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临死前的感觉是怎样的?

人在临死前的感觉是怎样的?,第1张

人临死前可能会表现的情况有:意识开始不清晰、睡觉的时间会延长、手脚冰凉、身体抽搐等。

1、意识开始不清晰,人在弥留之际时的意识是模糊的,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也不能做出相应的动作以及说出话语,有时会胡乱地说出一些没头没尾的话。

此时的大脑几乎已经是停止了运行,意识混沌不清,同时也会表现出自己的恐慌以及不安,想要有意识的说话,但是此时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了,生命走到尽头了,只能慢慢的的等待生命的流失。

2、睡觉的时间会延长,在生命即将消失之前,人体的睡眠时间也会出现延长的情况,这是因为体内的各方面开始减退,代谢的能力几乎消失,这就会让人体处于一个休眠的状态,很难从睡眠中醒过来,自己对周围的意识也是越来越模糊。

3、手脚冰凉,生命走到尽头,体内的各个部位也已经衰竭,血液的循环也会下降,几乎是不再循环,就会导致血液到达手脚处,出现供血不足的情况。

慢慢的四肢开始变得冰凉,并且颜色也会发生变化,不再是红润,而是有苍白或是发青的情况出现,指甲的颜色也会出现异常,呈现蓝色或是白色,这些情况的出现,预示着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4、身体抽搐,眼睛流泪,有些人在临终的时候,身体会出现抽搐的情况,仿佛是在做最后的挣扎,但是奈何,身体已经不允许了,没有精力供应,还会出现流眼泪的情况,等待着生命一点点的流失。

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规律,无法逃脱也无法避免,有些人在自己临死前就会有预感,甚至有些高人也能知道有些人大限将至。永别,这个词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很沉重的词。面对生离死别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心情,但无一列外,基本都是沉重而且悲伤的。

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生老病死,这是人生之常态,没人可以一辈子不生病,也没有人可以做到长生不老、与世长存。每时每刻,总会有人因为种种情况远离这个世界。因此,在面对生死的时候就应该看淡一些,不要被负面情绪缠绕太久,相信死者也不希望生者这样。

很多人在临终之前是有事情想做或者没做的,所以会吊着一口气。有人会想,吊着不好嘛,还能活着。这种想法是跟不人道的,因为临终之人虽然因为吊着一口气或者,但也是很痛苦的。所以,满足他们的愿望,让他们能不留遗憾的离去,才是正确的做法!

毫无疑问,对于任何人来说,死亡都是一种陌生的体验,而体验者也没有办法告诉生者“死亡的感受”,如何理解死亡,如何面对死亡,成了每一个活着的人都不得不需要思考的问题。

然而,无论怎样的思考,都注定彻底消除困惑和恐惧。亲人的逝去,周遭的风云变化,都让我们一次又一次面对“死亡”的话题——一个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话题。

对于死亡的思考,不仅仅是普通人的专利,很多专业的研究者也常常在“死亡”领域有所研究。比如心理学领域就有许多心理学家曾研究过相关话题,美国的一位名叫雷蒙德穆迪的心理学家就曾研究过“濒临死亡者”面临生命危机时的心理感受。

这项研究挑选了一百五十位濒临死亡者,他们都曾离死亡咫尺之遥,但是通过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和医生的全力抢救,从死神手里逃了回来。雷蒙德穆迪通过研究发现,人们在死亡临近时,每个人的内心的情感变化都不相同,人们的所思所想也不相同。不过,在大致的方向略有相同,可以具体分为这六种:

1 意识模糊

当人们开始接受自己即将死亡的事实后,他们的意识会变得模糊,精神衰竭,谁也没有办法回忆起那个瞬间前几分钟的事情。

2 感觉舒服

有很多人在临近死亡时,内心无比安宁,再也感受不到身体上的疼痛,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黑色空间,全身的毛孔都舒张开来,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舒服感。

3 器官感觉变化

有一些人在死亡前,感觉自己的听觉和视觉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他们变得能看到以前从未看到的东西,听觉格外清晰,甚至能够听到美好的歌曲轻轻奏响。

4 脱离肉体

很多人临死前会有种“灵魂出窍”的神奇感觉——自己注视着自己的身体,却没有任何办法控制自己的身体,更没有办法跟周围人交谈。

5 感觉孤独

有一部分人在临死前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孤独感,他没有办法跟周围人交流,眼神空洞,内心产生了一种已经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压抑感受,内心十分孤独。

6 周围有“人”陪伴

与“孤独感”相反的是,有一些人于临死之际会看见“其他世界的人”,他们是来帮助自己前往亡者之国的人,譬如神话传说中的黑白无常,还会与自己交谈。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雷蒙德·A·穆迪博士在研究过150个濒死体验者经历过“临床死亡”后复生的人的案例之后,试图为人们揭开死亡真相。在这些人“濒死体验”的陈述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相似性——我把它们大体归纳为10条,他们是按照感受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的。

1明知死讯

他们亲耳听到医生或是在场的其他人明确宣告自己的死亡。他会感觉到生理的衰竭到达极限。

2体验愉悦

“濒死体验”的初期有一种平和安详、令人愉悦的感受。首先会感到疼痛,但是这种疼痛感一闪而过,随后会发觉自己悬浮在一个黑暗的维度中。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最舒服的感觉将他包围。

3奇怪声音

在“濒死”或者“死亡”的时候,有奇怪的声音飘然而至。一位年轻女子说,她听到一种类似乐曲的调子,那是一种美妙的曲调。

4进入黑洞

有人反映他们感到被突然拉入一个黑暗的空间。你会开始有所知觉,那就像一个没有空气的圆柱体,感觉上是一个过渡地带,一边是现世,一边是异域。

5灵魂脱体

发现自己站在了体外的某一处观察自己的躯壳。一个落水的男人回忆说,他自己脱离了身体,独自处在一个空间中,仿佛自己是一片羽毛。

6语言受限

他们竭力想告诉他人自身所处的困境,但没有人听到他们的话。有一名女子说,我试着跟他们说话,但是没人能听到。

7时间消失

脱体状态下,对时间的感受消失了。有人回忆说,那段时间里,他曾不停地出入自己的肉体。

8感官灵敏

视觉、听觉比之前更加灵敏。一个男子说,他从未看得如此清楚过,视力水平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增强。

9他“人”陪伴

这时,周围出现了别的“人”。这个“人”,要么是来协助他们安然过渡到亡者之国,要么是来告诉他们丧钟尚未敲响,得先回去再待一段时间。

10回望人生

这个时候,当事人会对一生做一次全景式的回顾。当亲历者用时间短语来描述它时,都是“一幕接着一幕,按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移动的,甚至伴随着画面,当时的一些感觉和情感都得以重新体验”。

1否认---不承认自己老,离死亡远着呢2愤怒---容易受暗示,一提与死亡有关的就受不了3讨价还价---自我暗示,我虽然老了,但没事现在我还健康,不会那么快的4压抑---我身体不行,或许真要走了,我不想死呀,唉,死后是什么样子我真不敢想,开始抑郁烦恼。5接受---不再去想了,反正人早晚会有这么一天,我要在活着过好每一天。姥姥几天前离世,结肠癌肝转移,为题主提供一些经验,仅供参考。

离世前身体的多个系统会开始衰竭。泌尿系统衰竭表现为两天都没有排尿,插了尿管也放不出来,因为肾脏已经不行了。肝功衰竭,本来肝脏上就长满肿瘤,有黄胆现象,血氨高,出现幻视幻听现象。

最后几个小时,脑疝现象,由长时间水肿引起,临床表现为两瞳孔大小不一。血压开始下降,指脉氧下降,呼吸急促,逐渐不能应答,轻度昏迷,再到瞳孔光反应消失。(几个指标是监护仪显示,典型进入临终状态)瞳孔散大,自发呼吸停止,最后一丝余颤消失,心电图变成了那一条让人悲伤而敬畏的直线。

姥姥对于自己的疾病一直是以一种很学术很平静的态度来看待的,甚至比我们家属中任何一个人都平静。她让我给她阅读肝昏迷的各个阶段直到昏迷和死亡的过程,她无比平静的聆听甚至还感谢我。而我能做的,就是不害怕,在她临终的时候握着她的手,告诉她放心,我们都会好好的。然后在她离世之后为最爱干净最讲究的她拔掉管子,按压止血,认真消毒身体,换上不合身的寿衣,给她手表上上发条,给她戴上眼镜。

也借此宝地缅怀我的姥姥,也希望题主能好好送老人,让他感受到你们的爱。老人临终前,因疾病的折磨,家庭、社会诸多事务的影响,以及老人自身经济状况、受教育水平、信仰、生活经历等的不同,加之临终前考虑相应的问题,心理变化不仅明显,而且差异很大。了解老人临终前会有哪些心理改变更关心老人!

综合研究,一般会出现以下几个心理改变的阶段:

①否认期

认为自己的病是检查错误,医生失误,往往要求进一步检查或更换医生、医院。

②愤怒期

明确死亡即将到来时,出现压抑、忧愁,终日愁眉不展或者焦虑、愤怒,认为对自己不公,可能会仇视家人及周围人。

③抑郁或绝望期

临终老人变得冷静,进入既绝望又希望出现奇迹的矛盾心理,有人也会出现轻生念头,希望摆脱痛苦,减少家属的各种负担。

④接受期

在没有希望时,出现悲伤、抑郁,最后万念俱灰,平静地或不平静地接受死亡这一事实。具体到个人,各阶段可能没有明显的界限,甚至会重叠、反复出现。同时也因周围人群的心理干预而出现不同的心理变化。

正确答案:E

解析:1

当临终患者心理反应处于接受期时,其突出表现是:情绪显得平和、镇定,已看不出恐惧、焦虑和悲哀,精神和肉体均极度疲劳、衰弱,常处于嗜睡状态,情感减退,对外界反应淡漠

。2

当临终患者心理反应处于否认期时,其突出表现是: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常常会感到震惊和否认,怀侥幸心理四处求医,希望是误诊,听不进对病情的任何说明与解释

。这个阶段为期短暂,可能持续数小时或几天

我以我的亲身经历告诉你,人在临终前,最留恋的是亲人和亲情。

在我十四岁那年,我的父亲得了出血热,也就是鼠疫住院治疗。就在出院的前一天晚上,我陪姑姑去看他,他突然对姑姑说他最不放心的是我,当时姑姑很意外,还有一天父亲都要出院怎么还对她说这种话呢。第二天晚上大伯在凌晨时梦到父亲推开他房间的门对他笑了一下,大伯立刻起床赶到医院,父亲已经不行了。父亲临终时的眼睛没有完全闭上,眼角有泪,母亲扶摸着父亲的眼睛不断说让他放心,孩子有她呢,父亲的眼睛才慢慢闭上。

我从十个月起就是由奶奶带着,我和奶奶最亲。父亲去世后,奶奶的眼睛几乎哭瞎了,几年之后因为老年痴呆症,除了我其他的孙子孙女都不认识了。我在乡下的信用社工作,和奶奶居住的地方比较远,九十年代初交通还是很不方便的。奶奶临终的那一晚姑父连夜到我工作的地方接我,其他的亲人都已经到了,等我到了之后,叫了奶奶之后,奶奶就走了,奶奶就等着见我最后一面才咽下最后一口气。

2015年年末,我的弟弟也走到了人生的最后时光。弟弟临终前已经不能说话了,他不断的把头转来转去,想要起床去寻找什么。我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所说的话,我问他你是不是想见见孩子,弟弟拼命的点头,泪水不断涌出,等孩子到了医院之后,他才慢慢平静下来,等着最后时刻的来临,那时弟弟的小女儿才八个月。

通过我的经历,我想人在临终前,最留恋的应该是自己亲人和难以割舍的亲情。人死如灯灭,一切都成空,唯一能带走的大概只有对亲情的留恋和亲人的思念。珍惜当下所拥有的,莫到失去才追悔莫及。

人在临终前,最留恋的应该是亲人和亲情。婆婆生前是一个开朗,爱说爱笑的人,她生前都在卖菜,头脑清晰,算帐特别快。后来得了癌症,化疗后不思饮食,人越来越瘦。

我跟大嫂去看她时,她的目光老停留在你身上,久久不肯移开。看完这个看那个,有时目光直楞楞地盯着公公,充满眷恋。公公在旁泣不成声。我那时因为路远没带女儿去。她看我在手机上跟女儿在对话,她的眼睛就盯着手机。我们看她不行了,就从医院把她接回老家,她已经快不行了,眼睛紧紧闭上,呼吸都呼外面去了,在那"呼,呼,呼"。大嫂的娘家都在老家,她儿子在外婆家。大嫂儿子跟外婆一起来到婆婆面前,叫着"奶奶,奶奶,奶奶"三声,婆婆紧闭的双眼睁开了,看了下大孙子,又合上了。大哥听呼吸声没了,就上去叫妈,婆婆已经溘然长逝。

婆婆去世了,就象睡着了一样,她生前没享过福,种菜,卖菜,每天辛劳,舍不得吃,舍不穿。就象一场戏,在人生的舞台上,悄然落幕,静寂无声。

人在临终前,最留恋的是什么?

人在临终前,最留恋的莫过于对生活的不甘,对岁月的不舍,对人生路途的留恋。

人在临终前,最留恋的是对生活的不甘 。

是因为我们一直负重前行着。

当包袱忽然被卸下的时候,才发现我们所希望的,原来不是放下包袱而解脱。

而是因为有了包袱本身的重量,才迫使我们有了粉身碎骨也要前行的动力。

人在临终前,最留恋的是对岁月的不舍 。

因为从无到有,从来到走,从欢笑到哭泣,从开心到悲痛。

岁月如梭,人生短暂。

我们叹岁月太过于短暂,短暂得还未看到成果,就要失去,还未体验到生活的精彩,岁月的美好就要失去。

所以最留恋的是对岁月的不舍。

人在临终前,最留恋的人生路途的短暂。

回首来时路,醒时歌,恍如梦。

直到最后,才发现我们想要的太多,未做的事也太多,人生百味,体会的越多,才越感到遗憾,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才幡然醒悟。

想要去追寻,去挽留,去珍惜时,才发现原来原地只剩下了我们自己。

人生犹如梦一场,只看我们是否甘愿迷失在梦中 。

一如古人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一如生死无常,岁月如歌,当我们能看透时是人生,当我们能想透时人生,当我们能明悟时易是人生。

一个人即将离开这个生活了几十年的世界,那他在最后一刻留恋着什么呢?

一个即将离世的人最留恋这个世界的是自己的亲人,和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因为不管到什么时候家人都是最重要的,而生活了一辈子的家,也为了他奋斗了一辈子,怎么不叫人留恋啊。

我爷爷去世已经十年了,那个时候我还在读书,他当时去世的情景现在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

我爷爷是偏瘫,生病了很多年,到最后生活不能自理,农历九月初三的上午第二节课的下课时间,我的班主任来找我,说我爸爸给他打电话说我爷爷病重不行了,要我回家。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真的是有点发蒙的,但是很快就回过神来,去找我哥哥和堂妹,我们一起请假回到了家里,记得十年前公交车在我们县里还不是很普及,不是哪里都有公交车,但是我们是走了十几里路才回到的家,当时也不感觉累,就想走快点,赶紧回家。

我们回到家里,看到家里的院子里屋子里已经站满了人,看到我们回来,大家让出了一条道我们进到屋里,来到爷爷躺着的床前,我爸爸贴在我爷爷耳边说,爹,你的孙儿,孙女儿都回来啦,当时泪就流下来了,爷爷想要伸出自己的手但是怎么也抬不起来,我哥哥赶紧上前抓住了他的手,当时我可以清晰的看到,我爷爷流下了泪水,爷爷使劲的睁开眼睛,看着我们,哭了也笑了,然后他又转动着自己的眼珠子把屋子打量了一番之后,没过十分钟他就去世了。

听爸爸姑姑说爷爷本来都已经不行了,中间死过去好几次,但是就是想着见我们最后一面,就强撑着,在看到我们后,他的心愿也了了,就安心的走了,我爷爷走的很安详,很多老人说爷爷走了就不用受罪了,这些年病痛把他折磨的不成样子,走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虽然爷爷已经去世十年了,但是现在想起他时依然想哭,我的第一份零花钱是他给的,过年的时候他会给我压岁钱,我爸爸吵我的时候他会护着我,我第一次学骑自行车是他在后面扶着……

家人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不管我们平时如何的有矛盾,但是当遇到事情时能无偿,尽力帮你的还是你的家人,所以在我们还活着的时候好好珍惜自己的家人,不让人生留下遗憾。

我带姥爷去姥姥墓前,姥爷笑着笑着就去了!

2012年8月21日,我正在读大一,恰是暑假,那天下午,姥爷突然来到我房间说想去看看姥姥,我先是一愣,然后看了看院落火热的太阳,委婉地拒绝了姥爷。

姥姥是在2008年去世的,那时,姥爷过于思念姥姥,几次住院,差点西去。

过了会,姥爷又来找我说他想姥姥了,我虽然心里不爽,但还是同意了,家里唯有的载具就是电三轮,还是那种不带棚子的,烈日下,我害怕太阳太毒晒伤姥爷,走之前,带了把伞,遮阳。

去姥姥墓地这段路程不短,大概有10里地,我一路上骑得特别慢,因为路上有坑,害怕颠簸伤了姥爷。

就在我专心骑车时,姥爷突然催我快点,我有点愕然,以往姥爷从不催我,特别是在我骑车时,今天姥爷怎么了?我稍微加了点速,可,姥爷还嫌慢,我不得不再次提速。

姥爷满意后,开始聊他和姥姥的事情,姥爷说认识姥姥并娶她为妻,是姥爷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姥爷好想和姥姥一起再看看夕阳西下,虽然不能实现,但姥爷依然留恋着……

来到姥姥墓地,姥爷落泪了,他摸着墓碑,喃喃自语说,他要去陪姥姥了,姥姥再也不会孤单了。

姥爷的话,让我有些懵逼,往日姥爷来没聊过这么沉重的话题。

大概十分钟,姥爷摆手示意我过去,姥爷笑得很慈祥,在我握住姥爷的手时,姥爷闭眼了。

当时,我不知道怎么回事?轻声呼喊着,直到我发现情况不对,才拨通老爸电话,说了这边的事。

霍泱泱说:

人在临终前最留恋的是人,因为关于这个人的事会在其人生历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人在临终前,最留恋的应该是亲情。长辈对晚辈那份沉甸甸的爱,夫妻之间难以割舍的情,亲人之间浓得化不开的亲情,都会在人弥留之际表现得最为彻底。

大姑因乳腺癌复发被医生判了“死刑”,当癌细胞扩散至全身,一向性格倔强的大姑,再也没有了昔日的干练、豁达,而是整日躺在病床上,一遍又一遍悼念亲人的名字:“小力(表弟名字)怎么还不回来?现在走到哪里了?”

大姑父见大姑两天来饭量越来越少,心想自己一个人能照顾过来,就轻声对身旁的二姑说:“你在这也一周了,家里还有一大摊子事,要不你先回去看看,明天你再过来”,大姑父话音刚落,就见大姑死死地抓住二姑的手,说什么也不放开。

二姑见状,对大姑父说:“哥,你看我姐不让我走”。

“那就留这多陪陪她吧”,大姑父叹口气说。

“姐,我不走了,在这好好照顾你”,大姑听完二姑的话,拉着二姑的手才渐渐松开。

又过了一天,大姑开始不进食了,皮肤也没了往日的光彩,只是口中常喃喃耳语“小力(表弟名字)怎么还不回来?”

“妈我回来了”表弟说完顿时泪雨滂沱,哽咽着用双手握大姑的手。大姑听到儿子的呼喊,瞬间睁开了双眼,那双无力的手想抚摸孩子的脸,手臂刚伸出一半,就直挺挺地定格在那里。看到眼前的一幕,眼泪顿时模糊了双眼,大姑父见状,顿时心里万念俱灰,尽管心情很沉重,还是在亲人的张罗下,为大姑穿上了寿衣。

或许,这就是人在弥留之际,最留恋的那份难以割舍的亲情。

以父亲亲身的经历回答:

临终前最留恋的是亲情,其他的都是浮云。

父亲刚过知天命的年纪,按说正是享天伦之乐的时候,可谁知却突然间经历了一次生死离别,事后回忆起来,感觉父亲就像是变了一个人。

后来父亲跟我讲了讲那段永远不想提起的回忆。 父亲气管不好,夜里经常咳嗽,母亲经常在父亲睡觉的时候,放在他床头一些削好的水果,以便父亲半夜咳嗽醒了压一压。那天母亲给父亲留的是应季的黄瓜,切了皮,削成块,放在果盘里。父亲半夜醒了后,拿了一块,放在嘴里吃了起来。母亲因为常年要照顾父亲,睡眠很轻,那天发现父亲吃黄瓜半天没有动静,一转身发现父亲趴在床上一动不动。母亲赶紧抱起父亲,发现父亲脸色发紫,以为父亲噎着了,赶紧让父亲趴在床边,使劲拍他的背,结果半天也不管用。母亲赶紧打了120,在医院一番折腾才知道,父亲咳嗽时一口淤血堵在了嗓子里,吐出来人就好多了,慢慢的恢复了神志。

父亲告诉我,那一阵他心里想的最多的就是母亲和我们这些孩子。那一阵母亲腿脚不好,爬楼困难,父亲最一直念念不忘的就是母亲以后怎么办,没有他,母亲自己能不能照顾好自己,爬楼不便谁来扶着他。

人这一辈子,平淡也好,出彩也罢,都脱离不开亲情的陪伴。

尘归尘,土归土,一切终将变为虚无,唯有亲情才是一世唯一的牵挂。

我临终前,最留恋的事是,能见我初恋一面,知他生活的好否?因为我为他,一生不嫁。此生心愿,唯愿他过得比我好,此生便无留恋。

一个即将老去的老人,心中依依不舍最最留恋的恐怕是当时不在身边的亲人了。

我父亲是去年九月底去世的,去世前好几天连鸡汤之类的东西都无法下咽了,靠在乡上卫生院工作的小侄女回来点滴葡萄糖针水维持生命特征。

父亲无法进食时,我刚好因事回城里的家里没几天,接到姐姐电话后,暂时是我一人回到老家,父亲见到只是我一人先回来,在第二天夜里迷迷糊糊中整个夜里不停的喊着"小倩她妈"(小倩是我女儿小名),我知道他在惦记着他在世上的唯一儿媳妇这个亲人此时不在身边,我赶忙电话通知,爱人和女儿他们当天就赶回老家。之后,父亲在滴水不进弥留之际,又反反复复喊着嫁到外省的二侄女和远在浙江打工的三侄女的小名,直到说不出话为止。在父亲落气后,仍然张着口,似乎没有见到两个孙女最后一面心有不甘。

由此可见,在老人们临终前,留恋最多的可能是自己的亲人们。因此,在老人病重弥留之时,儿女和孙男孙女们,即使手里的活再忙,或远在他乡,也应该尽量赶回老家,陪伴他们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让老人安心放心的闭上眼睛合拢口不留遗憾……

我认为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临终前都会有不一样的表现。

年轻人如果是不幸患上了无法治愈的疾病,那他肯定对这个世界留恋的事情太多了。留恋自己相亲相爱的父母,留恋自己念念不忘的爱情,留恋这世界上种种还没有实现的美好,留恋这世界上一切还都没有来得及看到的精彩。他们真的很难甘心就这样离开这个奇妙无比的世界。

中年人要是因不幸离开这个世界前,他们也许最留恋的应该是自己相亲相爱的妻儿老小,留恋的应该是自己蒸蒸日上的一番事业,留恋的应该是自己创造的一番财富,年轻力壮就要与这个世界告别,真的有太多的不甘心,有太多的不舍,有太多的留恋。

而如果是一个已经风烛残年的老人,面对自己的临终,该有哪些留恋?我想:应该是没有什么留恋了,因为已经忍受了太多病痛的折磨,遭了太多的罪了。这时候恐怕最渴望的就是早一点解脱,早一点离开,早一点进入到那个再没有痛苦的世界。这才是他们最真实的内心想法。

(一)否认期

当病人间接或直接听自己可能会死亡时,他第一个反应就是否认:“不可能”、“他们一定是搞错了”,否认病情恶化的事实,希望出现奇迹。有的病人到临终前一刻仍乐观的谈论未来的计划及病愈后的设想。

对此期病人,不可将病情全部揭穿。与病人交谈时,要认真倾听,表示热心、支持和理解,经常出现在病人的身边,让他感到没有被抛弃,而时刻受到人们的关怀。同时也要防备少数病人心理失衡,以扭曲方式对抗此期的负重感。

(二)愤怒期

当病人经过短暂的否认而确定无望时,一种愤怒、妒忌、怨恨的情绪油然而起“为什么是我?这太不公平了”,于是把不满情绪发泄在接近他的医护人员及亲属身上。

对临终病人的这种“愤怒”,应该看成是正常的适应性反应,是一种求生无望的表现。作为医护人员要谅解、宽容、安抚、疏导病人,让其倾诉内心的忧虑和恐惧,这样对病人有益的,切不可以“愤怒”回击“愤怒”。

(三)协议期

承认死亡的来临,为了延长生命,病人会提出种种“协议性”的要求,希望能缓解症状。有些病人认为许愿或做善事能扭转死亡的命运;有些病人则对所做过的错事表示悔恨。

护士应看到这种情绪对病人是有益的,他能提供合作,延缓死亡的日期。因此,要尽可能的满足病人的需要,即使难以实现,也要做出积极努力的姿态。

(四)忧郁期

尽管采取多方努力,但病情日益恶化,病人已充分认识到自己接近死亡,心情极度伤感,抑郁寡欢。此时病人可能很关心死后家人的生活,同时急于交待后事。

对这期病人,允许其哀伤、痛苦和诉说他的哀情,并耐心倾听。同时还应鼓励与支持病人增加和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五)接受期

经历一段忧郁后,病人的心情得到了抒发,面临死亡已有准备,极度疲劳衰弱,常处于嗜睡状态,表情淡漠,却很平静。

护士应尊重病人的信仰,延长护理时间,让病人在平和、安逸的心境中走完人生之旅。

临终病人心理活动的五个发展阶段,是因人而异不是绝对的,有的可以重合,有的可以提前,有的可以推后,也有的可以始终停留在否认期。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应掌握病人千变万化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有效的护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761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