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幼邻与父亲李宗仁的关系,决不是简单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就可以量化,或者可以诠释清楚的。
尽管在李宗仁的整个婚姻过程中,名正言顺的儿子只有李幼邻一个;尽管李宗仁对自己的儿子倾尽了浓浓的父爱和全部的责任。但是,李幼邻对自己的父亲始终存在着一些芥蒂,存在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另类情感。 说穿了,梗阻他们父子情感的,无疑就是李宗仁与郭德洁的婚姻。
在李幼邻的心灵里,总觉得是自己的父亲负了母亲,才让自己的母亲终世飘零。随着岁月的流逝,也随着阅历的增长与眼界的开阔,更随着自己父亲政坛失意与在海外飘零,笼罩在他心头的阴影终于慢慢地消逝、淡化,最终化解。想当年,李宗仁风云一时,趋之若鹜者众多;到后来,落泊他邦当寓公,霎时门可罗雀。可见宦海险恶,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李宗仁在美国的岁月,使他冷静了许多,清醒了许多,也现实了许多;在那寂寞难奈的日子里,李宗仁回首往事,总结历史,在旅美博士唐德刚先生的鼎力相助下,写出了洋洋几十万言的回忆录,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又经过了整整16年的苦闷彷徨之后,这位前国民政府代总统终于抛开了政治偏见,在他人生的晚年迈出了辉煌的一步——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在美国时,李幼邻住纽约,李宗仁住新泽西州,父子俩常有往来。更多时候,是李幼邻去看望他父亲,有时父亲也过来串门。随着李宗仁被台湾国民党当局打入另册,他在美国的生活更加孤单,心情也愈发灰暗了。此时此刻,谁还来与这个落泊的“君王”谈政治、谈国事,谁还有心思与这个没有价值的寓公闲聊,谁还愿意与这个满身是非的人接触?
李幼邻看到,父亲这个曾经驰骋在中国政治、军事舞台上的巨人倒下去了,跌入了深渊。作为人子,他的心渐渐地平和下来,他也不忍心在老父亲累累的伤口上再抹把盐。对父亲的多少不解、多少积怨,都随着岁月而渐渐淡漠、渐渐消融,最后终于化解了。
爱国故事(一):
华罗庚立志回国
着名数学家华罗庚早年在美国很受学术界器重。有人想和他签订合同,把他留在美国,给予优厚的待遇,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回国。途经香港时,他发表了一封给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满怀热情地呼吁他们:“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分析:“富贵不能*”,物质再丰厚也不能阻挡爱国者回归祖国的脚步。[由 话题:“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生价值”
爱国故事(二):累了
屈原以死报国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用心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之后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分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那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话题:“命运”“职责”“精神卫士”
爱国故事(三):
肖邦的遗愿
1830年11月,费列德利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决定到外国深造,为祖国争光。出发前,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晚会。肖邦满怀感激之情,理解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表示永远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肖邦辗转于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透过他的艺术活动,增进西欧人民对当时正在受难的波兰人民的同情和了解。但是,在辗转流离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1849年秋天,肖邦临终时告诉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脏带回去。
肖邦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被送到华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分析:叶落归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对祖国的眷念,是每一个爱国者的共同期望。
话题:“遗愿”“爱国——永恒的话题”
爱国故事(四):
辛弃疾忧国忧民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用心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推荐。
分析:“位卑未敢忘忧国”,为国分忧,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义务。
爱国故事(五):
李宗仁的民族情
1955年,李宗仁在美国公开提出反对“台湾托管”和“台湾独立”,主张国共再度和谈,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中国的事情。1965年7月,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下,李宗仁冲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干扰,摆脱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暗杀,毅然回到祖国,他声明:“期望追随我全国人民之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欲对一切有关爱国反帝事业有所贡献。”他还期望留在台湾的国民党人,凛于民族大义,毅然回到祖国怀抱,为完成国家最后统一做出贡献。分析:为了祖国的和平统一,李宗仁先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民族大义,将永远激励着为统一大业而奋斗的人们。
话题:“心中的丰碑”“祖国的呼唤”
爱国故事(六):
于右任的临终诗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临终前有诗《望大陆》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诗作于1964年公开发表,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分析:祖国的统一和强盛是华夏儿女永恒的愿望。于右任的临终诗之因此能打动无数人的心,还在于他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引发了人们的共鸣。
话题:“故乡情”“月是故乡明”“殷殷爱国情”
爱国故事(七):
张伯苓的理想
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1899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第二天就降下来了。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最后在1907年办起了南开学校。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分析:只有祖国的富强,个人才有尊严。为此,张伯苓不余遗力地创办学校,期望能以教育培养振兴中华的人才,其爱国热情让人感动。
话题:“教育与爱国”“人生的目标”
爱国故事(八):
宋庆龄的执着
宋庆龄自1913年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谋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护法户外(1917年)、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对立十年(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解放战争(1945—1949年),她始终忠贞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齐,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美满幸福而殚精竭虑,英勇奋斗,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宋庆龄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分析:没有一颗热忱的爱国之心,宋庆龄能七十年如一日为祖国的解放和富强而殚精竭虑吗?
话题:“忠贞”“持之以恒”
2008年,是个风雨飘摇的年份。这一年,先是南方经历了大雪冰冻,紧接着拉萨的事件震惊全国,不到2个月史无前例的汶川大地震接踵而至,举国悲痛。
这一年注定是不安稳的一年。
而也正是在这一年,大时代下一小人物——胡友松,病情加剧,躺在金山寺的床上,永久地告别了这繁杂而又精彩的世间。
胡友松是谁?
2008年的胡友松,是一个身染重病、不久于世的寡居老人。1995年的胡友松,是广济寺皈依佛门的妙惠居士。1966年的胡友松,是古稀老人李宗仁的新婚妻子。1939年的胡友松,是著名影星胡蝶的新生女儿。
作为民国第一美女胡蝶的女儿,尤其是"私生女"这一身份,更是加剧了她的身世之谜。
由于胡蝶曾经与戴笠有过一段情,许多人猜测戴笠便是胡友松的生父,但胡蝶对此极力否认。到最后,她的生父是谁仍无从得知。
作为著名爱国人士、民国代总统李宗仁的最后一位夫人,风华正茂的年纪却选择了古稀老人做丈夫,由于巨大的年龄差,她曾遭受过诸多非议。
很多人认为胡友松是贪图李宗仁的家产和名声才嫁给他的,但胡友松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她从不是贪恋富贵虚名之人。
有着这样鲜明色彩的两个标签,开局便是王炸的一手牌,为何最终她却变成了寂寂无名之辈?
命运总是曲折离奇
如果不是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胡友松的一生一定会更加光彩夺目。
1937年11月12日,中国军队撤离上海,上海沦陷。两年后,胡友松降生在这边苦难的大地上,母亲为她取名"胡若梅",寓意不言自明。
一无所知的儿童看不到世间的疾苦,她所看到的,是五颜六色的衣服,是光怪陆离的交际场,是十里洋场的大上海。
虽然没有父亲,母亲也无法时常陪伴,但有各色各样的人来来往往,倒也从不觉得孤单。
如果日子停留在她年少的一方记忆里,该是多么梦幻而幸福的一生啊。但命运在它既定的轨道里残忍向前,对谁都不留情。
她的生活从6岁开始急转而下。人生的第一个弯道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到来了。
患上湿疹的她不得不在医生的建议下被送到北方养病。从此,她成了沈文芝的养女。
彼时,谁也没有想到,那便是她和母亲的最后一次分别。再见,便是再也不见。
寄人篱下的生活一言难尽。
养母不仅对她不好,还花钱如流水,连母亲留下的最后一笔财产也很快被挥霍殆尽。
拮据的生活只是个开始。复杂的身世才她今后将要面对的最大难题。
中学时,同学纷纷入团,但是她说不清自己的出身,政治问题无小事,终究只能成为遗憾。
最可悲的是,最灿烂的年纪里遇到的爱情都无疾而终。
这也许正是后来她选择李宗仁的原因之一。世俗的爱情根本不靠谱,不如找一位有胸襟、不拘小节的人共度余生。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到底是经历过无数生死考验的人,就算已经年入古稀、身体大不如前,但气魄依然在,也知道心疼人。
所以即便被人非议、即便明白以后会面临怎样的艰难,她还是毅然决然地嫁给了他。
婚后甜蜜的生活就像一股暖流滑过她冰凉又单薄的身躯。这个需要她照顾的老人,是她的丈夫,却同时也像父亲般在照顾着她。
面对他的细心和体贴,从未体会过家庭温暖的胡友松早已被感动得一塌糊涂。她暗暗发誓,要好好照顾他,死心塌地对待他。可是,命运再次捉弄了她。
两年多的岁月,在将近七十年的时间里像个笑话。那颗生命里的光刚刚划过便匆忙消逝,整个世界再次暗淡下来。
30岁的胡友松,成了寡妇。此后,再未婚嫁。
生活以痛吻她,她却报之以歌
但这远远不是结束。丈夫逝世后,她的厄运接踵而至。
七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环境再次动荡起来。胡友松因特殊的政治身份被赶出李公馆,后来又被送到劳改场。
在那些接受劳动改造的日子里,她是否会埋怨带给她永不停歇的痛苦的原生家庭呢?
当她选择自己独自一人,宁愿靠着微薄的工资过清贫的生活,也要把丈夫的遗产全部上交国库的时候,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她从不是抱怨生活之人,吃苦受累全然不怕。又怎会怪罪带给她生命的父母。
除了遗产,李宗仁生前收藏的16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也全部捐赠给了中国历史档案馆。
1996年,胡友松再次把收藏多年的李宗仁的60多件遗物捐赠给台儿庄李宗仁纪念馆。
即便是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她也从未动过这些东西的念头。
和李宗仁虽然只生活了不到三年时间,但是李先生爱国、为民的精神却已经彻底融入血液之中,流淌在活着的胡友松身上。
工作时如此,退休后也不停歇。节衣缩食,不断地把微薄的退休金捐献给希望小学;在抗洪救灾义卖活动中,把自己的卖画所得全部捐给灾区人民。诸如此类的事,从无间断。
1969年之后的胡友松,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因为入不了团而黯然神伤的小姑娘了。
所以在劳改场中的胡友松才会说出"我早已经把这里的农场当成自己的家,我愿意终身当一个快乐的农民"这样的话。
所以她改名"王曦"。曦,早晨的阳光。
在充满阴霾的日子里,她不再寄希望于任何人。她就是自己的希望之光。
所以56岁的胡友松,抛却尘世的烦扰,转身入了佛门。
至此,距离她离开上海,刚好50年。
人世间摇摇晃晃五十载,经历过大悲,也体会过大喜,汹涌的日子最终都趋于平淡。
这时的她,早已没有任何牵挂,于是开始潜心佛学、学习书画,岁月无比静好,内心从未如此安宁。
痴迷佛学的日子里,她才学会了真正的放下。扑朔迷离的身世,未能再见的母亲,寄人篱下的童年,遭人非议的婚姻,艰难孤单的中年时光统统都在离她远去。
轻飘飘地来,静悄悄地走
直至2008年2月,她被诊断出了直肠癌。
经过近九个月的治疗,病情没有改善反倒开始恶化。也许是感知到了什么,她拒绝了后续的所有治疗,选择住进海岛金山寺,在佛门内度过余下的日子。
11月25日,是无比平常的一天。在跌宕起伏的2008年,格外地不起眼。
病了九个月,来到金山寺一周的胡友松,就在这样的日子里,永远地闭上了那双被李宗仁夸为"仿佛充满了星星的明眸"。
在生命的最后一个小时里,她在做什么呢?听佛讲经,沉醉于佛法的世界,宁静安然地离开?还是回忆起这飘零的一生,带着无法弥补的遗憾?
她曾说过"我无牵无挂、无忧无虑,整天快快活活的",这是她看破红尘后的自解。
但是她也说过"我没有任何亲人,没有丈夫和孩子",这样的执念真的被彻底抛下了吗?也许是,也许不是。
「2008年11月25日下午6时,胡友松在山东德州庆云县海岛金山寺去世,终年69岁。一生简朴,没有后人。」
就像她的到来一样,她的离开也是那样安静、平淡。在一个曲折离奇的年份,选一个毫不起眼的日子,和这个世界擦身而过。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也是一个人最终的归宿。胡友松的一生,便是最好的注解。
李宗仁出生于1891年8月13号,广西桂林府临江县西乡两江墟榔头村,始祖据李说是陇西人,后来秦始皇派史禄来开凿灵渠,沟通湘漓水时跟从史禄的两个李姓将军,他们都是这两个人的后代,在当时这个村还有200多户李姓人口,而李宗仁家就是其中一家。
李家在李祖父(如玺公)时,因为李家人丁不旺,一直世代单传,生活还算富裕,到李的父亲(春荣公)时,由于洪杨革命和中法战争,家道中落,一直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还算吃的饱饭。
李家在本村还算是有点名头的,如玺公喜抽鸦片清谈,大度,好客,晚年经常躺在塌上邀请亲朋好友开讲年轻时的经历,如玺公年青时喜游乐,曾经单独考查长江水源,中原风俗,后来在广州珠江一代游历,晚年回到家乡,学习中医,犹善小儿科,因为当时家里比较富裕,义务出诊,所以又为本村的一名儒医,被乡里称道。如玺公年轻时由于战争频繁曾被清政府抓壮丁,后如玺公趁人不备偷跑出来,九死一生。所以本就讨厌清政府,在家好评时政,李从小就接受这种教育。
春荣公自称“革命党”是一位思想比较开明人士,破除迷信,捣毁庙宇,兴办实业,开办学堂,所以经常和本乡乡绅闹矛盾,1904年听说有去外国打工的机会,经香港去马来西亚,没想到是英国人出卖华工上当受骗,经过种种努力才回家,春荣公喜交任侠好义人士,李的初学功夫,就是春荣公的莫逆之交李植甫先生教的。
母亲刘氏克勤持捡,养育五男三女,因春荣公是读书人,办私塾教课,种地,纺织,洗涤,做饭,养育幼儿,都一人承包,李家小孩能活这么大不至于饿死,全因刘氏一人,刘氏简朴,善良,在挫折中总能挺受过来(这里故事有时间会细讲)。
因为春荣公不能下地,德明(李宗仁哥),德邻(李宗仁的字)会经常帮助母亲下地干活(李母共生下11人,夭折三人,还剩8人,李宗仁大排行老三,但大哥夭折,实排行老二,在族谱里排行老九),母亲问德明德邻,长大后想干什么,德明说做米贩子(当时非常好的职业,把谷米压出来后在市场买,剩下的米糠可喂牲畜,有毛利可赚)。德邻说做个养鸭的,当地里的谷米成熟后,每家都会收谷米,在地上总会洒落一些,所以买了小鸭子,直接放在田地里,不用很用力的喂养小鸭子也不会饿死,鸭子再生小鸭子,就会挣钱)。母亲对两人的志向很满意。所以李宗仁并不是从小就很有革命的志向,现在人给人写传记,总会写从小素有大志,我看未必。
由于战争频繁,家道已大不如前,祖父如玺公晚年只有有田地60多亩,在1898 年析产,父春荣公得地20多亩,叔春华公得地20多亩,祖父自己留10多亩过下辈子。此地完全不够一家10口人的口粮,不免借贷,买地,生活十分艰苦。
作为半耕半读的世家,当然德邻兄也会从小读书,8岁多开蒙描红识字,学三字经,幼学诗,百家姓,开始三年跟从父亲私塾学习,后来跟从龙均时老先生读书两年,再后来父亲受外婆的聘请到古定村教私塾,有跟从父亲学习两年,四书五经粗可理解,后父亲只身去南洋,所以又跟随李庆廷(此人颇懂医术1920年后李宗仁率领粤桂边防军第一路驻守玉林兴业县城隍墟时聘请老先生为军医,此人还会算命,给李宗仁算的还颇准)老先生学习。
李庆延被邀去桂林法政学堂讲课,李得到母亲同意,同李老师来到桂林,李在临桂县就读于县里两等小学,由于是新式学堂,不同于旧式私塾。数学,博物,英语一窍不通,由于年龄的关系,李一来就分在高等班,没有一点新式学科基础打底,难免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一个学年两个学期两次期末考试,李一直坐稳最后一名。李是从乡下来的说的“土”,穿的与其他同学不太同步,因此常常被同学讥笑为“乡下的傻瓜”。李上完两个学期就结束了新式学校的教育。
1905年回到家种地,由于家里的土地少,家里的人口多,家里又没钱继续升学,作为家里的老二(当时15岁),这时父亲还在南洋,自己又健壮,该找份正当职业就业,养活家里,恰好,这一时期清政府这在办新政,广西也凑风,在广西设立奖励工商业的“劝业道”在桂林城设立“省立公费纺织习艺所”招收200学徒,学习纺织,父亲也刚从南洋回来,也觉得这是一门非常好的手艺,于是李就在这年,在桂林学习下水,浆纱,到织布所有流程,1906年春结束学习。在这半年由于吃公费,不但自己不用花钱,也可接济一下家里,在厂里不但学习技艺,还开阔眼界,由于当时清政府的新政,主办实业厂子的都是一些地方官员,官员不免就有应酬,南来北来的官员经常来厂里找厂长吃吃喝喝,晚上厂里经常灯火辉煌,排场相当大。李第一次看到,不知是痛恨还是羡慕。
1906年春回到家,一开始家里都很高兴,买了个木织机,过了半年后家里就不太感兴趣了,随即就撂下了。
在家一段时间后,父亲被姑丈约到家里教馆,李变跟着父亲一块去念书,姑丈到对李的织布技术颇感兴趣,让表姐学习一下,于是买了木机,李浆纱时把纱浆焦了,织起布来随织随断,才知道自己根本没学到手,场面颇为尴尬。
1965年9月30日,下午七点,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内,一场庆祝祖国16周岁诞辰的招待会正隆重举行。与之前有所不同的是,这一年的招待会不仅邀请来了清朝末帝溥仪,就连前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也赫然在列。
末代皇帝和末代总统共同出席,一齐举杯庆祝新中国成立16周年,这一幕,堪称 历史 性的一幕。
在宴席中,在和李宗仁交谈时,毛主席很是亲切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德邻先生,您可以好好把身体养好,之后就可以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现在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这一句话,显然蕴含了多重含义。当时的李宗仁刚刚从美国返回大陆,毛主席这样说,也是为了让李宗仁好好感受一下,如今和平环境之下的大好河山;另一方面,在李宗仁回国之后,毛主席一直没有给其官职,而在其主动提出想要担任人大副委员时,毛主席也没同意,正好借助这次见面的机会,毛主席话里话外都是委婉地解释缘由,毕竟李宗仁已经年过古稀,如今好好保养身体才是首要的。
当时的李宗仁,只顾着为自己能够参加宴席激动,并未对毛主席说的这句话细想,只想着毛主席是在担心自己的身体。
直到宴席结束后,没几天,周总理亲自上门,解释毛主席没给李宗仁官职的原因时,李宗仁才恍然大悟,原来,毛主席当时的那句话竟有这层意味。
原来,早在李宗仁还未回到祖国大陆时,周总理就已专门向毛主席谈论了一下,李宗仁回国之后是否就职一事,当时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说了这样一番话,“毕竟宗仁先生之前是国民党的最高***,这回来之后,做了咱***的官,不就彻底断了和之前老部下的联系了?这样一来,其他工作就不好做咯。此外,宗仁先生已经70多岁高龄,此次回国本意就是归国养老,再让其担任职务,恐怕不妥,再加上其原先地位过高,担任任何职务都是屈才了。”
因此,在李宗仁主动提出担任人大常委时,毛主席并未同意。听了周总理解释的李宗仁,一扫之前的疑惑,内心很是坦然,心想,自己能够落叶归根已然是万幸,如今国家和平、人民幸福,自己的一生已经了然无憾。不得不说,毛主席此举实在是高明,在用人上面也是考虑的面面俱到。
一、叶落归根
“归国定居是李宗仁唯一的可行之路。”1965年2月3日,在中共中央调查部给毛主席的汇报中,这样一句话直接道明了在美国定居16年的李宗仁的现状。
正是这样一句话,令毛主席决定批准李宗仁回国。
同年6月份,得到中国大陆准允回国消息的李宗仁,按照周总理等人的计划,向美国政府提出申请,动身前往欧洲。彼时,美国并未得到任何李宗仁即将回国的消息,所以没有阻止李宗仁。
6月13日,在美国政府和国民党特务的眼皮子底下,李宗仁夫妇光明正大地坐上了前往欧洲的飞机。
此时,欧洲方面已经安排妥当,受周总理委托的程思远等人,已在欧洲等待多时。
然而,在李宗仁到达欧洲时,负责监视他的国民党特务也随之来到了欧洲。在见到程思远等人后,李宗仁便整天整夜激动地睡不着觉,期待着早日回国。
李宗仁一反常态的行为,很快就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最终,李宗仁意欲返回大陆的消息还是不慎被透露出去,随即就被国民党特务传回了台湾。
“好你个李宗仁!”得知此事的蒋介石,当即勃然大怒,破口骂道,并立即下了命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阻止李宗仁投奔大陆。
然而,此时中国大陆已经做好了万全准备,决不会给国民党任何破坏机会。因此,直到7月18日,李宗仁乘坐飞机抵达大陆时,国民党都未能阻止李宗仁回国。
“李宗仁所乘飞机已平安进入我国境内。”1956年7月18日上午,左等右等,终于等来这条报平安消息的周总理,总算能把吊起的心放到肚子里。
挂掉电话后,一夜未睡的周总理并没有休息,而是起身洗漱、穿衣,准备动身前往上海虹桥机场,亲自迎接李宗仁回国。
上午11点,李宗仁乘坐的波音720客机抵达虹桥机场。从踏出机舱的那一刻起,李宗仁才终于放下心来。幻想过无数次的归国画面,终于在现实中实现了。
二、是非功过
“李宗仁有着最大的两件功劳,第一个当属台儿庄战役,而另一个那就是回国,支持全国统一。”周总理在后来评价李宗仁的是非功过时曾这样说过。
说起李宗仁,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著名的台儿庄战役,这场战役不仅打出了中国人的血性,更是打出了中国人的尊严。
1937年10月,在抗日战争爆发之时,调任到徐州的李宗仁,满脑子想的都是打日本鬼子,为了能够打得日本鬼子心服口服,李宗仁硬生生把自己辛辛苦苦、一手培养的部队安排到最难打的战区。
“别管那么多!哪里难打,你们就往哪去!”,话糙理不糙,李宗仁的血性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在当时不管是不是李宗仁培养的部队,他们都是很愿意听从李宗仁的指挥的。
整整40多个团的兵力,愣是被李宗仁给调集到了台儿庄,而李宗仁更是带领着他们创造了一场极为辉煌的战役——台儿庄战役。
这一战,在李宗仁的指挥下,歼灭日军人数高达一万余人,是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军队正面对抗日军打赢的第一仗,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国人抗击日军的信心。
“打内战,败不足为耻,胜不以为荣。打日军就一样了,打好了,那就是名垂青史,千古留名。”正如李宗仁所说的这句话,在日本侵略者被赶出中国之后,身为国民党的李宗仁对于内战一事始终保持中立,对于国共两党,他个人是极为支持和谈的。
因此,在国共两党爆发三大战役,蒋介石一再吃亏,嫡系部队所剩无几之时,李宗仁趁机逼迫蒋介石下台,成为中华民国的代总统,并随之亲自主持与中共一方的和谈事宜。
遗憾的是,担任总统多年的蒋介石,自然是不会罢手的。自从李宗仁成为代总统后,蒋介石没有放过任何扳倒李宗仁的机会,导致李宗仁面临着,手下无兵且没有实权的尴尬局面。
结果可想而知,国共和谈以失败告终。南京被攻破,李宗仁落荒而逃,在蒋介石的各种小动作下,李宗仁的桂系部队尽数被缴。心灰意冷的李宗仁,此时彻底失望透顶,带着妻子满心遗憾飞往了美国。
三、雄霸一方
实际上,一生将辉煌与落寞经历了个遍的李宗仁,也是个穷苦出身的苦小子。
1891年8月13日,广西省临桂区两江镇浪头村的一农户家里,迎来了第11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李宗仁。
即使父亲是一名私塾先生,家里还有着十余亩地,在当时动荡不安的背景下,家里薄弱的收入根本不够一大家子的吃喝。为了贴补家用,在很小的时候,李宗仁就经常去附近的粮店干活赚钱。
尽管如此,李宗仁并未因为家庭生活的不如意而缺失教育。身为私塾老师的父亲,曾在马来西亚做过劳工,还带头与英国殖民者做过抗争,有着丰富见闻和抗争精神的父亲,从小就是李宗仁的榜样。
对李宗仁影响最为关键的是,李宗仁父亲全力支持他上陆军学校。
1908年,在家里人的大力支持和父亲朋友的推荐下,李宗仁顺利考上了蔡锷将军管理的广西陆军小学堂。
1910年,一心报国且眼光先进的李宗仁,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次年,在李宗仁跟随着同盟会成员起义未果,再次回学校读书时,正好赶上学校改名,就这样,原计划马上就要毕业的李宗仁,再次学起了新的课程,成为了陆军速成学堂第二期的一名步兵科学员。
正是在此期间,身体素质且各项成绩都名列前茅的李宗仁,有了“李猛仔”这一绰号。
1913年秋,李宗仁顺利毕业,成为了南宁将校的一名少尉。之后,表现优异的他很快就升为了中尉。
1916年5月,此时的李宗仁并未投身革命,就在蔡锷将军讨伐袁世凯时,李宗仁的同窗想到了曾经的“李猛仔”,最后,在同窗的说服下,李宗仁加入到了革命队伍当中,并成功担任滇军第四师第三十四团的排站。
自此,李宗仁的“升职之路”随之开启。
在加入军营没多久,李宗仁就转入了桂系陆荣廷部下,打仗很是勇猛,且勇于担当的李宗仁,在当时一众胆小怕事的军官中脱颖而出,从小兵一路升到了营长。
1921年,已是一名营长的李宗仁,凭借着胆大心细的行事作风,在粤桂战争极其混乱的情况之下,竟趁机组织了十多个连队的兵力,成功有了独属于自己的一支军队。
退后休整,训练官兵,就这样,李宗仁的这支队伍逐渐打出了名声,与此同时,多个地方政府开始向李宗仁抛出条件,争取他的这支队伍。
李宗仁又怎么会受小小利益诱惑,就将自己好不容易培养出的军队拱手让人。于是,多方迂回,不拒绝也不接受,慢慢地,李宗仁最后竟有了自己的地盘,掌管了七个县区。
直到1923年10月,李宗仁与孙中山取得联络,于不久后,率部加入了中国国民党。
1924年,李宗仁再次迎来了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他遇到了白崇禧和黄绍。在三人的配合之下,他们先后打败了广西旧军阀陆荣廷部和沈红英部,完成了广西的统一。
同年11月,在孙中山的任命下,李宗仁成为了广西陆军第一军军长,彻底称霸一方。
穷小子改头换面称霸一方,话本里才会有的故事,在李宗仁身上成为了事实,甚至更为精彩。一生经历了这么多转折,用李宗仁的话来说:“此生已无遗憾了!”
1、杨靖宇的故事
中华民族是一个从来不屈服于外来压力的伟大民族,有着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每当遇到外敌入侵之时,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便会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指引下,挺身而出,共赴国难,不惜用鲜血和生命,维护祖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的英雄事迹,就是这一历史时期东北军民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完美的体现。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解放的伟大战争。抗战时期中国***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同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长达14年之久的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殊死搏斗,14年的艰苦抗战,东北军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民群众死伤数百万,抗日联军也损失惨重,无数民将地英勇牺牲在战场上。不过,残酷的战争生活,恶劣的斗争环境,锻炼和和造就出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在这无数的战斗英雄中,有一个人的故事最让感动,这个人的名字就叫杨靖宇。
民族英雄杨靖宇在山林中与敌人激战数日,受伤多处,后被敌人包围,在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情况下,仍毫不畏惧,顽强抗击,击敌死伤20余人,壮烈殉国。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残忍地铡下了他的头颅,又剖开了他的腹部,惊骇地发现胃肠里尽是未能消化的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日寇无不震动。他用鲜血浇灌着和平之花,用生命捍卫了人类的正义。
2、李宗仁晚年归来
李宗仁是国民党统治时期有影响的政治军事界人物,爱国将领,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功勋。后来他担任国民党政府副总统、代总统。当时他和蒋介石有很深的矛盾,但是在保持国民党政权上是一致的。1949年初,他派代表和中共代表和平谈判,可后来又拒绝在协议上签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后,李宗仁不愿意到台湾和蒋介石共事,就去美国定居了。
在美国,李宗仁时刻关心祖国的发展。看到新中国在各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他十分感动。经过思考,他勇敢地承认了自己那个政权的失败,并表示支持新中国,还希望回到祖国。可是,像他这样一个原国民党的大人物,要回国就必然引起台湾和国际上的注意,走漏消息就会发生危险。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并过问此事,李宗仁的好友程思远也做了大量工作,为他回国作了周密的准备。
1965年,李宗仁夫妇躲过了台湾方面的监视,秘密地绕道巴基斯坦,坐上了中国的飞机,回到了祖国大陆。这位75岁的老人激动万分,和前来欢迎他的周恩来总理等人热烈拥抱,表示要把余热贡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
3、钱学森回来了
国当代杰出的科学家中,有三位姓钱的人物: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人称“三钱”。他们都是出国留学后,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回来的。其中钱学森的经历最为惊险。
钱学森在美国度过了20年,在航空科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有名的火箭专家,为美国的军事科学做出了贡献。1949年,他得知新中国成立了,非常兴奋,决定回国参加建设。可是美国方面敌视中国,怕钱学森回国对他们不利,就千方百计地阻挠。美国海军次长还恶狠狠地说:“宁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他知道的太多了,一个人可顶五个师的兵力!”于是,美方无中生有,说钱学森是中国间谍,把他逮捕关押,后来虽然释放了,可又严密监视。
钱学森没有屈服,向美方提出严正抗议,回国的决心更大了。他在家里放好三只小箱子,准备随时启程。后来在中国政府的过问下,被美方扣留了5年的钱学森,终于在1955年搭乘轮船回国了。他来到天安门广场,兴奋地说:“相信一定能回来,现在终于回来了!”
钱学森回国后,为国导弹和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最有声望的科学家之一。
4、把技术留给祖国
鄷云鹤是国著名的苎麻纤维专家。她本是山东利津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女儿,后来家乡遭水灾,一家人流落到济南。她去给人家当佣人,每天扫地、做饭。在旧中国,主人家一般瞧不起佣人。鄷云鹤想认字,请求那家**每天教自己认一个字,竟被那**斥骂了一顿。她生气极了,辞了工,发誓要上学读书,后来进了一所免费的学校。谁也没想到,这位贫农出身的女孩子学习那么好,不但上了中学、大学,还取得了留学美国的资格,成了博士。
鄷云鹤回国后,立志要在麻纺织业上做出成绩,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她努力钻研,在世界上第一个从草类纤维上抽出了人造丝。日本人听说后,要用高价买她的专利。她痛恨日本侵略中国,就说:“不卖,要把这项技术留给的祖国。”
新中国成立后,鄷云鹤成了苎麻纤维的大专家。为了解决麻纤维不容易合成和染色的难题,她反复试验,终于完成了苎麻纤维的化学变性。现在经常穿的麻织品又结实了美观,国的麻纺工业也十分发达,这和鄷云鹤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她为祖国的富强做出了切切实实的贡献,也实现了年轻时立下的志愿。
5、李林回国为抗日
国有许多华侨,居住在世界各国。他们和祖国关系密切,也关注着祖国的命运。为了革命和人民解放事业,华侨做出过很大贡献,有的捐款,有的提供革命者的活动基地。还有不少人回国亲身参加了斗争,为国为民流血牺牲。
出生在福建的李林,很小的时候被父母卖给了一位姓李的华侨,出国到了印度尼西亚。李家没有亲生子女,把李林视作掌上明珠。她很有条件过舒适安逸的生活。可是她忘不了祖国遭受的苦难,立志与祖国人民共患难。后来她回国上学,投身革命,又加入了中国***,成为坚定的革命者。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正在山西参加干部训练班的李林坚决要求上战场杀敌。上级说她是个女的又是华侨,让她留在后方。她说:“有一身武艺,为什么不能像男子那样上前线呢?”不久,她来到高寒贫困的雁北,在贺龙领导的一二○师当骑兵营教导员。人们看到她骑着菊花青马,身背步枪,腰别手枪,作战时双手射击,十分勇敢,都很敬佩。有一次,她带领机枪班进攻敌人据点,又打机枪,又冲进炮楼打白刃战,取得了胜利。贺龙称赞她是女英雄。
1940年,在一次战斗中,李林被敌人包围。她连毙敌兵数名,在寡不敌众的时候,为不受侮辱,开枪自尽,年仅24岁。这位华侨女青年为祖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关于爱国的名人故事:
1、于右任
民党元老于右任临终前有诗《望大陆》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诗作于1964年公开发表,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2、李宗仁
1955年,李宗仁在美国公开提出反对“台湾托管”和“台湾独”,主张国共再度和谈,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中国的事情。
1965年7月,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下,李宗仁冲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干扰,摆脱民党特务机关的暗杀,毅然返回祖国,他声明:“期望追随我全国人民之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欲对一切有关爱国反帝事业有所贡献。”
他还希望留在台湾的民党人,凛于民族大义,毅然回到祖国怀抱,为完成国家最后统一做出贡献。分析:为了祖国的和平统一,李宗仁先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民族大义,将永远激励着为统一大业而奋斗的人们。
3、肖邦
1830年11月,费列德利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决定到外国深造,为祖国争光。出发前,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晚会。
肖邦满怀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表示永远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肖邦辗转于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通过他的艺术活动,增进西欧人民对当时正在受难的波兰人民的同情和了解。
可是,在辗转流离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1849年秋天,肖邦临终时告诉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脏带回去。
肖邦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被送到华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4、华罗庚
着名数学家华罗庚早年在美国很受学术界器重。有人想和他签订合同,把他留在美国,给予优厚的待遇,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回国。途经香港时,他发表了一封给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满怀热情地呼吁他们:“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5、屈原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