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周作人散文的艺术取向

试论周作人散文的艺术取向,第1张

试论周作人散文的艺术取向

摘 要: 学贯中西、声名显赫的大学者周作人,曾被冠之以“小品散文之王”,不仅其创作数量大,而且其小品散文有独特的风格:冲淡、平和、飘逸、灵动,有极强的审美价值。他往往信笔所至,而又融知识性、趣味性、抒情性于一体,充分显示了学者式散文的特点。本文拟就其小品散文的艺术特点作一些浅陋的探讨。

关键词: 周作人 散文 艺术取向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是一个颇有份量的名字。虽然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他的名字很少被提及。这里面有许多的无奈,抑或也是一种命定的神秘。岁月流转,世事沧桑,许多与他同时代的名人一个个如花凋谢了,而周作人却卓立于20世纪的中国文坛,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绕不开的存在。虽然,这个亮点也曾一度蒙尘,周作人晚节不保,仕官敌伪,作为“文化汉奸”被人嗤之以鼻,以至晚年寂寞,死后冷清,令人可悲可叹。但是,鲁迅二弟的身份,五四时“周氏兄弟”的显赫成就,他的品位与博学,都令同时代的人及其之后学者仰目以视。

 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家,周作人一生一直笔耕不辍,相当勤奋刻苦。他没有留下什么长篇巨制,早年令人称道的是以《人的文学》《贫民文学》为代表的理论建树,晚年从事翻译工作。成就最大的当推他创作的小品散文。作为一个优秀的散文大家,在理论和实践上,周作人都作出了非凡的贡献,周作人提倡美文之创作,主张艺术地叙事和抒情,给散文开辟了一块新的天地,在当时被冠以“小品散文之王”的称号。数量上,他单独成集的有20余集,未成集的大约3000余篇散文,以1928年为界分为前后二期。前期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龙集》《谈虎集》等;后期有《看云集》《风雨谈》《瓜豆集》《秉烛等》《苦茶随笔》《知堂文集》《知堂杂文》《知堂回想录》等。这些散文可大体分为二类:一类是悠然南山式的小品,信笔抒写,徐舒自在,格调淡远,常常把人引入一种空灵、超脱的意境;另一类有点金刚怒目的意思,触及时事,针砭现实,是一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斗争性较强。

 作为现代小品文的开拓者,他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拓展了散文的取材范围,从社会批评、文明批评到生活琐事,古今中外无所不谈,这种取材的广泛性,打破了旧社会文以载道的旧规律,给小品散文开拓了广阔的天地,这是周作人为繁荣现代散文所作的重要贡献。

 有论者指出,奠定周作人在20世纪文学史上显赫地位的,不是他的小说家、翻译家和教育家的身份,而是他创造的独有的“美文”。他把学识、情趣、人生,都融于这一文体里,在体制的别样与境界的典雅上,可推为第一人。

 周作人极力推崇明代作家“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其小品散文的总体特点是平和、冲淡。他总是漫不经心,随意谈来,抓住生活和文学创作中的某种现象旁征博引,旁敲侧击,从而自然而然地传授了丰富有趣的知识或者抒发了一些个人的感慨,融知识性、趣味性、抒情性于一炉,充分显示了学者式散文的特点。周作人的小品散文大多短小精悍,有人说玲珑剔透,有人说简洁老练。作为“小品散文之王”,周作人的小品散文的确可以称得上圆熟精粹,他的文章构思精巧,却又不露雕凿的痕迹,仿佛是随意散漫的信笔写来,却又能体现出一种朴实、古雅、含蓄、凝重的文风,对中国现代小品散文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特别的文风兼具极高的美学价值,值得仔细玩味。下面试从三方面加以论述。

 一、闲适冲淡的吉光灵片

 闲适冲淡是周作人一以贯之的创作风格。周作人的闲适是其对人生、社会的一种态度,周作人主张生活的艺术和艺术的生活。但现实是无奈的,甚至是残酷的。因此,他只有选择书斋,把对现实、人生的种种感慨、际遇化作纯美的文字。其间,跳动的是鲜活的灵魂,便也有了审美的愉悦和快慰。这是一种心情的释放,更是一种艺术的升华。没有大智,无法做到这些,没有博学,只能望洋兴叹。这是个性的张扬,但却冷静,是情感的渲泄,但却质朴。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超功利的。这受惠于他对古希腊文明的情有独钟和悉心研究,在审美的情境上,则靠拢于明清小品心态。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已经成为一种消遣,一种精神的放松和休息,惟其如此,才可以做到真正的闲适和冲淡,反过来说,也只有周作人这样博学机智而有追求个性的“文学贵族”才可以做得到。既使是写让人心荡神摇的人生《初恋》也能做到舒徐自在,信笔所至,与众不同。这里没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大开大合,没有卿卿我我的缠绵铺叙。有的只是一些相当冷静而简洁的文字,但是那轻妙纯真的感情波痕,读者还是感觉到了。开首一名“那时我十四岁,她大约是十三岁吧”径直地把初恋的双方推送到读者面前。一个“吧”字,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对遥远往事回忆的无奈和刻骨铭心。“她”是怎样一个女子,如此牵动作者的情怀呢接着写了“她”的天真纯洁。“我”的对于人生初恋的妙不可言的感觉。“非意识地对于她很是感到亲近”,“引起我没有明了的性之概念”,“感着一种无所希求的迷蒙的喜悦”,“对于她的存在感到亲近喜悦,并且愿为她有所几尽力”。作者极其准确地把握了这种微妙的情感的“度”,尽管轻描淡写,但纯真的感情却毕现无遗。所以听到宋姨太对她的恶毒诅咒后,心中油然腾起一股阳刚之气。“她如果真流落做了,我必定去救她出来。”而当听说“她”死了时,我“觉得不快,想像她的悲惨的死相,但同时却似乎很是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不快”而又“安静”,说明毕竟是初恋,情淡情浅,而“仿佛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看似平淡无奇,其实份量何止千斤,正说明初恋的刻骨铭心,是相思难以割舍的眷恋,也是一种淡淡的惆怅,淡淡的遗憾,也或者是一种心理的安慰吧。“她”死了,终于可以摆脱如宋姨太所诅咒的那样的命运,也了结了她的尘世之缘,岂不令人心安。笔致淡泊从容,感情率真自然,清浅动人,真纯可爱。

 二、玲珑剔透的雅致小品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最早倡导者与开创者,可以说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全心全意经营散文并取得卓越成就的大家。他无论在创作实践还是理论倡导上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和影响都称得上是是首屈一指的。

 周作人散文语言方面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凝练简约”的风格与“湛然和蔼”的气度,具体语言形态上体现为词、句、段落以及修辞的选择与使用。在词汇方面,简化语言,淡化情感;在句子的使用上,多用长句,使行文从容而舒缓;在段落的安排与篇章的组织上,选择不同的叙事方式隐化主题;对修辞手法的使用则相当节制,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增强了文学美感。

周作人赋予他富于东方色彩的文本以完全个性化的精神内质。来自外域的个人主义的精神内质和现代的理念,都一一化入散文的思想精神层面,使得西洋精神和东方意绪糅在一起,从而建构起一种迥异于传统散文的“周氏”散文体,形成了一种新的散文潮流。

鲁迅的散文和周作人的散文风格不同是:创作方式不同、表达情感不同、语言风格不同

一、创作方式不同

鲁迅的散文是对作者青少年时期生活断片的回忆,包含少年时代的绍兴印象、南京求学、留学日本、回国后在绍兴任教等基本的成长经历,尤以记述故乡生活者为最多。

周作人的散文与日本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周作人的散文是更接近日本的,往往是借创作排解寂寞、忧愁。

二、表达的感情不同

鲁迅的散文多了明朗、纯真、亲切的情味。以情感带动团忆的笔,在《朝花夕拾》中、对旧日生活中枯燥、荒谬、愚妄的世相的不满,则显得并不突出。

周作人散文存在着一种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情”(调),“气味”,或者“境界”,周作人的文章,字里行间,深深浅浅的情思当中总是涌动着一股淡淡的“物哀”思绪。

三、语言风格不同

鲁迅的散文尽量以客观的述说,不随意加以褒贬,在朴实的文字和故事中使读者心灵感动,语言集华丽与艰涩于一身。

周作人的散文一定程度地受到日本审美经验的影响,与这种影响相关,他形成了一种近似于日本传统文学的文风,以温和、冲淡之笔书写个人的闲适、寂寞与不平,把玩人生的苦趣。

扩展资料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40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