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地区的心理咨询公司应该是密多心理咨询服务中心较好。了解到蜜多心健康咨询服务中心邀请了众多心理咨询的教授、专家加盟,多方面、全方位及时为各类社会对象提供心理援助。咨询范围主要有婚恋情感咨询 、性心理障碍、家庭教育咨询 、危机干预、个人成长咨询、不良行为矫正、人际交往障碍、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职业生涯规划、企业管理咨询及培训(EAP)等。我给你个推荐你去看看 http://wwwqzmdzxcn/
(一)初一
1拜年:亲友互相往返拜年,互道恭喜,祝福对方来年事事顺利、身体健康。
2穿新衣:新衣代表万象更新,尤其是小朋友对新年的期待,有一套自己喜欢的衣物,从帽子、衣服到鞋子全是新的,是多么另人兴奋的一件事。
3行春:新年第一次出门,通常会到庙里祈福,祈求新的一年事事顺利。尤期会注意出门时的方位,先往东走走会大吉大利,就鲜少有人会往南走的。
4开门、关门看吉时:开门、关门本是件稀松平常的事,但是在初一这天就显得隆重,因为农民历上都有注明几时开门、关门是大吉,所以大家宁可按照时间讨个吉利。
5禁忌多:新年期间凡是认为不够吉利的事,都被列为禁忌之列,如:不能口出秽言、不能骂人、不能倒垃圾清秽物、不能用刀剪、不能白天睡觉、不能煎粿等。
6早餐吃素:这是以前农业社会,一般吃荤家庭唯一一定吃素的一餐,是祖先们怜惜万物的仁爱之心,现代的想法认为初一吃素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前一晚的年菜太油腻,清肠胃也有益健康。
(二)初二
1做 牙:一般从商者拜土地公,而没从商也会拜,大多都用牲礼祭拜,现代也逐渐改为以鲜花水果祭拜,因为家里还有许多肉类没吃完呢!而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生日,就多用牲礼祭拜。
2公妈(祖先)开荤:早上要拜祖先,而且是准备牲礼和菜碗,丰盛的一餐请祖先品尝。
3回娘家:原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是十一(请子婿)或十二(女儿回娘家),但不知何时开始改为初二,或许因工商业社会新年假期短(只有五天),所比选择这一天比较适当。旧时女儿回娘家的目的是父母探询女儿在婆家的情形,是否孝顺公婆?勤俭持家和勉励女婿在新的一年更加努力。
(三)初三
1睡到饱:因为从除夕到初二都劳累,所以今天可以好好调息一番,晚起一下。
2闽南的初三这一天,一般是家人在祭拜去世亲人的日子,所以如果初一、二没去拜过年的家里一般是不去的。如果冒然去给人家拜年,会让对方觉得带来晦气。所以这天大都是户外活动,而不去串门拜年。
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四)初四--接财神
自从十二月廿四日送走注在人家的诸神以后,今天诸神返回人间述职,当然要早一点接神,表示勤劳好兆头,如果太晚接神,财神都被接走,新的一年如何有财气呢?
(五)初五
1开工:一班公司行号大都选这天开工(除非初五在黄历上实在不宜开工,才另择日期)但都只是举行祭拜仪式,召告一下,让多日为动机器运转的一下,检查一切正常,然后老板发个「开工红包」,让所有员工讨个吉利后即回家,明天正式上班。其实这个仪式就是「收心操」不是吗?
闽南闹正
春联、年画、饺子、年糕,这些都是咱们中国人过大年的年景、年俗、年味,而比起北方城市的春节习俗,闽南一带的过年习俗显得颇为独特。闽南地区所指的春节一般是从除夕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闽南人过春节也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说法——“年兜正月”,“年兜”就是除夕,讲究的是吃;而“正月”指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讲究的是玩,是“闹热”,也就是这么一个非常闽南味的词——“闹正”。
鞭炮声里迎正月
许多读者也许会问:“‘闹正’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闹新春’呢?”记者为此请教了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闽南语研究专家林宝卿。林宝卿介绍说,“闹正”的“正”是“正月”的意思,在闽南语中念作“znia”(n代表鼻化音,读第一声),在闽南语中,“znia”这个字代表的意义是正月或是新春,比如除夕夜12时放鞭炮,闽南人叫做“开znia”,也就是说,放鞭炮迎来新春。可见,“闹正”的词意与“闹新春”相同,是闽南语版的“闹新春”。
文史专家洪卜仁老先生告诉记者,闽南春节“闹正”的方式随着时代不断变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厦门漳州金门一带的闽南新春歌谣记录着当时闽南人是如何过年的:“初一早;初二早;初三无甚巧;初四神落天;初五过开;初六壅肥;初七七完;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地公生;十一请子婿;十二倒来拜;十三吃糜字配芥菜;十四相公生;十五上元瞑;十六看大烛;十七倒灯棚。”洪老说,所谓“闹正”,初一、初九、元宵最是“闹热”。
女婿拜年
由于闽南习俗正月初二是“女婿日”,所有出嫁的女儿在初二必须跟有“半子”之称的女婿和孩子回娘家探亲。有句俗谚:“有父有母初二三,无父无母斗担担”意思是说:娘家父母还健在的媳妇,初二、初三一定会有人前来接回去“做客”,娘家没有父母的媳妇,只好继续留在婆家做活,帮亲友中回家做客的人抬担子。因为大家相信大年初一回娘家,会导致娘家变穷,所以要等到大年初二才回去;换个角度想:大年初一开正后,婆家忙着各项过年的行事及接待拜年的访客。作为媳妇理当体谅,如果只顾回家,未免说不过去。
女婿上门,须随手携带礼物称为“伴手”。回到娘家先向尊长拜年,再分送红包给他们,有些长辈也会分赠红包给带来的外孙。如果娘家有幼小的弟、妹或兄弟、姐妹的子女,也都要相互赠送红包贺年。若是女儿第一次带子女回家拜见外公、外婆,有的外公、外婆还会送鸡腿,并且用红绒线系铜钱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称为“结彩带”。
中午大家一起吃团圆饭后,再叙叙旧,约在下午三时以后就可以离开娘家了。如果是首次回娘家,娘家要准备二枝“挂尾蔗”及二只活的“带路鸡”给女儿和女婿带回家种植与饲养。所谓“挂尾蔗”就是红甘蔗,前有蔗叶,后有蔗头茎,并用红带子绑住两枝甘蔗,以祝女儿女婿同甘共苦、永浴爱河,直到白头偕老。至于那两只带头鸡,则希望其女儿和女婿像鸡一样多子多孙。
吉祥用语
正月初一日,也叫“新正”,亲友之间互相拜年,称为“拜正”、“贺正”。主人请客人吃甜料、喝甜茶,然后说吉祥话:
对太太言:食甜给你生后生(生儿子)。
对老人言:食甜给你老康健,食百二(活到120岁)。
对商人言:食甜给你大赚钱。
对小孩言:食甜给你快大汉/胖胖大(快长大之意)。
对**言:食甜给你嫁好夫。
一般相互间言:新年大赚钱/新年走好运。
茶点准备
当朋友或亲戚来家贺年时,主人就拿出甜料(以前多为红枣、土豆、冬瓜、瓜子等,现在多以精致的糖果代替)、甜茶,招呼客人食用,称为“食甜”,表示圆满亲密的意思。
客人吃后,要说些如“食红枣,年年好”、“恭喜大赚钱”、“食甜甜,乎你快大汉”(意“让你快长大”)、“食甜甜,乎你生后生”(意“让你生儿子”)等吉利话。另外,贺客如果带有小孩,必须赠送红包,作为新年的见面礼。
请喝春酒
一般,自大年初一到十五,家家户户都利用年节时准备现成的饭菜,宴请亲朋好友,以联络彼此的感情。如商人多会利用这时候,款待顾客,以便扩展生意。
闽南民谣
初一早(早早起来之意)
初二早
初三无歹志(无事情);
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
初五隔开(告一段落)鸦
初六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
初七七元(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
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
初九天公生(天公生日);
初十地公瞑(土地公生日);
十一请女婿;
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
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
十四结灯棚;
十五上元丸;
十六看大烛;
十七倒灯棚(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建议背记起来^ ^
拜年禁忌
在闽南人传统中,对于拜年有许多禁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禁忌已基本不存在。
一、厦门传统习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或无歹志)”,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
春节期间,是闽南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大家都有着种种的希望,除了初三不能拜年外,还有不少其他禁忌。初一的禁忌最多。早上要吃素菜,不吃荤的,也不煮,吃的饭菜必须是除夕日预做的,谓之“隔年饭”。表示去年的饭吃不完还有剩余。初一要吃干饭或其他食物,不吃稀饭,否则这一年外出时会被雨淋或遭意外。初一至初五不能扫地,不可舀肥。万一非打扫不可,也要把垃圾留置家中,不可拿到外面倒掉,不然就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倒掉一样,使家里受穷。不可骂人,不可打架,不问人讨债,不使身体受伤。如受伤,就是“痛过年”,极为不吉利。不可打破或损毁碗盘瓷器,万一不慎打破,就用红纸包起来,等到初五“隔开”之日,才把它投进河里,念“打破瓷,钱银一大堆”等安慰的话,如此就可逢凶化吉。绝对不可午睡,据信,男人初一午睡,他的田畦就会崩溃;女人如果午睡,则厨房就会倒塌。
饭春花:除夕夜会在神案前供奉春饭,春饭上面会插上一支印有春字的纸花。
不吃稀饭:闽南人在大年初一的时候,不吃稀饭,因为吃了稀饭,表示这一年外出容易淋到雨而生病或是遇到意外死亡。
闽南话本 正月正时
闽南人十分重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所以春节期间特别喜庆、特别好客、特别慷慨、特别宽容。在春节这几天他们总是把“正月正时”这个词挂在嘴边。
“正月正时”是一个万能的理由,只要这个词一说出口,不需再有更多的解释,听者就能认同:把平日的烦恼抛到九霄云外,该开心的就开心,该请客的就请客;常年简朴节约的这时却毫不吝啬,平时有成见的这时一笔勾销。闽南人过年,不仅投入金钱、时间、精力,更重要的是还注入情感,所以既营造了节日的气氛,又赢得了过节的心情。
虽然说现在的国人结婚婚礼越来越西式化了,但是还有很多人会采用中式婚礼,因为他们认为只有中式婚礼是正宗的,也比较热闹和喜庆,那中式婚礼可是有非常多讲究的哦,下面就让本栏目来给大家分享下关于泉州的结婚风俗吧。
订婚手续
1所谓的“定婚”就是男方由其长辈或族亲长辈择个吉日,带上金银手饰、礼(聘)金、喜糖、香烟等礼品到女方家“压定”,或称订盟,宣告婚事已定。
2闽南人是很注重订婚的,因为它是结婚前的必经手续,被看作是没有法律程序前的事实婚姻,在很大程度上等价于结婚。
3年轻女子在定婚后就视对方为未来的终生伴侣,对外亦不必再羞答答、扭扭捏捏。更有甚者,让男方住到自已家中或自己住到男方家中也就天经地义,不必担心他人有什么闲言碎语,流言蜚语了。
4定婚的金银首饰起早就该准备好了,一般是“从头到脚”都要有,包括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金手链、金脚链,上下珠光宝器,金光闪闪的。数量多少根据不同的家庭经济情况而有所不同,一般人家量力而为。
5除此之外,礼(聘)金是不可没有的。按照以前的说法,这聘金是男家给女家的“养钱”(养育姑娘的钱)。女家先出个价,男家则视自家的经济情况来还价,再由媒人从中说和。
6早些年日子苦,女方父母会把聘金留一部分贴补家用。如今这样做就显得太过寒酸了。通常是聘金全部作为嫁妆费用,还得再加一些,以免显得小气,姑娘嫁过去面子上也好看些。
7依现在一般情形,这礼金通常在五千元到一万元之间,最少的依据是够上买一部摩托车或彩电、冰箱、洗衣机之类来做嫁妆,最多就没封顶了。
8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礼(聘)金较少,有的地方还把这聘金以最大的面额一张张镶在玻璃框里,让人看得见,更多的是一种炫耀。现在不同了,谁也不愿那么麻烦,或者说不愿“冒富”,简单的只要带上一张银行卡就行了。此外,喜糖也是定婚必不可少的,它是给女方用来分发亲戚朋友,遍告亲友家中的闺女已许了人家,即将出阁了。喜糖的数量多少,就要看女家的需要了,一般三两百斤就够了。
9准备好这些东西后,男方可择吉日邀媒人前往女方家定婚了。男方到了女家,分宾主落座之后,姑娘端来茶水招待男方家人,然后由媒人对男家来的客人和女方的父母做了介绍。
注意礼节
应该说媒人在整个订婚的过程中起的是主持的作用,其地位不得而知。一些男女自由恋爱而喜结良缘的,也会赶紧拉一个做媒人,这样觉得自然些。当然媒人倒不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媒人男女双方不拘礼节的不会计较,反而觉得亲切些。
1媒人介绍完了, 姑娘过来收回茶杯。仪式的高潮是戴定婚戒指,姑娘由家中的长辈妇女陪同,在祭祀祖宗的正厅,脸向外坐在凳子上,两只脚搁在小凳子上,媒人上前说几句吉祥话语,诸如:“坐得正,才会得人疼”“坐得歪,以后才会乖” 等。
2接着由小伙子拉上姑娘的手,小心翼翼地为心中的伊人戴上订婚戒指,从此缘定三生,白头偕老。其他聘礼交给姑娘家人即可。同时媒人还应告诉姑娘的父母,男方已择某月某日吉时将来迎娶姑娘,婚前的7天、5天或3天,将送给女家“轿前盘”,需要什么物品,需要多少也在这个时候定好。
3女家收下的礼物要供奉祖先,意思可这般理解:敬告祖先,你的子孙某某已经完成与某某订婚的礼仪了。完成了仪式。有的女家还置办酒席来招待男家的客人,并由女家的伯叔长辈陪席,席间彼此谈笑风生,融洽了气氛,增进了了解。这样以后,订婚的仪式就算结束了。
4婚期前的“轿前盘”俗称“花包”,除了猪肉、鸡、羊之外,就是“花包”了。一般“花包”每个重一斤左右。像一个直径六寸的圆盘,一寸多高,用上等的精白面粉做皮,白糖、花生、肥肉、冬瓜糖等做馅。面皮的正中,要盖上圆的双喜字。花包的多与少,依女方的需要,一般要100个,多则200个,分成若干盛(农村中的一种盛具),装成若干担,每盘上面要还要放上一个大红的双喜字。除此之外,还要准备一担 “礼担”,连同“轿前盘”一起送往女方家。“礼担”装有猪蹄、猪肉、面线、鸡蛋、鸡、酒等,专门来孝敬女方父母养育之恩。
八卦米筛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闽南泉州婚嫁中的“定婚”风俗也逐渐趋于简单、淡化,如“轿前盘”、“礼担”除了在偏僻的农村还有外,城镇几乎没有了,但“定婚”的仪式仍然存在,只是礼节不再那么繁琐而已 八卦米筛:
1米筛是闽南婚俗中的一种重要物品,如迎娶新娘到家门口时,需要一个画有八卦图案的米筛将新娘的头部罩住,然后才能把新娘迎进男方家中,寓意平安吉祥。当地称之为“八卦米筛”。
2说起“八卦米筛”,还有一段来历。相传唐朝以前,闽南一带一片荒凉,当地土匪常常叛乱乱,加上高山峻岭,土匪经常骚扰百姓。当时常有发生迎娶的花轿被抢或新娘被乱箭射中负伤之事,百姓常为此担心吊胆。
3唐军来漳州开发后,百姓就将此事报呈驻军请示保护,因土匪出入出常,众人想无良策,此事传到京城,开国功臣程咬金就想出一条妙计来:可命军士用一面战斗用的盾牌挂在花轿前,如有乱箭射来,新娘就用盾牌来挡,可保安全无恙。此举一行果然奏效。众乡亲就把盾牌当成新娘的保护伞和护身符来广为使用。随著唐军与当地百姓的共同开发,漳州一带已逐渐太平昌盛,土匪也没那麽明目张胆了,已没再发生新娘被乱箭射伤的事了,因不存在危险,加上盾牌笨重不便携带,百姓就改用跟盾牌相似的农家用的米筛来代替使用。
4为了与一般米筛有所区别,就在米筛的上面画上八卦吉祥图案,似如盾牌一样的避邪护身作用。这种传说至今流传最为广泛。
5另一种传说,古时候,闽南,常有发生天狗来抢美貌姑娘的事,此事呈报朝廷,唐朝元老大臣程咬金就画了一个八卦米筛放在新娘的花轿前来避邪,因传说中天狗惧怕八卦图,所以就相安无事了。
6现在为了便於携带,婚娶时改用一支八卦开头的花雨伞来代替八卦米筛的使用,一来图吉祥,二可遮阳挡雨。可是,在乡村婚礼中,备上一只“八卦米筛”来罩住新娘和放在床上来图吉利的习俗,还是必不可少的,成为一种闽南独特的婚俗习惯,在乡村民间中代代相传著。
086→八六签→壬己→管、鲍为贾▼上上▼
(一本作“陶倚治生▼上吉▼”)
一舟行货好招邀,积少成多自富饶。
常把他人比自己,管须日后胜今朝。
(“舟”一本作“般”)
圣意财禄富,讼得理。婚和合,病渐止。问行人,归未矣。莫害人,人即己。(“矣”一本作“拟”)
东坡解同时经营,皆欲成家。将人比己,不得矜夸。自然天佑,福禄亨嘉。更宜方便,锦上添花。(“得”一本作“必”)
碧仙注莫将心胆用偏欺,更行方便两相宜。似此谋为须进步,若还独力莫扶持。(一本作“交易公平自得安,莫将人己两般看。欺心利己终何益,本分常教俯仰宽。”)
解曰此签凡事先难后易。求财有,婚必成,功名小,失物在,讼得胜,病渐安,行人未,风水好,孕生男,求福保。莫害他人,反害自己也。
释义说求名利者,目下渐好,后必大利,如锦上添花,有可厚获。然必恕以待人,公以持己,戒其躁率轻易之意,则天佑之,福禄荐臻,财必增益,无不遂意矣。
占验一纸客出行,占此。后遇逆水行舟,风在滩险,舟人不戒,船折纸沉,半没于水。舟人愿卖破船赔偿,客不忍,纵之而去。至其地,纸大贱,且泾难卖。候曝干时,纸已卖缺,争买水湿者,大获三倍之息。此不忍人赔偿,一念之善也。
故事管、鲍为贾
春秋,管仲与鲍叔微时,曾同为贾。及分金,管仲多自与,鲍叔知之,不以为贪,知其贫也。后鲍叔为齐桓公大夫,荐仲为相。其善全交道,有如此者。
9月23日讯(记者 尤燕姿)近日,2022年侨家乐·福建省华侨美食风情文化节洛江双阳专场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本次活动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肯定,中央、省、市各级媒体给予广泛宣传报道。
作为全国著名侨乡,泉州现有海外泉籍华侨华人950万人,占全国近1/6,占全省近2/3,主要分布在世界五大洲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国设区市重点侨乡位居第一。
“近年来, 泉州市 侨联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有效推进华侨文化建设和保护工作。”泉州市侨联主席温锦辉介绍,泉州凝侨心聚侨力汇侨智,为丰富泉州文化,拓展海外联谊,扩大“世遗”泉州影响力做了有益探索,并以此为依托,助力侨乡泉州“强产兴城”。
泉州侨情四大亮点 侨胞侨企心系桑梓
泉籍华侨华人90%以上集中在东南亚等“海丝”沿线国家,其中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新加坡泉籍侨胞人数均超过百万。
在这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中,多年来,涌现出众多知名大财团、大家族、政坛人物,祖籍来自泉州。泉籍华裔科技、文化专业人士也是灿若群星。
广大泉籍侨胞侨企以侨资、侨智、侨力助推家乡建设,情系桑梓。在温锦辉看来,泉州市侨情具有四大特点:分布广泛,居住集中;实力较强,人才辈出;社团健全,影响力大;恋祖爱乡,回馈桑梓。今年泉州市侨联围绕“晋江经验”提出20周年时机,主动策划开展“侨说晋江经验”主题活动,传承弘扬“晋江经验”之侨篇 ,广泛深入讲好泉州故事、侨故事。
文化做媒 搭起侨心沟通桥梁
近年来,泉州以文化为媒,通过在海外举办“族谱展”“泉州花灯展”“亲情中华”演出等活动,拉近了与海外侨胞的距离。
温锦辉介绍,长期以来,泉州市侨联主动走出去,利用谱牒资源优势,先后为数百位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找到祖地;利用“亲情中华·为你讲故事”网上夏(冬)令营等平台,广泛宣传世遗泉州,传播中华文化、侨乡文化。积极推进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侨批”文化主题活动,先后组织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举办“泉州花灯展”“族谱展”,展示刺桐古城的文化魅力同时,唤起当地乡亲的乡思乡情,增进华裔新生代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融合。
除了走出去,泉州市侨联还主动“请进来”,邀请海外华侨参与重大文化活动。中央机构改革后,泉州市侨联承接海外华侨华人及其社团联谊服务职能以来,在全国侨联系统首创海外社团联络员机制,创新了海外联络联谊模式,拓展疫情条件下的对外交流工作,在落实海外传播及联谊联络、对外文化交流、华文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泉州市侨联积极发挥泉州华侨历史学会、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等平台优势,举办多场国际学术研讨会,唤起海外华侨的乡土记忆,增进对故土家园的依归;深入学校、社区举办的“邮票上的华侨史”等展览,面向基层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传播、弘扬华侨文化。
多措并举 抢救华侨历史遗存
海外侨胞在侨乡大地,留有众多华侨历史遗存。这些遗存,成为泉州市华侨文化积淀的主要载体,也是作为全国著名侨乡的重要印证之一。
散落泉州乡村的侨批信局遗址、著名侨领故居、著名侨捐建筑、华侨民居(番客楼)等,这些都是泉州的主要华侨历史遗存。这些星罗棋布的华侨遗存既是构成 闽南特色 的建筑文化,也是海内外侨亲情感牵系所在。由于年久失修,华侨历史遗存处境堪忧。
为此,泉州市侨联专门组成调研组,深入开展田野考察,通过各种渠道呼吁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华侨历史遗存,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今年为深入展示泉州丰厚的侨乡文化底蕴,推进“寻根工程”建设,为海外侨胞寻根归宗提供更好的服务,激发海内外泉州人情感共鸣,更好地凝聚侨心侨力。由泉州市委统战部(市侨办)、泉州市委宣传部、泉州市侨联联合推出《番客楼里的侨心》专栏,向海内外传播展示,广泛进行华侨文化交流。
近年来,在泉州市侨联的鼓励和支持下,各县(市、区)依托华侨古民居等华侨建筑,建设了“双阳华侨农场文化展示馆”“永宁镇华侨历史纪念馆”“洛阳镇侨史馆”“归侨将军陈青山纪念馆”等200多个质量高、影响好的精品乡村侨史馆侨领馆,为海内外侨界群众提供了铭记历史、回忆乡愁的精神家园。
疫情以来,泉州创新性开展海外华裔青少年网上夏令营,将世遗泉州和侨批、华侨民居、侨捐建筑等华侨遗存列入特色课程,精心设计各种体验活动,让海外华裔了解家乡,增进对祖辈的家国情怀和回馈桑梓历史的了解。该活动吸引了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泰国、美国、巴拿马、吉尔吉斯斯坦等国近3000名营员参加。
全国首创 建寻根谒祖服务平台
泉州市侨联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涵养侨力资源,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据悉,该项目在全省乃至全国尚属首创,众多海外侨胞前来访问交流。
温锦辉介绍,该项目融姓氏文化、谱牒文化、宗亲文化及华侨文化等为一体,以“根、魂、梦”唤起华裔族群的乡土之思和报国之志。
该项目启动以来,已征集、扫描族谱近万册,基本完成全市侨情和港澳乡情普查、软件开发和一阶段族谱数字化,去年成功试运行,先后帮助50多位侨胞成功寻根。
泉州闹元宵灯俗包括挂灯、送灯、观灯(赏灯)、点灯、游灯,古代还有抢灯。
泉州方言“灯”“丁”同音,“出灯”就是“出丁”,寓意人丁兴旺。
元宵节,家家户户挂花灯,有新嫁女的人家给亲家送红、白莲花灯和“观音送子灯”,男女老少成群结队上街赏灯,小孩走街串巷嬉戏“游灯”,点灯时不慎把灯烧了,叫做“出灯”。古时灯被抢也是“出灯”,被抢的人反倒兴高采烈。
泉州花灯造型美观,工艺精湛,种类甚多,蔚之壮观。泉州花灯以独有的刻纸、针剌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而区别于全国各地的花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美术精品。
每逢泉州元宵灯会三乡五里、四面八方游客蜂拥而来,人海如潮,赏灯游灯、评灯论灯、欢声笑语、流连忘返。灯会还有猜灯谜活动,猜中者有奖。
泉州闹元宵习俗还有猜灯谜、“妆人”等文艺活动。踩街古称“妆人”,其中包括民间民俗表演阵头、花灯、彩车、南少林武术和各种文艺表演,遇到有人放鞭炮,要停下表演表示感谢。
泉州元宵还有“敬公”(祭祖)、“听香”等祈福习俗,“听香”者一般为妇女,她们手持点燃的香,倾听别人不经意的话,借以预卜吉凶。除此以外,泉州人还要食用元宵丸、润饼菜等应节食品,寓意全家团聚。
泉州元宵节风俗需要传承价值
泉州闹元宵习俗流传于福建泉州各县,流布至漳州、厦门、台湾等地。泉州闹元宵习俗是一项全民性活动,届时满城出动,人流如织,一派兴旺热闹景象,连港澳台同胞和东南亚侨胞也都组团到泉州参与灯会,共庆佳节。
泉州闹元宵习俗由此成为当地社会繁荣稳定的具体表征和海外侨胞文化认同的情感纽带,具有民俗学及地方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