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载体价值取向作者:江苏省通州市金沙中学 周汉平 新课程标准颁布伊始,笔者曾踌躇满志地给学生上课。没有了往日的满堂灌、满堂问,精心准备的教案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活跃异常,妙语连珠,禁不住洋洋自得。一日,校长有请,心花怒放。岂料一语惊人:家长反映,作业太少,上课没有什么好记,让学生多说,你说什么?一盆凉水浇下,不禁茫然,而后又悟:新课程标准要顺利实施,必须把它与载体价值取向和谐地统一起来,尤其是首当其冲的语文学科。 首先,语文新课程标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WTO”已成为中国百姓的常用语,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向逼着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教育问题。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在兴起,随之而来的社会的重要转型和新世纪的挑战正迫使我们对人的本质属性、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深刻的反思。而语文学科是各科的基础学科,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创新型人才最需具备的品质。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趋向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先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其次,新课程标准是培养载体语文能力的重要方案。新标准中的语文是“大语文”,强调“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语文知识只起辅助作用,“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样,打破了传统的语文书和大纲的禁锢,语文书不再是知识的蓝本,而是学知识,培养能力的工具。语文在学生面前将展现出一片广阔的天地。学生们放下沉重的包袱,尽情地在这片天地中翱翔。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与学生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一致的。学习最大的动力是兴趣,中国教育改革多年,光是课程改革已有8次之多,但从未如此彻底、完全地站在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试想一下,面对一张张兴趣十足的求知的小脸,什么知识不能学会呢?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言篇章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重要标志。 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多样化。 第三,语文新课程标准应力争赢得教育市场。教育是一种服务,教育也是一种商品,从这个角度讲,教育必须符合市场规律。我们的顾客就是成千上万的学生家长,教育要发展,学校要生存,取决于家长的价值取向,他们成了执行新标准的最大障碍。 多年来,“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坚定不移地相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恨不能让孩子把语文书吃下去,而结果却适得其反。于是就上演了一场又一场“徐力杀母”式的悲剧,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给教育敲响了警钟,可是这股风不仅不减,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事业发展,人是第一要素,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因素,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如果摒弃了这种功能,语文成了地地道道的经书,家长们满意了,我们的教育市场似乎繁荣了,殊不知这种繁荣是没有后劲的,背后潜伏着巨大的危机,那就是:有朝一日,我们将要站在世界经济大潮边,望洋兴叹。 第四、语文教师的观念取向应与课程标准相一致。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标准彻底解放了教师,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应该说,新课程标准给语文教师创造了一个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师善做导游,总是领着学生走固定的旅游线路,观赏既定的旅游景点,学生作为游客,虽然对所见景色有各自不同的体验,但是他们的所见所感是不是太多的强加意识和局限性呢新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理念如何贯彻?其实,我们语文教师不妨做一做游客,也许会有欣喜发现。这样,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就能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新课程标准指出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果真这样,学生的学习也将是多角度并且富有创意的。 所以语文课堂需要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我们可以体会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想象故事场景,感受环境氛围,锤炼文章词句,再现人物形象,体验生活经历帮助学生积累和灵活运用,使知识与技能有如鸟之双翼,车之二轮。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只有反复耕耘,才能充分挖掘教材的艺术美与思想美,让学生萌发感受美妙的欲望;才能找准切入点、整合处,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搭建一座轻捷便通的桥梁;才能深入浅出地化解困惑,让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生活的体验却是无限的,我们语文教师更应该为学生推开课堂教学这扇小窗,引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新理念就是“培养学生正常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单纯靠教材和课堂培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是禁不住社会生活熔炼的。 第五、新课程标准必须彻底改变现行评价体系。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且不说高考中的地区差异,单是各省市各级各类考试已让“考”这种让人深恶痛疾而又无可奈何的东西肆意横行。学校和家长不得不作出痛苦的抉择。因此,彻底改变评价制度是全面推开新课程标准的唯一出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应当把知识的评定作为某种孤立的东西从教育过程中分离出来。”我们可以模仿西方国家的评判办法,如学分制、会考制,加大高校建设力度,淡化“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做法,但如何使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尽管我们不能等评价体系得到认可后再去实施新课程标准,但我们完全可以在实施过程中去不断实践、完善。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 它是对课程中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我们要深入钻研新课标,了解新课标中的知识能力要求与旧大纲比较有什么变化,从而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这是新课标所特有的。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重在“亲历。“方法”,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人文性。
从理论上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
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之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进一步升华。
价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它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价值取向的合理化是进步人类的信念。
五种价值取向:
(1)对人类本性内部特征的概念(坏的、善恶混合的、可变的);
(2)对人与自然及超自然关系的概念(人类服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统治自然);
(3)人类生命的时间取向(以过去为中心、以现 在为中心、以未来为中心);
(4)对自我性质的看法(强调存在、强调顺其自然、强调行为);
(5)对人际关系的看法(独处、合作、个人主义)。
我说的弱智点吧
情感:就是你想不想学,有没有学的欲望,如何看待学习
态度:打算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学习,或无所谓,或专心致志,刻苦奋斗
价值观:你打算学成之后做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体现你个人的价值,在一个公司里版样什么样的“齿轮”,如何更好的推动整个公司运转,更好的体现自己的价值(好像一点儿都不弱智。。。)
我回答的还不错吧
语文课程标准说:“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请你对照这三个维度,分析语文课程的10点“总目标”。
答: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现就这三个维度分析语文课程的10点“总目标”
一、认识和能力
《课标》将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目标指向学生的语言能力——“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就离不开语言实践,其基本方式也就是听、说、读、写,包括多交际、多读书、读好书和多进行写作实践。这种实践,不限于学校、课堂和书本。
“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对待语文课程知识的教学,在过去我们只要求学生读考试文段、做与考试有关的基本练习,把语文实践理解成纯粹的考试、检测,严重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本体需要。而从三维角度出发的新课程,如第七条:“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除知识练习外更注重的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个性发展等。同时,阅读方法的运用、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也应有新的理解,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课标第六条“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第七条“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第十条“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目标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知识与能力的维度
二、过程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这一目标维度从现代课程观出发,认为课程不再是学科的总和,而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并形成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本身就是财富,将会对其未来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课程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总目标第九条:“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指出了能主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运用语文。“方法”,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例如探究性学习,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自主发展。所以三维下的语文实践是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让学生在新的学习方法中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主要是表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各类文章。因而对语文课程教学对三维目标提出更高要求。下面分三个方面对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分析说明。
(1)情感态度。语文课程总目标2-3条是对情感态度的具体要求。第二条“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和第三条“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新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
(2)价值观。语文学科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所以既要重视语文学科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又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学科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课程总目标第一条“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注意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社审美情趣。”第四条“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总结以上两点,可以得出,要学语文,更要学做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语文课程中的统一。语文教学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也要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的去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写出读后感,而不应该以文本烦琐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丰富的阅读实践。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文章都包含浓厚的感情色彩。因此,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感受体验文中的蕴含的感情,形成一定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强化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 情感 不仅指学习热情、兴趣、动机,更是 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责任,更是指 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这样,学生既可从内心确立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又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体现了传统的审美价值。
恋爱表达方式70%的女大学生继承了中国以持重、含蓄为特征的东方恋爱方式,社交时比较谨慎。在恋爱的态度上是持严谨负责的态度,爱情专一的恋爱方式。
2、带有鲜活的现代色彩,体现了现代生活的审美价值。
男性的个性气质是女大学生首选的标准,不看重对方的家庭条件、学历、职业、年龄硬件,也不相信门当户对,他们要看重个人能力这一充满了可变量的软件,普遍关注对方的事业、广博的学识和才气、较强的工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扩展资料:
大学生要正确对待恋爱。
正确处理好恋爱、学业、事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能因为恋爱而误了学业和自己以后的事业,培养自己恋爱的能力,对自己不喜欢的恋爱要及时的拒绝,对于自己希望的恋爱也要勇敢的向对方提出;
要端正恋爱动机,恋爱不是游戏,不是为了面子而恋爱,恋爱是未来寻找志同道合、白头偕老的终身伴侣;正确处理恋爱挫折,不能让恋爱失败成为自己前进的累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