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到底表达了白居易什么情感呢?

《长恨歌》到底表达了白居易什么情感呢?,第1张

长恨歌》一出,关于其主题,便成为历来读者争论的焦点。观点也颇具分歧。大抵分三种:

其一为爱情主题。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

其二为政治主题说。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

其三为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扩展资料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__(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

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

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参考资料:

-长恨歌

白居易的《长恨歌》表达的思想有三种:

其一为爱情主题。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

其二为政治主题说。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

其三为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

扩展资料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

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全篇分为三部分:开篇至“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第一部分,诗人用三十二句的篇幅来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并讲述了由此带来的荒政乱国的情形及安史之乱的爆发。

第二部分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写杨贵妃在马嵬驿兵变中被杀,以及此后唐玄宗对她的思念; “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尾,是全诗的最后一部分,讲道士帮唐玄宗到仙山寻找杨贵妃。

-长恨歌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长恨歌》一出,关于其主题,便成为历来读者争论的焦点。观点也颇具分歧。大抵分三种:其一为爱情主题。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其二为政治主题说。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其三为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 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对《长恨歌》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意在讽喻,“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1]有人则认为这完全是一首爱情诗,“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2]对这个问题的争论至今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正是诗人为这首长歌所取的诗题,即“长恨”二字。所谓“恨”就是遗憾、遗恨,对这一情感的全面理解,将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全诗以“惊破霓裳羽衣曲”为界,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 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作品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 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 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 基础,也是致“恨”之因,这一部分的讽喻意味是很明显的,甚至可以说是很辛辣的,讽喻论者的依据主要来自这一部分。后一部分具体描述 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 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 下。玄宗借 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 “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 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 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这是爱情主题说的根据。可以说,《长恨歌》既对唐明皇的荒*误国,杨贵妃以色邀宠有所批判,特别是在诗歌的开头;又对他们之间忠贞不渝的感情有所同情,甚至歌颂,特别是在他们的爱情发展成悲剧之后。对此,陈鸿的《长恨歌传》有很好的说明:“……质夫(白居易友)兴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指玄宗与举杨贵妃的故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不难看出,作品既包含着对主人公的同情,又隐含着对统治者的讽喻,较好的体现了最初的创作意图。对这一意思,我们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首先,诗中的最后一节在铺写了李杨二人生死隔离思而不能乡间相爱而不能复聚的情况之后,诗人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两句意味深长的诗句结束了全篇。在诗人看来,一对彼此刻骨思念的情人遭遇这样的不幸,正是一个令人哀怜的悲剧。这对于这对情侣来说,以至对于后人来说,都只能为之遗恨千古悲叹不已,在诗中,作者也流露出对两位悲剧主人公的莫大同情。《唐宋诗醇》谓:“结处点清‘长恨’,为一诗结穴,戛然而止,全势已足,更不必另作收束。”在这点题之笔里,刻骨的相思变成了不绝的长恨,特殊的事件获得了广泛的意义,李、杨的爱情得以升华,普天下的痴男怨女则从中看到自己的面影,受到心灵的震撼。诗以“长恨”命题的意义,似乎正在于此。

  其次,我们还应看到另一方面。《长恨歌》写的不是一般的爱情,它是封建帝王和获取专宠地位的贵妃之间的“爱”。这种爱在宫廷内即表现为“重色”和邀宠。白居易在谈及自己的创作经验时曾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3]因此,在重视结句的同时,我们同样不应忽视对作品首句的分析。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可谓一语双关。“思倾国”,果倾国。正如古人所说:“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自是有银河。石壕村中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的确,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夫妻离散,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爱情悲剧举不胜举,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之所以打动人心,还因为主人公的特殊身份。正是这种特殊性,从而使作品具有了与众不同的历史意义。我们不能不说,安史之乱这场浩劫的发生,与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贻误政事,有很大关系。因此,诗人在描写这个悲剧故事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悲剧发生的原因。在白居易看来,唐玄宗过分地宠爱杨妃,不理朝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任用非人,(“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都是作为一个君主所不应该的事,对此他不能不有微辞。诗中当写到这方面的时候,诗人也毫不掩饰的流露出不满情绪。众所周知,白居易的创作主张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即使是这样一篇表现爱情的作品,也还是闪现着作者“有补于治世”的思想。个人行为而引发了国家的不幸,这里的“长恨”,是否也包含着对这种不幸所产生的深深的遗憾与痛悔?正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句,“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谁又能说清,这“恨”究竟是对自身遭遇的叹息,还是对国势破败的感慨?

  另外,在对作品主题进行探讨时,我们还不应忽视作者本人的经历对本诗的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在《长恨歌》中,尤其是作品的后半部分,那些情深意切的诗句,不是有过亲身体验,是很难凭空想象出来的。在艺术创作中,作者不可避免的要投入自己人生的情感体验,这是很正常的。著名的唐传奇《莺莺传》,不就是与白居易同时的元稹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的吗?研究表明,贞元二十年(804),白居易在长安任校书郎时,有徐州之游,并曾到节度使张愔家赴宴。席间,张愔善歌舞、雅多风态的爱妓眄眄(即关盼盼)出以佐宴,为此白居易赠诗二句(诗曰:“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从白居易以后所写《燕子诗三首》来看,关盼盼这个多情多义的女子当给白氏留下了深刻印象。另外,白氏年轻时家居徐州符离,曾与当地一名年方十五、六的女子湘灵相恋。白氏33岁时全家迁往长安,这就意味着不得不与正在热恋着的湘灵“生离别”。两年后在他写《长恨歌》时,这段恋情是不会忘记的。因此,正如有些论者所说,诗中“还有作者因与自己所爱女子不能结合而产生的深挚恋情、憾恨之情的投射”,[4]需要指出的是,有人根据白居易的这些经历,断定《长恨歌》表现了作者对旧日情人的怀念,或者是对往日情感的寄托,这显然是过于牵强了。白居易在写《长恨歌》时,特别是在刻画杨玉环形象时,可能有湘灵,甚至还可能有关盼盼的影子,但这毕竟是三个很不相同的女性,白居易对她们的感情投入和思想评价的侧重点是很不一样的。《长恨歌》不仅是成功地写了爱情,首先是成功地写了帝、妃之间的爱情,如果作者过多地借以宣泄作为平民的自身的爱情悲剧,那么读者今天看到的《长恨歌》就不一定有这样深刻的意义了。但我们也可以说,在表现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时,作者多多少少地甚至是无意识地的也宣泄了自己在人生经历中的憾恨之情。由此看来,“长恨”者又何止是唐玄宗一人呢?

  对同一部作品见仁见智的争论,在文学史上是屡见不鲜的,正如人们常说的:“说不清的作品未必是好作品,但好作品又往往是说不清的。”《长恨歌》作为一首伟大的作品,其主题的复杂性是完全可以理解。在我看来,本诗至少从同情悲剧遭遇、感慨国事、个人经历与情感的投射这样三个角度体现了这种绵绵无绝期的“恨”。

  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解读的过程中生成的,我的这种理解也许是偏颇的浅薄的,但毕竟是一得之见。不妥之处,望识者斧正。

  注释:

  [1] 唐汝询《唐诗解》转引自《文史知识》1983年第7期

  [2] 参见赵翼《瓯北诗话》

  [3] 白居易《新乐府序》参见《隋唐五代文论选》

  [4] 参见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长恨歌》的主题:

  (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

  (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双重主题,在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长恨歌》写作的社会背景

  白居易生活的中唐时代,民间喜于谈论玄宗与贵妃的故事,“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见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元稹《灯影》)不仅如此,据说,平定叛乱后,当唐明皇避暑回来的时候百姓都是哭着欢迎他回来的,由此可见当时的百姓对于李杨的爱情悲剧是同情的,宽容的白居易写作《长恨歌》的地点在周至,而马嵬就在附近,当地肯定流传着有关李杨的爱情说,那么,白居易也一定受到了民间传说的影响。而且,当时的唐朝经济有所发展,市民阶层兴起,这一新兴的力量,追求感官的享受,张扬个性价值,显示其个性意识,与封建文人放荡不羁的浪漫天性有某种程度的吻合,对于胸怀远志而官职卑微的白居易来讲,

  这无疑是一种影响其创作的推动力。《长恨歌》蕴含了人们对理想爱情和美好愿望的追求,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平反后,割据,藩镇势力勃兴,战乱不已,人们生活极度痛苦,而越是处于痛苦之中,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尤其是对幸福安逸的爱情生活的追求也就越强烈。 百年以后,唐末战乱,唐僖宗又像玄宗一样带领皇室入蜀避难,途径马嵬坡时有感而赋诗云:“马嵬杨柳绿依依,又见鸾舆幸蜀归。泉下阿环应有语:这回休更罪杨妃。”唐僖宗已代杨妃说了冤魂的不平之恨了。

  由此可知,这肯定是一首同情李杨情感悲剧的爱情感伤诗。

  白居易的写作角度

  《长恨歌》之所以流传至今自然是因为它是一首好诗,而一首好诗自然是融入了作者的感情的。白居易怎么能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写得如此传神呢?让人回想起他与青梅竹马湘灵的感情故事了。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邻女》;“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寄湘灵》;“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寒闺夜》这些,都是白居易描写他的初恋情人的诗句。 人生最痛苦之别莫过于生离别。若是死离别,时间还可以逐步把痛苦减轻,然而生离别会让人一辈子挂念和痛苦。白居易少年时和东邻之女湘灵姑娘长期相爱,感情非常深厚。由于封建礼教森严,双方皆不敢将关系公开,只有暗暗地往来,以至于双方的父母都不知道。后来白居易因生计所迫离开符离时,双方都发誓永远相爱,不负少年之约。只是,最后碍于封建礼仪,两人最终没有在一起,只能做一对相爱却不能相依的无花果。 不难发觉,白居易的故事与李杨的故事是何其的相似啊。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测:《长恨歌》感伤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情殇,同时也是白居易在缅怀自己未遂的爱情啊! 都是爱过的人哪,怎会不能体会爱一个人却无法相伴终老这萦回不休的惆怅之情呢?所以,白居易他懂得唐玄宗,也同情唐玄宗,在唐玄宗与杨玉环身上,他找到自己与湘灵的影子,所以,他借题发泄对自己爱情的悲哀与感伤,对唐玄宗,白居易只有深深的同情,对爱人离去的深深感伤。即使唐玄宗有错,不该为美人而荒废朝政,可是他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没错啊。从这一方面想,也足以证明这是一首爱情感伤诗。

《长恨歌》是一篇叙事诗,整篇诗分为三部分,故事以唐杨两人的相识相爱、终日缠绵为上篇,然后以长安战事起,逃亡路上唐玄宗被逼勒杀杨玉环。

战事结束后,唐玄宗从宫外辗转回到宫内相思杨玉环为中篇,最后再以道士为唐玄宗上天入地寻魂魄,海上仙山忆前世为下篇。

整篇诗词60句840字,看似是一篇相爱不能相守的爱情故事,被白居易歌颂的凄惨、悲凉和惋惜,可我却看到了一个贪恋美色、误国误民的自私昏君。

上篇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诗词的开头就以唐玄宗“思倾国”喜美色铺开,本来爱美之心人皆有知,这本无错,可是错就错在他其实已经坐拥皇宫佳丽成千上万了,据《新唐书》记载,开元天宝年间,唐玄宗拥有的妃妾人数高达四万之多!可还觉得身边没有美人。

我就想问唐玄宗:你已经有那么多的美女在身边陪伴了,怎么好意思说“御宇多年求不得”呢?当然这也许是白居易自己的想法,在唐玄宗还没有得到杨玉环前,其他的美女在他面前可能都太庸俗了。

而且杨玉环本是唐玄宗的儿媳,对于公公贪恋儿子的老婆本就是伦理道德所嗤之以鼻。我们都知道古时候一个女人如果嫁给皇家人就一辈子守着自己的身份到死,怎么可能有改嫁的机会?

可是唐玄宗看上了比自己小34岁的儿媳,人在爱欲起是很难压抑的,更何况是一个有权有势的一国之君,从唐玄宗那四万之多的妻妾就可以看出,只要是他想要的美女,就没有得不到的,所以为了等得到杨玉环,唐玄宗可是费尽心机帮杨玉环搞了一出先出家后还俗的把戏。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

这七句都详细描述了唐玄宗在得到杨玉环后给到她的各种恩宠,而杨玉环的温香软玉也让唐玄宗整日不可自拔。七句句子几乎每一句都有一个“春”字,暗示了他们此时的爱情正朝着春意盎然的方向发展,连万物都萌发着蠢蠢欲动的表现。

两人在热恋时,会感觉周边所有的事物都充满着朝气,甚至让唐玄宗沉迷其中不管政事。唐玄宗作为一个一国之君,他的责任不只是维持一个小家这么简单,他的职责是天下百姓,“在其位而谋其职”,可他却手拿权利宠幸着女人不顾国家的动荡,孰重孰轻他难道不自知吗?

“三千宠爱在一身”唐玄宗把所有的宠爱都给到了杨玉环一人,天天在歌舞表演中纸醉金迷。表面上他们你情我浓一派祥和,可是危机却因唐玄宗不理朝政慢慢累积,杨玉环享受着独宠,这是致命的源头,在我看来杨玉环是个不聪明的女人,不但不聪明,而且还目光短浅。

或许这跟杨家给到她的压力有关,以为有了专宠就有了全天下,的确家里的兄弟姐妹也都因为她被封官进爵,扩大了家族的势力,可是那又怎么样?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你在明处,眼红的人、心生怨恨的人在暗处,他们只是在寻找机会蓄势待发,所以现在他们有多缠绵,未来就会有多悲惨。

中篇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甜蜜的日子过眼云烟,长安战事起,唐玄宗带着杨玉环逃亡,却在逃亡路上被六军逼迫一定要杀死杨玉环,不然不再前行。

大家都把杨玉环看成了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非致杨玉环死地不可,此时的唐玄宗才感觉到害怕,为了让自己保命,为了尽快逃离战局,为了以后还能继续坐着皇帝的宝座,自私的唐玄宗只能忍痛命人勒死了杨玉环而保全自己。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一地的翠翘、金雀、玉搔头随意的散落在了地上没有人去收,在逃亡的过程中杨玉环被人匆匆地勒死在路上,曾经的风光不在,三千宠爱又如何?唐玄宗在最后关头还不是让她落了一个抛尸荒野的下场?

危机关头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性,唐玄宗在生死一线时最爱的还不是自己?也许官宦们逼迫他,让他在杨玉环和国家中选一个,他选了放弃杨玉环,像是为国家抛弃儿女情长,可早干嘛去了?说穿了他只是一个自私的享受鬼,却让一个女人为他承担了一切。

在唐玄宗可以掌控一切的时候,他用权利去制造了一场爱杨玉环的假象,试问哪个男人不爱年轻貌美的女人?在那个年代,唐玄宗做杨玉环的爷爷都不为过,而杨玉环靠着她自己的美貌和才情,吸引一个这么大年龄的男人不足为奇。

而杨玉环作为一个王爷的妃子本应有所避嫌却没有,给了唐玄宗机会,所以你说他们两人的爱情是单纯的吗?我看不见得。

一个有权有势,一个才艺相貌俱佳,两人各取所需,天下太平时两人可以相依相守,可战乱来临时不还是轻易就被挖解?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对此如何不泪垂! ”“秋雨梧桐叶落时”这些苍凉的词句无不显示着唐玄宗回宫后的落寞,在宫殿里,曾经一起相处的日子和场景,似乎都有杨玉环生前的影子,只是死物虽在,活物却已经今非昔比,处处透着凄凉。

“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这些相思成灾,孤枕难眠的日子,在白居易的眼中也许会觉得唐玄宗很长情,马嵬坡下的无奈之举,让他最终只能沉浸在相思情绪中,死的人解脱了,活着的人却是煎熬,可这不是唐玄宗他自己活该吗?

唐玄宗他再惨也是他跟杨玉环两人爱情中的背叛者。从开始宠幸杨玉环日日不早朝,是两人一起种的因,而恶果却是杨玉环一人来承担,所以晚年他再惨也没什么可怜,这是他应受的。

下篇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在白居易眼里,他歌颂这段相爱不能相守的爱情,所以得了相思病的除了唐玄宗,还有已在仙山成了仙子的杨玉环。“含情”、“两渺茫”、“唯将旧物表深情”这些描述正是白居易给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披上了一件凄美的外衣。

可在我看来杨玉环的死应该是带着怨恨的,曾经的万千宠爱最终变成一根赐死的白绫,她能死的瞑目吗?

当然我的想法也许很绝对,我觉得处于热恋中的爱情爱的越深就越容易因一方的背叛而恨的越深,爱与恨本就在一念之间,杨玉环的死并非自愿,是被迫的,是她最爱的男人把她推上的绝路,她又怎么可能还相思成灾呢?应该是怨恨成灾吧!

不过白居易的这首诗是歌颂他们的爱情,所以从白居易的角度他也许觉得爱情路上总有一些逼不得已,不是吗?那到底是把女人想的太傻还是把爱情歌颂的太伟大?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两句是全文的总结,也是他们爱情正浓时的虚幻誓言,曾经的海盟山誓看似多么美好,而下一句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不也讽刺了他们已经阴阳两隔,再美好的誓言都化做了绵绵长恨,正好回应了“长恨歌”。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下面,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起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赏析四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本文作者持爱情说。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白居易并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本文还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和社会历史分析他在处理历史题材、政治题材和来自民间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的关系问题上的独到之处,进一步说明唐明皇杨贵妃形象的审美意义。

  《长恨歌》一出,关于其主题,便成为历来读者争论的焦点。观点也颇具分歧。大抵分三种:其一为爱情主题。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其二为政治主题说。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其三为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贵妃进宫后恃宠而骄,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嵬,“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缈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情”的宣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应该说,写作之初,白居易至少在主观上是同意陈鸿的“惩尤物、窒乱阶”之说的,后来在《新乐府》的《李夫人》、《古家狐》中还重复强调了“尤物惑人”、“狐媚害人”的主题,明确宣扬性爱之为害,但是又承认“人非木石皆有情”,性爱是消灭不了的,所以解决问题的途径只好是“不如不遇倾城色”。但在《长恨歌》的实际写作当中,他又服从了民间爱情故事所表达的人类的向美本能和情感欲望。这样,整个故事便具有了更为深刻复杂的涵义:既写了真美,又写了真恶,并将两者直接联系在一起;《丽情集》本《长恨歌传》有一段话:叔向母曰: “甚美必甚恶。”李延年歌曰: “倾国复倾城。”此之谓也。 这段话大概可以代表中唐士人对这一问题的最后思考。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时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因为“甚恶”而抹煞“甚美”。尽管其主题最后似偏离了对“甚恶”的谴责,但“甚恶”内容本身毕竟没有被抹煞,反过来又丰富了“甚美”的涵义。

  《长恨歌》一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和政治题材,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即传统模式与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并存,这固然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是分不开的。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白居易所谓“独善”的基本内涵是乐天知命、知足保和,并由此而与释、老相通,以随缘任运、委顺自然为应世态度。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独善”与“兼济”并行不悖,“施之乃伊吕事业,蓄之则庄老道德”(《君子不器赋》),它们是一个完整人生观的两个侧面。还在遭贬以前,他努力为云龙、为风鹏,并与元稹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也正是因为他年轻时候的胸怀大志,颇有挽唐室于既衰,拯生民于水火的政治气概,才使得他有足够的气魄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并以“不惑”来总结唐明皇后半生的政治得失,写就了《长恨歌》。这样,在他心目中对唐明皇的一分为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来。正是因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轻国的唐明皇是对立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好皇帝的悲剧。好皇帝有所惑,终于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唐明皇性格的塑造已排斥了理想化,乃是另一种理想化的结果。排斥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皇帝们头上加足光圈使其上升为半神的理想化。而这排斥本身,就包含了城市居民的另一种理想在内,他们从现实生活中皇帝权威下降的土壤出发,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想象为和他们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一个有爱欲、有苦恼、有错误、有缺点的人情味十足的痴情皇帝,简直同一般爱情故事中的主人公并无差别!他们从另一角度把皇帝理想化了,理想化的皇帝应该和百姓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而白居易从民本思想出发,有条件、并且有所扬弃地接受了城市居民的这种对唐明皇的理想化,这样完成了对唐明皇形象的塑造。诗人被贬江州以后,“独善”与“兼济”的地位才发生了转化,他的精神生活与仕宦生涯逐渐转轨,终于以“独善”消释了“兼济”,在精神自救的过程中,白居易逐渐从关注社会政治转向关注个体生命,对于自由人格的钟爱逐渐超越了对道德人格的执著。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28603htm#4

结合文本分析就可以略去后半部分。

长恨歌主要讲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杨玉环十五六岁的时候,貌美如花,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

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阳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咸阳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后来唐玄宗贪恋美色,宁冒天下而大不违,就算是**也要让她成为自己最宠幸的杨贵妃。

杨玉环与李隆基都有共同的爱好,喜欢音乐,舞蹈。他俩到李隆基创办的梨园里去演习,她带头下拜,众梨园弟子随之下拜,在梨树之下,拜认李隆基为梨园祖师爷。李隆基亲自作了《霓裳羽衣曲》,杨玉环为感李隆基宠幸之恩翩翩起舞,两人如痴如醉,李隆基大为感慨:“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7月15日,李隆基逃至马嵬驿。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忠,并强迫杨玉环自尽,史称“马嵬驿兵变”。老年的李隆基没有了皇权,对人生有了更多本真的体悟,他更加思念爱妃,到了不能自已的地步,他甚至抱着玉环的画像老泪纵横。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天宝四载(745年)八月,册杨玉环为贵妃。为了讨贵妃的欢心,李隆基可谓费尽心机。为了迎合她喜欢服装的心理,有专门为贵妃服务的七百多人给她做衣服。为了让她吃上喜欢的荔枝,李隆基还下令开辟了从岭南到京城长安的几千里贡道,以便荔枝能及时地用快马快速运到长安。有了杨贵妃,李隆基的奢侈之风越来越盛,大臣、贵族、宗室为了巴结皇帝,投杨贵妃所好,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贵族巴结逢迎。其族兄杨国忠也平步青云,做上了唐朝宰相。杨贵妃的姐姐们也得到了实惠,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其他的兄长也有封赏,做了朝中的高官。杨国忠的权势无人能比,兄妹二人的辉煌时期也为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在杨国忠的专权下,整个唐朝开始混乱起来,可以说,唐朝的转向衰落固然有李隆基的过失,但杨氏兄妹特别是杨国忠这个哥哥没有起到正面的作用,他的为非作歹,也没有给妹妹带来好运,反而把妹妹送上了不归路。美丽并不是罪过,但美丽却是一个起因。在杨国忠的一手遮天之下,首先是朝政混乱。朝政混乱影响了国家的经济。

晚年李隆基忧郁寡欢,宝应元年农历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李隆基驾崩,终年78岁。葬于唐泰陵。同年久病已久的李亨亦驾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34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