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国演义》之后,没有任何一部电视剧能如《大秦帝国》这般令我沉醉。有了《大秦帝国》,我几乎不屑参加关于任何其他历史剧的讨论,我对那些斥资巨大、广告漫天、噱头遍地、大腕如云的历史剧本来就莫名地有一种蔑视的情绪,而自从我有了我的《大秦帝国》之后,就更加不关心它们的宣传,对于它们的那些粉丝们对它们的错误的溢美之词也懒得反驳——我既有凤栖梧桐,又何必去观看燕雀闹檐?我既有明珠,又何必去欣赏普通饰品?我既有大秦帝国,又何必去为了那些劣质的历史剧烦恼?我有大秦相伴,夫复何求?
如果说秦公的求贤令是千古一篇雄文,那这部《大秦帝国》必须是一部雄剧——从剧情到表演,从插曲到配乐,无一不是完美无比。我是一个喜欢挑刺的人,但是面对《大秦帝国》,我根本没有挑刺的想法。事实上《大秦帝国》之中并非没有需要推敲或者欠妥的剧情,我之所以根本不想计较,那是因为大秦是一部有灵魂的电视剧。它的灵魂、性格和气度,在它开篇的第一时刻就浸入到了我身体的最深处,在我的灵魂中也打上了大秦的烙印。
《大秦帝国》,是铁一般的冷硬。
其实在我读《中国通史》、《东周列国志》和《史记》的时候,就已经感觉到了大秦的冷峻和坚硬,可我并没有因这种冷硬而反感秦国,相反地,我因此而爱上了秦国。也许汉朝的宏伟和盛唐的繁华和才是最值得国人引以为自豪的,然而那遥远的大秦却在那历史的滚滚烟尘和战场的漫漫黄沙之中发出动人心魄的声音——是战马咴咴,还是号角齐鸣?是喊杀阵阵,还是旌旗猎猎?我不知道,我只感觉有一种遥远而又陌生的精神——
一种很少在历史书中或者师长们口中被提及、被提倡的精神——在远古呼唤,呼唤我们的回归,回归那可能是我们丢失已久的精神正源,找回那曾经因为某种原因而被抛弃甚至唾弃的东西——而它,却是深深地沉睡在我的灵魂深处,它使我时常隐隐地自豪又默默地叹息,它就像一个火种,只要吹来一阵烈风就会熊熊燃烧。
电视剧《大秦帝国》就是这样一阵风——冷硬而又刚烈。我绝对是从第一集起就爱上《大秦帝国》的,不是因为白衣卫鞅的潇洒帅气,更不是因为魏武卒的强大善战,而是因为秦军大帐中那两句非常简单但又斩钉截铁的对话:“秦人复仇,就在此一战了!”“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对话在第一集中出现过两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魏军在每次战斗过后都开会议研究,精细谋划,争论不止。可秦军呢?有的只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秦公每次只说“将领不改!”就散帐了。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秦军这种粗放的方式简直有些简单粗暴,作战讲究的就是个“庙算”——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秦军如此“庙算”,怎能不败给魏军呢?可是,这两句斩钉截铁的话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而它也成为了整部电视剧的灵魂所在。这两句话,何其冷硬刚烈!又何其威武勇猛!这,就是老秦的风骨和精魂!尽管粗看上去未免显得粗糙武断,但这精神却是老秦从危难中崛起的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大秦留给后世的最深刻印象——正如《秦风
无衣》中所唱:“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那是一种无畏,一种勇烈,一种雄浑!那些精细的谋划、精良的战具和豪华的设施,就算一样都没有,也可以渐渐完备,但是假如这种铁一般冷硬的精神没有,那这一切都是徒劳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羊的精神不能领导出虎的军队。
《大秦帝国》的第一集,完全就是在展示这种冷硬精神,剧中的所有细节莫不体现了这一点:和魏军那豪华精致的后方军帐相比,秦军的军帐简陋而又粗放,只吊着两个熊熊燃烧的火盆;和魏军主将光鲜整齐的甲胄相比,秦军主将虽为国君,却白发凌乱,颇有些军容不整;和魏武卒那整齐划一的军阵、精良无比的装备和训练有素的战法相比,秦国的军阵显得凌乱不堪:很多人没有统一的军装、武器和装备也各式各样,战法基本属于奋不顾身的死缠烂打。电视剧中少梁之战无比惨烈,但是最重要的是:它展现了秦国的国风——冷硬如铁!在秦军和魏军那鲜明的对比之中,从理智上说我担心秦国的未来,但是从情感上我却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振奋和激昂!假如我是一名士兵,我宁可舍弃魏军那精良的甲胄和装备,只穿着普通的布衣加入到秦军的轻兵营中。假如我是一名士兵,我宁可舍弃魏军那精妙的战法今儿计策,只拿着普通的刀斧冲锋在秦军杂乱的军阵中。只那一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就足以让我选择秦军,更不用说秦军、秦人的那种冷硬作风,更是使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神奇力量在胸中驰骋。秦人以作战勇猛著称,不论老少,上了战场就都是最勇猛的战士。《大秦帝国》的战争场面极其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秦军军阵中那些穿着布衣的百姓冲向敌阵,就如一股汹涌不可阻挡的潮水,连孩童都如猛虎一般勇猛,秦人的血性是与生俱来的,秦人的冷硬是铸在灵魂之中的。秦献公中箭之后依旧不改勇猛刚毅,渠梁生擒公叔痤和救驾时的果敢凌厉……没有一处不体现着老秦人的冷硬风格——没有无用的装饰,有的只是猛烈的精神!秦国的军队可能会有些散乱,看上去显得莽撞,但是胸中有这铁一般冷硬的秦人,有了这般性情,加以训练,不愁不成为一支利剑,一支真正的铁军!
大雪飘落,皑皑落满秦国的山川,冰原上传来苍凉的号子声,悲壮的《赳赳战歌》响起,泪水已经在我眼中打转。能以冷硬之风打动我的,非《大秦帝国》莫属,而能以冷硬之风唤起我热血沸腾的,更非《大秦帝国》莫属。这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感觉:那白皑皑的山原、呼啸的北风、冷硬的盔甲和刀剑、雄浑的呼喊……没有一样能令人感觉到舒适温暖。可正是这种苍凉、悲壮、冷硬,却蕴含着无尽的情感力量。直令人欲举一爵烈酒,遥祭那铁血的大秦,遥祭那早已丢失了的冷硬的秦风——那曾经驰骋在华夏大地上的铁一般的精神,已经被历史碾成尘埃,消散在中庸、仁爱的暖风中。今天还有几人记得那冷硬的大秦,曾经是以一种怎样的姿态临战场而叱咤风云?曾经是以一种怎样的姿态临函谷而傲视天下?那遥远的秦风,在《大秦帝国》展现在我眼前的那一刻,在我胸中复活,我生不为秦人,却依旧向往,向往大秦一般的冷硬,向往大秦一般雄浑的梦想!
《大秦帝国》,是秦酒一般的炽烈、是苦菜和肥羊炖一般的质朴豪放。
如果说《赳赳战歌》是《大秦帝国》的灵魂,那么秦酒、苦菜和肥羊炖则是大秦的性情。我不记得全剧中到底出现过多少次苦菜秦酒肥羊炖,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它们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我就仿佛闻到了那浓烈质朴的香气。尽管它们和别国那些精致的食物和醇厚的美酒相比显得粗粝,然而却令人感到扑面而来的炽烈和爽快——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什么样的酒食落肚,生出的就是什么样的气质和性情。我欲梦回那片苍茫的大地,飞跃秦岭那连绵的山脊,跨过渭水那滚滚的波涛,暮日西斜,归鸦入林,也许在那村野的茅屋里,也许在那高大的宫阙中,就飘荡着那么一股热气腾腾的浓香,它渐渐弥漫入夜的薄雾中,笼罩着那片雄浑的土地,养育着那些雄伟的秦人……
洞香春中卫鞅品评过赵酒、燕酒,他喜欢赵酒的“烈焰神韵,肃杀凛冽”,这就是他作为一个法家门生的本色。他不喜欢温润醇和的宋酒,因为他心中怀有大争之世的血气。不知为何,卫鞅当时没有要秦酒来喝——也许当时的魏国风气都轻视秦国,没人关注秦酒,那个时候,卫鞅还不知道,秦酒——是何味道!但当他进入秦国之后,这秦酒,在剧中就具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在侯嬴家里,卫鞅第一次喝到秦酒,他形容它为“厚烈”,也第一次尝到肥羊炖,“肥嫩香浓,本色本味,快活肚腹”,第一次吃到苦菜,“清爽特异,与烈酒正成谐趣”,他学会了不用筷子直接用手抓着食物吃。我不知道这顿简朴的饭食是不是感动了卫鞅、融化了卫鞅,但我知道这一段确实是感动了我、融化了我。不知为何,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就特别想能尝尝这秦国的食物,就感觉这些貌似粗粝清苦的吃食,却别有一股浓厚的滋味,虽然没有吃到,但是却令我感到它们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能温暖人的肠胃,温暖人的心怀。在中国,再贫穷的地方也有自己独特的吃食,它们也含着和那方水土一样的性格。中国人讲究吃,也把吃饭当做交际的主要方法,陌生人若是到了一个地方能吃得惯当地的吃食,当地人就会觉得很开心,一下子就觉得亲切起来。某种程度上,能吃得惯当地的食物就是对那片土地的认可,对那些人的认可。在卫鞅喝下第一口秦酒、吃下第一口苦菜和肥羊炖之后,他的身体就有一部分是属于老秦的了。
之后,卫鞅深入秦国山野之间,不知道喝过多少老秦酒,吃过多少苦菜和肥羊炖。秦国人虽穷却胸怀炽热,民风淳朴,胸中怀着对国家的无限热爱。在最穷的山野之间,卫鞅真正地咥了秦国的苦菜烈酒,真正明白了“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精神含义,卫国之鞅终于变成秦国之鞅。
苦菜烈酒,本色之美,这又岂能仅仅是两种食物而已?!它是秦人的性格,更是秦国的性格,从这里我感到秦国的炽热、质朴和豪放,还有那秦国的本色。有了这苦菜烈酒肥羊炖,那漫天的大雪算得什么?但也正是因为那漫天的大雪,那冷硬的风格,才创就了这炽热猛烈的吃食,创就了那淳朴粗放的性格。那冷硬和这火热根本就不矛盾,反而融合成为一种统一,一种令人羡慕、令人感动,又令人无限向往的本色的国格和人格。
《大秦帝国》,更是青山松柏生死之托一般的热烈温暖。
秦人生性冷硬、质朴,但却丝毫不影响他们胸中炽热的鲜血。没有人质疑《大秦帝国》中最催泪的段落就是青山松柏之盟,我知道这一切其实都不过是艺术的渲染而已。我们谁也不知道在几千年前商鞅和秦孝公之间的盟誓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只能让思想在历史的空白之中自由地驰骋,用心中的愿望来还原那曾经的永恒。是的,他们的盟誓是永恒的。在春秋战国的三次变法中,只有商鞅的变法是硕果仅存的,这已经充分说明了当年的秦孝公和商鞅之间的盟誓是何等坚固!然而《大秦帝国》把这种坚固但却有些抽象的同盟化作了一种感人肺腑的温暖的力量。这种温暖没有冲动,没有鲁莽,没有私心,它建立在公心之上,建立在共同的梦想之上,它是理智的,博大的,更是炽热的,它是升华了的,老秦人的风骨!
老秦人是秦酒一般的炽烈醇厚,任何时候都是有血性的。在战场上是如此,在仇人面前也是如此,在任何时候都是如此。但是正如前面所说,老秦人的性格有些令人担心,因为它虽然令人感到振奋,却不免有鲁莽之嫌。这样的性格任其发展总让人觉得不够保险。比如举朝上下都要逞血气之勇发兵报仇而不顾国力,比如举朝上下都要不顾一切地杀掉公叔痤报仇却不计后果,这些都是老秦人生就的血气性情,勇不可当,值得钦佩,但却不值得事事都提倡。然而渠梁不同,他心中有老秦人的血气,却不缺沉稳理智。商鞅则更是一个理智的人,他锐气逼人,但是却没有秦人那样炽热。商鞅入秦,与秦国的苦菜烈酒相遇,也与秦公相遇,也就扬长避短,把秦人的炽热和商鞅的理智结合发扬成为大秦新的精神和灵魂。炽热和温暖丝毫无减,刚硬和凌厉也更加发扬。秦,终于将成为那令山东六国闻风丧胆的名字,在历史上刻下那彪炳千年的骄傲!
《大秦帝国》曾给过我无数次感动,就算看再多次,我都忍不住自己眼中的泪水。最初的感动是来自商鞅入秦之前的秦公,我不知道要用什么词来形容他。商鞅入秦之前的剧集中,他就是整个大秦唯一的主心骨。他用他的生命爱着大秦,那样火热那样无私,只要有利于大秦他什么都不吝惜,为了大秦他什么都可以牺牲:封地、精力、鲜血甚至生命……看到他不惜以国君直领封地置换老氏族封地,看到他在朝会上说若战败要自裁谢罪,看到他在国耻碑上割脉洒血虚脱昏阙,如此国君怎能不令人感动?他的身上具有老秦人所独有的,苦菜秦酒一般的温暖、质朴和炽热,但他却并不鲁莽。他思虑谨慎、冷静理智、临危不乱,性情刚猛却不失温和敦厚,再加上胸怀博大,仁爱重情,有他的执掌,化解了秦国潜在的矛盾,秦国在危难的关头团结了起来。秦公眼中常含热泪,那是殷切的期望之火,每次看见他真诚而又深邃的眼神,总觉得再困难的时日都不在话下,总觉得胸中有无限力量,即使被击倒一百次一千次,都还能再爬起来。就在这样一位秦公的带领下,商鞅入秦之前的秦国,艰难而又勇敢地在风浪中前行,每一步都血泪相伴,每一步又都感人至深。我虽知道随后那个在洞香春中意气风发的卫鞅就要入秦了,可他的风格却和冷硬厚重的秦国并不和谐,我倒挺乐意就那样浸泡在炽烈醇厚的秦风之中,浸泡在秦公那深沉的眼神之中,不去期望那个带着肃杀之气的小鞅子来冲淡这种气氛。
而且他事实真的冲淡了一点这种气氛——卫鞅入秦之后,电视剧的味道就稍稍起了一点点变化。说真的一开始我有点不太习惯,觉得那种热气腾腾的秦人性格和冷硬雄浑的秦国风骨被卫鞅给冲淡了。但是当青山松柏之盟定下的时候,我才感到了什么是真的感动——那一刻,秦公胸中老秦人的那股殷殷热血,前所未有地燃烧、沸腾,而卫鞅也一扫之前的骄傲和冷峻——那时的他已经被秦国的酒、苦菜和肥羊炖温暖得如同老秦人一般,他和他的君上把这剧的气氛真正燃烧至顶端。自那以后,它一直熊熊燃烧,直到秦公和商君生命的最后一刻。即使是熄灭,也那样惨烈悲壮,荡气回肠。
杀掉老白驼,实在是令人情感上难以接受的事情,第一次看的时候我真的是担心秦孝公坚持不住,担心他那宽仁的心容不得这么撕心裂肺的刑杀。而当秦国变法,尤其是刑罚开始之后,孝公前面的那些温暖人心的感觉似乎被渭水之畔的刑杀之气冲淡了一些,尽是卫鞅法不容情的冰冷面孔,别说是老秦人,就算是现在的电视观众也可能会有些不适应的感觉。但不论怎么说,最终打动人们的一定会是大理大义。大仁不仁,大善无形,妇人之仁也许可以感动一时,却终不能如大仁大善那样荡气回肠。一个在正确道路上向着兴盛一路飞驰的国家,总是令人感到无比振奋和向往。变法后的大秦就是这样的,秦人依旧铁一般冷硬——只不过那矛戈再也不在内斗中向着自家国人,而是铸成一把寒光闪闪的利剑,锋刃直指函谷关外。秦人依旧苦菜烈酒一般本色淳朴——只不过再也不像以前的鲁莽和散乱,而是凝聚在了秦法之下。经过许多坎坷,度过无数艰险,受过几番切肤之痛,在秦公和商鞅的殷切期望和不懈努力下,淳朴厚道的秦人变得理智,变得更加坚韧。变法提纯了秦人本色的淳朴,虽然乍看之下不如过去那般畅快过瘾,但是细细品味却能感到一种深沉而又博大的气息。美玉在于石间,不经过琢磨不能展现光华,可是琢磨的过程肯定充满了纠结,要承受很多,也要割舍很多,这一些秦公、秦人都承受了,割舍了。《大秦帝国》真正的光芒,从此刻闪耀!
而比起秦国喜人的变化更能温暖人心的无异于青山松柏的盟誓。就算时日长久,我忘记了剧中所有的剧情和人物,也不会忘记青山与松柏的盟誓。如果我看很多遍此剧之后,也许也不会再被老秦人战场上的勇猛而落泪,也许再也不会被秦公的血誓而感动,但是“信君如信我,终我一生,绝不负君!”和“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这两句话,我一直都不会忘记,任何时候想起这两句话我都会热泪盈眶。电视剧越是到了末尾我就越是不忍再看。变法一路走来,秦公与商君已经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当商君萌生退意,秦公举着的酒爵突然落下,落爵无声,那不舍的泪,没有滴在脸上,滴滴都在心头。秦公身体日益衰弱,可是心里却放不下因为变法而得罪了所有公族的商鞅。自知来日无多,他张罗着,尽一切可能,不惜破坏法度地保护商君,只为了在自己走后能让商君安然无恙。弥留之际的秦公好像燃尽了的蜡烛,他已经难以强撑虚弱的身体,可是听到商君的名字他的眼中却总是猛然地闪耀着兴奋的光芒。商君前来探望,他就立刻强打精神笑脸相迎,他越是笑得灿烂,越是显得身体健康精神爽朗,我就越是感到无比的心酸。我分明感觉到他内心的不舍和忧虑,他舍不得那二十年与商君共同奋斗的时光,也舍不得那曾经的盟誓,说起还想像原先那样与商君尽情对饮的时候,竟是那样凄凉忧伤。商君不愿秦公为了他而做出坏法的事情,去找秦公理论,病榻上的秦公竟然像个孩子一样搪塞躲闪。最后躲闪不过去的时候,他仰天哭叹:“嬴渠梁终生不负卫鞅!”卫鞅听闻,愿意义无反顾刎颈同死,不论看多少遍,每当看到这里我总是禁不住潸然泪下,此生若得如此知己,真是刎颈而无怨!君上去后,卫鞅用一种类似自杀的方式工作着,不知他究竟是为了护法还是为了君上,或者他正是以这种方式在为君上刎颈殉葬……秋季的栎阳芦花遍地,美得令人窒息。白衣白马的商君策马回到故地,大喊“君上!我回来了!秦公!商鞅找你来了!”更是让我难抑悲伤难忍,泪如泉涌。往事已矣,这份真情却依旧炽热燃烧。即便阴阳之隔也无法隔断这千古情感,不知是知遇还是相惜,不知是君臣还是兄弟,或者已经远远超越那些可以用语言描述的情感,生死相随!
这就是《大秦帝国》,自旧版《三国演义》以来,唯一一部让我觉得简直可以作为精神依托的电视剧。在我极度危难的情况下它来到我的身边,“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誓言激励我在寒冬中咬牙前进,直到春天的来临。也许过去、现在和遥远的将来,我都不可能亲处大秦帝国的气氛之中——也许,那仅仅是一个梦,一个美丽的幻想。但我至少愿意相信,在那遥不可及的过去,曾有一个披着黑色战袍的诸侯,在中华大地上用钢铁的冷硬和剑的锋利刺破华夏大地,滚滚战车驶过,带给这片土地一个雄赳赳响亮的名字“大秦”!因为至今的秦川大地依然有那冷硬的遗风,想起来总令人肃然起敬。而《大秦帝国》中沸腾着的殷殷热血,君臣知遇胜似兄弟——无论历史上是否真的上演过这些令人激情澎湃的场面,我都宁可相信它是真的,就让那千古遗风殷殷荐我。每当无奈于这世态炎凉的时候,每当痛苦于那艰难险阻的时候,每当忧伤于那屡次失败的时候,我都会重看《大秦帝国》,它是永不熄灭的信念,它是永远沸腾的热血。一部有着灵魂的电视剧,不会因为已经熟悉的剧情而变得乏味,哪怕看得次数足够多以至于能够倒背台词,都不会厌倦。
有的人身边桃花不断,而有的人却是迟迟都不能摆脱单身的身份,这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自身桃花运表现不佳的原因,因此对于迫切想要脱单的人来讲,就会想方法来催旺自身的桃花运。接下来奇点星座网就为您介绍能够催旺桃花运的几种方法。
催旺桃花运的方法
1、催旺桃花运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有效也是最省事的方法便是将自己的床头摆放在桃花位上,每天都睡在桃花位上,自身的桃花运自然就会提升,能够早日遇到正源桃花;另外还可以在桃花位上摆放一些鲜花,花的颜色最好以红色、**为主,数量要双数。如果家中的桃花位正好能够吸取到阳光,就尽量拉开窗帘让阳光充分的照耀此位,光线不好的情况下,就可以利用灯的效果点亮桃花位,这样也有一定的影响。
2、每个手指都有一定的含义,从大拇指到小指的意思分别是:追、求、定、结、离。因此也可以通过佩戴戒指来催旺自己的桃花运势,无名指戴戒指就可以起到旺桃花的作用了,不过要遵循“女左男右”的原则进行,因为男左女右表示已经结婚,这样追求者看到也不敢进攻了。
3、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便是在手上戴红绳,红绳是月老来牵有缘人的红线,因此也是姻缘的象征,所以桃花运不好的人可以在手上戴红绳的方法来催旺桃花,从而提高自身的异性缘,让自己更加受异性的欢迎,在不久后就能够通过旺盛的桃花遇到自己的命定情缘。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小说的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明显偏重于再现。
哲理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即表达某种哲理和观念。在文学上,是使用形象来表达文学艺术作品。象征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表现手段。并不以它的表面现象来审视,是以它所暗示出来的另一面来分析。
典型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是指形象、形态上的典型性和生活情理上的典型性。求解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审美特征。读者通过思考和求解,希望能够了解对作品意象所附载的意义和哲理。读者阅读借助这种文学语言组织。文学语言组织构成了文学文本的基本现实。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内指性是说文学语言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文学的语言并不一定指向外在客现世界,而是返身指向它自身的内在的艺术世界,这与日常语言往往指向外在客观世界并要经得起客现生活事实验证是不同的。这表明,文学语言总是返身指向内在心灵世界的,内在地自足的,它总是遵循人的情感和想象的逻辑,而并不一定寻求与外在客观事实相符。
文学语言的关正源于此。音乐性是指文学语言具有声律美。作家在组织文学语言时,不仅要追求表意,而且要追求表音,甚至有时还会为着表音而重组语言,或者完全让表意服从于表音。当然,音乐性应与表意性水乳交融般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近乎完美的审美境界,从而充分地体现汉语的音乐美。
我心中的黄河
我从来没有看到过黄河,也许,我生来就注定与黄河无缘。尽管如此,我却还是不止一次地向往。虽不曾听见黄河壮,澎湃汹涌却也总是出现地在我梦中,我心底。
黄河不仅以它在地理方面的重要性而文明于世,更多的,则是黄河水哺育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是华夏族人开辟了中华文化的新篇章。而他们,则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帝的子孙。从第一颗稻谷掉进了黄河水中起,人们离开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发展起了领先世界一大步的文化。第一部农书在黄河水中浸泡;第一部兵书在黄河水中洗濯;第一部医书在黄河水中完善;第一部史书在黄河水中打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无一不是受到了黄河水的哺育,从而开创了世界文明的先河!
有人说:黄河代表的不仅是华夏文明,更是中华民族的尊严!不错,黄河的的确确是中华民族尊严的一种象征。从它的发源地开始这一路,黄河它穿高山,绕平原,飞峡谷,跃丘陵,呼啸奔腾;浇灌着沃田万顷,簇拥着工厂如林,接纳着四十多条支流,拥抱着无数峻岭高山,气势磅礴。征途中,有多少障碍在阻挠着它,可它从不断流,不管多高的山,多峻的岭,它从不退缩。依然浩浩荡荡,澎湃汹涌。它正以它亘古不竭的水流和万载不息的波涛诠释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它以自己的声音告诉每一位国际友人;中华民族,永不退缩!
因为黄河,我们有了领先世界的文明;
因为黄河,我们有了坚强不屈的精神;
因为黄河,我们有了美丽丰饶的中华家园……
我这个从未见过黄河的孩子也要对心中的它说一声:我爱你,黄河!
(共600字左右,若要500字就自己删减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乾卦第一——自强不息
坤卦第二——厚德载物
屯卦第三——艰难困苦育新生
蒙卦第四——以学愈愚人才兴
需卦第五——揣时度力待时动
讼卦第六——蚁斗蜗争是非留
师卦第七——顿纲振纪重法度
比卦第八——端本正源川归海
小畜卦第九——戮力齐心谋大道
履卦第十——正己守道无忧惧
泰卦第十一——权时制宜知进退
否卦第十二——志洁行芳黑白明
同人卦第十三——求同存异休戚共
大有卦第十四——论富有之道
谦卦第十五——谦虚是美德
豫卦第十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随卦第十七——交际的艺术
蛊卦第十八——革清弊政
临卦第十九——领导的艺术
观卦第二十——明察秋毫
噬嗑卦第二十一——执法必严
贲卦第二十二——外表与心灵
剥卦第二十三——斗争的策略
复卦第二十四——善于改过自新
无妄卦第二十五——行动须谨慎
大畜卦第二十六——注重才德的修养
颐卦第二十七——修身养性得长生
大过卦第二十八——以柔济刚
坎卦第二十九——排难脱险
离卦第三十——相依共存
成卦第三十一——情感交流的重要性
恒卦第三十二——人贵有恒心
遁卦第三十三——及时退却安身心
大壮卦第三十四——积蓄力量待奋发
晋卦第三十五——德勤诫欲求上进
明夷卦第三十六——百折不挠守纯正
家人卦第三十七——团结守规日太平
睽卦第三十八——全面灵活定成功
蹇卦第三十九——咻养生息解困境
解卦第四十——伺机而动化矛盾
损卦第四十一——有舍有得赢人心
益卦第四十二——不计小利成大事
央卦第四十三——刚柔相济得太平
垢卦第四十四——防微杜渐免祸害
萃卦第四十五——德行兼备聚人心
升卦第四十六——顺势而升成大器
困卦第四十七——身陷困境不屈服
井卦第四十八——提高自我修养
革卦第四十九——审时度势除旧弊
鼎卦第五十——鼎力更新隆运昌
震卦第五十一——雷震压惊贵内省
艮卦第五十二——审时度势定进退
渐卦第五十三——循序渐进终成事
归妹卦第五十四——依礼行事终无忧
丰卦第五十五——丰盛不蔽光明行
旅卦第五十六——人生旅途道为先
巽卦第五十七——顺逊容人成大器
兑卦第五十八——和悦处世心态正
涣卦第五十九——临灾逢变创新天
节卦第六十——适可而止知节制
中孚卦第六十一——讲诚信,善待人
小过卦第六十二——小过无妨多通变
既济卦第六十三——功成名就须谨慎
未济卦第六十四——变易无穷向前行
附录:源自《易经》的成语
基本信息长度 5464 千米,源头海拔 4800 米,平均流量 17745 立方米/秒,流域面积 752443 平方公里,源头在青海省, 注入渤海,中下游分界点:河口,旧孟津别称。发源地: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北麓。
自然特征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64公里, 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30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环境保护
黄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至安阳殷墟)的地理环境适宜于植被的生长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高出约2℃的气候环境为农作物和植被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在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记载黄河流域“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关中平原直到中国战国时期依然有着“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战国以后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秦国经济中心向关中迁移,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由于黄河流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中国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国重农轻牧的现象,黄河流域植被破坏成为长期、大量的现象。随着公元11世纪气候转冷的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迁,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开始减少,然而森林覆盖已经难以恢复到公元前3世纪的状况。并随着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开始受到黄河的侵蚀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千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五百五十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更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入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断流
从1972年起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的情况。断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全球变暖——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热量,造成内陆局部气温低于往常,这就减小了内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造成季风减弱,缺少了季风从海面带进内陆的水汽。虽然全球变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游水源的流量,但却抵消不了蒸发量的提高和季风减弱的影响效应。最终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
2 植被破坏——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缺少了植被涵养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发量变得更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经河道才能得以补充。
3 灌溉方式落后——黄河中上游流经的多为经济较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少节水灌溉的技术和资金,多为大水漫灌,黄河水浪费严重。
河道变迁
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受到近1593次泛滥威胁,而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
最近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丰帝5年)。在那次黄河大改道之前,黄河下游流经路线,按照现时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大体上经过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濮阳,后经山东的曹县、单县,再经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入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安、涟水、阜宁、滨海然后入黄海。但在改道后,于铜瓦厢缺口后,黄河冲破原有的河道,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大清河入渤海。
最近因为风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现在专家说,如果人类再滥砍滥伐的话,黄河的源头很可能会被淹没在风沙之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但是这条被誉为母亲河的源头今天却被荒山大围斩,风沙处处。
专家指出,人类违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滥砍滥伐是破坏水源的主要原因,使这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生态系统面临崩溃,也很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破坏下的另一个遗址。
悬河
由于泥沙淤积,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于流域内的城市、农田 ,全靠大堤约束,否则就将给流域的当地人民带来灭顶之灾,它因而被称为“悬河”。那么黄河是从什么地方开始成为“悬河”的呢?
蒙古巴彦淖尔盟西南部的磴口县,在这里, 黄河河道比县城所在地平均高出4至6米。
黄河奔流在中条山与秦岭之间,东行经河南孟津。由这里距黄河30公里处,就是我国著名的都城洛阳。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东周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则天)、后梁、后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称为“九朝古都”。
灭殷以后,就把传国之宝九鼎迁到洛阳,有定都洛阳之意。武王死后,当时辅助成王的周、召二公,大规模地营造洛邑,分别建立王城和成周城两座。在涧水东、水西间的为王城,即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在水东,即今白马寺附近的为成周城。周平王迁都住在王城,周敬王又迁都成周城。东汉刘秀称帝后,建都洛阳。
汉魏时的洛阳城是在成周城遗址的基础上加以扩展的。史载洛阳城“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因此,也被称为“九六城”。
早在五六千年前,洛阳西50里处就有“仰韶文化”,可见当时的母系氏族公社制相当发达。由此为发端,愈发辉煌。
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经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
旅游资源
充满活力的上游河段--这一河段号称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其中从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川峡相间,河床比降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规划利用落差超过1200米,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占全河的近50%。平均年发电量近600亿千瓦时。
温柔缠绵的宁蒙河段--黄河在这里平静地流淌,灌溉着两岸的农田,造福当地的人民。因而有“天下黄河富宁夏”,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宁夏银川附近的土地平坦,面积广阔,利用黄河水进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物产丰富,名贵中药枸杞和银川大米品质优良,有“塞北江南”之美称。(枸杞照片)内蒙古河套平原十分干旱,在其西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这里“无水是荒漠,有水成绿洲”。黄河水给这里的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勇往直前的中游河段--陕晋峡谷,黄河在这里劈开万仞山,势如破竹,形成了黄河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河段。在这一河段有以下两个著名的地方:
壶口瀑布--黄河在这里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过来,咆哮而去,壶口瀑布既是黄河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征。“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雄壮的歌声唱出了黄河的风采,更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战无不胜,奋发图强的英雄气概。
龙门--流传“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源于此。这里水流湍急,相传鲤鱼如果能跳过龙门就可成龙。这个传说表达了人们对付出艰苦努力后到达理想境界的美好愿望,也激励着中华儿女顽强拼搏,奋斗不息。这里相传是大禹治水所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又称禹门口。
相关文化
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兰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一、我国第二长河
黄河,我国第二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以及传说中的中国龙,这一切**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 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 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 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 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 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 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 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 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 之地。
七、远古时代文明的启蒙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历史记述改造自然的功绩
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 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 鸟鸣嘤嘤。”九、黄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损 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与此同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随后 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 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十一、揭河底
日前,黄河小北干流(山西和陕西河段)山西河津段大、小石嘴区间出现了百年奇观“揭河底”,河底的淤积物如同地毯一样被水流卷起。
“揭河底”现象是黄河上独有的一种泥沙运动规律,主要发生在黄河小北干流的龙门及支流渭河河段,其表现是当高含沙的洪峰通过时,短期内河床遭受剧烈的冲刷,将河底的成块、成片的淤积物像地毯一样卷起,然后被水流冲散带走。这样强烈的冲刷,在几小时至几十小时内能将该段河床冲深几米至十几米。因为“揭河底”现象形成条件比较特殊,“揭河底”被称为黄河百年奇观。
据获悉,黄河上一次出现“揭河底”还是在1977年7月6日。此次“揭河底”自7月5日8时10分开始,一直持续到8时40分,其间,在河津河段小石嘴改建工程1号丁坝段,伴随着汹涌的水声,先后掀起高约1米、长约7-9米左右的两块大的掀起物,1号至5号丁坝间还有一些小的掀起物。
7月初,黄河中游吴堡-龙门区间支流普降暴雨,洪水挟带大量泥沙汹涌而下。7月4日晚,位于河津上首的龙门水文站洪峰流量达460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700多公斤,从而具备了局部“揭河底”现象的形成条件。
关于黄河的传说
1-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受不了这种折磨。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老汉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造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2-神话传说: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个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答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