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再别康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康桥给徐志摩的记忆是最深刻的。于是想要告别,往事就会如陈酒香气回肠,激荡心扉。徐便是如此,往日康桥的一幕幕情景再现眼前:金柳,青荇,潭水,三个意象表现了作者对康桥的眷恋。对这份眷恋的加重升华,应该说是从第五节“寻梦──”开始,而正是那潭水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勾起了他对当年的旧梦,那些缠绵的“宿愿”和“理想”的记忆。景色依旧,人事全非,诗人想再寻旧欢,注定是不可能的事。于是“不能放歌”“只好沉默”。此时此刻“沉默”的不是“今晚的康桥”,是作者自己。诗人已完全陷入对往昔生活的甜蜜回忆之中。当作者醒来,再次明白他是在告别,使得诗的结尾便带上几分苦涩,怅惘和难言的情怀。于是,这最后的“挥袖”便带了几分无奈进去,诗人不愿带走一片云彩,那云彩想来便是那些梦,诗人可能只是想把它永远地珍藏在心中(也许包括那些和泰戈尔一起的日子)。

这首诗的美,当然不只在诗人那份细腻的感情上,在艺术形式上,音乐的美和建筑的美皆融其中,这大约是好多人喜欢的原因吧。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切尽收眼底。

两个比喻用得十分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比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

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节对应。

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盘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

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抓住瞬间的永恒——《再别康桥》文本分析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高、赞美自然的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 康桥理想逐渐破灭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徐志摩以其独抒性灵的诗风靡一时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这些在《再别康桥》可见一斑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通读整首诗,无一处不是在写景、又无一处不是包含着诗人那淡淡的离别愁绪诗的第一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行文看似洒脱,实则是无奈与惆怅:诗人知道,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无法带走的,改变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经的梦想,而带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实浊的眷恋与忧愁往下,诗人运用比喻,将金柳看成是荡漾自己心头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第四节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还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种“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开阔而悠远,正如诗人那淡淡的却又无处不在的愁情那绚烂如虹的梦早已揉碎、沉淀在其间诗人轻轻地吟哦也许正是对往日康桥理想的一种悼念情感在每一个意境中不断升华至高潮如果说诗的前四节描写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节则回忆人的活动诗人仿佛看到往日的自己长蒿漫溯,在康桥寻梦的情景,那时的自己是怎样的意气风发啊,现实中的诗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但他不能放歌,因为要离别,因为离别时是满心的不舍与惆怅唯有沉默才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的心境,如一张拉满弦的弓,箭未离弦,便被人活生生的抢了去,那淡淡的思绪曾有瞬间的高涨,但这高涨又在瞬间消失了,正如他悄悄地来,呼应了开头诗作的情绪线索是:淡淡的哀伤——逐渐升华——高涨瞬间——回复淡淡的哀伤,在这样的线索中,整首诗情与景浑然一体而诗人构思之精妙体现于取裁的巧妙诗的开头:“轻轻地,我走了”诗的结尾:“悄悄地,我走了”两个一前一后的“我走了”,说明诗人截取的是“走”这一瞬间,而并非从来到走这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一瞬间已在诗人心中永远定格,诗人的一系列情感与他所描绘的康桥的一切意境都在瞬间中完成瞬间便是永恒也许,这也正是《再别康桥》这首诗在众多的离别抒情诗中脱颍而出,为世人所喜爱,经久不衰的原因

从结构上来看这首诗全诗共七节,每节四句每节各描写一个景物一个意境,而节与节之间是相互联系,上承下启的以第二、第三节为例第二节中,前两句诗人描绘了河畔的金柳,后两句采用层进深化情感第三节则承第二节所写的“波光”来写“水底的清荇”可见句子之间、诗节之间的环环相扣诗人非常重视诗行本身的美感作用他的诗作很考究诗歌的外形整齐这样的整齐偏重于诗的整体排列顺序的整齐规划,至于诗行长短并不做呆板限制这首诗使用 式的诗形,而诗句有长有短,诗的整体错落有致而并不单调死板,使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诗的参差错落的图案美及严谨稳定中内含变化的和谐感

诗人说:“诗歌的美妙不在于它的文字意义,而在于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可见,诗人追求的是音节的音律和节奏在其诗歌里,音节与内容达到了自然完美的统一“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两个“轻轻地”叠用,与其说是意境的渲染,不如说是诗人在有意增强节奏的轻盈诗人将节奏视为诗内在的生命,他所谓的“内含的音节的均整”,更多的是追求诗行间“顿”的数目大致相等,而非字数的相等顿,即按句中不同成分来区分音节如诗的最后一节按意群可作这样的划分:“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的每一句之间的顿数是大致相等的,使得整首诗富有整体一致的节奏感在音韵方面,这首诗偶句押韵,同一节二、四句押相同的韵,造成了一种叠荡起伏的音韵美在诗人有节奏有韵律的吟唱中,诗中的意境、诗人的愁绪也在变化、扩散开来

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 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

读《再别康桥》,如观楼如吟歌如赏画,而感受到的是诗人那淡淡的离别之恋之愁之哀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地",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最后一节用“悄悄地”与第一节"轻轻地"呼应,此时诗人像又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连用两个"悄悄地",惜别之情更加深切,依依不舍、物我两眷之情溢于诗表。

《再别康桥》描绘了“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水草”、“虹”、“梦”、 “长篙”、“星辉”、“笙箫”、“夏虫”、“康桥”、“衣袖”等意象表达了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92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