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前两句点出诗人赏花的时间是春天的月夜,并描绘了海棠在东风月色中的光彩和芬芳,是实写,后两句诗写海棠的神态,是虚写。虚实结合,既表现了海棠优雅脱俗的美,也抒发了诗人爱花惜花的感情,更书写了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这些明丽的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写出海棠花盛开之美,花香之浓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花的爱惜之情与因自己生平不得志而抒发的抑郁之情。 以下为别处找的答案(可见链接): 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当然你也可从中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我,自然无法成眠;花儿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不成,能够倾听花开的声音的,只有我;能够陪我永夜心灵散步的,只有这寂寞的海棠!一个“恐”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现在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那就让我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吧!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我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又有谁可以阻挠呢?
海棠
作者: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按这是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一作“东风…,香雾霏霏月转廊。只…,高烧银烛照红妆”
海棠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此诗戏之。
袅袅风细貌
崇光月光或花光
霏霏迷蒙状
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写出了海棠昏昏欲睡的特点。
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表达了诗人爱花,惜花。
前两句从视觉(颜色)、嗅觉(香味) 的角度写出了海棠高洁与柔美的特点。
原文
《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译文
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赏析
综观全诗,前两句点出诗人赏花的时间是春天的月夜,并描绘了海棠在东风月色中的光彩和芬芳,是实写,后两句诗写海棠的神态,是虚写。虚实结合,既表现了海棠优雅脱俗的美,也抒发了诗人爱花惜花的感情,更书写了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全诗语言浅近,含而不露,感而不伤,情意深永,耐人寻味。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是苏轼写的一篇《记游定惠院》是当时苏轼被贬到黄洲(现湖北省东部)做官。当时他定居惠院,院子里有一株海棠,当时只有蜀中有海棠。是有好事的人从蜀中移植来的。这首诗可以说苏轼自己都以为荣的诗。
诗作的前半部反复刻画海棠的幽独、高雅、娇艳、多情,其中既深深地寓含着诗人自己的影子,又是在多角度地写花,两者若即若离,亦花亦人,耐人寻味。“先生”以下笔锋一转,写自己贬中与花相逢,不禁感慨叹息,后面紧接着把自己和花合在一起,大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全篇描写幽艳,兴寄深微,使人读后恍惚迷离,在构思、造语及结构布局上独具一格,不蹈袭前人故辙,受到后人盛赞。据说苏轼自己也颇感得意,每每写以赠人,说:“吾平生最得意诗也”(《王直方诗话》)。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当时他又被贬到海南岛(古时“九服”中有“荒服”,指极边远处),任官,但是这首诗表达是一切都会转好的,类似苦雨终风。都会停止的,太阳总会出现的。 表现苏轼乐观的精神。
《记游定惠院》和<<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两首诗词相同的是都是在被贬职的时候写的。但是前一首诗词是表达心中对当时政治的苦闷和不宣!表达自己很无奈!
而后一首诗词,即使被贬职到荒岛,他仍然乐观。
很简单,让我忙活了半天!
陶先生的鉴赏如下:“我(苏轼)只担心海棠花在夜深时睡着了,所以特意点燃起高高的蜡烛,把她照亮,好欣赏她的美态呢!这一个点烛照花容的行动描写,表现出诗人对海棠花多么体现入微呵!烛光红,花色红,两相映衬,别有情趣。”陶先生的言语来说,他认为是苏轼“只恐夜深花睡去”,所以“故烧高烛照红妆”。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一人因为爱海棠之美,真的就在夜晚点上蜡烛,照亮海棠来欣赏,这种违反自然规律的矫情,即使是附庸风雅的俗人能做得出,也会自觉肉麻,风雅冠绝的苏轼怎么会如此无趣?欲使苏轼如此做,我想必有几种前提:一是苏轼醉了,二是苏轼疯了,三是苏轼故做颠狂。可是,说苏轼醉了,诗中了无提示;说苏轼疯了,历史杳无记载;而就史料而言,官做到大学士的苏轼故做颠狂的情况很少。而且,就诗中内容而言,即有月光,再添烛光,正是六指抓痒,多此一举
海棠整首诗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既表现了海棠优雅脱俗的美,也抒发了诗人爱花惜花的感情,更书写了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
古诗《迢迢牵牛星》和宋词《鹊桥仙》,共同点在于都是以牛郎织女的故事为寄托书写爱情主题的作品。不同点在于《迢迢牵牛星》抒发的是织女的相思愁苦,感情基调哀怨动人,而《鹊桥仙》写牛郎织女相聚的情景及感受,歌颂其高贵、纯洁的爱情。感情基调轻柔婉转。《迢迢牵牛星》以描写为主,多用叠字、白描手法,寓情于景。《鹊桥仙》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象征、对比为主,也用了叠字、叠词,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理融为一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