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夭 讲的的什么是

桃夭 讲的的什么是,第1张

诗经桃夭吗?

讲述了一个姑娘出嫁时的情景。

茂盛桃树嫩枝枒,开着鲜艳粉红花。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顺。茂盛桃树嫩枝芽,桃子结得肥又大。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美满。茂盛桃树嫩枝芽,叶子浓密有光华。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人幸福。古朴美艳。

从《桃夭》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成书于先秦时期的《诗经》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用质朴的语言描绘了先秦时期人们至纯至真的情感,那些纯真的、自由的、质朴的情感至今仍被我们所感动。

    诗人以盛开的桃花象征着即将出嫁的新娘,盛开的桃花娇艳美丽,而新娘全身喜气,两相对比,表达了对出嫁女子建立幸福家庭的美好祝愿。这首诗是这么的短小,但却被很多人记住,甚至喜欢,是因为什么呢?我想主要是因为诗中具有恰当的比喻。

   用那粉色的、盛开的、绚丽的桃花来比喻即将出嫁的新娘,新娘的美好顿时会在人们头脑中显现,人们读着这首诗,头脑中就会出现一个像桃花一样美丽的女子,至于她有多美呢,这就需要读者去想象了。人们喜欢这首诗,我想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它具有和谐的韵律美。它虽然只有六句但句句之间和谐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

表达了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

《题都城南庄》是唐代诗人崔护的作品。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八。这首诗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开头两句追忆去年今日的情景,先点出时间和地点,接着描写佳人,以“桃花”的红艳烘托“人面”之美;结尾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与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桃花依旧,人面不见。

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此诗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

释义:桃树茂盛,桃花灿烂,女子出嫁,和美一家。

注释:①夭夭:少壮茂盛貌。

②灼灼:花朵盛开的样子。

③华:花。

背景:

《桃夭》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贺新婚歌,也即送新嫁娘歌。在新婚喜庆的日子里,伴娘送新娘出门,大家簇拥着新娘向新郎家走去,一路唱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红灿灿的桃花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娶到这样的姑娘,一家子怎不和顺美满呢!果实累累的桃树比喻新娘将会为男家多生贵子(旧观念多子多福),使其一家人丁兴旺。

赏析:

枝叶茂密的桃树比兴新娘子将使一家如枝叶层出,永远昌盛。通篇以红灿灿的桃花、丰满鲜美的桃实、青葱茂盛的桃叶来比对新婚夫妇美好的青春,祝福他们的爱情象桃花般绚丽,桃树般长青。此诗运用迭章、迭句手法,每章结构相同,只更换少数字句,这样反复咏赞,音韵缭绕;优美的乐句与新娘的美貌、爱情的欢乐交融在一起,十分贴切地渲染了新婚的喜庆气氛。

据说辛亥革命以后,一些乡村里举行婚礼时,还“歌《桃夭》三章”,可见这是自古流传的贺新婚诗。至今不少地方婚庆时也要唱赞美歌,内容大体与《桃夭》相同。笔者在广州市看到一些婚庆人家贴着“之子于归”的横联,也是取意于《桃夭》。人们常说的“桃花运”,当源出于此诗。

桃夭反应了当时人们美学观念是内外兼修的美,如“桃之夭夭”的外在美,如“宜其家人”的内在美“两者美兼具,就会有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了。

作者通过桃花桃子桃叶的外在美,巧妙地和“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结合起来,表达着人们对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安居并且乐业的美好向往。

《诗经·周南》中的第六篇《桃夭》,是一首祝贺女子出嫁,祝新娘子“宜其室家”的诗。也可以认为是一首新娘子即将出嫁,娘家的长辈女性对新娘子的心理方面的疏导以及告诉一些婚姻生活常识的诗。

《桃夭》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

桃树是多么的繁茂呀,盛开着娇艳欲滴的桃花。这位姑娘快要出嫁了,她是一位多么美丽又漂亮的姑娘呀,她出嫁后一定会是一位贤良淑德的好妻子!

桃树是多么的繁茂呀,指头上挂着又圆又大的桃子真是硕果累累呀。这位姑娘快要出嫁了,她是一位多么美丽又漂亮的姑娘呀,她出嫁后一定会是一位贤良淑德的好妻子!

桃树是多么的繁茂呀,桃树的叶子是那么的郁郁葱葱。这位姑娘快要出嫁了,她是一位多么美丽又漂亮的姑娘呀,她出嫁后一定会是一位贤良淑德的好妻子!

这首诗不难懂,但其中蕴藏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探讨。

  一个问题是,什么叫美,《桃夭》篇所表达的先秦人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很美,艳如桃花,还不美吗?但这还不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满。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关于真善美的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楚国的伍举就“何为美”的问题和楚灵王发生了争论。伍举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国语·楚语》)很清楚,伍举的观点是“无害即是美”,也就是说,善就是美。而且要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各方面都有分寸、都无害。这种观点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善”与“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实际上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伦理意义。“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那意思是说,统治者重赋厚敛,浪费人力、物力,纵欲无度,就不是美。应该说,这种观点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意义。但它否定了“善”与“美”的差别,否定了美的相对独立性,它不承认“目观”之美,是其严重局限。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虽然也有其对立面,也有人注意到了“目观”之美,但这种善即是美的观点,在先秦美学中应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主要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诗人在歌咏桃花之后,更以当时的口语,道出贺辞。第一章云:“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也就是说这位姑娘要出嫁,和和美美成个家。第二、三章因为押韵关系,改为“家室”和“家人”,其实含义很少区别。古礼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男女结合才组成家庭。女子出嫁,是组成家庭的开始。朱熹《诗集传》释云:“宜者,和顺之意。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实际上是说新婚夫妇的小家为室,而与父母等共处为家。今以现代语释为家庭,更易为一般读者所了解。

  此篇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炼。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覆用一“宜”字。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这个“宜”字,掷地有声,简直没有一个字可以代替。

桃夭不是行役诗。

行役诗描述的大多是不停赶路,披星戴月,远离家乡,思念家人的基调。而桃夭是表达对自己喜欢的人一种情感表达方式。所以桃夭不是行役诗。

《国风·周南·桃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56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