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说课稿

初中音乐说课稿,第1张

实用初中音乐说课稿3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初中音乐说课稿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音乐说课稿 篇1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各地不同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孕育出千姿百态的音乐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居住在我国北方草原上的蒙古人民,他们的歌声像辽阔的草原和天空一样嘹亮明净,舞蹈艺术更是丰富多彩,表达了蒙古人民对草原、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们的民族情结是我们音乐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根据教学设计,结合课标“感受、鉴赏、创造、探索”精神,本节课安排了以下内容:

 ①学唱蒙古民歌《牧歌》。

 ②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赞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唱歌和欣赏教学,使学生们了解蒙古音乐的风格特征和基本常识;了解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们热爱美好生活和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培养学生们对民族音乐艺术的想像力、鉴赏力和探索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学唱歌曲《牧歌》和欣赏教学使学生们了解蒙古音乐的风格和特征,培养学生们对民族艺术丰富的想像力和鉴赏力。

  教学准备

 钢琴、音响资料、课件。

  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我主要采用了视觉图像法、设置疑问法、启发引导法、评价激励法。

 首先,民族艺术是从劳动人民的生活劳动中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绪,要了解一个民族的音乐语言,首先要了解本民族的风土人情,所以,我选了一部分有关蒙古人民生活场景和精美画面在导课时播放,既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又丰富了学生们的人文历史知识,开拓学生们的视野。

 其次,根据学生们好奇爱动,爱展示自我的特点,我采用了设置疑问,启发引导和评价激励的方法,以“老师为主导、学习为主体”,让学生们动静交替、热情活泼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得到美的熏陶。

  说学法

 聆听法、小组活动法。

 首先,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是我们感知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培养学生们用心聆听音乐是培养学生们表现和创造音乐的重要手段。

 其次,利用小组活动法,让学生们在互相交流中探索新知识,不仅培养学生们的团体协作精神,又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创造优良的课堂气氛。

  说教学过程

 一、导课

 首先播放短片

 播完后上题目:选择与本片内容相符的项

 A、蒙古族 生活在我国北方蒙古草原上

 B、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C、有敬水、敬火的习俗

 D、回族

 E、成吉思汗

 设置意图:通过观看声像具备的短片,可以抓住学生们的好奇心、注意力,并通过讨论,师生交流引发学生们联想,丰富学生们有关草原人文历史方面的知识。

 在这环节中,老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们了解地理环境与人们的生活习俗及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如宽广的草原是蒙古人民生活的摇篮,人们热爱草原就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宽广的草原赋予人民宽阔的胸襟和豪爽热情的性格。蒙古人民的歌声像辽阔草原和天空一样嘹亮明净,舞蹈更是丰富多彩,有表现生活场景的“盅碗舞”、“挤奶舞”等。下面欣赏合唱《牧歌》。

 二、新课

 (一)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欣赏前,把学生们分组,让他们用蒙古风景或历史人物为自己命名,如:“草原英雄队”、“千里铁骑队”、“成吉思汗队”、“呼伦贝尔”。

 提出问题:歌曲用什么声音,塑造了什么音乐形象?

 [播放乐曲]

 听后讨论问题,在这个环节,鼓励学生们畅所欲言,老师适当引导激发学生们想象。僻如:歌曲纯粹用人的声音,用不同的音色组合,不同的力度变化,展示出草原美丽辽阔的景象。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让学生们一起朗诵书上《牧歌》的歌词,共同回味合唱带来的美好回忆和联想。并让学生们了解无伴奏合唱的知识。

 (二)学唱歌曲《牧歌》

 首先,老师有感情地范唱一遍。

 提出问题,歌曲旋律有什么特点?

 宽广、悠长、深情,表现大草原的辽阔美丽及人们无限的热爱之情。

 2、学唱歌曲

 1)跟老师学唱谱子,并找出乐谱中旋律相近的小节,这样有助于学生们对旋律与节奏更准确地把握。

 2)跟琴唱歌词

 要求学生们轻声唱,唱出歌曲的意境和情感。

 3)学完后,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跟伴奏唱,鼓励学生们创造不同的演唱形式,如“男女生合唱”、“女生唱男生哼鸣附和”等,这样既练习了歌曲,培养了学生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在此环节,补充蒙古歌分长调和短调知识。

 三、欣赏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介绍马头琴是蒙古族比较有特色的乐器,因琴头上雕刻马头而著称,演奏时像二胡,但音色像大提琴。

 [播放乐曲]

 找学生们简单谈一谈乐曲表现的内容: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此环节只作欣赏了解。

 四、创作与探索

 播放背写音乐草原歌曲《赞歌》

 在这个环节,鼓励学生们大胆运用各种艺术形式来表现蒙古草原的美丽辽阔与生活习俗。比如唱歌、舞踏、美术、朗诵、模仿表演摔跤、赛马等,老师要行当地指导。

 用小组比赛的形式表演,以调动学生们积极性,此环节占课时比较长,约十五分钟左右。

 五、结束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蒙古草原丰富的自然资源是蒙古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热爱草原,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蒙古草原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表达了蒙古人们对美好生活无限的热爱之情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请学生们收集有关蒙古草原的信息。

初中音乐说课稿 篇2

  一、首先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陈述。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选用的教材是

 2、教学目标分析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目标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南。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过程与方法:

 (3)知识与技能:

 基于音乐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3、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4、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为了讲清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第二方面说教法和第三方面说学法上面谈谈我的想法。

  二、说教法: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在教学中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优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还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利用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来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 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我还运用了学科整合的方法,在联系生活和拓展创编这两个环节中,我融入了美术、自然、语文、戏曲等姊妹学科与艺术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促使他们音乐素质和音乐表现力的不断提高。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音乐课应重视对学生的音乐实践,所以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自由发挥。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方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同时我还让学生多听多练,自省自悟,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四、说板书设计:

 本着简洁、形象、直观、概括的原则,我将板书设计如下:

初中音乐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念故乡》,感受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2、知识技能目标:了解作曲家生平和相关文化,激发学生用富有感情的声音来演唱《念故乡》。

 3、过程方法目标:设情景法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以小组合作讨论的表现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探索学唱歌曲的方法,练习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并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思念故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有感情、有力度变化的演唱歌曲及唱准附点音符的时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以情感为纽带,做好组织教学。)

 课前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二、导入新课:

 1、初听《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

 谈话:我们一起来听音乐吧!

 谈话:我们初次感受了这段音乐,感受到它的力度?速度?节奏?旋律?

 讨论:音乐有什么特点?(从音乐要色上分析) 音色呢?

 2、简介 英国管

 3、再次聆听

 讨论:我们感受到怎样的情绪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呢?作曲家在抒发着自己怎样地情感呢?

 三、简介作曲家及乐曲背景

 师:作曲家是谁?为什么会有则样的情绪呢?

 1、德沃夏克

 捷克作曲家,出生于不拉格附近的农村。他从小就显露出音乐天才,因家境清贫,没有条件上学,工作多年后有了积蓄,才获得进入拉格附音乐学校学习的机会。1890年,他受聘于布拉格音乐学院教授音乐理论,1892年应聘赴美国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代表作品除《新世界交响曲》外,还有歌剧《水仙女》、《大提琴协奏曲》、《斯拉夫曲》及声乐曲《母亲叫我的歌》等

 2、乐曲背景介绍

 四、歌曲教学

 1、出示课题《念故乡》

 师:他的美国学生给这段迷人的旋律加上了歌词。

 2、聆听歌曲《念故乡》

 请学生谈谈听后感受

 3、学唱歌曲

 ①用“la”哼唱旋律,感受音乐特点。

 ②分析附点节奏

 xx x xx x | xx xx x – |

 ③唱旋律

 ④填词唱

 ⑤力度记号的处理 注意速度,力度和情感。

 五、拓展空间 创编歌词

 要求用“思乡”这个主题,要求学生为这首歌的旋律重新填词。

 六、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念故乡》,感受体验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思乡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也是一种厚重的民族意识。同学们,再过几年你们也会背起行囊,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相信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这片乡土。

 最后,老师朗诵一首诗和大家分享《乡愁》。

;

#教案# 导语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 无 我整理了高一化学说课稿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氯气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全章教材的重点之一。氯气不仅仅是卤素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而且也是最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对氯气的性质、用途、制法等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学习和研究,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以后学习和研究同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以及介绍氯碱工业等联系实际知识的需要;同时,由于在高中阶段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介绍较为全面、细致,且探讨和应用也较多,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等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氯气的化学性质也是第一章所学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巩固;在教材中对氯气性质的认识,是以实验验证的方法完成的,这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等提高了极好的机会。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氯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能正确写出氯气与金属、

 与氢气、与水、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了解氯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形成科学的观察、思维、分析问题和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巩固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以及严谨求实、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

 通过氯元素的结构与氯气化学性质的关系,进一步确立内因是决定物质

 性质的根本原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教学重难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是理解氯气的存在、制法和用途的依据,也是后续学习卤素及其他非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基础,所以氯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缺乏溶解平衡的知识,较难理解氯水既有单质氯的性质,又有盐酸和次氯酸的性质。这一部分如果学得不好,将在学习氯水跟不同物质反应表现出来的不同性质时发生困难,所以氯气与水的反应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联系碱金属导入新课

 在第二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都具有相似性的金属元素——碱金属,知道了一些研究金属元素的方法,在课的开始即向学生明确本节课将学习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同样具有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简称卤素,并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卤族元素的名称、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说明与学习碱金属相似,我们也先学习其代表“人物”——氯气,从而自然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氯气的物理性质

 首先展示一瓶氯气,向瓶中加入1/5蒸馏水,振荡后,在瓶后衬一张白纸,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出氯气的物理性质,并穿插史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伊普雷战役中,德军5分钟释放了180吨氯气,致使15000人中毒,1/3人死亡,而这样世界上第一支专业的氯气部队就是在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哈伯指导下建立的,他把自己的天才贡献给了法西斯。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氯气毒性的认识,而且适时向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由此再演示和介绍正确闻氯气的方法可谓水到渠成。

 (三)氯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推理验证法,引导学生由氯的原子结构分析,推测它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来验证,最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概括出氯气是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

 1设问激疑:根据氯的原子结构,请学生分析氯气的化学性质应该如何如何验证培养学生由原子结构推断性质的化学思想。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引出对氯气化学性质的探索。

 2实验验证:

 (1)与金属的反应:做好三个演示实验①钠在氯气中燃烧②铁在氯气中燃烧③铜在氯气中燃烧。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注意反应条件,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情况。例如,做铜在氯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时,教师一面演示,一面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注意观察积极动脑。一面灼热铜丝,一面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灼热铜呢(铜是不活泼的金属,必须灼热活化铜,使其达到燃点)灼热的铜放进盛有氯气的集气瓶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反应后立即提出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剧烈燃烧、集气瓶里充满棕**的烟)棕**的烟是什么物质(氯化铜晶体颗粒)写出化学方程式,注明电子转移。又设问:铜是不活泼的金属,为什么能够跟氯气剧烈反应(从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出发进行分析,得出氯是非常活泼的非金属的结论)把少量水注入集气瓶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观察到什么现象(氯化铜溶于水,溶液变绿色——说明氯化铜易溶,氯化铜溶液颜色为绿色)教师进一步加水,稀释溶液,溶液变蓝。提醒学生浓度不同时溶液的颜色不同。这一点很重要,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一点上,强调条件的重要性。

 接着提出设疑,氯气能不能与非金属反应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从而引出性质

 (2)与非金属的反应

 除了做好书上的氢气与氯气反应的两个演示实验外,补充红磷在氯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同样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氯气比氢气和磷的非金属性更强。适时地让学生讨论:燃烧是否一定要有氧气参加引导学生比较铁、硫、碳等在氧气中燃烧,以及铜、钠、氢气等在氯气中的燃烧,找出共同的特点并由此推出“任何发热发光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叫做燃烧。”在此不仅发展了燃烧的概念,而且渗透了“真理是相对的,不断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大多学生知道自来水不能直接用来养鱼这一生活常识,那么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一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生活问题引出氯气与水的反应这一性质,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以及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氯气与水的反应。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可用实验探究法来突破。

 设问:氯气能不能跟水反应,其产物是什么如何用实验方法验证,请设计实验方法。让学生充分讨论。经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先实验氯水的酸碱性。用滴管吸取上面试验中得到的氯水,注入试管里。然后滴入1~2滴石蕊试剂观察到氯水先变红后褪色。实验现象说明很可能生成了酸。根据反应物判断很可能生成了盐酸。如何验证盐酸的生成学生联想初中学过的盐酸的检验方法很容易提出硝酸银溶液,经实验确有盐酸生成。教师紧接着设问:如何解释石蕊试剂先红后褪色的现象是氯水中的氯分子、盐酸,使指示剂褪色了,还是生成了另外一种新的物质使指示剂褪色了让学生充分讨论,并设计出实验方案。经讨论和教师的引导,最后归纳出把干燥的有色试纸分别放人装有氯气的集气瓶里、盐酸溶液里、上面实验得到的氯水里。前两者颜色不褪,后者颜色马上褪。即氯分子、盐酸没有漂白作用,惟独氯水有漂白作用。

 既然氯分子、盐酸、水分子都没有漂白作用,那么氯水里必然有一种具有漂白作用的新物质。这种新物质是什么到此,揭开氯气跟水反应产物的谜底的时机已经水到渠成。教师根据上面实验事实和化学反应中原子守恒原理可以引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C12+H20=HCl+HClO

 至此,学生对氯气跟水的反应和氯水里不仅有未反应的氯单质,还有盐酸和次氯酸的事实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教师出示久置光照分解的氯水证明这些溶液只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而没有漂白作用。结合教材中演示实验,学生就能认识次氯酸不稳定,引出次氯酸分解的化学反应。

 2HClO=2HCl+O2

 教师向装满氯气的瓶里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一经振荡,黄绿色立即褪净。由此过渡到氯气与碱的反应。

 (4)与碱的反应

 重点分析氯气与NaOH、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角度、离子角度分析反应,不仅巩固第一章所学知识,也能加深学生对氯气化学性质的理解。

 3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的一些实验演示及分析讨论,学生已对氯气的性质有了一个生动而鲜明的印象。这时再引导他们从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去认识氯气化学性质所以活泼的原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归纳出氯气是化学

 性质很活泼的典型的非金属。

1、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碱金属编排在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之后,可以把前一章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知识在此更好地应用,并得到巩固,也为下一章元素周期律提供了丰富的典型金属元素的感性认识,本章实质上起到了承前起后的作用。钠是碱金属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金属,学好钠的性质可为后面学习其它碱金属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教材是本章的重点。

 1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2、目标分析

 21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第一次在高中阶段遇到一族元素,要指导学生去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为以后学习其它族元素作一个铺垫。

 22在能力方面,通过钠的有关性质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改进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实验创造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直接放入空气中会变成什么呢把钠投入水中有什么现象会不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带着这些问题去观察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演示实验,观察现象

 通过实物钠归纳出钠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导热性等物理性质。演示钠在空气中点燃观察其产物;再演示钠和水的反应,让学生总结,最后我归纳其反应现象:“浮”、“球”、“游”、“消”、“红”。(课本上对生成气体的检验方法效果不好,我对此进行了改进:用一装有半瓶水的塑料瓶,瓶塞上扎一黄豆大的钠的大头针,瓶倒置使钠和水充分反应,取下塞子、点燃火柴靠近瓶口有尖锐的爆鸣声,效果得到大大改进。)

 (三)分析现象,深入探究

 钠是银白色的,其表面颜色是灰暗的,而钠在空气中燃烧后又呈现淡**,这些说明了钠在常温下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氧化钠、点燃则与氧气反应生成了过氧化钠,条件不同,产物不同。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反应,当氢离子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钠与稀盐酸的反应会发生爆炸原因就在于此。

 (四)总结性质,得出结论

 通过钠的性质得到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具有很强的还原性。结合钠的性质去解释钠的用途,利用多媒体演示钠的用途。

 4、学法分析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教给学生对金属钠的认识,掌握金属钠的性质,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归纳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利用多媒体演示钠的化学性质。从钠的性质可以类推其他碱金属的性质,这样,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对钠的性质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二氧化硫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节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教参建议安排一学时来完成教学。本节内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高中化学的重点之一。是高中教材中详细讲述集氧化性、还原性于一身的酸性氧化物。并且此部分很多内容与日常生活、环境问题有密切的关系,能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教材从“二氧化硫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它对人类有危害吗”这两个问题开始,引出本节的主要内容,并依次介绍了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二氧化硫的污染等知识,知识编排得有条理。其中安排的“二氧化硫的用途、二氧化硫的污染”,特别是文中安排的家庭小实验——测定雨水的pH等内容,与现实生活环境密切联系,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此外,通过本节的知识,向上可以和第一节硫的知识联系,向下可以和第三节硫酸的知识和第四节环境保护的知识联系,有助于形成以化合价为主线的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和整章知识的系统化,同时,可以巩固和提高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⑵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⑶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加强环保意识,做珍爱家园——地球的主人。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提高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⑷培养学生利用化学知识化害为利的科学思想。

 3、情感目标

 ⑴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以实验事实为依据,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⑵通过对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的学习,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做珍爱家园——地球的主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师自身素质等三方面的因素来考虑。其原则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本节内容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文中安排了2个演示实验和1个家庭小实验,有很多内容与生活环境有关,再结合高一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基础知识等实际情况,采用情境激趣法、随堂实验法、演示法、对比法、自学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

 三、学习方法的指导

 1、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的学习。

 在学习“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时,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和质量守恒定律推写“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分析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及其在硫元素所有化合价中所处的位置,推出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

 2、对同类知识运用对比法,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时,通过二氧化硫与氯水的漂白原理、反应类型、稳定性、与品红溶液作用、与紫色石蕊试液作用等项目的对比,加深对二氧化硫与氯水等物质的漂白性的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程序

 一新课引入

 先播放一段《酸雨》的教学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是什么物质它是一种怎样的物质它有哪些性质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观看了录像后,容易回答出第一个问题,但不能回答出第二和第三个问题,让学生留下悬念,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注意力引向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①学生实验:将事先收集满SO2的小试管用胶塞塞好,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SO2的颜色、状态,并闻气味。让学生回答并板书。

 ②利用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比较,引导学生得出SO2与空气的密度大小关系。

 ③学生实验:将另一只事先收集满SO2的小试管用胶塞塞好,发给学生,让学生按课本实验6—1的方法完成实验,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并得出结论。让学生回答,教师说明并板书。

 ④通过上述“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变红”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判断是属于SO2的物理或化学性质,引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的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引出“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这一化学性质。边讲边板书。

 2、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⑴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

 ①引导学生得出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

 ②根据“二氧化硫溶于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使水溶液变红,长时间放置后,溶液又重新恢复紫色”这一事实,说明亚硫酸的不稳定性,进而说明“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的可逆性,并简单说明“可逆反应”的特征。

 ③复习“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④让学生判断“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分析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及其在硫元素所有化合价中所处的位置,引导学生得出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并引出“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这一化学性质的学习。

 ⑵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

 ①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和质量守恒定律引导学生写出“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反应条件与反应的可逆性。

 ②讲述SO3的性质。

 ③简单说明二氧化硫还能与氯水、溴水、碘水、KMnO4等强氧化剂,H2S等还原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④演示:实验6—2,引出“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这一化学性质的学习。

 ⑶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①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漂白不稳定,在一定条件下,被漂白的物质又会恢复原来的颜色。

 ②通过二氧化硫与氯水的漂白原理、反应类型、稳定性、与与品红溶液作用、与紫色石蕊试液作用、等项目的对比,加深对二氧化硫与氯水等物质的漂白性的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③提问学生:SO2能使溴水、碘水、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是否表现了SO2的漂白性。作出解释。

 3、二氧化硫的用途

 简单讲解。

 4、二氧化硫的污染

 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看录像。

 ②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评价二氧化硫,并指定学生分甲、乙两方对二氧化硫的利弊进行辩论。

 三课堂小结

 归纳本节书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好“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教育学生要加强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做珍爱家园——地球的主人。

 四布置作业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中班语言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第一部分:说教材分析

1、说教材

《微笑》是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语言简练,讲述了小蜗牛虽然弱小,却能用甜甜的微笑给整个森林带来快乐的故事,揭示了不管能力大小,都可以关心别人的道理。

我选择这样的题材有两方面考虑:一是提升幼儿语言能力,二是促进社会性发展。

2、说学情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把握好这一关键期,将对幼儿今后语言的运用有很大的帮助。根据《纲要》所述,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和阅读(早期阅读)四个方面。根据这四个方面,我对本班孩子的语言能力进行了评估,发现他们对文学作品欣赏较少,对早期阅读的兴趣还不明显。倾听能力进步最大,到了中班上学期,已逐渐转向有意识的倾听。表述能力最弱,对一些连贯性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仍有困难。童话故事《微笑》中反复出现“我愿意为朋友……让他们高兴”的句型,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连贯性语言和同伴友爱互助的社会性发展。

说到“社会性”,我要穿插一个小故事:有一天,一位小朋友要分生日蛋糕了,他说“我的好朋友只有一个,是陶潜。”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事后,我了解了本班孩子的交友面,有大有小,而且区别很大。于是我在这个活动中,我制作了男女不同性别的空白标志,让孩子绘画后转送给好朋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们可以了解自己孩子交友面的大小,以及交友的性别倾向性。因此,我选择了《微笑》作为家长开放活动的内容。

3、说目标

根据中班幼儿的语言水平、年龄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确定本活动的目标为:

情感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友爱互助,感受微笑能为别人送去快乐的美好情感。

能力目标:能大胆用“我愿意为朋友做…,让他们高兴”句型说出自己的想法。

知识目标:初步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情感基调,懂得为别人做事是愉快的。

第二部分: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散文以情感熏陶为主,因此,我采用了讲述法:在优美的音乐辅助下,运用恰当的语言、语速、音量,完整讲述童话故事内容。直观演示法:运用优美的FLASH课件使幼儿获得美的'享受,陶冶美的情操。提问法:通过解释性提问、假设性提问等,鼓励幼儿积极动脑。

2、说学法

观察、讨论、发现、表述,最后是操作练习,这样一个学习过程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3、说准备

a、自制多媒体课件、优美的音乐。

b、可移动的音符、房子、信的卡片。

c、空白圆形卡片若干(男女颜色分开)、油画棒。

第三部分: 说教学程序

本次活动我主要设计了:初步感受微笑、尝试体验“微笑”、主动传递“微笑”、微笑传递“快乐”,四个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初步感受“微笑”:

1、出示两个表情(微笑、哭泣)的,在对比性强烈的观察中,发现“微笑”的表情。提问:看到微笑的表情,你有什么样的感受?(高兴、快乐)引导幼儿迁移原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故事的名称“微笑”。

2、教师在音乐的辅助下,有感情地完整讲述故事。

二、尝试体验“微笑”

1、出示第一个场景幻灯片。

问:小动物们为朋友们做了什么?(幻灯片:小鸟、大象、小兔)让他们怎么样?

请幼儿模仿小动物说的话“我为朋友歌唱”。观察蜗牛表情,问:小蜗牛怎么了?

带着问题:小蜗牛能为大家做些什么,让他们高兴?

2、出示第二个场景幻灯片。

在这里,问:小蜗牛送了什么给它的朋友?在观察和讨论中发现知识点:“小蜗牛把微笑画在信里”。带着问题:朋友看到小蜗牛甜甜的微笑都怎么样?

3、出示第三个场景幻灯片。

请小朋友也学学小蜗牛的微笑,把微笑送给你的朋友。尝试体验“微笑”带来的快乐情绪。借助,学习句型“我愿意为朋友做……”。把他们连成一句话,会说吗

引导幼儿用“我愿意为朋友做……,让他们高兴”句型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主动传递“微笑”

制作“好朋友”标志:请幼儿将自己想说的,画在纸上,家长们帮助写名字,折成信封,送给好朋友。将短句“我愿意……”运用到实践中。体会为别人做事,自己也是愉快的情感。

四、微笑传递“快乐”

幼儿、家长、教师共同跳圆圈舞“笑一个吧”,以这样的方式结识新朋友。

第四部分:说活动特色

1、注重情感基调的渲染。

活动调动了幼儿的看、听、说、动等多种感官体验,来体验“微笑”带来的快乐。比如,通过观看两张哭笑,在强烈对比中感受“微笑”的美好;活动重点没有放在故事内容和情节的理解上,在说一说的仿编短句中,让幼儿体会、感悟小动物之间的关爱;通过动手操作来促进幼儿对同伴的关爱。

2、注重多维游戏的互动。

这不是一节单纯的语言活动,在语言学习中,我加入了不同形式的游戏活动。比如“传递微笑”“制作并互赠好朋友标志”、“笑一个互动舞蹈”等活动,体现了一种师幼交融、生生交融、物我交融的互动状态。

3、注重知识建架与撤架。

中班幼儿仿编短句是有难度的。在第一次仿编时,我提供了可移动的,给幼儿建立一个支架,幼儿根据里展现的内容仿编短句。多次练习之后我会撤掉框架,不提供而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生活经验仿编,体现了递进性,发展了幼儿的扩散性思维。

4、体现了教育的多元和整合。

多元指的是语言、社会、艺术、科学领域的知识内容,这些领域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整合的,这使得活动更具综合性的特征。如在语言交流中传递关爱的社会性教育,在绘画中巩固语言的知识性学习,在音乐中感受语言的优美,在舞蹈中交新朋友,体会微笑的力量。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短文三篇》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三篇短文,富含哲理,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有思想冲击的力量。它们告诉学生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要学会思想,学会平等、合作和承担责任,它有助于学生提高生命质量。同时,三篇短文质朴而富含哲理的语言和以小见大、比喻、对比等技巧的运用,值得学生借鉴。

 蒙田的《热爱生命》文章语句平实,思想却深刻,作者把深邃的思想通过鲜明的对比呈现了出来从对比中可以看出,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世界只是一个角度,而生活也只是一种心境: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以不同的心境营造的是迥异的生活从对生活苦和乐的对比中,作者调制出了“心的转化剂”,同样在对生和死的对比中,作者提炼出了“乐观的美酒”作者为了突出“生”的乐趣,鲜明地提出了“生之本质在于死”的观点乐观地面对每天升起的太阳,充实地度过上帝赐予你的每一天生命,死亡就不是一件可怕的事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总是显得那样耐人寻味在一句简短的比喻中作者形象生动而又高度准确地概括出人的两个本质的属性:肉体的脆弱和思想的伟大文章的开头,作者把人比作苇草,似乎透露出苍凉的意境,传达出人的自然生命的脆弱性的无奈但是,这绝非单纯的感伤情绪的流露,因为作者并没有将人简单地比为草木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与“苇草”两个意象的叠加产生了诗性的张力,将人表述为一种矛盾的、辩证的存在,其中蕴涵着精神与物质、理性与感性、伦理的尊贵与自然的卑微等相反相成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虽然“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但作为世间唯一能思想的动物,他却比整个宇宙更高贵正是人对自己有如草芥一般脆弱和微末的处境的自觉体认成就了人的崇高与庄严作者强调人生命的脆弱正是为了突出人思想的伟大

 《信条》就是这样一篇指导我们如何把美好的愿望付诸实践的文章。一切美好的蓝图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变成现实,拥有爱的情愫,拥有思想的灵光,更需要有行动的桥来连接心灵和现实。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传达出精深的人生准则,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灵魂获得了高标准的升华作者谈到的十七条准则表面似乎是“幼儿园语”,实际上句句精警有力,引人深思,值得我们践行一生,是促进人生幸福、社会和谐、世界太平的法宝作者像一位饱含爱心的阿姨,拈取生活中的平凡小事精心打磨成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在一起,就成为一挂折射生命内涵的项链;又像一位阅尽沧桑的智者,用关爱、尊重、尽责等音符合奏出生命的幸福之曲,演绎出世界的和谐之音最可贵的是,作者认为这美妙的旋律不应只弹奏在心间,更应回响在现实世界的每个角落。

  二、说学习目标和重难点预设

 《语文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定教”。学生自学后,根据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我们共同讨论,师生一起预设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概括三篇短文的主旨,能说出关键句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摘抄散发思想华彩的语句,品味文章朴实富含哲理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文章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提高个人素养。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论,为了维系良好的教育生态,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理念,我采用“三段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构建“高效课堂”。“三段自主学习模式”,即课前自学、课中展示、课后反思三段。这种学习模式最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教学设想]

 本课的随笔充满了哲理色彩和生命意识,并且作者都是具有独特思想体系的哲学家,因此在教学中应力求通过设置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本,突出学生的个性解读,以提升境界为指向,让学生走进人类思想的宝库中,感受思想者的高贵,与作者相约,与生活接轨。

 因此根据本课的特点,将三篇短文依据“人啊!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这一名言展开,按照“人是什么”“人的生命”“人的生活”三个主题分别对《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热爱生命》《信条》进行研读第一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以教师讲授为主,第二篇《热爱生命》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为主,第三篇《信条》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每篇文章都像是一位灵魂的导师,引领我们走向精神的家园

  [教学过程]

 导入:(将三篇短文作为一个整体,导入的同时板书):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三篇》,每个人都有过少年维特的烦恼,也有青春不能承受之轻,在烦恼的时候常常不自觉要思索人生问题,是啊,人——一个多么复杂的字眼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生命呢?人是有思想的动物,那么思想对于人又意味着什么呢?时代瞬息万变,有没有不变的信条呢?让我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短文三篇》,听听哲人们给予我们的人生箴谏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1、导入:由“人是什么”引出导入《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2、分析文章的标题

 3、阐述思想的高贵

 4、教师总结:人是宇宙中一个伟大的存在!提升思想也是热爱生命,因为思想可以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书写永恒!

  《热爱生命》

 1、导入:以“苇草”生命的脆弱引出“人的生命”,展开对生命讨论

 2、阅读课文, 讨论、分析:作者是如何热爱生命的?

 3、结合事例拓展、讨论

 4、教师总结:生是死之开始,而死是生的极限;生命的价值是在具体的生活中实现的,生活中我们做的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做的有意义的事情越多,那么,我们生活的价值就越大,我们生命的价值就越大,那么,死的价值也就最大,因为死是生的极限,这个时候,生命是最充实的时候。

  《信 条》

 1、导入:以思想的灵光,爱的情愫,更需要有行动的桥来连接心灵和现实引出“人的生活”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感触较深的句子,并在旁边适当作一些批注

 3、学生对课文质疑,学生讨论、解答,教师作必要的点拨

 4、教师总结:真理往往是最朴实的话语,我们在慢慢长大,但无论什么时候,千万别忘记儿时,父母师长的语重心长正如孟子所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短文三篇》,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生命是人的自然基础,思想体现人的人格追求,而信条是人的生活原则, 这些闪烁着理性光芒的短文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当我们懂得了生与死的关系时,我们会更加热爱生命;当我们知晓了人如苇草一般脆弱,但有了思想我们变得尊贵而强大时,我们看到了思想对于生命的意义;当我们明白度过一生靠的居然是在幼儿园里学到的那些信条时,我们不禁感慨看似简单的信条中包含了多少永恒!三者构成了稳固的三角结构,共同支撑起一个大写的“人”。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2

尊敬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篇目——《再别康桥》。(课件展示题目)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说教学板书四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特点

 熟悉教材是成功授课的前提。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对整个文学鉴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契合了新课标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诗歌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可以说是诗坛的一棵常青树,因为它始终回荡着美的旋律。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2、、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以上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能力目标:

 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领悟诗情,赏析诗歌画面、诗意美。

 教学难点:

 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二、说教法与学法

 由于高一年级学生对诗歌鉴赏尚处起步阶段,因而在课堂上,老师应将鉴赏搞得生动活泼,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愿听爱读,积极主动地鉴赏作品的习惯。加上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反复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进行赏析并对重要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进行审美体验。

 3、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体现的作者情感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4、多媒体演示法。通过它音形色兼具的特点,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以利于学生形象直观地把握课堂内容。

 学法:反复诵读品语言,联想想象赏画面,知人论世悟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完成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一步:导入新课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相关剧照 ,这样能引起同学对剧情的回忆,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作者简介。

 力求创新,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的生活、情感经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这一步骤即所谓“知人论世”,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情感。

 第三步: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再让学生伴随优美的乐曲进行诵读,从而感受诗歌的音乐魅力。反复诵读,是学生学习诗歌的基础,同时,也契合了大纲中重视感悟、熏陶和语感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第四步: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该充分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每一节诗歌相配的优美,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请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重要意象,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第五步:比较阅读,体会建筑美。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进行结构上的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不难发现本诗的结构特点: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建筑美。

 第六步:揣摩作者情感,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基调。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作者与康桥的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较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诗中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我从中国诗词中筛选了以下几个将离愁写得黯然销魂的诗句,与《再别康桥》进行比较,以便学生把握本诗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基调,以突破教学难点:

 课件展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第七步:结合画面,以图引文,引导学生配乐试背全诗,再次整体感知诗歌的诗意美。

 第八步:迁移应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习《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首诗《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后作业:从内容、形式、意境等方面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四、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过程,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三首《如梦令》体裁相同,题材相异:苏轼意在东归耕作,秦观旨在遣怀自伤,纳兰性德情关相思佳人,看似相互不容,但其语短言长的表达方式,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深切婉细的情感表达,都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提供了很好的范本。而《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学好这三首词,关键不在于“鱼”而在于“渔”:掌握一种读词(特别是小令,尤其是《如梦令》这个词牌)的方法。学以致用,以小博大,切实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说学情

 其实学生对《如梦令》并不陌生,他们初中就已经学过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阅读量小,知识面窄

 2)了解不多,认识不足

 3)热情不高,兴趣不浓

 4)方法单一,一知半解

 这所有的一切情况,既是我们在诗歌教学中的障碍,也是我们诗歌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一〕设置依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三首《如梦令》本身的特点

 3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借助抓“词眼”来解析作品结构、体悟思想情感的鉴赏方法。

 2.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挖掘三首《如梦令》词的深层意蕴。

 3.通过适当的训练(诗改词,写鉴赏作品),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设置依据

 1.《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2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

 1以“词眼”把握《如梦令》的章法。

 2以“词眼”体悟三首词的意蕴。

 五、教具准备

 1多媒体播放系统

 2交互式电子白板

 六、说教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愉快教学。

 2.质疑问难,激荡思维

 3 比较探究,讨论交流。

 七、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必须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交流分享,理解词意。

 2合作探究,析疑解难。

 3 师生共研,细品情感。

 八、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以学生初中学过的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旧知引入新知,由已知导入未知,激发学生兴趣。

 〔二〕师生交流,投石问路

 1.齐读新词,整体感知

 2师生交流,直陈感受

 交流的问题:①读了三首《如梦令》,你有哪些感受?

 ② 在学习了李清照《如梦令》的基础上,你认为该如何鉴赏品析这三首《如梦令》呢?

 设计意图生生交流,分享阅读感受,加强学生对词作内容的理解;师生交流,共享鉴赏方法,加强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把握。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准备工作。

 〔三〕巧用“词眼”,平中见奇

 1.教师点拨,找准“词眼”

 点拨同学们对“诗眼”“文言”很熟悉,知道它们是了解诗歌或是散文的关键,那么我们能否从“词眼”的角度来鉴赏《如梦令》呢?

 (1)什么是词眼?

 明确词中的描写形象最为真切传神或表达感情最为集中精粹之处,它通常体现在一首词的某一关键性词语。

 (2)这三首《如梦令》的“词眼”是什么?

 明确“归去”、“无寐”、“谁省”

 设计意图点拨学生于词中忽略之处,点明词眼,既抓住三首《如梦令》词体曲调的共同特点,又为鉴赏品析这三首《如梦令》的各自特征提供一个角度。

 2.师生共论,以“词眼”把握《如梦令》的章法。

 讨论的问题:三位词人为什么会发出“归去”、“无寐”、“谁省”的慨叹呢?

 (在讨论中,教师可根据情况适时用PPT展示三首《如梦令》的创作背景。)

 明确

 苏轼《如梦令》“归去”(回去吧)——酬寄之作表明心志

 秦观《如梦令》“无寐”(无法入睡)——羁旅之苦失意抒怀

 纳兰性德《如梦令》“谁省”(何人明白)——幽思之语怅然失落

 教师小结通观三首《如梦令》,在感情传达的结构上是一致的,前四句是为“词眼”所作的铺陈,最后一句是对“词眼”进一步的升华。

 设计意图通过对“词眼”的追问,理清三首《如梦令》所写内容,引导学生注意其在章法上的共同之处。

 3.师生共研,以“词眼”体悟三首词的意蕴。

 研究的问题:三首《如梦令》在感情传达的结构相同,感情传达的效果也相同吗?

 (研究方式:将苏轼的《如梦令》与秦观的《如梦令》相比较,苏轼的《如梦令》与纳兰性德的《如梦令》相比较)

 明确苏轼轻快怡然

 相似的处境处世胸襟

 秦观孤独冷寂

 苏轼痛苦过往

 相似的追忆人生况味

 纳兰性德刹那美好

 设计意图研读为“词眼”铺陈的部分,细细品味三首《如梦令》在情感表达效果上的不同之处。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挖掘三首《如梦令》词的深层意蕴。

 4.教师总结,明《如梦令》鉴赏方法

 (1)抓“词眼”,明章法

 (2)观“词眼”,品感情

 (3)析“词眼”,悟人生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读《如梦令》的方法,以期学生学以致用。

 〔四〕学以致用,变换诗句

 试将杜甫《登高》改写为《如梦令》

 示例风急天高猿哀,落木萧萧鸟回。滚滚长江去,多病独登高台。霜鬓,霜鬓,新停浊酒杯。

 设计意图用改写的方式,以学过的诗歌作为基础,从旧知到新知,加深学生对《如梦令》的认识和理解。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从“词眼”的角度重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短文。

 设计意图旧诗重读,强化新知,举一反三,平中见奇。

 平中见奇

 九、板书设计章法

 词眼感情

 人生

 十、说思考

 古典诗歌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教学对于陶冶性情、加强美育、继承传统,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考模式下的诗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是,在诗歌教学中,知识、技巧训练大于思想的领悟、价值的追求、审美的熏陶。高中诗歌教学求新求变迫在眉睫。在新课程背景下,变的是思想、方法,不变的是道德感悟、审美追求。

 因此,本节课不仅意在给学生鉴赏《如梦令》的方法,给学生鉴赏的能力,更重要希望通过“词眼”(小角度)以及三首词之间不同层次的比较,在挖掘《如梦令》深层意蕴的同时,给学生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既是鉴赏诗词高屋建瓴的眼光,也是体悟多味人生的胸怀。给方法,给能力,给境界,是本课希望达成的目标,亦是诗歌教学的一种追求。

高中音乐《思乡曲》说课稿

 下面是一篇由我整理的高中音乐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欣赏小提琴独奏《思乡曲》。本课是《普通高中音乐教科书》(全一册)96年版普通高中音乐教科书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音乐中第二节器乐曲中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高中音乐课本》中,马思聪的《思乡曲》是中国近现代音乐的优秀代表。引导学生对这位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和教育家的了解,有助于欣赏他的作品。从而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从内容、风格上进行官能、情感、理智的欣赏。该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作为中学生很有必要去欣赏它,同时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思乡曲》,学习了解其演奏乐器--小提琴:曲作者马思聪;作品的曲式与风格--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2)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思乡曲》,使学生从情感上愿意聆听,并有进一步学习和了解马思聪其他作品的情绪,培养学生的思乡情和爱国情

 3)德育目标:通过音乐作品的学习,使学生在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中能正确地感受、体验、理解鉴赏音乐,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

 确立依据:(1)以大纲为纲,以教材为本,以教参

 为指导。

 (2)注意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发展学生智能,使学生全面发展。

 (3)正确认识我国民族音乐,落实德育教育。

 3、教学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A、重点:通过聆听,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及音乐情感上的变化。

 B、难点: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审美评价。

 确立依据:《十面埋伏》是一首琵琶独奏曲,通过一把琵琶把战争的整个过程描述的非常形象。从列营、吹打到得胜回营每一情节都极具写实性。音乐艺术主要是通过聆听来获得感官上的欣赏,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变化。此曲为标题性音乐,易于被学生理解和参与。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们在初中阶段已有所了解,但对这首作品的风格和创作背景不一定把握的很好。所以,课前以给学生布置下作业,阅读课本,查阅资料。根据以往课堂情况分析,有85%的学生能付诸行动,但这其中只能有30%的学生对这首作品作到较全面的了解,而50%的学生可能只零散的查找一些轶闻趣事,而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一无所知。基于以上情况我确定了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更好 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教材的加工重组及补充拓展:

 A重点难点的调整:

 重点方面除教材原有的内容以外,又增加了一点学生更深层次了解曲作者爱国之情、思乡之切

 的可贵的思想品质,这也正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育培养的青年学生所应该具有的优良品质,正符合我校德育实验四情之一的爱国情教育。

 B补充、拓展教材:

 《思乡曲》的创作素材取材于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甚至乐曲的第一大部分直接采用《城墙上跑马》的旋律作主题。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这首歌作为提高学生视唱能力的一个手段,即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又拓展了知识。

 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和校园网查找作曲家的相关资料,在教师引导下采用记者答辩会的形式来介绍曲作者的生平,作为课堂内容的补充和拓展。

 二、说教学目标:

 2、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们在初中阶段已有所了解,但对这首作品的风格和创作背景不一定把握的很好。所以,课前以给学生布置下作业,阅读课本,查阅资料。根据以往课堂情况分析,有85%的学生能付诸行动,但这其中只能有30%的学生对这首作品作到较全面的了解,而50%的学生可能只零散的查找一些轶闻趣事,而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一无所知。基于以上情况我确定了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

 三、说教学流程:

 本课所使用的教学模式是参与__体验的教学模式程序是:情感唤起阶段,以爱美为特征,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情感深入阶段,以鉴赏美为特征,培养学生高尚健美的审美理想和趣味情感外化阶段,以创造美为特征,将内在审美情感体验客观化、对象化、形式化

 理论分析:以学生主动参与直接体验音乐活动为主要形式活动的过程是情感、认知和行为协调的过程,是学生身心协调成长、发展各种能力、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的过程

 教学方法和策略:

 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1)音乐欣赏法;(2)演示法;(3)练习法

 教学流程;

 (1)导入:教师拿一把小提琴设置的问题是谁愿意上来运用以往的知识经验持琴、演奏 (激发兴趣,唤起参与愿望)

 (2)放一段音乐问题是听了这段音乐有何感受

 (3)同一旋律,音区不同,力度不同,听后会有何 感受学生反馈

 (4)教师运用力度对比演唱此旋律会产生什么样 的联想师声互动

 (5)点出课题<<思乡曲>>以上部分给学生提供多种参与情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体验愿望的机会

 (6)简介作品:1)乐曲以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为基本素材 ,具有浓郁的民间音乐风格

 2)此曲采用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写成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了我国民间音乐中常用的变奏手法可谓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的成功尝试

 (7)学习小提琴由学生结合实际介绍小提琴的定弦及音色特点教师归纳补充

 (8)学唱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知识拓展,通过练习评价总结等活动,深化情感体验,知识技能迁移

 (9)介绍曲作者;先由一位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向学生介绍,然后采用答记者问的形式来介绍马思聪,教师补充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0)完整欣赏《思乡曲》通过聆听,分析作品曲式要求学生用手势(食指)表示第一变奏,用两个手指表示第二变奏, 用三个手指表示第三变奏,学生专着的听,并做出相应的反映,最终通过对比学生明确乐曲的曲式

 四 说教学手段;

 本课教学手段将采用课件和录像现代教学媒体不受时间、 空间、 宏观 、微观的限制,视听结合,形象直观,如实地传输、保存和再现信息,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输速度,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发挥高水平教师的作用,使音乐教育社会化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语文说课稿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说课稿 篇1

 《荷花》是省编义务教材第6册第6单元的第2篇课文。它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分两部分,第1部分(1~3)自然段,直接赞美了荷花的清香、形状、姿势。第2部分(第5自然段)通过想象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

 本单元训练重点是:读懂一段话,初步学会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说自然段主要意思。这是在第2单元“读懂总起分述的一段话”、第5单元“读懂用并列关系写的一段话”和第5单元“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基础上,对段的阅读理解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从而为四、五年级概括逻辑段段意打下基础。通过前一篇课文教学,学生初步学会用这一句式概括段意。《荷花》则对此进行复习、巩固。

 根据本课以上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0个新词语意思。培养学生能力方面:1.能概括1、3、4自然段的主要意思。2.能背诵2、4自然段。思想感情方面:了解荷花的美丽,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分2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会生字新词和1至3自然段。第2课时学习4、5自然段,背诵2、4自然段,总结全文。

  下面,我着重讲第1课时的教学。

 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生字,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等词语意思;2.学习1—3自然段,能用“谁”、“怎么样”或“干什么”的句式说说1、3自然段主要意思。3.能有感情朗读2、3自然段,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重点: 概括1、3自然段主要意思,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难点: 感受荷花的美。

  说教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图文对照法:“图”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文”是语言文字对客观事物的记载。具体的画面内容,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本文可利用《荷花》插图,帮助学生学词、学句、理解、想象。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

  学法:

 1.读写结合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推敲,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囚绿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本文讲述了作者在北平公寓囚禁常春藤的故事,描述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含蓄的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囚绿记》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感情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评价,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表明,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本文的意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叙事层面,表现了作者对绿枝条的无比喜爱,一个是象征层面,即本文的深层寓意。前者意思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后者比较含蓄,学生不易把握,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3点,并把其中第2、3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熟读文本,把握的结构及作者感情脉络。

 2、品味重要语句,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对绿的情感,理解绿的内涵,把握主旨。

 3、学习本文借物抒情和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三、说学习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这是新课程的核心学习观念,本教学设计为了切实落实这一理念,将采用尽可能少要甚至不要老师提示的“非指示性教学”。其做法就是强调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2、指导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利用导学案深入研读课文;利用网络、图书等渠道搜集、整理信息,以拓展视野,激发读书兴趣,拓宽学习渠道。

  四、说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不长,且文字不深,学生基本能读懂,所以本文的教学时间拟定为一课时。

 1、做好学生课前预习。首先指导学生采取圈点批注法阅读,利用导学案把本课一些问题提示性前置给学生参考,便于学生深入预习。其次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渠道搜集、整理信息。如作者介绍、背景资料,以及常春藤的和常春藤的生长特点。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课我试图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堂容量以及课堂美感。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班班通各项功能和资源,强化了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我还在课前精心制做了,链接一些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视野,丰富阅历,扩大知识容量,拓宽学习渠道,力求做到把信息技术和教学深度融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配合多媒体引领学生去读书,去理解,去思考,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探究、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常春藤》诗歌朗诵视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阅读记叙性散文,首先要了解的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过程,抓住的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之上理清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走近那一抹绿

 1绿是什么?“我”为什么如此热爱这抹绿?

 2为什么要“囚”绿?

 3我“囚”住了那抹绿吗?

 4、找出文中描写“囚绿”后“常春藤”的形象的语句。从中你感受到作者笔下的常春藤有怎样的特点呢?

 5、人绿对对碰。在“囚绿”的过程中,“绿”与“我”在对峙中进行了怎样的心理对话?

 老师先对学生提出读书要求:《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请找出来并做批注。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批注,必要时小组讨论。整个过程先由学生练习、活动,然后老师发现问题,指导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老师的指导作用。

 (五)、认识那一抹绿

 知人论世: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解释的主题。

 小结:

 作者通过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了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中国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六)、感悟那一抹绿

 本文给你什么样的深刻人生启示?

 这个问题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一个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对主题进一步个性化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问题,突显作品的现实意义。

 (七)、抒写那一抹绿色

 课文采用象征手法来描写景物,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写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象征意义。

 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以片段写作方式训练学生读写结合能力,巩固本课写景状物艺术手法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六、说板书

 我设计本文的板书,是一棵生机勃勃的常春藤。以作者写作思路“四绿“(即赏绿、囚绿、放绿、念绿)作为大地,又以“个人”(陆蠡)、“民族”,作为树干,再把象征意义作为茂密的枝叶。一棵蓬勃向上的常春藤就坚贞不屈地挺立在我们面前。我力争做到简洁而不繁复,直观而不费解。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猫和老鼠》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第二册的一篇识字课文。本课以儿歌的形式讲述猫和老鼠的故事,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童趣。教学中应围绕识字这个重点,把“识字”同“学词”“学句”等综合起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着力培养识字能力,提高识字效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11个生字,会写6个汉字“洞、猫、饱、迷、咪、欢”。学习“反犬旁”、“食字旁”两个新偏旁。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能力目标:通过字形分析,初步掌握形声字的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并培养学生运用这个规律自主、合作、探究的识字能力。

 使学生主动识字,乐于识字,从而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实现本课识字教学的目标。

 情感目标: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树立学好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会写文中6个字“洞、猫、饱、迷、咪、欢”,会从读音和字型上区分形声字,难点是体会汉字的有趣,让学生用自己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4、学生分析

 学生刚学完汉语拼音,急切需要接触汉字及一年级学生好动,集中注意力时间不长的特点,在教学中设置了许多游戏的环节,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努力激发学生识记汉字的兴趣,使学生热爱语文课学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兴趣教学法。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容易分散,而兴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我通过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和生动、活泼的儿童化语言;通过多种游戏、猜字方法,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识字欲望,使学生主动识字,乐于识字,从而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实现本课识字教学的目标。

 2、情境教学法。这是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现学科整合这两方面去考虑的。在教学中我通过学生熟悉的动画形式,将韵文展示出来,通过引导性语言描述情境,通过文本和课件互为直观感知,通过生动形象的板书重现知识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直接参与学习,在创设的情境中促使学生更好地识字,学词和读文,达到识字和学词的目的,提高识字能力。

 3、赏识教学法。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在学生练读字,词、参与游戏、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等环节,我活用赏识语言;当众表扬赏识;用欣赏、赞许的目光赏识;用友善的动作赏识;用模糊赏识等赏识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给学生注入了巨大的学习动力。

  三、说学法:

 1、让学生在兴趣中识字

 围绕单元训练目标,强化识字训练。。学习“洞、猫、饱、迷、咪、欢”这六个汉字。我们常说寓教于乐。本课教学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如“拼字游戏、猜字游戏”等,操作性强,用得恰到好处,学生在乐中积累了语言文字,也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识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掌握识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使学生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加强词语积累的训练,利用组词、说句子、猜字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注重字的笔顺训练,在学生自学生字跟随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范写和学生的书空、描红、仿写等,帮助学生掌握字的笔顺规则。

 2、让学生学会在合作探究中学。

 合作探究学习更加关注知识中的能力部分,它更强调的是教会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教学本课中,我请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找出生字,词语;在自学的基础上合作解决字、词读音,互相探究记字方法,让学生思维力,想象力,理解力得到充分的展示,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四、说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识字教学)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十二个生字,会写“欢、咪、洞、猫、饱、迷”六个汉字并且会组词造句。

 2、学习新偏旁“反犬旁”“食字旁”。

 3、正确流利的朗读儿歌。

 4、通过字形分析,初步掌握形声字的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培养学生运用这个规律自主识字的能力。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卡片、偏旁卡片、小黑板。

  教学重点、难点:

 认字组词说话。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新

 师:谁来说一说,我们都学过那些好的识字方法?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用这些好的识字方法学习第2课的生字宝宝。(打开书73页)

  二、认一认

 1、自学本课田字格中的6个生字宝宝,借助拼音认读。

 2、同桌互读、互查。

 3、指名小老师上台教读。

  三、讲一讲

 1、四人合作学习小组互相说一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2、指名上台汇报自己的识字方法。

 3、评一评谁的方法好。

  四、说一说

 1、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选生字组词说话。

 2、观察6个生字宝宝,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五、猜一猜

 1、出示熟字和偏旁,请学生上台找朋友做拼字游戏。

 2、做和词宝宝交朋友的游戏。(请两名学生上台一个看词做动作,另一个猜,齐读词一遍。)

  六、填一填

 1、小黑板出示形近字。(四个小组比赛填)

 2、小组互相评,进行奖励。

  七、写一写

 1、出示要学习的字,学生自己默默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看一看在田字格占什么位置。

 2、指名上台默写。讲一讲写时应注意什么?

 3、学生独立书写,师巡回指导。

 4、同桌相互评一评,圈一圈。

  八、师小结

 同学们,你们用了很多自己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认识了很多字宝宝,又好记又有趣,老师很高兴,在以后的学习中还有许多字宝宝等着和我们见面呢!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说课稿篇一

 一、说教材。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第2课的内容。《这段脍炙人口的唱腔是现代京剧《红灯记》中女儿李铁梅唱的。旋律比较新颖,突破了传统西皮流水的音调模式。具有个性化、新鲜感的节奏形式,显得活泼清新。尤其是唱腔中的节奏形式与唱词内在节奏规律吻合,生动的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与内心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1、在《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的听赏及学习实践过程中,了解《红灯记》的故事,并感受剧中人物李铁梅、李奶奶、李玉和的坚毅、勇敢。

 2、能字正腔圆地完成《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的念白:奶奶,您听我说。有韵味地演唱《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3、充分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从而对京剧戏曲艺术产生自豪之感和热爱之情,宏扬中国传统艺术。

 三、说教学重点。

 1、能字正腔圆地完成《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的念白:奶奶,您听我说。有韵味地演唱《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2、在《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的听赏及学习实践过程中,了解《红灯记》的故事,并感受剧中人物李铁梅、李奶奶、李玉和的坚毅、勇敢。

 四、说教学难点:

 有韵味地演唱《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五、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适合的方法尤其重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年龄特点,我在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采用让学生听京剧视频唱段,跟老师逐句范唱,观看视频或介绍有关的京剧知识。

 六、说教法

 由于学生们平时很少接触到这方面的知识,和第一次学唱京剧,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为了能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京剧的特点及风格,学会演唱京剧,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良好的京剧氛围,念白问好,播放该京剧唱段。

 2、讲述法介绍,了解该剧情,把握人物。

 3、视觉图像法,了解京剧的有关知识。

 4、逐句范唱,口传心授。

 七、说教学流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渲染气氛。

 听《说唱脸谱》的音乐进教室。用京剧念白问好。

 (二)播放唱段视频,熟悉有关的京剧知识。

 1、师念白,请同学跟老师念白。老师配上动作、表情在念一遍,请同学站起来配上动作、表情念一篇。

 2、出示歌词,再听全曲。

 3、看一段课件演示的视频,了解到《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的背景故事,再欣赏唱段视频。

 (三)逐句教唱,唱出京剧的韵味及“西皮唱腔”和“流水板”等唱腔。

 四、介绍京剧的发展知识,提升自豪感。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说课稿篇二

 一、教材分析

 歌曲《春风》,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旋律轻快活泼,充满着天真烂漫的儿童情趣。全曲为4/4拍子,大调式,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1——8小节)运用弱起小节、切分音,歌词用拟声词“噜”描绘出和煦的春风轻轻吹佛大地的生动场景。第二乐段(9——16小节),前四小节旋律舒展、轻盈,展现了“嫩芽笑颜开”、“歌声响四方”的春天景色。特别是第12小节变化音的运用,使歌曲童趣盎然,充满生机。后四小节运用简单的二部合唱,进一步表现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光美景,表达了儿童对春天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二年的学生在平时的音乐课中,接触过一些短小、简单的二声部合唱歌曲。在学习中,经常会出现:低声部音不够准,声部间声音不够和谐的现象。因此,执教者选择《春风》一课,就是想通过课堂器乐——竖笛的辅助,帮助学生唱准音、唱好歌,让学生在音乐活动的参与和体验中唱好歌曲,从而能自信的表现歌曲。

 三、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学生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感受到音乐活动的快乐,并尝试用音乐的方式表达欢快的情绪。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在聆听、律动、歌唱、器乐吹奏等过程中参与音乐活动,体验歌曲的情绪、表现歌曲。

 3、知识与技能:唱好歌曲,唱准节奏以及两个声部的音准,并有感情地歌唱。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唱会歌曲,能有感情地歌唱。

 难点:

 1、学生能积极、自信的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充分体验歌曲的情绪。

 2、二声部的音准及声部之间的和谐、统一。

 五、教学用具:钢琴、课件、竖笛、手串铃

 六、教学准备:大歌单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调整情绪

 (二)基础练习铺垫新课

 1、师生用钢琴、竖笛问好。

 2、出示单音,学生竖笛吹奏。

 3、教师出示旋律,学生尝试视奏——巩固复习附点节奏、切分音,为新课做铺垫。

 4、出示歌词,学生视奏与歌唱合作——音准和发声练习,为歌唱做铺垫。

 33︱333︱333︱666︱666︱4•6︱544︱3-︱

 大家好,大家好大家好大家好我们唱歌我们欢笑

 5、学生唱、奏合作,教师用钢琴弹奏第一声部——学生感受和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妙地将器乐练习、声音练习、节奏练习融合在一起。通过竖笛吹奏,练习了音准和节奏;通过歌唱,进行了练声;而且,在一开课就将合唱歌曲的低声部旋律循序渐进的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先入为主的建立了低音声部的印象,为合唱学习打下了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三)聆听体验学唱歌曲

 1、课件欣赏,导入新课

 2、出示歌单,揭示课题

 3、第一次完整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

 4、第二次完整聆听歌曲,引导学生通过体态,表现情绪。

 5、师生在律动中学习歌曲A段。

 6、学生随伴奏音乐表现A段。

 7、歌曲B段的学习:

 (1)教师完整演唱歌曲,学生感受歌曲情绪的变化。

 (2)引导学生体验情绪的变化。

 (3)教师演唱歌曲第一段(树枝的变化),学生用体态体验舒展的感觉。

 (4)学生演唱歌曲第一段。

 (5)学生尝试演唱歌曲第二段(小溪的变化)。

 教师采用范唱、手势等方法帮助学生解决节奏等难点。

 8、学生随伴奏音乐,完整演唱歌曲。

 (四)器乐助学声部合作

 1、师与部分生合作演唱第一段,其余生聆听,感受二声部的和声效果。

 师:听听我们唱的是同一种旋律吗?我唱的旋律熟悉吗?

 2、学生用竖笛吹奏复习低声部的旋律。

 3、复习演唱一次。

 4、高声部吹奏低声部旋律,低声同学演唱歌词。

 5、二声部合作练习:

 (1)高声部演唱,低声部吹奏。

 (2)高声部演唱,低声部部分同学吹奏,部分同学演唱歌词,进行合作练习。

 (3)教师根据两个声部合作演唱的情况,进行指导。

 6、学生跟教师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五)唱奏表现演绎歌曲

 1、学生明确各自分工,尝试合作表现。

 2、学生跟伴奏音乐进行表演:加入A段的律动、B段的打击乐器,教师指挥,学生声情并茂的进行歌曲的演唱。

 3、教师评价。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说课稿篇三

 各位老师、各位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三只小猪》。

 首先,我对教材及课题内容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只小猪》是人音版小学音乐第2册第7课的一首曲目。音乐生动活泼,简洁明朗,适合一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孩子们通过表演和律动去感受有趣的故事情景和可爱俏皮的小猪形象。是培养孩子们节奏感、旋律感、表现力的良好资源。

 2、教学目标

 (1)孩子们在欣赏管弦乐《三只小猪》时,能感受乐曲快乐活泼的音乐情绪。

 (2)演唱主题、反复聆听主题,能从全曲中听辨主题出现的次数,学习小提琴的简单知识。

 (3)能基本准确地合着音乐进行完整表演,让孩子们感受与人合作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重点欣赏第二部分小猪盖房子的音乐,加强学生对音乐主题的记忆。

 (2)初步了解小提琴的音色特点,学习其演奏姿势。

 教学难点:

 在多次反复聆听音乐的基础上,能基本准确的合着音乐进行表演。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我在设计本课《三只小猪》时首先力图通过创设有趣的故事情景和可爱俏皮的小猪形象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以听赏、游戏为主,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聆听音乐,并听音乐扮演不同角色表演音乐小游戏,突出本课的趣味性。围绕“听”展开丰富多彩的参与体验活动和师生互动活动。有机的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渗透在音乐的审美体验中,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因此,在本课中我通过启发引导,借助多媒体设备和电子白板,调动学生全身的感官,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无目的的“动”变成有目的、有规律的“动”。

 四、教学程序

 1、组织教学

 随教师模枋各种小猪可爱的动作律动进教室。

 设计意图:

 ①师生情感交流。②制造良好的课堂气氛。③感受小猪的可爱形象。

 2、新课教学

 (1)提问导入(初听全曲)

 观看音乐动画后,学生回答问题。①师:“孩子们,在刚才律动中我们模仿了哪一种动物呢?”②师:音乐里的小猪在干什么?它的心情怎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听觉及音乐的想象。

 (2)为三只小猪和音乐起名,揭示课题。

 ①请学生为三只小猪和本乐曲起名。

 ②教师揭示课题,学生用快乐柔和的声音齐读曲名。

 设计意图:①发展学生音乐的想象力。②揭示课题。

 (3)教师合音乐演绎《三只小猪》的故事(一听B段音乐)

 设计意图:①以故事辅助音乐欣赏,进一步让学生感受音乐里小猪的可爱形象。②熟悉B段音乐。③引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

 (4)唱主题

 ①教师加入创编的歌词范唱主题。

 ②学生随琴加入歌词,练习主题的演唱。

 ③边唱主题,边双手交替向上“搭房子”。

 设计意图:①通过演唱主题,加深学生对乐曲主题的记忆。②用“搭房子”的手势,为学生渗透乐句感。

 (5)听辨主题出现次数(二听B段音乐)

 设计意图:听辨主题出现次数,培养学生静静聆听音乐的好习惯。用课堂黄金时间提前学习乐曲B段。

 (6)情景表演(三听B段音乐)

 ①学生合音乐分组扮演猪大哥、猪二哥、猪小弟,进行音乐情景表演。(全体学生听到主题音乐出现时分角色表演)

 ②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①引发学生的有意听觉。②为后面环节做铺垫。

 (7)介绍小提琴(四听B段音乐)

 ①教师介绍小提琴。

 ②在教师的指挥下学生合乐演奏小提琴。

 设计意图:①培养学生对小提琴音色的感受。②模仿小提琴的演奏姿势。

 (8)节奏体验(引子及A段音乐听赏)

 ①请学生分辨这样的动作是在干什么?并合节奏练习。

 ②分组扮演猪大哥、猪二哥、猪小弟做盖房的准备工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及与人合作的乐趣及态度。

 (9)分角色合乐完整表演(聆听全曲)

 学生合乐扮演故事里一群快乐的小猪随音乐完整表演。

 设计意图:①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在音乐的活动中再次加深,巩固对音乐的了解。

 ②学生学习情况反馈。

 3、结束课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557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