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清水秀 安如泰山 挨山塞海 半壁江山 兵败如山倒 拔地摇山
八公山上 草木皆兵 表里山河 拔山超海 拔山扛鼎 拔山盖世
白山黑水 宝山空回 逼上梁山 冰山难靠 背山起楼
跋山涉水 巴山蜀水 不识泰山 巴山夜雨 崇山峻岭
出山泉水 春山如笑 残山剩水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地崩山摧
地动山摇 大好河山 调虎离山 堆积如山 带砺山河
东山高卧 刀山火海 堆山积海 刀山剑树 登山临水
倒山倾海 道山学海 登山小鲁 东山再起 恩德如山
恩山义海 恩重如山 恩重泰山 放虎归山 覆海移山
逢山开路 翻山越岭 隔行如隔山 高山景行 高山流水
隔山买老牛 关山迢递 高山仰止 关山阻隔 高卧东山
湖光山色 火海刀山 鸿毛泰山 回山倒海 河山带砺
海誓山盟 还我河山 华屋山丘 海啸山崩 举鼎拔山
积甲山齐 军令如山 聚米为山 剑树刀山 江山好改,秉性难移
江山如故 江山如画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荆山之玉 锦绣河山
锦绣山河 开门见山 昆山片玉 开山祖师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力可拔山 砺山带河 绿水青山 庐山真面目
累土至山 名落孙山 漫山遍野 名山大川 名山胜川
名山事业 南山可移 排山倒海 被山带河 排山压卵
青山不老 穷山恶水 青山绿水 千山万壑 千山万水
青山一发 丘山之功 气吞山河 气涌如山 气壮山河
日薄西山 肉山脯林 人山人海 人心齐,泰山移 山崩地裂
寿比南山 山崩钟应 山长水远 山高水长 山高水低
山光水色 山鸡舞镜 山溜穿石 山盟海誓 山明水秀
山木自寇 山南海北 山栖谷隐 山穷水尽 山清水秀
水软山温 山锐则不高 剩水残山 升山采珠 寿山福海
水色山光 山水相连 山颓木坏 使蚊负山 水秀山明
山摇地动 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山雨欲来风满楼 山肴野蔌 山珍海错
山陬海噬� 山珍海味 山中宰相 铁案如山 退如山移
泰山北斗 泰山不让土壤 他山攻错 梯山航海 泰山鸿毛
泰山梁木 泰山其颓 铜山铁壁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 泰山压顶
泰山压卵 他山之石 童山濯濯 铁证如山 稳如泰山
万水千山 巫山云雨 挟山超海 仙山琼阁 愚公移山
移山倒海 野蔌山肴 游山玩水 乐山乐水 猿穴坏山
阳煦山立 有眼不识泰山 云雨巫山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坐吃山崩
坐吃山空 执法如山 纵虎归山 拄笏看山 坐山观虎斗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1苍翠的群山重重叠叠,宛如海上起伏的波涛,汹涌澎湃,雄伟壮丽
2朦胧的远山,笼罩着一层轻纱,影影绰绰,在飘渺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就像是几笔淡墨,抹在蓝色的天边
3山有雄壮的风采,山也有朴素的品格。山豪迈,山也俊秀。奇险是山,逶迤是山,平坦是山,突兀是山,温柔是山,呼啸是山。山,时而鬼斧神工,时而又平淡无奇。山的性格是刚强的,不惧怕任何压力,但平素却显得和蔼慈祥,文质彬彬,英俊而柔情。因为有山,流水乃为之改道,因为有山,城市才缘依环绕。大山以浑厚坦荡容纳万世汇聚百川。
4人在山顶,你会觉得山再巍峨,人也能把它征服,而此时的山正默默无闻地向你展示,不远处它的伙伴比它更壮观。人在山谷,常会感叹山高不可攀,而此时的山却悄然无声向你披露,很多人正从它的峰头悠然而下。
5山虽无言,然非无声。那飞流直下的瀑布,是它地裂般的怒吼;那潺潺而流的小溪,是它优美的琴声倾诉;那汩汩而涌的泉水,是它靓丽的歌喉展示;那怒吼的松涛,是山对肆虐狂风之抗议;那清脆的滴嗒,是山对流逝岁月之记录。
6挺拔天地,粲然四季,垂范千古,启迪万物。这是山给予我的厚重酬报。我对于门前的山,仿佛读懂了李白与敬亭山,产生了“相看两不厌”的情感。
7山是一部辞典,年轻时读它薄,年长时读它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让人类读了千万年而永远读之不完。山依然那样虚怀若谷,山总是乐于把丰富的宝藏奉献给热爱它的人们。搜寻世上所有的形容词不足以涵括山的睿智。
8山最朴素的品质是石头,而石头从不代表山,山是它身上所有存在的总和。山的身体潜藏无数的财富,金银铜铁,锡铝镍铬,鲜花美玉,矿泉温泉,钻石石墨,木材草药,珍禽异兽,只要你善于发掘,决不会宝山空回。即使普通如石头,也有许许多多的品格。山身上还有人类至今尚未发现的资源。珍贵出于山,平凡出于山,山的身上凝聚着人类物质和精神的丰厚成果。
9大地何其广袤,而山其实更壮阔。山的面积是陆地的三倍。山虽然以石为怀,却从不嫌弃泥土,始终与泥土相依相伴。山虽然雄奇伟岸,却甘愿把泥土表露在自体周围。人们赞叹山之伟大,而山却把泥土捧在自己的峰巅。山因为有泥土,孕育了坚贞不渝的青松,青松以其苍翠葱茏描绘着大山永远不老的情怀。山正因为有泥土为伴,方衬出挺拔茂盛英姿勃发青春常在。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
9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1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2.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李叔同:《送别》)
13.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夏完淳:《别云间》)
14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故山下》)
15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王安石《登飞来峰》)
1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17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9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20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2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2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2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
(刘禹锡:《望洞庭》)
2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
山行--- 唐朝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风----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李白;古风)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陆游《后赤壁赋》
夕阳山外山,春水渡边渡。(一个对联)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百川沸腾,山冢碎甭。高谷为岸,深谷为陵。 (《诗经》)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中无 (王维 《汉江临泛》)
晋·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宋·郭熙: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唐·司空图: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唐·王维: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唐·韩愈: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唐·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山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唐·张锡: 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
唐·李白: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元·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李白诗歌一如其人,全由豪放雄悍和自由浪漫的气质所铸,神龙见首不见尾,“如快剑斫阵,十步一人;如黄鹤临风,貌逸神王”(黄淳耀《小山集序》),与陋靡弱的初唐宫廷气息相去足成霄壤!对此我们当以“激情诗人”对待,而不应用一般的诗学标准来衡量。所谓“激情诗人”,是完全由强烈的本真感情驱使,将无限广阔的社会生活与“陶酒、鲍色、谢山水”(冯班《钝吟杂录》卷七)全部牢笼于胸中、笔下,充分自由地加以表现,形式服从表达的内容,而绝不受任何形式的局限。尤擅在欢欣与愤怼的两极,用摇山动地的笔力,倾注澎湃的感情,形成壮思飞扬的气局。诗体随意驾御,篇章情尽而止,语速迅疾明达,声韵不拘平仄,句式喷迸流泻。“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梦游天姥吟留别》)。如果说“悲壮”感是李白与建安诗人的衔接,“惊奇”则是他激发自我并刺激读者的全新的审美手段。李白诗的惊奇带着一种横披六合,力敌造化的雄壮、伟大的力量打开读者的思维,震荡读者的心灵,全面改写了人们对六朝和初唐宫廷诗歌的阅读体验,在中国诗歌史上翻开了崭新的一卷!
与李白这样一位“激情诗人”相比,杜甫堪称地道的“忧患诗人”。和李白生平明显不同的是,杜甫身上有着浓厚的忧患色彩。早年的裘马轻狂、读书万卷的生活,只是美好的记忆,而载入诗篇的情感都带有深刻的现实经历的戳记。在杜甫的经历中,遭受的第一次打击是天宝六载科举考试事。该年玄宗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者诣京师”接受考试,但李林甫掌政,惟恐士人“泄露当时之机”(元结《谕友》),故将所有予考者全部斥之,使考选成为惊天骗局。唐代文学史讨论杜甫时必涉此事,然皆引证杜甫《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从个人“怨愤”上加以解释。其实这一事件对杜甫创作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上层政治生活有了真切了解和切肤之痛,更在于科举入仕之途彻底堵绝而“不得制科一代名为标”11后,其生活的曲线下沉到社会的基层,更多的忧
患经历将重建起与一般科考进士不同,也与自己早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迥异的心路历程。
一个奉儒守官,不坠素业的贵族子弟不得不卖药都市,衣食寄人,“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无疑能够从屈辱中体验到社会底层的忧患,而贫穷得以至于家中幼子因冻饿而死也必然使其忧患感拓展和加深,然而当安史之乱爆发,“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唐王朝繁荣下的危机转化为一场灾难,诗人“窃比稷与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大政治理想完全破灭以后,他的忧患就具有了全新的且更为深广的忧国忧民的内容。在这种忧患中,推己及人的人道主义情怀已提升为对万方多难的国家的焦虑,并激发出“临危莫爱身”的英雄主义气概,甚至直到逝世前他仍然忧虑和惦念着朝廷、国家和人民:“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伏枕书怀》)这种非常真实的心理书写充分体现出完全将个人心灵融入时代和历史的精神内涵。
作为“忧患诗人”,杜甫和李白一样,拒绝“词臣”的卑微角色,成为人格完全独立的诗人,一改屈委琐、曲意逢迎的宫廷词臣做派;而直面国家灾难和时代创伤,用诗笔真实地表现出大悲痛、大哀伤,并将其永远成为历史的宗卷。在艺术表现上,杜甫也具有与李白不同的表现方式。虽然他“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绵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12,但总的来看,他的诗并不太采用宏大叙事的手法,也不太注重宏大的物象,却关注具体的人物和事物,着意于人和物的细微之处,通过反复酝酿情思,提炼表现对象的内质,使感情和意度厚重深沉,同时作者将这种感情和意度用张弛有度的节奏,回环往复的涵咏,凝重精粹的语言,丰满浑融的兴象结撰成既有沉郁顿挫之美学面貌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篇章。
杨慎《升庵诗话》云:“太白诗,仙翁剑客之语,少陵诗,雅士骚人之词。比之于文,太白则《史记》,少陵则《汉书》也。”确实如此,如果说李白诗气高调雄,给诗坛带来的是无限震惊之美,杜甫诗则是一派沉郁敦厚的气象,诗人兼宗一代,全面继承中形成了大幅度的突破,在新叙事手法的创立、近体格律的完善、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上都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也是充分陌生化的,因此它同样改写了人们的阅读经验,更新了人们的诗学审美观念。
评价李白和杜甫在唐代诗歌发展进程中的意义,自然应当在诗风和诗艺两个层面展开,既关注其诗的风骨、气格、意理,发现在六朝宫掖诗风未殄之际,我们的“激情诗人”与“忧患诗人”在诗学精神上对六朝及初唐百年间诗歌带有革新意义的改造和升华,同时注意他们在建立诗学典范过程中创新体、格、韵、调等形式要素的意义。因为正是这两方面的完美结合,使李杜将近百年由宫廷诗人控制诗学话语权的局面彻底改变了,并形成了双峰对峙、双星照耀的盛大局面。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唐代诗歌的前半期是李白做了最后的总结,是李白的胜利,然而在这胜利的庆典上,完全抽去杜甫的席位,也是不公允的。
三 李杜在唐代的传播和接受
许多李杜研究者都对天宝三载两位诗人洛阳相见的诗史意义给予了热情赞颂,其中多为以今度古之说,甚至不乏夸张的色彩。事实上此次见面无非是杜甫对李白得道登真深表企羡而已。《赠李白》自谓“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称李白“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而企盼“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所表达的意思是非常明显的。“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仍然是对自己求仙访道的评价,并进一步表示对李白仙风道骨的心仪。此次交游,虽然确有“论交入酒垆”,“气酣登吹台”(《昔游》)的经历,但杜甫之倾心于李白,主要是热心求仙。在《冬日有怀李白》中杜甫云“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此可佐证杜甫的确是有随李白求仙访道之约的。至于为什么空期鹿门,是否和他本人的秉性气质与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名士风度并不相容有关13,是实在不得而知的。
这里我们指出李杜二人的直接交游并不具有文学史家所评价的诗史意义,根本原因“实在是诗人的李白被仙人的李白掩盖了”14,但并不否认它对我们研究唐诗发展过程的意义。恰恰相反,它向我们揭示的天宝初李白与杜甫不对等交往的事实倒是很值得注意的。从现存的交游资料不难看出杜甫对李白有“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的感情,有“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的高度评价,但是他的诗却很少得到相应的回报。杜甫晚年在《南征》中曾深深地喟叹“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关于这一现象仇兆鳌曾分析到:“太白集中有寄少陵二章,一是《鲁郡石门送杜》,一是《沙丘城下寄杜》,皆一时酬应之篇,无甚出色,亦可见两公交情,李疏旷而杜剀切矣。至于天宝之后,间关秦蜀,杜年愈多而诗学愈精,昔太白未之见耳。若使再有赠答,其推服少陵,不知当如何倾倒耶!”15这里有感情色彩浓厚的想象成分,难以取信。唐润州刺史樊晃作《杜工部小集序》云:“属时方用武,斯文将坠,故不为东人之所知。江左词人所传诵者,皆公之戏题剧论耳,曾不知君有大雅之作,当今一人而已。”据此我们知道杜甫诗在当时没有被普遍认知,客观上是由于安史战乱,南北阻隔,杜诗未能广泛传播,主观上读者审美观倾向于“戏题剧论”的作品,对诗思沉郁的“大雅之作”缺少重视。樊晃代宗大历五年至六年任职润州,故《杜工部小集序》所反映的是迄止大历年间杜甫诗传播和接受的情况。
杜甫诗没有受到应有重视的情况到贞元、元和时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韩愈《调张籍》诗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数句,我们不知道这首诗的具体背景如何,当时一定有一场关于李杜的争论,只是争论的内容和倾向是什么实难详其情。一个基本事实是,经历了生前和大历的沉寂,杜甫得以与李白并称,并成为与李白形成优劣之争的一方,这本身就是一个极有意味的转折。
贞元、元和年间的士人,多数出生于安史战乱平定之后。他们是像大历诗人那样逃避社会现实,去创作一些虽有格调,但边幅偏狭的诗呢,还是介入生活,用诗笔表现时代精神呢其实,当涉及到文学与社会,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时,不仅要追问作家的态度,而且要追问政治环境,而政治环境对淑世热情的激发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宪宗政治上的开明态度和由此带来的复兴气象,使得不少诗人恢复了对社会的信心,坚定了儒学理念,唤起了强烈的国家意识,并激发起了自身的使命感。孟郊、卢仝、韩愈、李翱、刘禹锡、柳宗元、李绅、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等一批关注现实的诗人,都是在这一时代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具有高度拯世情怀的“忧患诗人”杜甫被重新认识,时代需要杜甫,而贞元、元和的士人的情感也与杜甫非常契合。因此虽然在大部分诗人心中李白并没有被忽略,但杜甫显然受到格外重视了。白居易《与元九书》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首,至于贯穿古今,�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这里已经将杜甫稍稍向前推进了一步,进而在元稹《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对李杜则有了显而易见的抑扬之意。以下是一条颇有经典意义的人们常常引用的材料:
余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总萃焉……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肩差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显然在元和这一特定阶段,文心服从了史心。然而这一评论的代表意义是非常突出的。值得充分注意的是,此后不久,第一部尊杜选本《唐诗类选》就出现了16。选编者顾陶不但以前所未有的识力和气度,选录了杜甫三十多首诗,而且在《序》中一反“李杜”排序,首次提出“杜李”之说,尊杜的风气从此愈来愈烈。
晚唐诗人并没有进行过李杜优劣高下的讨论,从“命代风骚将,谁登李杜坛”(杜牧《雪晴访赵嘏街西所居》),“李白已亡工部死,何人堪伴玉山颓”(韦庄《漳亭驿小樱桃》)的表述中,我们感受到他们在诗学精神上既尊李也崇杜,所不免思考的倒是“李杜之后诗坛的巨大空白由谁填补”但是精神上的尊崇是一回事,创作实际中所取的路径又是一回事。考察晚唐诗歌发展的实况,我们是不难发现诗人们沿着“少陵路径”前进的坚实步履的。
晚唐五代无论诗人或作品,在唐代诗歌史上所占比重都很大,群体划分颇为不易。但如果将晚唐五代根据其发展以大中末为界分为两个阶段的话17,其演变脉络就清楚得多。大中前之晚唐是“向着词的意境与词藻移动”的李商隐的时代18,这一时代的代表诗人包括杜牧、温庭筠、许浑、刘沧、李群玉、赵嘏等;大中后的唐末五代大体上又分为通俗派、苦吟派、绮艳派和纪实派。通俗派以杜荀鹤、聂夷中、罗隐、皮日休、顾云、郑遨为代表,他们近承白居易,主张讽颂美刺的诗教说,提倡诗歌应当切于“知国之利病,民之休戚”(皮日休《正乐府十篇序》)的现实目的,乐府诗进一步发挥了讽喻的功能,其他各体亦多表现民瘼之作。苦吟派是一个直接继承孟郊、贾岛而覆盖面最广的一个唐末诗派,方干、李频、许棠、李洞、张乔、曹松、周朴、齐己等都以苦吟名家,五律尤多佳作。绮艳派是步武他们上一辈温、李等“老凤”的一批诗人,如韩、吴融、唐彦谦等文辞艳丽,迹近温柔,部分作品不乏风骨,讽喻悠远。纪实派代表作家为韦庄,显然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的纪事风格对其有一定影响,他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以完美的艺术结构,成为叙事诗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另外,郑谷随诗夹注的《故少师从翁隐岩别墅乱后榛芜感旧怆怀遂有追记》和贯休为数颇多的新题乐府明陈直述,都有鲜明的纪实倾向19。通过对晚唐五代诗歌体派的简要梳理,就不难看出整个一个时代的宗杜思潮了。众所周知,李商隐号为“警丽之
作,其源出于杜拾遗”20。其《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可称诗史,当与少陵《北征》并存”21。王荆公“晚年亦喜称义山诗,以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唯义山一人而已。”甚至认为义山有些作品“虽老杜而无以过也”22,因此后来诗人便往往走学义山而跻少陵一路。有论者认为,在杜牧、温庭筠、许浑、刘沧等诗人中,体多近老杜而唯杜牧颇类太白。其实,杜牧之所以与李白具有相当程度的相似性,是缘于他那份当朝宰相后代的气度与豪情,还有他的那种特有的风流潇洒,至于其诗,豪迈尚奇,风调高华处似李,而沉涵灵运,情韵婉转处则绝似少陵,宋人“杜牧之诗字意多用老杜”23,清人“前有少陵,后有樊川”(归庄《与杜于皇》)之论确有识见。而通俗派与纪实派,其诗歌所体现的民胞情怀和拯世精神,显然与杜甫诗的人伦感情和忧患意识一脉相通,其叙事手法则直接宗法少陵。绮艳派和苦吟派诗人都是律体诗写作的高手,杜甫充分格律化的诗歌给予他们的不仅是熏沐,也是直接的示范。事实上,杜甫的出现无疑标志着诗歌写作技术化时代的到来,正是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思飘云物外,律中鬼神惊”(《敬赠郑谏议十韵》)的月锻日炼,开唐代苦吟风气,也使得初唐时即已出现的推赏佳句、重视诗眼的词林习尚更加定型化,也更受重视。晚唐人“储思必深,词必高,道人之所不道,到人之所不到”(孙樵《与友人论文书》)的追求和“吟成五字句,用破一身心”(方干《贻钱塘县路明府》)的态度,都受到杜甫性僻求奇,炼字凝神的思路和方法的影响。据此我们可以说,晚唐诗史从总体上说,是在杜甫诗学精神和诗学方法笼罩下展开的,贞元、元和时期诗人尊杜的思想至此产生了实践的成果。
四 “后李杜”时代的诗学取向
我们在这里强调中晚唐诗歌主要是沿着杜甫一脉发展,一方面是基于“忧患诗人”的人伦纲纪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骚人久不出,安得国风清。拟掘孤坟破,重教大雅生”(裴说《经杜工部坟》),这便是晚唐人尊杜学杜的祈向和主要目的。另一方面是基于“少陵集中无所不有”,其思维的博涉,内容的丰富,“可谓集大成”24。再一方面是其写作手段高度技术化的影响。虽然杜甫集天地之灵性与神韵的格律诗并没有推助他登上科举殿堂,但作为可以摹仿,可以重复的诗学成果却无疑为科举时代的无数士子构建了走向成功的阶梯,而且技术化的种种元素的组合利用往往可以检验诗人们的艺术能力、诗学水平,因而在那个诗的国度,它对中晚唐士子的吸引力就是不言而喻的了。综合这三点我们不妨说“后李杜”时代实际上就是杜甫影响的时代。在近古诗史上“少陵路径”在不断延伸,后人甚至“推崇少陵,几为诗家孔孟,学诗而不以少陵为归,亦犹学道不以孔孟为归,终为小成散圣”25。一旦被“诗圣”化,杜甫这位古往今来伟大诗人的积极影响进一步扩大了,而诗学研究中的消极影响也不可避免地产生。
那么“后李杜”时代中李白的意义是什么呢
在无法点燃激情的时代,“激情诗人”只能成为一个高悬的理想,他那种适合于激情表达的写作范式也难以成为摹本。对其诗艺,虽然他的古风、歌行和绝句创造性的表现方法,作为一种典范颇为后代诗人希风;其诗风格,唐代韩愈以及唐后苏轼、高启、黄景仁、袁枚等风华超卓的诗人心追手摹,其作品亦有一定程度神似李白者。但应该客观承认,从才性来说,天资纵逸仙来神往,五岳蟠心气度轩昂的李白诗的艺术境界确实高华难追,非学可及,赵翼“青莲诗从未有能学之者”27的断语和都穆“后之人作诗,乃多学杜而鲜师太白,岂非以太白才高难及”(《南濠诗话》)的分析,大致可以反映诗史的实际情况。
但是,后人“多学杜而鲜师太白”决不意味着在中晚唐以至近古文学史上李白影响的弱化。一个诗人在诗史上的地位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其影响也是多维的,正如清人熊琏所说:“从来以诗鸣者非仅声韵擅长,清风高格,代不乏人,如渊明之节,太白之狂,浣花翁言言忠孝,香山、东坡居官多惠政,此辈当为诗坛增色。”(《澹仙诗话》卷一)一部完整的中国诗歌发展史足以证明,李白是其中最光彩夺目,最富有生命力的形象。他以盖世奇才和与生俱来的异文化色彩带给盛唐诗坛的强大的冲击力及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他的非凡诗歌的奇特之美和震惊之美是无限的。“太白之狂”不仅是一笔诗学财富,也是一笔精神财富。那狂傲奇倔,高目一世的性格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对自然的亲和、对权贵的凌蔑、对陋规的冲决,连同他的那份异端的思想,浪漫的天性和强悍的灵魂都极大地影响了后代士人的人格并融入民族的精神史,而他人生追求的奇幻、悲壮的过程也是中国诗歌史上永远值得大书的一章。李白千首非凡的诗歌作品和他独特的人生履迹无疑已经凝炼为一个偶像,一个传奇,一种境界,一个诗歌史和文化史上最具有魅力的符号。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充分理解李杜并称的认识意义和实践价值。
1 关于说木叶的诗句赏析
关于说木叶的诗句赏析 1关于木叶的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湘夫人(先秦·屈原)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渡河北(南北朝·王褒)
万木叶初红,人家树色中。疏钟摇雨脚,秋水浸云容。。。。。。华严寺望樊川(唐·子兰)
秋夜寄青龙寺空贞二上人(唐·无可)
夜来思道侣,木叶向人飘。精舍池边古,秋山树下遥。
磬寒彻几里,云白已经宵。未得同居止,萧然自寂寥。
临江二首 其二(唐·王勃)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唐·韦应物)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
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先曾谪居此州(唐·刘长卿)
何事长沙谪,相逢楚水秋。暮帆归夏口,寒雨对巴丘。
帝子椒浆奠,骚人木叶愁。惟怜万里外,离别洞庭头。
2说木叶>中所有诗句的翻译和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
《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2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诗歌的前半段着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3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4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南朝梁?柳恽《捣衣》
亭皋:水边平地。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捣衣料使之平软的工序
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是脍炙人口的写景佳句。“皋亭”指水边平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陇首”即垅头,暗指北方边塞之地。“木叶下”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木叶”即枯黄的落叶。上句实写思妇捣衣时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表达了思妇无法及时将寒衣送给远人的嗟叹之情。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
6卢家**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古意》
诗写的是一位**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7后皇嘉树, 橘徕服兮。 皇天后土孕育着美好的橘树,良好的品质服习着一方水土。
8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天上的桂花在蟾宫里,人间的桂树在山谷中
9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 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
10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 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不全
3翻译《说木叶》里所有诗句的意思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 , 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 。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波:微波泛动。 2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 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 3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4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 王褒《渡河北》 秋风吹动树叶不断地摆动,就好像洞庭湖上的波浪一样。 “ 还、似 ” 二字把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 屈原《橘颂》 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6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丛生:草木聚集在一 起生长。 案天上的桂花在蟾宫里 , 人间的桂树在山谷中 , 桂花是与隐 士相联的 , 有着 " 虽处僻远亦自芳 " 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
7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庭院里一株珍 奇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 茂密的花朵 奇树 :犹“嘉木” ,美好的树木 。滋:当“繁” 解释。
“发华滋 ”,花开得正繁盛 。 8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花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9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 华,通“花” 。
10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11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诗写的是一位**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 。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 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12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林木,树叶萧萧飘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江水滚滚而来。 13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如同凋零的树木一般离开了洞庭湖,去往涔阳到那最远的水滨 落木,就是凋零的树木。 极浦,就是最远的水滨。
14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在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晨, 作者看到了一轮明月悬挂在空 , 照着荒秃的层层高岭上 , 深秋微寒 之风将层层高岭之树上的叶子吹落 15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12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一个美丽姑娘,她容貌艳丽,性格娴静 , 她在岔路口采桑,柔嫩的桑枝轻轻摇动,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 13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
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 发老人。 17 、午阴嘉树清圆: 时值中午,阳光直射,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 圆 ” 字绘出绿树 葱茏的形象。
4关于木叶的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湘夫人(先秦·屈原)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渡河北(南北朝·王褒)万木叶初红,人家树色中。疏钟摇雨脚,秋水浸云容。
华严寺望樊川(唐·子兰)秋夜寄青龙寺空贞二上人(唐·无可) 夜来思道侣,木叶向人飘。
精舍池边古,秋山树下遥。 磬寒彻几里,云白已经宵。
未得同居止,萧然自寂寥。临江二首 其二(唐·王勃)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
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唐·韦应物)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
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先曾谪居此州(唐·刘长卿)何事长沙谪,相逢楚水秋。
暮帆归夏口,寒雨对巴丘。帝子椒浆奠,骚人木叶愁。
惟怜万里外,离别洞庭头。
5有关木叶的诗句
秋夜寄青龙寺空贞二上人(唐·无可) 夜来思道侣,木叶向人飘。
精舍池边古,秋山树下遥。 磬寒彻几里,云白已经宵。
未得同居止,萧然自寂寥。临江二首 其二(唐·王勃)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
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唐·韦应物)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
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先曾谪居此州(唐·刘长卿)何事长沙谪,相逢楚水秋。
暮帆归夏口,寒雨对巴丘。帝子椒浆奠,骚人木叶愁。
惟怜万里外,离别洞庭头。
6含有木叶的诗句
1、还共木叶零
唐
曹邺
《寄监察从兄》
2、洞庭白波木叶稀
唐
李白
《临江王节士歌》
3、九月寒砧催木叶
唐
沈佺期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4、木叶啼风雨
唐
李贺
《伤心行》
5、木叶啼风雨
唐
李贺
《伤心行》
6、木叶脱无遗
唐
马戴
《同州冬日陪吴常侍闲宴》
7、木叶摇山翠
唐
马戴
《山中寄姚合员外》
8、天秋木叶下
唐
李白
《秋思》
9、闭门木叶下
唐
李白
《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
10、木叶黄落龙正蛰
唐
杜甫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11、九月寒砧催木叶
唐
沈佺期
《杂曲歌辞·独不见》
12、江皋木叶下
唐
王勃
《临江二首》
13、木叶纷纷向人落
唐
李颀
《放歌行答从弟墨卿》
14、骚人木叶愁
唐
刘长卿
《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侍御》
15、还悲木叶声
唐
刘长卿
《更被奏留淮南,送从弟罢使江东》
16、木叶纷纷落
唐
韦应物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
17、蝉鸣木叶落
唐
高适
《东平路作三首》
18、高风下木叶
唐
杜甫
《江上》
19、天清木叶闻
唐
杜甫
《晓望》
20、木叶纷纷下
唐
刘昚虚
《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21、木叶相号悲
唐
孟郊
《戏赠无本》
22、身著木叶衣
唐
刘言史
《初下东周赠孟郊》
23、木叶渐惊年
唐
鲍溶
《闻蝉》
24、西风木叶黄
唐
郑巢
《楚城秋夕》
25、寒木叶微凋
唐
顾非熊
《送皇甫司录赴黔南幕》
26、木叶忽已黄
唐
李群玉
《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
27、风满寒林木叶黄
唐
刘沧
《怀汶阳兄弟》
28、木叶萧萧动归思
唐
刘沧
《雨后游南门寺》
29、洞里烟深木叶粗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九十八首》
30、木叶乱飞尽
唐
李咸用
《秋兴》
7说木叶诗歌语言的感染性
木叶诗歌语言的感染性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峰回路转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放情丘壑指纵情游山玩水,不以世务为念。丘壑,泛指山水。
痼疾烟霞痼疾:久治不愈的病,比喻积久成习,不易改变的嗜好、习惯;烟霞:指山水。指爱好山水成癖。
观山览水观:游览;山、水:指风景。游览、玩赏山水景物。
经丘寻壑指游览山水。
江山之助江山:山水风景;助:帮助。自然景色的帮助。形容清雅、拔俗的诗文、绘画都借助于自然山水的熏陶感染。
刻雾裁风比喻擅长山水风光描写。
模山范水用文字或图画描绘山水景物。
木石为徒徒:同类。与树木石头为伴。指寄情山水,不问世事。
乐山爱水爱好山水风光。
临水登山临:到,靠近。原意是到达水边又登上高山,写送别的情景。现也泛指游览山水名胜。
路转峰回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泉石膏肓泉石:指山水;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肓”,据说这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比喻嗜好山水成癖。
泉石膏肓,烟霞痼疾膏肓:病情严重;痼疾:久治不愈的病。形容爱好山水林泉,烟雾云霞,已经成为难以改变的癖好。
奇山异水不同一般的,奇异的山水。
泉石之乐泉石:指山水、泉石名胜之处;乐:乐趣。比喻生活在山水园林之中,享受其中的乐趣。
水光山色指湖上风光,山间景色。形容山水秀丽。
山光水色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
擅壑专丘指放情山水。
山情水意形容山水的自然景色使人产生的情感兴致。
山容水态山与水的姿态和面貌。比喻山水风光景色。
三山二水三山:护国山,位于南京西南,以有三峰得名;二水:白鹭洲,位于长江之中,分江面为二。泛指南京的山水。
水色山光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
水送山迎玩赏风景,寄情山水。也指旅途绵长。
探奇访胜探寻奇迹,访求胜地。指游览或寻访山水名胜。
探奇穷异探寻奇迹,穷游异处。指游览奇异的山水景物。
探异玩奇探寻异处,玩赏奇景。指游览奇异的山水景物。
笑青吟翠谓欣赏、吟咏山水。
胸有邱壑①指见多识广,心中记得许多山水胜状。②指胸怀远大,颇有见地。
寻幽探胜探:寻求。胜:胜地,风景优美的地方。游览山水时寻找、搜索幽雅的胜地。亦作“寻幽探奇”、“寻奇探幽”、“探幽选胜”。
一壑一丘壑:山沟;丘:土山。原指隐者所居之地。后多用以指寄情山水。
一丘壑丘:土山;壑:山沟。原指隐者所居之地。后多用以指寄情山水。
一丘一壑丘:土山;壑:山沟。原指隐者所居之地。后多用以指寄情山水。
游山逛水山、水:指风景;逛:闲游。游览、玩赏山水景物
游山玩景游览、玩赏山水景物。同“游山玩水”。
游山玩水游览、玩赏山水景物。
烟霞沉痼烟霞:指山水;痼:久治不愈的病,比喻积久成习,不易改变的嗜好、习惯。指爱好山水成癖。
烟霞蜩疾烟霞:指山水;蜩疾:久治不愈的病,比喻积久成习,不易改变的嗜好、习惯。指爱好山水成癖。
鱼游濠上表示纵情山水、逍遥遨游。
真山真水形容风景特别优美的山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