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感的微信名孤岛爱人怎么解释

有情感的微信名孤岛爱人怎么解释,第1张

岛顾名思义,是在海中央,孤岛,在一片大海里,只有一个小岛,爱人,是亲密的伴侣,起名者可能是自己需要一份这样的爱,在没有人打扰的情况下有个自己的爱人或者爱自己的人,期盼,也希望成为对方的爱人!

一、孤岛型。此时的心灵处于完全的封闭、退缩状态,紧紧关闭心门及感觉,如同置身于一个孤岛之上,比鲁宾逊漂流在孤岛上还要寂寞,至少鲁宾逊还能和与一条他相依为命的狗交流。而这类人没有任何的开放与沟通,冷漠的对人对己,非常的孤独,内心处于寂寞、匮乏、无聊的状态。假如要对心理健康及心灵滋养的程度打分的话,那么孤岛型则是零分,即心灵得不到任何的滋润与连接。

二、仪式型。在人际里表现为寒暄、问候及固定仪式的状态。仅限于表浅的人际接触。如在电梯里遇见认识的人,只是点头微笑问好而已。若有人随口问你一句:最近好吗?你正好心情糟透了,告诉他你很痛苦,并痛苦失声,你猜对方会有什么反应?对方一定会吓坏了!为什么?因为对方的问候并不是真的要关心你,只是随便问问罢了,何必当真?在这样的互动里,仪式型要比孤单一个人要有所进步,可让心灵得到一、二分的滋养。

三、社交型。是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每个人只谈及与自己的角色有关的内容,完全不触及内心的情感。如隔壁邻居大妈们在聊天时,只谈谁家的媳妇孝顺、孙子可爱;卖电脑的哥们只谈论电脑行情、业务情况;女孩们在一起评论流行时尚;老板们谈论生意难做,等等。这样的一种社交状态,维持着彼此的关系不至于疏远,却很难有再进一步的进展,它对心灵的正面滋养比仪式型的人际关系要提升了七八分。

四、嗜好型。你熟悉这样的画面吗?一群人在餐馆里大行酒令、山侃海吹,个个嘴里嚼着肥肉、喷着酒气,这时恰好年轻的女服务员走过,一人大叫服务员,你长得好漂亮啊!是啊,是啊,桌上的酒友们立即随身附和着

嗜好型是两个人因着共同的兴趣、梦想、嗜好而在一起交流,比如游泳、爬山、跳舞、蹦极、读书、画画、娱乐等,在从事这些活动时人的心灵处于较开放的状态,对彼此的心理有极大的满足和滋养。当然,嗜好有健康的和不健康的区分,前一类是健康的嗜好,还有一类诸如喝酒、赌博等不健康的活动嗜好。在这些活动的过程里,对人的心理满足能达到十分左右的程度。

6岁时,小夜就被妈妈强迫报了钢琴班,她每天都在房间里枯燥地练琴,内心里十分渴望有人倾听她的琴声。

“妈妈,我不想报钢琴班,想报舞蹈班,那样就有一群小伙伴可以陪我了。”

“现在的舞蹈班都烂大街了,有啥用?而且钢琴不比舞蹈高大上多了?别这么多事儿!”

妈妈不讲情面的话语打断了小夜心中的向往,她低下头无规律地按着黑白琴键,好似在宣泄心中情绪的不满。

其实,她想报舞蹈班并不是因为自己不喜欢钢琴,而是跳舞可以有许多小伙伴,那样她不会感到孤单,更不会觉得自己辛苦学的技术没人看到。

如果……妈妈能够在身边静静地倾听我学琴的成果,弹钢琴似乎也没有那么无聊。

10岁时,爸爸提议想在家中养一个宠物,小夜马上抢答道:

“养只猫吧!”

然而,爸爸却站在成人的立场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觉得金毛最合适。

金毛可以帮妈妈买菜时咬篮子、金毛可以看家防小偷、金毛比猫忠诚……

虽然金毛也很好,但是小夜心中依然更加喜欢猫。

11岁时,伴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小夜成了姐姐。

自从弟弟出世后,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就变得更少,他们都围着弟弟转,甚至为了弟弟牺牲自己宝贵的备考时间。

“不就是小升初吗?少上几天学没什么事,爸妈都要上班,奶奶这两天有事儿,你好好看着弟弟。”

凭借小夜的学习成绩,在家里复习也很有效率,如果父母能够好好地对自己说,同时说声抱歉,她也不会太在意。

然而,她的耳朵里只听到了父母的不在意,眼睛里只看到父母对自己的不上心。

从此以后,小夜就变得愈加沉默寡言,只要有机会就会在外面待着,不愿意在家里受忽视。

现如今,父母的“新型情感暴力”正在祸害孩子,比打骂更可怕,小心影响未来!

“新型情感暴力”正在蔓延,孩子吃穿喝不愁,却毁掉一生

其实,越来越多的父母都意识到“打骂”是一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治标不治本,过去的“棍棒主义”早已不流行。

但是,“打骂”有一种好处值得看到,那就是父母正视孩子的存在,没有把他当成空气,只不过方式错误罢了。

然而,“新型情感暴力”就是父母忽视孩子的情感诉求,没有对孩子给予正常的关爱与积极关注,这也导致他们缺乏安全感,长期下去会变得焦虑、压抑。

★北大才子王猛,12年没有回家过春节,删除父母****

前段期间,一位北大毕业生写下15000字控诉自己的父母,在我们眼中北大毕业生都是最优秀的人,培养他们的父母教育方式也应该有独到之处。

可是,王猛却提出他的父母从来不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从来不考虑自己的感受,这也导致他变得自卑、内向、社交动手能力差。

譬如,王猛小时候穿的衣服,都要严格按照母亲的规定做。

由此可见,王猛的成长堪称“军队式教育”,在这种教育下,王猛的成绩确实不错,但是他却缺少了很多宝贵的东西。

一份美好的童年回忆、一颗自信的心灵、一副阳光的面孔和一群值得信赖的好友。

虽然,王猛现在成为留美硕士,前途无量,但是他的生活依然充斥着空虚感,删除了父母****后,他还剩下什么?

可能是一个迷茫的灵魂。

★父母的真心实意远比虚情假意更重要

在动漫《水果篮子》中,草摩夹是一个刚出生就被猫妖附身的可怜孩子,外表看起来是一个普通人,但是一下雨就容易变成丑陋、散发着臭味的人型猫妖。

正因如此,草摩夹的内心非常敏感,虽然母亲表面上说着不在意,一遍又一遍地说着喜欢阿夹,但是她的举止和神态说明了一切。

如果自己的出生就是给父母带来困扰,同时倾听父母虚假的谎言,这种生活未免太残酷。

直到后来,母亲再也忍受不住这个残酷的现实上吊自杀,而草摩夹也在这时给心底加了一把枷锁。

对于孩子而言,虚假的关怀远比打骂更令人心痛。

这就像孩子找你问问题时,你一边玩手机一边说着自己没空,没有父母回应的娃注定会有性格缺陷,成长后也会有儿时的疤痕。

★父母如何给予孩子情感回应?

父母的忽视和冷漠,会变成一把尖锐的刺刀插进孩子脆弱的心灵,而他们的内心也会变成一座“孤岛”。

对此,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①耐心倾听孩子的话语,及时给予回应,不要敷衍了事;

②学会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尽量做到感同身受;

③真情实意的话,远比虚情假意更好,孩子只是不成熟,但绝对不是笨蛋,父母是不是真心对待自己,他们会感受得到。

④父母都是上班族,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但是这并不妨碍对他们的关爱。陪伴不一定是时间,而是一句话、一个小礼物、一个摸头抱抱,都是最好的回应。

提起家庭暴力,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父母打孩子、辱骂孩子等肢体暴力或者是语言暴力。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种"新型情感暴力"正在悄然蔓延,它也正在慢慢摧毁孩子,很多父母都中了!

"新型情感暴力"悄然蔓延,孩子吃穿不愁,内心却是一座孤岛

宝妈张莉和丈夫出身农村,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城市里打拼出了属于自己的事业,购买了房子并且定居。有了孩子以后,张莉和丈夫的生活更加忙碌,孩子慢慢长大,父母陪伴他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妈妈,今天可以陪我去公园玩吗?"孩子问张莉,张莉看了一下手机,周末开会的时间要来不及了,她敷衍地说了一声"没空",穿好衣服以后,就匆匆出门了。看着妈妈离开的背影,孩子十分难过。

如今生活压力变大, 很多父母都没有注意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好好陪伴孩子了。被工作掏空了心神的父母,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比如孩子难过了,父母没有关心地问他们:"怎么了,是不是遇到什么事情了";也很少有父母会主动询问孩子:"你想要什么?"

大多数父母,只管着给孩子吃饱穿暖,因为他们觉得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哪里还有别的需求。这样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冷漠和忽视,正是一种"新型情感暴力"。别看有的孩子吃穿不愁,但是却没有得到父母真正的关心,他们的内心是一座孤岛。

为什么父母意识不到自己出现了"新型情感暴力"呢?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孩子不够尊重,他们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或者是觉得"孩子长大以后,会懂我们的良苦用心"。但是情感从小就被压抑的孩子,长大以后真都能懂吗?

这种父母忽视孩子情感需求的行为,在心理学上叫做"童年期情感忽略(Childhood Emotion Neglect, CEN)"。

这个概念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乔尼斯·韦伯根据自己二十多年在心理咨询、治疗方面总结出来的经验而提出的。他认为:在生活中,如果孩子的情感需求比如需要倾诉、陪伴等,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回应和接纳,那么孩子就会封闭自己的情感,并且试图以掩盖自己真实的感受,久而久之童年期情感忽略的负面影响就出现了。

他说:"如果父母在情感上给予足够的回应,那么对孩子的心灵会造成创伤,并且这种创伤是不容易察觉的。"

在生活中,父母的对孩子的童年期情感忽略是怎么样的呢?

①认为孩子的感受是错误的

在生活中,基本上所有的父母都有过否定孩子的感受的情况。比如小时候孩子害怕打针,他知道打针疼,但父母却对孩子说"打针不疼的"。真的不疼吗,也许对大人来说不疼,但是对小孩子来说肯定是疼的。而孩子的疼痛却被大人否定,使得他们更加抵触打针。还有像"才考90分有啥可高兴的,下次考100分再和我说"等话,都是父母对孩子的否定。

②觉得孩子的感受不那么重要

还有的父母,在行为、态度上会有对孩子感受不那么重要的表现。比如买衣服,孩子喜欢蓝色的,但是父母却强行给他们买红色的,因为他们觉得孩子懂什么好看不好看;像这种父母不管孩子感受,只凭自己主观臆断替孩子做主的情况,就是对孩子感受的忽视。

③不接受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你别哭了,我听着很烦"、"不就是一个玩具吗?坏了坏了"等话,其实就是父母不接受孩子情绪和感受的表现。不接受孩子情绪的父母,会觉得孩子表达感受的时候很烦。而当自己的情绪不被父母接受,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就会受到影响。

上述的三种情况,不管是哪一种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心理健康等造成影响。比如使得孩子丧失自信心、让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影响孩子社交能力等等。

那父母应该要怎么避免这样的问题呢?

①不要当"为你好"型父母

"我是为了你好"不知道是多少父母的"金牌",只要说出这句话,就可以肆无忌惮地践踏孩子的意愿。"为你好"型父母说为孩子好,潜台词通常是,你必须得听我的!就像《小欢喜》的妈妈宋倩,以为孩子好的名义,要求孩子去她不喜欢的事情,最后逼得孩子要跳海。如果父母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就不要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强行干涉孩子的生活。

②重视陪伴和沟通

在孩子成长的时期,光是吃饱穿暖还不够,父母应该要重视陪伴和沟通。平时闲暇时间,可以和孩子一起出去散步,或者是一起做亲子游戏。除了陪伴以外,父母还要重视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比如还认真回答孩子的一些问题,不要随便否定孩子的想法。

有的父母,却并不懂得如何和孩子沟通。教育孩子的时候,喜欢摆家长的架子,觉得自己说一不二。这种做法,就不是有效的沟通,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

③别把工作看得比孩子重要

有不少父母都是工作狂,把工作看得比孩子重要。虽然父母忙于工作,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但是一个家庭,"少了"父母的身影,孩子真的生活地更好吗?相信很多父母都知道答案。为了生活打拼的同时,父母也应该要重视孩子,别把工作看得别孩子重要。父母努力工作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因为工作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这就是本末倒置了。

结语

养育孩子并不是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好,物质方面要满足,但是精神需求方面,父母同样要满足孩子。如果可以的话,父母平时可以尝试多和孩子谈谈心,促进亲子关系发展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047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