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边睡着了。” 这句话体现了作者(萧红)怎样的用意和情感?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边睡着了。” 这句话体现了作者(萧红)怎样的用意和情感?,第1张

字面上看,是为了更形象的描述出鲁迅先生的疲惫和困倦,以至于不知不觉已经睡着了……表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心疼和关切之情!

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本描写鲁迅先生生平的书。作者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本书主要对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行了记述。

内容简介

通过在生活中对鲁迅先生的观察,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体现了鲁迅先生的随和豁达的性格和对亲友的深情厚谊。

学术思想

鲁迅的文学史思想极为丰富深刻,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熠熠光辉。他创造性地从事了文学史的编撰工作,留给后世两部文学史专著——《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为我国的文学史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极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不利于创作的现实客观条件,他本来计划要写的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在有生之年未能完成。支持鲁迅进行学术创作的两大观念,其一,早期的进化论的文学史观,其二,中后期的马克思唯物论指导的文学史观。

鲁迅早年接受了严复《天演论》的影响,故而使得进化论的思想根深蒂固直接影响到他的学术研究。一方面,鲁迅认为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断地变化发展着,具有求新求变的本质,它的变化发展不可阻挡。“进化如飞矢,非堕落不止,非著物不止,祈逆飞而归弦,为理势所无有。”

人类社会不断地进化,“便是文章,也未必独有万古不磨的典则。”文学样式之一的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作为小说的初始形态,“迫神话演进,则为中枢者渐近于人性,一凡所叙述,今谓之传说”。

另一方面,在文学不断进化发展的基础上,鲁迅认为文学还必须革故鼎新。“进化的途中总须新陈代谢。所以新的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壮,旧的也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便是进化的路。”

而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之后的文学史研究中,鲁迅一直坚持着唯物论,从科学的客观性出发,坚持物质第一性,认为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和摹写。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4b90f603738da977ac02d4e2bb51f8198718e3ce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2f738bd4b31c8701009be02f2c7f9e2f0608ffce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萧红又名张i莹,张秀环,悄吟,玲玲,田娣。1935年萧军带着萧红到上海认识了鲁迅,从此成为她家的常客,到1936年月7月萧红去日本散心,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萧红经常出入大陆新村9号鲁迅的家。1935年10月萧红见鲁迅时,鲁迅冒雨把她送到门外指着门口一家茶店的招牌,告诉她:下次来记住这个‘茶’,就是这个‘茶’的隔壁。”而且伸出手去,几乎是触到了钉在铁门旁边的那个九号的“九”字,“下次来记住茶的旁边九号。”因为鲁迅家在一排黑洞洞的房子旁,如果没有标的物,很难找。可见鲁迅是个很细心的人。萧红说鲁迅每次给他的读者崇拜者寄书的时候,都要把书包的平平整整的,即使许广平已经包的很好了,鲁迅还要再整理一遍。他很注意细节。有人说鲁迅和萧红之间有暧昧关系,因为在上海期间小红和萧军关系时好时坏,萧军有时还家暴萧红甚至出轨,而碰到鲁迅这样细心的男子,未免她会心动。所以在回忆鲁迅先生中开头和结尾她写了很好玩的两幅画面:那天我穿着新奇的火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 

 于是我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 

 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aa64034f78f0f73629381fc80155b319eac41330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过了一会又加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混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混浊得很,所以把红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一个女孩子长发飘飘,在自己佩服的长者面前秀一件大红的衣服,一向对“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的鲁迅竟然对她的穿衣品味进行了一番指导。在文章的结尾,萧红写弥留之际的鲁迅,常看的是一副小画:在病中,鲁迅先生不看报,不看书,只是安静地躺着。但有一张小画是鲁迅先生放在床边上不断看着的。  那张画,鲁迅先生未生病时,和许多画一道拿给大家看过的,小得和纸烟包里抽出来的那画片差不多。那上边画着一个穿大长裙子飞着头发的女人在大风里边跑,在她旁边的地面上还有小小的红玫瑰花的花朵。萧红对先生也许有过幻想,不过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小女孩对长辈的濡慕之情吧,毕竟她生命中父亲的角色一直是缺失的。萧红写过一个细节,说周海婴总喜欢抓着她的头发,要她陪他玩,萧红问鲁迅为什么,鲁迅说:看你梳着辫子,和他差不多,别人在他眼里都是大人,就看你小。她在文章中还写了许多鲁迅家的细节,写的许广平怎么照顾鲁迅的日常,鲁迅的卧室,周海婴的房间等等。而在1936年萧红和萧军的关系时好时坏,她去周家更多时候是找许广平倾诉自己的委屈。鲁迅去世之前给萧军写过23封信,给二萧写过19封信,这导致萧军此后一直以鲁迅的继承人自居,甚至说出:鲁迅是师长,毛只是大哥,的话。而他只单独给萧红写过一封信,开头是很正式的称她为:悄吟夫人。1936年7月萧红为了排解苦闷远渡日本,同年10月鲁迅病逝。1938年萧红和萧军正式离婚,1942年她凄然病逝于香港。她和鲁迅一样都是死于肺结核。

《回忆鲁迅先生》赏析: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鲁迅为《生死场》所作序言中说:“这自然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事实上,这句话亦能用来归结萧红的创作特色,她有着一般女作家少有的冷峻与力度,但又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锐,文字极具个性化色彩。

萧红一生坎坷,幼年丧母,父亲和继母对她很冷淡,但在祖父庇护下受到良好文学启蒙。祖父去世后,她反抗包办婚姻逃离家庭。此后她的生活一直处在动荡之中,感情上也迭遭不幸,但在她仍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1934年,她和萧军来到上海,见到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给予这对年轻人生活上的扶助,时常在家中接待他们,又指导他们的创作,热情推荐他们的作品。

1935年月12月,《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引起轰动,萧红因此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知名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936年月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噩耗传来,当时已只身东渡日本的萧红悲痛不已,写下多篇作品寄托哀思。

可以说,鲁迅先生对萧红来说,既似亲长,又是导师,亦是知己。萧红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与仰慕,那种深厚的情感,深埋于《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恰因为她独特的视角,她不是将鲁迅当作一个“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来歌颂,而是从日常生活里看似琐碎不足道的细节里,层层叠绘出一个鲜活的鲁迅。加上她特有的细腻文字,使得《回忆鲁迅先生》成为众多纪念鲁迅的文字中最出色、最感人的作品之一。

这篇文章有着与《呼兰河传》相似风格,看似信笔而行,散漫芜杂,细品却非常有味。阅读的时候应仔细体会如何用细节来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思想情感,以及文字之下饱含的深厚感情。

萧红是把鲁迅当亲人和师长一样回忆着。萧红文章没有空洞的话,她甚至不发表意见。萧红很注重细节,只把她看到的和她感觉到的搬到纸上。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知道鲁迅生气时脸是很严肃的,眼皮往下一放,向惹他生气的人看着,很吓人的。鲁迅跟许广平也是生过气的,据说鲁迅跟许广平生了气,就独自一人睡到凉台上去。没见过鲁迅在上海的故居,不知鲁迅上海故居的房子有没有凉台。

鲁迅有《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诗一首:“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说,鲁迅对孩子很细心,吃鱼丸子,海婴吃上一口,说不新鲜,许广平不信,在座的人都不信,海婴再吃,仍是嚷,鲁迅把海婴碟里的拿过来尝尝,果然不新鲜,鲁迅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性散文,作者把刻画人物与描写叙述“万年青”结合起来,既选取典型细节从正面描写,又抓住“万年青”的特征从侧面象征鲁迅先生的个性形象,两方面有机结合,突出地表现鲁迅的精神品质。这样写,避免了单纯直接写人的一般化,加上“万年青”的象征意义,使刻画人物的角度多起来,人物形象也就更丰满了。

一瓶普通的“万年青”,凝聚了鲁迅先生的人格核心。“万年青”坚贞顽强、不畏严寒、四季常青。文中鲁迅说:“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许广平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言约意丰,简捷有力。“万年青”象征鲁迅先生坚贞不屈、勇于斗争、永不休战、浩气长存的崇高形象。作者以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比照,互相映衬,给读者的意象更加丰富,文章更有层次感,更有内蕴。

这篇文章明显地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写回忆,通过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来抒写对鲁迅先生的怀念。第二部分是睹物思人,见到花瓶而思念先生,写出物是人非的感怀。第二部分里作者写了三个怀念鲁迅先生的情景。

第一个是写与许广平谈话:“一面和我们谈论着”,“就在他的照像前面谈着”;第二个是写墓上的荒草:“站在墓地的青草上去了”,“当然那墓草是长的很高了”;第三个是写我在异地的思念:“我们在这边”, “我们是越去越远了”。字里行间有的是无尽的怀念。

本文笔法从容淡静,看似平静的表述下面流动着深沉的感情,用这种笔法写鲁迅这样一个伟人,最恰切不过了,这正是萧红文章的不平凡之处。

萧红泪眼中的鲁迅:

萧红,东北女作家,日寇侵华时随萧军逃亡到上海,与鲁迅先生交往,在鲁迅的大力支持下,出版了产生轰动效应的小说《生死场》。鲁迅为她的小说写了序言,“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快看下面的《生死场》,她才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

我手中的《萧红散文选集》,是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打开145页,我们就读一读《鲁迅先生记》吧。萧红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鲁迅先生已经去世两年了,斯人已逝,音容笑貌犹在眼前。

从写法上看,平淡中有深沉的感情,那么多的细节真让我们惊叹。

写花瓶,只有那么几句,就寄托了无尽的哀思。写许先生在鲁迅照相前谈着先生,“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笔法老到,把巨大的悲痛化为轻描淡写的文字,让读者的心为之一沉。这样的文字,如何可以模仿萧红不愧为一代才女,一位抒情大家。

文中的许先生,即许广平女士,鲁迅夫人,因为萧红敬爱鲁迅和他的夫人,所以称他们分别为“周先生”“许先生”。称呼女同志为先生,这在当时很是普遍的现象。

我们再打开155页,读一读《回忆鲁迅先生》。这是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时萧红倾心写的,是萧红散文的代表作。

中国人是很重视亡者三周年忌日的,而萧红对于先生的回忆,是发自内心的,是举重若轻的,是用自己的全部灵魂参与来写作的。

抒情性强,细节描写成功,把一个伟大的人物描写得有血有肉,可知可感,令人亲近。

一代伟人一生中最后的光阴,就永远定格在这样优美的文字中,所以说,读这样的文字就是幸福的、享受的。鲁迅先生的开朗、热诚、关心青年,关爱家人,矢志创作、珍惜时间、热爱生活、博爱苍生等无不淋漓尽致地被萧红写了出来。

萧红文字的特点是细腻、抒情、清新、流畅,所以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我的习惯是净手、静心,最好是在夜里灯下品读,要怀着敬仰的心来读。

鲁迅与萧红年龄相差悬殊,成为忘年交,这是中国文坛的一段佳话。鲁迅先生给予萧红以无私的帮助,思想上、精神上还有经济上的,萧红的文学创作因为鲁迅的干预得以突飞猛进。

鲁迅一九三六年病逝上海的时候,萧红正在日本留学,得到这个噩耗的时候,她竟然不能相信这是真的事实。她悲分伤过度,痛不欲生,这可以想像得到。

鲁迅与萧红同为我所喜欢的作家,这两个人的作品我已经一网打尽,包括《鲁迅全集》和鲁迅的各个单行本,而萧红的作品我也是见一本收一本。这是我自以为得意的事情之一。

《回忆鲁迅先生》,应品读,不要图快,要平静自己的心情,要慢慢悠悠地读,要读出青年作家对鲁迅先生深沉的爱戴,要读出因为对青年的影响并因此影响世界的大作家大文豪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朴素,以及在精神上卓越的追求。

一个是举世闻名的大作家,一个是年轻的有才华的东北沦陷区的女作家,我们读到的是鲁迅先生的追求和精神,我们也同时得到了一个年轻的女作家的美丽而沉稳的文字享受。

作者简介: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鲁迅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孔乙己》。

《回忆鲁迅先生》表现了鲁迅的随和豁达、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性格;和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

从文章开头就能看出来:“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

文中尚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是一个可亲近的人。

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

1、鲁迅的笑: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2、鲁迅走路的姿态: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

3、对衣裳的见解;不大注意人的衣裳,对人的衣服有自己的判断。

4、喜欢吃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

5、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貌似漫不经心的背后是对鲁迅深刻的了解,貌似轻描淡写的内里是对鲁迅炽烈的情感。写日常琐事,却不落痕迹地展现了伟人情怀。文章以其别具特色的叙事风格,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了怀念鲁迅的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这是萧红用心血谱写的一曲鲁迅先生的赞歌,也是一曲深沉凄丽的挽歌,萧红对鲁迅的景仰、敬爱、怀念之情缓缓地流淌其中。

作者用生活中的琐事和人物自身的行为,表现人物形象,而不进行直接的评价,使人物形象特点既隐藏于字里行间又鲜明可见呼之欲出,可谓高妙之至。

知己。

萧红在民国女作家里,长得不漂亮,文采也不见得最好,她一生情路坎坷,可看过她每段感情之后,不知为何会觉得她是一个根本不会爱,不懂爱的女人。从她与王恩甲、与萧军的爱情婚姻里,看到的只有四个字:为了生存。但萧红年轻单纯,性格特别好,有着年轻女子的天真活泼,她在鲁迅面前常会流露出小女人的娇纵。

鲁迅有着文人的敏感和脆弱,这是被许广平忽略了的,但鲁迅的精神需求却不能因此停止,先生最痛苦的时候常夜不能寐,独自躺在冰冷的水泥地上。他也需要有红颜知已。萧红的闯入无疑为先生幽闭的心打开了一扇窗户。

扩展资料

鲁迅先生就是因为母亲的包办婚姻而内心烦闷和痛苦,他与朱安20多年苦行僧似的独身生活,形成了猜疑、偏激、郁闷、孤苦的个性心理,这在《自题小像》、《爱之神》、《寡妇主义》、《随感录四十》等文章中或隐或显地流露出来。

而对于许广平鲁迅也应该是不爱的,他们开始只是普通的师生关系,如果不是许广平的主动示爱并同居直到许广平怀孕,鲁迅也许会一直犹豫下去,许广平恐怕一辈子成不了鲁迅夫人。婚后的生活对于许广平来说更像是助手和保姆,根本让人感觉不到鲁迅的爱。

萧红与鲁迅先生有怎样隐秘而不为人知的情感?

也就因为二人都是文化名人,这个猜测和流传一直都存在,也许真有,也许没有,但可能正因为这种不确定,二人惺惺相惜的桥段一直未停止,关注萧红与鲁迅先生的情感故事才更会引发大家好奇心吧!

萧红,是民国的女作家,悲剧色彩浓烈,同时与作家萧军、端木蕻良的坎坷的婚姻,为她蒙上了更加令人心痛、悲悯的彩色,仅活31岁就与世界告别,但她在战火纷飞的岁月,她一直坚守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不忘初心,对文字的痴迷和坚守,令人尊敬!1935年的萧红出版了《生死场》一书,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即可引发文坛上巨大轰动,萧红更是一举成名,创造了属于自己写作生涯的黄金时代,这种秒冲文坛的节奏,怎么引发大众的关注呢?鲁迅先生,文坛大师,众人仰慕的大作家,他独特的个性,他不畏强暴的执笔对战文风,大民族精神,在文坛的地位至今都是屈指可数,1936年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萧红发表《海外的悲悼》等诸多作品用以怀念鲁迅先生,读者确实能从这些公开的交往中,也能看出点端倪!他们不仅是老师与学生,大师与作者的普通关系,他们彼此赏识和敬重应该是存在的。鲁迅先生喜欢萧红,应该从道理上存在合理性,仅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鲁迅能为其写序,那就说明对萧红这位女作家,鲁迅先生是欣赏的,爱慕的。

萧红一直体弱多病、颠沛流离、动荡不安的生活状态,让萧红一直都有一种被悲剧的笼罩的色彩,忧郁、病态、疾苦,最容易引发大家的林敏知心;鲁迅先生,文坛大师,众人敬仰,的能够得到鲁迅先生的专业指点和青睐,那对一位专业作者来讲是莫大的荣耀,而萧红的大胆、勇敢和个性,她勇敢给鲁迅先生写信,鲁迅先生还回复她;他生活窘迫,他和萧军一起去鲁迅家,鲁迅先生和夫人许广平还请他们吃饭,临走时,还送他们细软;萧红和萧军出现问题,多次一人跑到鲁迅家去倾诉,鲁迅先生身体也不好,有时她去也见不到,许广平先生就陪她聊天;看着鲁迅先生走后,萧红先后下下的几年鲁迅先生的文章主要有《记我们的导师》《记忆中的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生活散记》《鲁迅先生生活忆略》,在纪念鲁迅先生六十岁诞辰时,萧红还负责报告鲁迅先生生平事项,鲁迅先生对萧红的评价是: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这种评价,这种交往,怎么能抵挡她对鲁迅先生的崇拜?更何况那难忘的恩情和情谊?

无论读者怎么去理解他们之间的交往,但萧红对鲁迅这样的大师一定是爱慕的、羡慕的、向往的,他遇到的那些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等男性,都与鲁迅无法相比,萧红本人是一个执着、倔强、有追求、有理想的人,鲁迅先生的出现,对他的创作和生活都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所以,暂且不要去说他们的隐秘情感真伪的诗情,萧红尽管也是为悲剧人物,但一生能遇到并得到鲁迅大师这样的认可和赏识,足矣!

鲁迅与萧红

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个二十三岁的东北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里,她立即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她就是萧红。

一个陌生的东北姑娘,从遥远的关外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原来一颗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心,被几年的流浪生活打击得已经冰冷了。然而,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在这以前,这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寂寞的萧红,一个在生活中挣扎搏斗的东北姑娘。萧红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周海婴,鲁迅先生的独生儿子)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

萧红,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闯进了上海文坛。从此,一股沁人心脾、清新如朝霞的风便吹进了文艺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了。

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11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