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形象入手鉴赏《扬州慢》

从诗歌形象入手鉴赏《扬州慢》,第1张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总结 2010-11-14 手机版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逗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地;第二题问逗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看地,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逗托物言志地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看地、逗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地、逗请欣赏这句诗地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一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二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逗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B语意双关

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⑼反语,讽刺。

⑽互文:逗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地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逗秦时明月汉时关地、逗烟笼寒水月笼沙地、逗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地等。

四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五、看意象

⑴柳

逗柳地、逗留地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李白《忆秦娥》:逗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地

⑵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地

⑶菊花

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陶渊明逗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地

⑷梅花

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王安石《梅花》:逗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地

⑸松

坚贞、高洁的品质。李白《赠书侍御黄裳》:逗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地

⑹莲

由于逗莲地与逗怜地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逗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地

⑺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逗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地(李清照《声声慢》)。

⑻杜鹃鸟

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逗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地

⑼鹧鸪鸟

旅途艰险的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逗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地(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逗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地(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⑽寒蝉

悲凉的同义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逗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地

⑾鸿雁

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逗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地、逗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地(欧阳修《戏答元稹》)。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逗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地(杜甫《天末怀李白》)、逗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地(李商隐《离思》)等。

⑿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逗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地(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地(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逗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地(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逗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地(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⒀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地(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⒁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逗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地(姜夔《扬州慢》)

⒂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地

⒃乌鸦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秦观《满庭芳》:逗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地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逗枯藤,老树,昏鸦。地

⒄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逗风急天高猿啸哀地。

⒅羌笛

凄切之感,如范仲淹《渔家傲》:逗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⒆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地秦观《踏莎行》:逗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地

⒇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如逗鸿鹄去不返,勾吴阻且深地(《感遇二首》柳宗元)

六、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请看2004年高考浙江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逗游子思归乡地,有人认为是逗思妇盼归人地,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A游子思归乡。前为观点,后为理由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B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C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地的情思。

答案:

第一、《望海潮》意象上专取美丽富庶之景物,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堤沙”“怒涛”“天堑”“珠玑”“重湖”“叠咸”“桂子”“荷花”“羌管”“菱歌”“钓叟莲娃”“千骑”“高牙”等意象,色彩或明丽或浓艳,或芬芳或富贵,或优美或繁华,描摹出钱塘景观之优美、百姓之富庶、市井之繁华。

《扬州慢》则是兼采昔日繁华与今日萧条,既有自然景物也有历史典故,如序文中的“夜雪”“荠麦”“寒水”“暮色”“戍角”,还是词中的“废池乔木”“清角”,荡在“波心”的“冷月”,要么色彩昏暗,要么色调阴冷,要么声音悲凉。

第二、《望海潮》描绘了杭州的富足昌盛,营造出国泰民安的盛世气象,《扬州慢》则描绘了扬州的残破荒凉,营造出感伤,哀婉的情境。

第三、《望海潮》在铺叙写法中运用渲染、烘托等手法营造意境,《扬州慢》则综合采取今昔对比、用典和反衬手法营构意境。

赏析:

本课两首词都用到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望海潮》上阕写杭州城内以及钱塘江的景色为实写,而下阕写西湖美景主要为虚写,如杭州两种典型的植物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一句就是很好的例子。

《扬州慢》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

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6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7 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如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8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扩展资料:

意象起源: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表现为阳爻和阴爻两种组合符号,这两种符号组合成六十四卦,原本是用来记录天地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的,后来发展到历史、哲学范畴。

诗学借用并引申之,“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但诗中之“象”已不是卦象,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这种创造意象的能力,永远是诗人的标志。

比喻是诗歌(文学)的重要手段,明喻在荷马的诗中比比皆是。亚里士多德最早指出隐喻是诗歌之本。”所谓明喻或隐喻,也就是比喻性的意象,称之喻象(由比喻产生的形象)。

黑格尔关于美与艺术的定义,与诗的意象理论也是相通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个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意象

  扬州慢⑴

  淳熙丙申至日,⑵余过维扬。⑶夜雪初霁,荠麦弥望。⑷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⑸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⑹

  淮左名都,⑺

  竹西佳处,⑻

  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⑼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⑽

  废池乔木,⑾

  犹厌言兵。

  渐黄昏,

  清角吹寒,⑿

  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⒀

  算而今、

  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⒁

  青楼梦好,⒂

  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⒃

  波心荡、

  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⒄

  年年知为谁生!

  作者

  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一生飘

  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侯门,逢迎取合。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

  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

  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

  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有《白石道人歌曲》。

  注释

  ⑴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又名《郎州慢》,上下阕,

  九十八字,平韵。 ⑵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 ⑶维扬:

  即扬州。 ⑷荠麦:荠菜和麦子。弥望:满眼。 ⑸戍角:军中号角。 ⑹千

  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

  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

  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遂赋《黍离》诗志哀。后世即用“黍离”来

  表示亡国之痛。 ⑺淮左:淮东。扬州是宋代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

  都”。 ⑻竹西佳处: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宋人于此筑竹西亭。这里指扬州。 ⑼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

  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⑽胡马窥江:指1161年

  金主完颜亮南侵,攻破扬州,直抵长江边的瓜洲渡,到淳熙三年姜夔过扬州已

  十六年。 ⑾废池: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

  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⑿渐:向,到。清角:凄清的号角声。 ⒀杜郎:

  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俊逸

  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 ⒁豆蔻:形容少女

  美艳。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⒂青楼:妓院。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

  幸名。” ⒃二十四桥: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

  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有二说:一说唐时扬州城内有桥二十四座,皆为

  可纪之名胜。 见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 一说专指扬州西郊的吴家砖桥

  (一名红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见《扬州画舫录》

  ⒄红药:芍药。

  品评

  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

  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

  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他并不是

  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

  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

  疾首,深致慨叹。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

  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

  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

  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

  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

  “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

  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

  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

  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

  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

  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清角”二句,不仅

  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

  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

  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中,但如果他重临此地,

  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倘佯

  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

  尤其“二十四桥”二句, 愈工致, 愈惨淡, 可谓动魄惊心。萧德藻认为此词

  “有黍离之悲”,的确深中肯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94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