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是一本从小学便开始读的书。玛丽安(Marianne)和埃莉诺(Elinor)常被读者和评论家视为情感和理智的代表,用来权衡利弊和对比分析。小说开篇便提到:埃丽诺思敏捷,头脑冷静,虽然只有十九岁却一直帮母亲出谋划策。她顾全大局,心地善良,性格温柔,感情强烈,然而她却懂得克制自己的情感。在克制方面,她的母亲还有待学习,妹妹玛丽安却一辈子也不要学。
埃莉诺作为家中长女,有一种超出年龄的成熟和淡定,使人观之可亲。玛丽安则是人群中耀眼的存在,她美丽自我,多才多艺,热情直率,爱憎分明,从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对世俗有一种超脱的渴望。她渴望和追求着炽热不平凡的爱情:“爱情就像火一样燃烧……爱情是一种幻想还是一种感觉?”玛丽安认为:“如果跟一个与我趣味不能完全相投的人一起生活,我是不会幸福的。我们必须情投意合;醉心于同样的书,同样的音乐。”
埃莉诺与爱德华的感情在玛丽安看来是相敬如宾的感情(polite affections),过于平淡。爱德华不似爱情小说中光鲜亮丽的男主角,虽亲和,却缺乏热情和某种吸引人的特质,他保守甚至优柔寡断。较之母亲和家族对他出人头地的期望,他更希望做一个牧师,过着简单平静的生活(the quiet of a private life)。他的理想图景是乡村生活:“有一个可以行善的小教区,养养鸡,做一些简短的布道。”
奥斯丁笔下英俊的年轻男性常以负面形象出现,如该小说中的威洛比,如《傲慢与偏见》中的威廉。二者英俊潇洒,举止优雅,幽默风趣,懂得迎合和讨女性喜欢。他们让美丽却贫穷的**陷入情网,但他们现实又势利,渴望攀上有钱有门第的**来改变自身的经济境遇。
威洛比的出现和英雄救美,满足了涉世未深的玛丽安对于爱情的幻想。她固执己见地相信这个和自己兴趣相投的人就是自己生命中的王子,完全不理会亲友的建议,也不理会外界对自己的风言风语。
除了英俊的年轻男性外,年长男性也是奥斯丁笔下有代表性的群体,如该小说中的布兰登上校(Colonel Brandon)和《爱玛》中的奈特利先生(MrKnightley)。这类男性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父亲,长者的角色,起初因为其年龄和严肃常被他们喜爱的女性诟病。如玛丽安对待布兰登上校的爱意视而不见,并对他人将其与这样一个年龄又多病(age and infirmity)的人拉红线十分反感,特别是在结识了威洛比之后,玛丽安更是一味沉浸于自己的热恋中无法自拔。
奥斯丁的小说情节并不复杂,故事的反转常发生在MrCharming的丑事被暴露,如威洛比对布兰登上校的养女的丑行,以及他放弃了与玛丽安的感情,娶了一位自己不爱,但是却有五万英镑财产的**;如《傲慢与偏见》中威廉企图与达西的妹妹乔奇安娜私奔,以及后来与莉迪亚私奔;如《曼斯菲尔地庄园》里亨利与芬妮的已婚表姐玛丽亚的私奔;如《爱玛》中弗兰克与简的私定终身……女性人物的成长常体现在识人中,见证了华而不实和虚伪,坚定了谁才是真正值得信任和爱的。
玛丽安因为威洛比放弃自己备受打击,大病一场,险些丧命。大病初愈后,她反思自己之前的行为,也渐渐感受到了上校的好,他的美德和对自己的一片深情。对于母亲,姐姐和成了她姐夫的爱德华而言,他们都极力赞成玛丽安嫁给上校——这个他们眼里最忠实善良的朋友。“他们都感到了上校求爱不得的悲伤和自己在促成这门婚事上的责任,而玛丽安将是解决这一切,给大家带来慰藉的人。”
玛丽安对上校,不能说有对威洛比那种充满激情的爱恋,但也敬重他,在他的关爱中抹平曾经的创伤,获得慰藉和满足。上校不仅有着这一地带最优渥的物质条件,而且是个极其仗义善良的人。他当初为失去继承权的爱德华提供帮助,尽管素不相识,却感同身受,明白遭遇父母阻拦而放弃爱情有多痛苦。同样,他没有居高临下施舍,而是尊重和照顾到爱德华的面子和尊严,让埃莉诺代为传达,这都是他的善良和对人的体恤之处。
最终玛丽安嫁给了这个“两年前还被自己认为太老,现在还要穿法兰绒马甲保护身体”的男人,也彻底放下了对威洛比的执念,全心全意地爱着自己的丈夫。“顺应新的情感,承担新的责任和义务,在新居里做着妻子,家庭主妇和女主人”。
奥斯丁没有把威洛比塑造成十恶不赦的人,他也爱过玛丽安,只是这份爱情在现实和利益面前是不堪一击的。威洛比也有过自己的忏悔:如果当初好好对待玛丽安,他不仅能获得幸福,而且还能继承史密斯太太的财产变得富有。他为自己不道德的行为追悔莫及,他的忏悔是诚恳的和不容置疑的。同样,他有很长时间一想到布兰登上校就充满嫉妒,一想起玛丽安就无比懊悔。
较之威洛比和布兰登上校的个性鲜明,爱德华反而是小说中较为黯淡的男性角色。他的感情与他的言语一样,缺乏激情不善言辞。爱德华年少时草率地与露西订了婚,尽管他在认识埃莉诺后,明白了真正所爱,却依然恪守着承诺,甚至被母亲要挟放弃继承权,断绝母子关系。直到露西后来迅速改旗易帜,与继承了爱德华财产的罗伯特结婚。露西出身卑微,却颇有心机,懂得阿谀奉承。爱德华也意识到了识人不准,将其归咎于当时没有一份正经职业,无所事事,兄弟关系不和……认识到露西的真面目后,爱德华也迅速地向埃莉诺求了婚,赢得了一份自己理想的爱情。
与爱德华一样,埃莉诺在感情中并不是个主动的人。她更多把自己的感情克制在心里,理智和冷静,尽管内心十分在意,特别是听到露西讲述自己和爱德华私密订婚,以及误以为爱德华娶了露西后,她亦崩溃与难过万分。她在这份感情里一直处于等待者的角色,一次次等待,一次次失望,却始终保留着自己的体面和善良。爱德华也最终没有辜负了她。
有人说,每个人大脑里都有两个小人儿,一个叫理性,一个叫感性。大部分时间,这两个小人儿都在掐架,胜负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向。
常言道“感性做人,理性做事”:我们希望自己是一个善良的,有温度的人;也希望自己在做事时,能头脑清晰,行动迅速。
工作中要多理性,这样效率高,更容易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而生活中要多感性,这样与人共情,收获更多幸福感。
明白上面这个道理,是理性的表现。
但无法100%执行,则是因为有时我们感性行事 。
是否有种浑身无力的感觉?
理性和感性,两者并无绝对的好与坏,很多时候,如果我们能多点点理性的思考,会让感性的感受更舒畅。
比如说飞机晚点是个概率问题,出行的人都有可能碰上,应该理性对待,但我们总是带着情绪对待。
同理,遇上上班路上堵车,餐馆吃饭上菜慢,出门下雨没带伞等等情况,内心就会有股无名之火要冒出来,于是整个人都不好了,开始胡思乱想了,是不是今天运气不好,诸事不顺;是不是服务人员看我不顺眼,故意和我作对;是不是最近脑子有问题,做什么忘什么…
全世界都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这样的我。
从一点小事,迅速上升到怀疑自我的层面。
只因我们内心被感性的小恶魔给占据了。
好吧,我们重来一次,把大脑交给理性的小人来管理,看看会发生什么?
飞机即将晚点三小时?先打电话给航空公司和保险公司,告知他们航班晚点,确认延误险是否能理赔。然后找个地方放空自己,做些平时没时间没空间做的事情,喝咖啡,看书,写总结,付帐单,能做的事情可多了,干嘛用来生气。千万别只抱着手机玩,因为玩没电了你更烦……
上班路上堵车?一个城市的交通状况基本上每天每个时段都是相似的,如果你上班的路上总是堵车,那就提前半个小时出发,或者换个交通工具,稍做改变,你就不会被堵在路上,而是可以花更少的时间在交通上,或者更好地利用交通时间。拒绝做改变,不止车堵了,心也堵了。
餐馆吃饭上菜慢?Oh 亲爱的,当你决定在外面吃饭的话,那就是花时间享受美食的过程,慢慢品尝才是正确姿势,因为上菜快的地方那叫快餐店。服务员都恨不得你快些吃完她好服务下一桌,换台率高,饭店生意才更旺啊。慢慢吃饭,慢慢聊天,享受亲朋相聚的美好时光。
出门下雨没带伞,一不小心成落汤鸡,这个确实有些挫,不发脾气不抱怨?难!理性的小人告诉我们要在出门前先看下天气预报,或者至少抬头看一下天空有没有几朵乌云?再理性一点,包里永远放一把伞,饱带干粮,晴带雨伞,有备无患,古人的教训我们要学习嘛。
由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奇普希思和哈佛商学院研究员丹希思合著的书《瞬变》中,提出: 几乎人类所有的行为改变,都不是对意志力的挑战,而是平衡理智与情感的智慧考验。
拿我自己码字这件事来说,从情感上来说,我是非常喜欢的,之前我是习惯在word文档里编辑,所以每次都要坐在电脑前,打开word,准备工作都要花很多时间,而很多时候的情况是,我坐下来了,但却不知道要写什么了。因为灵感就是一瞬间的事情,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后来尝试直接在手机上打字。这样,有想法的时候,一句话,一个案例,一个场景描写,随时都能记录下来。不管是在起床的那一下子,还是吃饭前的等待,或者排队的间隙时间,只要有时间有想法就可以打在那里,不知不觉,一天随便也能码上千字。
只是转变了一下观念和方式,结果却大不同,福利不止一点点。
改变从来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我们一步一步走下来,每一个细微的改变,积累起来就是大大的变化。
当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越来越喜欢自己,不要奇怪,因为你真的在慢慢变得更好了。
最近欣赏了《理智与情感》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剧中展示了不同性格两姐妹处事态度及性格,给她们带来的不同人生与爱情。剧中的姐姐美丽知性、性格沉稳冷静富于理智,对待生活乃至爱情都充满清晰果断分析及认识。妹妹性格张扬、冲动、敢说敢做,富有诗书才华且充满感性。
一次偶然机会姐姐埃诺莉与哥哥妻子芬妮的弟弟爱德华相识,爱德华待人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有着不凡的谈吐,与姐姐相同的价值观使两颗年轻的心拉近,互生爱慕,就在双方相见恨晚之时,无情冷酷且势力的芬妮看出端倪以弟弟需要找门当户对的富家女为由让姐姐知难而退,至此相爱的两人不得不依依惜别。虽然姐姐内心强烈的爱着爱德华,期待着爱德华能来看她,即使内心汹涌澎湃,但她表现出极力地冷静克制:诺大的地位悬殊使两人并不能如愿走到一起,除非爱德华能抛弃家族财产继承,然而对于爱德华对自己感情深度的不确定性,促使姐姐冷静看待事情发展。终于有一天,姐姐发现爱德华之所以不能全身心地向自己表达爱恋,是因为品行高尚的爱德华顾念着与有着四年恋情露丝的承诺,虽然他们之间已没有了爱意。最终与露丝曾经的交往被家族发现后,爱德华被剥夺了财产继承权,势力的露丝转而嫁给了爱德华的弟弟。没有了束缚的爱德华大胆地向姐姐表达爱意,希望姐姐能接受自己的求婚,就在求婚的一霎那,一直冷静理性的姐姐终于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泪水夺眶而出:原本自己深爱的爱德华同样深爱着自己,但两人因为顾及他人感受以及同样冷静理性的头脑禁锢着原本深爱对方强烈情感,相爱的俩人最终相拥在一起。
“
前几天听见一位国学家投河的消息,和朋友们谈,大家都觉得他太傻。
他固然是傻,可是世间有许多事项,得有几分傻气的人才能去做。
纯信理智的人天天都打计算,有许多不利于己的事他决不肯去做的。历史上许多侠烈的事迹都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
——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理性与感性一直是我们生活工作中经常碰到的一个两难问题,总听人们抱怨自己为人处世不够理智,太感性了!
对此,在“国民阅读经典”系列之一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中,关于情感与理智,作者朱光潜给出了不同于常规的独到论述,我们一起来看看。
首先感情都是真的,自己的感情如何不真呢。
所谓的真假不过是表现出来的。例如明明厌恶却要表现出喜悦。
其次,情感不过是情绪理智和认知的结合体,多方博弈,很多人的感情都是真实的,只是有些人可以客观理智的去表现。而已。
同时很多时候情感和认知有关,例如是不是真爱,至少她是真的爱她,但是可能他不是他的真爱而已。
喜怒哀乐也是,都是很真实很纯粹的,有些人想法很复杂。理智并不能过滤情感,因为情感和理智是并存的。不同时候不同事件,人的决策分数不一样,有些人可以冷静,有些人可以情绪化,这也是为什么别人的事,可以很理智的看待,所谓的旁观者清,而一旦出于自身的时候,一个感情占主导,一个是身处其中各种因素反而会影响理智。
例如游戏,我们看别人玩,总是说真菜,改如何如何,而到了自己,并不会号多少,情感也是。人的任何情感都有理智的参与。没有任何人是纯粹的情感动物。
所谓的真假不过是表现出来的。例如明明厌恶却要表现出喜悦。
其次,情感不过是情绪理智和认知的结合体,多方博弈,很多人的感情都是真实的,只是有些人可以客观理智的去表现。而已。
同时很多时候情感和认知有关,例如是不是真爱,至少她是真的爱她,但是可能他不是他的真爱而已。
喜怒哀乐也是,都是很真实很纯粹的,有些人想法很复杂。理智并不能过滤情感,因为情感和理智是并存的。不同时候不同事件,人的决策分数不一样,有些人可以冷静,有些人可以情绪化,这也是为什么别人的事,可以很理智的看待,所谓的旁观者清,而一旦出于自身的时候,一个感情占主导,一个是身处其中各种因素反而会影响理智。
例如游戏,我们看别人玩,总是说真菜,改如何如何,而到了自己,并不会号多少,情感也是。人的任何情感都有理智的参与。没有任何人是纯粹的情感动物。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谈情与理节选
1生命并不受理智支配
依现代哲学家看,宇宙的生命,社会的生命和个体的生命,都只有目的而无先见。所谓有目的,是说生命是有归宿的,是向某固定方向前进的;
所谓无先见,是说在某归宿之先,生命不能自己预知归宿何所。比方母鸡孵卵,其目的在产小鸡,而这个目的却不必预存于母鸡的意识中。理智就是先见,生命不受先见支配,所以不受理智支配。
与姐姐迥异性格的妹妹玛丽安遇到了成熟但年纪稍长的布兰顿上校,布兰顿上校对才华横溢的妹妹一见钟情并展开追求,但妹妹认为觉得他固然人品可贵,但年长自己很多,认为自己应该找个年龄相仿的年轻男士。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威勒比,年轻且有着美丽蓝眼睛的威勒比帅气、待人温暖,与她同样充满着激情,这一切都吸引着感性的妹妹,她对威勒比一见钟情,随后两个年轻人展示了无所顾及的张扬的爱恋,以至让大家以为他们很快就会订婚,然而品行低劣的威勒比最后却无情地抛弃妹妹,与一位富家女结为夫妇,不堪打击的妹妹病倒了,在病中逐渐康复的她冷静地思索着自己的爱情,发现自己冲动的过往着实伤害了身边的人以及自己,认为爱情或婚姻即便需要激情但也需要用充分的理智去驾驭它,随后在与布兰顿的逐步交往中,相同的爱好最终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剧中虽然描写的是两个性格迥异的人,但实际上作者是想以这两个主人公为载体,来体现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在理想与现实生活中具有理智与情感这两种气质。生活中,有些人因为现实严峻的生活让自己过于理性,忽略或封闭美好情感,以使自己不会遭受可能的外界伤害;另一种人为了生活中的美好,即使有着显而易见的伤害,也飞蛾扑火,追求畅快淋漓的情感,所谓活出自己的真性情。具有这两种气质极端的人,其实对自己的人生并没有完整的交待,因为他们并没有如此而生活得如意,前者只会让自己唯唯诺诺,释放不了自己的真性情,后者可能会遭受到伤害。所以只有在理智与情感中找到平衡,在理性驾驭空间中恰当释放自己的真性情,才会让自己生活得自由与理性,也才会使身边的人生活得更好。
在心理学方面,理智主义的反动尤其剧烈。这种反动有两个大的倾向。享乐派心理学者以为一切行为都不外寻求快感与避免痛感。快感与痛感就是行为的动机。吾人心中预存何者发生快感、何者发生痛感的计算,而后才有寻求与避免的行为。
这种学说在十八、十九两世纪颇盛行,到了现代因为受麦独孤心理学者的攻击,已成体无完肤。依麦独孤派学者看,快感与痛感是行为的结果,不是行为的动机;
在动作未发生之前,吾人心中实未曾运用理智去预期快感如何寻求,痛感如何避免。行为的原动力是本能与情绪,不是理智。这个道理麦独孤在他的《社会心理学》里说得很警辟。
心理学上第二个反理智的倾向,是弗洛伊德派的隐意识心理学。依这派学者看来,心好比大海,意识好比海面浮着的冰山,其余的统统是隐意识。意识在心理中所占位置甚小,而理智在意识中所占位置又甚小,所以理智的能力是极微末的。
通常所谓理智,大半是理性化的结果。理智之来,常不在行为未发生之前,而在行为已发生之后。行为之发生,大半由隐意识中的情意综主持。吾人于事后须得解释辩护,于是才找出种种理由来。这便是理性化。
2理智的生活是狭隘冷酷的
总观以上各点,我们可以知道在事实上理智支配生活的能力是极微末,极薄弱的。更进一步,我们姑且丢开理智是否确能支配情感的问题,而衡量理智的生活是否确比情感的生活价值来得高。
第一我们应该知道,理智的生活是狭隘的。如果纯任理智,则美术对于生活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音乐只是空气的震动,图画只是涂着颜色的纸,文学只是联串起来的字。
如果纯任理智,则宗教对生活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自然没有神奇,冥感灵通全是迷信。如果纯任理智,则爱于人生也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男女的结合只是为着生殖。我们试想生活中无美术,无宗教(我是指宗教的狂热情感与坚决信仰)无爱情,还有什么意义?
记得几年前有一位学生物学的朋友在《学灯》上发表一篇文章,说人生只不过是吃饭与交婿。他的题目我一时记不起,仿佛是“悲”“哀”一类的字。
专从理智着想,他的话是千真万确的,但是他忘记了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有了感情,这个世界便另是一个世界,而这个人生便另是一个人生,决不是吃饭交婿就可以了事的。
有时候不是理智,而是觉得不值得。还是鲜肉时偶尔酒吧被搭讪,以及最近不注意回学校代课也有类似的(没有明说,但宣称有女票后依然几次约去泡吧,无奈拉黑)……让自己觉得不值得,也就是把对方拉到理性残酷的水平线审视是不是在一个“层次“的,都是对方的态度——你来也行,不来也行,接受也行,不接受也行;严肃也行,放纵也行;沉醉也行,清醒也行。坦白说,我是你刚认识不到几分钟的过客,却要为此付出感情和生活价值观的彻底颠覆,这明显不合算啊。
第二,我们应该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冷酷的,很刻薄寡恩的。理智指示我们应该做的事甚多,而我们实在做到的还不及百分之一。
所做到的那百分之一,大半全是由于有情感在后面驱遣。比方我天天看见很可怜的乞丐,理智也天天提醒我贩济困穷的道理,可是除非我心中怜悯的情感触动时,我百回就有九十九回不肯掏腰包。
前几天听见一位国学家投河的消息,和朋友们谈,大家都觉得他太傻。他固然是傻,可是世间有许多事项得有几分傻气的人才能去做。纯信理智的人天天都打计算,有许多不利于己的事他决不肯去做的。历史上许多侠烈的事迹都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
3爱是以心感心,以情动请
人类如要完全信任理智,则不特人生趣味剥削无余,而道德亦必流为下品。严密说起,纯任理智的世界中只能有法律而不能有道德。纯任理智的人纵然也说道德,可是他们的道德是问理的道德,而不是问心的道德。
问理的道德迫于外力,而问心的道德激于衷情,问理而不问心的道德,只能给人类以束缚而不能给人类以幸福。
比方中国人所认为百善之首的“孝”,就可以当作问理的道德,也可以当作问心的道德。如果单讲理智,父母对于子女不能居功,而子女对于父母便不必言孝。这个道理胡适之先生在《答汪长禄书》里说得很透辟。
他说:“今年我自己生了一个儿子,我想这个孩子自己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我们做父母的也不曾得他的同意,就糊里糊涂的给他一条生命,况且我们也并不曾有意送给他这条生命;
我们既无意,如何能居功了……我们生一个儿子,就好比替他种了祸根,又替社会种了祸根。……所以我们教他养他,只是我们减轻罪过的法子。……这可以说是恩典吗了”
有时人总会有负能量太重的杂念浮现在眼前,这个时候人就会烦恼:我怎么会有这么糟糕的想法。实际上,这可不是一个人的想法,而只是一个人恰好看到了不好的东西。人只是错把从无意识中浮现的东西看成自己的想法,把阴间冒过来的东西当成阳间的创造,就像看**时错把**的内容当成了自己的历险,这是一种心理倒错(代入感实际上是一种倒错)。在发生这种事情时,要记得孔夫子的教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这就够了。孔夫子的这个教导,不仅用在生活里,也用在自我的私人空间里。比如,我听到用汤水烫跑到我膝盖上的猫咪吧这么一个声音,这就是应该非礼勿听,我不会烦恼为什么会有这个声音,而是告诉它,我不听,因为不符合礼法。又如我看到酷刑的画面从脑袋里浮现,我不看,我让它过去,不因此烦恼,所以也不会去再查看这个画面。
因此,胡先生不赞成把“儿子孝顺父母”列为一种“信条”。胡先生所以得此结论,是假定孝只是一种报酬,只是一种问理的道德。把孝当作这样解释,我也不赞成把它“列为一种信条”。
但是我们要知道真孝并不是一种报酬,并不是借债还息。孝只是一种爱,而凡爱都是以心感心,以情动情,决不像做生意买卖,时时抓住算盘子,计算你给我二五,我应该报酬你一十。换句话说,孝是情感的,不是理智的。
4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世间有许多慈母,不惜牺牲一切,以养护她的婴儿;世间也有许多婴儿,无论到了怎样困穷忧戚的境遇,总可以把头埋在母亲的怀里,得那不能在别处得到的保护与安慰。
这就是孝的起源,也是一切爱的起源。这种孝全是激于至诚的,是我所谓问心的道德。孝不是一种报酬,所以不是一种义务,把孝看成一种义务,于是“孝”就由问心的道德降而为问理的道德了。
许多人“孝顺”父母,并不是因为激于情感,只因为他想凡是儿子都须得孝顺父母,才成体统。礼至而情不至,孝的意义本已丧失。儒家想因存礼以存情,于是孝变成一种虚文。像胡先生所说,“无论怎样不孝的人,一穿上麻衣,带上高梁冠,拿着哭丧棒,人家就赞他做‘孝子夕了”。
近人非孝,也是从理智着眼,把孝看作一种债息。其实与儒家末流犯同一毛病。问理的孝可非而问心的孝是不可非的。孝不过是许多事例中之一种。其他一切道德也都可以有问心的和问理的分别。
我认为关键在于感受,毕竟很难说动物有理性,情感的划分。个人认为,理性是对人类天生的一些逻辑推理能力进行锻炼的结果,受教育影响多一些。情感更类似于对于外界环境一种本能上的反应,受生活环境影响多一些。再回来看文明起到的作用,有文明才能锻炼逻辑推理能力,文明的生活环境使我们养成了不同于动物的情感。所谓,“理智战胜了情感?”我的回答是:它们都是人类的天性,在我们的基因中埋下萌芽,随着文明的发展而开花结果,没有敌对的,大多是理智战胜了情感,两者没有对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生活中的事物还得自己去感受。关键是在该理性的时候要理性,不要为了情感抛弃了理性。关注我主页,可查看我收集的大量关于情感泡妞追女生相关干货文章及问答!如果我的答案对你有所帮助,请帮忙点个赞哦,做文章不容易,花了我不少时间,有撩妹相关的问题,可以评论里留言哦。互相交流切磋o()o
问理的道德虽亦不可少,而衡其价值,则在问心的道德之下。孔子讲道德注重仁字,孟子讲道德注重义字,仁比义更有价值,是孔门学者所公认的。仁就是问心的道德,义就是问理的道德。宋儒注仁义两个字说:“仁者心之德,义者事之宜。”这是很精确的。
我说了这许多话,可以一言以蔽之,仁胜于义,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但要能够知,我们更要能够感。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理智没有多大能力去支配情感,纵使理智能支配情感,而理胜于情的生活和文化都不是理想的。
我们先思考相反命题:不受理智约束的情感是真情吗?比如。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溺爱、控制、道德绑架。…………你会认可这是真情吗?我认为脱离理智约束的情感,不是真情,是情感绑架、自私的表现。
在我看来,真情的认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理智地考察双方互动的实际过程,即动机、过程和结果。动机,即在情感表达前,做到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过程,即表达的方式、方法合理,进退有度。结果,即圆满、和谐。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真情表达。
首先感情都是真的,自己的感情如何不真呢。
所谓的真假不过是表现出来的。例如明明厌恶却要表现出喜悦。
其次,情感不过是情绪理智和认知的结合体,多方博弈,很多人的感情都是真实的,只是有些人可以客观理智的去表现。而已。
同时很多时候情感和认知有关,例如是不是真爱,至少她是真的爱她,但是可能他不是他的真爱而已。
喜怒哀乐也是,都是很真实很纯粹的,有些人想法很复杂。理智并不能过滤情感,因为情感和理智是并存的。不同时候不同事件,人的决策分数不一样,有些人可以冷静,有些人可以情绪化,这也是为什么别人的事,可以很理智的看待,所谓的旁观者清,而一旦出于自身的时候,一个感情占主导,一个是身处其中各种因素反而会影响理智。
例如游戏,我们看别人玩,总是说真菜,改如何如何,而到了自己,并不会号多少,情感也是。人的任何情感都有理智的参与。没有任何人是纯粹的情感动物。
婚姻不是一个仪式,婚姻是一个约定,婚姻所带给人的不是劳苦愁烦,带给人的是责任与担当。
反观当下社会婚姻逐渐被藐视,甚至婚外情成为了主流,而且许多人带有试婚、闪婚、同居而不结婚的态度去生活。
婚姻观的错误给人的认知带来偏差,让人在婚姻中放纵,甚至轻视婚姻的价值,没有尊重和信任在里面。
正确的婚姻观不是一个或者两个原则,乃是对于婚姻的委身和委心——因为有盟约在先,不仅仅是在认识婚姻的层面上,而且在实践与生活的当中,除此之外,神的话是婚姻观的蓝本。
然而,婚姻的偏差,最终指向了犯罪的生活,有的是婚外情,违背婚姻的誓言和约定,背着妻子或丈夫在外面又有了家庭,甚至又生了别的儿女;也有的是没有进入婚姻就怀孕生子,当然这其中也有堕胎的,也有只是为欲望而堕落的人群。
为什么如今人对婚姻如此的藐视,甚至觉得婚姻不重要,在一起最重要?原因何在?是人性的泯灭或是道德的沦陷?是不知道原则还是故意而为之?
大多数的原因是因人肉体欲望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欲望,但如果一味地放纵欲望,就会突破底线,忘乎所以,没有法则的生活。
婚姻不是让人玩弄的仪式,也不是提供人消遣的流程,婚姻是盟约,是彼此之间的信任和默契。如果不懂婚姻是什么的人,进入婚姻,乃是危机之中的危机,因为未来有许多的事情需要面对。
笔者曾听一位阿姨提到,她外甥媳妇自从嫁到家里面,从没有主动关心家庭照顾家庭过,生了孩子之后,基本上都交给父母照料,自己根本不愿意照顾孩子,嫌弃照顾孩子麻烦,每天除了躺床上玩手机,就是玩手机,到吃饭的时候吃吃饭,闲的时候也只是忙自己的事情。
而且这位阿姨提到,她这个外甥媳妇之前也是未婚同居,怀孕后孩子因为发育有问题,最终流产,如今又生了一个孩子,他们依然不管不问,不知心疼,因为自己个人不明白婚姻家庭生活,所以导致没有责任心照顾所生育的孩子。
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本原因还是对婚姻的模糊不清,因为不明白婚姻的生活、价值、意义,所以造成了生活的紊乱、无责任、无担当,处处依赖父母,自己没有想法和主见,或许随着时间的延长,会有所长进,也或许随着时间的延长婚姻会出现漏洞危机。
正确的婚姻观可以带来家庭的幸福生活,不仅仅妻子和丈夫之间关系融洽,而且在养育孩子方面也能够有一样的看见和负担,把双方的爱活在家庭当中。
婚姻在大众的视野中,常常被误以为,不合适就可以离婚,有了孩子之后发生矛盾可以离婚,性格不合也可以,甚至婆媳之间不睦也可以。
这些错误的主张,已经在整个社会蔓延开来,似乎没有人关心正确的婚姻,只在乎自己是否受伤害,没有人花时间去预备进入婚姻,因匆匆进入婚姻,最终觉得自己看清现实懊悔不已,血气的念头出现选择了离婚的道路。
或许说当代的人给婚姻定上了一个标签,就是很随意、很随便、不受约束、不受监督,当面对罪恶的诱惑时很容易就妥协,就丧失底线。
我们常常说这是个看脸看外表的社会,没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听你讲内在美,因为人的本性调动人的选择。
如今有许许多多的按摩店、瘦身店成为了众多爱美女士或已婚女士的选择,一方面爱美,另一方面是不希望丈夫对自己的审美出现问题,所以就努力保持身材、减肥等。
当然这也是人之常情,追求美是个人的权利,但这其中也蕴含着一些问题,因为妻子想要留住丈夫的人和心,不得不在自己身上下功夫。
虽然从一些角度看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但有时候也表现人渴望完美的婚姻,渴望在婚姻中获取尊重、信任、认可。
总之,对婚姻观的正确认识是值得每个即将进入和进入婚姻的人学习的,良好的婚姻需要彼此的信任、守约、尊重,不单单在婚姻中向对方学习,也要从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身上的明显和潜在问题。
内心好好地预备,以温柔和智慧的心活出好的品行,这不单单造就自己,也造就身边的人。
当然,对基督徒而言,婚姻观的建立也是必要学习的功课,这样不仅仅可以给家庭带来榜样,也能有美好的见证,活出神的荣耀。
1小说的影响
《理智与情感》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小说,它的出现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从资料得知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头十年,菲尔丁等大师开拓的英国现实主义传统几乎完全中断,英国小说被淹没在一派家浪漫主义的感伤泪水之中,几十年间没有产生任何重要作品。而181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理智与情感》无疑打破了这种沉闷的局面。
2关于作者
这本小说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她于1775年12月出生于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共有兄弟姐妹八人。父亲是一名学识渊博的牧师,担任了数年的教区长。母亲出生于比较富有的家庭,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虽然简·奥斯汀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优越的教庭教育和环境,无疑给她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她从十三四岁便开始写东西,具有卓越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各种原因,简·奥斯汀及家人曾几次改变住址。这些经历无疑给她的写作创作了条件,也为之后几部经典小说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关于书名
这本小说最初名为《埃莉诺与玛丽安》,数年后才改为以第三人称叙述的长篇小说《理智与情感》。从小说的书名不难察觉这部小说主角是埃莉诺和玛丽安,小说是围绕她们姐妹俩的感情线缓缓展开的。小说中出现了多个人物,个性鲜明,引人深思。其中埃莉诺和玛丽安面对感情的表现也形成了鲜明对比,理智是用来形容埃莉诺的,而情感无疑说的是玛丽安。
4故事梗概
事情源于达什伍德家族,位于萨塞克斯郡的诺兰庄园,因为已故庄园主是个单身汉,所以遗产给了亡故妹妹的儿子亨利·达什伍德。亨利同前妻生了一个儿子约翰,同现任妻子生了三个女儿,即埃莉诺,玛丽安及玛格丽特。亨利亡故后,便涉及到财产分配。虽然亨利让约翰好好照顾三个妹妹,但在约翰妻子范妮的劝说下,约翰把本来打算给妹妹的财产抛之脑后。居住在诺兰庄园的这段期间,埃莉诺结识了范尼的弟弟爱德华·费拉斯并互生情愫,妹妹还经常打趣他们。
后来因为无法忍受范妮的冷嘲热讽,又在达什伍德太太的一个亲戚的介绍下,他们搬到了位于德文郡的巴顿乡舍。条件虽不如诺兰庄园,但他们过得很开心。也是在这里玛丽安结识了威尔逊,他英俊潇洒且浪漫。很快他们两便坠入了爱河,并且不懂节制,高调。很快大家都知道了,很多人怀疑他们已私定终身,步入婚姻是迟早的事情。机缘巧合,他们两姐妹到邻居家做客,无意间认识了单身的布兰登上校,三十五岁左右。布兰登对玛丽安一见钟情,大家有目共睹。但对于布兰登上校对自己的迷恋,玛丽安却快言快语,和姐姐表达了对布兰登上校的厌恶,并表示自己绝不会看上他。这期间,爱德华也短暂地拜访过他们,但却显得心事重重。
不久之后,威洛比便匆忙地向他们告别,去了伦敦。很快,布兰登上校也慌忙地离开了。威洛比离开的这段期间,玛丽安心神不宁,坐立不安。她们一如既往地去邻居家做客,接连认识了邻居的朋友詹宁斯太太及她的两个女儿。其中一个女儿帕尔默太太还邀请他们姐妹两到她位于伦敦的克利夫兰庄园做客,但她们婉拒了。
不久之后,玛丽安和埃莉诺也结识了斯蒂尔姐妹两。虽然不太喜欢她们,但出于礼貌和善意,埃莉诺常听露西向她分享心事。也因此,她得知自己的心上人爱德华四年前便与露西私定终身,而且他们互相通信。对此,她感到怀疑加震惊,但他努力克制自己动荡的心,保持平静。之后詹宁斯太太邀请埃莉诺和玛丽安到自己位于伦敦波特曼广场附近的住所做客,埃莉诺本想拒绝,但妹妹急切想知道威洛比的事情,所以便欣然答应了。后面包括斯蒂尔**姐妹两也去了伦敦。
到达伦敦后,玛丽安迫不及待地给威洛比写信,但却音讯全无。对此,她焦灼不安,无心他事。这段期间威洛比来过一次,但他们碰巧外出。为此玛丽安遗憾不已,以后便不再外出以免错过威洛比。后再舞会上巧遇威威洛比,她欣喜若狂,但威尔逊却对他冷漠淡然。她百思不得其解,闷闷不乐。不久之后,玛丽安便收到了威洛比的信以及自己的发丝及之前写给她的书信,得知他即将和富家女成婚的消息。她痛苦不堪,将自己封闭于卧室,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只想赶紧回家。
在这段期间,布兰登上校时不时地前来看望他们姐妹两,关心备至。在聊天中埃莉诺得知布兰登上校是一个负责任却专一的人,他与初恋心心相惜,但因为家人的阻挠,将初恋嫁给了自己的哥哥。他悲痛不已,离开了一段时间。待回来时,发现初恋过着悲苦的生活,待产女之后,便去世了。布兰登上校受初恋之托,收养了这个孩子。谁料这个孩子同她母亲有着一样悲惨的命运。偶遇威洛比,生下一女,却惨遭抛弃,这也是他之前急忙回伦敦的原因。
这期间约翰曾邀请埃莉诺姐妹去他们那里暂住一段时间,但遭到范妮的说服,最终邀请了斯蒂尔姐妹二人。对此,露西欣喜不已并将这份欣喜和埃莉诺分享了。因为露西自身的条件,她觉得会遭到爱德华家人的反对。但这件事之后,她认为她与爱德华成婚的信心便足了些。住在那里时,露西姐妹无意间将露西与爱德华私定终身的事告诉了范妮。范妮一气之下,将斯蒂尔姐妹赶出了他们的住处。
另一边爱德华也拒绝了家人给她安排的和富家女的婚事,决定遵循之前与露西的约定。此事激怒了爱德华的母亲,她狠心的将给爱德华的财产给了他游手好闲但却深受母亲爱戴的弟弟罗伯特,并将他逐出了家门。埃莉诺虽然伤心,但面对爱德华的做法,她却对他表示同情及赞赏。而爱德华的这一举动也赢得了好多人的赞赏,而布兰登上校便是其中之一。
布兰登上校决定将空出来牧师的职位赠予爱德华,以缓解一下爱德华的燃眉之急。对此,埃莉诺对上校感激不尽。因为上校与爱德华尚未熟悉,所以此事便落到了埃莉诺的肩上,由他将此事转告爱德华。埃莉诺虽然有些为难,但还是欣然接受了。碰巧爱德华来访,她便借机将此事告知。爱德华感激不尽,尴尬聊了一会儿便离开了,面对爱德华与露西的婚事,埃莉诺表示了衷心的祝福。
在此,爱德华对此类事情的处理方式无疑与威洛比形成了鲜明对比。之后埃莉诺也接到了她曾写给母亲的回信,不久之后,她们便要回家。面对姐姐的遭遇,玛丽安心痛不已,表示自己忽视了姐姐的感受,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事情了,对此表示深深的歉意,也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了反思。很快他们开始启程,应詹宁斯太太的请求,他们先绕道去了位于伦敦的克利夫兰庄园,帕尔默太太的家。不幸的是,在那里玛丽安病重,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埃莉诺细心照料妹妹。最终布兰登上校前去接达什伍德夫人,好在这段时间玛丽安病情好转。
而此时威洛比突如其来,表明了之后发生的事情以及他对玛丽安态度转变的前因后果。埃莉诺起初很是抗拒,但看到他对妹妹的担忧,便决定接受他的诉说。说完之后,埃莉诺对他的厌恶少了几分而且生出了同情。想着威尔逊即将和一个自己不爱的人度过一生,这或许就是对他最大的惩罚。威尔逊希望埃莉诺能将这些告诉玛丽安以减轻玛丽安对自己的憎恨,求得宽恕,埃莉诺同意了他的请求,然后他便匆匆离开了。
不久之后,布兰登上校和母亲就来了。听到玛丽安病情好转的消息,大家如释重负。在这个过程中,母亲对布兰登上校也有了一个好印象。再加上她了解的情况生出了撮合玛丽安和上校的想法。随着玛丽安病情的日渐好转,他们很快回到了自己的家。一切似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玛丽安和埃莉诺都有着各自的心事。
机缘巧合,埃莉诺仆人偶遇爱德华和露西,猜测他们已经结婚,并将此事告诉了埃莉诺。埃莉诺当头一棒,觉得最后的希望都破灭了。但她克制住内心的动荡,尽力表现平静。对此母亲和玛丽安表现出了应有的愤怒。不久之后,爱德华前来拜访,场面有些尴尬,但大家还是保持着应有的礼貌。后面交谈中才得知爱德华与露西并未结婚,而露西嫁给了自己的弟弟罗伯特。听到这个消息,大家先是一震,但都表示很开心。
很快爱德华向埃莉诺表明了心意,终于开心的走到了一起,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不久之后,布兰登上校也来到了埃莉诺家,对埃莉诺和爱德华表示了中心的祝福。除此之外,也传来了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情。随着玛丽安心情见好,埃莉诺也将威尔逊的部分话语转告给了玛丽安。倾听之后,玛丽安心中的疑问也解开了,慢慢地也放下了她与威洛比的那段感情。
很快他们随姐姐埃莉诺去了爱德华任职的牧师寓所,这里离布兰登上校的住处很近。为此,他们也欣赏了布兰登上校的住所,埃莉诺忙着筹备自己的婚房,大家其乐融融。另一边,在埃莉诺的劝说下,爱德华和母亲的关系也得到了缓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家人和朋友的撮合下,玛丽安和上校最终也终成眷属,快乐地生活在了一起。到此,小说也到了尾声。面对这样的结局,书中人其乐融融,读者也为此兴高采烈。
5一点点小感言
实际上这是第二次读这本小说了,最吸引自己的莫过于刚翻开书页的那句英文句子:It is not what we say or feel that makes us what we are It is what we do or fail to do对应的中文翻译是成就我们的不是我们的所言所感,而是我们的所作所为,或未成之事。
小说中无论是埃莉诺还是玛丽安面对感情的态度,表现及处理方式都值得我们深思。另外一方面威洛比和爱德华面对出现的问题及自己的感情的处理方式及态度也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除此之外,小说中的布兰登上校也是个不容忽视的角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