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灯笼》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第1张

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 这些关于灯笼的记忆,既有文化上的,也有情感上的。作者顺着自己的思路写来,意绪纷繁。

灯笼这篇文章

是吴伯箫的作品

文章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

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

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

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形容灯笼的优美句子:

1、花灯式样繁多,造型美观,新颖别致,有玲珑剔透的宫灯,有栩栩如生的动物灯,有富有时代气息的广告灯,有吉祥如意的荷花灯,有舞姿婆娑的仙女灯,有红彤彤的霓虹灯,有色彩鲜艳的孔雀灯。

2、十里长街灯光辉煌,人声鼎沸。我漫步在这灯的世界,细细观赏,栩栩如生的金鱼灯,形象逼真的荷花灯,古朴典雅的官灯——各式各样的彩灯造型优美,装饰考究,做工精细,真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3、“瞧,这灯真好看!”爸爸指着前面的彩灯对我们说。我们往前望去,只见好几棵红的、绿的、黄的、粉的彩色树矗立在路旁,五彩缤纷,色泽艳丽,仿佛一个彩色的童话世界。游人们纷纷驻足观看,拍照,想留住这绚丽的景色。我们拉着爸爸不停地拍照。

4、有一只灯笼,它是四方形的,每边都贴着一朵金色的小花,手柄上刻着两条呲牙咧嘴的青龙,每当点亮灯笼里的蜡烛,那金色的小花栩栩如生,再看青龙,在光的照耀下,像活了一样,漂亮极了。

5、咦,天上怎么也飘着灯笼?啊!原来有人放孔明灯,孔明灯代表了愿望,很多人放上孔明灯许下了美好的愿望。孔明灯冉冉升起在明亮的夜空,像一颗颗明亮的星星,一闪一闪的,载着人们的许多愿望在天上自由飞着。

如下:

1、那些米粒大小的黄灿灿小花,在绿色的背景上,像是满天异常美丽的星斗。

本句运用那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黄灿灿的花比喻成米粒大小,突出了花的娇小可爱;把花比喻成满天异常美丽的星斗,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花的多与美丽。

2、那是怎样的果实啊!尽管只有黄豆大小。却也像红彤彤的灯笼般挂满了枝头!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的娇小的外形和鲜艳的的颜色及花的数量多。

3、它们圆溜溜的果实,通常在熟透之后,跟随着山口的厉风被摇落,它们一个个像跳伞运动员一样悄然滚下山坡,并在土里与杂草一起腐烂。

本句运用了比喻及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果实的熟透后的状态。

4、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都是。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关于灯笼的记忆之多,表达作者对灯笼的喜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5、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将“飞蛾扑火”与小孩子对火的喜爱进行类比,强调了小孩子对火、亮喜欢之强烈。使内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描写灯笼的句子如下:

1、干干净净过春节,漂漂亮亮过新年,大红灯笼迎新春!

2、大红灯笼高高挂,新春佳节你我他。

3、红灯笼象征着喜庆团圆,每年的春节,盐亭的街头都会挂起大红灯笼,以期盼来年的幸福生活,喜庆吉祥的年味儿就这样一点点的蔓延开来!

4、元宵节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我们通常在这一天早上吃汤圆,在家里挂上红红绿绿的灯笼,并猜灯谜。

5、大红灯笼已经高高挂起,绚丽的霓虹灯也闪亮起来,新春的脚步愈来愈近啦。

6、迎新年、贺新春,大红灯笼高高挂,点缀城市浓浓年味,挂起喜乐祥和年氛围。

7、红灯笼美满,红对联喜庆。红福字吉祥,红窗花庆丰。新春大吉。

8、大红的灯笼,高高挂,欢欢喜喜,迎新春!

9、年三十,喜迎新春,红红灯笼高高挂,映照着万家灯火。

10、大红灯笼高高挂,张灯结彩迎新春。

11、瞧,在这寒冷的天气里,满街的灯笼在蓝天、绿叶的衬托下,越发鲜艳夺目,喜庆吉祥,过年的气氛一哈就衬托出来了。

12、百花灯挂在树上呈放着光芒,为迎春灯会增添了春色。得是多么手巧的人呀,又得是多么灵巧的心思。

13、我们走过和谐门来到凤凰广场上的南门,看到了四只大灯笼,每个大灯笼都是由七十二根竹条做成的,制作可精细了!

14、灯笼,照明为辅,寓意为主。人丁兴旺,天下太平。

15、这里的红灯笼高高挂,像一团团火焰一般。

以灯笼为线索,也是父亲形象内的象征。描写灯笼,突出父亲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或突出父亲的善良和有爱心,表达出对父亲的崇敬、赞美之情。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么?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辛弃疾,表达的是杀敌卫国、抵御外辱的主题。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抗敌卫国的感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灯笼可以照亮前行的路,而吴伯萧的《灯笼》则点亮了我的心。

有幸拜读写于上世纪30年代中期的这篇散文,深感荣幸。

文章背景正值当时人民贫苦,国家危难之际,作者借时代背景,回忆以前与灯笼的缘,从不同的角度借灯笼表达了对个人乃至全民族的重要意义!

提灯笼接祖父描述的是长幼情深;接过头发花白的母亲的递过来的灯笼去上学,表达的是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乡俗还愿挂灯笼,是对乡情的最好诠释…

情到最深处,便是那灯笼。

“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则是最壮观,抗击外敌最光荣!与其苟且偷生,不如做“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对作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如今,我们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家,但世界并不太平。所以,作为现代人,我们做“马前卒”也好,做“沙场点兵”的将军也罢,同样可以“萧萧班马鸣”,同样可以抗击来侵敌寇,同样可以发光发热…

如此一来,便是何等光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918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