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宗传统帖外寻师——评史永权先生书法艺术之魅

书宗传统帖外寻师——评史永权先生书法艺术之魅,第1张

书宗传统 帖外寻师

——评史永权先生书法艺术之魅

  我爱大山,我到山西去。“置身太行山大峡谷,时见浓荫蔽日,溪水潺潺,时闻飞瀑泻银,珍禽飞鸣;驻足山颠,可望星月游移,奇峰变幻,可瞰云海苍茫,彩霞沐日,鬼斧神工,令人惊羡,雄奇险幽,叹为观止。在这百里画廊的宏篇巨制之中,各个峡谷景区又各自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尤以王莽峡之雅,八泉峡之雄,女娲洞之奇,最为引人入胜,令人流连忘返”。而人文之胜者,莫过于贴外寻师,钟情于书艺的书法家史永权先生朴实的求艺之路。

自古以来,书法的发展始终遵循着一条不变的规律,那就是以继承传统为核心的传承,而临帖则是古今习书者的不二法门。历代书法大成者,无一例外地将临摹贯穿于艺术追求的一生。中国书法的经典碑帖,宛若璀璨明珠,为习书者提供了典范、法宝,也构成了书法艺术的基本审美标准。只有通过临摹古帖,学习前人的书法技巧,掌握书法的创作规律,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和先贤的精神世界,方可真正地进入书法艺术殿堂,领悟书法艺术的真谛。

  史永权先生沉醉在书法里,间或外出采风,书是眼中景,艺多笔下留。想艺途浩荡且长,然其俯首默默,孜孜以求,必将熔诸艺于一身,“仗剑行千里”,“潇洒送日月”,留给后人一片艺术的天地,一段关于太行的遐想。

  欣赏史永权先生的书法,遒劲的笔法,一如群鹤翱腾纸上,提按间既见锤炼之火候,又抒发着超拔之性灵,跌宕多姿,自然洒脱,大气豪迈的艺术风格一如其艺之追求,风采独具。刘熙载有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史永权先生的书法里既有北方汉子的豪爽,又有文人的风雅之求,人书互见,都融在了字里行间。

古人云:“不读书,越工越俗”,不读书,再写总是个书匠。欣赏史永权先生的书法艺术,笔势流利,神采焕发,给观者以美的精神满足,昔张旭有动于焉,必于草书发之,即书法的本质是真实情感的流露,是一种精神的劳动,写书法其实就是书写自我,史永权先生在无拘无束,心无旁骛的自由创作中且吟且书,笔与神会,让我们大有一种人生之乐趣莫过于所求所爱之最的感慨。因此,书法家对待艺术的态度决定了书法的未来,丰富的出土文字遗迹在进一步丰富我们的视野,但取法者不仅要有独立的艺术判断能力,还应有顺应时代并超越时代的预见性,才能从传统中获取所需的养分,又能走出被传统或自身所设置的牢笼。这实质上是一种挣脱的能力,更是一种艺术的素质,从这个意义来看史永权先生,他具备了遵守并依靠传统的这种能力,并已经做好挣脱的准备。

可以说,史永权先生以现代身躯,传承竹片或木片上形成的文化符号,将极富张力和个性、古拙而生动书体,与自己生命融合起来,传播开去,并得到各地书家与受众的肯定,本身就是文化的力量,更是民族文化基因的使然。而史永权先生的生命正值中年成熟期,暗合了艺术传承的功能价值——有文化感召力,却有审美变迁的疑惑,需要从审美和文化推广普及上,做出“功夫在诗外”的努力……其实,这就是书法家与当代社会对接的普遍问题了。

前不久和北京禅画家马云峰老师交流,他告诫我,唯独中国艺术,书法,绘画,诗词古文学,都必须得学,否则就像顾玄武所说,出口无文,行而不远。但笔者认为,艺术家不能如写诗文一样罗列景象乃至铺陈、排比、博喻,再加上直接描写离恨别愁情感。艺术须定格在一-个或大或小的画面里,好处是直观,难处是局限,无论有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和多么高超的技法,也难以达到诗文之境。

好在史永权先生所具有的自身优越,和继于对传统艺术的继承,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创新中走自我之路,诗讲“ 诗外功夫”,对艺术家而言来说恰恰要借“画外诗内”功夫。古人曾从诗意中寻找绘画主题。“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这无疑对年轻的史永权先生的书法创作之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得祝贺他并期盼之。相信在未来不就得日子里,他会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更为怡美的艺术世界。

史永权,字涌泉。青年书法家,1983年生于山西大同。毕业于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美术设计专业。

受书法老师启迪,少时习书,以魏碑入手,又学“二王”。喜全面,好学习。真,草,隶,篆,行样样专研。没有纸笔就用手指树枝写,古贴为师,心灵作墨,大地为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书法逐渐在当地,在学校受到老师和旁人好评。更激发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更大热忱。参加各种书法比赛均获得不同奖项。后在求学路上又受张翔洲以及当代书法艺术家指点引荐,书法造诣更是突飞猛进,参加工作后依然把书法作为自己最大的精神食粮,坚持书法创作,临池不掇,经过十多年的对书法艺术的不断学习与摸索。其书法集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不娇不媚,不卑不亢,洒脱自如,厚重朴实。“书法是灵魂的载体”他反对刻板的形式主义书法,喜欢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个人情感融入到书法点画之中。所以他的书法生动自然,笔墨多情,苍劲俊秀,厚重大气。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他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不求功与名,只为书法而生。兴之所至,随性而为,享受书法,分享书法,快乐你我,岂不快哉。是的,他的书法正如他的人格一样,无不彰显着迷人的魅力。本真随性,亲切自然,不造作,不谄媚。干净,简单,迷人。

书法的确是一门抒情艺术,至于情从何来?如何抒发?

这需要有个前提:一、以书法抒情者必须是书法家 ,至少要懂得欣赏书法艺术。二、“情”分两种,一种是先天的情感系统,这一类情发自内心,其属性多半是自私的,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经过阅历的积累才会逐渐心生慈悲,先天的情感系统靠的是被动感知,而不会主动抒发;第二种是在先天的基础上经过文化的情感系统,这一种情感系统是后天形成的,通过丰富知识结构,对所有能唤起情感兴奋的知识的理解、消化、储存,如果在某一特殊情境中激活那一储存已久的情感,此时此刻情感兴奋,必须有一种渠道、一种形式予以宣泄、抒发,而书法、音乐均为最佳宣泄途径,是以文人兴致所致不是引吭高歌就是挥毫泼墨!故而,情从心中来,尽情宣泄即可抒发胸中快意而痛快淋漓!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等。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无不溢满着浓浓的情意思想。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潇洒俊逸,于春日雅集盛况而感怀人生;颜真卿的《祭侄稿》元气淋漓,于烟云满纸间调和着悲伤与愤慨;苏东坡的《赤壁赋》舒朗豪迈,在明月清风间袒露着一种彻悟的情怀,毛泽东主席的《北国风光》,在长城、大河上指点着那古往今来,笔走龙蛇,刚柔并济,感今怀古,有悲有喜!

的确,书法是可以抒情的。情从何来?情来自内容,情来自喜怒哀乐,情来自生活的点滴,情来自自己的修养,情就在自己的心理。如何抒发?请拿起毛笔,真诚地挥毫吧,写出来的,都是人生的珍贵记忆!

真情找到了,抒发也知道了,至于效果高低如何?这可要看自己的修行了。要想以书法抒发感情成功而完美,离不开两点,即:自己的思想境界和笔墨功夫。

书法作为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化,荟萃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其发展历程中,不仅因其独特的雄浑之美使迁客骚人为之醉心,也因其秀逸之美而深受文人墨客的亲睐。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书法教育改革已成了时代的呐喊和教育的主旋律。要继承和发扬这门古老的艺术,就必须重视书法教育。经过经纬两向的比较,得知中国书法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情况如下:在部分大学里,书法已不在必修科目之列,而成为任意选修课,加之书法教师水平普遍较低,指导不了学生提高书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浇灭了大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从而导致大学生淡化了提高书法之理念;设立了大学生书画协会的大学很多,但能真正帮助提高会员的书法水平,指导其参加正式书法大赛的却屈指可数;很多大学都在创办各式各样的刊物,如:《生物学报》、《诗刊》、《散文选刊》等等,而书法专刊却很少,书法在他们所谓的刊物中充其量不过是一幅插图、一个背景而已;不少学校每年度都会举行书画展,而在作品展示会上,绘画作品前,参观者蜂拥不已,而在书法作品前,参观者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还在于大学生淡化了书法理念,缺乏书法欣赏水平,加之抵御不了绘画作品对他们的视觉冲击,于是在类似的书画展中,这种“一家欢乐一家忧”的情况已经司空见惯。综上所述,可知我国目前书法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这并非杞人忧天。我国本是书法发祥地,然而,书法教学却落后于外国,尤其是日本,虽然其由于文字障碍,书法的风格、书法的层次、书体的种类等尚不如中国,但书法教育的普及面远在中国之上,大有争夺书法霸主之势。在中国,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明文规定中小学生必修书法,对大学生更是降低了要求,因此,不少大学生便认为只要懂英文、会电脑、有口才就可以驰骋天下,而书法这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艺术并不在他们提高自身素质之列。 长期下去,确实令人担忧。为改变当今书法教育现状,大力宣传书法的重要性、提高大学生对书法的认识势在必行。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象征,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文化魅力。从历史上讲,书法在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蕴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崇高强大的民族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创造智慧。通过书法教学,让大学生领会理解汉字文化以及书法艺术的崇高和深广的哲思情理,可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塑造完美人格。中国书法数千年的历史,在给予我们不胜枚举的佳作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高山仰止的人格形象。王羲之第五子——王微之曾说过“写尽三缸水,只有一点象羲之;怀秦无钱买纸,便广种芭蕉,以蕉叶代纸成冢。”这昭示着书法在人格塑造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书法,可以使大学生的意识境界得到净化和升华。 从根本上讲,书法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随着书法学习实践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对美的感受力、感悟力、分辨力以及创造力就会越强,对书法的老辣之美、刚健之美、丰满圆润之美等等的鉴赏能力也会发生质的飞跃。在了解了中国书法对大学生在提高综合素质、陶冶情操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之后,对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书法教育已经尤为重要。书法,历有“实用”和“审美”两种相对应的狭义界说。立足教育角度,书法首先是从“蒙童识字习字”开始。凡有文字,既有书写,必有美恶。书写的美恶,既是实用的需求,也是审美的嬗变。现今的大学生大多是名符其实的书法初学者。如何入门?入门后可有发展之前途?不少爱好书法的大学生都为之焦心。自古以来,不少书法家都提倡从楷书入门,因为楷书是所有字体中最规范的字体,其笔画、结构都是其它字体的基础。那是否就非得按千百年来的说法:从楷书入门呢?回答是:对于古人是肯定的,而对当代的大学生是不一定的。古代“蒙童识字习字”,即 “文化学习”也是“艺术教育”同步进行,相辅相成。他们首先要识字,而楷书是首选,楷书没有明显的审美提示,符合儿童的生理发育特征。现今的大学生——天之骄子,言其不识字颇欠妥帖;十八、九岁,已是成年,生理和心理发育都已成熟,因此不存在手不受控制的生理问题;至于心理,“完全成熟”是无法界定的;但就审美追求而言,大学生已完全具备这方面的能力。那大学生书法还应“从楷书入门”吗?回答是可以从楷书入门,也可以从非楷书入门,如从篆书入门、从隶书入门、从行书入门等都可以。只要学习方法得当,都不是难题,加之其创新意识创新,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往往会创造出自己的风格,这对提高他们对书法的兴趣是大有裨益的。伴随着社会“书法热潮”的兴起,伴随素质教育的深化,书法教育以一个重要的角色立足于大学讲堂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求。书法作为民族文化的精萃,在书法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大力开展书法教育,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培养书法专业人才的需要,更是普及推广、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做为跨世纪的接班人,我们大学生更应该注重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各方面的才能,构建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中国书法教育的发展添枝加叶。首先,书法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它以汉字为载体,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美学等方面,又与音乐、美术相通。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当代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去继承这一传统,练好中国书法。在指导时如能从趣味性、知识性的角度给予指导,能使当代大学生增长很多知识,达到知识与技能共同提高的功效。另外,有重点地选择一些历代名家作品给大学生以直接赏析指导,可让学生们从中感受到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从而激起学生们继承发扬民族传统的决心与信心,激发爱国热情。其次,书法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个性塑造及审美能力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书法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欣赏和喜爱。人们为什么会喜欢她呢?正是因为她能示人以美,触发人们对美的感受和联想,它是审美与实用的结合体。大学生多少不一对美应该在自己的心中有所定义吧。因为它是一种美德我们才去研究它、创造她。汉代的杨雄曾说过:“字为心画”,即书法是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美的书法能通过形象而又抽象的线条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享受,并能够陶冶人的人格和性情。练习书法实际上是习字者用眼睛感受美,用练习探求美,用心领悟美,用手创造美的过程。鲁迅先生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还说:“我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所以说,学习书法是美育的有效手段。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容美丑是先天的,但字写得美却可以靠后天努力而获得,字是人的另一个仪表。而且,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许多人喜欢在家中挂一幅书画作品以增加点书香,这不仅是装饰,也体现个人的品味,同时更是一种美的享受。对于孩子们来说,把他们带到书法美的意境中去,让他们耳濡目染,深受熏陶,则必定会有全新的发现,久而久之,也就会有闪光的自我。这些在电脑中又如何能显现呢?再次,目前,中国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中的一部分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比较孤僻。练习书法则是调节心理素质、规范行为的好办法,可以使学生进入相对静止状态。现在的学生不是不聪明,而是太马虎,不认真,不专心。而练字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心静气和,端正姿势,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就可养成严谨认真的好习惯。同时,大学阶段,是最缺少的韧劲与耐力,也恰好可通过一笔一画的书写练习来获得,纠正草草了事、粗枝大叶、马虎的毛病,从而养成锲而不舍、精力专注、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好习惯。事实证明,接受书法教育的学生能获得一种极强的协调和自控能力,为学习其他学科,培养其他技能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书法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通过笔墨线条表现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思想。书法的灵魂或人格的无声反应是指书法作品能够反映作者内在的灵魂和个性特点,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书法作品不仅仅是技巧的表现,更是作者灵魂的流露。优秀的书法作品往往能够体现出作者的修养、气质和情感,使观众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书法家将自己的修养、气质和情感等人格特点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

因此,书法是灵魂或人格的无声反应,是表现艺术中最为真实和深刻的形式之一。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和文化传承。

您大概说的是毛笔(软笔字)的书法。(现在有许多“硬笔字书法展示给别人,道理相通)。

写字,必须体现“共性”,让大多数的人都可以看懂。

书法,彰显的是“个性”,让一小部分人可以体会到书写者的“心境”或情绪的宣泄。未必仍大多数人都看得懂。

文学功底(最好再有一些历史常识)深厚的,理解诗词(或警句)就能比较深透,书写的时候就可以把“情感”融入字里行间。当然每个人的当时的情绪心境不一,对于一首诗词的自己“再创造”就大为不同。这就与歌者对于歌曲的演唱相仿,有的可以唱出感情来,有的只是唱工不错但感情进不去。同样,作曲家对于一首歌词的理解不一,编出曲子来,风味也就各有千秋。十多年前有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现在只有一个曲子(大家都熟悉的)流行开了,其实,我还见过另一个曲子。那首曲子,一开始就十分紧凑:“小时候我”蹦蹦蹦蹦立马就出来了,中间的过门,还有“啊,啊”等等哼唱,我感觉也挺不错的。但是(不是宋祖唱的),没有流行开来。我忘是谁做的曲子了。

您说的题目其实太大了,真的不好立马回答,

我们再用岳飞的《满江红》为例说一下吧。这首词立意鲜明,核心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满腔悲愤,壮怀激烈。如果写成了潇洒走一回的宋徽宗的“瘦金书”体,或者写的龙飞凤舞,轻飘飘的只用笔尖藕断丝连的,那就给人不够“大气”,欠庄重的感觉。如果用古汉隶书,或用重笔的枯涩的行楷,多用中锋,多用笔根,哪怕写成“狂草”,也会大受赞许的。

陆游的《钗头凤》,写成笔走龙蛇的笔尖连贯的细笔道的行草,别人会以为那就是陆游当时的心态体现出来了;写成汉隶,别人会以为陆游当时的心态真是“凄惨,悲切,思念,苦不堪言”。这个例子也正说明了读者的思维再创造各有不同,也说明了书家的文学素养各有不同。

我不知道您“遇到了啥困难“,实在是不好准确回答。望谅。

苏轼由于文人气质浓郁,情趣高雅,所以在书画鉴赏品评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注入了文学的元素、诗人的情性、文士的精神,而他的书画题材诗文正充分地体现着这些灵慧的艺术审美思想。不仅如此,还由书法作品影射到人生,从艺术层面上升到哲理高度,展示了极其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内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他就是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来表露内心的情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693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