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第1张

 下面是由出国留学整理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欢迎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教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背景知识介绍

 奥斯威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威辛主营、布热津卡营、莫诺维策营。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

 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说没有新闻呢既然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文章呢请用文中的原文回答。

 明确: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这里访问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2本文主要是以参观者的行踪路线来展开的,请同学描绘出行踪路线。

 明确: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这可以在7到15段里寻找。这部分叙述人们访问奥斯维辛博物馆的过程。

 四、研习课文

 1、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并回答问题:文章说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

 明确:结合下文可知,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发现两种不相称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可怕”。作者虽无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让读者感到一种沉重感。

 2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直接写法西斯是如何残暴。而是通过参观者的反应和感受来写法西斯的滔天罪行。本文中有许多地方描写了人们参观时的表情以及动作变化,请同学们在书上勾画出来,然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自己的结果。并说说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

 “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明确:人们的感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令人发指。

 3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描写人们看见东西呢请同学们找出其中的细节描写,并说明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侧面烘托,正是作者高明之处,这也是许多佳作常用之法。

 细节描写往往会成为事情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篇佳作往往离不开一些细节描写,本文也不例外,有些细节描写耐人寻味,如:“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4句子赏析:“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明确: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5句子赏析: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明确:作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杀人着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6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难、苦难折磨而产生麻木的表情。

 (教师补充: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扇高墙上写着:“来到这里只有劳动,不能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电网。”集中营的头头在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

 “木然”及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五、归纳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一般新闻的特点)

 2、视角独特。从“平静”中找到新闻。在平淡的事实中,作者感受到平静之下的风暴,那就是每一个参观者心中的感情波澜。他们都受到了震撼,从而更加热爱和平自由。这是善与恶的对立。因此,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景象,而是转而关注人的感受。这一类新闻有别于纯客观报道人和事的新闻,被称为“印象性报道”。

 3、多用否定句: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标题就是一个否定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背景材料后(即6段),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说“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了”,所以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仍感到非写不可,表现了记者的良心,交代了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现在结尾,呼应前文,突出主题。

 六、师生共同总结

 1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明确: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明确:“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记者的使命,使得作者不得不写下该文。作者参观后觉得不应该让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的惨案成为旧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引起世人的警戒。通过文章,作者希望我们牢记灾难,铭记历史。因为忘记苦难就是新的苦难的开始。)

 3为什么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呢

 明确: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4、经以上学习讨论,你觉得本文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新闻报道中,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物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这篇文章中作者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重点来写,字里行间凝聚着个人的情感,也正是这一做法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可谓神来之笔。

 六、布置作业: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写200字左右的小作文。

 七、板书

 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

 2、视角独特。

 3、多用否定句。

 八、教学反思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二)

 一、导入

 1944年,在纳粹的一个集中营中,关押着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和她的妈妈,有一天,他的妈妈被杀害了,小女孩哭泣着问,我的妈妈到什么地方去了,人们含着眼泪告诉她,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去了,不久就会回来,小女孩真的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她甚至唱起了妈妈曾经教给他的许多儿歌,还不时的爬上窗户张望,盼望他的妈妈快点回来。一天,小女孩和许多犹太人被押上了刑场,他们将被活活埋掉,当一个纳粹士兵要将小女孩推入深坑的时候,小女孩睁着她那漂亮的眼睛说:“叔叔,请你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我了。”这是发生在纳粹集中营中的一个故事,这样的悲剧在40年代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中每天都在发生,在上演。那是一段没有人性,没有良知的历史。今天我们将在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新闻名作《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带领下,走进这段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血腥的历史,今天我们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展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主要把握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和深远内涵,品读文章的语言和精彩的细节。

 三、进入文本

 1、文章我们已经预习了,那么在奥斯维辛发生了那么多悲剧,而作者为什么还说“没有什么”新闻呢

 明确:新闻讲求事件要新鲜、报道要及时,在课文第五段作者说:“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不再是什么新闻

 引导:

 ⑴新闻的特点是什么明确:事件要新鲜、报道要及时

 ⑵奥斯维辛的悲剧是不是当前多发生的明确:不是

 ⑶从文中能不能找到依据 明确:第五段

 2、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新闻从文中找到关键句子。

 明确:课文第6段

 一是记者只的使命感。二是缘于一种不安的心情,要对得起在这里遇难的人。

 引导:

 要抓住关键词句,还要全面,不要漏掉信息。

 3、罗森塔尔不仅是写作者,也是一个拍摄者,在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摄取了那些场景和画面

 明确:一是奥斯维辛的现在的景物描写(1、16段),一是参观者参观的画面(7—15),一共三个场景。

 引导:

 ⑴场景可能是景物描写,也可以是人的活动,那些地方写了

 明确 : 景物描写(1、16段)、参观者参观的画面(7—15)

 小结:

 可以看到写参观者的见闻,是这篇新闻的主体部分,那么前面的段落就是新闻的导语部分。

 4、下面我们首先来看第7—15节

 ⑴带问题自由读

 问题:参观者参观了那些地方

 明确:毒气室→焚尸炉→死囚牢→女牢房→灰砖房→长廊→地下室

 以上10分钟

 5、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看到作者在报道参观者的见闻时,有许多精彩的细节和精僻的议论,同桌之间或前后桌共同讨论,你们认为那一个细节,或者是议论最精彩,请找出来并说出理由。

 把全班分为两个组,一组讨论(7——11节),二组讨论(12——15节)

 明确:

 第8节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问题:为什么要把废墟和怒放的雏菊花组合在一起

 理由:

 一边是残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对照式放在一起,这样的景象让人震撼。它是对灭绝人性的罪行的控诉,也同时也告诉我们:多么残暴的力量也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人性与生命之花必将灿烂的开放。当然它也是对灭绝人性的罪行的控诉

 引导:

 ⑴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雏菊花在怒放分别代表什么

 明确:废墟是罪恶的见证,菊花是生命的象征

 ⑵两者比照式的放在一起象征什么

 明确:多么残暴的力量也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人性与生命之花必将灿烂的开放

 第7节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问题:作者写这些细节要表现什么

 理由:“默默”表明参观者的沉重的心情,“很快的望上一眼”表明参观者很清楚每一个地方都很恐怖,但却不知道会碰上什么可怕的景象。“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表明当景象与眼前的事物联系起来的时候,参观者的震惊。

 引导:

 ⑴默默写出了参观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沉重

 ⑵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又表现什么(看到那么多惨不忍睹的景象,这里表明了怎样的感情)

 很清楚每一个地方都很恐怖,但却不知道会碰上什么可怕的景象,参观者的震惊,与沉痛。

 第9节

 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问题:作者写这些细节要表现什么

 明确:表明参观者的害怕、惊惧、还因为遭受苦难的和施加苦难的都是和参观者一样的人,羞耻。

 第10节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问题:作者写这些细节要表现什么

 明确:表明参观者的害怕、惊惧

 第11节

 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明确:这是纳粹为了从根本上消灭他们所认为的犹太等劣等民族,让他们从根本上灭绝,所实行的最没人性的措施。

 注意:

 以上可先分析第九节,其他的放在一块集体分析

 第二部分

 第12节、第13节

 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

 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尽。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问题:在这里作者突出的描写了这个姑娘的形象,“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作者通过这样的一位女孩要表达什么

 明确: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被践踏和毁灭的,活着的人应该永远铭记纳粹的罪恶。

 问题:我们把第12、13 节放在一块,望着注视着我们的死难者,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历史,走进了他们的身边,走进了他们的心灵,作者说“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你想象一下,她要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他们是沉默着,他们在沉默中注视着我们,又好像在无声的象生者倾诉,倾诉他们的苦难,他们的悲剧,又似乎在无声中谴责、控诉。

 引导:这里把11、12节放在一块,重点分析小姑娘

 ⑴你感觉这个姑娘是怎样的一个人

 活泼可爱善良充满梦想

 ⑵这样的人却被毁灭了,表达了什么

 明确:痛惜之情,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被践踏和毁灭的,活着的人应该永远铭记纳粹的罪恶

 第二个问题是个开放型问题,可自由作答。

 小结:

 他们是沉默着,他们在沉默中注视着我们,又好像在无声的象生者倾诉,倾诉他们的苦难,他们的悲剧,有似乎在无声中谴责、控诉。

 14节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⑴问题:为什么没有可以作为祷告的地方

 明确: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的,而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是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的。

 引导:

 ⑴谁需要祷告

 有罪的人和无罪的人都需要祷告

 ⑵在西方祷告是为了什么——忏悔、保佑

 有罪的人是需要洗清罪恶,无罪的人是为了求得保佑。

 ⑶沾满鲜血的纳粹刽子手会祷告吗无辜的人们能祷告吗

 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的,而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是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的

 第15节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问题:“够了”表现了参观者什么样的情感

 对死难者的遭遇目不忍睹,耳不忍闻,对纳粹罪恶的义愤填膺。

 引导

 ⑴加上感叹号“够了! ”

 对纳粹罪恶的义愤填膺,对历史不再重演的期望。

 注意:15分钟

 小结:

 这一节我们分析到这儿,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这里不只是一个记录着,也是一个参观者,他以他那深沉、犀利的眼光在注视着这一段没有人性和良知的历史,在注视着每一个参观者,同样也在表达自己的震惊、沉重和愤怒。同时在默默地告诉我们要在对历史的回顾中铭记历史。铭记住400万人的生命的毁灭,铭记住那些失去生命的儿童、妇女、老人。带着沉重的心情走出历史,我们看到这样一幅图景(场景一和场景三):

 ⑴问题: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说“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联系上下文回答

 明确:第二段(读)

 这里的景象固然美好,却与他的历史不协调,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白花永远凋谢,表达了作者的强烈的愤怒和控诉。

 ⑵我们看到这三段其实饱含了作者浓烈的情感,我们齐读这这三段

 ⑶其实这三段就是一首情感浓郁的抒情诗,你看我变化一下

 ⑷问题:读完这些我有个问题:这里为什么要写“儿童”,为什么不写人们的耕种,人们的忙碌,大人们的悠闲

 明确:儿童是天真的,他们不知道历史的沉重,儿童是世界的未来我们更应该在他们长大后告诉他们人类历史上曾经的罪恶,我们不仅要铭记住历史,更应当在对历史的反思中,呼唤人性与善良,呼唤良知和对生命的尊重,在孩子们,在每一位生者的心中播种下文明与自由的种子,善良与良知的种子,让人性之花、尊重生命之花在每一位生者心中绽放。

 注意:15分钟

 ⑸我们看到文章的第16节和第一节,基本上是重复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再次点题,呼应第6自然段首句,这不仅使全文结构收尾圆合。“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呼应首段,反复展现今天布热金卡的安谧、秀丽的风景,同时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和平,幸福和和谐。

 四、拓展延伸:(时间不够,可作为作业)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34万同胞被日本人残忍的杀害,时至今日,奥斯维辛式的罪恶仍未绝迹。为了不让悲剧重演,作为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应该对过去有着怎样的认识又应该为未来做些什么

 明确:我只想说一句话,德国已经对自己的罪恶进行来真诚的忏悔,我们期待日本民族的忏悔。

 五、小结:

 回到文本,我们看到作者以他浓烈的情感,独特的视角,精彩的细节为我们报道了奥斯维辛德历史,也正是这样,这篇作品在1958年获得美国新闻最高奖普利策奖。颁奖词是这样写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

 作业:

1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叫黄美廉的女子,从小就患上了脑性麻痹症。这种病的症状十分惊人,因为肢体失去平衡感,手足会时常乱动,口里也会经常念叨着模糊不清的词语,模样十分怪异。医生根据她的情况,判定她活不过6岁。在常人看来,她已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与正常的生活条件,更别谈什么前途与幸福。但她却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靠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考上了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她靠手中的画笔,还有很好的听力,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在一次讲演会上,一位学生贸然地这样提问:“黄博士,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你有过怨恨吗?”在场的人都暗暗责怪这个学生的不敬,但黄美廉却没有半点不高兴,她十分坦然地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么几行字:

一、我好可爱;

二、我的腿很长很美;

三、爸爸妈妈那么爱我;

四、我会画画,我会写稿;

五、我有一只可爱的猫;……

最后,她以一句话作结论: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读了上面的这个故事,我们都会深深地被黄美廉那种不向命运屈服、热爱生命的精神所感动。是啊,要想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有价值,就必须要经受住磨难的考验;要想使自己活得快乐,就必须要接受和肯定自己。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缺陷或不如意的事情,并非只有你是不幸的,关键是如何看待和对待不幸。无须抱怨命运的不济,不要只看自己没有的,而要多看看自己所拥有的,我们就会感到:其实我们很富有。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读过很多让我们感动和令我们深省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曾经给我们的人生以启迪,曾经给我们的心灵以慰藉或震撼,曾经让我们感动。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需要领悟一些道理,以便使自己变得更加睿智;都需要接受一些感动,以便使生命充满激情。

2曾读过一本契科夫的短篇小说集,第一篇小说叫作《打赌》。是写—位法律学家与一位企业家在一次沙龙聚会中在谈到一个新近被判十五年徒刑的囚徒时争执起来。企业家认为在监狱里蹲十五年还不如判死刑的好;法律学家则认为活着总比死了好,活着就是希望。二人争执不休,最后打起赌来,赌注是法律学家让企业家把他关起来,十五年后如果法律学家不违约,企业家的全部财产归法律学家所有。第二天早晨,法律学家便被企业家关进自己后花园的—间小屋,这间小屋只有一个送食物的小小窗口。法律学家蹲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屋里开始过起监狱生活,企业家每天给他提供所要读的书。时间一天天流逝,法律学家读完了政治、经济、哲学、科学、神学、文学大全,十五年的时间终于到了。这时的企业家因在生意场中失利,他知道时间一到自己便会变成一个穷光蛋,于是他决定在到期的头天夜里杀死法律学家。银行家好容易打开那把十五年来从来没有打开过的生锈的铁锁,发现法律学家正在残烛前伏案熟睡,银行家正欲趁机杀死这形同枯槁的法律学家时,却发现桌上放着一封给他的信。信中说,他感谢企业家,十五年来他读了许多书,这些知识将是他终身用不尽的财富,他还明白了许多道理。他决定不再要企业家的财产,他将于明天拂晓前破窗而出,自动毁约。银行家看完信决定放弃杀死法律学家的念头。第二天拂晓前法律学家果然毁约破窗而出,既保留了银行家的财产,也保住了自己的生命。

生动细致的描写、丰富的想象力。

1、陈勇擅长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让读者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2、陈勇善于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来创造出独特而富有张力的故事情节。

(这个题目有点范,你考记者不用买书的么?)敏于捕捉,勤于采访,精于构思,疾于用笔。新闻写作除了运用一般写作通用手法,如叙事、抒情、议论、描写、悬念、伏笔、穿插、夸张、反复、排比、对照等等。还有隶属于自身的一套特殊笔法。新闻笔法是根据新闻文体特点、记者报道的习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一、简笔。简笔相对于工笔而言,在绘画技法中,特点是线条,色彩,比较淡简,写意重于状物。新闻中的“简笔”是指,在叙述和描写事物的时候,力求用最简约的语言,最精当的文字来勾勒客观事物。二、粗笔。粗笔,也称之为白描、白画、素描,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指不着颜色,不加藻饰,只以黑线勾勒轮廓的一种画法。新闻中的“粗笔”是指,不设喻、少修饰,是一种以“取其大而略其小”、富有概括力的笔触表述事实的手法。三、跳笔。所谓“跳笔”,是在指新闻在不违背事实逻辑的前提下,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和段落之间表现出来的跳跃性。跳笔作为新闻写作的常见笔法,提示记者在写稿时,可以省去不必要的过渡,尽量简练、明快地报道新闻事实。四、变笔。新闻报道中,不仅事实本身能给人以情感冲击,而且记者所运用的灵动多姿的笔法,也能赋予新闻感染力和耐读性。变笔,顾名思义就是笔法灵活多变,新闻写作切忌平铺直叙,不兴波澜,而要变换笔法,使行文奇趣多彩。五、衬笔。衬笔是指在叙述某一件事实或人物时,宕开一笔,用相似,相反的事物展开叙述或描写。从侧面,反面对其加以映衬,造成“众星捧月月更明”的效果。衬笔又叫“衬托法”,被衬得对象,叫主体,做衬托的对象,叫衬体。(别手快写成客体了。。万 恶的马克思。)

我从小喜欢看新闻,常常在少儿频道,新闻袋袋裤栏目里看到鞠萍姐姐手里拿着话筒在新闻第一线进行采访,然后在第一时间把身边发生的有趣的新闻或故事记录下来,讲给电视机前的少年朋友们。每当我看到这时,我都情不自禁地想尝尝当记者的滋味。长大了要做一个像鞠萍姐姐、“金龟子”一样有名的记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少年报社少年新闻学院开封分院的网站,我就立刻报了名,经过考核,终于实现了我的梦想,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小记者。在短短的学习过程中,我知道了什么是新闻,新闻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知道了怎样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作为一名小记者应该比其他同学更关心国家大事,因为这是小记者的职责所决定的;作为一名小记者还要关注自己身边小事,开动脑筋、多观察、多思考,在逐步提高的基础上,写出一些能引人们关注的好新闻。我相信:通过我的不懈努力,今天当好小记者,明天就可以当大记者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070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