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册上写字时
如果向右换行,简册的卷动方式有两种:一是写满字的简条直接从左手腕处向左卷出,这样卷出的简条数量一多,卷出的简条受到左腕的阻挡不能自然下垂而顷斜翅起,使得左手不容易握紧剩余简条,而且前文位于左腕外侧,要想查看则必须倒手,很不方便。二是把写满字的简条直接卷进左手掌中,导致前文被压在掌中,不方便查看。向左换行就没有上述弊端,首先简册自右向左卷起,在每个简条的外面刻写,写满字的简条直接从左手指端卷出,要查看前文时只需持刀(笔)的右手手腕抬起卷出的简条即可。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古人向左换行的书写习惯。从《说文解字》对毛笔的记录来看,先秦以前,笔的名称没有统一。在楚国写作“聿”,是手抓着一支笔的象形。燕国的笔叫做“拂”,看起来像一种毛帚或毛掸子。
“笔”这个字正是秦代的称呼,特别强调上面的“竹”字头。毛笔与中空竹管发生了联系,形成近两千年改良过的有“锋”的毛笔。秦代“蒙恬造笔”的故事与新出土的秦代简册墨迹,共同说明了一页书法改革的历史。
相对于秦代之前的龟甲、牛骨、青铜、石碑,秦代大量使用的竹简木牍是更容易取得,也更容易处理的书写材料。
把竹子剖开,一片一片的竹子用刀刮去上面的青皮,在火上烤一烤,烤出汗汁,用毛笔直接在上面书写。写错了,用刀削去上面薄薄一层,下面的竹简还是可以用。(内蒙古额济纳河沿岸古代居延关塞出土的汉简,就有削去成刨花有墨迹的简牍。)
额济纳河沿岸两百多公里,从南部的甘肃金塔县,一直往北到内蒙古的阿拉善盟,都有汉简出土。这些汉简是古代汉帝国居延烽燧遗址的故物。从一九三〇年代,瑞典人贝格曼(FBergman)就在此地发现了汉简,一直到最近的一九九九至二〇〇二年间,还有大量汉简在此发现,总计出土的简牍超过十万片之多。
汉代居延、敦煌这些边塞地区出土的竹简木牍,许多是当地派驻官员的书信,或有关当地屯戍守边的军马账册及日志报表。书写者常常是地位不高的书记小吏,在一条一条长度约二十公分的竹简木牍上用毛笔直接书写。这些一条一条的简,文字不长,内容也没有多重要的大事,没有太多保存价值。也许正因为如此,书写者没有官方文书的压力,笔画自由活泼,比出土的秦简上的隶书线条要更奔放,更不受拘束,更能发挥书写者个人的表现风格。当然,也就更能符合书法美学创造性的艺术本质。
现代汉语“简讯”的“简”,可以追溯到秦汉竹简。一条一条的“简”,用皮绳或麻绳编成“册”。“册”这个字还保留了一条一条竹简用绳贯穿的形象。闽南语“读书”至今叫“读册”,还是与“简册”有关。
南港中研院史语所历史文物陈列馆有七十七根简编成的“册”,简和编绳都保存完整,是了解汉代书籍的最好材料。这样长的“册”,看完以后“卷”起来收藏置放,也就是今天书籍分“卷”的由来。
《庆余年》中竹简与纸张并存,是因为叶轻眉为这个世界带来了先进的造纸术,但是并未能解决大规模生产的问题。另外,当时的人可能对纸张的寿命存疑,觉得重要的文件还是刻在竹简上可靠。
还有许多经典文献,由于私密的原因,根本不方便公开刊印。十几二十年间,也来不及全部誊抄到纸张上。
《庆》剧所处的时代,虽说是后人类文明时代,但是相较于我们所处的时代,科学技术是落后的。
一些古代的神秘文化认为:人类从古至今,存在过多个文明世代。每一次世代更迭,整个世界都会因为灾锅重置。然后幸存者,重新从原始人开始“进化”,慢慢掌握生活技能。
《庆余年》的世界,就是我们的文明被重启之后的人类“少年时代”。
叶轻眉是理工科博士。她懂得造纸的技术不奇怪。把技术带到那个世界也非常容易。但是想要大规模地量产纸张,还需要有机械化生产流水线。
另一方面,纸张是一个“新鲜玩意儿”。好比我们最初使用电子文档一样。我的领导就不信电子档,他说:一断电什么都没有了。
所以当时的人也许不会相信,用墨水写在纸上的文章,可以存留数百年。事实上现代的工业用纸(我们普通书籍用纸)的寿命只有七十年。
习惯了丹青翰墨,刀刻竹简,也掌握了让竹书不蠹的方法。他们会认为,重要的经典,还是用竹简记录更加可靠。
还有一些涉及机密与私隐的文档,与其交给排字工人去印刷,不如自已刻成竹简收藏。就算要抄到纸上,自已亲自动手,工作量也太大了,十数年不够用。
这就是为什么在《庆》剧中,竹简和纸张并用的原因。
属于。
竹简是书籍在古代的表现形式,二者属于对应关系。
竹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也指写了字的竹片。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
据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介绍,孔子晚年研究起了《周易》,而且到了痴迷的程度。说孔子因为翻阅《周易》次数太多,以至于“韦编”断了三次。“韦编”具体是什么东西?怎么翻书多了,“韦编”就断了?这还要从中国早期的图书说起。 我们知道,中国的造纸术到汉代才发明。在这之前,中国人虽然早就创造了文字,但是传播起来并不方便。开始,人们将文字写在甲骨、石头、金属上,这样的文字载体作为保存资料的性质,还勉强凑合,但在使用的过程中,无论是阅读,还是携带都相当困难。这些东西也很难称得上是图书。
大概从周代起,人们开始用竹片作为文字的载体。这种载体使阅读方便了很多,而且竹片的形状可以削得比较规则,连在一起之后还可以卷起来,看上去也像个书的样子了。因此中国最早称得上图书的便是这种竹简图书。 竹简图书是将竹子劈成一片一片之后连在一起制成的。一根竹片称为“简”,多根“简”用绳子编起来便成“册”。“册”是个象形字,表示竹片穿起来的样子,同时,也称作“编”或者“篇”。其中,用丝绳将“简”编起来的叫丝编,用皮绳编的叫韦编。编好的图书,再卷起来便成为一卷。文章长了,则可以多分几卷。至今,卷、篇、册这些说法还是形容图书的量词。
而现在许多与书有关的字都有竹字头,比如书籍的“籍”,户口簿的“簿”等。 这种竹简图书的容量非常小。一般而言,一片简上都只能竖写一行字,一卷竹简正反两面写,也就几百字。因此这种图书虽然比骨头、石头方便些,但还是笨重得很。据说秦始皇完成全国统一大业后,每天要看100多斤重的竹简文书。西汉时的文学家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奏章,用了将近3000枚竹简,只好找人吃力地抬进宫去。
由此可见,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听起来挺吓人,实际上现代的许多喜欢阅读的人可能就已经做到了。 知识链接 汗青 因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可能大部分人都大致知道汗青是史册的意思。但汗青为何用来代指史册呢?这其实与古人制作用来写字的竹简的过程有关。 古人在制作竹简时,首先选择上等的青竹,称其为“青”。在将青竹削成长方形的竹片之后,要用火烘烤这些青竹。
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干燥的竹片便于书写,另一方面也可防止虫蛀。烘烤之时,本来新鲜湿润的青竹片,会被烤得冒出水珠,看上去就像出汗一样。因此人们称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作“汗青”。后来,“汗青”这道制造竹简的工序成了竹简的代称,又因为竹简是用来作为书册之用,“汗青”就进一步被用来指代书册、史册了,并因为平仄、押韵等需要多见于诗词中。
是因为这个古籍记载的东西颠覆了如今考古界或者说整个史学界对于这段历史的认知,这36万册古籍全是秦简,记载的是秦朝的历史。专家们是在湖南的一个小镇中发现的这些古籍,这个湖南小镇叫做里耶,所以这个里耶小镇又被称为秦朝秦简的故乡。
发现这些古籍的经历也蛮好玩的,当时有一群专家来到里耶考古,在这里发现了6000年前的人类活动遗址。紧接着,他们又发现了一口古井。这口古井的历史就没有那么长了,但是也有着上千年的岁月。在这个古老的井中,专家们发掘出了大量的古籍,有36万册之巨,而且在附近还发现了大量的兵器。
经过鉴定,发现这些东西是秦朝的,古籍就是秦简。但是当专家解读了秦简上的东西后却大吃一惊。因为这个秦简记载的似乎不同于人们所了解的历史,从出土的秦简和兵器来看,这里曾经是秦楚大战的战场之一。而楚怀王是一名宠信奸臣的昏庸皇帝,所以楚国的战斗力其实比不上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即使如此,秦楚之战也是整整打了一年才结束。
这一批秦简解开了很多历史的谜题,给我国研究秦朝历史做出巨大的贡献。其中记载着在这里居住的少数民族是怎样生存、发展并进行文化交流的。还有就是,在秦楚战争结束后,这里的人们是如何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等等一系列重大史实。因为这些秦简记载的东西,让专家们发现了秦朝不一样的地方,所以专家们都觉得相当不可思议,这也侧面反映出,读史书也要辩证地读。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结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本句中作者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大意就是为了国家名族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和绝不像异族投降的气节文天祥算是中国古代文人高尚气节的代表吧
为国捐躯、勇不畏死、誓死捍卫名族利益的大无畏精神。
意思: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
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它们统称为“简”。
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简策指在竹片和木板上书写文章,编连成册的书籍。盛行于春秋到东汉末年,在纸张发明并推广普及以后,大约在公元 4世纪的东晋时期,简策才基本绝迹。
扩展资料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
书籍的功能和作用
从书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我们了解,书籍逐渐的发展到轻便、历久,易于记载、复制文字和图画的材料上,通过不断完善的技术方法,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流传和保存信息,具有宣告、阐述、贮存与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
书籍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跨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之一。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当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
-书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