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
3 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4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第二种是指责对方。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5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
6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7 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
8 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9 非暴力沟通把需要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而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一种要素是否被当作需要,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10 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对于妇女来说,尤其如此。一旦把照顾他人当作最高职责,她们也就会倾向于忽视个人的需要。
11 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对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第二阶段“面目可憎”时期——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同时,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当你很在意的闻香时是闻不到的,但是香气确是无时无刻不在的,或者说在我们的不留心之处。
所以也可以理解我,你很想干好一件事的时候,并不见的马上就要成效,但是当你一步步,做事多留个心眼,也许哪天你就会把事情给做的很成功了。
反正意义很广泛吧,本身的意义也许很简单,就看听到这句话的人从哪方面去分析了,所谓同样的话听在不同的人心中,起到的效果就会千差万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