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第1张

《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前两句重在写景,后两句重在抒情。诗句 劝君更进一杯酒 可以品读出诗中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着深深的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极负盛名的送别诗。它曾被谱入乐曲,称为《渭城曲》、《阳关曲》或《阳关三叠》,从盛唐时期开始广为流传。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

改写《送元二使安西》

一天,王维正在家中吟诗作画。突然,一个信使敲了敲门,王维便说:“请进。”信使将一封信交给了王维,王维开启信一看,大吃一惊。原来王维的老朋友元二要去安西上任。于是,王维叫住了信使,写了一封信给元二,请元二出发的时候,上午9点去天仙客栈。 信寄出去了,约定的时候也到了。王维早早地来到了客栈,叫了几道下酒菜,喝一壶上等米酒。点好菜后,客栈外面下起了大雨,客栈旁的绿柳更绿了。雨下得没多久,元二就来了。 二人坐了下来,王维举起酒杯,说:“老朋友,春节记得回来,我们一起过春节!”“好!”元二高兴地答应了。王维问:“你可知这一去要多久吗?”元二说:“不知道,安西那边好像很乱,朝廷让我去那边上任。”“老朋友,你要保重身体啊,朝廷的事很重要,你的身体也很重要啊!”王维说。“谢谢你,老朋友,我会保重的。”元二说。 “元二先生,您的马车来了。”小二说。“哦。”元二说。“老朋友,请在饮完这一杯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友情深厚的老友了。”王维说。“谢谢你,老朋友。”元二说。“你到了那边要给我写信哦!”王维说。“嗯,我会的。”元二说。 “您该走了。”小二又上来了。元二上了马车,左手按住布帘,右手向王维摆手。看着渐渐消失的马车,王维不禁作起了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描写了那些景物?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渭城""朝雨""客舍""柳色",

表现了清新明丽的景色,渲染了送别的情思,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前两句,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和地点。初春的早晨,一场细雨使尘埃落定,空气变得溼润清凉;从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处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机盎然。诗中用“浥”字形容雨溼尘埃,用“新”字形容柳色翠嫩,准确生动地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而柳色的“柳”与留恋的“留”谐音,更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后两句 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后两局诗人劝他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况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阳关更遥远的安西呢?这两句,字面上似乎只是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著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诗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原文 送元二①使②安西③ 唐·王维 渭城④朝雨浥(yì)⑤轻尘, 客舍⑥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⑦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⑧无故人⑨。 [编辑本段]注释 ①元二:作者的友人,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②使:出使。 ③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④渭城:秦置咸阳县,汉代改称渭城县(《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水北岸。 ⑤浥:溼润。 ⑥客舍:旅店。 ⑦更:再。 ⑧阳关:汉朝设定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⑨故人老朋友。 [编辑本段]诗译 清晨的微雨打溼了渭城地面的灰尘, 盖有青瓦的旅店映衬柳树的枝条显得格外新鲜。 请你再干一杯离别的酒吧, 西出阳关后就再没有老朋友了。 [编辑本段]赏析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 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溼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溼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溼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濛濛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这首诗又叫《赠别》、《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这是古代送别诗中的名作。前二句起兴,于清晨景物中特拈出"青青柳色",这是自《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来,文学作品表现惜别之情时常用的意象。以下两句将深切的惜别、关切、担忧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劝酒"这一举动之中。"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言朋友所去之地陌生;二言那里人迹稀少;三言你我朋友自此一别,则知己难求。如此,则对友情的珍惜,对离别的无奈,对朋友的关切,尽蕴于杯中矣。所谓"惜别意悠长不露",情真意切而不说破也。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云:"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安西,是唐中央 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送元二使安西>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一副景色

1、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2、全诗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3、注释

清晨的微雨溼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

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4、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安西,是唐中央 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5、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著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杜戏中有哪些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课文始终将情与景结合起来写,从而很好地突出了看戏的急切和兴奋的心情。“轻松”“舒展”,极言一旦实现愿望的兴奋。船飞一般地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说明心情何等之急。通过“似乎”、“料想”、“也许”等词,写出了猜测的心理,表达了急于到达戏台的心情。“我”的心情从“沉静”到“自失”,那就因为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赵庄便真在眼前了”,一个“真”字,把儿童心理写得维妙维肖。课文写出了优美动人的夜景。同时又表达了儿童愉快迫切的心情。这种情与景的紧密结合,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

希望帮助到你,若有疑问,可以追问~~~

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__^)

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有一种心态叫放下;有一种幸福叫守候;有一种智慧叫低调;有一种选择叫放弃;有一种明白叫糊涂

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中作者名写了哪两种景物

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_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作者主要写了:朝雨,青柳这两种景物。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而这一切,都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大)自然环境。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非常著名的一首送别诗,曾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诗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送元二使安西中前两句描绘了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急~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的名曲。一题作《送元二使安西》。赴安西必经阳关,即今甘肃敦煌。诗的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令、地点、景物;三、四句写惜别。前两句为送别创造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 此诗后来被编入乐府,广为传诵,成为饯别的名曲。或名《阳关曲》,或名《阳关三叠》。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 “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句,且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 所谓《阳关三叠》,是因为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然而,有人认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按白乐天所说的“第四声”,则应是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重叠。不然“劝君”一句不可能为“第四声”。

一、《阳关三叠》歌词译文:

清和的时节正值初春。

渭城朝雨浥轻尘,一场朝雨使渭城的空气变得湿润。

客舍青青柳色新,春雨把客舍的屋瓦和路边的垂柳清洗的颜色分明。

劝君更尽一杯酒,请再干一杯香醇的美酒吧!

西出阳关无故人,不然等你西出阳关以外,就再也见不到知心的朋友了。

霜夜与霜晨,一路要经历霜雨的苦楚。

遄行、遄行,跋涉啊!奔波呀!长途越度关津,长途行进一站又一站。

惆怅役此身,身心充满惆怅。

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经历离别的痛苦与艰辛。

宜自珍、宜自珍。一定要珍重自己的身体啊!

二、《阳关三叠》歌词如下:

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麈,客舍靑靑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霜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度闗津。

惆怅役此身,歴苦辛,歴苦辛,歴歴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扩展资料:

琴曲来源

《渭城曲》王维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唐末诗人陈陶曾写诗说“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

说明它和唐代大曲有一定的联系。唐代诗人曾用许多诗句来形容过它,李商隐的“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等。而且有些诗人同王维生活的年代相距近一个世纪,可见这支曲子在唐代流行的盛况。

三叠指的是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个曲调变化反复三次。

《阳关三叠》是唐代蓍名琴歌,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表达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

阳关三叠:古琴曲。唐代著名歌曲,歌词即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诗中有“阳关”、“谓城”两地名,故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也成为送友酬唱的代名词。三叠指的是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个曲调变化反复三次。

唐代陈陶诗《西川座上听金五云唱歌》中有“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戎词”之句,可见《渭城曲》亦用于唐代大曲《伊州》中。大曲歌词多采用五、七言绝句或截取律诗4句,以反复咏唱的叠唱方法,尽情发挥诗中意趣。《阳关三叠》乃是3次叠唱之意。

《阳关三叠》传至后代,有多种曲谱和唱法,仅宋时就有三种,苏轼曾说他本人就听过两种。

元代以前乐谱无存。明代初年龚稽古所编《浙音释字琴谱》(1491)收有《阳关三叠》琴曲谱,为所见最早的谱本,但与唐代乐谱是否有关,无复考证。

现存《阳关三叠》琴歌谱共30多种,它们在曲式结构上有些差别,曲调则大同小异。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

现今经常演奏之《阳关三叠》琴歌,出自清末张鹤所编《琴学入门》,全曲3大段,即3次叠唱》每次叠唱除原诗外,加入若干词句,系从原诗诗意发展而来,结束时添加尾声。当代作曲家王霞亚曾据近代琴家夏一峰演奏谱改编为合唱曲,并录有唱片。《阳关三叠》除作为歌曲演唱外,亦经常作器乐演奏,其中以琴曲、筝曲、二胡曲较有影响。

蝶恋花 ——昌乐馆寄姊妹

泪湿罗衣脂粉满,

四叠阳关,

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水又断,

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

忘了临行,

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

东莱不似蓬莱远。

这首词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清照素来抑郁愁苦的文风,或抒发国破家亡之感,或伤老年嫠妇凄苦无依之情,偶尔表露的欢快惬意之情,乃是年少家庭优裕无忧无虑时期,自从丈夫辞世之后,又面临国破家亡的惨淡境况,李清照的愁绪出于个人不幸和国家沦亡愈来愈浓,"怎一个愁字了得!"和"人比黄花瘦",已经将她的凄凉苦楚道出极致。而这首词同样又是离愁别绪,不同以往的是,既不是寄给丈夫,也不是抒发闲愁,而是寄给家乡姐妹的。李清照与姐妹之情深,在《如梦令》中可窥见一斑,"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欢乐时"沉醉不知归路",而分别在际,则是"泪湿罗衣脂粉满",姐妹们个个梨花带泪依依惜别的场景跃然纸上,而下一句,"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阳关三叠》是根据王维一首著名唐诗--《送元二使安西》改编的一首琴歌。王维的诗是去送友人到关外服役而作,诗中有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从此"阳关"也成为送友酬唱的代名词,这首诗写完之后,王维又和了一首《渭城曲》(亦名《阳关曲》)这首曲子在当时广为流传,后人新增了一些诗句,把曲子改为《阳关三叠》,叫"三叠"是因为同一个曲调要反复叠唱三次,突出了对远行友人的深切关怀思念之情。而李清照在写给姐妹们的诗中也用此典故,并称"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用如此夸张豪放的笔触写出离愁,这一别山高水远,再相见不知何年。可见姐妹情谊之深!

"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山长水远,自己行至水端之处,恰逢潇潇微雨,更添得一份萧索冷清,"孤"字点明了自己所处的现境,无人相伴左右,倍受相思熬煎。

下片,诗人笔锋又转回现实,遥想离别之景,一如当年年少嬉戏,把酒换盏,只是今非昔比,酒入愁肠,再也不是当年小女儿的醉酒憨态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酒盏深浅,竟也不知喝了多少,许是一味痴痴地饮酒,欲以解愁肠,谁知愁更愁。诗人并没有直述胸中失意,而是通过一真实细节,细腻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因为分别在即极度伤感的心情。然而,愁更愁,诗人并无过多耽溺其中,笔力一振,"好把音书频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这两句绝妙,陡然有了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意味是寄语给姐妹,同时也是给自己。只要姐妹之间鱼雁频传,音讯不断,仍然是厮守在一起仿佛从未分开。"蓬莱"是传说中的仙山,虽然姐妹们异地相隔,但仍然不是天人相隔,见一面不比登天,清照最后两句铿锵有力,眼前豁然开朗,虽然伤离别但又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离别,有着王维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的大度豁达,以此特色来写离愁,对于一个女词人来讲,更难能可贵。

阳关三叠 又名《阳关曲》、《谓诚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目前所见的是一首琴歌。最早见于《浙音释字琴谱》(1491年前),另外还有多种谱本,最流行的是清代张鹤所编《琴学入门》(1864年)的传谱。原诗已饱含深沉的惜别这情,入曲后又增加了一些词句。词曲珠联璧合,在唐代广流似。新中国成立后,王震亚将其改编为混声合唱。全曲共分三大段,用一个基本曲调将原诗反复咏唱三遍。故称"三叠"。每叠又分前后两段,后段为新增歌词,每叠不尽相同,带有副歌的性质,分别渲染了"宜自珍"的惜别之情,"泪沾巾"的忧伤情感和"尺素申"的期待情绪。旋律以五声商调式为基础,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在后段的八度大跳及"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呈述,情真意切,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歌曲结尾处渐慢、渐弱,抒发了一种感叹的情绪。 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699—759)《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琴歌。王维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的形式广为流传,他的诗是为送友人去关外服役而作:“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谱入琴曲后又增添了一些词句,如:“思君十二时辰”、“鸿雁来宾”等,加强了惜别的感觉。 叫“三叠”是因为同一个曲调要反复叠唱三次。琴歌开始加了一句“清和节当春”作为引句,其余均用王维原诗。后段是新增的歌词,每叠都不相同。这首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遄行,遄行”等处的八度跳进,和“历苦辛”等处都多次反复,情意真切,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的思念之情。

有关阳关三叠

 有关阳关三叠,阳关是一个地名,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有很多的记忆的,在不同的人看来都是有不一样的意义的,所以所展现的情感也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以下分享有关阳关三叠。

有关阳关三叠1

 和煦的春风里,刚刚泛起绿意的柳树枝条在窗前摇来摇去,引领我走出严冬的冷寂肃杀。在大自然的季节交替中,我的诗意也涌动起来:

 渭城朝雨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优美的诗句带我又一次走进《渭城曲》的意境中

 《渭城曲》又名《送元二使安西》,元二出使的安西远在西北边疆,此去路途艰难坎坷,朔风漫卷黄沙,戎边军人就在这大漠戈壁之上拓展并守卫着国家的疆土,铸就了铮铮不屈的民族魂魄,留下了永不衰竭的爱国热情。

 只要站在这片土地上,无论将军士卒还是文人商贾都会顿生无限豪气。以王维、王昌龄为代表的诗人们写下了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诗篇,边塞诗也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晴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和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渭城曲》的前两句看似平淡,读来却齿颊留香。到了“劝君更尽一杯酒”之句便奇峰突起,不仅凝聚着浓烈的伤感,还饱含着殷切的祝福,更抒发了豪迈的情怀,令人击节赞叹。

 唐人将此诗篇编入乐府,因为在“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处重叠歌唱,故称此曲为《阳关三叠》,成为唐代流传最广、传唱最久的歌曲,对后世亦有深远的影响。

 我初次听到今人演绎的《阳关三叠》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旋律悠扬婉转,全然没有想象中的慷慨激昂。《阳关三叠》的演唱者是上海昆剧院的张静娴老师,担任伴奏的著名古琴家龚一老师也来自上海。出于对古曲的爱好,我千方百计从朋友那里得到了词曲,至今对其记忆犹新:

 “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尘霜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商参各一垠楚天湘水隔远滨,期早托鸿鳞。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噫。从今别,两地相思入梦拼,闻雁来宾。”

 遗憾的是,这样的绝妙好辞并未留下创作者的资料,但从字面上看应该是写于南国。有了现代版的《阳关三叠》,王维的《渭城曲》又多了一种传播方式。

 每每听到《阳关三叠》对的曲子,我的眼前都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两位挚友在柳树下依依道别,他们手持酒杯,袍裾飘然,身旁的骏马昂首长嘶。对他们而言,即便从此一别永诀,也充满了“自古皆有死,徇义良独稀”的浩然正气,那种义无反顾的壮士豪情,早已把温婉缠绵的儿女之情抛到九霄云外了。

 千百年来,《渭城曲》宛若中华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岁月风雨的洗礼下,它非但没有枯萎凋谢,反而绽放得绮丽无比,历久弥香。

 漫漫岁月中,每每诵读此诗时,我都心潮澎湃,我深深地懂得:只有在经历了思想的阵痛与更新后,才能品出“游子悲故乡”的真味,收获至真至纯的情感。

 或许,这正是我喜欢《渭城曲》的真正原因吧。

有关阳关三叠2

 余秋雨:阳关雪

 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场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奇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以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游。

 我曾有缘,在傍晚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没必要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期就可以背诵。孩子们的想象,恳切而逼真。因此,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想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为童年,为历史,为许多没法言传的缘由。有时候,这类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觅,对离散的亲人的察访。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冷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退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甚么法术呢?

 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动身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甚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茫茫一片雪白,甚么也没有,连一个皱折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每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斑点。因而,只好抬开端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全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伟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伟人也变成了侏儒。

 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没想到沙漠中的雪化得这样快,才片刻,地上已见斑斑沙底,却不见湿痕。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其实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

 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使人惊骇的铺陈,只可能有一种理解:那全是远年的坟堆。

 这里离县城已很远,不大会成为城里人的丧葬之地。这些坟堆被风雪所蚀,因年岁而坍,枯瘦萧条,明显从未有人祭扫。它们为何会有那末多,排列得又是那末密呢?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显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眺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习的土地投注一个眼光。因而,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这繁星般的沙堆,不知有无换来史官们的半行墨迹?史官们把卷帙一片片翻过,因而,这块土地也有了一层层的沉埋。堆积如山的二十五史,写在这个荒原上的篇页还算是比较光彩的,由于这儿毕竟是历代王国的边远地带,久长担当着保卫华夏疆域的使命。所以,这些沙堆还站立得较为自在,这些篇页也还能哗哗作响。就像于寒单调的土地一样,出现在西北边境的历史命题也比较单纯。在中原内地就不同了,山重水复、花草掩荫,岁月的迷宫会让最苏醒的头脑胀得发昏,晨钟暮鼓的音响总是那样的诡秘和乖戾。那儿,没有这么大大咧咧浪费开的沙堆,一切都在重重美景中发闷,无数不知为什么而死的怨魂,只能悲忿沮丧地深潜地底。不像这儿,能够袒露出一帙风干的青史,让我用20世纪的脚步去匆匆抚摩。

 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

 树愈来意多,开始有房舍出现。这是对的,重要关隘所在,屯扎兵马之地,不能没有这一些。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周寻觅,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面来,踉蹡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呵一口热气得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这儿的雪没有化,固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没有甚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以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依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以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泛论的老朋友了。这杯酒,友人一定是绝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眼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常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类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即可识认,形体那末健美,眼光那末平静,神彩那末自信。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可以感受,这类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魔中苏醒、对前路挺有掌控的艺术家们。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冷静、更安详。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天翻地覆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谁都能计算,他们的事情产生在唐朝以后多少年。而唐朝,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

 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论述过的诗与画的界限,在他是可以随脚出入的。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窄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文娱。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因而,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滴官逐臣。

 即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这儿应当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惋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当中。

 回去罢,时间已不早。怕还要下雪。

三四句的意思是:我只不过象平时那样喝醉罢了,倒是满川风月在替人悲愁啊!前一句语气极平淡,仿佛将满怀愁思都解除了;后一句出人意表,却又将悲愁加于江上的清风明月难道真是将愁思转移了吗本诗的后一联,将无情之物说成有情,而把有情的人,偏说成是无情,就形成了更为曲折也更耐人寻思的情景关系,在艺术表现上是颇为新奇的本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借月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愁、忧伤

此诗作于诗人早年离开家乡赴地方官任时分宁是诗人的老家杜涧叟是他的友人

提起送别诗,不能不想起著名的阳关曲阳关在今天甘肃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是唐代出西域的门户,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动人的送别诗,写成后广泛流传,被谱成歌曲演唱,称作“渭城曲”;唱时还要把结尾一句反复重复三遍,所以又称“阳关三叠”本篇以“阳关一曲水东流”发端,可见是在依依惜别的神情中乘船离开了乡土故人有心,流水无情,不可解脱的矛盾,一上来就给全诗笼罩上伤感沉重的氛围

次句写舟中回望之景旌阳是山名,在分宁县东一里,舟中远去之际,旌阳山下的灯火仍依稀可辨,而自己已单独置身于一叶小舟之中,随流飘荡于江面上此情此景,又何以堪

以上写离别,尚未进入直接抒情三四句的意思是:我只不过象平时那样喝醉罢了,倒是满川风月在替人悲愁啊!前一句语气极平淡,仿佛将满怀愁思都解除了;后一句出入意表,却又将悲愁加于江上的清风明月难道真是将愁思转移了吗

非也无本无情,人自有情以有情观无情,才会使无情之物染上人的主观情绪色彩这一江风月的悲愁,不就是诗人离情的外射吗诗人不但自己悲愁,还要让天地万物来替他悲愁,这样的愁思可真无边无际、难以排遣了由此可以体会前句的“醉”字,那不是一般的酒醉,而是:“借酒销愁愁更愁”呵!愁思浸满了心田,加上一点朦胧的酒意,放眼望去,满川风月,一片愁情诗人确实感到自己醉了,但并非醉于酒,而是醉于那勃发浓郁的愁情所以这句语气极平淡的话,其实包含着极深沉的苦味

本诗的后一联,将无情之物说成有情,而把有情的人,偏说成是无情,就形成了更为曲折也更耐人寻思的情景关系,在艺术表现上是颇为新奇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32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