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我跟你的感情之路差不多!我和男朋友也是在我大三下学期的时候认识的,一直到我大四毕业,也就是今年的7月份,一共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他是技校毕业,后来到矿上工作。我那时在另一个城市上省内的一所本科大学,我们很偶然地相识于网络,后来就走到了一起。开始的时候,我只是觉得自己喜欢他,并不是真的爱他,而且一考虑他的学历、工作、以及家庭(他的家庭不在城市,而我父母一定要我找个同城市的,有稳定工作或者学历比我高的)这些问题我就会心急,我自身性格很要强,从不服输,说的不好就是很容易与人攀比,那时同宿舍的姐妹们男朋友都比他强,而且他没有上进心,我不想让他一辈子就只是个下井的工人,所以我就一直不满意他,尽管他很爱我,也很容忍包容我的大**脾气,可是我说的一些话还是伤透了他的心。也许我太功利路 ,可是我确实是一心为了我和他的以后,我想跟他一起幸福生活,所以才苛求他。又加上那时的我一心要考研,所以就怪他耽误我的时间,这些他统统都忍了我,还是那样爱我,很令我感动。
但是到了大四下学期,也就是今年3、4月份,我被考研的分数彻底打趴下了,我以为自己美希望了,于是他怎样安慰我都把气撒在了他的身上,其实后来他对我做的事情因为以上这些原因我都不怪他。4月份我去参加考研复试(调剂:过程很纠结,以至于我一直处于急躁发脾气状态,对他也总是冷言冷语。),他来到我家乡的城市参加学习,我没有答应他陪他出去玩,他后来遇上了他曾经认识的一位女同学,那个女生也是在读大学生,就在我家乡的城市,上大二。我的悲剧从此开始,直到我跟他的感情终止。那个女生陪他玩了两天,他感觉到了温暖,他总觉得我已经不要他了,虽然没有提分手,可是他已经有了放弃的打算,于是他在那个女生表白喜欢他以后,接受了她。后来,我复试回来,打电话找他,他来见我,但是我们又和好,他那时还是放不下我的,于是跟那个女生提分手。我并不知道他们的事,而且他还带我去见了他的父母,之后对我坦白他们的事情,我以为他对我坦白了就代表他还是爱我,不想放弃我们一年多的感情,他求我原谅,我纠结了几天,还是原谅了他。可是,后来我才清楚这原谅就是我犯得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已经放不下那个女生,或者说他已经爱上了她。以至于后来他们还继续联系,他删了她的号码九次,又九次找回来。更傻的是我,我竟然一直蒙在鼓里,从他第一次跟我坦白,我发现自己真的已经爱上他了,我还把他带到我家,认识了我父母直到他亲口对我说他一直脚踏两只船,既骗了我又骗了那个女生。他很纠结,一个月没有上班,他难以选择,两边都放不下。之后,他狠下心第一次跟我提出分手,说我们不合适,再也回不去了。当时我的自尊被践踏到底,我承受不了,哭泣、伤心,他都在空间里看了,于是他不忍心,回来找我,而我见了他,等我回去后,他说他接着就想她,他放不下她。这是第二次,我彻底失望了,我说选择权是你的,要选谁随便。几天之后,他又打电话说想见我,对我说他想结婚。或许我早已清楚了最后的结局,这一次我劝他冷静一下,对他说就算今天领了证,我不想明天就领第二个证,况且就算结婚,那那个女生你已经放不下,你又拿我当什么?最后一面之后的一天,终于我们分手,也是他提的,之后他把我的QQ,手机号全部删除,就这样结束了我们的感情。
其实说出我的故事,并不是想证明什么,只是想劝你现实地想想,不要一时冲动。我也一时冲动过,也为他不顾一切过,被他甩我也伤心、绝望甚至自取其辱地极力挽回过,但是就像他说的,我们已经回不去了。镜子如果出现了裂痕,不论你怎么补救,镜面永远都不可能恢复完璧,所以我不再强求,不再苦着自己,烦着别人。有些感情,并没你想象的那样深,而你不愿意放弃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甘心,不甘心自己付出的感情就这样付诸东流,不甘心动摇的竟然是对方。
他既然已然有了分手的想法,这种阴影就不会在他心里消失,况且,他已经工作了等于未来已经既定,而你还在上学,毕业还不知道工作还是继续攻读,也不知道工作怎样,所以你的未来并不确定。从这一点看,他心里会有种强烈的动摇,他怕你不要他,怕你们未来不可能。
另一方面,不管你多么不在意他的出身学历,可是现实会告诉你“门当户对”在这个社会还是主宰了以后的生活的。首先,你们学历有太大差距,即使结婚,以后也会出现没有共同语言的局面,毕竟阅历不同、教育不同、价值观、人生观也不同,这一点会让你们越走越远。
第二,他的父母既然已经对你不信任,那么你觉得即使结婚,这种第一印象会轻易改变吗?
第三,你们吵架很多,这明显就代表了你们性格并不合适,他不坚定,而你单方面的坚定起不了任何作用。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如果你单方面付出,换来的不是背叛就是伤痛。
所以,朋友,不要再留恋一段不合适的爱情,勇敢一点放手,这样是给你自己也是给他自由。现在结束,或许只是一段时间的伤心,若是以后,就是一辈子的伤心了。
别说你爱的是谁,你的人生还那么长,谁也无法预知以后的事情。人可以重复着初恋,但是千万别重复后悔,与君共勉!!!
山东31年工龄老矿工退休离厂,临走时向着厂区跪别,我对这一幕有很深的感触。
山东泰安,一位有着31年工龄的老矿工,办完离职手续后,依依不舍。在单位门口拜谢长跪,他的举动让人泪目。31年啊!一个抛洒了青春和汗水的地方,一个倾注了一生情感的地方,人生有几个31年,如今不得已离去,怎不让人感慨怀念!主要是对人生的一种感慨,找不到更好的方式表达离别的情绪。在那个年代,企业,是员工的衣食父母。让员工得以养家糊口,有这份感恩之心纯属正常。
这样的真情实感,我觉得以后不会再有,有的东西一旦失去永远再也找不回来了,永远都不会,或许以后只是悲凉陪伴你我左右。感恩和敬畏。虽然是自己付出过努力,但是毕竟这份工作养活他和他的家人。在煤矿一线工作了一辈子,能毫发无损顺利退休,值得这一拜。
这是真实情感的流露,说明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实在难得。即使是我,虽然会心存感激,也不会跪别吧。但他不这样想,虽然自己真心付出过艰辛和努力,但毕竟这份工作养活自己和家人。这一跪,是感谢,是感恩,更是对31年人生的感慨;这一跪,跪的是平安,跪的是青春。矿上工作几十年,安安全全上班,平平安安回家,太不容易了。
民国时期门头沟矿井的矿工。这名矿工还是个少年。艰难地爬行,拖着煤炭一步一步前进。“家有半碗粥,不到门头沟”,这句话是矿工艰苦生活的写照?至于为何赤裸作业,主要是因为井下通风很差,穿衣服很快就会被汗水淋湿透,无奈之下,矿工只能赤裸作业。
其实真正第一次意识到矿工,还是在《了不起的挑战》中看到的,随后了解下了这个工作,采矿专业的硕士博士每年都很多,进入煤矿工作的有几个?本人准备读博,也没有想过去煤矿工作,其原因大概有几点:
1、煤矿工人的繁重劳动是圈外人无法想象的。
2、基本属于卖身,没有法定节假日和正常下班时间,每个月的集中休假要看矿里工作紧不紧,无法保证。
3、每天五点多起床开早会然后下井八个小时,受不了。
4、戴安全帽一两年以后头发会越来越少受不了。
5、矿山的酒文化见识过,能顶住,但长期怕对身体不好。
更深入的了解了一下,发现网上很多人对这个工作有着很多的误解:
1、矿山工作者没有文化。错,矿山的技术工作要求很高,煤矿类科研院所和高校毕业的硕博的成果都是围绕这方面进行的,相关院士也有很多。煤炭类国企今年高校招聘很少要本科生了。
2、收入低而且不加薪。错,矿企底层工人收入在当地算不错的,中层高层收入会低吗?我04年毕业师兄现在开的奥迪A4,我舅舅是矿长,年薪你懂的。
所以如果能吃了苦,不怕孤独,可以去矿山,但没有学历没有关系去了只怕会是工人没什么前途。安全跟收入挂钩,每年从营业额中提出15%做安全基金,保证安全的同时加大收入。资源类行业虽然不是暴力,也是高收入行业,尤其体现在2002年煤炭价格大部分上涨之后。矿工的付出跟收入相应成比例,毕竟煤炭价格在这里,吨煤成本也在这里,不能根据个人意愿所改变,只看所在矿领导的分配意愿了。
这个工作不仅辛苦,身上的毛病也会随着工作时间越来越重,矽肺病跟听力受损,一直是煤矿井下作业的难点。好在职业病防治已经成为国家标准,各煤炭集团也在推进。多数矿业集团已经十年甚至十几年未出现一例矽肺病。 煤层注水防尘+工作面采煤机组喷雾+喷雾降尘添加剂+巷道自动防尘水幕+个体防护口罩。很希望他们能平平安安的!
父亲曾是煤矿工人,我从三岁开始跟随父亲,在煤矿度过了一段最美好的时光。因此,我便有了一个另外一个名字--矿工子女。
对于我来说,煤矿生活充满了奇异的色彩。在懵懂的记忆里,满是黑色的矿区,比我那穷得没饭吃的家乡强多了。在矿区,吃饭不成问题,而且碰上大节,如元旦、五一、十一时常有矿区大会餐,那场面、那桌上的菜至今也历历在目。
那时父亲在的煤矿很大,是个三县交界区,矿上有上千人。很多外地矿工都带有家属,他们的子女常年生活在矿区。矿区有学校,叫职工子弟学校什么的。在未上学前,我几乎整年跟着父亲。到了上学年龄,因为不是随矿家属子女,只能回到老家上学,唯有放假才能随父亲来矿上。
矿上的孩子都讲普通话,毕竟来的地方较杂,不说普通话没法交流。我是纯净的乡巴佬,一口地道的家乡话。刚到矿上不会普通话,老说土话引来大伙笑话。后来,天天混在他们当中,也能说上半懂不会的普通话,听习惯了也就能与大伙玩到一起。说来也怪,呆矿上时间久了,回到老家,冷不丁也说上几句拗口的普通话,让小伙伴们高看,甚是神气。
对于懵懂的我来说,并不知道矿工的苦累和时刻都可能的危险,依旧过着似乎无忧无虑的生活,快乐着难得的那份快乐。只是到了后来,有些懂事起来,常见矿上出事,甚至看到一具具尸体从矿上抬出,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惧便从心生起。
父亲和所有矿工一样,上的都是三班倒。虽说每个班都要跟着上,但父亲稍比其他矿工强些,毕竟他还是个管生产的股长。
父亲当班的时候,我除了与小伙伴们玩,便和哪些矿上的小叔叔们玩。与其说与小叔叔们玩,倒不如说是小叔叔们帮着父亲带我。
这些小叔叔大多20出头,很多还未成家。其实我姐姐不会比他们小,只是那个时候,父亲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兄弟,自然而然这些小叔叔便也把我当成他们的小侄子。
这些小叔叔很多没读多少书,大多数家境不好,在那个生活困难、条件艰苦的年代,挖煤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出路。能够当个工人,比种田的名声强,弄不好还能娶上老婆。所以,煤矿工人除去技术人员,大多是迫于无奈走到这终日不见阳光的井下。
由于我常在矿上,或者说常去矿上,名正言顺的成了“老矿人”,不由自主的积累了些老资深的名。每逢假期,矿上来了不少矿工子女,这些小叔叔们常会诱使我与新来的矿工子女斗架。那个时候我个小,但被小叔叔们惯大了胆,谁都敢去动,谁都敢与其斗,吃亏的时间当然不少。好多次被人家揍得鼻青脸肿,还不肯收手。
父亲本来就习惯于没多少时间管我,有了小叔叔们带着,就更任由我造。
小叔叔们不上班就会去捕鱼、打猎,随时出去都会有收获。然后,他们几个人凑在一起打拼伙。成天跟着小叔叔们打拼伙,嘴巴都吃得油油的,真有点像小混混、小油子。
父亲不管我,大多时间我自己能够料自己。无论是澡堂还是饭堂,理发店、商店、卫生所没有我不熟悉的地方,也没有人不知道我是谁的儿子,有票的地方给票,没票的地方记父亲的单。为了讨人家的好,有时候嘴痒,小叔叔们常拿东西逗我,便也什么事都去干。只是当父亲知道后,免不了一顿打。为了这,也不知挨了多少次父亲的打。
矿工的孩子,就爱玩煤。每次到采区外倒煤点,总是在煤上爬来爬去。采在那滑溜溜的煤上,听着那往下滑哗哗啦啦的煤声,更会使劲的往上跑。一群孩子,满脸黑乎乎的,谁也不会在意,只知道在煤中的快乐。
常常父亲上班,有时也会跟着一起去,然后就呆在井上,等着父亲从井下上来。
高高的井架台,还有那绞车的轰鸣声,足以让人耳朵听不清任何声音。所以,矿工呆久了,说话声个个都大。
矿工坐着绞车吊着的吊笼,从井口一下便消失下井下。井口有人值守,有个专门电话与下面保持联系。当电铃响起,绞车起动,起吊人员或是矿车。
在井台上等父亲,那是一种漫长的等待。井台上有简易休息的地方,等着等着常会睡着了。不知睡了多久,常被带煤的汗味熏醒。原来,父亲上来见我已睡,顾不得清洗便抱我走。躺在父亲宽大的怀里,也已习惯了他的那身汗味。
带煤的汗味,那是矿工的味道。就连现在闭上眼睛,我也能感觉得出那股味道。这是劳动的味道,是生死线上的味道,是生活的味道,是人生的味道。
直到懂事,才逐渐明白了矿工的不易。
好多次,在井台看见抬上来血肉模糊、黑乎乎的人,那种从头麻到脚的惧怕,不敢正视。父亲每次坐吊笼下去时,总能看到他微笑着向我,但我每次生怕下一个送上来的就是躺着的父亲,每次微笑都怕是最后一次。
听惯了绞车声,看惯了满脸黑黝黝矿工,住惯了矿上硬板床,矿上滋养了我儿时的梦。只是越来越发现,为什么听人说,好儿不下矿。细细想来,矿工是集苦、累、险、难于一身,生命随时都可能葬送,不是万不得已,谁会想到来井上干活,那真是玩命的事。
当人们燃煤的时候,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矿工是如何把煤挖出来的。每块煤,燃着的,其实凝聚的都是矿工的血泪。
为矿工的儿子,对煤矿有着无限的特殊情感。矿工毫无畏惧、吃苦耐劳、甘于寂寞、乐观向上的精神,无时无刻辉映我向前的路。
从此后,周身流淌着的是矿工的血脉,我骄傲我是矿工的孩子。
在群星璀璨的西方文学史上,他的地位就像法国的卢梭和阿瑟·兰波、美国的爱伦·坡、或者英国的布莱克与乔伊斯,
他非常富有争议性,被骂得一文不值,被认为是特别伟大的怪才
他的书招致非议、一度被禁,却又拥有无数忠实的追随者与辩护者,
他就是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20世纪最重要的英国文学家之一的劳伦斯。
他的创作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的影响,《儿子与情人》《恋爱中的女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些小说都围绕性生活展开,他把人的性欲意图看成是引起一切生活现象的根源,在当时的文坛引来一片质疑浪潮。
成长经历
1885年,英国诺丁汉郡一个矿工家庭又迎来一个男孩。
“那栋房子坐落在一排矿工房之间;红砖,脏兮兮的,楼上两间房,楼下两间房,只有十三英尺宽,一扇窗子”。
沿着山坡都是类似的邋遢街道和密集住房,这里的人很少读书,绝大多数男孩在十二岁时就离开学校,成为矿工,在岩石和煤块之间的半黑暗环境中劳动。
劳伦斯的父亲,一个经常酗酒、没念过什么书的煤矿工人。
母亲莉迪亚则出身于清教徒家庭,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还曾做过教师。
教育背景不同,世界观、价值观肯定不一样的父母,使劳伦斯的生活充满争吵,
幸运的是,文静、害羞、内向的劳伦斯,在炽热的母爱以及兄弟姐妹的手足情中平安成长,
他继承了母亲的同情心和罗曼蒂克的想象力。
这种童年时期的氛围,也被他写进了文学作品——《菊香》、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中,
1898年春季,12岁的劳伦斯获得了诺丁汉中学的奖学金,
1904年底,他通过了皇家奖学金考试,并获得师范学院的免费入学名额。
这个身体羸弱的青年为筹措学费,做过小学教师、工厂职员,21岁时进入诺丁汉大学学习,最终,他在写作这条道路上找到了自我。
文坛闪耀
劳伦斯只活了45岁,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出版了10余部长篇小说、70多部中短篇小说、10部诗集、4部戏剧、3本游记、5部理论著作,大量的散文、随笔和书信,还有不少绘画作品。
他特别喜欢写人的本能与自然的力量,这种对原始的描绘充满了激情,目的就是一种召唤,想让人们从工业时代的文明废墟中重塑现代性。
因为自然、原始,所以他的感情就真挚,文字更能打动人,所以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然而,也一样会被一些反对他的观念的人谩骂。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劳伦斯所有的小说,集中凸显了他想要表达的主题:“摧毁自然与复归自然”。
比如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
劳伦斯笔下的情感关系,往往通过象征手法,来探讨“人挣扎于文明和自然之间”的根本性话题。
1913年,劳伦斯写出了成名作《儿子与情人》。
这部作品的深刻之处在于开创了弗洛依德“俄狄浦斯情结”在文学表现上的先河,让这部小说变为关于恋母情结的美学探讨。
主人公保罗·莫瑞尔最终在恋人分手、母亲逝世的痛苦中走向都市,开放性的结局令读者难忘。
此外,小说刻意淡化情节与人物,注重对内心世界微妙感受的刻画。
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看过《儿子与情人》之后说:
“ 这部小说似乎把各种情景都凝聚、缩略、削减到最简单明了的地步,让人物直截了当地、赤裸裸地闪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观看的时间不能超过一秒钟,我们必须匆忙地前进”。
初登文堂,劳伦斯就声名鹊起,在社会上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1915年出版的小说《虹》。
《虹》这本书的分量,就相当于中国文学史上巴金的《家》、茅盾的《子夜》,或者美国文学史上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这是一部典型的家族编年史,通过布莱温家三代人的故事,透视出英国社会从传统的乡村生活转向城市模式的变迁,是对处在变化和崩溃阶段的社会内部生活的创造性分析。
从1915年到1922年的,是劳伦斯创作的中期,这个时候,他的作品“对残酷的、毁灭人性的、使人与人之间关系扭曲的资本主义文明的抗议,比其他几部作品更为强烈”。
他笔下那些由于压抑本我而被扭曲和异化的人物形象,令人过目不忘。
他的中短篇小说,如《英格兰,我的英格兰》、《玩偶上校》、《狐狸》等,也非常精彩,写作风格进一步向现代主义发展。
平步青云
20世纪初的英国文坛,流派纷呈、百家争鸣,但是劳伦斯很难融入任何一个群体中去。
一方面,劳伦斯在当时以弗吉尼亚·伍尔夫、TS艾略特等中产精英为代表的布卢姆斯伯里文化圈里毫无地位,
另一方面,他与自己的出生地,英格兰中部矿区的生活氛围,也格格不入。
他以惊世骇俗的方式脱离了他的家庭、阶级与文化,从而与劳工阶层逐渐疏离;
与此同时,他也不断推翻人们对他诗人和小说家身份的认可,不止一次地写了令他同时代人痛恨的文字,职业生涯陷入困境。
1915年,长篇小说《虹》被禁之后,劳伦斯就明显感知到自己与“控制了新闻、出版及一切的那个世界”相脱离,
一战之后他与英国本土断绝了联系,义无反顾地开启了云游四方、实验写作的人生新阶段。
爱情传奇
1912年,劳伦斯拜访他的法国教授威克利时,对老师的妻子弗里达一见钟情,
劳伦斯写道:“ 这世界是无与伦比的,美丽的,它的好超越了人类最大胆的想象。永远不要,永远不要,永远不要想象爱是什么,记住,永远不要。生命是极致的美丽,一定是。感谢上帝,我证明了这一切 。”
同年5月3日,他俩私奔到弗里达的家乡梅斯,这是在法国和德国边境有争议的巴伐利亚地区,也是当时德国的军事要塞。
劳伦斯在这里被阴差阳错地当成了英国间谍,被关进监狱,多亏弗里达的父亲多方奔走,才被释放出来。
几经波折,两人终于在1914年夏天,在英国重聚,喜结连理。虽然他们俩经历了很多波折,也非常惹人争议,但他们俩的感情是非常真实和真挚的。
然而,战争和小说出版的困难,让劳伦斯的幸福生活蒙上了阴影。
这个时期,劳伦斯加入反战联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劳伦斯主张和平,妻子又是德国人,夫妇二人有时候还会被指认为德国间谍,在英国受到官方骚扰,
1919年,战争结束后,两人移民国外,过起了十多年的旅居生活,这一段日子,被劳伦斯称为“野蛮的朝圣”。
颠沛流离
在劳伦斯生命的最后十年实际上是颠沛流离的。
在他逃离了他认为腐朽没落的英国之后,他的足迹踏遍了意大利、大洋洲和美洲大陆,
他曾醉卧在西澳大利亚的崇山峻岭,也曾停驻在原始而自然的西西里群岛,
他曾跨越凄冷的阿尔卑斯山谷,也曾在墨西哥古老的阿兹台克文化发源地沉思,在南欧伊特鲁里亚文明的发源地冥想。
正是因为处于颠沛之中,反而激发了他的创作高潮,这段时间他写下了妙笔生花的游记、随笔、散文、诗歌,甚至开始潜心绘画。
1930年,劳伦斯肺炎复发,在戛纳去世,年仅45岁。
在游历各国之后,他对生命本质与存在的反思更加深刻,对弗雷泽的人类学巨著《金枝》的研读,在南欧和南美的实地考察,都引领了他文学上的革新与升华。
劳伦斯晚期的小说创作,超越了写实主义的局限,也超出了现代主义小说的范畴,
他借助文学及宗教的象征,把人类行为纳入到古老的神话及寓言模式中去。
他完成了一系列美洲-墨西哥-意大利题材的作品,如《羽蛇》、《骑马出走的女人》、《公主》、《太阳》等。
劳伦斯很想从异域文化、原始主义、自然本性中,探索拯救欧洲现代文明危机的途径,寻找现代人回归自我的这么一个伊甸园。
即使遭到了这么多的挫折,劳伦斯却从未停止过写作,在死神降临之前他还完成了诗集《最后的诗》和文集《启示录》。
劳伦斯去世之后,著名作家赫胥黎等十多位挚友为他送葬,
人们用戛纳的海滩上缤纷的鹅卵石镶嵌出劳伦斯钟爱的图案——一只凤凰——来象征这位伟大的文学家,
而他的骨灰最终被移到美国陶斯的牧场,这是他身前盼望的平静之地。
批评家利维斯对劳伦斯的评价道:“在英语语言里,劳伦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天才巨人……
他在‘形式’、手法和技巧上是个非常大胆而激进的革新家,
而驱使他去发明和实验的,则是他对生活所抱的至为严肃而迫切的关怀”
无论劳伦斯的长篇小说还是中短篇小说,“都是毋庸置疑、堪与这世上任何一部天才的成功之作相互媲美的作品。”
几十年之后,200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女作家多丽丝·莱辛也给予了劳伦斯很高的评价:“ 他是一个天才,居于英国文学的中心,在世界文学中也有他稳定的位置。”
给矿工父亲的一封信 文 / 晓苒 “晓苒,该你了”
“哎”我忙答应一声,进入了演播室。
“………
我的家乡是素有“煤乡”之称的山西,我的父亲是千百万煤矿工人中的一员,学校的校歌写得好“矿山的骄傲,煤乡的希望………矿工儿女,茁壮成长”我对这生于斯长于斯的矿区有着很深厚的感情,虽然它的烟囱里袅袅升起的是具有矿区特色的黑烟,虽然穿白色衣服在这里无形中成了一个禁例,但是这片土地有着它广博的胸怀,一辈辈人在这里成长,一代代人挑起了祖国煤乡建设的大梁!
煤是祖国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山西更是煤矿生产的主要力量。看着祖国四化建设快马加鞭,看着人民生活一步步迈上新的台阶,那每一步的跨越都凝聚着煤矿工人的血汗,我为自己是矿工儿女而深深感到自豪!
………
爸爸,您从小教育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也没有让您失望,自上小学我的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所获的奖状都贴满了咱们家的墙壁,亲朋好友来串门都赞羡不已,每当这时,您的脸上都绽开欣慰的笑。
我以年级第一的成绩顺利考入初中,老师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知道学习的道路上充满着艰辛,我会努力做您的开心果,让您为我而骄傲!
………
今天,矿区电视台与学校联合举办一个活动,主题是“给矿工父亲的一封信”,我和我的四个同学有幸来到电视台,来念自己写的文章。我工作在井下第一线的父亲,您支撑起了家中这片天,而正是无数个您,撑起了矿区,撑起了煤乡的明天!老师教过我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有的煤乡矿工,都是我们可敬的父老!
对于矿区来说,安全生产是最重要的,每次矿区新闻里面总在播。耳濡目染中我也明白了这一点。爸爸,您可知道,您一个人在井下作业,纠动着的是我们一家子的心!井下的父老们,每一个都有家庭,都有儿女,安全生产要从每一个人做起,因为一个人的疏忽,可能会造成无数个家庭的悲剧啊!
………
打从小时候起,我就看到,每次爸爸出门上班,妈妈都会小心妥贴地给爸爸准备好衣物,着重检查爸爸戴的头灯亮不亮,有没有什么问题。妈妈说:“你父亲是这个家的天,头灯一定要亮,这样父亲在井下才能找到路,才能顺利回家。”
现在,又到了生产最紧张的时候,每次回到家中,您的身影都是那么地疲惫,妈妈总是心疼地为您端上热了几遍的饭菜,妈妈说,您的平安是全家最大的福份!
记得那次队里工作忙临时加班,您彻夜未归,妈妈打发我睡下以后,便在台灯下给您缝工作服,朦胧中我看见妈妈清秀的面庞上担忧的神情,每逢外面有什么声响,妈妈便轻声地开门看看是不是爸爸回来了。随着夜晚的加深,妈妈越来越不安,缝衣针好几次扎着手,流出了血,妈妈也没有心情理会。那时家里也没有电话,无法与您取得联系,妈妈如坐针毡,后来便不再缝工作服,坐在那里,愣愣地盯着“当当”走着的时钟。
到天快破晓时分,妈妈终于坐不住了,她披了一件外衣,蹑手蹑脚地出门。我悄悄爬起身来,跟在后面,忧心忡忡的妈妈根本没有注意到我也跟了来,天空开始下起了雨,路变得泥泞,慌乱的妈妈几次都差点跌倒,她淋着雨在前面踉跄地走着,我淋着雨在后面悄悄地跟着。
就在离爸爸工作地方还有几分钟路程的时候,对面急匆匆走来一个人。妈妈站住了,那么熟悉的身影,是爸爸吗?我躲在后面偷偷地想。身影渐行渐近,终于到了妈妈跟前,果然是爸爸,雨幕中,爸爸与妈妈对视。
妈妈一下子扑到爸爸怀中,爸爸紧紧地搂住妈妈,那一刻,雨水和泪水交融着,那一刻,千言万语无从说起,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叫“相看泪眼,无语凝噎”
………”
我放下手稿,泪流满面。
这幅录像在矿区电视台连播了三天。
这一年,矿区产量达到有史最高,安全生产无一例事故!
人,总是有自己放不下的东西,时时牵挂,时时担心。放不下的可能是亲情,可能是友情,也可能是爱情、财富、地位。那么当真正遇难的时候,我们最放心不下的又是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了很多,当我们真正遇难的时候,财富和地位绝对不是我们放不下的。虽然我们绝大多数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追求财富和地位,但是在生命面前,这些是如此的卑微。
在遇难的时候,我们最放不下的只有情感。我们会牵挂父母,心想父母会不会因为担心我们而吃不下饭,会不会因为我们而悲伤过度,父母的身体会不会出现问题。如果我真的出事了,父母接下来的日子应该怎么过。父母辛辛苦苦的养育了我几十年,现在我好不容易长大了,能够有能力照顾他们了,却出来这样的意外。
我们会放不下自己的另一半和孩子。曾经的海誓山盟和责任,如今都变得虚幻缥缈。我不知道自己能否继续照顾曾经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另一半,我也不知道如果没有我,他一个人照顾孩子的心酸。我放不下可怜的孩子,他刚来到世界没多久,我也还没好好陪伴过他,如果他从小就在单亲家庭里长大,对他的影响会有多大……
我们会放不下每一个关心我们,爱护我们的朋友,曾经的风风雨雨一起走过,已经在心底里住过的人,是很难放下的。不知道自己出了意外,他们会有多痛苦和难过。
情感是一个人活在社会上的意义,如果没有了情感,那么活着也很没有意思。正因为情感对我们如此重要,所以当灾难来临之时,我们在内心里放不下的就是这些深厚浓烈的情感和牵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