碎碎平安(岁岁平安)。但小孩儿不懂,经常会说错话,因此常常会挨训。吃过饺子,开始守岁,小孩儿熬不了夜,到后半夜就困得不行了。
大年初一,还是吃饺子,母亲早把冻饺子煮好,叫我们起来,我们往往得我们要让大人喊多少遍才能爬起来。没等吃完,早起拜年的人就络绎不绝上门了,我们也草草吃过,也跑出去到别人家拜年。街上热闹非凡,到处是拜年的流动大军。拜年者进门先称呼,然后行礼,说“过年好!”。不知从何时开始,拜年的少了,后来电话普及,就打个电话拜年,给长辈、给师长。手机普及后,就短信拜年了。
除了过年吃饺子,年夜饭让孩子们狠狠地解馋外,过年吃柿子饼子、嗑瓜子,吃炒花生、还有平时很少吃到的糖果,那时糖品种很少早时只有地瓜糖,这些零食给我们童年和少年时光带来无穷的乐趣。
过大年,除了吃还有穿,过年要穿新衣服,不像现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买新衣服,那些年,多数人家都是在过年时,才会给孩子买一身新衣服。母亲手巧,是无师自通的裁缝,母亲每到过年,都会给我们兄弟四人每人做一套新衣服,衣服式样新颖,穿着合体,让邻人和小伙伴都羡慕不已。
其实,过大年最让孩子们乐不可支的就是玩儿。农村里临近年关都会包场**,那时平时难得看场**。所以一进腊月就是我们孩子们最忙的日子,走村看**就是我们的快乐,临近的村庄都留下我们的脚印。偶尔也会走趟远的去十几里远的金矿看**。因为金矿上有自己的**机,年底天天放**。可是很远,父母是不会让我们自己去的,所以我们就缠着大人带我们去。
不光能看**,扭秧歌一般安排在初三、初五和十五都要扭,另外年底货郎们会走街串巷来卖些小东西,如果没钱可以拿东西换,香甜的糖块、好看又香的米团、还有我们最爱的摔炮和火鞭。
年味糖嗑仰首,又是新年。陌上糖嗑,历四季痴痴守候,经吟味久久打磨,郁香曼舞,弥醇弥甘。
轻漫时光蹊径,口水肆意泛滥。那趟深山沟屯的糖嗑,四海之内独一无二。它产自乡人嘴里——含着糖球,嗑着瓜子。过年时能有,有经济才有。
新年了,糖嗑是心仪的期盼。家里条件好点的,小火慢烘,炒上一锅葵花子;精打细算,买上一抓裸糖球。那是年货的上品。大人孩子来串门拜年,首先要奉一捧葵花籽,递一粒裸糖球。迫不及待送糖球进嘴,大人边嗑瓜子吃糖球边唠嗑,孩子边嗑瓜子边用力吸允糖果。瓜子的香,糖球的甜,咀嚼出绝无仅有的美味、独一无二的香甜。刹那间,口水多得空前绝后,五脏六腑溢香满满。大人的嗑越唠越香,孩子的玩越耍越欢。汲取完一粒糖球的甘甜,即是转入下家拜年的时间。有条件的,糖嗑继续;没条件的,热水一杯,爆米花一撮。淘孩子们飞跑着,操心会在哪家中奖糖嗑,担心糖嗑会不会发没了。每当看着那团老黄纸慢慢剥开,心跳咚咚,望眼巴巴,口角流涎。吃不够,入口成痴。吃不到,入味成颤。只盼来年。
甘香归心,轻叩回旋。转年正月,咂嘴舔唇间,南方当兵的舅舅回乡探亲,竟然带回一把罕见的糖。块状的糖粒,每颗都用彩色的蜡纸包拧着。妈妈八个兄弟姐妹,每户彩糖一块。家家都有好几个孩子,一块糖,怎么分呢?办法真是总比困难多,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轮流吮咂一块糖,先四岁的幺妹入口。老妹小心翼翼放糖块入嘴,还不忘程序,赶紧嗑瓜子。糖块比糖球体积大,老妹的娃娃脸明显鼓出糖形。她如饥似渴吮舐糖块,急不可耐嚼嗑瓜子,呼呼哧哧流着酣水,夹带着血丝儿,还黏着瓜子皮。也没来得及品出彩糖滋味儿,更不知道自己咬坏了嘴,就忙不迭地把糖块从口中掏出转给旁边的小哥哥。哥哥姐姐们心疼得眼圈发红,鼻子发酸,脸别向一边,继而抓紧时间含糖。其实,只是添了一下,就抓紧传糖。糖块迅速从十二岁大哥的嘴,又回到幺妹口中。憨态可掬的幺妹美滋滋贪婪地嘬吸着,突然“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急三火四的小不点儿,不小心把糖块轮吸到肚里去了。哥姐们连忙安慰她说“我们都吃够了,都不爱吃了……”幺妹哭得更厉害了“可是……我还不知道啥味儿呢……”大孩子哄着小孩子,抱在一起哭成了一团。
年味萦绕,绵延心房,无穷蜜意,潜滋暗长。心音袅袅,盈怀牵肠,浓情四溢,摇曳生香。咀嚼斑斓,神怡心旷,置身羽翼,旖旎成裳。
年味空气中飘来香的味,炊烟在屋顶上缠绕,才有年味;
大红灯抬高所有的屋檐,柱子上张贴对联,窗户边上的剪纸图案,还有当庭上贴着红底:“福“字鎏金,才有年味。
一家人都围着吃年夜饭,孩子要大人索要压岁钱,还有请祖宗,请土主回来,才有年味;
一家人先后洗完澡,洗完衣服,看春节联欢晚会,才有年味。
鞭炮齐鸣,把一家和另一家串联,才有年味;
大姑小姨的拜年,才有年味……
但是,我的年味与众不同:坐在政府值班室,匆匆地整理自己的博客,才有年味;
坐在椅子上,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冬夜挺长,才有年味;
我听到星光落到楼顶的声音,静止,那么微妙,我能够听得懂,才有年味;(美文网 wwwmeiwencomcn)
独自、寂静、默然,才有年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