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名《不第后赋菊》,顾名思义,“不第”是指科举考试落榜,科考上榜叫“及第”,黄巢,生卒年不详。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私盐贩出身。富有资财,自幼读书,才思敏捷。青年的时候,喜欢击剑骑射,且深通文墨。他曾几次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都落第。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因此,《不第后赋菊》这个诗名可能是后人所加,并且我们从诗意来分析,也是与诗名不符的。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我们可以看看这句诗的措词,“冲天”、“透”、“满”、“尽”、“黄金甲”,这些词简单通俗,但是却气势雄浑,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因此,多次“不第后”应该是灰心丧气的,至少总有些失落,而这首诗处处体现的是斗志昂扬的战斗精神,再次论证诗名可能是后人添加。这首诗的赏析参考了玉烟的日志,无意抄袭,是因为他的赏析确实到位精准,语言优美,希望对楼主有所帮助。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唐代·黄巢《不第后赋菊》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咏物 , 菊花 , 品格抱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赏析黄巢流传下来的三首诗中,有两首是以菊花为题材的咏物诗。其中,《题菊花》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表现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这首《不第后赋菊》的境界比《题菊花》更雄伟、豪迈。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首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次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
第四句“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满”、“尽”二字,则状摹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奇观——重阳佳节,菊花盛开,整个长安成了菊花的世界,这就充分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创作背景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十二月十三日,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昭宗天复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黄巢
幽姿不入少年场。无语只凄凉。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 江头月底,新诗旧梦,孤恨清香。任是春风不管,也曾先识东皇。——宋代·陆游《朝中措·梅》朝中措·梅
幽姿不入少年场。无语只凄凉。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江头月底,新诗旧梦,孤恨清香。任是春风不管,也曾先识东皇。 婉约 , 咏物 , 梅花抒怀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脉生。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唐代·李贺《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唐代 : 李贺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
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脉生。
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
古竹老梢惹碧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
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脉生。
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
咏物 , 写竹 , 抒怀言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唐代·黄巢《题菊花》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咏物 , 菊花 , 抒怀 , 豪壮猖狂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鉴赏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黄巢当年在长安科举考试落榜之后写的《不第后赋菊》。能将花写出这样的霸气,豪杰之诗与文人之诗的区别一目了然。“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 遍身穿就黄金甲。”这是许多年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咏菊诗,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当年黄巢这首诗的影响。诗味上比黄巢的《不第后赋菊》淡,而杀气更浓。古人说“文如其人”,在生活中却常常出现文与人风格迥异的情况,不过诗如其人倒是基本不会落空。可能因为好诗往往是思绪一瞬间的自然迸发,来不及作假。
黄巢一生爱菊,其现存可确定的所有诗句均为咏菊之作。宋代张端义《贵耳集》记载:黄巢5岁时,其父与祖父以菊花为题联句。祖父苦思冥想,无以续接,一边的黄巢随口应道:“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其父大惊失色,想要教训他一顿。祖父忙道:“孙子能诗,但不知轻重,可令其再赋一篇。”他应声咏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此即黄巢另一首载入《全唐诗》的七绝《题菊花》。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视为国花。唐人李肇《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黄巢一反潮流,对菊花格外青睐,似乎骨子里就有与生俱来的叛逆基因。
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黄巢当了皇帝,国号大齐。他终于实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理想,可是长安却经历了一场浩劫。黄巢的部队烧杀抢掠、无所不为。黄巢在第一次被小股唐军赶出长安之后杀了个回马枪,重新掌握长安控制权的黄巢对于百姓欢迎唐军切齿痛恨,下令屠城。屠城之后,黄巢的部队失去了食品来源。在唐军四面合围下,只得“以人为食”,持续了一年多。
败退出长安后,黄巢一度围困陈州,陈州刺史赵死守不退。黄巢的军队缺粮严重。最后将掳掠到的百姓、战俘、以及战死的士兵尸体,都作为了“军粮”吃了。公元883年6月,黄巢起义惨遭失败。在泰山狼虎谷,犯下反人类罪行的黄巢挥剑刎颈自尽。
菊花在无数文人笔下是人格高洁的象征,比如陶渊明田园诗里的菊,黄巢却赋予它气势逼人的杀气。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后,黄巢的一生也走到了尽头。
赋新月
缪氏子 赋新月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译文及注释
这首诗的小作者借咏新月来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新月如弯弓还没有到半个圆,却分明在天边斜挂着。人们不要小看它只像弯弯的眉毛,等到十五夜,它会团圆完满,光照天下。诗的意思是说,别看我现在年纪小,长大了可要做光照天下的大事业。
1、赋新月:描写,歌咏新月。赋,铺写,歌咏。新月,阴历月初形状如钩的月亮,即初月。
2、未上弦:阴历每月初八左右,月亮西半明,东半暗,恰似半圆的弓弦,称上弦。上弦,是说新月还没有还没有到半圆。
3、碧宵:蓝天。
4、蛾眉:原形容美人的眉毛,细长而弯曲,这里指新月,月亮弯如蛾眉。
5、三五团圆:指阴历十五晚上最圆的月亮。
赏析
这首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人小志大,准备成就一番经世济民大事业的豪迈气概。 这首诗的小作者借咏新月来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新月如弯弓还没有到半个圆,却分明在天边斜挂着。人们不要小看它只像弯弯的眉毛,等到十五夜,它会团圆完满,光照天下。诗的意思是说,别看我现在年纪小,长大了可要做光照天下的大事业。
郑思肖 画菊
《画菊》
作者: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翻译:
菊花开放的时候,百花已经凋谢。
只有她独自开在稀疏的篱笆旁边,
让人心生喜悦,觉得与众不同。
更不同的是菊花宁愿保留芬芳枯死枝头,
也决不被北风吹落。
赏析:
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以自喻,这首《画菊》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从形象审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当然,陆游、朱淑贞的诗都是好诗,但三诗并立,郑思肖这两句诗的忧愤,则更为深广。
这首诗句用于表达民族气节、忠贞爱国时显得分外贴切。
有关菊的诗句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2、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感遇》
3、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秋菊》
4、少年饮酒时,踊跃见菊花。《晚菊》
5、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饮酒》
6、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赏菊》
7、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和郭主簿》
8、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宿赞公房》
9、唯有数丛菊,新开篱落间。《东园玩菊》
10、涧松寒转直,山菊秋自香《赠李征君大寿》
11、夭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晚风。《菊》
12、雪菊金英两断肠,蝶翎蜂鼻带清香。《菊》
13、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菊梦》
14、涧松寒转直,山菊秋自香。《赠李征君大寿》
15、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咏菊》
16、且聆和平共处日,愿将菊酒解前仇。《赏菊》
17、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
18、秋风有意染黄花,下几点凄凉雨。《一落索》
19、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
20、九月西风霜气清,舍南园圃紫云晴。《紫菊》
21、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菊韵》
22、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寒菊》
23、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菊花》
24、依稀白雁江天幕,得眼篱边箬帽斜。《题菊》
25、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寻陆鸿渐不遇》
26、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
27、粲粲菊花何似好,阶前惟见束枯枝。《枯菊》
28、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题菊花》
29、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九日与陆羽饮茶》
30、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题菊花》
31、最爱东篱闲把酒,此中容得澹人看。《题画菊》
32、稚子书传白菊开,西成湘滞未容回。《亿白菊》
33、淡巷浓街香满地,案头九月菊花肥。《菊城吟》
34、陶令篱边菊,秋来色转佳。《赋得秋菊有佳色》
35、地荒老圃苔三径,节过重阳雨一篱。《晚香轩》
36、黄花无主为谁容,冷落疏篱曲径中。《题菊花图》
37、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赵昌寒菊》
38、东篱黄菊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咏翻集句》
39、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感遇四首(之二)》
40、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长安晚秋》
41、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重阳后菊花》
42、黄花金兽眼,红叶火龙鳞。《临江驿潇湘秋雨杂剧》
43、东篱采菊望南冈。一从陶令后,人更爱花黄。《咏菊》
44、黄花冷落不成艳,红叶飕飗竞鼓声。《九月十日偶书》
45、紫菊披风散晚霞,年年霜晚赏奇葩。《和崔象之紫菊》
46、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对菊枕霞旧友》
47、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叹庭前甘菊花》
4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其中两首)》
49、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刘禹锡《和令狐相公玩白菊》
50、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重阳后菊花三首》
51、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长相思》
52、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菊花》
53、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眷言东篱下,数株弄秋光。《晚菊》
54、瘦菊依阶砌,檐深承露难。莫言根蒂弱,翻足奈秋寒。《黄花》
55、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云安九日》
56、提壶菊花岸,高兴芙蓉池。欲知凉气早,巢空燕不窥。《仪鸾殿早秋》
57、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感遇四首(之二)》
58、铁骨霜姿有傲衷,不逢彭泽志徒雄。夭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晚风。《菊》
59、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恰如退士垂车后,势利交亲不到门。《菊》
60、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九月八:古代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http://baikebaiducom/view/342512htm
《不第后赋菊》 - 作品信息
名称《不第后赋菊》
别名《菊花》
年代晚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言绝句
《不第后赋菊》 - 诗词正文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1],
我花开后百花杀[2]。
冲天香阵[3]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4]。
《不第后赋菊》 - 词语注释
《不第后赋菊》
(1)、九月八:古代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
(2)、杀:凋谢。
(3)、香阵:阵阵香气。
(4)、黄金甲:金**的铠甲,此指菊花的颜色。
《不第后赋菊》 - 诗词译文
只等呵,直等到秋高气爽,人们迎来了重阳佳节,菊花(我的种族)啊,要盛开怒放,看百花凋谢,消散了芬芳。菊(我种族)的香气向云天直冲,弥漫在整个长安城中。秋菊(我的种族)在这里栽遍;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一队队黄金铠甲的战士,都是京城胜利的英雄)!
《不第后赋菊》 - 诗词讲解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点明菊花开放的季节是在秋季。尤其是农历九月九日,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天亲友聚会、登高饮酒、欣赏菊花,正是菊花大展风姿、引人赞赏的日子。这种风俗在唐代特别盛行,比黄巢早140多年的孟浩然不是曾经与朋友约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吗?黄巢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九月八”这一天。用了“待到”二字,表示了坚定的信心:九月八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人们对重阳节也是盼望的,“待到”二字也起到了促使人们迎接这个佳节到来的作用,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诗的第二句写菊花的威力:“我花开后百花杀”。百花的凋零与菊花的开放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诗里却写成菊花一开百花就枯萎了,变成了因果关系,这正是强调了菊花的威力。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视为国花。据唐人李肇《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黄巢一反传统的观念,对菊花大加赞扬,你看,“我花开”与“百花杀”恰成为鲜明的对照,更显出菊花精神抖擞、威力极大。重阳,是菊花的节日。
诗的三、四两句描写重阳节的景象。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天,在封建社会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就连作为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封建帝王,也只能称为“天子”。他父天母地,是奉上天之命来管理万民的。但菊花的香气却可以“冲天”;不仅“冲天”,还能充塞京城长安。一个“冲”、一个“透”,表现了菊花、从而也体现了诗人那种藐视天地的雄伟气魄。
第四句写色。如果第三句是传菊花的“神”,那么,第四句则是写菊花的“形”。“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身披黄金铠甲,屹立在飒飒西风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伟!况且,“满”城“尽”是,如同云霞,映照着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长安!这里所歌咏、所塑造的,不是单独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不第后赋菊》 - 诗词赏析
《不第后赋菊》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象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
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唐末诗人林宽有诗云:“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此话不假。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这样一个马上打天下,笔下写壮志的“解诗”英雄。他的两首咏菊诗作脍炙人口,千古流传,骨子里蕴含一种改天换地、再造乾坤的豪情壮志,是典型的借菊抒情,托菊言志的“造反诗”。下面稍作剖析。
第一首《题菊花》这样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此诗咏菊,一反文人笔下菊花孤高绝俗、落落寡合之传统,赋予菊花以顶风傲寒,战天斗地之精神,读来感人肺腑,动人心魄。秋风瑟瑟,万木凋零,满院菊花沐寒挺立,迎风怒放,其香幽冷,其艳生辉。尽管开不逢时,缺蜂少蝶,颇有几分冷落凄清,可是菊花幽香冷艳不减分毫,铮铮傲骨不少分寸。也许百花逢春是大鸣大放,浓香竞发,蜂飞蝶舞,满眼春光,可是菊花却高昂头颅,笑傲风霜,清香劲发,冷艳逼人,表现出一股坚如磐石,硬如钢铁的不屈精神。实际上这是隐喻农民起义军意志坚定,作风顽强,信念不倒,具有一种挑战权贵,敢做敢为的战斗精神。
三、四两句是作者的浪漫幻想,颇能见出诗人的豪情壮志。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开放,共享春光。这种 想象集中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诗中的菊花,实际上是千千万万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农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寒而放的顽强生命力,又为他们的环境命运鸣抱不平,立志要战天斗地,改变劳苦大众的悲苦命运,让他们翻身解放,共享美好生活。值得注意的是,“报与桃花一处开”还体现了作者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桃花可以沐浴春光,吐艳争辉,菊花却独立寒秋,蕊寒香冷,这实在是上天极大的不公平。另外,“他年我若为青帝”尽管是一种假设,一种想象,一种幻想,可是却表现出诗人不屈从命运的摆布,不甘心当牛做马,发誓要当家作主,主宰自我的豪情;实际上也是农发起义领袖要推翻旧政权,为大众谋幸福的理想写照。当然其间也可看出诗人一往无前,抗争到底,乃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战斗精神。全诗出语豪壮,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不第后赋菊》菊花
第二首是《菊花》,又题《不第后赋菊》,大概是黄巢科举落第后的泄愤之作。全诗这样写:“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痛快杀敌,喜迎胜利的 。首句“待”字力重千钧,意味深长,诗人热烈等待的是一个天翻地覆、扭转乾坤的特殊日子,而且这个日子的到来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一样指日可待,并非虚无缥缈,遥不可及。次句“杀”字,极富暗示性,容易使人生发联想。诗人将“我花”之含苞怒放与“百花”之凋零破败并置对比,显示人民力量战胜统治王朝的辉煌前景。“杀”字提醒我们,“我花”(人民力量)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百花”(统治集团)弃甲拽兵,落荒而逃。这场新旧力量的较量“杀”得敌人丧魂落魄,一败涂地,极大地助长了“我花”穷追猛打,克敌制胜的信心和威力。
诗歌三、四两句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京都长安,菊花满地,金光闪闪;浓香四溢,直冲云天;花团锦簇,彩绣辉煌。这简直就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诗人这样写,一改菊花幽独淡雅的高士风采,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战天斗地的动态美。用“冲”字写香气,有迎寒而上、香远溢清之韵致;用“阵”字写香气,有浓香阵阵,浸透长安之氛围;用黄金盔甲喻菊花,有色香兼备,神韵活现的风姿。而且,这些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农民起义军攻志略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实际上,诗人也正是借开满京城,占尽秋光的菊花来渲染起义军大获全胜,笑逐颜开的喜悦。全诗表达的应该是一种对起义必胜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憧憬。
两首咏菊诗,尽管写作切入的角度及表现手法各有侧重,但充盈诗中的豪情壮志和意气风神却是相同的。黄巢要造反,要推翻旧政权,要做命运的大英雄,时代的弄潮儿,他没有直抒胸臆,直诉心声,而是通过写菊状花来传情言志,这种言此意彼,含蓄蕴藉的笔法的确是这两首诗歌被推为上乘之作的主要原因。当然,黄巢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他的胸襟气度和政治抱负,注定与一般封建文人不一样,这也是他笔下的菊花如此生机勃发,富于斗争精神的原因之一。诗的第一句点明菊花开放的季节是在秋季。尤其是农历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正是人们登高饮酒、欣赏菊花的大好日子。第二句描写了菊花的威力。“杀”的意思是凋谢。菊花一开百花就凋谢了,形成鲜明的对照。第三句表现了菊花藐视天地的雄伟气魄。天在封建社会里是至高无上的,就连封建帝王也只能称为“天子”,但菊花的香气却可以“冲天”,而且充满长安。第四句描写了满城菊花怒放的壮丽场景,菊花就像都披上了黄金铠甲,烈火一般燃遍了长安。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当农民起义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就如同“百花”一样凋零;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正像这满城菊花一样,金光闪耀、豪气冲天。
《不第后赋菊》 - 作者简介
黄巢
黄巢,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西南)人,出生于盐商家庭,富有财产,本人也从事贩卖私盐的活动。他长于骑射,爱扶危救急;也爱读书,参加过进士考试,不中。黄巢不满于唐王朝的腐朽政治,875年响应王仙芝的起义,在冤句率众起义。王仙芝被杀后,黄巢继续战斗,号冲天大将军,深得人民群众拥护,880年攻陷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起义失败后,黄巢为叛徒所杀。
黄巢除了精通武艺外,也爱读书,能诗能文。他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考中。不过,科场的失利却使他有了另外的收获:那就是看到了考场的黑暗和吏制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考试不第后,却豪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怀抱。[1]
整理:zhl201607
1、《不第后赋菊》全文: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译文: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3、文学赏析:这首《不第后赋菊》境界比《题菊花》更雄伟、豪迈。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不第后赋菊》描写了菊花在秋天百花凋零之际,依旧旺盛绽放,生命力强,花开时香气浓郁的特点。诗中作者以菊喻志,借物咏怀,通过刻画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译文
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盛开的菊花香气弥漫整个长安,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赏析
这首诗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诗中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将菊花比作被压迫的人民,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