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岁看老,就是孩子三岁就能看到他,他就像影子一样长大了。所以,从小教育孩子很重要。在孩子的启蒙阶段,一定要严格教育孩子的价值观等等。这样孩子长大了就不会走弯路了。众所周知,从出生到青春期,是启蒙教育的阶段。启蒙教育对人们的生活非常重要。启蒙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智力启蒙和情感启蒙。智力启蒙的第一个关键是语言输入。
实施具体操作,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从孩子出生的第一个月开始就把一切都告诉孩子。穿衣、睡觉、晒太阳等。都可以成为演讲的内容。但是,不要和孩子说话太刻意,以免孩子变得唠叨吵闹。情感启蒙的第一关键是多和孩子接触,亲亲抱抱,积极关注。智力启蒙智力启蒙的第一个关键是语言输入。因为人在语言中思考,语言的清晰与思维的清晰是正相关的。其实具体操作实施起来很简单,就是多和孩子说话,尽快带孩子进入阅读背诵。这项工作应该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做。
虚弱的宝宝似乎不懂语言,有些家长很少和孩子说话,这是错过的机会。正确的做法是,从孩子出生的第一个月就把一切都告诉他。比如哺乳时,他说:“宝宝饿了吗?妈妈现在在喂你。”在喂奶的过程中,也可以随便唠叨,比如“哦,你昨天喂奶的时候尿了,你妈妈的衣服湿了,但是今天没尿,干净了”,再类推,穿衣,睡觉,晒太阳等等。都可以是演讲内容。婴幼儿和成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有两个功能,一是刺激大脑发育,刺激心理发育。如果早期缺乏语言交流,孩子的智力和情感发展就会出现问题。
比如狼孩,因为从小没有受到人类语言的刺激,对智力有永久性的伤害。即使回到正常的人类社会,也无法回到正常人的智力水平,生命短暂。预期寿命与智商呈正相关,这一点已被研究和社会经验所证实。需要注意的是,和孩子说话的目的是交流,不要太刻意,以免变成唠叨和吵闹。不想偶尔说,就不能说。不然时间长了你就烦了,孩子也能体会到妈妈的情绪。情感交流也是启蒙教育的一部分。
《穿雨靴的小鹅》系列是一套幼儿情感启蒙绘本,曾获得美国纽约图书馆推荐为“每个人都应该读的100种绘本”,获得美国儿童图书中心期刊“蓝丝带童书奖”。
适读年龄:1-2岁
书籍规格:一套4本,每本30页
侧重点:行为习惯、性格心理、天性教育、入园前教育
本书特色通过三只小鹅的小故事为宝宝们打造温馨美好的世界,带领宝宝们感受小心情与大世界,让宝宝们从故事中领略小道理和大智慧。
《穿雨靴的小鹅》系列是一套专门为幼儿打造的纯美绘本,故事中的主角是三个可爱的鹅宝宝,谷希、谷奇和奥力。穿着雨靴的鹅宝宝们啪啦啪啦地玩水,吧嗒吧嗒地踏步,神气活现!谷希有一双鲜红色的雨靴,谷奇有一双天蓝色的雨靴,而年纪最小的奥力没有雨靴。两双靴子,三个人,怎么分呢别担心,鹅宝宝们自有解决的办法。
三只小鹅之间故事都是小小的,有丝丝缕缕的小心思,也有单纯任性的小脾气。而在这小心思、小脾气、小幽默中蕴涵的却是大智慧。那是“人之初”时最自然纯美的天性,有着未经雕琢的灵气与禀赋。当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无拘无束地笑着、哭着、爱着、盼望着、要求着、依赖着的时候,我们知道,这就是生命的美。
幼儿的心灵是轻巧的、稚嫩的,像一朵白色雏菊,或是蓝色甲虫,那么不经意,却那么灿烂丰富。作家邓瑞尔把幼儿那种娇嗔又稚趣的神情表现得活灵活现,时时流露出温暖的情感与关怀,赢得了无数大小朋友的喜爱。
读者评语:
《穿雨靴的小鹅》系列的绘画和语言不仅仅孩子喜欢,我也很喜欢,而且处处是小鹅们互相分享的快乐。它们有时候会把自己最喜欢的,可爱的红色雨靴一人穿一只,有时候又会把红色雨靴与蓝色雨靴拼成一双穿在脚上。作者没有一句说教,却让孩子体会到了分享带来的快乐。对于小孩子来说,我觉得要通过道德说教来学会分享远没有通过追求快乐来达到分享更容易吧!感谢作者让和我女儿分享到了这么多的快乐。
最近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正如书中所说,“这本集子里边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写的,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过时呢?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所以这些文章绝大部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现摘录部分观点,附上个人思考,以强化认知。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课程标准里说,语文要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是说,语文有传递思想情感与进行思想启蒙和教育的特点,而工具性是说,语文具有帮助人与人进行交流沟通的作用。一直以来的观点是,重视工具性,忽略人文性,会让语文变得没有情感,而重视人文性,忽略工具性,语文学科又成了思想政治学科,所以在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方面,一直是语文老师坚持的目标和方向。
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仅仅定义了工具,并且强调,语文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为什么没有强调人文性呢?我需要在后面的阅读中去寻找依据,我大胆做了一下猜测,是不是在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表达的过程当中,会很自然渗透人物的情感传递人物的思想,而不加特殊说明呢?存疑。
叶圣陶先生还说,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他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没有效果。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说的多么形象!与当下大多数人说的一样,“得语文者得高考”“得语文者得天下”,似乎学习语文就为了得高分,为了高考,语文本身对于一个人素养的积淀、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影响都不重要。如此功利化的宣传导向,学生是不是真正喜欢语文?恐怕又该陷入技巧的训练模式了吧?如若这般,就正应了叶先生所说的:“旧式教育可以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可以养成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
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瞄准的是中考、高考,那么,他学习的就是应付考试的技巧,而并非表达个人情感的能力。作为一个人,他对生活的感知、理解、体验和表达,是基于自身对社会认知的需要。无论各种教育,最终的指向都是帮助一个人更好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语文更应担当如此重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