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的双向情感障碍需要治疗么

轻度的双向情感障碍需要治疗么,第1张

一般生活中不安定因素过多容易使人出现bipolar disorder,BP(双向障碍),这是在自主控制(躁)与潜意识反抗(郁)之间的左右摇摆,当自主控制达不到想要的结果时,也就是负反馈出现时,通常任何人都不能完全避免BP,轻度状态下这本身也不算是病,但如果状态改变重到影响自身正常生活以及干扰到周围环境的话,那就得特别关注与治疗了。

潜意识里有深深的危机感,充满对未来的不信任,并找不到积极有效的解决手段。通常在寻找解决手段的过程中由于总是不如意,负反馈强化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有很大几率进入深度BP。

躁:自我暗示或明示一定要解决,一定要想办法,进入正能量状态,体能和精力都进入亢奋状态,如果症状较重,自身或亲友会有明显的感觉。从好的方面说,狂躁也是患者努力、希望和挣扎的表现,是生命活力对失败的抗争,需要往好的方向引导。在这种情况下,适当的放松与投入到愉快的现实情境中可以暂时忘记烦恼,缓解躁郁症状。长远的解决之道必须除掉病根,要么放弃不切实际的对未来的美好幻想,要么真的找到能够令患者接受的努力途径,但如果努力失败的话,后果只会更严重。佛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地缓解躁狂症状。

郁:主观努力长期得不到充分的正反馈,就必然会进入抑郁状态。由于不甘心,在一段时期后又进入躁狂状态,如此反复,如果正反馈不够甚至获得负反馈的话,就会越陷越深,等到绷得弦断了,就是自我了结的时候。很多BP患者在抑郁状态中设想过多种自杀方式以求一了百了,甚至真正有尝试自杀的状况出现。

如果形象地比喻,BP患者如同在锅沿很高的热水中跳起的青蛙,每次跳起都是一次躁狂状态,都带来了短时期的较好体验,但总免不了再次跌入热水进入水深火热状态,并且跳得越高,跌得越深,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找到在热水中生存的办法或者离开热水的途径,否则,只会让青蛙更痛苦。

Hello,大家好!

这里是 神经多样性 ,我是 喵君姐姐~

上一周我们具体了解了双相情感障碍~

科普 | 状态太好?!可能得了这种病

2022-01-26

再次回顾一下它的定义:双相情感障碍,也叫躁郁症,顾名思义,这是一种 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 ,又有时陷入 抑郁 状态的精神疾病。

尽管情绪状态在一段时间内是存在一定的波动的,但是躁郁症患者的情绪波动明显超过了正常的幅度。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严重的慢性情绪障碍,以躁狂和抑郁交替或混合发作为特征,影响着世界上1%以上的人口,不分国籍、种族或社会经济地位,是造成 20 岁以下年轻人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双相情感障碍一生都有复发的可能,复发率高达70%,而且病程可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双相情感障碍可分为 I 型和 II 型,其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和抑郁、躁狂混合发作。

今天,我们将从 认知和护理 二个角度带领大家走近双相情感障碍~

认知角度谈躁郁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精神障碍,患者常常会经历抑郁和躁狂的两级或交替发作。

与单纯的抑郁症不同的是,双相情感障碍中的抑郁发作通常比躁狂发作次数更多,时间更长,对患者的伤害也更大。

严重的抑郁发作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职业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还会引起各种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自杀。

由于抗抑郁药物的单药治疗可能引起患者从抑郁向躁狂转换,并且在随访研究中表明,持续使用抗抑郁药的患者出现快速循环和抑郁复发的概率大大增加。

不仅如此,截止到目前为止,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都不足以支持抗抑郁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抗抑郁药物是否应该被使用于双相情感障碍一直饱受争议。

根据近年的文献研究和综述文章,研究者对双相情感障碍中抗抑郁药的选择和安全性进行了综述。

结果表明,在适用人群方面,抗抑郁药物应该尽量避免在混合抑郁患者、已有躁狂症患者和已经出现快速循环的患者中使用。

在药物的选择中,SSRIs和安非他酮应该优于其他类型的抗抑郁药物,而三环类几乎不作选择;其中在 SSRIs 中,氟西汀单药治疗对II型双相情感障碍中的重度抑郁发作有较好的疗效,而与奥氮平联合用药适用于 I 型双相情感障碍。

总体来说,在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应用方面,抗抑郁药物还是以 新型的 SSRIs  和 安 非他酮类药物 为主,并且最好用于 II 型双相情感障碍中的病情稳定患者,特别是已经使用抗抑郁药物并且没有出现转躁的患者。

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抗抑郁药还是作为心境稳定剂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辅助用药,从而最大可能地避免单药治疗引起的转躁。

冲动可能代表自身行为激活和抑制的失衡。

研究指出冲动是诊断躁狂发作的重要标准之一,在躁狂发作期,冲动可增加诸多具有破坏性行为风险,说明冲动与躁狂症密切相关。

在急性躁狂发作时,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常表现冲动行为增高,因此 冲动 是双相情感障碍发病过程中常见的一种表现。

自知力是指患者对自身精神状态认识的一种能力,包括是否能够辨识或察觉自身有病、精神状态是否正常,是否能够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能否指出自身现在和既往的表现及体验是否为病态等。

文献报道,精神障碍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 自知力 损伤。

研究结果显示,冲动组对疾病、住院、服药、疾病复发及求助方式认识得分和总分均低于非冲动组,提示双相情感障碍发生冲动攻击行为患者各项认知力水平较低。

经相关检验显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对疾病、住院、服药、疾病复发及求助方式认识得分和总分与冲动攻击行为 MOAS、BIS-11评分呈负相关。

即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认知力水平越低,冲动攻击行为 MOAS、BIS-11 评分越高。提示认知力下降可能诱发冲动攻击行为。

进一步经回归分析证实上述猜测,结果证实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对疾病、住院、服药、疾病复发及求助方式认识低下均可能是诱发冲动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研究证实认知力下降参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冲动攻击行为的发生。

可见,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早期应关注其自知力水平,并对出现自知力水平下降的患者引起重视,给予合理干预,帮助其自知力水平提高,这可能对降低冲动攻击行为发生率、帮助双相情感障碍病情控制有积极意义。

由此,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自知力水平与冲动攻击行为密切相关 ,且自知力水平低下可能是诱发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冲动性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可根据自知力水平变化,及时对其进行攻击性防御。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精神共病与躯体共病中,主要以双相情感障碍躯体共病的问题较为突出,共病具有治疗周期长、治疗较为困难的特点,甚至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自杀的风险,危及患者的生命。

为了明确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其精神及躯体的共病率相关因素,有研究结合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采用调查问卷和国际精神科简式访谈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评价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精神及躯体的共病率相关因素。

得到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的精神共病率为33%, 共病焦虑障碍 是较为常见的,其共病率为24%(=4203,P< 005)。

双障碍患者的 躯体疾病共病 率为 16%,其中主要以头疼和偏头疼为主,共病率为 10%( =3458, P < 005)。

患者中出现共病的病例中,存在吸烟史、饮酒史和心理障碍家族史等因素,而且存在的共病的患者中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没有出现共病的患者组(P< 005),且性别同样会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共病率造成影响(P< 005)。

由此可见,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精神及躯体共病率影响因素较多,治疗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考虑药物质量,还需要重视导致共病的其他因素分析。

社会角度谈躁郁

年龄 是影响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风险的重要因素和高危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加,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风险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风险随着年龄增加逐渐下降,而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杀风险则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上升 。

提示在日常的临床护理中,应更加关注病程较长、年纪较大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和年纪较小、起病时间较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倾向。

对<35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5岁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应投入更多的护理精力和给予更多的护理资源,定期进行自杀风险测试,动态关注其自杀风险的变化,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案。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尚处于发病机制未获完全明确状态,遗传、社会、生物学及心理学等诸多因素均与之呈现相关性,以躁狂与抑郁交替反复出现为主症,抑郁发作次数可达躁狂发作次数数倍之多。

药物干预为该类情感障碍者首选疾病控制策略,但双相情感障碍者用药低依从性普遍存在且不易扭转。

特别是居家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者其用药低依从性问题尤为突出,成为该类情感障碍者疾病控制瓶颈所在,故向双相情感障碍者提供积极见效的院外用药指导督促支持具备重大的意义。

延续护理 指借助于系列化的护理行 动设计与实践,使护理对象自医院至家庭均有机会获得具备连续性特征的专业照护支持。

不同的延续护理策略可指向差异化的延续护理效果与结局。

常规式定期化电话延续护理干预,以健康疾病控制知识的传播与护理对象疾病控制现状的了解为主,将家庭照护者置于护理支持的从属地位,忽略了家庭照护者在家庭疾病控制活动中的重要角色与职责,未能充分发挥家庭照护者特殊疾病控制功能。

有研究采用家庭核心化延续护理对双相情感障碍者家庭施加干预,高度重视家庭照护者在情感障碍者家庭疾病控制中的重要地位,及家庭亲情支持在情感障碍者疾病控制过程中的独特效用。

将家庭照护者与护理对象本人同时纳为延续护理主体进行干预,关注家庭环境与氛围、家庭功能与关系在双相情感障碍者居致力于让家庭照护者与护理对象本人均充分参与家庭疾病控制过程之中,认知到遵医嘱用药与按时复查重要价值所在。

构建治疗协同化家庭体系,充分发挥家庭照护者治疗协作者与治疗督导者作用,形成高效和谐、互动通畅、支持充分的家庭疾病控制核心单元,使护理对象治疗行为与家庭照护者照护行为间和谐共振、共同进步,自源头控制与消弥双相情感障碍者用药与复查依从性负面影响因素,促成其按时足量用药行为与按时复查行为。

生活质量系个体生活状况的综合性反映指标,亦是对护理对象行全面健康评价与监测的重要手段。

家庭核心化延续护理 在双相情感障碍者中的应用,扩大化了居家疾病控制管理队伍,引领家庭照护者深度有效参与双相情感障碍者疾病控制管理过程,家庭照护者与护理对象本人在疾病控制实践中同步成长。

双方发生情感碰撞,增进彼此理解与接纳度,修复家庭关系,重建与促升家庭功能,增进用药与复查依从度,使双相情感障碍者同时获得生理症状改善与心理情感有效支持,在和谐关爱家庭氛围中康复,促进心理与社会、环境与生理等各领域生活质量的提升。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主要是消极情绪,有许多不良心理,如悲观和绝望。

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病学中的常见疾病,临床症状复杂多变。躁狂症和抑郁症交替出现,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有必要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

研究表明,给予 合理的心理护理 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躁动情绪和抑郁情绪。

心理护理的应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在一项研究中,对照组的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心理护理组双相情感障碍在常规护理同时对患者开展心理护理。

结果显示心理护理组焦虑量表评分、抑郁量表评分、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评分、双相情感障碍改善的时间、双相情感障碍从就诊到病情稳定出院时间和对照组比较均更好,且患者满意度升高,P<005。

综合文献以及研究结果,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 减轻躁狂、焦虑和抑郁 。

认知药物以及社会角度对于躁郁的研究和进展,都更好推动了人类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问题解决,也更好地说明了人们在追逐美好的幸福道路上不断前行。

我们了解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

参考文献:

[1]王嘉薇,尚靖,陈嘉抗抑郁药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研究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 2021, 36(03): 628-632

[2]徐丹,周广玉,夏海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知力水平与冲动攻击行为的相关性[J]皖南医学院学报,2021,40(01):79-82

[3]沈妃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精神及躯体的共病率相关因素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79):109

[4]王维婷,李刚,张雪,赵艳丽,谭淑平,郭巍,李丽娜不同年龄阶段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风险及精神护理差异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21,19(07):448-451

[5]郑妙玲,郑桂珍,黄妮娜,郑桂彬,吕小霞,沈后荣,陈淑娴,钟志兰,王秀艳家庭核心化延续护理支持在双相情感障碍病人中的应用研究[J]全科护理,2021,19(24):3395-3397

[6][1]张娟双相情感障碍实施心理护理的价值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1):202-203

排版:华努力

校对:喵君姐姐、咩咩

失眠和抑郁症是不同的疾病,但是二者属于精神情绪类的疾病,常常可以互相影响。

抑郁症的患者经常可出现精神上的损害,从而导致出现失眠的症状,而长期失眠的患者有可能因睡眠问题而导致内分泌的紊乱,身体的各项机能受到影响,从而增加了罹患抑郁症的可能。抑郁症主要表现是心情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严重的可能会出现悲观厌世,自杀的行为,会严重的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有的甚至失去生命。

而失眠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时间减少,从而导致了患者记忆力,注意力下降等症状。但是具体到底是什么疾病,最好到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确定病情后,按照医嘱治疗,从而控制病情改善症状。

成瘾的社会因素

一、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种族和年龄。

二、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包括

1、社会文化背景

2、社会生活环境,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压力、治安环境。

3、物质可获得性。

4、同伴的影响。

5、法律相关的问题。

三、家庭因素。家庭关系,家庭结构。

四、成瘾的心理因素

1、成瘾者病前人格特征。

2、成瘾者初期使用物质时心理的特征。

3、、与物质使用相关的精神病理学因素,包括一躁狂和抑郁焦虑应激和其他

近年来研究发现成语与人格障碍抑郁以及精神分裂症有关,调查发现约有一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物质使用障碍,人格障碍与物质滥用的关系也非常的紧密,主反社会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

五、成瘾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1、精神分析理论

2、行为学习理论

包括三种条件反射理论、强化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3、人本主义理论。

4、认知理论。

第8章精神疾病与成瘾相关障碍的症状学。

认知过程障碍

一、感觉障碍

包括一感觉过敏,二感觉减退,三感觉倒退,四内感性不适。

二、知觉障碍

1错觉(illusion)

错觉是歪曲的知觉,是把实际存在的人和物感知为与实际不相符的人或物。例如,酒精戒断性谵妄的患者将天花板上的小洞看成是蚂蚁。也可见于大麻、苯丙胺类、氯胺酮滥用者等。

2幻觉(hallucination)

是指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临床常见的幻觉表现形式如下。

(1)听幻觉(auditory hallucination):

最多见。在没有现实听觉刺激下听到各种声音,如讲话声、机械声。言语性幻听较多见。可见于酒精急性戒断状态、高剂量苯丙胺类药物、可卡因使用者、苯环己哌啶中毒者等物质使用者。慢性酒精中毒性幻觉发生于患者意识清楚时,听幻觉的内容通常为攻击或威胁性,患者常受此困扰,焦虑、坐立不安。

(2)视幻觉(visual hallucination):

较多见,指没有现实视觉刺激下看到不同的事物,内容丰富多样,有的清晰鲜明,也有的模糊不清。如看到床下有很多小动物爬行,或看到一道亮光或影子。一般来说,与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相比,物质所致的视幻觉往往生动、鲜明,往往伴有错觉,患者可有明显情绪反应。可见于酒精戒断患者,苯丙胺类药物、可卡因使用者、大麻、氯胺酮成瘾者等。

(3)嗅幻觉(olfactory hallucination):

在没有现实嗅觉刺激下闻到各种气味,通常为一些令人不愉快的难闻气味。多见于可卡因成瘾者。

(4)味幻觉(gustatory hallucination):

指没有现实味觉刺激下尝到各种味道,通常为异常的怪味,常和其他幻觉妄想合并出现。

(5)触幻觉(tactile hallucination):

在没有现实触觉刺激下体会到各种感觉。常见麻木感、刀刺感、通电感、虫爬感等。触幻觉是可卡因中毒的典型表现,患者常感到身上有虫子爬走,也称“蚁走感”。触幻觉与被害妄想共存而构成“可卡因狂”。也可见于甲基苯丙胺和大麻依赖者及氯胺酮戒断者。

三、思维障碍

(一)思维形式障碍

1思维联想过程的障碍

(1)思维奔逸(flight of thought):

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转变快速。患者的思维常为环境中的变化所吸引而转移其话题(随境转移),或按某些词汇的发音相似(音联)或某些词语意义上相近(意联)而转换主题。患者表现为健谈,自觉脑子灵活、反应快,好像机器加了“润滑油”一样,不假思索出口成章。此类症状多见于躁狂状态、苯丙胺类兴奋剂中毒状态等。

(2)思维迟缓(inhibition或retardation of thought):

指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大脑一片空白。患者自觉反应迟钝,表现为语量少、语速慢、语音低。多见于抑郁状态。

(3)思维贫乏(poverty of thought):

指思想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对一般询问无明确回答,或仅简单地答“不知道”、“没什么”。患者诉“没有什么可想的,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但是患者对此漠然处之。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及痴呆状态。

(4)病理性赘述(circumstantiality):

以思维黏滞,停留在某些枝节问题上而抓不住主要环节为其主要特征。患者在叙述事物时,详细地、累赘地描述细节问题,以至于一些无意义的细节掩盖了主题。多见于各种脑器质性损害所致的精神障碍,最典型的是癫痫性精神障碍。

2思维联想连贯性障碍

(1)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looseness of thinking):

患者思维活动可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对问题的叙述不切题,缺乏一定的逻辑关系,使人感到交流困难,对言语的主题及想法也不易理解。

(2)思维破裂(splitting of thought):

在意识清楚的状况下,患者的思维联想破裂,句与句之间无任何联系,主题内容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如问患者:“你叫什么名字?”,答:“你上课,水流哗哗地响,人民都兴高采烈,我的眼睛不好,有两个问题不懂,我想参加运动会,但手指甲不好”。此类症状见于精神分裂症及严重的中毒障碍。

(3)思维不连贯(incoherence of thought):

在各类疾病引发的意识障碍情况下,患者言语凌乱无章,语句片段,无法理解其表达的含义。多见于感染、中毒、颅脑创伤所致意识障碍等。

(4)思维中断(blocking of thought):

患者无意识障碍,也无明显的外界干扰因素,联想过程在短暂时间内突然中断,或言语突然停顿。这种思维中断不受患者意愿支配。有时患者感到思考过程中突然出现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意外想法,即思维插入(thought insertion)。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大麻滥用者等。

(5)思维云集(pressure of thought):

又称强制性思维(forced thought),指不受患者意愿的支配,脑中强制性地大量涌现出很多想法,内容杂乱,令患者厌恶。它往往突然出现,迅速消失。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颅脑损伤伴发精神障碍。

(二)思维内容障碍

妄想(delusion)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不符合客观现实,也不符合所受的文化教育水平,但患者对此坚信不疑,无法被说服,也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

1关系妄想(delusion of reference)又称牵连观念。

患者把周围环境中一些与己无关的现象,都认为与其有关。把别人说的话、电视上说的话、陌生人的举动,都认为与他有一定的联系。常与被害妄想混合存在。

2特殊意义妄想(delusion of special significance)

可在上述关系妄想的基础上产生,患者认为周围人的言行,平凡的举动,不仅与他有关,且赋有特殊的意义。如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认为别人给她一本名叫《恐怖谷》的书,是“暗示”她将被杀害。

3被害妄想(delusion of persecution)最常见。

患者无中生有地坚信周围某些人或某些组织,对他进行跟踪监视,谋害或陷害。被害妄想常伴有幻觉,也可与其他妄想同时存在。可见于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的精神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等。

四、注意障碍

1注意增强(hyperprosexia)

一种是注意指向外在的某些事物,如具有妄想观念的患者,围绕一个系统妄想,过分地注意所怀疑的事物。另一种是指向患者本身的某些生理活动,如疑病观念,患者常过分关注自身健康状态,其他任何事情都不易转移注意力。

2注意减退(hypoprosexia)

即主动及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减弱。患者难以在一定时间内注意某一事物,同一时间内所能掌握的客体范围显著缩小,注意的稳定性也显著下降。这在过度疲劳状态、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物质中毒引起的意识障碍中较为多见。

3注意涣散(divergence of attention)

为主动注意明显减弱,即注意力不集中。

4注意狭窄(narrowing of attention)

患者注意范围显著缩小,主动注意减弱。当患者集中注意某一事物时,其他一般易于唤起注意的事物并不引起患者的注意。多见于物质使用所致的意识朦胧状态。

5注意固定(fixation of attention)

指患者注意稳定性特别增强。可见于健康人和精神疾病。也可见物质依赖患者,将注意总是固定于某些妄想观念上。

6注意转移(transference of attention)

指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增强,注意不持久,注意的对象不断转换。如物质依赖患者处于兴奋状态时,注意力易受周围环境影响而转移(随境转移),以至于不断改变话题和活动内容,而这种注意力又不能持久。

五、记忆障碍

1记忆增强(hypermnesia)

为病理性记忆增强,如有系统妄想的患者,能回忆起既往生活中相关的细节。轻躁狂患者,在接近联想的基础上,产生对某些既往生活事件详细情节的回忆。

2记忆减退(hypomnesia)

是指识记、保存、再认和回忆普遍减退,常见于脑器质性疾病,如痴呆及物质中毒等。

3遗忘(amnesia)

是指局限于某一事件或某一时期内经历的遗忘。它不是记忆普遍性减弱,而是一种回忆的丧失。

4错构(paramnesia)

是一种记忆的错误。如患者将过去生活中所经历过事件,说成是在当前发生的,并坚信是事实,并予以相应的情感反应。可见于酒精中毒性精神病,其他物质依赖所致痴呆等。

5虚构(confabulation)

也是一种记忆错误,指患者对从未发生的事件或经历说成确有其事。常见于酒精性遗忘症。

六、智能障碍

1智力低下

因为患者在胎儿期、出生时或婴幼儿时期,大脑发育由于遗传、感染、中毒、头部创伤、内分泌异常或缺氧等因素而受到阻碍,以致大脑发育不良,使智能发育停留在一定阶段。可见于酒精胎儿综合征。

2痴呆(dementia)

是后天的一类综合征,可见定向、记忆、理解、计算、学习能力以及判断力的障碍。常见于慢性物质中毒或依赖所致的痴呆。一般来说,病变多呈进行性加重,常不可逆或不能完全恢复。见于慢性物质滥用/依赖所致的痴呆综合征。

七、自知力

自知力(insight)是指患者对其本身精神病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察觉或识辨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是属于病态。物质依赖所致的精神障碍大多数自知力部分存在,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自知力损害。

八、定向力

定向力(orientation)是指一个人对时间、地点及人物,以及对自身状况的辨认能力。定向力一般包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时间、地点和人物),及对其自身状况的认识(本人姓名、年龄、职业等)。一般来说,物质滥用或依赖者定向力存在,但在服用某些物质急性中毒或急性戒断时可能发生定向障碍。

第二节 情感障碍

1情感高涨(elation)

此时患者情感活动增强,情绪高涨,表现欢喜若狂。自负自信,夸大,易激惹。患者的这种情感具有感染力和共鸣,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如服食可卡因出现情感高涨状态,主要表现为兴奋、精力充沛和欣快感、夸大观念、判断力受损和性欲亢进。

2欣快(euphoria)

器质性精神病如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老年性痴呆及麻痹性痴呆等出现欣快情绪,患者说不清愉悦的原因。比较单调刻板,难以引起周围人的共鸣。成瘾者吸食成瘾物质后也会出现欣快感,如大麻可引起欣快、超脱和仙境的感觉。

3情绪低落(depression)

患者情绪低沉,整日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悲观绝望,感到自己一无是处,无助无望,以至于产生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多见于抑郁症,苯丙胺依赖者、酒精所致抑郁障碍等。

4易激惹(irritability)

患者一遇到刺激或不愉快的事件,即使很轻微,也很容易产生一些强烈的情绪反应。可见物质滥用或依赖者以及多种物质戒断综合征。

5情感淡漠(apathy)

患者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周围发生的事漠不关心,面部表情冷淡呆板,内心体验贫乏或缺如,与周围环境不协调。可见于精神分裂症、痴呆患者。

6恐惧(phobia)

患者对平常的物品、环境或活动,产生一种紧张恐惧的心理,感到这种恐惧没有必要,但无法摆脱。常见于焦虑障碍,大麻滥用者会感到失控和恐惧死亡。

第三节 意志、行为障碍

1意志增强(hyperbulia)

躁狂状态患者什么事都去参与或干涉,精力充沛,丝毫不感到疲倦。但其活动随境转移,以至于做事有始无终。另一类意志增强主要是见于偏执状态的患者,受妄想的支配,到处控告,缺乏任何客观证据,内容荒谬,脱离现实,但患者坚信不疑,说服教育无法改变。

2意志减退(hypobulia)

由于情绪低落、兴趣下降,以致意志消沉,不愿参加外界活动,常独处,整日呆坐不动或卧床不起,平时行为缓慢,严重时即使日常生活也不能自理。常见于抑郁症、长期物质滥用/依赖。

3运动行为障碍

(1)刻板动作(stereotype):

患者持续、单调而重复地做一个动作。长期使用高剂量苯丙胺可导致反复刻板的整理行为。单调的刻板动作如反复扒衣服,复杂刻板动作如画画。

(2)夸大的躯体语言:

在甲基苯丙胺所致的精神障碍中,患者在谈话时每说一句话都挥动手指,但是这些动作迅速,无法传达信息,缺乏实际意义。患者试图通过一种动作来描述每一个单词。夸大、无意义的动作可能被认为是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的征象。

第四节 意识障碍

一、环境相关意识障碍

1意识清晰度降低

(1)嗜睡(drowsiness):

此时意识的清晰度水平降低较轻微,在安静环境下,患者经常处于嗜睡状态,呼叫或推动患者身体,患者可立即清醒,并且也能进行一些简短而正确的交谈或做一些简单的动作,但刺激一旦消失又很快入睡。吞咽、瞳孔、角膜等反射均存在。

(2)意识混浊(clouding of consciousness):

指一种意识受损状态,它是由完全清醒到昏迷的过渡阶段。患者多处于半睡状态,对外界刺激阈值增高,除强烈刺激以外,难以引起心身反应,注意、记忆、理解困难,对光反射存在。

(3)意识错乱(confusion):

常见于急慢性脑器质性疾病的意识受损状态,表现为定向障碍、精神活动迟缓、情感平淡、缺乏主动性、注意力不集中,轻者检查可引起恰当的反应,严重时不能与环境保持联系。

(4)昏迷(coma):

意识完全丧失,患者无自发性运动,对任何刺激不产生反应。许多反射如吞咽、防御、瞳孔对光反应均可消失,并可引出病理性反射。

2意识范围改变

主要表现为朦胧状态(twilight state),其临床特点是意识范围缩小或狭窄,同时伴有意识清晰度水平的降低。意识活动集中于狭窄而孤立的范围内,患者只对这部分体验存在感知。还可出现定向力障碍,片段的幻觉、错觉和妄想,并可在幻觉、妄想的支配下产生攻击或危害周围人的行为。意识朦胧状态一般是发作性的,常突然产生,突然中止,持续时间不一,可由数分钟至数小时,有的可长达数日。发作后一般多处于深度睡眠,意识恢复后常伴有完全性遗忘。多见于癫痫性精神障碍及癔症,以及反应性精神病,颅脑损伤,感染中毒以及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3意识内容改变

(1)谵妄状态(delirium):

特点为意识清晰度水平降低,同时产生大量的错觉和幻觉,以幻视为多见。幻觉内容多为生动而逼真的、形象性的人物或场面,如见到昆虫、猛兽、神鬼等。患者多伴有紧张、恐惧等情绪,兴奋不安,行为冲动。言语不连贯,不时喃喃自语。对周围环境定向丧失。谵妄状态多在昼轻夜重,持续时间可数小时至数日不等。意识恢复后,患者对其发作中的经过有部分回忆,也可完全遗忘。多见于酒精戒断后谵妄状态、苯丙胺、氯胺酮中毒。酒精戒断后谵妄状态的患者除酒精戒断症状以外,还存在定向障碍,幻觉和错觉的体验,通常幻视比较常见,多带有恐怖色彩。氯胺酮半衰期比较短,常出现急性幻觉妄想和谵妄状态,一般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少数滥用者的幻觉妄想会持续1~2周。

2)梦样状态(oneiroid state):

是指意识清晰度水平降低的一种梦境样体验。梦样状态以假性幻觉(幻视和幻听)为主,内容以想象性、神话性题材的场面和既往生活的某些场面为多见,所体验的事件常相互衔接,形成连续性情节,患者多以幻想事件的参与者身份出现。这种状态可持续至数周或数个月之久。而谵妄状态则以旁观者身份出现。在甲基苯丙胺(冰毒)所致的精神障碍中,患者称“我生活在一个充满压力的世界里,虽然这个世界很好,但我是弱者,所以无法生存下去”。梦样状态也见于使用大麻、氯胺酮者。

二、自我意识障碍

1人格解体(dispersonalization)

对自我与周围环境的一种不真实性感觉,对自我的不真实感即人格解体。而对周围环境则称为非真实感(derealization)。患者称:“我脑子变得不是自己的了”,“我的一切行动都不是在表演而是真实的,但不是我真实的行动”。可见于大麻、氯胺酮、苯丙胺滥用或依赖者、苯二氮类药物戒断反应等。

2交替人格

属于同一性意识障碍的一种表现。同一患者在不同时间内可以表现为两种完全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体验,在不同时间内可以交替出现不同的人格表现。

3双重人格和多重人格

患者在同一时间内表现为完全不同的两种人格,称为双重人格。例如,一方面以甲的身份出现,而另一方面又以乙的身份、言语、思想、行为出现。在同一患者出现两种以上的人格表现,称为多重人格。

4人格转换(transformation of personality)

患者否认原来的自身,而自称是另一个人或者某种鬼或神,例如癔症性亚文化性附体状态。

第五节 精神疾病综合征

1幻觉-妄想综合征(illusion-delusion syndrome)

以幻觉为主,多为幻听,在幻觉背景上产生被害、影响等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器质性精神病、苯丙胺类、氯胺酮、致幻剂等使用障碍所致精神障碍等。

2Cotard综合征(Cotard syndrome)

以虚无妄想和否定妄想为核心症状的较少见的综合征。患者认为自己内部器官和外部现实世界部分或全部不存在了。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器质性精神病、抑郁状态。服用甲基苯丙胺者认为自己身体的某部分,如心脏和处女膜被移植于别人身上了。

3Capgras综合征(Capgras syndrome)

患者认为两个人在同一时间都是存在的,并认为真实的那个人已被他人所替代。不完全性Capgras综合征可见于甲基苯丙胺使用者,患者认为身体的一部分是深颜色的,深色的这部分和身上的皱纹并不属于他本人,而属于另外一个人。

第六节 物质使用引起精神障碍的时间特点

物质使用所致精神障碍的时间特点:

物质使用所致精神障碍往往为急性发病(使用后数小时),物质停用后迅速缓解,但是长期使用者可能会长期存在或再次出现。表8-1列出了多种物质使用后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的时间特点。

表8-1 物质使用引起精神病性症状的时间特点

参考文献

1Kuzenko N,Sareen J,Beesdo-Baum K,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use of cocaine,amphetamines,or psychedelics and psychotic symptoms in a community sample[J]Acta Psychiatr Scand,2011,123(6):466-474

2Nuevo R,Chatterji S,Verdes E,et al The continuum of psychotic symptom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a cross-national study[J]Schizophr Bull,2012,38(3):475-485

3Smith MJ,Thirthalli J,Abdallah AB,et al Prevalence of psychotic symptoms in substance users:a comparison across substances[J]Compr Psychiatry,2009,50(3):245-250

4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46-181

5Caton CL,Samet S,Hasin DS When acute-stage psychosis and substance use co-occur:differentiating substance-induced and primary psychotic disorders[J]J Psychiatr Pract,2000,6(5):256-266

6Ross S,Peselow E Co-occurring psychotic and addictive disorders:neurobiology and diagnosis[J]Clin Neuropharmacol,2012,35(5):235-243

7Tang Y,Martin NL,Cotes RO Cocaine-induced psychotic disorders:presentation,mechanism,and management[J]J Dual Diagn,2014,10(2):98-105

8Roncero C,Daigre C,Grau-López L,et al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nd review of cocaine-induced psychosis:a call to action[J]Subst Abus,2014,35(3):321-327

9Celofiga A,Koprivsek J,Klavz J Use of synthetic cannabinoids in patients with psychotic disorders:case series[J]J Dual Diagn,2014,10(3):168-173

10Duffy RM,Kelly BD Steroids,psychosis and poly-substance abuse[J]Ir J Psychol Med,2015,32(2):227-230

11Pal HR,Berry N,Kumar R,et al Ketamine dependence[J]Anaesth Intensive Care,2002,30(3):382-384

12[美]阿里克斯,[美]斯图尔特精神病病例精粹[M]王学义,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13陈晗晖,何燕玲,诸索宇,等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J]上海精神医学,2011,23(3):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479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