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孩子的情绪,化情四步法?

化解孩子的情绪,化情四步法?,第1张

很多爸爸妈妈都知道不该说孩子,不该打孩子,但情绪一高涨就控制不住自己,愤怒从肢体、表情、语言的全方位无死角地喷出,强大的潮流席卷着孩子,像包围着孩子一样

感情之后,捶胸顿足,讨厌自己,悔恨不已。

很遗憾,下一段感情来临时也用同样的方式表达,就像是复制播放一样。

多少孩子死在父母的感情漩涡中,奄奄一息。

1 人为什么会有感情?

首先,你要确信爸爸妈妈的感情反应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 笑眯眯整合心理学创始人贺岭峰教授提出“吾脑理论”,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贺岭峰由水生逐渐演化为陆生,由单细胞演化为多细胞,由无脊椎演化为有脊椎,在我们人类的身体上留下了生命进化的全部历史痕迹。

基于生物进化的基础,贺老师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五个大脑,分别是:

第一,腹腔内肠脑。

也称为肠脑,存在于我们的胃肠中。

例如,有人说想减肥,但抵挡不住美食的诱惑; 在地方上学和工作的人最难忘的是家乡的菜的味道,肠脑在工作。

第二,让大脑爬行。

脑干、小脑这些部分,和爬行动物是共通的,为了对抗外部的威胁,起到了早期预警、产生逃跑反应的作用。

第三个是哺乳大脑。

在大脑的边缘系统中,控制和调节我们的感情。

这是生物进化成哺乳动物时新增加的大脑功能。

哺乳类生孩子的方式由卵生变为胎生,生育数量急剧减少,需要父母代孩子做更多的投资,所以大脑中主要嵌入了爱孩子、爱家人的感情系统。

第四,皮质大脑。

存在于人类的大脑皮质。 这是人类独有的,控制着人类的逻辑思维、秩序、计算等。

第五,镜像大脑。

大脑顶叶有梭形细胞和镜像神经元,超越了个体生命,有如神一般,只在意物种生命的历史和体验,不在乎自我。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听到别人伤害自己的话自己也会想哭,看到别人高兴自己也会高兴。 其反应来自脑内镜像神经元。 我们人类的怜悯之心、同情之心、大爱之心其实都来自镜像神经元。

这五个大脑有不同的需求。

肠道大脑最大的需求是生存,通过生存,组织新陈代谢,在受到威胁时启动免疫系统,促进身体能量的转换,并采取了最适合生存的策略来执行。

爬行动物大脑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安全哺乳大脑最重要的任务是传递爱; 皮质大脑最重要的任务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构建适合自己的世界镜像大脑体现精神需求超越个人生命极限感知我们的世界。

这五个大脑与马斯洛的需求五个阶段理论一致,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低一级的大脑(需求)比高一级的大脑)发挥更大的威力,在紧急情况下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一旦遇到外部攻击,我们的情感体验就会先于理性。 一旦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用责备自己了。 因为扰乱感情、生气是人的本能反应。

2 感情是本能,但往往不好

父母的感情是如何影响孩子的行为表现的呢? 举个常见的孩子不想去学校的例子吧。

有一天,孩子突然说:“我不想去学校。

“这句话对父母很有杀伤力。

父母会怎么回答呢?

我试着总结了两种父母的做法。

1类)稳重的父母。

这样的父母在第一句话中说:“为什么? 为什么不想去学校? ”第二类)不稳重的父母。

这样的父母经常听到这句话,第一反应是“那是怎么做到的? 赶紧,乖乖去学校吧。

”生气的家长听到第一句话后,往往没等孩子说清楚,就马上说出了生气的家长说的话。

结果会怎么样? “合作”的孩子可能不想上学,感觉不到幸福,效果不好。

“不合作”的孩子有可能坐单杠。 如果你不让我去,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往往会上说教、指责、辱骂的当,最终导致更糟糕的结果。

很多时候,我们和孩子之间的矛盾似乎就是这样处理的流程,结果是什么呢? 孩子只是不想上学,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了孩子的感情感受,最后被父母活活地亲生了。 那么,我不禁要问,孩子不想上学,到底是谁的错呢?

感情是本能,但根本的问题是感情不能解决问题啊。 在某些情况下,这也会使问题恶化。

所以,父母需要注意感情,学习和掌握如何引导感情。

3 万能定律:处理感情再解决问题

不想去学校是孩子的想法。 孩子在产生那个想法之前,一定要有感情体验。 例如,学校没意思,学校压力大等。 父母不关注孩子的感情体验,就这样去做事情的话,问题往往不能很好地解决。

所以,万能定律——告诉你先处理感情,再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先关注人,再关注事物。

举一个例子。

一位顾客在超市购物时,不小心把一瓶葡萄酒掉在地板上,酒水洒了。

这个时候,大堂经理该怎么处理这件事呢? 只有两种情况。

第一,大堂经理看到到处流动的饮料空气,哪里都不来,责备顾客的疏忽,要求顾客赔偿。

第二种情况:大堂经理首先关心并询问顾客是否受伤,立即打扫,避免进一步的伤害和污染,然后再讨论赔偿问题。

能感受一下哪个大堂经理的处理方法会让顾客感觉更好吗? 很明显,先关注人,再关注事物,人就会永远比事物更重要。

类推,安抚孩子的感情比解决不上学的问题要重要得多。

明白道理,才合乎道理。

在影响孩子之前,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系。

照片来自网络

4 四步教孩子从感情中解放出来

孩子有感情的时候,父母会怎么应对? 四步走完。

首先列举场景吧。

儿子从学校回来生气地对妈妈说。 “今天老师批评了我! ”

妈妈不假思索地问:“你做了什么让老师批评你? ”他回答说。 语气有点受到谴责。

孩子更生气了,“我什么也没做! ”。

妈妈生气勃勃地说:“你什么都没做,老师为什么要批评你呢?”

孩子快要被骂了,“我什么也没做! ”他大声吼道。

在整个对话中,妈妈关注的是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孩子的感情。

这样的对话更会引起孩子的感情,孩子觉得母亲不理解他,更加不满和烦躁。

我该如何应对孩子的状态?

第一步:识别感情。

认识、看、治。

妈妈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带着孩子坐在沙发上,“我看到你非常生气。 因为今天学校的老师批评了你。

“妈妈用语言表达孩子现在的心情。

孩子开始哽咽,没有说话。

(看孩子的心情) )

妈妈说:“今天老师在学校批评你,你觉得很没面子吗? 不舒服。

“妈妈表示对孩子的理解,表示孩子感情背后的担心。

(表达孩子的心情) )。

发生了不可思议的事情,孩子对妈妈说。 “我只是借了一块橡皮,不想打扰别人的学习。 但是老师不这么想。 我很后悔。

”孩子说出了实情,倾诉了心情。

(孩子吐露心情) ) )。

照片来自网络

第二步:共鸣。

而父母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迎合孩子的心意,表达共鸣。

母亲说:“我很理解你的心情。 如果我被别人误解了,我也很后悔。

’顺便摸摸孩子的头或抱着孩子。

不要小看这个肢体的动作,传达爱意和温暖,孩子的心情会瞬间变好。

(感同身受) )

照片来自网络

步骤3 :考虑解决方案。

孩子的情绪得到安抚后,接下来就是解决问题。

这一步的关键在于“讨论”一词,“讨论”就是共同协商。

父母不是教孩子该怎么办,也不是问孩子该怎么办。

有效的方法是“启发式提问”,父母提问,孩子回答,通过提问引导孩子思考,提出解决方案。

对于上述情况,父母应该如何提问,让孩子思考呢?

妈妈说:“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吧。

”这句话传递给孩子的是,如果妈妈能理解他,接受他,并帮助他,他就不会孤独。

妈妈继续说。 “你能想到什么好办法吗? ”

孩子说:“我记得以后要带橡皮。

妈妈说。 “有什么方法能记住你有橡皮? ”这样的问题会帮助孩子从想法转变为行动。

孩子想了想。 “我在笔袋上贴了一张写有‘橡皮’字样的便条,每次看到它就记住了。

母亲说:“嗯,我觉得是个好主意。

“一句肯定鼓励孩子大胆思考并解决问题。

有时,妈妈会问:“还有别的方法吗? ”也可以继续问。 鼓励孩子继续思考,让孩子明白,任何事情至少有三种解决方法,问题没那么可怕。 方法总是比困难多。

不管孩子是否有第二种方法,但这种想法必须让孩子掌握。

妈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对孩子说:“你觉得这样可以吗? ”也可以这样问。 和孩子继续讨论。

“启发式提问”启发儿童思维的主动性、思维的多角度性、多维性。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样的交流很麻烦,但是解决事情就好了。

但不要忘记,不仅仅是解决问题,还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孩子掌握能力。

照片来自网络

步骤4 :鼓励行动。

和孩子讨论了一个或多个解决方案后,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把解决方案落实到行动上。

如何激励孩子采取行动?

鼓励之前是肯定的。

如果是多个方案的话,请让孩子选择想让孩子尝试的方案。

妈妈可以这样说。 “你这个方法很好。 听我说。

”对孩子表示强烈的自主感,可以决定自己的事情。

实行行动一定要有计划。

妈妈说:“你打算什么时候做这件事? ”。 让孩子自己制定计划,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强化大脑中行动的意识。

照片来自网络

基本上,经过以上四个步骤,孩子的感情就会消除,问题就会解决,亲子关系也会更加牢固。

很多时候,事情本身并不大,是感情惹的祸。

先处理感情,再处理事情,先关注人,再关注事物,把感情四个阶段化,营造平和的心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试着用用。

@感谢您关注简约增长。

如果有这篇文章的提示,请转发给需要的朋友。

本期推荐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你好,很多情侣都会遇到冷淡期,这是一段感情中难以避免的情况。以下是可能导致情侣败给冷淡期的六个方面:

1 沟通问题:在感情的冷淡期中,情侣通常会变得沉默寡言或者情绪低落。如果两人不能够坦诚地沟通自己的情感和需要,会导致误会、不信任、或者自怨自艾,从而远离彼此。

2 日常生活压力:当生活中出现财务、工作压力或家务问题,夫妻关系往往会受到影响,彼此之间的情感也会受到压抑。如果情侣没有寻求合适的减压方法,那么这段冷淡期会变得更加难以承受。

3 时间和安排问题:当两个人都忙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没时间相处,彼此的情感联系会减弱。如果情侣没有努力协调日程和安排时间进行互动和沟通,这种情况会更加加剧。

4 情感扭曲:长期的冷淡期可能导致情感扭曲。这意味着,情侣会变得相互猜疑、相互攻击或者相互忽视。情感扭曲可能会导致不可挽回的结果。

5 情感依赖:如果情侣过分依赖彼此的情感,可能导致冷淡期使他们感到非常失落和不安。这种情况可能会让他们在感情的低谷停滞不前,难以理智地评估自己的生活状况。

6 自我关注:人们经常会在生活中注意到自己的需求并优先考虑他们自己。如果情侣过于关注自己的生活和感受,而忽略了对方的需要和感受,可能导致两人之间的情感失衡和相互疏离。

总之,情侣败于冷淡期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解决这种场景的方法包括对话,寻找有效减压的方法,更好的沟通、时间安排等。情侣需要认识到彼此的需要和情感关系的重要性,多为他人着想,关注且尊重彼此的想法和需求。这样,他们才能携手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夫妻如何处理日常的婚姻问题?虽然婚姻据说是两个人的事,但维持婚姻的往往是女人。那么,如何处理夫妻之间的婚姻问题也是男人/女人婚后必须学习的一课。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处理夫妻间的日常婚姻问题。

1、提高修复能力。

提前很好地沟通,为了保持感情,当冲突发生时该怎么办。轮流倾听对方的想法,理解对方的感受,当你感到失控时早早离开现场,这些都是有帮助的。修复能力体现在这些方面。不管两个人相处得怎么样,不要让分歧影响你的生活。既然你们爱 ta,就要接受彼此的不同,理解彼此的感受。

2、夫妻双方理性地分析自己的错误。

夫妻之间婚姻危机的原因是他们大多数人不能冷静下来,不能从一定的关系中分离出来。毕竟,一旦人们生气了,就很难冷静下来。在生气的过程中,他们会互相攻击,但事实上,这并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图,只是因为我不能走下台阶,让自己在争吵之后下台阶,所以夫妻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得越来越远,缺乏沟通,彼此之间缺乏冷静,不愿意让对方冷静下来,想想自己的错误,所以如果你想留下来,你必须冷静下来,想想自己的错误。

3、合理得控制自己的情绪。

如果夫妻间的沟通遇到瓶颈,要合理控制情绪,不要让自己失控。如果你觉得不知所措,先冷静下来,然后转过身去解决问题。争吵和愤怒没有任何作用,也不会让对方理解你的感受。所以,面对冲突时,合理控制你的情绪。争吵是为了表达自己,而不是升级冲突。即使你们吵架,也不要失去理智。

4、为双方留出空间和机会。

婚后夫妻之间发生争吵和相撞是很正常的。在生活的细节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磕磕碰碰。如果没有两者之间的相互包容,婚姻生活将无法度过中年时期。所以在关键的中年时期,夫妻之间的婚姻状况处于矛盾的危机之中。夫妻双方都要给对方一个被宽恕的机会。离婚是不合适的,所以我们应该给对方一个机会来挽救夫妻间的婚姻。

1男孩、女孩分分合合,更多是相互冲突和了解,相互沟通是重要原因。相互误解,不及时消除,会导致攻击性和冲突,最后分手,并留下遗憾。其中,男孩和男孩的母亲已经拒绝女孩,女孩还以为是试探,就属于经典误解。这里,男孩的意思就是要分手,女孩理解成了气话,还不想分手。这时如果女孩还想和男孩相处,必须马上和男孩沟通,让男孩明白,女孩愿意和男孩在一起。否则,男孩一定会离开女孩。双方一定会留下遗憾。

2每一个人,首先是生活在一个自己制造的世界里,我们称之为投射的世界 ,世界到底是好是坏与其投射有关。恋爱也是一样,每个人认识的恋人也是投射的印象。能否相互理解,和谐共处,才是恋爱分分合合的主要动因。有这样一句话:心若向阳,满眼必是芬芳。

当你对别人充满憎恨的时候,你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别人的恶意,可当你对别人充满善意的时候,你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别人对你的微笑。

很多的时候,不是我们眼中的世界发生了变化,而是我们的“眼”发生了变化。

当你的“眼”开始关注假、恶、丑的时候,你的世界中只有假恶丑:当你的“眼”关注真、善、美的时候,世界就是充满了真善美。

两性关系中也是如此,只要你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你就能发现另一个世界。

3投射可以引发误解和攻击。人都有一个毛病,就是当自己身上有某种缺点的时候,就不愿意看到别人也有这种毛病,只要看到别人有这种毛病,就会表现出一些很有攻击性的行为。我们在恋爱和情感中,总是习惯性的运用心理投射来判断别人的行为,这样的结果就是会造成很多的误会。

4投射可以引发经典误解。

(1)男性投射效应

在男生看来:男孩和男孩的母亲已经不再理睬女孩,拒绝女孩,但女孩没有表示,就是女生接受的意思。

(2)女性投射效应

而在女生看来:男孩和男孩的母亲已经不再理睬女孩,,女孩没有表达是否愿意继续相处,他就真的不来了,肯定不是真的喜欢我,只是想泡我而已。

男生总是把女生的态度当做结论,这就是典型的决策性思维,但是女生不一样,女生是天然的试探性思维,在我看来女生的作,其实就是一种试探。

5所以你们两人因为投射,已经产生了经典误解。这种误解将会导致攻击性,必须马上通过见面,电话讲解,消除误解。才能维持这段感情,否则,会留下遗憾。

当孩子生气时,他们有可能会使用攻击性语言或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以下是一些引导孩子克制语言攻击的方法:

给孩子一个“冷静下来”的空间:当孩子处于愤怒状态时,最好先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冷静下来,让他们自己思考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以身作则:家长应该给孩子做好榜样,让孩子明白使用攻击性语言并不能解决问题。

学习有效沟通:家长可以教孩子有效的沟通技巧,例如“我觉得”、“我需要”等等,让孩子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情感:家长应该试着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情感,帮助他们找到更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后果教育: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使用攻击性语言的后果,让孩子明白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会导致他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和恶劣。

总之,家长应该以理解和支持的态度来引导孩子克制使用攻击性语言,让他们明白有效沟通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性。同时,家长也应该提供一个安全的、尊重孩子感受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关怀。

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药!如果你生气了就正如了别人的愿!“勿与小人结仇,小人自有对头”马上转移注意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一段时间你再回头看整件事情、看看伤害你的人,可能是一场误会,也可能一切都已烟消云散!

斌斌的行为表现 1、晨间活动时的行为表现 斌斌的不良行为,最明显的表现是在户外活动时。小班幼儿做操都要求踩在一个小红点上,这是老师按孩子的身高排的。做操前,老师都会带孩子绕圆圈做一些简单的准备活动,每次他踩在自己的点上就不肯走了,也不许其他孩子踩在他的点上,否则就会动手推开他们。做操的过程中,他经常不做,还时常推周围的孩子,看到别人被他推倒在地,他会笑得很开心。 2、排队活动时的行为表现 小班的孩子在户外活动时,为防止掉队,老师要求后面的孩子拉着前面孩子的衣服。排队走的时候,斌斌经常会故意紧紧拉着前面孩子的衣服,不让其走;有时又不让后面的孩子拉自己的衣服,否则会动手打人。 3、玩玩具时的行为表现 斌斌喜欢用积木搭建手枪、大炮等玩具,只要他看中的,其他孩子就别想拿,他也会从别的孩子手中抢夺自己想要的积木。当他搭好一支手枪,总是很炫耀的朝其他孩子“砰砰”开枪,然后骄傲地说:“看,我有手枪,我是警察!” 我们把斌斌的这种行为称为攻击性行为,心理学中把攻击性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 一、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1、言语较多,喜欢与人争执,好胜心强,往往遇到一件小事非争不可,并且时常讲粗话骂人。 2、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任性执拗,喜欢生气,时常乱发脾气,稍不如意就可能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不止、叫喊、扔东西或以头撞墙等,有时还可能表现出一种屏气发作,即大声号哭之后,呼吸暂时停止,严重时可伴有发绀和痉挛现象。 3、易冲动、自控能力差。经常向同伴发起身体攻击,如打人、咬人、推人、踢人等,惹是生非、戏弄、恐吓、欺负同龄孩子或比他小的孩子,强占抢夺他人的玩具和物品。二、攻击性行为的分类及分析 目前,不同的科学家对攻击性行为的划分是多样的。如:劳茨和雷斯把攻击分为情感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兰格斯伯兹和比约昆斯特根据攻击行为的表现形式把攻击分为身体攻击、语言攻击和间接攻击;道奇和考依把攻击性分为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攻击;另外,有人把攻击性行为分为他人驱动的攻击和无原因的攻击。 综上,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大致有如下类型: 1、工具性攻击 是指孩子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掠夺、推搡动作。在这类攻击中攻击只是一个手段,它并不是为了给受害者造成伤害。 案例 比如:宝宝抱了一个娃娃,浩浩觉得好玩便去抢,宝宝不给,浩浩就使劲掠夺或撕咬。 斌斌玩玩具似的表现也属于这一类。 分析 这种攻击在幼儿园中小年龄段比较常见,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动攻击。其攻击的意图主要不在于伤害他人,但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在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使用攻击而夺取他想要得东西,但如果教师和家长不给予纠正,长此以往,孩子便会常常采用这种手段,从而达到某种目的,这样攻击行为就成了一种伤害他人,满足自己的手段。 2、身体攻击 是指攻击者利用身体动作直接对被攻击者一方实施的攻击性行为,一但他们所要玩的玩具被别人拿走或其他小朋友不能让自己开心时,他们立刻就会产生敌意,并用抓、打、咬、踢、损坏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案例 斌斌排队时的表现是属于这种情况。 3、言语攻击 是指攻击者一方通过口头言语直接对被攻击者进行羞辱、嘲弄、骂人、说脏话等。这一类攻击在低龄儿童中比较少见,往往在大孩子中多一些。 4、间接攻击 并不是直接的面对面的攻击,而是一方借助另一方间接对被攻击者施加攻击,常表现为造谣离间和社会排斥,而研究表明在幼儿园中女孩采用间接攻击的情形多于男孩,这一研究也打破了多年来许多人认为的男孩的攻击性行为多于女孩,因为多数人只看到了工具性攻击和言语攻击而忽略了间接攻击,这显然是一种误区,不过,对这一观点的更正对矫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5、他人驱动的攻击 是指由于孩子的辨别能力弱,意识不到一件事的对错,而在别人怂恿、驱动下对他人发动攻击, 案例 比如浩浩找不到自己的小椅子了,丹丹就说你去把宝宝的椅子拿来吧,浩浩向宝宝索要,宝宝不给,浩浩便将宝宝推到地上,而浩浩并未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这类攻击在小班特别是在刚入园、年龄较小时比较常见。 6、无原因的攻击 是指这类攻击事先无预兆,也无原因,说打就打。 案例一 晨间活动时,孩子们玩得是“爬爬比赛”的游戏。比赛中的孩子们既兴奋又欢快,孩子们不时地为自己那队的小朋友加油、呐喊,当看到自己队胜利时,孩子们兴奋地欢呼起来,侃侃也站在队里,脸上不时浮现出浅浅的笑意,他左右环视了一下,突然毫无理由地用左手抓住身旁的欣欣,右手对着欣欣的脸就是一拳。欣欣被打懵了,一只手抚着脸,呆呆地看着侃侃,好象在说:“你为什么打人?”而侃侃若无其事地在那里晃了起来,就象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案例二 玩完玩具后,小朋友都拿着小椅子坐下来了,明明看到一个小朋友没坐好,马上跑过去拉他的头发,被拉头发的小朋友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已跑回自己的座位坐好了。我赶紧走过去对他说:“小朋友是不能打人的”。可他响亮地回答:“那个小朋友不乖,他没有坐好。” 这种攻击也往往持续时间较短,研究证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认知和心理的发展及交往技能的学习,这种攻击性行为会逐渐减少。如不能正确认识也是比较难于矫正的,长此以往,其他孩子也会对这类孩子产生排斥心理,加之有些教师教育不当,常把他们说成“坏孩子”,更有甚时,教师竟怂恿其他孩子远离这些孩子,这更加大了他们的攻击倾向,越是这样就越坏,长此下去就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 7、反应型攻击 指受到他人攻击或激惹后做出的攻击性反应,主要表现为愤怒、发脾气或失去控制。 案例一 晨间活动的时候,小强选择了画画,他画完后便有其他孩子说“画得真难看”,他不服气地骂了他们几句,看看自己的画确实有点不太好时,他有些生气,甚至动手打了其他小朋友。 案例二 户外活动中,孩子正有序地排队玩“小小足球员”的游戏,凡凡小朋友抱着自己的球也在等侯,只见她偷偷地趁旁边的小朋友不注意,伸手打跑了别人抱着的球,看着小朋友追赶自己的球,她却开心地笑着。追上了球的小朋友回来了,又伸手打凡凡的球,球骨碌骨碌滚到了一边,凡凡快速地伸手打旁边的小朋友,挨打的小朋友愣了一下,嚷嚷道:你刚才也打了我的球。可凡凡不说话,又狠狠地打了一下,才去找自己的球。 8、主动型攻击 表现为物品的获取或做自己想做的事、欺负或控制伙伴。 案例 斌斌的晨间活动表现就属于这一类型 攻击性行为是孩子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它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而且还会因为自己的行为得到较多来自环境的否定态度,不利于其健康的成长。大量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其同伴关系一般较差,大多数同龄小朋友会对其拒绝态度,一般会说:“我不爱跟他玩,因为他老是打人。”“我不喜欢。因为他欺负别人,把人家弄哭了。”而且由于他爱惹事生非,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故而也不易受老师的欢迎,可想而知,孩子在这种消极、否定的环境中成长。久而久之,各方面的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更要引起注意的是如果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幼儿期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孩子将来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三、孩子为什么会有攻击性行为 1、模仿与观察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孩子这类观察学习的攻击行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这些实验对孩子学会攻击行为(如:打人)做出了解释。 经典实验重现一 研究者把所有参与实验的孩子分成四组,让第一组孩子看真人打充气娃娃,那个人嘴里还骂道“把它打倒!”“揍它鼻子!”让第二组孩子观看**里的人打充气娃娃,演员也是大声叫嚷着“把它打倒!”让第三组孩子看,上画着有人在打充气娃娃;并且前三组看的**里的演员边打边骂还做着一些古怪的动作,第四组孩子什么也没看。然后,研究者让四组孩子分别单独地与充气娃娃留在一个房间里。结果,第一、二、三组孩子出现打充气娃娃的攻击行为比第四组孩子的多出两倍。更有意思的是,那些看过特制**的孩子所表现的攻击性行为很大程度上是模仿是**中那些新奇的攻击行为(包括语言上的和肢体上的)。 实验说明:第一、二、三组孩子都看到过攻击行为,虽然没有亲自体验,但仍然学会了这种行为。即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观察模仿的结果。 经典实验重现二 研究人员针对第一个实验,又稍做了调整,进行了第二个实验。研究者把所有参与实验的孩子分成三组。让这些孩子一个个地观看一个男人坐在充气娃娃身上并拳击娃娃的**。第一组孩子看到**里的男人,在拳击娃娃后得到了表扬和奖励(巧克力、汽水等);第二组孩子看到男人的攻击行为受到指责,被斥为“暴徒”,并且灰溜溜地逃走了;第三组孩子看到的**结果是,那个拳击娃娃的男人既没得到奖赏,也没受到惩罚。然后,所有孩子单独地呆在实验室里。室内有充气娃娃和其他玩具。结果,第一和第三组孩子都模仿了男人,攻击充气娃娃。第二组孩子没有打娃娃。 实验说明:这说明孩子看到其他人的行为受到了惩罚,一般就不会做这种行为了。这个实验强调了外界的评价和指导的作用。要重要的是为我们防止、治疗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提供了依据。 模仿学习的涵义 这两个实验的结果说明孩子的各种行为是从模仿别人而来,我们把称之为观察学习。具体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学会新的行为。这种学习不需要孩子亲自体验或做出任何反应,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孩子就能完成学习。观察学习不同于模仿。因为模仿只是学习者对榜样行为的简单复制,而观察学习则是通过观察从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构中获取信息。 案例:“我是奥特曼” 小朋友陆续离开幼儿园了,活动室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坐在一起玩雪花片。 弘弘刚用雪花片插了一把“宝剑”,他的妈妈来了。 我摸摸弘弘的头说:“看,妈妈来接你了。” 弘弘抬起头,看着妈妈说:“我还要玩一会儿。” 妈妈站在门口说:“不行,赶快走!” 弘弘大喊:“我要玩。” 妈妈生气地说:“你再不走,我走了。” “不,我还要玩一会儿。” ……我见状立即对弘弘说:“妈妈回去还要做饭,我们就玩一小会儿,好吗?”弘弘高兴地答应了。 于是,我示意让弘弘的妈妈到活动室里等他一会儿,弘弘的妈妈一脸不高兴地坐在弘弘的边上。 弘弘拿着他插的宝剑在冰冰身边走来走去,说:“我是奥特曼,打死你这个怪兽。” 说完,他用“宝剑”刺向冰冰的胸口。“宝剑”断了,于是弘弘用手当宝剑,在冰冰身上乱打。 冰冰哭着喊:“老师,他打我。” 弘弘的妈妈看见冰冰哭了,站起身来,“啪啪”给了弘弘两个耳光,气愤地说;“打呀,你再打打看。” 弘弘嘴巴一咧,大哭起来……弘弘的妈妈生气地拉起弘弘的手,一边朝活动室门口走去,一边说:“看我回家怎么治你。” 分析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孩子的攻击行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其中观察学习是孩子行为获得的最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孩子是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所受的强化,间接地习得攻击性行为的。因此,社会因素是诱发孩子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诸多社会因素中,电视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往往是其他社会影响的媒介。随着现代媒介和媒体的日益普及,孩子观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把孩子关在家中,也不能抵挡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电视节目,尤其是暴力电视节目对孩子心理影响已经成为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美国心理学会1993年的一份报告指出,电视暴力片对孩子就像抽烟和酗酒一样危险,孩子观看电视暴力片对导致攻击性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就像抽烟会引起肺癌一样。 案例:“妈妈就这样打我” 午睡起床的音乐从耳边传来,这一熟悉的音乐提醒着孩子们可以起床了。大家起身穿裤又叠被的,可是漂漂还在熟睡中。不一会儿,午睡室中传来阵阵的哭声:“漂漂,你怎么了?做噩梦了吗?”老师问。几个孩子说是项胜打了漂漂的头,想叫她起床了。在安慰了漂漂以后,我告诉项胜以后不能用这种方式来叫醒同学,对这种行为进行了引导,同时对他的心意进行了表扬。当孩子们吃完点心进行盥洗的时候,周凯跑来对我说:“陈老师,项胜他要打我屁股的。”刚等凯走开,亮亮过来也说:“陈老师,项胜他要打我屁股,而且要用手拧我的屁股。” 这时我走近项胜的身边,问:“项胜,你这样的做法对吗?为什么总打别人?”他说:“我妈妈在家也经常这样打我的呀!” 分析 孩子最善于模仿,父母则是他们模仿的首要对象。他们总是喜欢模仿父母的一些行为模式,以达到自我满足。孩子身上不少习惯就是直接从父母那里模仿来的。做父母的,应当注意自己日常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因此,父母的行为习惯好坏与否,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两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生活中我们还有许多行为是会被孩子观察学习到的,是需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注意。让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 一是限制孩子观看不良的影视作品,尽量让孩子看适合他年龄的影视作品。 二是对孩子观看的影视作品进行指导,对某些情节内容及演员的行为目的进行正确解释。 三是身体力行,对孩子的要求的事自己也要做到,比如帮助他人、热爱劳动等,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四是批评孩子身边出现的不良行为,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可以学习的。 五是鼓励孩子通过观察学习各种本领,并对孩子的实际表现进行表扬。 六是不要让孩子长时间地独自观看电视节目,尽量避免媒体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 七是不要在孩子面前说粗话脏话或做出不文明的行为。 八是不要让孩子和行为表现不好的人长时间相处在一起。 九是不要在孩子表现不好时总是予以批评,可以借助批评别人错误行为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我们不要忽视社会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不要低估了孩子的观察学习能力。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是每个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 2、教养方式 案例 一个父亲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幼儿园总爱打人,要不就动手抢别人的东西,要不就趁小朋友不注意时推别人一把,甚至公开挑衅,追着小朋友打,这个父亲不以为然地对教师说:“这孩子就是顽皮。”转过脸来,这个父亲对别人说:“我孩子就是勇敢,这样才不被人欺负。” 分析 父母绝不可纵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否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固化,最终会导致严重的个性偏差。 有的家长怕孩子吃亏,不但告诉孩子吃东西时好的多吃,分水果时要大的,还教孩子攻击行为“打架时别人打你,你就打他,打不过你就抓他。”父母的诱导,强化了攻击行为,另外家长对孩子溺爱,过度保护,姑息迁就,百依百顺,久而久之导致孩子产生“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成为一个不懂尊重别人和不能与别人共享幸福的利己者。一旦满足不了他的“关门称王”的欲望,便产生攻击行为促使孩子在家中成为高度攻击者,并习以为常。当感到攻击会被允许,会受到支持的时候,也会表现出高度的攻击性。 方法 一是让孩子明白攻击别人是不文明的行为,同伴之间应当相互关心、团结友爱,有了矛盾应该通过商量、说理来解决。 二是如果孩子是因为内心过度压抑,需要用攻击性行为来发泄,教师可以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即转移孩子的攻击目标,使之把敌意转向一般的物品。 三是如果是嫉妒心导致的攻击性行为,要看到嫉妒心常伴随自卑感产生,认为别人在某方面确实比自己强,而自己又确实赶不上人家时产生的,教师要针对这种心态加以疏导,解除对嫉妒对象的敌意,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四是教师要与家长多沟通,让家长明确攻击性的危害,可能造成粗暴、虐待的个性,但又不能简单用批评、体罚来强行压制。四、面对孩子攻击性行为怎么办 1、创造良好的环境 环境是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三大要素之一,良好的环境会给孩子提供好的刺激,产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办法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和谐、文明、互相尊重、敬老爱幼等等都能给孩子良好的影响,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因为如此父母一定避免发生争吵,即使发生矛盾也要避开孩子。孩子和小朋友发生攻击时,父母的教育口径要一致,让孩子明白哪些做的对,哪些不应该做。 办法二:与孩子平等相处。要教育孩子与别人平等生活,引导孩子关心别人,先人后己。如:家中来客人让孩子招待;在分水果时,有意识引导孩子来分,养成让大人先吃,自己后吃的礼貌行为,这样,孩子到幼儿园也就不会在类似场合发生攻击性为了。 办法三:选择良好的条件刺激。影视和读物对孩子的行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孩子通过看影视、读物,会是行为发生一定的变化。家长不仅要注意促进其智力发展,而且要重视孩子在合作性、助人为乐、谦让他人等诸方面的积极影响。成人应该有意识的为孩子选择有教育内容和教育意义的教材。 办法四:多让孩子与同伴交往。独生子女往往缺少和年龄相近的小伙伴相互友爱、互相提携、友好往来的机会。成人要有意识的让小朋友一起玩耍,在与小朋友游戏中注意培养孩子学会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共同游戏等。这样在孩子心目中,就会渐渐产生和群与尊重被人、关心别人的愿望和行为,减少攻击行为。 2、坚持正面教育 孩子天真幼稚,对大千世界的食物、现象认识尚属萌芽时期,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差,对各种影响容易接受和模仿,因此需要成人从正面加以引导。 办法一:严格要求,不要溺爱孩子。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是祸害。”溺爱虽然是孩子得到暂时的欢乐和满足,但埋藏的后患是无穷的。溺爱孩子,家长就会失去教育的主动权。我们一定要做到对孩子“爱而不骄”“爱而不惯”严与爱并济。对孩子攻击行为应当加以约束,而不能视而不见,甚至纵容。 办法二:利用榜样来影响孩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良好的榜样影响孩子的情绪及思想行为。生活中有许多榜样,对孩子来说第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榜样是父母。父母对孩子来说接触最频繁,具有相当的权威性。许多孩子的言行酷似他们的父母,很大程度是来自模仿。所以父母要利用孩子善于模仿自己的契机,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要敢于克服自身的不良行为,为孩子做表率。还要用英雄人物和来自文学作品中的范例等来激励孩子,言教与身教相结合,逐渐教会孩子懂得是非好歹,从而减少攻击行为。 3、正确对待攻击行为 孩子有了攻击行为,不能用体罚的方法,因为体罚容易造成孩子的焦虑、忧郁等精神疾病。有的孩子还会因此在攻击行为上再加上说谎,采取隐蔽的、嫁祸于人的办法攻击他人。较好的处理办法是: 办法一:分清是非,正面引导。以冷静的态度解决孩子间的纠纷,分清争执的双方孰是孰非,不能为了息事宁人,而对无理取闹的攻击者妥协,不能给孩子留下“攻击者占便宜”“谁凶谁合算”的印象。应通过商量、说服的办法来解决。在孩子是非观念的基础上,让幼儿体会到从攻击行为中并不占便宜,而且是一种由于感情冲动而对理智和做人的道德标准的破坏,这样,孩子的攻击行为就逐渐减少和消除。 办法二:严格区分攻击的动机界限。对于孩子的攻击行为,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阻止和抑制。在处理攻击行为是必须注意其动机有一些质的区别。如有的孩子为了坚持正确行为规则,而又无力说服对方而采取了不恰当的方法;或为了打抱不平,在强者欺负弱者时表现出来的攻击行为,这些都要区分对待。因为这类孩子掌握一定行为规则,孩子一定评价是非的能力,只是采取的方法不对,如果我们能肯定其合理的理由,处于帮助引导他们的目的,他们一般都乐于接受。与此同时也要帮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纠纷,掌握正确的方法抑制攻击行为的能力。 目前,种种研究表明许多科学家已经在矫正这一方面有巨大的突破,因此,我们有信心相信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在正确的教育引导下会得以改善,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应该做个有心人,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观察孩子,引导孩子,教育孩子,让具有攻击性的孩子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行为有所改变,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朝着健康、快乐的方向茁壮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434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