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有什么影响?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有什么影响?,第1张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有什么影响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有什么影响?欢迎大家参考!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有什么影响? 篇1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内容又包括了育德、育心。要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必须首先拥有健康的心态,因为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在全社会已普遍关注和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同时,我们不妨来关注一下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谈谈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一、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可能都在试图传播和接受某种价值观念。对学生来讲,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会被教师在人际关系、工作态度、教学风格等方面的榜样作用所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有些教师虽然没有时刻把扮演道德榜样作为自己角色的一部分,但因为价值观内含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决不可能避免教师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一些不良风潮,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下,一方面是要求教师这个职业的清廉与圣洁,一方面窗外却变换着扑朔迷离的现代风景,面对着各种的诱惑,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有足够的自信,有明确的目的;做人诚信,与人为善;才能重视并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这一职业,才能重视每一个学生;才能一贯认真备课、准时上课,经常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提高自己。这些表现最终会通过教师的言语和行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影响学生的求知效果

 心理健全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始终保持热情、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特点富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剖析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创设课堂气氛。教师的这种对教学投入的积极情感,可以促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师也因此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他们愿意学习,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与环境互动,努力去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并有所创新,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比较普通的现象,学生喜欢某位教师,一般都会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而学习效果也相对较好。中小学生的厌恶学习、恐惧学校,有些情况与教师有关。有的教师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用过激的语言,对成绩差的学生冷淡,处理事情不公平等,致使一些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必然影响学生的求知效果。

 三、影响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学校所处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其中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对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生关系和谐最突出的表现是:师生之间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互相尊重,愿意沟通。心理健康的教师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能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与学生相处时,信任、赞美、欣赏等正面态度多于厌恶、憎恨、歧视等反面态度;对学生以诚相待、关爱有加。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帮助教师树立自己的威信,而且能指导学生健康地成长,尤其在促进学生的团结与协作方面起到了楷模作用。教师的这种为人处世的优秀品质不是靠说教灌输给学生,而是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学生,内化积淀为学生固有的品质,使得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积极、健康、进取的精神风貌。相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粗暴、没有爱心;对学生的教育敷衍了事,无视学生的主动性。他们思想狭隘,斤斤计较,胸无大志,遇困难退缩,见荣誉就争。面对这样的教师,学生们也会去争名夺利,忘记了做人的坦诚。由此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影响之大。

 四、影响学生健康情绪的建立

 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起着核心作用。健康的情绪能引导人积极向上,不良的情绪则会阻碍人的健康成长。学生拥有乐观、稳定的情绪是与教师分不开的。情绪有着极强的感染性,教师情绪的好坏会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在一份《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里专门指出:"由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儿童的决定性影响,就不该让他们留在学校里面,一个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抑郁、极度的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薄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犹如肺结核或其他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这说明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保持良好情绪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的教师总是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能克制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决不迁怒于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对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能冷静处理。教师的这种乐观的情绪感染了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学生胸襟宽广、热爱生活、遇事不惊、处世豁达,并能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更应该有更加健全的心理素质。因此身为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的同时,更应该主动的调适和完善自己的心理健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新的发展,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有什么影响? 篇2

 摘要:

 健康的心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完成教师教书育人任务的基本条件。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自身就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应更新教育思想,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全面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适应工作需要。

 关键词:

 教师;心理健康;学生;影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人们逐步认识到了优化心理环境的重要性。由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因而教师在优化教育心理环境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教师有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否有效地优化教育教学的心理,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成长。健康的心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完成教师教书育人任务的基本条件。“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自身就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性格影响性格,以情感陶冶情感”。因此,我们必须正确把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当前正值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之新时期。这种影响尤为突出。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师,会用自己的行为、语言、情绪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间,同学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会用饱满的情绪,热情的话语来鼓励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愉快地接受教育,积极地探究问题。

 我们常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曾经有人指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中的一切”。“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无穷的”,“言教不如身教”。黑格尔有句名言:“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有什么样的人格,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只有人格才能塑造人格,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

 学生具有“向师性”,什么都会向教师学习,教师的一举一动自然都逃不过学生的眼睛,教师如果具有双重人格,不仅本身会成为道德上的伪君子,而且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会对道德规范产生怀疑,对教师的品行产生怀疑,使教师的教育不但无效甚至产生负效应。有时教师的“一个镜头”就会胜过一周的教育,因此,教师的人格会影响学生的人格。

 我们会看到,当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能够做到亲切地说服教育、耐心地辅导讲解、仔细地批改作业、以及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十分高涨,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他们能够从教师的一招一式中、从作业批改到辅导学生时的一丝不苟中,体会到老师所付出的心血,以及老师对他们的期望。他们的学习潜力将随着教师的引导而发挥出来,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反之,当教师情绪不稳定,教学修养不高,或其它原因反映出随便、不仔细、不规范时,就会造成学生松松散散,平时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而且这种不良习惯一旦形成,是很难纠正的,这种不良的心理态势,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师每天每时都在接触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危害不会低于身患传染病的教师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的危害”。这就是说,教师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的情绪。有调查表明:学生的不良情绪有80%来自身边的长者,这其中也包括教师的。有些教师有时不知不觉地把不良情绪带进了课堂,把学生当成“出气筒”,无缘无故地对学生发火,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有的教师有意无意地贬低学生,甚至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由此产生了自卑感,失去自信,造成厌学、弃学的后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尊严是人类心灵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有些教师的偏心,也极大地伤害了学生,致使后进生自暴自弃或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着于”,大多数中学生很少得到教师的赞许和肯定,这就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师生关系疏远。而受到教师偏爱的好学生中也有不少人对教师的不公平做法表示不满。

 二、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心理素质的调整和完善

 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首先应更新教育思想,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全面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适应工作需要,使自己的心理素质与新课标的要求一致。

 1改变思维定势

 传统的教育模式多年来已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学生的文化成绩好,考上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的人数多,教育教学工作就做得好,否则就不行。

 要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需要,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的思维定势。这除了要改变各级行政部门的评价体系以及升学模式以外,作为教师首先应从心理上适应新的要求,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围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而开展。只有彻底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势,教师才能自觉地教育学生合理的安排丰富的课余生活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工作。通过这些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发展。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有这样的心理压力:减负了学生只贪玩不好管理、学生减负教师加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教师受得了吗等等。其实,我们只要认真思考一下大量的“高分低能”现象,就能悟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培养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重要性,就能使自己的心理逐渐放松。有了心理准备,减轻了心理压力,即使是教师的负担加重了,当教师的也能乐意去接受,工作起来也就会有轻松感。

 2完善心理品质

 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活动是有个别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品质上。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如情感、意识、兴趣、情绪、能力、性格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无法代替的。因为教师对“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解与接受取决于思维是否具有敏捷性和深刻性,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又要求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广阔性。另外在学生减负与素质教育中,也存在心理适应与思维品质培养等心理素质的问题。所以,教师必须在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思维品质。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对自己的心理品质有所认识,及时地丰富自己的思维品质,使自己的思维既具有广阔性,又具有深刻性;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灵活性;既具有逻辑性,又具有敏捷性,适应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化,及时、敏捷、灵活地确定新的工作方案,变换工作方法,并当机立断地实施到新的工作中去。

 顽强的意志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每个教师应把自己磨练成一个不畏艰苦,意志坚强的人,以此来感化自己的学生。

 教师还要心胸博大、兴趣广泛,认真探究学生心理的兴趣,用自己广泛的兴趣去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应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保持舒畅乐观的心情,使自己的情感对学生的健康、智力、思想品德发挥积极作用。也就是发挥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个性特征形成和发展的'特殊功能。

 3合理调控情绪

 教师情绪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学生对教育信息接受和反应的水平,并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效率。因此,教师应掌握心理科学知识,加强思想修养,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因挫折而垂头丧气,也不因胜利而沾沾自喜。

 当然,教师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不是神仙,其情绪自然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我们必须合理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使其不至于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不利和影响。曾报导有一位有经验的女教师,在其母亲去世的第二天来到教室,但自己的心情十分悲痛,为了不影响课堂教学,她首先说“对不起,我母亲昨天去世了,心情不好,请同学们原谅。”于是她得到了同学们的谅解,意外的是这一天课堂纪律特别好,教学效果也特别好。事实说明,这位女教师的处理是恰当的。

 教师只有做好心理调整和完善工作,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才能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变革中站稳脚跟,才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

 总之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不仅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智慧,还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态,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林会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探究[J]保山师专学报,2005(2)

 [2]白桂香教师实用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5

 [3]李红军教师心理健康不容忽视[J]世界教育信息,2004(7)

 [4]王丽君变革社会中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7)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有什么影响? 篇3

 摘 要

 在农村小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会促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粗暴、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会促使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从而对上学感到厌弃。采用合作探究等教育方式能够对学生进行逐步的引导,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摒弃自己的自卑感,促进学生更好的与人交流。因此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农村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既分析了农村教师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也分析了农村教师合理的教育方式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一问题。

 关键词

 小学教师;教育方式;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的内涵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的内涵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内容是完整、协调一致的。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三个方面,其一是指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学生的智力正常;学生能够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能够通过学习接受现实的环境;能够自主地解决学习中的部分困难,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二是指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能够有适中的情绪,积极地和别人进行沟通,诚心的赞赏和善意的批评。其三是指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能够正确的评价他人和自我;具有一定的自制力。

 (三)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近年来,在农村小学校园暴力事件也时常被报道出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成为农村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相关人员的研究发现在农村小学中大部分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只有少数部分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在农村有很多“留守儿童”,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孩子一般寄养在亲戚家或者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顾,由于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以及教育,以及由于爷爷奶奶的无力监管或者溺爱使得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或者学习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家庭、生活环境等因素外,还有教师的教学方式。

 二、教师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一)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由于受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农村教师注重智育,轻视德育。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一般会呈现出粗暴的特点,一般都只是采用填鸭式或者满堂灌的教育方式,这种一言堂的教育方式有很多的弊端,除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利外,还不利于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也会使得学生害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教师不关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会容易导致学生自卑、怯弱,或者造成部分的学生冲动,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现对某一所农村小学进行的关于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通过两个多月的研究方向,五年级某班的一位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孤僻抑郁。由于不习惯提问的教学方式,从来不回答老师的任何提问,一旦没有顾及到它的情绪,他就会冲出教室在操场上闲逛。通过对他@一案例的分析发现,他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回答错误以后教室严厉的批评他,从而使得他讨厌这个老师,从而产生这些负面的情绪,这些情绪长期以往会对个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合理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小学阶段,悬念导入法、抒情导入法、励志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都是重要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使用能够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合适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可以设置朗读大赛、小品演出,通过这些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另外采用兴趣教学法,培养学生关于漫画、小说等作品的兴趣,学生能够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这些兴趣上,使得学生的生活更加的充实,而农村学生的课余生活比较单调,没有合适的载体在释放自己的情绪,因此通过兴趣教学发的使用可以积极主动的与环境互动。据一项研究显示,如果学生喜爱这位老师,这门学科的成绩一般都比较好,某所学校六年级的一位女同学因为喜欢教师的教学方式,从从前的厌学、不积极回答问题,到积极的配合老师,积极的与人交流,性格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心理更加健康,也形成了较好的人际关系。因此教师检查以学生为主,因材施教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除了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一定的影响外,还会促进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结语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村小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大,教师的行为习惯、教学风格、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哪些影响,从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进行了分析,希望对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部分建议。

 参考文献:

 [1]涂涛近二十年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01)

 [2]张文江自我实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启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02)

 [3]冯江平,叶存春,潘婕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的影响及改进措施[J]学术探索2004(02)

;

有些人认为教师应该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够提供客观和公正的教育,但是另一些人则认为人都是情感动物,教师没有必要完全压抑自己的情感。

为支持前一种观点,可以说教育是一个需要严谨和客观处理的领域。教育者应该注重在理性思维和数据证据上,而不是个人情感上。如果教师太过于情绪化,可能会导致学生认为该教师抱持偏见,这将会阻碍学生们的学习。另外,情绪化的教育者可能会导致学生感到不安或者恐慌,这会跟教育的本质相抵触。

然而,有些人觉得,情感可以带给学生更真实的体验,让学习充满着乐趣和冒险。如果教育者能够坦诚自己的感受和情感,那么他们将更容易与学生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对于学生的培养和发展来说将有巨大的作用。

总之,作为教育家可以在教育中发挥自己的情感,但是应该注重平衡和控制。教育者需要理解,他们自己的情感并不是万能的,因此要确保自己的情感不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进程。

近些年,人们对教师体罚学生事件极其敏感与反感。体罚分言语暴力与人身暴力,对学生破坏性极大,甚至于背负一生。因此,在社会上引起了高度警惕性。由于智能手机的推广与运用,人们传播信息变得更为快捷、便利,只要是与此有关的素材便捕捉下来,很快由朋友圈散播开去,波击周边甚至更远,影响力极大。昨天,腾讯网上又发布了一位西安市区优秀班主任在课堂上谩骂一名初一女生的视频,在网上疯传。情节主要从班主任的言语粗俗、残暴、冷暴力及女孩的心灵极度伤害,包括其奶奶在内的家人痛苦流泪的场景。后受社会舆论与压力,该班主任向学生及家长公开道歉。我看后,不是感慨,更不是伤心,而是为该女孩事后受该班主任的道歉而庆幸!同时,又为这位班主任好心干坏事而恍惋惜不已。这个惨痛教训,教师们不得不反观检点自己,审视自己,这样的粗鲁之事少干!

班主任骂学生,被吊销教师资格证

其实,在我身边一直在上演着这样的事情。我亲临过类似的事情,也听过上高中儿子班上一位年轻老师辱骂全班的经过,感受了儿子及其全班同学的愤怒情绪,说自己和其他同学都有打老师的冲动。有学生发布在校园网上。我听完儿子的陈述,问他假如是我这样,他会怎样。他居然说,对我是不会这样做的。我从内心感激儿子这么信任我,也感激儿子的克制与理性。并且,早些时候,我也知道高中学生因老师在班上骂了学生,出现围攻老师的事件。好在网络还不发达,这些恶性事件没有被发布在网上,不几天便淡忘了。但是,这给当教师们敲响了警钟。

春风化雨,善待学生

小学年级的学生自主意识不强,到了初中、高中以后,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可侵犯,由于体格健壮与成熟,已经具有抗衡的能力。教师教育学生无可厚非,教书与育人并不发生冲突。况且学生犯错是正常的,我们没有理由责备,更不能谩骂,批评与惩戒是要有的,但不是对学生个体生命的践踏与人格的污辱。语言暴力与肢体攻击都属暴力行为,前者甚至过犹而不及。

教师谩骂学生的做法,是一种情绪失控、怒不可遏、歇斯底理的发泄,像一支支利箭刺痛学生的心,这是很危险的。如果持久作用下去,就会引发学生自卫攻击。因此,教师对学生失误,产生的情绪,是一种负能量的传递,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也就是你的恶语相夹,换来的是学生不满、愤怒的情绪。这不仅不利于教育学生正面发展,极易与学生形成对立面。人育不好,教学活动是不可能有效进行的。

真正的教育,是建立在师生共情上,从彼此接纳情感接纳与理解上。教师作为育人者,要以更宽广的胸怀与广博的学识,谦和礼让与宽容谅解的人格去影响,去引导,去帮助,去扶持学生。对于学生的学习力与行为习惯要因人而异,因家庭教养的不同层次,要灵活处置。特别是应用发展心理学知识作理论支撑,掌握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利用业余时间多钻研方式方法。当今时代,不缺知识,缺的是方法指导。因此,教师首先从心理上解决做人问题,从品性走向德育,再来传授知识,你的教育才是有效的。对于一个自小从没养成好习惯,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到高中讲学习重要的道理没有用,却又以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的观念,对没有规则意识的人施加教育力,是不起任何作用的。但是对文化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也有对体育、美术、音乐有一技之长,同样可以造就非凡人才的。

孔子的因材施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是必须遵守的教育法则。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人格,掌握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与末知领域认知区的过渡很重要。用一把标尺衡量人格的标准是一致的,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学习方面,允许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与不合格同在。在同一等次有上升,就是进步,要及时看到及时鼓励,共同分享点滴进步。有需要帮助给予支持,出现失误与不足,要个别谈话与其找原因并寻找方案。这样去做,学生感激你都来不及。是普遍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他们会积极主动去努力去做的。但是,教师逼迫的结果,令人产生负性情绪,从一开始的带着浮躁就让学生排斥,形成学生对抗的出现,全在教师身上,如同驾驶员开车,你拿不住车是你能力问题,与车无关。

悉心指导,师生亲密相处

教师把控情绪,以平静与温和心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双方彼此接纳,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才会有序开展。教师引导学生进步,学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育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才是完善的教育。教师成就学生的未来,学生成就教师的成功。由此看来,教师的积极情绪,良好的心态,广博的学识与人格魅力,才会影响学生积极的情绪,才会塑造刻苦勤奋、吃苦耐劳的品格,才会培养出国家、社会所需的各级各类的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尽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

教师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因此,和教师接触的时间比较多,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深刻的感染力。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行为等都在影响着学生。俗话说,吃这家饭像这家人,不同性格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师性格温和,语气和顺,教出来的学生文静,听话;教师脾气暴躁,经常动粗,教出来的学生要么胆怯,要么蛮横不讲理。例如我,我的性格比较粗线条,所以我的孩子们心都比较大。

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他们总是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来说,家长的话可以不听,老师的话一定要听。人的情绪象感冒一样会传染,原本心情舒畅、开朗的人与一个整天愁眉苦脸的人相处不久也会变成一个沮丧的人。因此,我们老师必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己不良的情绪(如焦虑、压抑、烦躁、失落、言行过激、怨恨、愤怒等)去影响学生,而要以自身良好的情绪(如乐观自信、情绪饱满、愉悦、温和等)来感化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充实的精神生活,才能更有益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

一、影响学生对待老师和学校的态度。在学校这一特定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对老师都有一定程度的向师性,就知识的掌握而言,学生对老师甚至怀有崇拜心理。教师言行是其个人修养、人格魅力的具体体现,教师若能将涵养、学识通过言行传达给学生,学生会对其产生尊敬、敬仰之情,毕竟每个学生都喜欢学识渊博的老师。但光学识渊博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教师将自己的工作只停留在对知识的传授和对分数的追求上,而不注意其言行对学生的影响,这样的老师可以说是不称职的。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影响也最大,不管你自觉不自觉总在影响学生。[2]只有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以最好的状态学习。如果教师一味地关注学生的成绩,他的言行则不会表现出对学生的关爱,学生感受不到来自集体的爱,自然也不会爱集体,对集体产生归属感,这些不利因素长期积累,还会使学生厌学,对老师和学校产生恐惧、排斥心理。

  二、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由于学生心理的不成熟,当他们面对外界的诸多干扰时,无法真正做到心无旁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当面对老师、同学带来的各种困扰时,他们无法冷静处理,当负面情绪一直伴随他们,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状态。很多老师忽视学生的学习状态,不注重自身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无视自身模范作用,将个人情绪带到课堂中,以低迷的状态面对学生,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该为人师表,对学生负责,不管生活中遇到什么事,一旦站上讲台,就该以一个教育者的姿态面对学生,而不是将学生当做发泄情绪的对象,影响双方情绪和整个教学进程。

老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成长影响还是很大的。一个品德高尚,爱岗敬业,生活严谨、关爱学生的老师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一、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心理素质较好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进步,不断创 造;能够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 社会 性发展特点富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剖析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创设课堂气氛。这种对教学投入的积极 情感 , 可以促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师也因此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他们愿意学习,具有强烈的好奇 心和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与环境互动,努力去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并有所创新,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有研究表 明,学生喜欢某位教师,一般都会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而学习效果也相对较好。中小学生的厌恶学习、恐惧学校,有些情况下与教师有关。有的教师忽视学生 的个别差异,使用过激的语言,对成绩差的学生冷淡,处理事情不公平等,致使一些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必然影响学生的学 习效果。 

二、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可能都在试图传播和接受某种价值观念。对学生来讲,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教师,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会被教师在人际关系、工作态度、教学风格等方面的榜样作用所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有些教师虽然没有时刻把扮演道德榜样 作为自己角色的一部分,但因为价值观内含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决不可能避免教师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有 健康 的心理,才能有足够的自信,有明 确的目的;才能信赖别人,与人为善;才能重视每一个学生;才能一贯认真备课、准时上课,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这些表现最 终会通过教师的表情、态度、言语和行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影响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学校所处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其中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对学生之间建立良好 的人际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生关系和谐最突出的表现是:师生之间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互相尊重,愿意沟通。心理素质较好的教师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能 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不以貌取人,不以偏概全;与学生相处时,信任、赞美、欣赏等正面态度多于厌恶、憎恨、歧视等反面态度;对学生以诚相待、关 爱有加。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帮助教师树立自己的威信,而且能指导学生 健康 地成长,尤其在促进学生的团结与合作方面起到了楷模作用。教师的这种为人处世的 优秀品质不是靠说教灌输给学生,而是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学生,内化积淀为学生固有的品质,使得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积极、 健康 、进取的 精神风貌。相反,心理不 健康 的教师对学生粗暴、没有爱心;对学生的教育敷衍了事,无视学生的主动性。他们思想狭隘,斤斤计较,胸无大志,遇困难退缩,见荣 誉就争。面对这样的教师,学生们也会去争名夺利,忘记了做人的坦诚。由此可见,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影响之大。  

四、影响学生乐观情绪的建立。情绪对人的心理素质起着核心作用。 健康 的情绪能引导人积极向上,不良的情绪则会阻碍人的 健康 成长。学生拥有乐观、 稳定的情绪是与教师分不开的。情绪有着极强的感染性,教师情绪的好坏会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在一份《各级学 校的 健康 问题报告》里专门指出:“由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儿童的决定性影响,就不该让他们留在学校里面,一个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抑郁、极度的偏见、 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薄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其对于儿童心理素质的影响犹如肺结核或其他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 健康 的威胁一样严重。”这说明教师心理素质对 学生保持良好情绪的重要性。心理素质的教师总是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能克制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决不迁怒于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对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 件能冷静处理。教师的这种乐观的情绪感染了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学生胸襟宽广、热爱生活、遇事不惊、处世豁达,并能提高学习效率。  

五、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风貌。健全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能帮助 学生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作为一名教师应懂得,独立、健全的人格是人一生各阶段均应有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必须要尊重 的。心理素质的教师能以愉快而安详、沉稳而冷静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热情、豁达、诚恳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和蔼、真诚的语言解决师生之间出现的矛盾,时时 处处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无私、互助、诚挚、谦虚、大度、顽强等优良品质起着重要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16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