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和温馨过大年散文

祥和温馨过大年散文,第1张

  “祥和温馨过大年”,当我敲下这几个字的时候,一份难以言状的欢愉和喜悦,弥漫在我无边无际的心海。氤氲多日的心语,凝成文字,带着墨香,透过指尖,在荧屏上轻盈雀跃。连日来的辛苦、疲惫,顿时化成了一组组欢快的音符,吟咏出一首悠扬悦耳的快乐之曲,在心海里荡起一波又一波幸福的涟漪。

 当岁月的脚步渐渐走近龙年之尾,我不禁在心里犯起嘀咕:新春佳节该如何安排呢?随我们住了18年且年近八旬的爸妈,我是无论如何不能不陪的。因为爸妈只养育了姐姐和我两个女儿,而姐姐因病医治无效,于龙年正月去了天国,至今父母一直沉浸在深深的悲伤和思念之中。婆婆虽养育儿女5个,可老公不仅是老大,也是她唯一的儿子,作为儿媳的我,重要日子里自然是婆家的女“掌勺”,不可或缺。因为按我们这儿农村习惯,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都是“做客”,儿媳妇才是不折不扣的的女主人。我们自己小家三口,二十几年来从来就不曾分开过年,这样隆重而喜庆的节日,老公和女儿又怎能离得开我呢?为此我一直思索着能兼顾各方的良策。想着婆婆早有约定,让我们今年回乡下老家过年,不好意思违拂婆婆心意,因为我们知道老人家更喜欢乡下那浓浓的“年味”。思来想去,只有做爸妈的工作,请他们一起和我们去婆婆家过年,才是上策。好在爸妈极为豁达,等我和老公把想法一说,竟然毫不犹豫高兴地满口答应。爸爸说:“你们认为哪样方便就按哪样定,我们都理解,绝不为难你们!”母亲也一个劲儿表示赞许,婆婆更是热情相邀。于是,腊月廿八上午,带着准备好的年货,老爸老妈和我们小家三口,兴高采烈地一起前往离娄底40余公里的乡下婆婆家。

 车子很快就在老家新楼台阶前停下。眉开眼笑的两位老妈妈双手紧握,相互客气着,两张布满皱纹的脸庞笑逐颜开,就像盛开的两朵美菊。婆婆牵着我妈,招呼我爸,在深红色的沙发上落座。沙发前的小桌上,盛满各色糖果副食的糖盒和果盘,以丰盈的姿态,静静地等着客人来品尝。桌上铺了一块既保暖又美观的方格绒帷幔,帷幔里边,沼气炉早已吐着蓝色小火苗,温热的气息透过帷幔,让坐在周边的人暖意盈盈。三位老人就在这溢满温馨和喜庆的气氛中,开始寒暄着各自的家长里短。

 我有四个姑子,习惯以妹妹相称,我们姑嫂间的关系一直情同手足。大妹儿女双全,并已拥有两个外孙,她和大妹夫在娄底开着一家小店,不回家过年,只能抽时间给婆婆拜年。二妹嫁在本村,原来与娘家也只有几百米距离。三年前我们一起合建了新楼房,从此两家基本合为一家。平日里二妹和二妹夫不仅经营着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猪场,还担负了照顾婆婆的责任,免去了我们许多的后顾之忧。勤劳的二妹秉承了婆婆优良的品性,热情、能干、善良、正直,两个儿子都已参加工作。三妹和小妹都随我们在娄底的发展,家成业就。因为三妹的公公婆婆早已作古,他们一家四口倒每年都能陪婆婆过年。小妹的婆家离娘家不远,除夕和春节也能陪着婆婆。村邻都羡慕婆婆有洪福,所有后人个个孝顺。不是自夸,我们这个大家庭的确一直以祥和、温馨而远近闻名。

 因为猪场需要打理,二妹和二妹夫即使在大年、春节也无法给自己放上两天假。于是,这节日里“煮妇”的角色,我是推辞不掉的了,唯有欣然承担。所以,从回到老家的那一刻开始,我便开始履行自己的光辉使命。首先为父母铺好柔软舒适的被褥,怕他们冷,还特意铺上了电热毯。接下来,请示了婆婆过年需要再做的准备,弄清了家里已经备好的各种过年物资和存放地。当即准备午餐。

 我们这边乡下,对吃不是特别讲究,大家都比较喜欢一般的家常菜,多少年来花样翻新不多。猪肉、猪杂、牛肉、鸡、鸭、鱼、豆腐、蔬菜等为主菜,主食一般都是米饭。婆婆和二妹早已准备了一些我们这儿称为“酥斋”的、伴有鸡蛋在内的香喷喷的油炸面团,大家非常爱吃;也准备好了不会轻易变质发涩的扣肉和粉蒸肉;还准备好了很多的油豆腐。在乡下,也许观念不一样,由于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他们平日里大都不喜欢吃不要花钱买的廉价蔬菜。所以,如果说我有什么“改革”的话,就是餐桌上适当增加了蔬菜的品种和数量。老公从自家菜地里摘了一大背篓白菜苔、红菜苔,加上家里原有的'一堆大白菜、大萝卜,以及我们从娄底带回来的鲜淮山、西兰花、冬笋等等,让我们的餐桌上有了一些与众不同的特色,这些素菜也成了最受大家欢迎的美味了。

 廿八日下午,三妹一家四口也回来了。当晚开始,我们每餐要摆两大桌,每桌一般摆十个大菜。人多时有二十几人,两桌坐不下,便会有的挤,有的站,反正都是自家人,谁也不会计较。唯有那一阵阵欢笑满屋荡漾。老人们开怀,孩子们欢笑,已经长大的女儿和外甥们嬉戏着,最小的刚满两岁的外甥女佳佳,那天真可爱的摸样、嗡声奶气的稚语、乖巧机灵的神态,令人时常捧腹大笑。妹妹、妹夫们玩着最最喜欢的字牌,为精彩也为失误,抑或为那及其微小的输赢,时而欢呼,时而惊叹!

 我有不少时间在厨房忙活,二妹只要从猪场过来就会及时帮忙,婆婆也时不时过来指教。炖猪肚、排骨、淮山和萝卜,蒸扣肉、酥斋和粉蒸肉,炒鸡、炒鸭、炒牛肉,煮鱼、煮肉、煮豆腐蔬菜……一份份美味可口的菜肴,经我们烹调后,端上餐桌,大饱家人口福。锅碗瓢勺油盐酱醋演绎而成的交响曲,在大家的赞美声中,得以最好的检评。看到老人们能安心享受,看到家人们吃得那么满足,那份心满意足的成就感就会情不自禁在我心中腾起,满身的劳累即刻一扫而光。

 饭后的战场打扫和碗筷清洗,妹妹们都会抢着帮忙。妹夫们却会不失时机地邀请我加入他们的“战斗”,分享玩字牌的乐趣。时间充裕时,我也不会客气:“你们是看嫂子做‘煮妇’辛苦了,想给嫂子发‘补助’吧?呵呵,不拿白不拿!”妹妹、妹夫们却会强调:“我们等着嫂子发‘红包’呢?”斗嘴归斗嘴,玩字牌更多的是凭智慧、靠运气。几番下来,我竟然赢了300元。哈哈,就我们纯粹以玩乐为目的的这个档次而言,“礼”不算薄,一一笑纳了。我玩的时候,略懂一点牌技的妈妈,总在旁边看着指点,能从妹妹、妹夫们手中赢点小钱,我想更多的是托母亲的福吧!于是,我慷慨地将“战利”献给了为我助威观战的妈妈和忙上忙下的婆婆。两位老妈只要见我有赢,脸上就会一直绽放着开心的花朵。特别是婆婆,常常惹得妹妹、妹夫们说她“偏心”。说归说,可婆婆依然故我,我行我素。

 老公回到家,总能找到许多他认为该做的事。楼上楼下,屋内院内,菜地山地,总有他忙碌的身影在闪动。可以说,厨房外边的一切,都是老公在不辞辛苦的操劳,即使厨房里的事务,诸如剁排骨之类的重活巧活,也免不了他的帮忙。有时还要开车采购,抑或接送人员。总之,“模范”二字依然非老公莫属。

 最让我感动的是,妹妹、妹夫以及婆婆家这边许多的亲戚对我爸妈的敬爱。一直以来,我的娘家和婆家早就融成了一大家。妹妹、妹夫们不仅平时常给我爸妈送关心送温暖,陪二老过生日过节日,而且每年过年都会像给我婆婆一样的给我爸妈送“红包”、送礼品,钱物事小,心意却大。我爸妈的心里,就像多了一群自己的儿女,他们同样将妹妹、妹夫和他们的孩子,时刻牵挂心头。婆婆家其他亲人,如舅舅、舅妈、姨父、姨妈,也总是将我爸妈奉为老兄、老姐,他们之间有他们引以为自豪的情份和相互的礼尚往来。正因为如此,我的爸妈才会在婆婆家过年没有一丝生疏感。这次已经是他们近年第二次在婆婆这边过年。初二走亲戚家拜年,也顺道看望了回乡过年的老同学阿志和她老母。阿志听说我接着爸妈同在婆婆家过年,很是惊讶,问我是怎么做通他们的工作?因为这种情况在我们所在的乡下,确实难得一见。且不说万里无一,千里无一是绝对不假的。我思忖,这一方面源于我爸妈的豁达,而婆婆这边所有亲人给我爸妈的关爱,更让年迈的他们愿意与这个大家庭所有成员相处一处。对婆家亲人的这份感恩,我真的无以言表。唯有尽己所能,善待他们中的每一位,让自己不至于有太多的辜负!

 正月初一晚饭后,看看天色尚早,潮湿的路面也已风干,我挽着爸妈在近处转了一圈。我询问爸妈在此是否习惯?二老异常满足地感叹道:“你们安排得这么周到,所有的人又一个个这么好,我们只管洗手吃饭,还有什么不习惯呢?这一辈子已经享尽了你们的福,真的心满意足了!”然后不停地夸我婆婆,夸妹妹妹夫们,也万般怜惜我和老公,总说让我们受累了。我说:“你们看,我像受累的样子吗?只要你们幸福开心、平安健康,就是我们最大的福份啊!多做点事不累的……”我说的完全是实话,能为爸妈、婆婆尽份孝心,真的不觉得辛苦,心里有的只有充实和满足。

 除夕和春节,我们这儿依旧沿袭着历年的风俗,贴春联扫庭除、敬菩萨拜祖先,敬庙神拜天地、贺新年拜坟年,放鞭炮点烟花,走亲戚串邻里……曾经多有拙作记述,在此我不再累赘。年饭的丰富、春节的热闹、祝福的虔诚、烟花的璀璨、“春晚”的欢愉,也不想花太多的笔墨一一描述。佳节之际,天气异常寒冷,气温一直在零度附近徘回,虽然不见漫天雪花飞舞,但屋顶墙头、山涧田土、树木酷草、油菜蔬菜之上,随处可见那一直不曾消融的薄雪和严霜。然而,我们这个大家庭,却始终洋溢着温馨与祥和!洋溢着幸福与欢笑!洋溢着春天般的喜悦与灿烂!

  《过年》(一)

  按照家乡的习俗,过年是最热闹、最隆重的日子之一,也是家长们忙碌的一天。许多地方有着一些不同的习俗。我从懵懂的小孩到如今三十几岁的大人,对过年的习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记忆。

  过年,首要的习俗是“掸尘”,也叫“扫尘”,“除尘”,“除残”,“打尘埃”。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照民间的说法,“尘”与“陈”谐音,扫尘就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和“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在记忆中,爸妈通常选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把家具全搬出家外面。他们把家具彻彻底底清洗干净,把屋里屋外的屋顶和墙壁全部擦拭一片,除去蜘蛛网,除去尘土。他们还把地板拖得洁白亮光,把厨房整理得整洁又舒适。然后,他们把家具搬回原位,认认真真地摆好,等待着过年的到来。

  按照习俗,每家每户都得买新衣服。过年前,许多人都回家过年。街道上人来人往,走街逛店。商品琳琅满目。衣服款式多种多样,设计新颖独特。家里人总是选了又选,选了多时,才选出一件件合身合体的,颜色配搭的,时尚流行的衣裤。然后,人们高高兴兴,心满意足地回到家中。

  过年,每户人家都得买年货。吃的山珍海味,美味佳肴样样俱全,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猪肉、牛肉、羊肉、兔肉、鸭肉、鸡肉、鱼肉等多种多样,可以有蒸、炸、焖、炖等等各种煮法。总之,过年食物充足,储存丰富。日子火红,时光美好,从侧面可以看出,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过年那天早上,先得“祭灶”,即拜灶王爷。这是一件在中国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司命灶君”,把他写在红纸上,两旁写着“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的对联,以报佑全家老少平安、健康、如意。

  拜完“灶王爷”后,人们就祭“福德正神”,也就是“土地爷”。人们点上蜡烛,插上香,摆满一桌的菜肴,恭请“土地爷”到来。让“土地爷”吃饱喝足,保佑新年风调雨顺,让粮食丰收,家畜兴旺,免灾免难,保佑一家人工作顺利,家庭美满。

  中午,是“祭祖”的时候,同一宗族的人们把家里的美味佳肴、美酒佳酿奉上,摆满好多块“八仙桌”。酒菜形形色色,丰富多味,包括各种各样的水果。由于人多户杂,祭祖的时间一般较长。人们放鞭炮放烟花,烧金纸银纸,合掌叩头,礼拜祖先。人们聚在一起,真是热闹非凡。这让人感到了过年的喜庆,亲人的团聚和节日的吉祥。

  晚饭,也就是年夜饭。它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次会餐之一。家家户户都摆上了丰盛的饭菜,放上了好酒。人们吃着大鱼大肉,喝着上好的白酒或葡萄美酒。人们又吃又喝,全家人一起聚在一块,喜气洋洋的,一起庆祝过年,一起共度一年一次的好日子,一起欢颜笑语,预祝来年过得更好,日子更加丰裕。

  吃完晚餐,家里每个人都得洗澡,把全身洗得干干净净,穿上新衣服,然后精神抖擞地、充满自信地展示着自己的风采,准备欢迎新年的到来。等到快八点了,许许多多人围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人们陶醉在五彩缤纷的节目中,投身于节日气氛浓重的晚会里。因节目而喜形于色,因精彩而动容,因震撼而大开眼界,因神奇而惊讶……

  当时钟走到快十二点了,在家乡里,四处响起的鞭炮声和烟花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新年的到来让人心沸腾,让热情飞扬,让激情铺展。人们一起欢迎新年的到来。

  过年,人生一次又一次畅快之事。年轻的变得逐渐懂事,长大成人。年老的因过年心情愉快内心变得更年轻。过年,年年在庆贺,年年有喜悦,年年有新意,年年让人兴奋,让人自信。

  《过年》(二)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一句说尽了多少背井离乡出外闯荡人的心坎里了。一年365天,朝朝只盼今日回家过年,众人欢聚一堂的日子。其实,过年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也不仅仅是我们伟大民族的盛典,过年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永不消失的情结,一个幸福的隐喻,是一棵春天抽芽夏天开花秋天结果的树。我们一年到头地忙碌奔波,为的就是过年。

  瑞雪兆丰年本是一个好的兆头,但却有人欢喜有人忧,雪天路滑,担心到路途行车安全的问题,我们全家打算放弃回家过年的念头,大包小包塞满整整一车,都只是为了回家过年而准备,现在只能搁着歇息歇息,想迫切回家过年的心情谁都懂。农历三十大清早,还处于朦朦胧胧状态的我就听见妹妹说,“雪停吗?雪化吗?太阳出来吗?可以回家过年吗?”接连几个问题直接把我从睡梦中拉回现实中,父母亲未语,妹妹直接跑到窗前亲自探测路况,“哎,还是有雪,结冰啊,不过我真的很想回去呢。”父亲也接了句话:“刚家里还打电话问什么时候到家呢?大姑小姑,伯伯们前两天都已经到家了,就差我们了。”躺在被窝里,我想起了以前回家过年的景象,我仿佛看见了奶奶在家门口探头等我们回家的情景,细致到奶奶渴望盼子回家的每一个眼神。就这样,一场大雪差点阻挡了我们回家的方向。

  下雪不冷化雪冷,天虽然没下雪,可是寒冷依然侵入体内,不禁打了个喷嚏,“妈妈,奶奶他们想我们了。”妈妈笑了笑,“人人都在盼着我们回家过年。再等等,天气预报说今天晴。”寒冷的冬天也会雪中送碳,送来一丝温暖,送来一些希望,送来一线光明,照亮我们回家前进的方向。爸爸满脸喜悦宣布,“下午回家过年,刚家里打电话来说老家已经出大太阳,很多路段已经化雪了,家里嘱咐开车慢行,等我们回家吃年夜饭。”“噢耶,老天有眼,”妹妹边整理新衣服、新裤子、新鞋子嘴里念叨着。随时整装待发,到了吃饭时间,我们简单的吃了个中饭,先打发下自己的肚子,以免路途闹别扭。九江到武宁满打满算本来两个小时足够了,可今天这段路却显得格外遥远,路途迂回曲折,而对于我一个开车新手来说,这次回家既是冒险,又是挑战。两个小时的路程我们足足开了三个半小时,这时天色已渐黑,进入村庄沿途都看见灯火通明,听见鞭炮声声响,热闹嬉笑的聊天畅饮声,催促着我们加快脚步,四颗悬挂着的心,四双目不转睛的眼睛在到达家门口的那一霎终于可以放松神经,休息片刻。门外迎接的人还真不少,站立式打着哆嗦迎接的亲人,从门缝探脑袋迎接的小鬼,静默不言如佛般坐着的年老长辈,大家的虔诚祝福终于等来了我们平安到家。“饭菜都已经准备齐全,就等人员到齐,就可以开饭。”姑姑点算着人头准备着碗筷。“所有人全部到齐,可以开饭,报告长官”。妹妹紧接着一句,乐的大家呵呵笑。

  门外燃起了鞭炮声,烟花声,绽放在半空中犹如描绘着新一年多彩多姿的美丽图景,孕育着新的启程、新的希望。“干杯,干杯,为新一年干杯”。大家共同举杯,第一杯一饮而尽。除夕这一天,能喝酒的必须得端起酒杯畅饮,不能喝酒的也要小口意思意思,活跃现场气氛,轮个敬酒,送祝福,说新年愿望,四世同堂举杯欢庆,迎接新年。说起年夜饭,老一辈甚是讲究,在我的记忆里年夜饭开席前先得拜谢神恩、拜祭逝去的祖宗,然后才能开席。以前,乡下很穷,平时不舍得吃的大鱼大肉,只有到过年这天,他们才会拿出家里所有好吃的,好喝的招待亲朋好友。现在,年味这个词在人们的意识里越来越淡薄,换句话说,所谓过年的味道,在这里其实就是指的一家团聚与亲情的味道,正是有了这种味道,才孕育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乡愁。年轻人注重所有事情从简,喜欢用钱换取,以为钱可以买来我们想要的东西,却忘记了自己亲自动手做的本质意义。也许,是因为我们太忙碌,没时间;也许是因为我们无知,什么都不懂……三个小时的年夜饭在我们再次共同举杯中结束。对大数人来讲,守夜这个词并不陌生,那个古老不变的传说,也已经慢慢被世人给忘记,守夜的意义也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守到十二点,迎接新年的伊始,希望在新年的第一时间许下心愿,送上祝福,拜个早年,大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寻找乐趣,坚持守夜,继续亢奋精神,有些三五一围烤火聊天,唠唠家常,有些四个一桌打牌寻乐,有些小鬼烟花爆竹放个不停,家里人气有多旺就有多热闹。

  新年伊始,手机短信声、电话声,犹如门外的鞭炮声响个不停,寄托着满满的祝福,承载着满满的幸福。所有人互相问候,祝福新的一年,也为那些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法回家与父母团聚的儿女,可以通过手机与电话,给父母捎去新年的祝福,给儿女送来欢乐!稍稍弥补心中的遗憾,缓解醉人的乡愁……“进个门槛吃三碗”这是我们那里人们拜年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到亲戚家拜年,亲戚都会留你吃饭,吃了饭才有诚意在。所以有时候夸张到一天要吃好几顿饭,如果实在吃不下那也得坐下来喝喝茶,嗑嗑瓜子才能离开。

  新的一年忙碌的一天从拜年开始…

  《过年》(三)

  一年一度的新年临近了,到处一片迎接的气氛。

  街市上的货物多了除了糖果,瓜子等零食小吃外,春联鞭炮等之类的新年专用物也摆满了大街小巷。小孩子是最喜欢过年的,不仅有好吃好玩的,更重要的是有众多亲人的压岁钱的垂爱,可以买到更多平时想要而未曾满足的东西,现在的孩子对这一类的兴趣已远远低于我们在物质上有缺失的一代,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放假了,不用再早起晚归地迎着凛风冰雪到学校上课了。我想暂且放下这一重负是他们热衷过年的重要原因,未上学的孩子尚且没有这些思想,他们清澈的眸中是对面前这具世界有了大的变化的新奇和欣喜看到比往常多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和来来往往的人,他们的快乐是我们远远不及的。

  人渐至中年,对年的渴求早已淡化,只是随传统习俗地也要过年的,但心中的期盼和儿时迥然不同。今年对年的渴求增长,思来最重要的原因是希望全家相聚,团团圆圆,快快乐乐地守几天亲情浓的日子。弟弟在外地,母亲去帮忙照看小侄子,家中只有我和父亲,希望拥有一个完满的亲人的愿望更浓些吧!

  过年了,又是一年的开始,不仅人,草呀,花呀,树呀……大地的一切都似乎在悄悄地蕴育着,只待春风一来,冰层一开,跳出来开始它们新的生命轮回。而人总想要给旧年做个归结,计划新年的安排。每此,我总有些许怅惘,些许期许。今年,但愿怅惘少些,期许中的满足多些吧!

  对于年过半百的父亲,面对一个一个的年早已从容淡定,但新年的购物依旧精心,依旧一样都不曾少。新春第一天,他总爱笑着说:“我的手正和你爷奶拉近而和你们的距离是渐过渐远哟!”

  生命就在这一年年的轮回中交替着,延续着,重复着。

关于春节的美文如下:

春节到,春节到,穿新衣,放鞭炮,走亲访友真热闹;

压岁钱,装口袋,包饺子,贴春联,小孩盼望春节到。

这一首顺口溜说的是小孩盼望春节的来临。小孩喜欢春节,因为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我们可以过得开心、轻松、充实。大概春节之美就在于此吧!

春节,你每一次到来,都让人那么的开心,都让人像吃了蜜一样甜。看!那片片银花迎风而下,那是雪女为春节洒下的花瓣!听!霹雳巴拉的鞭炮响彻天地,那是雷神的喜悦!听!那阵阵欢声笑语子那银白的雪地里传出,那是孩子们对春节的呼唤。

乡村下,田野里,那棵棵的大树,那片片的土地,那……那件件的新衣,在他们的身上诉说了春节的喜悦,他们笑了:春节近了。

春节,你每一次到来,都让人那么的轻松,都让人如清风沐浴。听!中小学生拿如释重负的叹息,那是他们内心的慨叹,的确,在那一刻,他们解脱了,再也没有大山似的学习负担压在身上,他们笑了,第一次,第一次,笑的是那么轻松,如清风流水。

春节,你每一次到来,都让人那么的充实,都让人满足。看!每个人那笑意洋洋的脸颊。他们是那么的充实。在那一刻,他们很满足,真的!他们充实了,不仅在物质上,更在精神上!春节,永远是那么的,那么的美。

春节

前言:红彤彤的窗花,喜艳艳的对联;热腾腾的团圆饭,乐融融的全家福……所有元素都将在新年的第一个节日—-“春节”欢娱着铺洒开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把春节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

阳光暖暖地照着,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春节的味道。从那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从那红红的春联中,从人们舒畅的笑脸、闲适的心情中,从夜空中绽放的绚丽烟花中,你会真切地感受到春节特有的氛围。它浓烈得像一杯陈酿的美酒,醉了富裕起来的千家万户。

春节是孩子们永远的期盼。因为在孩子的眼里,春节就意味着放鞭炮,贴春联,穿新衣,吃美味,走亲戚,还有不菲的压岁钱。我小时候,一过“腊八节”,就扳着指头数日子,期盼春节来临。因为春节来时,我可以饱餐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美味佳肴”。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美味佳肴”无非就是白面馒头、黄米面油炸糕、油炸豆腐,猪肉粉条,还有家里自制的小点心。初一这天一大早,我就起来,穿上母亲给我做的新衣、新鞋,梳上两个羊角辫,用鲜艳的红绸子再扎上个蝴蝶结,打扮好了,我就冲出家门,一路小跑着去敲小伙伴的院门,有意无意地在炫耀自己那份自信和美丽,让小小的虚荣心得到很大的满足。

春节是家庭主妇们的忙碌和辛劳。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勤劳的家庭主妇们一入腊月就开始忙乎了。扫家除尘,购置年货,洗衣服,洗窗帘,炸鱼,炸肉,真是不亦乐乎。她们把对生活的热爱融在过节的忙碌之中了。

春节是上班一族们一年里难得的放松和休闲。放下公司、厂矿、企业里冗烦的事务,携妻带子(女)回家与父母团聚。给爸爸买一件流行时尚的羽绒大衣,给妈妈买一件款式新颖的羊绒外套;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膀,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碟;工作的事情和爸爸谈谈,生活的事情和妈妈聊聊,聆听爸爸的教诲 母亲的唠叨,让辛劳了大半辈子的父母感受到我们作子女的孝顺和仁爱! 让我们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用爱和亲情谱写一曲和谐的华美乐章!!

春节是老年人看到儿孙承欢膝下时的天伦之乐。除夕之夜,家家门前挂起了喜庆的大红灯笼。室内,丰盛的团圆饭摆上餐桌,全家人围坐桌边,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举起酒杯,祝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身体健康,福如东海;祝福青年人事业腾飞,前途广阔;祝福孩子们健康成长,学有所成。看着这温馨的场景,老人那饱经沧桑的脸上绽放出如花般开心的笑容,那眯缝的眼睛里流露出醉心的甜蜜。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出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这样一个团团圆圆。

春节是游子们对亲人美好的祝愿和深深的思念。万家团圆的时候,总还有很多人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比如:军人、警察、列车员、医护人员、新闻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等。他们舍小家,为大家,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节日期间,他们只能通过悠悠电波,把爱、思念和祝福传递给千里之外的父母长辈、兄弟姊妹及挚爱亲朋!!

春节是那烈烈的酒,春节是那浓浓的情。在冬尽春来这样一个自然时节,人们就着天时的便利,举行各种年节的仪式(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赶庙会等,走亲戚),重温着家庭亲情,协调着人际关系,放松紧张身心,回归传统休闲。无论我们走到那里,春节始终在我们心里分量很重,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它是每一位炎黄子孙心中难以割舍的符号!!!

和煦的春风拂在人们的脸上,舒爽而又惬意。人们的心情如同高天上的风筝,轻松自在……

新的一年,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飞逝,与你们相处的日子里,那份温暖深深地把我笼罩,久久无法散去。陪着大家度过了许多欢笑,也有许多牵挂,与你们在一起,我感到了安全和温暖,我亲爱的朋友们,在新的一年,祝愿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幸福的温暖,用爱,用友谊,铸造出今年更美好的生活!

时间真快,又到了过年时节。“一不留神”我竟由黑发少年变成白头老翁,连走路都有些蹒跚,一登高望远就呼哧带喘,仿佛是个气筒子,谁知道是怎么搞的。小时候盼过年,新衣新鞋、肉和馒头,好像都在时间的闸门后头挤着,单等“年”节一到,便呼隆一下子奔到你眼前来。其实,所谓“新”,不过是拆旧改新的。那时候,日子不好过,难为母亲想尽一切办法,要在过年这一天让全家吃上、穿上。过年,是母亲最受累的日子。一天天长大,过年的兴趣也一天天淡漠。有时甚至想:谁发明的过年啊,让人这么累,这么穷于应付,这么的无奈却又假作天真。于是年年过年时节,我家冷冷清清与往日毫无二致,这又招惹得孩子们一致的抗议。及至年纪到了这份儿上,奔“古稀”了,才明白,过年是为了一个“和”字儿。 我们的先贤最重视“和”与“序”,想尽一切办法达到有序的和。过年过节,便是办法之一。我们几千年来,以农立国。春秋代序,耕耘收获,天道与农事的和谐成就家庭、社会、国家的和谐。不要“过河拆桥”似地诅咒曾经有过的“以农立国”,以为那是落后的秩序。倘没有“以农立国”,全世界至今大约也没有合适的历法。不管是太阳历还是太阴历,日月与农事的关系始终是历法之本。有了历法才会有“年”可过。总结以往,有待来年,于是,“年”便装满了经验、教训,装满了渴望与幻想,成了一岁之中最有滋有味儿的日子。亲情、友情、爱情,浓缩在一个日夜,让你怎么也过不够。为了让这一天过得丰富多彩,先贤们想了很多办法,譬如吧,什么叫“年”,为什么过年有那么多讲究?这就是一段勾人魂魄的故事。说是有个怪物叫“年”,总在那一天出来祸害人。砸东西、毁农具,偷粮食、吃牲口,人们害怕,就躲起来。你越躲,它越凶。每回,“年”都把村子折腾个底儿朝天,然后甩哒甩哒地走了。有一回,“年”又照例来折腾。黎明时分,它累了,躲在一家的柴棚里睡觉。细心的人们发现村子里家家受害,唯独一家安然无恙。这家只有一位老奶奶一个小孙女,她们穿着红衣红裤,守着红红的灶火,灶火里木柴噼噼啪啪地响着,安静地过了一夜。人们恍然大悟,“年”这个东西怕红、怕火、怕响声。于是人们一哄而起,穿起红衣红裤,敲打着各种响器,举着灯笼火把,喊着、叫着,在村子里奔走。“年”吓坏了,不知躲到哪里才合适,便一溜烟跑了。于是,人们年年除夕“守岁”,围炉等待“年”的到来。第二天又彼此问讯、祝好,这就是“拜年”。 这个传说充分表达了驱邪、祈福、迎祥的愿望,应当是在有历法之前的事,大约在距今7000到6000年前。我们出土的文化遗存中,有一处距今6000年的姜寨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一个以老母亲为中心的家族和合而居,火炉是有的,噼啪作响的木柴也是有的,而他们最爱好的颜色就是红色,并且,他们已经会织麻纺葛了。这一切似乎都合于那传说中的客观条件。传说黄帝创干支、作历法,夏代的历法已经相当完备。据说,今天的农历便是夏历的延续,所以,它也称夏历。有历法也就有了年、岁的概念,不必有这传说作开路的理论先锋了。有的地方将这传说中的“敲起响器”改为“燃放爆竹”则几近荒谬。爆竹应当是宋代以后的产物。大唐时节,杜甫由陕甘奔赴四川,除夕夜到达成都。次日黎明,杜甫看到一个兴盛的大都会,过年时候,也无非“吹箫间笙簧”,没有更嘹亮的响声,盖因那时还没有火药的发明。一直到王安石活跃的时代才“爆竹声中一岁除”。把这个传说拉后三四千年只能证明我们后人比前人糊涂得多。过年的许多习俗,如挂桃符、贴门神、扫房子、祭灶等等,都是历年积攒发展的产物,不是一下子就完备了的。其中还有许多是融会了佛、道的礼仪和节庆,渐渐地中国化了,成为地道的中国节庆礼仪。近来则融入一些西方的节目,或者说是美国的节目,使春节中西混合,很像今日的世风:浮丽而虚夸。近来“圣诞节”大有超越春节的劲头。好像过圣诞节就是与世界接轨,就是全球化。其实,圣诞节并不是所有欧美国家共同的节日。欧洲的许多国家没有这个节日,这是美国的主要节日。那年我去台湾,正赶上圣诞节。报纸上称呼它为“耶诞节”,即耶稣的生辰。“圣诞节”的名词是有的,那是专为中国的圣人留下的。那圣人是孔子。我至今拥护这个做法。要过圣诞节就过纪念中国圣人生辰的“圣诞节”,原因很简单:我们不是基督教国家,我们尊重耶稣,也尊重自己的圣人。他对中国人的影响远超于耶稣,我们为什么不纪念他呢?! 由此,我想到去年在央视参加关于怎样过春节的对话节目。有人提出,春节的习俗应当与时俱进不必拘泥于中国化。我和陈逸飞先生则认为春节必须中国化。陈先生说他在海外多年,知道春节对于海外侨胞意味着什么。春节浓浓的中国味儿,让每个华人记住自己的根,自己的文化,这是维系华人精神命脉的红线。我以为,习俗的力量是难以撼动的,一时的时髦,终究敌不过悠久的传承,何况这传承是民族文化集中的体现,社会越是兴盛,人们就越会表现自我,这是民族自豪感的张扬。因此,维护和巩固春节的习俗是十分必要的。如今陈逸飞先生已去往天国,但斯人斯言依然鲜活。他是懂得中国文化的分量的,我们应当记住他的话。 又是春节,应当说些吉利话。不是应酬,不是虚伪,春节本来就是总结过往,祈福来年的。去年我们又进步了,不是吗?来年会更好,一定的。我赤诚地祈祷:愿所有的家庭幸福!

1、春节,一步又一步地向我们走近了,家家户户都忙里忙外,一会儿扫地一会儿掸尘一会抹窗户,还有的已经开始张罗饭菜了!大家都忙得热火朝天,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漓了。婆婆家所在的马集镇上的人都忙着上街去赶集,好抢购过新年的水果蔬菜糖果饮料了……可不,这镇上冷冷清清的,所有的人都跑到菜场超市购年货去了。

  2、翻开精美的日历,我细数着春节将要来临。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更是我期盼的佳节,因为只有这几天,我才能放下沉重的学习,放松自己的心情,淘洗着一年中最欢乐的日子。

  3、过了立春,一年一度的春节也就相继来到了。越是临近春节,鞭炮声就越大,越多,融入人们的心底,滴落,飘扬。这时,我陶醉了,我的心飘到了风景如画的故乡,回想起在那里度过的春节……

  4、年三十的清晨,我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街上买东西准备做年夜饭。街道上处处张灯结彩,十分热闹,家家户户贴着“倒福”挂着灯笼。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纷纷面带微笑地走向大小商场,有的购物,有的游玩。这样热烈祥和繁华喜庆的节日气氛,真是令人心潮澎湃啊!

  5、我们一家人来到了古彭广场。节日的古彭广场人山人海,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到处都漂浮着一串串彩色的气球和条幅;锣鼓声一阵紧似一阵,人们舞着长龙,扭着秧歌,真是一片欢乐的海洋,我们都沉浸在这节日的欢庆气氛之中。

  6、新的一年,新的梦想,新的生机……在这万紫千红的春天,一切都是新的。朋友们,趁着现在还早,让我们去寻找春风姐姐留下的种子,用心去播种,等待秋天--让梦想的种子结出你用辛勤劳动合成的希望的果实!

  7、在新春之际,在新的一年的开始,我祝愿所有人一生平安,祝愿神州繁荣昌盛;希望这个崭新的一年能够充满辉煌,希望家人身体健康,希望自己拥有强健的体魄,取得优异的成绩,结识新的朋友……

  8、正月初一是我们国家传统佳节-春节。关于过春节各地的习俗可多了,除夕的年夜饭可是最重要的。一大家人团聚在一起,开开心心热热闹闹的品尝着美酒佳肴,其乐融融。年夜饭我们北方人喜欢吃饺子,预示着来年交好运;而南方人喜欢吃汤圆,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

  9、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每到春节,人们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这时是小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10、眼看着春节就要来临了,这几天走在街上到处都是拎着大包小包购买年货的行人,每个人的脸上,身上都是一片喜气洋洋,仿佛过年的快乐从人们的心里溢了出来流淌到了全身。

  11、家人下楼点燃鞭炮,顿时满城近带鞭炮声,震耳欲聋,花炮升腾五彩斑斓,整个城市沉浸在烟花爆竹声中。

  12、欢声笑语透着和谐和吉祥。在灯笼里丰富多彩的庙会里在声声的祝福里,迎来了新的一年。

13、真的过年了,在忙忙碌碌行人的脚步中,在手拎肩扛物件的人群里,在一声声问候的话语间,在震动山河的鞭炮声中,在济济一堂座无虚席的年夜饭的壮观场面里,在熙熙攘攘的庙会人群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442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