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1970年代末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或高中教育。
长篇电视连续剧《知青》描述的兵团和插队知青故事勾起我对当年下乡插队生活的记忆,恰巧剧中场景与我当年插队的地方属于同一地区,那黑土地、那白桦树,那一望无际的麦田,那深埋膝盖的积雪,那顺山倒的号子,那疾驰飞奔的爬犁,那婀娜多姿的大秧歌,那超过300斤的鳇鱼……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亲切,并铭刻着深深的记忆。
毋庸讳言,知青上山下乡是一场牵动着亿万人心扉的一场运动,也是留在国人记忆中充满哀伤的悲剧,更给大约1600万个家庭带来不知多少愁绪和隐痛。那是一段十分沉重的历史,一段不容抹去的历史。
电视剧《知青》告诉人们,时代和社会不是个人所能选择并不以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但每个人却可以选择不同的人生态度,在个人境遇围困的时候,可以先择后退,也可以选择前行,可以选择沉沦,也可以选择拼搏,最重要的是在任何之后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守。
想起自己当年的插队生活,那是3年激情燃烧的日子,从事过多种多样的艰苦劳作,经历了铭心刻骨的酸甜苦辣,感受了永志难忘的人情冷暖,至今,我依然深深怀念那爿热土,深深怀念那些对我有哺育之恩的乡亲,还有那些一起生活劳作的河南知青、上海知青、哈尔滨知青。人不应轻易否定过去曾经充分肯定的事情。
电视剧《知青》内容写知青渴望读书,其饥渴又被查禁的场景很是令人感慨,再想到现今阅读条件好很多,喜欢阅读者却少了许多,甚至读书人被嘲笑、被愚弄。时代在发展,社会多变迁,各种思潮汹涌,价值观念混乱,有时真看不懂,想不通。
每次看电视剧《知青》,每次都流泪,是感动,是被真诚打动,为淳朴,为真情,为厚道,为善良。泪水洗涤灵魂,我在想,比起在东北北大荒当年插队生活,自己改变多少,变好了还是变得不好,甚至很差?《知青》让人回忆过去,检视人生,促人反思自省。
看电视剧《知青》没有流眼泪看,是因为你没有当过知青,没有经过那个特别的年代,没有经历那样的生活。那是共和国最困苦的时代,知青是那个困苦时代的一个特别符号,而经历过那个时代生活的人,不仅能够吃苦耐劳,而且坚强执著。
官媒报道电视剧《知青》赢得专家好评,被认为没有过度渲染“文革”的迷茫无奈情绪,而是讴歌了面对历史无怨无悔的情感,称赞该剧是一部人性颂歌,描绘出中国知青生活的一幅图卷,尤其环境恶劣的时候,还能显示出人性美的一面,即便看到悲剧,也使得人们对民族、国家抱有希望。
电视剧《知青》为何热播并为许多人喜看?除了许多有过知青上山下乡经历的人之感情因素之外,更多的还在于《知青》基调向上,内容充实,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真实。从艺术上看,该剧注重故事性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加之演员表演自然朴实,对白符合个性特征。需要特别强调,该剧是字幕出现谬误最少的电视剧。
在1970年,很多中学毕业的上海女知青,响应国家的号召,一起去往比较偏僻的地方,参加生产建设等工作,朱梅华便是去往祖国边境等地,支边运动参与者其中之一。
但在1974年,云南的西双版纳,仅仅在一个雨夜,朱梅华却离奇消失了,当时的她才21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后来有没有找到她呢?这一切都还得从她自己主动要求去支边说起。
充满热血却离奇失踪
出生于1953年的朱梅华,是一个家境比较殷实的上海工人家庭,因此接受的都是较好的教育,本人性格也比较乐观开朗。自从68年,毛主席指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很有必要”,很多和朱梅华一样的上海青年,都争相着去往农村,朱梅华也有这种想法。
而在几个月后,国家局势刻不容缓,我国的边境领土也受到很大的安全隐患。为此毛主席多次在会议上发出“知识青年要积极到边境去”,支边活动一出,便受到了大多数知识青年的响应。
在1970年,云南建设兵团便面向全国知识青年发出了号召,希望他们能到这里参与生产建设等工作。而此时的朱梅华看到报道,也暗暗下定决心。
在当时想要参与生产建设兵团,除了要能吃苦,还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政治面貌等方面,而朱梅华的母亲刚好就是一名***员。一来二去,在母亲的介绍下,朱梅华也就和其他被选中的同学,带着热血和梦想前往云南。
到达云南后,他们先是参加训练,之后又被分配到了云南的西双版纳建设兵团一师二团七营三连的驻地,这里的环境远远比我们想象的更艰苦,而这个兵团也在建设初期阶段,因此来到这里的知青工作,远比普通农村插队的知青要艰苦的多。
虽然条件艰苦,但朱梅华却没有嫌弃,不仅积极参加生产劳动,还把自己乐观的态度,带动了周边一大群人,慢慢地便和其他人打成一片。眼看着生活慢慢有所好转,朱梅华也应该有一番大作为,也许还有机会返回上海参加工作。
据舍友描述,在1974年4月2日晚上的雨夜,自己因和其他人早先上完厕所了,便早早睡去。而朱梅华因为肚子不舒服,便准备叫自己和她一同前往去厕所,但当时自己(舍友)已经很困了,便没有动身。
在当时的环境,厕所都是很简陋的,没有路灯,距离也都比较远,而且在西双版纳的夜间也有很多猛兽,所以晚上上厕所的时候,都会结伴前行。估计当时的朱梅华憋不住了,舍友也没起得来。那天夜里,雨下得很大,朱梅华也没来得及换衣服她便自己一个人出去了。
突然一道闪电在天空撕扯过来,巨大的声响惊醒了舍友刘桂花,刘桂花正准备继续睡的时候,发现朱梅华的床铺没人,这才明白朱梅华上厕所去了。
刘桂花朝厕所的方向喊了几声,但没有朱梅华的声音,雨越下越大,刘桂花以为朱梅华去其他知青屋躲雨去了,也就没有多想,又继续睡了,直到第二天一早,刘桂花发现朱梅华竟还没有回来。
这天早上,集合点名的时间到了,刘桂花发现朱梅华并没有回来,便快速穿好衣服,去其他地方寻找朱梅华。接连几个知青屋里都没发现朱梅华的身影,询问了厕所周边住得较近的知青,也都说没有见到朱梅华。
这时的刘桂花才发现出事了。于是在点名的时候,刘桂花把朱梅华失踪的事情告诉了班长。随后大家都能想到朱梅华要去的地方进行寻找。
能想到的地方都找了很多遍了,大家都很着急,厕所也早没了朱梅华的身影,只是在厕所不远处的沙土里,发现了朱梅华的 一双黑布鞋 ,有人猜测朱梅华是遇害了。
瞬间,朱梅华消失的事情便传开了,当地群众也纷纷加入到寻找朱梅华的队伍中来,但依旧没有消息。
乐观开朗却引人妒忌
朱梅华本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性格开朗,在当时更是少有的艺术类女孩子,身材相貌姣好的她,多才多艺,打扮也很时髦,更受到男知青的爱慕,自然而然的也就引起了一部分女知青的不满,还有一部分女知青还在背后说了她不少坏话。
据说当时还有一位女知青,在晚上趁着朱梅华睡觉的时候, 拿起剪刀把朱梅华的头发给绞碎了 。虽然朱梅华醒来后很生气,大哭了一场后,便继续劳动,她并没有拿这件事声张,反而直接把头发全部剪短了。因为她知道,这件事一旦被更多的人知道了,自己肯定还会受到更可怕的报复。
剪了长发的朱梅华,看起来更加清爽,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头发的缘故,好像其他女知青也对朱梅华友善了不少。
有人猜测朱梅华的消失,会不会和当时剪她头发,嫉妒她的女知青有关系呢?
收到这个消息后,调查人员也找到了这个女知青,并了解到朱梅华消失后,自己成了怀疑对象。女知青瞬间就被吓坏了,并表示自己虽然剪过朱梅华的头发,但后面朱梅华并没有要挟她,她还觉得自己心胸狭隘,后来还主动和朱梅华道歉了,两人也握手言和了。女知青还说从那之后,自己便对朱梅华心生佩服,自己更不可能有那个胆量和理由去杀害她。
随后调查人员前去询问了周边的人,发现女知青没有说谎,因此女知青被排除嫌疑了。
那不是被人嫉妒,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是遇害还是另有隐情
几天后,消息上报到了国务院,还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一个月后,还成立了西双版纳“朱梅华失踪案专案组”。
而朱梅华的母亲也在一个回家探亲的知青口中才得知女儿失踪的消息。她非常懊恼自己当时没有听从女儿的话,觉得愧对女儿。
原来在1973年,朱梅华因为之前的表现很优异,因此获得了一次回家探亲的机会,要知道从到这里开始,三年了,朱梅华都没回过家。这次的探亲,还特别让朱梅华可以过完年再回到队伍来。
在车站见到父母的朱梅华,像个小孩子一样,静静地拥抱父母。之后朱梅华还给目前说自己已经不想回去了,“ 再待下去,我可能会死在那 ”。
朱梅华的父亲非常心疼女儿,希望能找一个附近的地方,能方便照顾女儿一下,但母亲却认为自己是中共党员,必须要带好这个头,便否决了父亲的想法,她认为女儿就是不想吃苦。
在目前的严厉下,朱梅华探亲假结束就踏上返回西双版纳的火车,为了安慰女儿,还给朱梅华买了一块瑞士手表。朱梅华再次前往西双版纳,内心所想我们都不知道,但我们知道的是,西双版纳驻地的相关领导觉得朱梅华特别有前途,还专门向上级写了一封表扬信。
1974年4月2号傍晚,这晚的雨很大,也正是这晚,朱梅华失踪了……
朱梅华的母亲从知青口中得知女儿失踪后,心如刀割,一边盼望着女儿能再次回到家中,一边也希望组织上能尽快找到女儿(但不想找到的是女儿的尸体)。
后来,朱梅华的母亲还专门向上海知青慰问团寻求帮助,但一直都没等到女儿的消息。有人说,朱梅华是不是遇害了……其实,想到朱梅华遇害之前,人们更愿意相信朱梅华是逃跑,或是被“抓走当压寨夫人”去了。
但这个想法随后就被推翻了,因为在当时清理朱梅华房间的时候,发现桌子上有封信,信上写着自己正在为了成为模范而努力着,这么积极向上的一个女孩子,不会有着逃跑或者自杀的想法的。
那就有人说,会不会被猛兽吃了?毕竟在当时正是雨季来临,周围经常有很多猛兽。如果真被野兽吞下,周围也应该会留下尸骨吧,但方圆几十公里的地方,并没有尸骨存在。
如果不是逃跑、自杀或者被猛兽吃掉,再加上朱梅华消失的厕所旁,还有一双鞋在沙土上,会不会是遇害了?
如果遇害的话,应该多半和 情感 问题脱不了关系,于是专案组再次进行了详细的盘问,终于发现了一个线索。
多才多艺的朱梅华在一些文艺演出中,吸引了不少男青年的目光,其中一个叫祝为鸣的男青年,两人因都是上海来的,有不少话题,渐渐地就交往了。
慢慢地祝为鸣觉得朱梅华和其他男青年也走得比较近,就比较生气,两人为此更是常常吵架,最后两人不欢而散,分手当天祝为鸣还说了句“ 你给我等着 !”
专案组了解到情况之后,马上找到祝为鸣,因为祝为鸣有报复朱梅华的动机,并且在朱梅华的私人物品中,有一个火柴盒,盒子上还有“ 火烧朱梅华 ”等字样,而经过对比,这个真实祝为鸣写的。就连隔壁屋的女知青还指名曾看到祝为鸣去朱梅华的宿舍,之后也朝厕所的方向去过。
抓捕人员找到祝为鸣的时候,发现他很平静,带走到审讯室后,当审讯人问道:你是如何杀朱梅华?杀了后埋在哪里了?
这时的祝为鸣却一脸疑惑:我是想过报复,但我可没有想过杀她!
经过专案组的多次审讯,祝为鸣都表示自己并未杀害朱梅华。祝为鸣也表示那个火柴盒上的字是自己写的,但并没有杀害朱梅华,称自己当时只是想去谈一下复合的事情,后来发现她不在就会宿舍了。最后专案组没有发现祝为鸣的作案证据,只能放了他。
难道杀害朱梅华的另有其人?
案情再次发生结局如何
朱梅华的尸体一直没找到,祝为鸣的嫌疑也就不会清除,但几年之后,祝为鸣就得病去世了。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中,1976年的一桩案件引起了专案组的怀疑。蒋进杉因猥亵自己的侄女儿被家人举报了。
本来看似两个案件没太大的联系,但蒋进杉的妻子说: 朱梅华失踪的那天晚上,丈夫淋着大雨回来的,身上还有不少泥土,还藏了一块手表 。
这个消息瞬间引起了专案组的察觉,要知道在当时调查朱梅华的遗物时,并没有找到朱梅华母亲为女儿买的那块表,虽然不能确定那晚朱梅华有没有带上那块表,但蒋进杉这个人的人品确实值得怀疑。
专案组对此推论,蒋进杉有可能对朱梅华有所歹意,但朱梅华随后反抗,最后蒋进杉可能直接将其杀害,并拿下那块昂贵的瑞士手表。
还有一个值得怀疑的地方,蒋进杉也是当年的专案组之一,因此当时也并没有对他进行排查,这次被举报之后,专案组立即对蒋进杉进行了询问和调查。
在审讯的时候,蒋进杉承认自己就是杀害朱梅华的凶手,并表示自己把她的尸体就埋在了当时的那个厕所猪圈附近,专案组迅速展开进一步的调查。
但在进一步的调查中,专案组并没有找到朱梅华的遗骸,在周围掘地三尺也同样没有找到,因此对蒋进杉进行了更严厉的调查。没想到这次蒋进杉发现专案组没有找到朱梅华的遗骸后,直接改口,表示自己是“配合”专案组的调查,才 不得已“承认” 自己是杀害朱梅华的凶手。
这一操作让专案组也是没想到,接连几次都一口咬定自己没有杀害朱梅华,最后因为证据不足,也没办法指定蒋进杉就是凶手,只能将其释放了。
至今为止,朱梅华消失了40多年,虽然生还的可能性很小,但依旧希望她有朝一日能回到家中。对于朱梅华的失踪,你们有何看法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