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项羽功过及失败原因的看法

评述项羽功过及失败原因的看法,第1张

近几年,围绕楚霸王项羽似乎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文化热点。**、电视连续剧、电视书场、专题出版物及MTV不一而足,其间或多或少有些许为项羽鸣冤叫屈的情绪。项羽身后向来不寂寞,宋人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名句当为其评价最力者,然而只涉及其生其死而不及其它。 待到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直评项羽因不厚不黑而败,这就牵涉到刘项优劣论。时下汹涌的不平之气,或许就是对不黑不厚说的呼应。其实,不论人们对项羽怀有何等情感,事实总是事实。细读《史记》就不难发现,项羽绝非人们心目中的直肠汉,也不可能与厚黑无涉。有关项羽的历史功过得失,学界论之甚详。笔者只想对一些一向为研究所忽略、又关系项氏成败并对后世有启示意义的项羽现象略作归纳。

第一,项羽的个人品质造成了他的失败。首先项羽绝非智力低下,正相反,司马迁认为他才气过人。刘邦也认为在勇悍仁强方面自己非项羽可比,对此韩信亦有同感。但项羽这种过人才华并没有给他带来帮助,反而使他成为直继暴秦的统治者。项羽的本性是极度自负。陈平对其鉴定为“不能信人”、“意忌信谗”。在项羽眼里,他人均不足道,所以他事必躬亲,弄得自己很辛苦。这使人联想起秦始皇。侯生、卢生有言:“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以为自古莫及己……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项羽也是逢战必到,疲于奔命,最后又中了陈平的反间计,更加形单影只,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独夫。司马迁评秦始皇曰:“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评项羽曰:“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其次是苛察。苛察大概是项氏家风。其叔项梁起义后不久拒绝一门人求职时指责对方某时未办好某事,是为其证。日后,殷王司马昂叛楚,项羽派陈平等击降之。不久,司马昂降汉,项羽就要追究上述军事行动的参与者,导致陈平归汉。相形之下,刘邦的部属中有许多人曾反对过他或投降过项羽,均未受追究。

所以,项羽虽常胜,人却越打越少;刘邦虽常败,人却越战越众。又其次,项羽继承了赵高的一套统治术。赵高曾献计于秦二世,说欲巩固其统治,唯有贱者贵之,贫者富之,远者近之。项氏在分封时正是这样干的。他将原来的齐燕之王分别贬为胶东王、辽东王,而将齐燕之将分别封为齐王、燕王。正是这种统治术,迅即酿成了不安定因素,并最终断送了项氏统治。经历过暴秦统治的广大人民是绝不能忍受项氏统治的。天份反成事业之累,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第二,项羽现象提出了历史人物作用的阶段性命题。彼得原理有无能极一说,即某个系统里的人达到其力难胜任的岗位,不称职现象便随之产生。项羽的情况正合此理。可以说,在反秦风暴中,如果没有项羽的摧枯拉朽之力,其成功是不可想象的。他在夺权前对形势的正确判断,在救赵时的果敢绝决,奠定了其历史地位。但以此为限,其后的局面就非项羽所能胜任。归降的二十余万秦军,既是项羽的最辉煌胜利,也成了他失败的开端。这些与诸侯联军人数相去不远的俘虏,如果不杀,总是心腹之患。而一旦杀降,项羽就失去了道义上的支持,并且无法在关中立足。又如分封,也非项羽份内事,项羽挟威势强行包办,弄得怨声载道。

于是,项羽就从顺应历史潮流走向了反面。对此,项羽本人固然有推卸不了的责任。他以为自己既然在军事上有一套,其它方面估计也差不了。耐人寻味的是,时过两千年,项羽的思维方式在中国仍可以大行其道。生活中经常能看到某些领域的成功人士,情不自禁地要对各种事物指点江山。那么,项羽同时代的人默认了他的自负就不足为奇了。但事实让天下及项羽本人大失所望。如果项羽当时不去争夺支配权,他肯定不会迅即覆灭。或许应了老子的一句话,“知止可以不殆”(王弼《老子注》)。可惜,项羽及其它情形相类者当时绝不会有这份自觉。人类注定要在错误中成长。

最后,项羽蔑视知识或代表了一定的中国社会情绪。少年时代,项羽学书学剑学兵法均浅尝辄止。在项羽眼里,“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可见,知识在其心目中一文不值。项羽抹杀义帝的功绩一事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社会对知识的情绪。他说:“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话虽说的有力,可却不是事实。

义帝是在项梁败死,楚国受重创之后出面主持大计的,他亲自布署了攻秦的两路人马,完成了陈胜、项梁未能完成的大业——灭秦。设想,如果印刷厂厂长出面否认一本畅销书作者的作用,建筑队长出面否认一个杰出建筑的设计师的作用,一定没有人会信以为真。但项羽的上述言论却能深得人心。甚至司马迁或者都被其骗住,《史记》就没为义帝立传。无独有偶,刘邦定天下论功行赏厚封萧何,遭到武将们的抵制。

深究起来,对项羽的歧读皆源于司马迁的记叙。特别是将刘项二人相互参看时尤其如此。当司马迁着力描摹时,项羽总是威武雄壮,气势夺人;刘邦则平淡无奇,甚或猥琐。于是便有阮籍登广武战场“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之叹。确实,刘项相争,项羽处处压刘一头。然而,项羽的刚猛无俦恰恰是逆时代潮流而行。所以,虽然频频取胜,却最终魂断乌江。欲读通项羽,必须读司马迁为刘项二人各自所下的赞语。

项羽之死公开课教案

 引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项羽之死公开课教案范文,欢迎阅读!

项羽之死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项羽之死》课文中多角度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从辩证地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可见,《史记》是必须就酒来读的。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

 项羽未曾称帝,却位归本纪,用他短暂的生命照耀了乱世的星空,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的悲情结局。(板书课题)

 二 品读课文,把握形象

 (一)检查预习,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二)研读探讨人物形象

 垓下之围(把握人物的悲情形象)

 1分角色朗读

 2从朗读效果导入人物分析

 (项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在这里有我们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动人情肠的霸王别姬。刚才朗读的同学读的如何,为什么?)

 ①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地厚天高,托身无所”。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②这一“泣”字,怎么理解?(最怜儿女最英雄)

 项羽征战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他从来没有流过泪,符合他硬汉的性格,但离别虞姬时,真动了情, “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尊敬怜悯)。

 (对比巨鹿之战后诸侯“莫敢仰视”的畏惧,让人感慨万千)

 教师总结:霸王别姬中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情者项羽,这里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为我们上演了人世间最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离死别,悲歌唱和之中演绎着英雄与美人的最后一次道别,最后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泪,那战火中纷飞中有乌骓马的悲鸣!

 东城快战(揣摩人物语言动作)

 1快速浏览,讨论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勇武

 ①文中的军事力量对比,开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 “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对比描写,以数字说话,兵力反差极大,这里以反差对比,透视深陷绝境的项羽,落差越大,瀑布越壮观,反差越大,故事越动人。)

 ②何为快战 如何快战 快战如何

 (快战中的三次行动,项羽许诺要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从中你读到了什么?司马迁从不同的角度正面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但在此处,司马迁在写的时候还是有所保留,有一个细节——刈旗,项羽做到了么?文中并没有交代,难道是司马迁漏掉了么?旗是什么的象征?一个军队灵魂的象征,旗在,军队气势在,旗倒,军队气势衰。当时何等形势?项羽再勇武,又怎么能轻易做到?

 (这一细节中要看出司马迁要为我呈现的一个神勇而真实的项羽。)

 自负

 在第二段中项羽对其二十八骑的对话独白占据段落一半,谁能为我们读出来,这其中暗含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

 (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暗示项羽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从中也看出司马迁态度全面,中肯并带批评之意。)

 失民心

 田父,“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说明项羽单纯自负,失民心。坑杀秦兵20万,火烧阿房宫,所过无不残灭)

 教师解读:

 《史记》创作于汉王朝鼎盛时期,但司马迁并不受封建统治者“成王败寇”观点所局限,来大写项羽。垓下之围剩下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自度不得脱”的项羽,表现的极为静定,“愿为诸君快战”,要做三件事“溃围、斩将、刈旗”。溃围,就是冲出重围,可以逃命,倒是可以理解,而斩将、刈旗中,一个人可以把杀出重围看做不重要,但要把斩掉对方将领,拔了对方的旗子看作很重要,这是一种英雄的功勋,我们能看出项羽要的不是自己的逃命,而是精神上摧垮敌人,这实际上是一种英雄式的抉择,彰显的是一种英雄的勇武精神,这正是司马迁以快战正面描写英雄,赋予项羽静定、勇武的内涵。

 乌江自刎(分析人物心理变化)

 1师生共读

 2渡还是不渡?(应该渡 不能渡 爱渡不渡)

 (1)杜牧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2)李清照 《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王安石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3项羽的选择

 ① 能不能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② 想不想渡乌江?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这里能看出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当然更是项羽绝不在人格上屈辱自己,所以又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近乎勇。“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在本段对话中,像这样以关键字透视项羽内心的地方还有,你找到了么?引出“笑”字。人们常说“好汉不哭,英雄难笑”,而司马迁却在“一泣一笑”中写英雄项羽,那么作为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项羽,又为何在此一笑?

 (在《项羽本纪》中项羽大多时候是大怒,很少笑。这人生最后一笑,活现出项羽当时的神态,高傲、自负。为了尊严, 我不回去。下定决心拒渡乌江,坚守自己的尊严、人格、血性。当然,也有无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重义

 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赠马这一细节,乌骓是项羽勇武的符号,精神的象征,对乌骓英雄式的赞美,情感上的保护,更见项羽之性格,更显其悲壮。)

 视死如归 以德报怨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细节处见精彩,再现人物的心理,场景真实人物鲜活),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从一开始,太史公都是从悲剧角度写项羽,整个《项羽本纪》无时无刻不笼罩着浓郁的悲剧氛围。英雄不可一世,英雄顶天立地,英雄叱咤风云,英雄又瞬间走向死亡。)

 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撼的句号。

 三 如何评价项羽

 (一) 赢家之言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论项羽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韩信论项羽

 (二)史家之言:

 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投影〕《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找同学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阅读这段文字,引导学生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司马迁认为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一方面,“政由羽出,号为霸王”,“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矜攻伐”,不觉悟,不自责,而导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对项羽生平业绩的概括,又有对其失败的评价;既有赞叹,又有惋惜、批评。)

 (三)大家之言

 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错据用人之人的位置上。

 ——王立群

 (四)一家之言

 教师解读:

 有一种英雄,就是挫折、苦难乃至于死亡都不能剥夺他的骄傲和从容。项羽在能够用他的武功、战绩,证明他的生命一定可以逃脱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很潇洒的处理自己的生命,这是人格的不屈与悲壮,一个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别人取走,但可以自己处置,这就是项羽,这就是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硬汉性格”的海明威:“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当年,巴顿将军率领第三军团所向披靡,可战争结束后,他却只能和两条爱犬打发时间。有人说巴顿生来就是为了打仗的,没有战争,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上帝就立刻召回他的战神。巴顿死于1945年12月。巴顿遗言死后依然要站立在自己的士兵之前,现在他依然检阅着自己的部队和辉煌。巴顿是英雄——成功了,却失去了意义;成功了,却黯黯拉下了帷幕——即便活着。看来,项羽真的是幸运的。项羽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五)那么你心中的项羽又是什么样的?

 教师结语:有着对项羽而言,没有失败,只有战死。”从这意义上说,项羽不死,项羽魅力永远!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鲜活项羽。希望大家课下拿起手中的笔,写出一个你心中的项羽。

 板书设计

 垓下之围 泣 儿女情长 悲怆

 东城快战 叱 勇猛自负 豪迈

 乌江自刎 笑 知耻重义 壮烈

 成功的英雄 失败的领袖

;

“霸王别姬”的典故讲述了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刘邦,与爱妾虞姬生死离别的故事,表现了项羽与虞姬之间可歌可泣的爱情。

在秦末农民起义时,项羽带领楚军在巨鹿大战中打败秦军,导致秦朝趋于灭亡。自此以后项羽成为起义军中的领袖,他仰仗自己实力最强,自立为西楚霸王。并且他把秦国分封给各路诸侯,封刘邦为汉王。刘邦野心勃勃并不满足于小小汉王。

他在自己的封地养精蓄锐,招贤纳士,实力日渐强大。终于找准时机去攻打项羽,这场战争也被称为楚汉之争。楚汉战争历经四五年。刘邦是个很有心术的人,手下很多谋士,并且联合其他诸侯一起围剿项羽。项羽刚愎自用,狂傲听不进忠言,独断专行,身边也没有足智多谋的人辅佐。

在被奸细小人煽动后主动出击向垓下进发,刘邦等就等项羽自投罗网,好一举拿下。于是项羽被困垓下,突围几次都没有成功。刘邦手下有很多人会唱楚歌,就让人唱楚歌来动摇楚军军心。楚军将士听到周围家乡的歌,误以为刘邦已经占领了他们的家乡,开始军心涣散,纷纷逃走。

项羽眼看被困垓下,大势已去,无计可施,很是悲痛。想到虞姬随自己出征被困于此,悲伤的跟虞姬说着自己的难处。虞姬跟随项羽多年,从没有见过丈夫这样痛苦消沉。也知道自己凶多吉少,时日不多,希望项羽能突围出去,不愿拖累丈夫,就自刎而死。

项羽悲恸万分,也只能草草埋葬虞姬。最后带着已经不多的将士成功突围。被刘邦追到乌江边,项羽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逃生,自刎乌江边。

扩展资料

霸王与虞姬。令人扼腕的爱情故事,留给后人的是无数声叹息和遗憾,所以这才让文人墨客反复吟咏,历尽千年而经久不衰。霸王别姬是中国历史的千古绝唱。也是艺术创作的经典题材,其中京剧《霸王别姬》尤为脍炙人口。

但与以往的同一题材作品相比,舞剧《霸王别姬》的时间跨度大大拉长,把在京剧中的一折戏,变成一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完整舞剧,通过丰富的舞蹈语汇刻画了项羽“不当皇帝当英雄”的质朴性格、虞姬“红颜一生只为睛”的执着情谊,以及刘邦从兄弟情到面对江山自命不凡的内心转变。

剧中既有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也有柔情缠绵的爱情,更有男人间斗智斗勇的性格碰撞。

全剧两幕五场,从项羽起兵反秦开始,历经破釜沉舟、鸿门宴、鸿沟划界、十面埋伏、被围垓下,霸王别姬一幕放在最后,全剧至此达到高潮。用舞蹈方式演绎的这段爱情挽歌,除了感觉荡气回肠之外,还让人耳目一新。

-霸王别姬

比如,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论点)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分论点) 。古人云:“义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理智与情感的关系,项羽情感大于理智)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话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此二人均有经国之伟,济世之才,然而却不为项羽所用。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十面埋伏,逼项羽走江东的是张良;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项王“故人”王翳。项王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饮下了“四面楚歌”的恶果。可以说,过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视智谋,也是造成项羽性格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应是不能知人善用,不听人言,不信任,猜忌,浪费人才。(对比手法)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

虞姬在当时四面楚歌,项羽穷途末路,大势已去的情况之下唯有一死,当时的项羽自保都不能做到,更无力顾及虞姬的安全,虞姬想用自刎的方式激励项羽不要气馁,拿出西楚霸王的气势奋勇杀敌,可惜最后项羽也选择与虞姬一样的道路自刎身亡。项羽和虞姬初次见面一见倾心,虞姬不做小女子与丈夫出生入死

项羽因为购买名驹乌骓马才与虞姬认识,虞姬从小就非常聪明,同时又长的十分漂亮,初次相见就令项羽神魂落魂,念念不忘。而虞姬的哥哥跟项羽是朋友,因此虞姬在自己兄长的口中得知项羽的英雄气概也十分神往,可以说这次相见俩人一见钟情,顺利的成为了夫妇。

在两人刚结亲不久,项羽就与义军一起起兵反秦,而身为妻子的虞姬看上去是弱不禁风的女子,却是一个性格十分刚烈的女人,不愿像其它的家庭主妇等着丈夫凯旋回家,反而跟着项羽南征北战,征战沙场,一直伴陪在夫君的身旁。

虞姬用自己的行动给项羽前进的动力,也证明两人坚实的爱情

对于虞姬来说今生可以跟心爱的人在一起,即使是在战场上都不会害怕,而对于项羽来说,自己深爱的人陪伴自己出生入死,这种生死相依的情感让项羽非常感动。

项羽和虞姬可以说是一对感情十分深厚的爱人,同时又是患难与共的战友,每一次项羽在战场上杀敌的时候虞姬在军帐中焦急的等待着丈夫的回归,无时无刻都记挂着对方的安危。可以说在每次项羽领兵出战的时候,虞姬都给予了项羽杀兵的信心和勇气,让项羽每次都可以平安回来。

楚汉相争,垓下项羽被汉人所困,项羽处于失败的境地

每一次项羽胜利回归后虞姬都会以曼妙的舞姿为项羽庆祝,外界甚至传言虞姬还会穿上战衣,骑着战马与项羽一起在沙场上奋勇杀敌,也正因为有了虞姬的支持让项羽每次战争都所向披靡,无往不胜,人们称之为“常胜将军”。

当秦朝灭亡之后,紧接着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战争开始,在垓下战争时项羽的大意让自己身陷刘邦军队的埋伏当中。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楚军正在休息突然四面响起了楚歌,身为楚人的将士们听到自己的国歌许多人都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楚军们顿时悲从心中涌起,已经没有了战斗的意志导致许多将领纷纷逃亡。

虞姬不愿自己成为项羽的累赘,于是自刎来激励项羽

这个时候的项羽看到如此情形,知道自己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心中也知道虞姬如果不离自己只有不归路。于是项羽让虞姬离开另寻生路,没有想到虞姬喝了一杯酒,然后像往常一样给项羽边唱边跳了一段歌舞之后就饮剑身亡。

虞姬这样做是害怕自己会拖累项羽,想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去激励项羽奋力杀出重围,东山再起。项羽痛不欲生的带着几百残兵突围到乌江时只剩下孤身一人,其它人全部阵亡,这时的项羽自知无颜面见江东父老,不愿渡江而去,于是自刎于乌江河畔。

按照当时的战局和形势来看,虞姬唯的一出路只有死路一条,无论是自愿而亡,还是被赐死不得而知,只不过世人都喜欢前面的这个答案。虞姬是项羽一生中最爱的女子,项羽和虞姬之间深厚的情感和对爱情的坚守流芳千古,被世人永远歌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976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