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与青春期叛逆的孩子相处?

家长如何与青春期叛逆的孩子相处?,第1张

我是一位20年教龄的老师,也是一位家长。对青春叛逆期孩子的教育一直都在实践和研究的路上。也曾改变过不少学生,帮助过不少家长,收到一定的成效。

我就把自己的经验,感悟拿出来分享,希望对您有帮助。

青春期判逆是一个不能逃避的话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些孩子不爱学习,不求上进,不服从管理,顶撞老师,破坏公物,逃课、上网、打架、抽烟、酗酒、早恋等,对于老师、家长苦口婆心的教导他们从不在乎。

孩子小的时候可能很听话,很乖巧,也很懂事,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们已经开始变了,再也不是家长眼中那个乖乖娃了。这其实,要恭喜你,你的孩子长大了,他进入了青春期,但同时他们也进入了叛逆期。他们渴求独立,渴求自由,渴求摆脱父母的捆绑和束缚,渴求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渴求得到别人尊重、信任等等。对这个时期孩子的教育,你不能再用过去对他小时候的教育方法了。

那么,青春期叛逆的孩子该如何教育呢?

孩子小的时候,衣食住行父母都为他安排好了,他所有的一切都完全遵照父母的要求做,父母要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真是万事不管懵懵懂懂的童年。

现在,他渴望摆脱这种束缚,渴望自己能与父母平等对话。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转换角色,以前孩子听你的,现在他长大了,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和分析,再也不是那个完全听你话的懵懂小屁孩了。我们得转化过来,接受他的这种转变,面对他的这种转变。

以前,你说什么他听什么,现在也应该多听一听他的想法,他的愿望。千万不能还是那个一言九鼎的一家之主,没等孩子说完自己的想法就大发雷霆,没等孩子开口,你就指着鼻子大吼:“闭口!”,然后,让孩子严格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不能越过雷池半步。

孩子一回家,你就唠叨个没完没了,横挑鼻子竖挑眼,他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开口闭口都是否定,不容孩子争辩半句,只要他敢争辩,你就大声呵斥。你这样武断的家长只能把孩子越逼越远。即便孩子有什么心里的话也不愿意向家长诉说,有什么心里委屈也不愿意告诉家长,甚至连家都不想回,觉得家里没有温度,在家里不快乐也不自由。

作为家长,我们得放下架子,放平心态,静下心来,多耐心、诚心、静心的听听孩子的想法。下厨房烧几个菜,爷俩促膝而谈,引导孩子把心里的话说出来。不管他有什么想法,不管他说的不对不对,作为家长都要耐心的听,因为听是沟通的前提。只有你听了,你才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想什么,你才能有针对性的给他建议、帮助和支持鼓励。

很多家长困惑: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以前那样听话了。怀疑自己的孩子学坏了,怨怪自己的孩子学习倒退了。于是,苦口婆心的教导,大加训斥的责怪,甚至还有家长会向孩子动手。这些都是错误的。

其实,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后已经是一个小大人了,他们更渴望得到家长的尊重,渴望家长不要再没完没了的责怪他们,渴望家长能多给自己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间,渴望家长也尊重他们的想法。但很多家长总还把他们当成那个曾经的小屁孩,所有事情都为他们安排的妥妥当当,就连他们穿什么,吃什么、用什么,什么时间干什么都提前为他们安排好。殊不知,这其实是错误的家庭教育。

我有一个学生,家庭条件很好,孩子挺聪明,小时候学习也挺棒。但到了初中后,就慢慢的倒退,以致于从一个乖乖娃变成了一个打架、抽烟、逃课的问题孩子。

究其原因,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后,父母在外地忙生意顾不上管,将其托付给祖辈带管。孩子上初中两年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总共不到两个月,更不要说父母能够做青春期的陪伴,情感的交流了。父母给孩子最多的就是钱,可以说满足其所有要求。就连一双鞋也是上千元的。但遗憾的是,钱不能当保姆,孩子并没有教育好。

我与这个孩子聊过几次,他说的最多的就是父母只爱他们的工作不爱他。他不认为父母给他钱是爱他,他认为是父母欠他的,他们是用钱来弥补。他觉得很孤独,只有大把花钱的时候才能找到一点刺激,其他事情都觉得没意思。

后来,这个小孩的父母决定放下外地生意回来陪孩子,现在的情况好了很多。

孩子进入了青春叛逆期后,认知在发生变化,情感在发生变化,价值取向也在发生变化。学业压力不断加大,烦恼会莫名其妙的增加。这时候,很多孩子不会主动找父母诉说和交流,他们会选择把自己包裹起来。如果父母不能主动的走进孩子心里,不能主动的做孩子的知心人,还是站在家长的角度要求孩子,其结果只能让孩子离你越来越远。

有时候,孩子可能会有很多心里话没办法直面向父母诉说,有时候可能会觉得不想向父母诉说。这时,作为家长就要因时诱导,可以选择用书信、便条,或短信的方式与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真实的内心。不要轻易指责,也不要轻易否定,根据他们所说的情况,再有针对性的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积极的引导、激励和鼓励,给他们合理的建议和适当的帮助。让他们觉得父母才知他们最贴心的人,从而愿意和父母走近,父母也才能更好的陪孩子走过青春危险期。

与孩子沟通,我建议家长不要开口闭口就是学习,似乎除了学习再也没有什么话题了。如果只谈学习,孩子会很厌烦,也不愿意和你多谈,你们很有可能谈崩。我们可以与他谈其他话题,比如说孩子的爱好,他的一些朋友,他的愿望等等。

腾出一些时间,周末、节假日陪孩子郊游一次,放开所有的烦恼,所有的压力,所有的不愉快,一家人真正的,彻底的嗨一次!多和孩子搭肩、拥抱、合影、共餐、共唱;真诚的向孩子说:“以前爸妈真的疏忽了你的想法了,我孩子真的长大了,爸妈为你高兴!爸妈相信你!”再次强调,真诚地说!必须说!

这么多年,我有一个体验:我们一直说教育青春期的孩子,实际上更需要教育的是我们家长自己身。

我们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家庭环境不改善的话,孩子的教育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要教育好青春期的孩子,我们家长自己得先改变。

碰上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怎么教育?哪几个“套路”让娃乖乖听话

抚养孩子的每一个阶段,都像是考验,父母们仅有一招制敌,一路升级打怪,才可以紧跟孩子的步伐。然而这但最恼人的,莫过孩子反叛了。原本各种事情已经够让人头大的啦,孩子不然相互配合,有时候真心实意令人奔溃,一听到从孩子口中出的“我别,不必”,恨不能吐出来一口老血。遇上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两岁娃该怎么教育?

孩子的成长中有许多里程碑式,在其中“可怕的两岁”是父母的一大磨难。父母都会觉得孩子2岁的时候是胡搅蛮缠,心里清楚但行为上无法控制,乃至可能会觉得孩子是儿童多动症,事实上孩子这时候不论是思维或是个人行为,相比过去都可谓质的变化。岁时孩子一直“不”字当头,无论父母让他干什么,获得的基本都是摆头者“不”字,好像就要和你唱反调。

但说“不”,并不是代表孩子真不喜爱做这些事,而是一种期盼单独、表现自己的力量逐渐。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孙瑞雪明确提出:孩子在18个月上下听见的词,会到2岁随口说出,而“不”便是简单又又好玩儿的语汇之一。18个月孩子自我认同萌芽期,一直乱碰物品,父母就会说“别碰!”“不要跑!”因此孩子就记下了,到2岁顺理成章地说出来,而且每次说父母都会第一时间关心孩子的举动,这让他感觉非常有趣。

此外,孩子也会出现和小伙伴争吵的现象,觉得只要是玩过一会的玩具,是自己的一部分,这便是物权意识,终究这时孩子没法确立分辨“千万家”。父母也经常会叫法孩子宝宝,对他说这一玩具是“宝宝”的,并不能说,那是你的,这是他的,因此导致了搞混。

亲爱的楼主你好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一、家庭教育的现状。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现状之一:教子方法有失偏颇 我们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其一、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其二、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二)"顺其自然"型。这是独生子女现象出现后,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认,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赖放弃。具体表现为:其一、"代理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其二、"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龙"和"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症结所在。 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对待孩子"严"而出"格"。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所谓的"不一致性",是指家长教育孩子"严"不入"格"。在情感上,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如"顶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为,有的家长往往放松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家长一旦醒悟,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于是出现了学校里的"乖乖娃"成了家里的"小霸王"的异常现象。现状之二:孩子的表现差强人意 现实生活中的孩子,由于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种种令人担忧的"怪圈"。"怪圈"之一、崇拜金钱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对金钱已越来越渴望。在学生的口袋里,或多或少装有零花钱。据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学生手中有了钱,请吃零食、赠送礼物、请打台球、玩游戏机的现象随之出现;用钱请人做作业、做清洁的现象也不是什么新闻;特别是"下暴"现象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出现了“十喊九不应”的情况呢?一些家长越来越想不通,孩子明明听到家长的“呼喊”,应该立即响应家长的号召,为什么要装作听不见呢?难道只有武力解决,孩子才能改变这样的状态吗?孩子这是怎么了?

一、孩子的“十喊九不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专注力和专注力过于集中

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的专注力和注意力会不断的提高,孩子出生后的专注力和注意力仅仅只有3-5秒的,孩子长到6个月大的时候,注意力和专注力最多能停留30秒;孩子满1岁的时候,注意力和专注力能达到1分钟;孩子3岁时,注意力和专注力能长达5-9分钟;孩子5岁时,注意力和专注力能长达15分钟,孩子6岁以后,注意力和专注力能长达30分钟甚至更长。

孩子的专注力和注意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如果家长叫喊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出现了“十喊九不应”的情况,那说明孩子的专注力和注意力正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很可能没有听到家长的叫喊。

2、孩子的叛逆期让孩子假装听不到

每一个孩子都会经历三个叛逆期,第一个叛逆期是2-3岁,第二个叛逆期是6-7岁,第三个叛逆期是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都有一个相似的特征: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喜欢和家长“唱反调”,家长越希望孩子完成的事情,孩子就越不愿意完成,和家长对着干,所以当家长喊孩子的时候,孩子会选择用故意听不见的方式,故意不搭理家长。

当孩子出现了“十喊九不应”的情况时,家长不要着急发火,也不要着急“收拾孩子”,很多家长采用这两招,让孩子乖乖听话。

二、孩子出现“十喊九不应”,家长应这样出招

1、换个方式吸引孩子的兴趣

很多的家长呼喊孩子的时候,总是喜欢用隔空喊话、要么就是对着孩子说话的时候采用“老和尚念经”的啰嗦方式,家长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心中的逆反情绪越来越深,越来越不想搭理家长,所以家长想要孩子应答且乖乖听话,那就需要采用新奇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当孩子在看动画片的时候,家长叫孩子吃饭时,家长可以说:宝宝今天妈妈给你做了你心心念念的红烧肉,还有一道你以前没有见过的新菜系,快来看看吧,相信孩子听到这样的话,注意力就会转移到吃的上面,没等家长说完,孩子就已经跑到餐桌面前了。

2、和孩子来一个“君子约定”

为了专治孩子的“十喊九不应”的情况,家长可以和孩子来一个“君子约定”,家长每次只喊三声,当家长从3数到1的时候,孩子还是没有反应,孩子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让孩子长个记性,这样的话,当孩子听到家长的呼喊时,就会立刻做出回答。

不打不骂,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1、直接描述问题

不当沟通:说了多少遍了,上完厕所要关灯!

你知道这样多浪费电吗

高效沟通:宝贝,厕所灯没关。

重点:父母一味的指责会引起孩子对抗,直接描述问题,更能激发孩子解决问题的动力。

2、给予替代方案

不当沟通:你再乱画,我就打断你的手!

高效沟通:墙不是用来画的,纸才是用来画的。(递给孩子大一张纸)

重点:很多时候,孩子不是故意犯错,他只是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提供给孩子替代方案,告诉孩子怎么做是合适的。

3、反话正说

不当沟通:玩具别乱放、作业怎么这么马虎。

高效沟通:把玩具收起来,下次作业要检查一遍。

重点:不马虎不乱放,反而孩子会对马虎乱放东西,这些指令越来越印象深刻,会越来越马虎,不如给孩子一个清晰的指令。

4、用具体时间代替催促

不当沟通:你快点穿衣服,别磨磨蹭蹭的了。

高效沟通:宝贝,我们10分钟后出门,你可以定个闹钟哦。

重点:家长催得大紧,会把气氛弄得很紧张孩子做事效率也不高。我们试着具体一点用几分钟、几点钟来代替“快点”“赶紧的。

5、适当示弱/撒娇

不当沟通:天啊,你别吵了!烦死了!

高效沟通:妈妈昨晚没睡好,现在头很疼宝贝,你能让我休息一下吗

重点:从表达感受的角度出发,激发孩子的同理心,其实孩子都能理解并做到。

6、提供选择

不当沟通:你再乱跑,下次就别来了!

高效沟通:给你个选择,要么帮我推购物车要么坐到购物车里来,你来决定。

重点:与其说“不许做什么”,倒不如说给孩子选择,是培养孩子自主可以做什么”性的不错的方式。

  《少年的你》上映第一天,易烊千玺悄悄地坐在了北京一家影院的最后一排,和现场观众一起,观看了自己主演的首部**长片。

  放映结束,灯光亮起,导演曾国祥与监制许月珍来到现场做映后交流。打完招呼之后,主持人突然说:“我们今天有一个大彩蛋,有请易烊千玺!”

  我们这些还沉浸在**情绪中的观众有些不敢相信地往后回望,真的看见了那个刚刚在银幕上被称为“小北”的易烊千玺。许多观众举着手机拍照、欢呼甚至尖叫,好几个声音大喊:“易烊千玺牛X!”、“千玺演得好!”

  易烊千玺内敛地微微低头,拿着话筒连声说:“谢谢,谢谢大家。”

  

  坦白讲,在看《少年的你》之前,尽管我个人对易烊千玺抱有欣赏,但也还是会有些担心:首次担当男主的他,能把“小北”这个角色演好吗

  实际上,当初《少年的你》定男主角的时候,在监制许月珍的构想里,饰演“小北”一角的演员应该看起来要比周冬雨大一些,才能更符合“保护她”的设定。而在那时候,易烊千玺看起来还只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孩,并非她心目中男主角的最佳人选。

  导演曾国祥当时也有相同的思虑,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的采访时,他有提到对易烊千玺的最初印象:“他还没长开,还不可以做小北这么狠的角色。”

  

  当我们回顾两年前的易烊千玺,单看面容长相的话,确实会让人觉得过于青涩。十六七岁的年纪,确实写满稚嫩,以貌取人的话,大概会更适合出演偶像剧,而不太适合演《少年的你》这样现实而凛冽的**。

  可是仅仅过了半年,易烊千玺进行了第二次试镜,监制许月珍发现他竟然有了变化。整个五官开始舒朗起来,试镜的表现也很好,但还是觉得表面年龄有些偏小。直到两个月之后看第一季的《这就是街舞》,他们发现易烊千玺的眼神变得更加坚定更加有故事感了。

  最终,他们决定让易烊千玺出演“小北”。

  

  因为出道较早,并且又通过TFBOYS组合收获了大量的关注,易烊千玺难免会被贴上“流量艺人”的标签,甚至会被认为是一个“被包装出来的流量”。

  我以前对他也没太多感觉,总以为那是造星时代的一个产物而已。直到有一次看了那支名为《我的时代和我》的纪录片之后,才开始对他有了关注。在几次活动上近距离见过之后,更为他的那种礼貌与内敛留下深刻印象,也建立了欣赏的好感。

  

  我很欣赏他那种带着羞涩的内敛感,以及他认真努力的演艺态度。他的外形、唱跳当然是最引人关注的闪光点,这让他拥有了成为明星甚至巨星的基础。确实,他是这个娱乐时代被推向浪尖的年轻人,也是不得不快速成长的年轻人,尽管在众人眼里他是一颗十足闪耀的明星,但也不要忽略了,他可能也付诸了不少的失去。

  没有什么闪耀是随随便便得来的,这其中还包含着蜕变所需要付出的磨炼与考验。

  “流量”给他带来了很多关注,也带来了不少机会,但令人欣慰的是,他有实力支撑每一个迎来的机会。考上中戏,接拍《长安十二时辰》和**《少年的你》,都在逐步证明着他的实力。

  正是在《长安十二时辰》里,易烊千玺让我觉得他在演戏这方面是值得期待的。他饰演的李必不仅拥有了那种“少年老成”的稳重感,还有令人惊讶的节奏感。

  

  就连《长安十二时辰》的导演曹盾也给了易烊千玺很高的评价,说他“有成为一个大材的可能性,这其中包含专业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到了拍摄《少年的你》的时候,易烊千玺再一次展现了他的那种自我约束能力。根据剧组工作人员讲述,因为“小北”这个角色有骑摩托的戏份,易烊千玺进组之后基本属于现学现练,一有时间就拉着副导演去练习骑摩托。正是这般的积极练习,才有了如今银幕上酷酷的骑行身影。

  

  而在导演曾国祥的印象里,易烊千玺进入角色的状态会很快,并且很多时候他的戏份拍完了,千玺看起来还沉浸在“小北”的角色当中。这种状态的保持,是非常有益于角色塑造的。

  其实我们从角色的外部形象去看,就能感受到易烊千玺对这次表演的认真与投入。以往在镜头前多半光鲜亮丽的他,这次既有素颜出镜,又有剃掉长发,甚至还被打得鼻青脸肿,完全就是一种丢掉偶像包袱的姿态。

  某种程度上,易烊千玺那种低调内敛的性格,与“小北”那种坚韧隐忍的个性还挺贴合的。但为了能更接近角色,易烊千玺敢于放下偶像包袱,接受“小混混”的角色设定、接受圆寸发型、接受素颜出镜、接受鼻青脸肿,足以看到他想演好“小北”的决心。

  

  可即便是形象被如此这般地“折腾”,易烊千玺还是能在镜头前呈现出一种帅气有型的感觉。哪怕影片运用了大量的近景与特写镜头,易烊千玺的帅气依然不减,并且还更凸显了他的演技。

  是的,易烊千玺在《少年的你》里头的表现,堪称惊艳。无论是他的台词、形体动作,还是对情绪的把控、面部表情的拿捏,都表现得出乎意料的好。

  “小北”说话的语气、节奏以及气息的把握,都展现了易烊千玺较为扎实的台词功底。把台词表现好了,角色才能立得起来。审讯室里那种桀骜不驯的语气,在屋子里逗陈念那种调皮的语气,废墟告别时那种温柔低沉的语气,都被易烊千玺表现得恰到好处,丰富了“小北”的性格特点。

  

  但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他的眼神戏与哭戏。许多近景和特写镜头下,“小北”的眼神写满了情绪,有愤怒、有不羁、有轻快、有深情,用眼神传递内心的情感,将“小北”这个人物的内在心理活动演绎得十分传神,足以令人印象深刻,甚至会爱上这个角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对哭戏的表现。和眼神戏一样,哭戏也是体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小北”这个角色本身作为一个坚韧隐忍的少年,哭的时候并不多,但凡有落泪的时刻,便是内心奔腾着情感的时刻。

  印象最深的有两场戏:

  一场是在废墟主动被捕那段,小北拉着陈念一路奔跑,然后用一种“往自己身上揽罪”的方式,试图去保护陈念。

  他对陈念说“我喜欢一个人,想给她一个好的结局”那一刻,眼眶湿润,汗水涔涔,嘴部连带下巴都在抽动,将小北内心那种情感展现得很充分,很有触人心弦的感染力;

  

  另一场则是与陈念隔着探视玻璃互相由笑到哭的戏份,两人见面之后,内心奔涌着丰富的情感,但彼此都没有说话,而是就那么对望着,笑着笑着,眼泪就滑落下来。

  万千心绪,无需多言,尽在笑与泪当中传递出两个少年男女之间的情感互动。易烊千玺脸部肌肉的抽动,配合着滑落的泪水,足以让人产生共情。

  

  可以说,“小北”这个角色设定本身就很有层次感,易烊千玺通过塑造这个角色也展现了他多维度的演技。

  他的表现值得被夸赞,他也确实配得上“易烊千玺不是一个偶像,而是一名演员”的评价。在塑造角色方面,他演活了“小北”,外在形象与内在心理都很贴合“小北”这个角色,说他就是“小北”都不为过。

  但他显然又不是“小北”,就像前文提到过的那样,易烊千玺个人的经历和“小北”显然是不同的。所以,易烊千玺在表现“小北”这个角色的时候,确实是有演技在支撑。

  

  尽管我说过不能对易烊千玺夸得太猛烈,希望他能保持足够的清醒,但对于一个首次担当**长片男主的年轻演员而言,他的表现确实够出色,值得被夸赞与被肯定。

  目前看来,易烊千玺的整个职业道路走得都很好、很对。但他毕竟还很年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想在银幕上留下更多好的作品,不断地学习是很有必要的,不断地打磨自己是很有必要的,不断地去丰富自己也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还是那句话:易烊千玺,未来可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326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