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学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情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学生精神生活的主宰,是学生学好各种知识的催化剂,不容忽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合理调节和充分利用情感,努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 要具有良好情感智慧的语文教学主体,通过对各种情感问题的正确处理,不仅能影响学生的认知,更影响学生的发展。然而,在当前语文教学主体这种情感智慧的匾乏下,既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也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达成语文教学目的,完成当代教育的使命,就必须注意对语文教学主体情感智慧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体 情感智慧 教师素质
一、语文教学主体情感智慧的内涵
当个体在解决关于自己、他人的情感问题或与情感相关的问题时,就需要情感智慧。因此,完整的智慧不能抽去情感,应该由包括情感智慧在内的多种类型智慧构成。其次,我们感到人们在解决某种问题时,所必需的也不只是认知能力,情感作为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体验也应是解决问题时必备的条件之一。根据以上对智慧的理解,我们可以说,情感智慧就是指个体在学习、记忆、思维、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与情感相关的问题时所运用的情感能力,包括认识情感、了解情感、判断情感以及管理情感、调控情感、利用情感的能力。从对情感智慧的这种理解来看,语文教学主体的情感智慧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所体现出的情感能力。具体而言,即指语文教师从教育使命、学科特色出发,着眼于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包括师生的情感和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运用一定的理性认知去准确地理解情感、贴切地表达情感、恰当地调控情感以及理智地处理教师本人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并对情感加以利用的能力。
二、情感智慧是语文学科的要求
谈情感智慧就离不开情绪、情感,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情感性是其突出特征,因而语文教学主体更应具备情感智慧。
1从教学双方看
教学作为一个涉及老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人际过程的特殊社会活动,其活动双方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社会个体。教学活动虽以传递认知信息为主,却又时时离不开人所固有的情感因素。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
2从教学内容看
语文科的教学内容与其它学科教学内容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它贮藏着丰富的情感矿藏。作为作家情感的果实,文学本文无一不是作家感情和心血的结晶,是作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优秀的名家名篇中充溢着各种各样的情感。它们几乎包含了人类情感的各种表现,而且多是反映人类真、善、美的高尚情感。文学是艺术也是情感,可以说语文教材中的作品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情感素材,为语文情感教育提供了优化的时空。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过程的实施到目标的实现,都有丰富的情感因素渗透其间。语文教学是枝枝叶叶总关情的,情感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犹如水与池塘一样。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主体必须具备良好的情感智慧,只有这样,才能发掘并运用好语文教学中所固有的情感因素,将语文教学从当前劈章斩句式的语法分析、疱丁解牛式的逻辑肢解中解放出来,还原其情感本性。将学生引入独特的语文境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进而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
三、语文教学主体的情感智慧的培养
1明确教学主体情感智慧的培养要求
要培养教学主体的情感智慧,以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达成教育目标,就必须对教学主体单独提出情感智慧方面的素质要求。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有过这方面的论述。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通过对和谐教育的研究提出了“情感动力”思想。但这些表述还远未揭示出情感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对教学主体也从来没有单独提出情感智慧方面的素质要求,由此产生了诸多教育方面的失误。
不同的教师素质观,直接影响着教师素质的培养工作,进而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教育目标的达成与否。因此,在教师素质结构中加上情感智慧,对教学主体提出情感智慧方面的素质要求就成了解决当今语文教育中许多问题的当务之急。明确地提出这个要求,并不是要将其凌驾于语文教师其它素质之上,更不是要把以前的语文教师素质结构全盘否定,而是对语文教师素质结构的补充与完善,是根据时代的要求与语文学科特色对素质结构的优化。情感智慧与语文教师的其它素质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让情感智慧在语文教师的素质结构中占据一席之地,以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树立起一种“情感智慧”理念,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语文教师有意识地自我训练去提高教学主体的情感智慧,无疑对语文教学有着莫大的作用。
2强化教学主体情感智慧的自我建构
在素质结构中,明确对语文教学主体情感智慧的培养要求,给广大语文教师灌输的只是一种情感智慧的培养意识,而情感智慧作为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情感能力,它的培养与提高,关键还是要靠教学主体将这种情感智慧意识落实到行动中,即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通过不断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强化情感智慧的自我建构,自我发展。
第一,作为文化的产物,个体情感智慧的发展与建构离不开文化的涵养。作为一种外显的情感能力,教学主体情感智慧的建构与发展绝离不开个体内部的文化涵养,因此,语文教学主体一定要不断拓展其文化视野,提升其文化品位。第二,语文教育的文化性决定了教学主体情感智慧的发展与建构离不开宽阔的文化背景。就我们的汉民族语言来说,它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浸透着汉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文化的本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用汉字写就的作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无不是文化的结晶,充溢着特有的文化精神。因而要深入地理解作品情感,并对它施以贴切的表达,以激发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具备宽阔的文化背景。因此,语文教学主体要准确、深入地把握与处理好作品中的情感,强化自身的情感智慧,就必须不断拓展其文化视野,加强其文化修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条传授学生知识、教化学生情感、培养学生能力的涓涓河流,语文教学主体的情感智慧就是这条河流的“源头活水”,是保证语文教学取得最佳效果的重要因素。情感智慧应是现代语文教学主体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情感教育必须以“爱”为核心。在英语教学中,整个班级学生的成绩参差不齐,这是许多教师都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教师的爱心不仅体现在优秀学生身上,更要倾注在学习困难的“学困生”身上。在教学中如果能正确把握情感教育,既可以帮助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行,也能激发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情感教育的意义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的内容和目标要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它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构成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之一,改变以往教学只关注“知识能力”的状况,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的学生,比那些缺乏感情或学习乐趣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初中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较为普遍的情感问题,如因性格内向而害怕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对考试过分紧张而导致语言表达不流利等。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以促进认知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的和谐发展。
二、情感教育的作用
英语学习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尤其明显。英语学习是一种对语言的学习,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与他人交流,从而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而消极的情感则会对语言学习有不良影响。例如,害羞的学生总是避免与他人接触,过度的焦虑会使学生不敢表达,从而丧失展现和发展自己语言机能的机会。对情感因素的培养和发展就是要培养和鼓励学生积极情感的发展,克服或抑制消极情感。
三、沟通师生关系 实施情感教育
良好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产、亲切感。教师可轻松愉快地通过英语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揭示英语教材本身的魅力,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们感觉我与他们是平等的伙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所以很快这些学生就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心理学家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那么他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学生在得到鼓励后, 会激起对老师的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同样,中国古语也说的好:“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任课教师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佩服、喜欢任课教师,才会喜欢上他的课,才会对英语感兴趣。在教学中,我认为“爱”是情感诱导的根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手段,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并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就会由爱老师到爱上英语学科,让学生从喜欢学、愿意学到自觉学,由“苦学”变成了“乐学”。在这种融洽的师生的关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就能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著名的教育学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总之,兴趣的激发,使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也就是迈向了成功,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会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对英语产生求知欲,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四、优化课堂教学 实施情感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法国教育家弟多惠说:“教育是一种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的教育艺术”。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不应当把在课堂上积极而充实的精神生活理解成连续不断的紧张状态”。英语教育就是把“快乐学英语”的理念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主动在快乐的课堂活动中自主学习,享受英语学习所带来的每一份快乐。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既要做学生的导师,也要做学生的朋友。因为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取得学生对你的信赖和尊重,这样才可以使教育教学走向自由。例如,当我们的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遇到困难,不可挖苦、讽刺和为难,而应当要用心去点拨、提示、启发,给学生正确回答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会到掌握知识后的快乐。
总之,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情感态度的发展是课程目标中的“新中之新”,但又是“重中之重”。而对于中学英语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更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综合素质、提高英语质量的关键所在。学生没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再好的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也无计于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英语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学活动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我们的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情感是决定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现行教育实践中,人们普遍重视智力开发而容易忽视对情感的教育,尤其在幼儿教育阶段。本文以幼儿园美术教育为载体,首先从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不足和幼儿心理的一般不良表现来说明实施情感教育的之重要和必要。其次,从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美术是幼儿表现情感的重要裁体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证明在美术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是可行的。最后,本文从如何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理解幼儿的美术作品及其创作心理,帮助幼儿疏导和控制情绪情感,正确评价幼儿的创作等四个方面描述了现实美术教育中渗入情感教育的一些基本途径与手段。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说的:“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而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 可见情感教育对人之高尚行为形成的重要性。在幼儿园教育阶段,情感教育的目标是在尊重幼儿自然情趣的基础上,建立以快乐、兴趣为主色调的积极情绪状态、健康情感品质和初步情感能力。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教育工具,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应是其固有的教育功能,但是如何充分应用美术教育这一载体,对生活充满情绪色彩、对一切美好事物具有强烈的情绪感受能力的幼儿 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促进其健康道德情感的形成,是我们当前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是人格要素的核心因素,幼儿的发展,不仅是认知的发展,也是情感的发展,但是,人的情感成长往往容易被忽视。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哲学家就批评日本的教育因为缺乏情感教育层面而成为“忘掉了另一半教育”、“ 牺牲了另一半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也是如此,尤其是处于培养人格要素的基础时期——幼儿园教育阶段,普遍忽略其情感的成长。在美术教育体系中,幼儿园的美术教育目标一直定位于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初步掌握使用美术的工具及材料的技能,表现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等,教育重心倾向于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美术教学的不足之处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幼儿不善于很好地感受自然、社会、生活,不能很好积累情感经验,丰富自已的情感和能力。后来尽管对美术教育目标进行了修正,把美育的目标定为:“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但由于这是一个较为笼统的美育任务,具体到美术教育领域尚不明确,因此幼儿教师在现实教学实践工作中,往往仍沿袭着一些旧体制的教学方法,只注重传授一些美术活动知识和技能技巧,强调幼儿对美术的理解和反应。
步入21世纪的中国幼儿教育,应该是通过各种教学途径来实现幼儿认识、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我国目前幼儿园的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往往比较宠爱甚至溺爱自已的孩子,容易造成不听话、不合群、自私、自信心差等不良表现,如不加以引导和培养,容易造成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健康道德情感的形成。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幼儿时期是各种感受器官完善阶段,是接受情绪刺激最敏感阶段,是健康情绪和基础情感形成的关键期,也是情感教育的最佳期。因此如何系统的、有目的地培养好幼儿的积极情绪状态、健康的情感品质和初步的情感能力显得犹为重要与必要。美术是儿童表现情感的重要手段,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应充分运用美术教育这一载体,鼓励和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和情感,疏导和控制消极情绪和情感,利用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多元性及个性的特点,让幼儿在体验成功的创作喜悦,树立起充分的自信心,促进其宽容大度、尊重他人、豁达乐观等道德情感的形成,这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发展、对未来的生活和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可行性
1、好奇心是实施美术情感教育的基点。情绪和情感的态度决定着人们对某种情境或对象是接近还是回避,是喜欢还是厌恶,从而影响人们对认识目标的选择,进而影响其对目标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美术活动也是如此,很多美术家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对美术保持着长久不衰的兴趣。因此,幼儿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可以有目的引导儿童用形、线、色去描绘周围事物,吸引他更多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从而不断丰富其情绪和情感。
2、美术活动是实施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实质上内在情感的外部表现,是用形、线、色构成的情感生活意象。美术对于幼儿,其作用不在于其艺术性、思想性如何地深刻,也不在于美术技艺表现如何娴熟,是纯属于情感发展的需要。处于涂鸦阶段和图式阶段的幼儿美术绘画活动,因为已经具有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能够按照个人的主观经验来反映对象,表达自已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并将这些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通过自已的创作传达给他人。所以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幼儿美术教师可以按照美的标准和美的规律,引导幼儿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将自已的亲身体验和情感通过色彩、线条等表现出来,使幼儿的内心情感和外在形式达到同构,同时由美术泛化到生活其他领域,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情感世界。
三、实施情感教育的基本教学手段
情感教育不同于认知教育,它不是以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为主要目的,它的教育过程也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过程,它更多地依赖于人本身的情感及经验,强调感受、感知、体验、理解和反应,其中最核心的机制是让幼儿感受和体验。
1、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幼儿的意愿。人们常说“孩子凭兴趣做事”、“幼儿是情绪的俘虏”。我们在绘画教学时可以观察到,幼儿对绘画有兴趣时,注意力很集中,绘画很投入;不想画时,怎么叫他画都不画,因此这种带有原始感情性质的兴趣和好奇,是一种内驱动性的情绪,是幼儿早期认识发生的动力源泉。例如,幼儿小王画了一辆很多轮子的轿车,当老师纠正他侧面轿车只画两个轮子就可以时,他却不接受,反而振振有词地认为“轮子多才跑得快”。其实小王把自己的情感容入了画中,表达了他想让汽车跑得快一些,当老师了解了他的创作意图后,应先对他加以肯定,避免打击他的积极性,然后通过一些实物观察活动,让他了解事物的基本特征,这样既尊重了孩子,又能从孩子的意图出发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幼儿从小对生活、对周围环境抱有浓厚兴趣,能热心地参加各项活动,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2、理解幼儿的美术作品及其创作心理。一是注意从幼儿绘画作品中捕捉他的 情绪状态和情感类型。由于受到绘画技能的限制,幼儿把形象画得歪歪扭扭,怪诞而丑陋,而这些怪诞的形象却是幼儿当时头脑中的情感意象。如情绪体验给幼儿留下最深刻的记忆时,笑——是眯成一条线的眼睛,上弯的嘴角;哭——是大颗大颗的泪珠;吃——是最高兴的,表现出来的是张大的嘴巴。又如画“我的爸爸妈妈”作品中大部分孩子在纸的中间画上了一个大大的人,并认作是妈妈,旁边的小人一个是爸爸,一个是自己,可见在幼儿绘画创作时,把心目中的妈妈、爸爸和孩子间不同轻重情感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二是要理解儿童绘画的创作心理。幼儿用绘画的形式直觉表现来抒发情感,有时是心情愉快,抒发情感;有时是心情消极,发泄情绪。如画“过生日”时,很多学生的画面上除了生日蛋糕外就是一张张大嘴巴,看不到一个人,但我们站在幼儿的心理角度分析时,就可以充分理解孩子过生日吃大蛋糕是一种莫大的快乐。又如一名幼儿想帮老师拿东西,却拿不动,他就在自己的美术作品中,画了一个有四只手的小男孩,一只手拿书,两只手搬桌子,表达了自己希望帮老师拿东西却力不从心的心情。虽然孩子的画不能与成人的艺术作品相提并论,然而他们却能在形象、色彩以及绘画空间的表现方面突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使画面更具抽象性、直觉性。因此,我们只有充分捕捉儿童的心理、情绪时,在美术教学活动时就可有目的的、针对性地培养和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促进其健康心理的成长。
3、帮助幼儿疏导和控制情绪情感。人们常说:“画画能宣泄情感,使儿童心理得到平衡。”大量观察发现,大部分儿童常通过画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一名小女孩很喜欢吃蛋糕,可是每次吃下一小块后就吃不下了,于是她在“生日”为题的作品中画上了一个蛋糕和有着一张奇大无比的嘴的小姑娘,表达自己对蛋糕的喜爱和想多吃一些的愿望。也有一些孩子用绘画来发泄情绪,如孩子小赵在游戏中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他在美术活动时画了一幅人物图,画完之后却用笔画上粗粗的黑色线条将那画面上的人涂掉了,这是他在宣泄自己压抑的情感。因此在儿童的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借助一些美术游戏或意愿活动,引导和帮助孩子在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的同时,诱导幼儿体验乐意与人交往的乐趣,体验美好事物给自已带来的喜悦,体验集体活动的愉快等等,如鼓励小女孩过生日时邀请其他小朋友一起吃蛋糕分享快乐;鼓励小朋友在遇到困难时愿意主动找亲近的人商量解决等,从而逐步培养起幼儿健康的情感品质和初步的情感能力。
4、正确评价幼儿绘画的创作。评价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地评价是维护幼儿参加绘画活动的兴趣的重要保证。
(1)让幼儿感受美术绘画创作成功。每个人都希望能够通过活动来体现出自我的价值,通过成功的作品来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誉。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能够经常地让孩子感受成功的喜悦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培养起学习的兴趣,更能增强他学习的信心,良性循环可促进他完成更出色的作品。我们班的中中小朋友性格内向,胆子较小,画画非常拘谨,常常画出物体很小的画,有一次他正为自己一不小心画得太大的圆圈发愁时,老师及时地肯定了他画的圆,并大大表扬了他,还请其他小朋友参观,这事对中中影响很大,此后,他的画作有了明显的进步,物体画大了,色彩也丰富了,更重要的是中中喜欢画画了,而且每次作画都充满了自信。
(2)教师要准确地把握住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美术表现的心理特征。幼儿自我体验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从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的过程,幼儿常常是通过这些赞扬、鼓励来作为学习的动力。我们每周举办一次画展,但展出的并非一定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只是对于孩子本人来说有进步的作品。作品的展出促进了孩子自信心和荣誉感的增强,从侧面鼓励了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热情,而这一股热情能使他们产生耐力和毅力,尽管累,可心情却是愉快的,因此及时地肯定和赞誉是帮助孩子确立自信,体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使他们初步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情感品质。
这个是在网上找到的,你可以参考一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